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履帶裝備動力傳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比例差速轉向行駛裝置。
背景技術:
履帶裝備如履帶式工程機械裝備、履帶式軍工機械裝備、履帶式農業(yè)機械裝備等,當履帶兩側的轉速出現(xiàn)差異即可實現(xiàn)轉向;然而履帶式工程機械裝備和履帶式軍工機械裝備通常結構復雜,造價昂貴,由于這些履帶式產品主要采用液壓馬達直接驅動履帶行駛,傳動系統(tǒng)反而相對簡單,幾乎無變速器、驅動橋等裝備,這類履帶裝備的轉向主要采用液壓閥調整兩側履帶速度而實現(xiàn)轉向;但在履帶式農業(yè)機械裝備通常采用變速器驅動,在其變速器內部設置動力分離或分流裝置,使得左右側動力出現(xiàn)轉速差而實現(xiàn)轉向,主要有牙嵌式離合器轉向裝置、行星齒輪轉向裝置和液控差速轉向裝置方案等,其中,牙嵌式離合器轉向裝置由于通過分離與結合輸出至驅動履帶兩側的動力實現(xiàn)轉向,轉向精度低,轉向時單側動力中斷,降低了驅動力或陷車后的脫困能力;行星齒輪轉向裝置和液控差速轉向裝置雖然解決了轉向時動力中斷問題,但其轉向精度低,準確性差,轉向操控性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比例差速轉向行駛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比例差速轉向行駛裝置,包括箱體、左側比例轉向機構、右側比例轉向機構、減速機構、左側主減速總成及右側主減速總成;其中,左側比例轉向機構設置在太陽輪軸一端,右側比例轉向機構設置在太陽輪軸另一端,太陽輪軸設置在箱體上,且左側比例轉向機構、右側比例轉向機構具有等速的驅動動力輸入,分別通過減速機構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連接,動力經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與左側比例轉向機構、右側比例轉向機構組合形成比例關系后傳遞至左側主減速總成及右側主減速總成輸出至驅動輪軸,用于驅動履帶裝備行駛,通過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調節(jié)比例轉向機構外齒圈的轉速,使履帶裝備轉向角度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調速幅度成一定比例關系,從而提高履帶裝備的轉向精準性和操作穩(wěn)定性;各機構具體結構如下:
減速機構中,轉向主動錐齒輪安裝在動力輸入軸上,從動錐齒輪輸入軸一端通過軸承支撐,并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連接,另一端安裝有與轉向主動錐齒輪嚙合的轉向從動錐齒輪;在從動錐齒輪輸入軸與轉向軸之間設置有中間軸,中間軸一端支撐在箱體上,并伸出箱體安裝在減速左端蓋內,另一端安裝有中間軸主動齒輪,中間軸上還安裝有用于與液壓輸出齒輪嚙合的中間軸從動齒輪,減速左端蓋安裝在左行星輪殼上;轉向軸兩端分別支撐在箱體上并伸出箱體,左轉向齒輪與右轉向齒輪分別安裝在轉向軸的伸出部位,與中間軸主動齒輪嚙合的轉向軸從動齒輪安裝在轉向軸上;與右轉向齒輪嚙合的右轉向惰輪齒輪安裝在右轉向惰輪軸上,右轉向惰輪軸一端支撐在箱體上,另一端安裝在減速右端蓋內,減速右端蓋安裝右行星輪殼上;
左側比例轉向機構中,輸出軸主動錐齒輪安裝在副變速輸出軸上,太陽輪軸一端設置有左太陽輪并伸出左齒圈支撐架安裝在左外端蓋內,中部安裝有與輸出軸主動錐齒輪嚙合的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動力經擋位變換后傳遞至副變速輸出軸,再傳遞至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通過花鍵驅動太陽輪軸,左外端蓋安裝在左行星輪殼上;太陽輪軸上還安裝有左行星架軸,左行星架軸上安裝有與左驅動輪軸從動齒輪嚙合的左行星架軸主動齒輪,且左行星輪設置在左行星輪支撐銷上,左行星輪圍繞左行星輪支撐銷旋轉,左行星輪與左太陽輪嚙合,左齒圈緊固在左齒圈支撐架上,同時左齒圈內齒與左行星輪嚙合,左齒圈外齒與左轉向齒輪嚙合;
右側比例轉向機構中,太陽輪軸另一端設置有右太陽輪并伸出右齒圈支撐架安裝在右外端蓋內,右外端蓋安裝在右行星輪殼上;太陽輪軸上還安裝有右行星架軸,右行星架軸上安裝有與右驅動輪軸從動齒輪嚙合的右行星架軸主動齒輪,且右行星輪設置在右行星輪支撐銷上,右行星輪圍繞右行星輪支撐銷旋轉,右行星輪與右太陽輪嚙合,右齒圈緊固在右齒圈支撐架上,同時右齒圈內齒與右行星輪嚙合,右齒圈外齒與右轉向齒輪嚙合;
左側主減速總成中,左驅動輪軸一端安裝在左減速端蓋內并伸出左減速端蓋,另一端安裝有與左行星架軸主動齒輪嚙合的左驅動輪軸從動齒輪,左減速端蓋安裝在箱體上;
