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其實現(xiàn)了能夠防止配置于夾著不連續(xù)部(11b)而設置的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a)和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a)的各滾子的滾動面與外圈及內圈的各滾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的結構。其由第一凹凸部(15b)和第二凹凸部(16b)構成在阻止夾著不連續(xù)部(11b)而設置的圓周方向一端部(12a)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沿軸向的相對位移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合的卡合部(14a)。且該第一凹凸部(15b)由第一卡合凸部(17b)和一對第一卡合凹部(18b、18b)構成。而第二凹凸部(16b)由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b、19b)和第二卡合凹部(20b)構成。并且,在沿徑向貫通第一卡合凸部(17b)的狀態(tài)下,在該第一卡合凸部(17b)形成卡合部側兜孔(23a)。
【專利說明】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對向心滾子(包括滾針)軸承用保持架的改良。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在圓周方向的至少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夾著該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各端部彼此以卡合部相互卡合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其通過改進上述卡合部的結構,以防止配置于夾著上述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和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之間的各滾子的滾動面與外圈、內圈各滾道之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
【背景技術】
[0002]在各種機械裝置的旋轉支承部中的被施加較大徑向載荷的部分,裝配有圖6所示的向心滾子軸承I。該向心滾子軸承I在設于使用時也不旋轉的殼體(或是使用時旋轉的齒輪或轉子)等外徑側構件2的內周面的圓筒面狀外圈滾道3與設于旋轉軸(或支承軸)等軸4的外周面的圓筒面狀內圈滾道5之間,設有在由圖6?7所示的保持架7把持的狀態(tài)下能夠自由滾動多個滾子(滾針)6。
[0003]其中的保持架7通過例如合成樹脂注塑成型而一體制造,且整體呈圓筒狀。這樣的保持架7具有:沿軸向隔開間隔并配置為彼此呈同心狀且均呈圓環(huán)狀的一對輪緣(rim)部8a、8b ;沿著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呈架設于上述一對輪緣部8a、8b彼此之間的狀態(tài)的多根柱部9、9。并且,將由圓周方向上相鄰的柱部9、9和一對輪緣部8a、8b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設為用于把持各滾子6使其能夠自由滾動的兜孔10、10。在各滾子6以能夠自由滾動的方式把持于上述各兜孔10、10內的狀態(tài)下,該保持架7設置于外徑側構件2的內周面與軸4的外周面之間,且相對于該外徑側構件2和軸4能夠自由相對旋轉。并且,隨著各滾子6的公轉運動,保持架7相對于外徑側構件2和軸4旋轉。
[0004]在將用于裝配該向心滾子軸承I的保持架7配置于內圈滾道5的周圍時,將該保持架7從軸4的端部穿入,進而使其沿軸向移動到內圈滾道5的周圍。但是,在該情況下,當軸4外周面的沿著軸向且位于該軸4的端部和內圈滾道5之間的部分存在著外徑尺寸大于保持架7的內徑尺寸的外突法蘭狀凸緣部等障礙物時,會因該障礙物的干擾,使得保持架7無法沿著軸向移動到內圈滾道5的周圍。
[0005]因此,作為能夠解決該問題的保持架,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在圓周方向的一個部位設有不連續(xù)部的保持架(組合型保持架)。圖8表示專利文獻I中所記載的保持架7a。該保持架7a在圓周方向的一個部位設有不連續(xù)部11。另外,通過使夾著該不連續(xù)部11而設置的各端部(圓周方向的一端部12、圓周方向的另一端部13)彼此之間由卡合部14卡合(凹凸卡合),以抑制沿著軸向的相對位移。
[0006]因此,卡合部14由形成于圓周方向的一端部12的第一凹凸部15和形成于圓周方向的另一端部13的第二凹凸部16構成。
[0007]其中的第一凹凸部15具有:在圓周方向的一端部12的靠近軸向兩端的部分,呈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的另一端部13側)延伸的狀態(tài)的一對第—合凸部17、17 ;和在軸向中間部(一對第一卡合凸部17、17彼此的軸向之間部分)呈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的另一端部13相反一側)凹入的狀態(tài)的第一卡合凹部18。
[0008]另一方面,第二凹凸部16具有:在圓周方向的另一端部13的軸向中間部呈向圓周方向(圓周方向一端部12側)突出的狀態(tài)的第二卡合凸部19 ;和在靠近軸向兩端的部分(該第二卡合凸部19的軸向兩側),呈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的一端部12相反一側)凹入的狀態(tài)的一對第二卡合凹部20、20。
[0009]并且,使一對第一卡合凸部17、17(第一卡合凹部18)與一對第二卡合凹部20、20 (第二卡合凸部19)凹凸卡合。在這樣的凹凸卡合狀態(tài)下,一對第一卡合凸部17、17與第二卡合凸部19沿著軸向相互卡合,抑制了保持架7a的圓周方向的一端部12與圓周方向的另一端部13在軸向上的相對位移。
[0010]在具有上述結構的保持架7a的情況下,通過使該保持架7a彈性變形,能夠使不連續(xù)部11的寬度在圓周方向擴大。因此,通過將該不連續(xù)部11的寬度擴大以大于裝配保持架7a的旋轉軸等軸的外徑尺寸,也能夠將保持架7a裝配于該軸的周圍,以使該軸通過不連續(xù)部11之間;或者,通過使保持架7a的內徑尺寸彈性擴大到能夠翻越障礙物的程度,也能夠將該保持架7a裝配成使其能夠在軸的周圍沿軸向移動。
[0011]然而,在具有上述結構的保持架7a的情況下,在各兜孔10、10中的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與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之間的夾著不連續(xù)部11的圓周方向的間隔大于其它部分的各兜孔10、10彼此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因此,在運轉時,當配置于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和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內的各滾子6(參照圖6)進入負荷區(qū)域時,有可能造成這些各滾子6的滾動面與外圈滾道3、內圈滾道5 (參照圖6)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
[0012]因此,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有如圖9所示的保持架7b。該保持架7b與圖8所示的保持架7a的結構同樣是由構成第一凹凸部15a的第一^^合凹部18a(—對第一^^合凸部17a、17a)與構成第二凹凸部16a的第二卡合凸部19a(—對第二卡合凹部20a、20a)相互凹凸卡合。而且,在保持架7b的情況下,在第一卡合凹部18a與第二卡合凸部19a相互凹凸卡合的狀態(tài)下,在由該第一^^合凹部18a的內側面的靠深處的部分與第二卡合凸部19a的前端面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設置有用于將滾子(圖示省略)把持于其內側并使?jié)L子自由滾動的卡合部側兜孔23。因此,這樣的卡合部側兜孔23的內側面中的第一^^合凹部18a的內側面中的軸向兩側面與第二卡合凸部19a的前端面的軸向兩端緣之間的抵接部分不連續(xù)。
[0013]在上述保持架7b的情況下,在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與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在提及圓周方向一端兜孔或圓周方向另一端兜孔時,不包括卡合部側兜孔)的夾著不連續(xù)部Ila的圓周方向的中間部分,在第一^^合凹部18a與第二卡合凸部19a組合的狀態(tài)下設置卡合部側兜孔23。因此,不存在如上述保持架7a(參照圖8)的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與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之間的夾著不連續(xù)部11的圓周方向的間隔的明顯大于其它部分的各兜孔10、10彼此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的部分。因此,也不存在運轉時進入負荷區(qū)域的各滾子6的滾動面與外圈滾道3、內圈滾道5之間的滾動接觸部分與其它部分相比表面壓力過大的部分。然而,盡管通過第一凹凸部15a與第二凹凸部16a的相互卡合限制了保持架7b的一端部與另一端部在軸向上的相對位移,但并未限制兩者沿圓周方向的相對位移。因此,在保持架7b發(fā)生彈性變形而直徑擴大的情況下,隨著第一卡合凹部18a與第二卡合凸部19a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有可能出現(xiàn)卡合部側兜孔23的圓周方向的寬度增大等無法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卡合部側兜孔23內的狀況。
[0014]另外,保持架7b的圓周方向另一端部中的第二卡合凸部19a部分的圓周方向的尺寸(厚度)變得特別大。在注塑成型時,該圓周方向的尺寸(厚度)大于其它部分的(不均勻)部位容易發(fā)生所謂翹曲(變形)。
[0015]在先技術文獻
[0016]專利文獻
[001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33316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8]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9]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其涉及一種在圓周方向的至少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夾著該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端部彼此之間通過卡合部卡合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其實現(xiàn)了能夠防止運轉時當配置于沿著圓周方向夾著該卡合部的各兜孔內的各滾子進入負荷區(qū)域時,這些滾子的滾動面與外圈和內圈的各滾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并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設置于構成上述卡合部的凸部的卡合部側兜孔內的結構。
[0020]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21 ] 本發(fā)明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在圓周方向的至少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并具有多個輪緣部、多根柱部、多個兜孔以及卡合部。
[0022]其中,各輪緣部分別呈節(jié)段圓環(huán)狀,且沿著軸向隔開間隔并設置為彼此呈同心狀。
[0023]另外,上述各柱部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呈架設于上述各輪緣部彼此之間的狀態(tài)。
[0024]而且,上述各兜孔設置在由沿軸向相鄰的輪緣部和沿圓周方向相鄰的柱部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
[0025]進而,上述卡合部用于將夾著上述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各端部彼此之間的至少一個端部不能沿軸向相對位移的方式進行卡合。
[0026]特別是在本發(fā)明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中,上述卡合部通過使設置在夾著上述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端部中的一個端部的呈沿圓周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的第一卡合凸部與設置在另一個端部的呈沿圓周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的第二卡合凸部沿著軸向卡合而形成。而且,在上述第一卡合凸部與上述第二卡合凸部中的至少一個凸部,以沿徑向貫通該凸部的狀態(tài),形成卡合部側兜孔。此外,形成卡合部側兜孔的位置還包括該卡合部側兜孔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各第一、第二卡合凸部之上、其它部分遠離該各第一、第二卡合凸部的狀態(tài)。
[0027]發(fā)明的效果