右側主減速總成中,右驅動輪軸一端安裝在右減速端蓋內并伸出右減速端蓋,另一端安裝有與右行星架軸主動齒輪嚙合的右驅動輪軸從動齒輪,右減速端蓋安裝在箱體上。
在本發(fā)明中,左行星輪內設置有用于支撐左行星輪圍繞左行星輪支撐銷旋轉的左行星輪銅套,此處左行星輪銅套相當于滑動軸承。
在本發(fā)明中,右行星輪內設置有用于支撐右行星輪圍繞右行星輪支撐銷旋轉的右行星輪銅套,此處右行星輪銅套相當于滑動軸承。
在本發(fā)明中,太陽輪軸上安裝有套筒。
在本發(fā)明中,在從動錐齒輪輸入軸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連接處設置有角接觸軸承與卡環(huán)。
在本發(fā)明中,中間軸上設置有用于進行限位的卡環(huán)。
在本發(fā)明中,轉向軸上設置有用于進行限位的卡環(huán)。
在本發(fā)明中,左加強套安裝在伸出左減速端蓋的左驅動輪軸上,右加強套安裝在伸出右減速端蓋的右驅動輪軸上。
在本發(fā)明中,伸出左減速端蓋的左驅動輪軸端部通過軸承支撐,軸承內側安裝有密封圈與卡環(huán)。
在本發(fā)明中,伸出右減速端蓋的右驅動輪軸端部通過軸承支撐,軸承內側安裝有密封圈與卡環(huán)。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通過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與行星齒輪傳動機構組合形成了比例轉向機構,使得履帶裝備具有轉向角速度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調速幅度成一定比例關系的轉向特性,從而提高履帶裝備的轉向精準性和操作穩(wěn)定性,轉向操控性好;在轉向同時單側動力不中斷,適合應用在履帶式農業(yè)機械裝備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局部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左側比例轉向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右側比例轉向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主減速總成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參見圖1~圖2的比例差速轉向行駛裝置,包括箱體X1、左側比例轉向機構TL、右側比例轉向機構TR、減速機構TD、輸出軸主動錐齒輪T1、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T2、左側主減速總成ML及右側主減速總成MR,左側比例轉向機構TL與右側比例轉向機構TR共同支撐在太陽輪軸TL11上,太陽輪軸TL11安裝在箱體X1上,左側比例轉向機構TL、右側比例轉向機構TR分別通過減速機構TD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連接,左側主減速總成ML與左側比例轉向機構TL連接,右側主減速總成MR與右側比例轉向機構TR連接,動力經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與左側比例轉向機構TL、右側比例轉向機構TR組合形成比例關系后傳遞至左側主減速總成ML及右側主減速總成MR,輸出至驅動輪軸ML11、MR11,用于驅動履帶裝備行駛,通過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調節(jié)比例轉向機構T外齒圈的轉速,使履帶裝備轉向角度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調速幅度成一定比例關系,從而提高履帶裝備的轉向精準性和操作穩(wěn)定性;
參見圖3~4所示,減速機構TD包括從動錐齒輪輸入軸TD11、中間軸TD12、轉向軸TD13、右轉向惰輪軸TD14、轉向主動錐齒輪TD21、轉向從動錐齒輪TD22、液壓輸出齒輪TD23、中間軸從動齒輪TD24、中間軸主動齒輪TD25、轉向軸從動齒輪TD26、左轉向齒輪TD27、右轉向惰輪齒輪TD29、右轉向齒輪TD28、卡環(huán)(TD31、TD32、TD34、TD35、TD36、TD310)、套筒(TD33、TD37、TD38、TD39)、角接觸軸承TD41、軸承(TD42、TD43、TD48)、法蘭軸承(TD44、TD45、TD46、TD47)、減速左端蓋TD51、減速右端蓋TD53及螺栓(TD52、TD54);轉向主動錐齒輪TD21安裝在動力輸入軸V11上,從動錐齒輪輸入軸TD11一端通過軸承TD42支撐,并