[0028]采用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能夠防止運轉時當配置于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以及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內的各滾子進入負荷區(qū)域時,該各滾子的滾動面與外圈和內圈的各滾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的狀況,并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設置于卡合部的卡合部側兜孔內。
[0029]首先,本發(fā)明能夠防止運轉時配置于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以及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內的各滾子進入負荷區(qū)域時的各滾子的滾動面與外圈和內圈的各滾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的原因在于,在構成卡合部的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凸部中的至少一個凸部,以沿徑向貫通兩凸部的狀態(tài)形成有卡合部側兜孔。即,通過設置這樣的卡合部側兜孔,能夠消除如圖8所示的現(xiàn)有結構中的保持架7a的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與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之間的夾著不連續(xù)部11的圓周方向的間隔那樣的明顯大于其它部分的各兜孔彼此的圓周方向間隔的部分。結果就能夠防止分別把持于上述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和上述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的各滾子的滾動面與外圈和內圈的滾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
[0030]另外,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設置于卡合部的卡合部側兜孔內的原因在于,在構成該卡合部的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凸部中的至少一個凸部,以沿徑向貫通各凸部的狀態(tài)形成有該卡合部側兜孔。即,在本發(fā)明保持架所具有的卡合部側兜孔的情況下,關于該卡合部側兜孔,形成于同一凸部,其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沒有變化。因此,即使上述卡合部的卡合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也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于上述卡合部側兜孔內。
[0031]進而,在通過注塑成型形成作為本發(fā)明對象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的情況下,能夠防止卡合部發(fā)生翹曲(變形)。即,在本發(fā)明的情況下,在構成卡合部的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凸部中的至少一個凸部,以沿徑向貫通各凸部的狀態(tài)形成有卡合部側兜孔(貫通孔)。因此,形成該卡合部側兜孔(貫通孔)的第一、第二卡合凸部的圓周方向尺寸(厚度)不會異常地大。結果就減少了圓周方向的尺寸(厚度)不均勻的部分,并抑制了注塑成型時上述卡合部發(fā)生所謂的翹曲(變形)的情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一例的立體示意圖。
[0033]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二例的立體示意圖。
[0034]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三例的立體示意圖。
[0035]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四例的立體示意圖。
[0036]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五例的立體示意圖。
[0037]圖6是裝配了具有保持架的向心滾子軸承后的旋轉支承部的剖視圖。
[0038]圖7是現(xiàn)有結構第一例的從徑向外側觀察到的保持架的圓周方向一部分的示意圖。
[0039]圖8是現(xiàn)有結構第二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的立體示意圖。
[0040]圖9是現(xiàn)有結構第三例的與圖8同樣的示意圖。
[0041]符號說明
[0042]I向心滾子軸承
[0043]2外徑側構件
[0044]3外圈滾道
[0045]4 軸
[0046]5內圈滾道
[0047]6 滾子
[0048]7、7a、7b、7c、7d、7e、7f、7g 保持架
[0049]8a、8b 輪緣部
[0050]9 柱部[0051]10、IOa 兜孔
[0052]11、11a、lib、11c、Ild 不連續(xù)部
[0053]12、12a、12b、12c 圓周方向一端部
[0054]13、13a、13b、13c 圓周方向另一端部
[0055]14、14a、14b、14c、14d 卡合部
[0056]15、15a、15b、15c、15d 第一凹凸部
[0057]16、16a、16b、16c、16d 第二凹凸部
[0058]17、17a、17b、17c、17d 第一^^ 合凸部
[0059]18U8aU8bU8cU8d 第一^^ 合凹部
[0060]19、19a、19b、19c、19d 第二卡合凸部
[0061]20、20a、20b、20c、20d 第二卡合凹部
[0062]21、21a圓周方向一端的3?孔
[0063]22、22a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
[0064]23,23a卡合部側兜孔
[0065]24、24a軸向一端側輪緣部
[0066]25、25a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
[0067]26中央輪緣部
[0068]27,27a 一側柱部
[0069]28、28a 另一側柱部
[0070]29、29a —側兜孔
[0071]30,30a 另一側兜孔
[0072]31、31a、31b —個卡合部側兜孔
[0073]32、32a、32b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
[0074]33 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
[0075]34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
[0076]35中央側柱部
[0077]36中央側兜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78]實施方式第一例
[0079]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一例的示意圖。此外,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c在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不連續(xù)部11b,夾著該不連續(xù)部Ilb而設置的端部(圓周方向一端部12a、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彼此由卡合部14a卡合,并對該卡合部14a的結構進行了改進。其它結構包括圖6~9所示的現(xiàn)有結構,與以往已知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的結構大致相同,因此,省略或簡化了與現(xiàn)有結構相同組成部分的說明,以下,以本例的特征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
[0080]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c在圓周方向的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lib。另外,夾著該不連續(xù)部Ilb而設置的圓周方向一端部12a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通過卡合部14a以抑制(實質上為阻止)這兩端部12a、13a彼此沿軸向的相對位移的狀態(tài)進行卡合。這樣的卡合部14a包括形成于圓周方向一端部12a的第一凹凸部15b和形成于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的第二凹凸部16b。
[0081]其中,第一凹凸部15b包括第一卡合凸部17b和一對第一卡合凹部18b、18b。該第一^^合凸部17b以從軸向一個輪緣部8a的軸向中間部到軸向另一個輪緣部8b的軸向中間部的部分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而且,一對第一卡合凹部18b、18b在第一^^合凸部17b的軸向兩端側(沿軸向夾著第一^^合凸部17b的位置)以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
[0082]另外,第二凹凸部16b包括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b、19b和第二卡合凹部20b。其中,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b、19b以分別從軸向一個輪緣部8a的軸向一端(圖1中的左端)到軸向中間部的部分,和從軸向另一個輪緣部8b的軸向中間部到軸向另一端(圖1中的右端)的部分,以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一端部12a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另外,第二卡合凹部20b在從軸向一個輪緣部8a的軸向中間部到軸向另一個輪緣部8b的軸向中間部的部分(軸向的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b、19b彼此之間的部分)以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一端部12a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
[0083]在本例的情況下,使構成第一凹凸部15b的第一卡合凸部17b (—對第一卡合凹部18b、18b)與構成第二凹凸部16b的第二卡合凹部20b (—對第二卡合凸部19b、19b)凹凸卡合。在該凹凸卡合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卡合凸部17b與第二卡合凸部19b、19b沿軸向卡合,限制(實質上是阻止)了圓周方向一端部12a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a沿軸向的相對位移。
[0084]而且,在本例的情況下,在第一卡合凸部17b,以沿著徑向貫通該第一卡合凸部17b的狀態(tài)形成有卡合部側兜孔23a。即,在本例的情況下,僅在徑向兩側設有開口的狀態(tài)下,在第一卡合凸部17b形成該卡合部側兜孔23a。由此,卡合部側兜孔23a的內側面沿著整個四周連續(xù)不間斷。此外,在本例的情況下,該卡合部側兜孔23a的形狀及大小與其它各兜孔10a、IOa 相同。
[0085]另外,在該卡合部側兜孔23a,第一凹凸部15b側的一部分(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的2 / 3左右)形成于第一卡合凸部17b,與第一凹凸部15b相反一側的一部分(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的I / 3左右)形成于遠離第一卡合凸部17b的位置。另外,也可將整個卡合部側兜孔23a形成于該第一卡合凸部17b。在設有這樣的卡合部側兜孔23a的情況下,優(yōu)選為使該卡合部側兜孔23a和沿圓周方向與該卡合部側兜孔23a相鄰的圓周方向一端兜孔21a之間的,或與圓周方向另一端兜孔22a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間距),大致等于其它各兜孔10a、10a彼此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間距)。
[0086]在本例的情況下,卡合部側兜孔23a與圓周方向一端兜孔2Ia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與其它部分各兜孔10a、IOa彼此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相等。另一方面,卡合部側兜孔23a與圓周方向另一端兜孔22a之間的夾著不連續(xù)部Ilb的圓周方向的間隔稍大于其它部分各兜孔10a、10a彼此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此外,也可采用使這些各兜孔10a、10a以及卡合部側兜孔23a的徑向兩端的開口部的圓周方向的間隔稍小于配置在這些各兜孔10a、23a內的各滾子的直徑的所謂抱合等防止這些各滾子脫落的結構。在采用了這樣的結構的情況下,使各3?孔10a、23a的徑向兩端的開口部中的任一開口部的圓周方向的間隔通過彈性變形而擴大,從而將各滾子裝配到這些各兜孔10a、23a內。
[0087]根據(jù)這樣的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c,實現(xiàn)了防止運轉時配置于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a和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a內的各滾子6 (參照圖6)進入負荷區(qū)域時的這些各滾子6的滾動面與外圈滾道3和內圈滾道5 (參照圖6)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并且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設置于卡合部14a的卡合部側兜孔23a內。
[0088]首先,能夠防止運轉時配置于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a和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a內的各滾子6 (參照圖6)進入負荷區(qū)域時,這些各滾子6的滾動面與外圈滾道3和內圈滾道5 (參照圖6)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的原因在于,在構成卡合部14a的第一卡合凸部17b,以沿徑向貫通該第—合凸部17b的狀態(tài)形成有卡合部側5?孔23a。即,通過設置這樣的卡合部側兜孔23a,能夠消除如圖8所示的現(xiàn)有結構的保持架7a的圓周方向一端的兜孔21與圓周方向另一端的兜孔22之間的夾著不連續(xù)部11的圓周方向的間隔那樣的明顯大于其它各兜孔10、10彼此之間的圓周方向的間隔的部分。結果就能夠防止把持于圓周方向一端兜孔21a和圓周方向另一端兜孔22a內的各滾子6的滾動面與外圈滾道3和內圈滾道 5之間的滾動接觸部分的表面壓力過大。
[0089]另外,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設置于卡合部14a的卡合部側兜孔23a內的原因在
于,在構成卡合部14a的第--^合凸部17b,以沿徑向貫通該第--合凸部17b的狀態(tài)形成
有該卡合部側兜孔23a。即,在本例所述的保持架7c所具有的卡合部側兜孔23a的情況下,其內側面沿整個圓周(四周)連續(xù)而不間斷。因此,即使卡合部14a的卡合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卡合部側兜孔23a的圓周方向的寬度也不會發(fā)生變化。結果就能夠將滾子穩(wěn)定把持在卡合部側兜孔23a內。
[0090]而且,在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c通過注塑成型制成的情況下,能夠抑制構成卡合部14a的第一凹凸部15b發(fā)生翹曲(變形)。即,在本例的情況下,在構成卡合部
14a的第--^合凸部17b,形成有卡合部側5?孔23a (貫通孔)。因此,該第--合凸部17b
的圓周方向的尺寸(厚度)不會明顯大于其它部分的尺寸。結果就能夠抑制注塑成型時在第一凹凸部15b發(fā)生翹曲(變形)。
[0091]實施方式第二例
[0092]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二例的示意圖。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d用于對配置成雙列的滾子6 (參照圖6)進行把持以使其能夠自由滾動。在該保持架7d中,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25、和設置于上述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與另一端側輪緣部25兩者的軸向中央部的中央輪緣部26沿軸向隔開間隔,且配置為彼此同心。
[0093]另外,以架設于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與中央輪緣部26之間的狀態(tài),將多根一側柱部27、27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并且,將由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一側柱部27、27與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中央兩輪緣部26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分別作為把持滾子(圖示省略)使其能夠自由滾動的一側兜孔29、29。
[0094]另一方面,以架設于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25與中央輪緣部26之間的狀態(tài),將多根另一側柱部28、28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并且,將由沿圓周方向相鄰的另一側柱部28、28與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25、中央輪緣部26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分別作為把持滾子使其能夠自由滾動的另一側兜孔30、30。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使各一側兜孔29、29與另一側兜孔30、30在圓周方向上錯開恰好I / 2螺距(pitch)的相位。
[0095]另外,本例的保持架7d與上述實施方式第一例同樣在圓周方向的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11c。而且,夾著該不連續(xù)部Ilc而設置的圓周方向一端部12b和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彼此由卡合部14b在以阻止該兩端部12b、13b之間向軸向一側(圓周方向一端部12b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沿軸向靠近的方向)的相對位移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合。這樣的卡合部14b包括形成于圓周方向一端部12b的第一凹凸部15c和形成于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的第二凹凸部16c。
[0096]其中,第一凹凸部15c包括第一卡合凸部17c和第一卡合凹部18c。該第一卡合凸部17c以從保持架7d的軸向一端(圖2中的左側)到中央輪緣部26的軸向中央部的部分
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另一方面,第--合凹部
18c在從中央輪緣部26的軸向中央部到保持架7d的軸向另一端(圖2中的右側)的部分以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
[0097]而且,第二凹凸部16c包括第二卡合凸部19c和第二卡合凹部20c。其中的第二卡合凸部19c以從保持架7d的中央輪緣部26的軸向中央部到保持架7d的軸向另一端的部分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一端部12b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另一方面,第二卡合凹部20c在從保持架7d的軸向一端到中央輪緣部26的軸向中央部的部分以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一端部12b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
[0098]在本例的情況下,使構成第一凹凸部15c的第一卡合凸部17c (第一卡合凹部18c)與構成第二凹凸部16c的第二卡合凹部20c (第二卡合凸部19c)凹凸卡合。在該凹凸卡合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卡合凸部17c與第二卡合凸部19c沿軸向卡合,阻止了圓周方向一端部12b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向軸向一側(圓周方向一端部12b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b沿軸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的相對位移。
[0099]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在第一卡合凸部17c,以沿徑向貫通該第一卡合凸部17c的狀態(tài)形成有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即,在本例的情況下,也是僅在徑向兩側設有開口的狀態(tài)下,在第一卡合凸部17c形成該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由此,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的內側面沿著整個四周連續(xù)不間斷。此外,在本例的情況下,該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的形狀及大小與其它各一側兜孔29、29相同。另外,在該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第一凹凸部15c側的半部分形成于第一卡合凸部17c,與該第一凹凸部15c相反一側的半部分形成于遠離該第一卡合凸部17c的位置。但是,一個卡合部側兜孔也可整體形成于該第一卡合凸部17c。
[0100]而且,在本例的情況下,在第二卡合凸部19c,也以沿徑向貫通該第二卡合凸部19c的狀態(tài)形成有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即,也是僅在徑向兩側設有開口的狀態(tài)下,在第二卡合凸部19c形成該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因此,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的內側面沿著整個四周連續(xù)不間斷。此外,該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的形狀及大小與其它各另一側兜孔30、30相同。另外,在該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第二凹凸部16c側的半部分形成于第二卡合凸部19c,與該第二凹凸部16c相反一側的半部分形成于遠離該第二卡合凸部19c的位置。但是,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也可整體形成于該第二卡合凸部19c。其它結構及作用和效果與上述實施方式第一例的情況大致相同。
[0101]實施方式第三例[0102]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三例的示意圖。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e用于對配置成三列的滾子(圖示省略)進行把持以使其能夠自由滾動。在該保持架7e中,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a、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25a、和設置于上述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a與另一端側輪緣部25a之間的軸向中間部分的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以及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沿軸向隔開間隔,且配置為彼此同心。另外,以架設于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a與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之間的狀態(tài),將多根一側柱部27a、27a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并且,將由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一側柱部27a、27a與軸向一端側輪緣部24a、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分別作為把持滾子使其能夠自由滾動的一側兜孔29a、29a。
[0103]而且,以架設于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與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之間的狀態(tài),將多根中央側柱部35、35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并且,將由沿圓周方向相鄰的中央側柱部35、35與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分別作為把持滾子使其能夠自由滾動的中央側兜孔36、36。
[0104]另外,以架設于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與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25a之間的狀態(tài),將多根另一側柱部28a、28a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并且,將由圓周方向相鄰的另一側柱部28a、28a與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軸向另一端側輪緣部25a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分別作為把持滾子使其能夠自由滾動的另一側兜孔30a、30a。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將各一側兜孔29a、中央側兜孔36和另一側各兜孔30a設置為圓周方向的相位相同的狀態(tài)。
[0105]另外,本例的保持架7e與上述實施方式各例同樣也在圓周方向的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lid。而且,夾著該不連續(xù)部Ild而設置的圓周方向一端部12c和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c彼此由卡合部14c在以實質上阻止了該兩端部12c、13c之間的軸向的相對位移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合。這樣的卡合部14c包括形成于圓周方向一端部12c的第一凹凸部15d和形成于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c的第二凹凸部16d。
[0106]其中,第一凹凸部15d包括第一卡合凸部17d和一對第一卡合凹部18d、18d。該第一卡合凸部17d以從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的軸向中間部到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的軸向中間部的部分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c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而且,一對第一^^合凹部18d、18d中的軸向一側(圖3中的左側)的第一^^合凹部18d以從保持架7e的軸向一端部到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的軸向中間部的部分(比第一卡合凸部17d更靠軸向一側的部分)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c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另外,一對第一^^ 合凹部18d、18d中的軸向另一側(圖3中的右側)的第一^^合凹部18d以從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的軸向中間部到保持架7e的軸向另一端部的部分(比第一^合凸部17d更靠軸向另一側的部分)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c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
[0107]而且,第二凹凸部16d包括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和第二卡合凹部20d。該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中的軸向一側(圖3中的左側)的第二卡合凸部19d以從保持架7e的軸向一端部到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的軸向中間部的部分沿圓周方向(圓周方向一端部12c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另外,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中的軸向另一側(圖3中的右側)的第二卡合凸部19d以從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的軸向中間部到保持架7e的軸向另一端部的部分向圓周方向(圓周方向一端部12c側)延伸而出的狀態(tài)形成。另外,第二卡合凹部20d以從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3的軸向中間部到另一端附近中間輪緣部34的軸向中間部的部分(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軸向彼此之間的部分)向圓周方向(與圓周方向一端部12c相反的方向)凹入的狀態(tài)形成。
[0108]在本例的情況下,使構成第一凹凸部15d的第一卡合凸部17d(—對第一卡合凹部18d、18d)與構成第二凹凸部16d的第二卡合凹部20d(—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凹凸卡合。在該凹凸卡合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合凸部17d與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沿軸向卡合,由此實質上阻止了圓周方向一端部12c與圓周方向另一端部13c軸向的相對位移。
[0109]而且,在本例的情況下,在第一卡合凸部17d,以沿徑向貫通該第一卡合凸部17d的狀態(tài)形成有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即,在本例的情況下,也是僅在徑向兩側設有開口的狀態(tài)下,使該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形成于第一卡合凸部17d。由此,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的內側面沿著整個四周連續(xù)不間斷。此外,在本例的情況下,該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的形狀及大小與其它各中央側兜孔36、36相同。另外,在該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第一凹凸部15d側的一部分(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的2 / 3左右)形成于第一卡合凸部17d,與該第一凹凸部15d相反一側的一部分(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的I / 3左右)形成于遠離該第一卡合凸部17d的位置。但是,一個卡合部側兜孔也可整體形成于該第一卡合凸部17d。
[0110]而且,在本例的情況下,在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以沿徑向貫通這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的狀態(tài)分別形成有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即,僅在徑向兩側設有開口的狀態(tài)下,在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形成這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因此,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的內側面沿著整個四周連續(xù)不間斷。此外,這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的形狀及大小與其它各一側和另一側各兜孔29a、30a相同。而且,在這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第二凹凸部16d側的半部分形成于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與該第二凹凸部16d相反一側的半部分形成于遠離這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的位置。但是,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也可整體形成于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其它結構及作用和效果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況大致相同。
[0111]實施方式第四例
[0112]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四例的示意圖。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f具有適用上述圖3所示實施方式第三例的保持架7e的卡合部14c的結構的結構,以代替上述圖1所示實施方式第一例的保持架7c的卡合部14a。因此,在本例的情況下,使構成該卡合部14c的第一凹凸部15c的第一卡合凸部17c所`形成的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的軸向尺寸短至保持架7f的各兜孔10a、10a的軸向尺寸的I / 3以下。同樣,使構成卡合部14c的第二凹凸部16c的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c所形成的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的軸向尺寸也短至保持架7f的各兜孔10a、10a的軸向尺寸的I / 3以下。
[0113]本例中舉例說明了形成于卡合部14c的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1a及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的形狀與保持架7f的各兜孔10a、10a的形狀不同的保持架的結構。本例的保持架7f的結構以外,例如,也能夠使用卡合部以外的結構采用上述實施方式第二例的保持架7d的結構(雙列結構),卡合部的結構采用本例的保持架7f的卡合部14c的結構的保持架。這樣,也能夠將包括本例結構在內的上述各實施方式各例的卡合部以外的結構與卡合部的結構適當組合進行實施。其它結構及作用和效果與上述實施方式第一例的情況大致相同。
[0114]實施方式第五例
[0115]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第五例的示意圖。本例的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7g與上述實施方式第四例的保持架7f相比,構成卡合部14d的第一凹凸部15d的第一卡合凸部17d的軸向尺寸減小,且一對第一^^合凹部18d、18d的軸向尺寸增大。另一方面,與上述實施方式第四例的保持架7f相比,構成卡合部14d的第二凹凸部16d的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的軸向尺寸增大,且第二卡合凹部20d的軸向尺寸減小。[0116]因此,第一卡合凸部17d未形成一個卡合部側兜孔。但該第一卡合凸部17d也可設置貫通孔(無論是否配置有滾子)。另外,在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以沿徑向貫通這一對第二卡合凸部19d、19d的狀態(tài)形成有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b、32b。這一對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b、32b的軸向尺寸大于上述實施方式第四例的另一個卡合部側兜孔32a、32a。其它結構及作用效果與上述實施方式第四例的情況大致相同。
[0117]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基于2012年7月9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2-153871,其內容作為參照援引于此。
[0118]產(chǎn)業(yè)實用性
[0119]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各例中,是以圓周方向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的保持架的結構為對象,但圓周方向多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由局部呈圓筒形的多個保持架元件各自的圓周方向兩端緣彼此卡合的所謂組合型)的保持架的結構也是本發(fā)明的對象。
[0120]而且,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各例中,將構成卡合部的第一、第二凸部所形成的貫通孔作為兜孔(用于將滾子配置在其內側的用途)。但是否將形成于第一、第二凸部的貫通孔用作兜孔只不過是用途的不同,其任一種情況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所述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在圓周方向的至少一個部位具有不連續(xù)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心滾子軸承用保持架具有多個輪緣部、多根柱部、多個兜孔和卡合部, 其中,各所述輪緣部分別呈節(jié)段圓環(huán)狀,且沿著軸向隔開間隔并設置為彼此呈同心狀,各所述柱部沿整個圓周方向間斷設置,呈架設于所述各輪緣部彼此之間的狀態(tài),各所述兜孔設置在由沿軸向相鄰的輪緣部和沿圓周方向相鄰的柱部包圍四周而成的部分, 所述卡合部在阻止夾著所述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端部彼此的至少一個端部沿軸向的相對位移的狀態(tài)下進行卡合, 所述卡合部由第一卡合凸部與第二卡合凸部沿軸向卡合而成,其中,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在夾著所述不連續(xù)部而設置的端部中的一個端部以沿圓周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而設置,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在另一個端部以沿圓周方向延伸的狀態(tài)而設置,在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和所述第二卡合凸部中的至少一個凸部上,以沿徑向貫通兩凸部的狀態(tài)形成有卡合部側兜孔。
【文檔編號】F16C33/51GK103748373SQ201380002533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9日
【發(fā)明者】石橋豐 申請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