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連接,另一端安裝有與轉向主動錐齒輪TD21嚙合的轉向從動錐齒輪TD22,且在從動錐齒輪輸入軸TD11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連接處設置有角接觸軸承TD41與卡環(huán)TD31;同時在從動錐齒輪輸入軸TD11與轉向軸TD13之間設置有中間軸TD12,中間軸TD12一端通過法蘭軸承TD44支撐在箱體X1上,并伸出箱體X1通過軸承TD43安裝在減速左端蓋TD51內,另一端安裝有中間軸主動齒輪TD25,中間軸TD12上安裝有用于與液壓輸出齒輪TD23嚙合的中間軸從動齒輪TD24和用于進行限位的卡環(huán)TD32、TD35,減速左端蓋TD51通過螺栓TD52緊固在左行星輪殼TL54上;轉向軸TD13一端通過法蘭軸承TD45支撐在箱體X1上并伸出箱體X1,另一端通過法蘭軸承TD46支撐在箱體X1上并伸出箱體X1,左轉向齒輪TD27與右轉向齒輪TD28分別安裝在轉向軸TD13的伸出部位,與中間軸主動齒輪TD25嚙合的轉向軸從動齒輪TD26安裝在轉向軸TD13上;轉向軸TD13上還安裝有卡環(huán)TD36、TD310與套筒TD37、TD38、TD39;與右轉向齒輪TD28嚙合的右轉向惰輪齒輪TD29安裝在右轉向惰輪軸TD14上,右轉向惰輪軸TD14一端通過法蘭軸承TD47支撐在箱體X1上,另一端通過軸承TD48安裝在減速右端蓋TD53內,減速右端蓋TD53通過螺栓TD53安裝在右行星輪殼TR54上;
左側比例轉向機構TL包括太陽輪軸TL11、左行星架軸TL12、左太陽輪TL21、左行星輪TL22、左齒圈TL23、左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L24、左齒圈支撐架TL25、套筒(TL31、TL33)、左行星輪銅套TL32、卡環(huán)TL34、軸承(TL41、TL44、TL45)、法蘭軸承TL42、滾針軸承TL43、左外端蓋TL51、左內端蓋TL57、螺栓(TL52、TL55、TL56、TL58)、左行星輪支撐銷TL53及左行星輪殼TL54;輸出軸主動錐齒輪T1安裝在副變速輸出軸U12上,太陽輪軸TL11一端設置有左太陽輪TL21并伸出左齒圈支撐架TL25安裝在左外端蓋TL51內,中部安裝有與輸出軸主動錐齒輪T1嚙合的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T2,動力經擋位變換后傳遞至副變速輸出軸U12,再傳遞至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T2,太陽輪軸從動錐齒輪T2通過花鍵驅動太陽輪軸TL11,左外端蓋TL51通過螺栓TL52安裝在左行星輪殼TL54上;太陽輪軸TL11上還安裝有左行星架軸TL12,左行星架軸TL12上安裝有與左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L21嚙合的左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L24,左行星輪TL22通過左行星輪銅套TL32支撐在左行星輪支撐銷TL53上,并能圍繞左行星輪支撐銷TL53旋轉,左行星輪TL22與左太陽輪TL21嚙合,左齒圈TL23內齒與左行星輪TL22嚙合,左齒圈TL23外齒與左轉向齒輪TD27嚙合,且通過螺栓TL55緊固在左齒圈支撐架TL25上;此外,太陽輪軸TL11上還安裝有套筒TL31、TL33;
右側比例轉向機構TR包括右行星架軸TR12、右太陽輪TR21、右行星輪TR22、右齒圈TR23、右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R24、右齒圈支撐架TR25、套筒TR33、右行星輪銅套TR32、卡環(huán)TR34、軸承(TR41、TR44、TR45)、法蘭軸承TR42、滾針軸承TR43、右外端蓋TR51、右內端蓋TR57、螺栓(TR52、TR55、TR56、TR58)、右行星輪支撐銷TR53及右行星輪殼TR54;太陽輪軸TL11另一端設置有右太陽輪TR21并伸出右齒圈支撐架TR25安裝在右外端蓋TR51內,右外端蓋TR51通過螺栓TR52安裝在右行星輪殼TR54上;太陽輪軸TL11上還安裝有右行星架軸TR12,右行星架軸TR12上安裝有與右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R21嚙合的右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R24,右行星輪TR22通過右行星輪銅套TR32支撐在右行星輪支撐銷TR53上,并能圍繞右行星輪支撐銷TR53旋轉,右行星輪TR22與右太陽輪TR21嚙合,右齒圈TR23內齒與右行星輪TR22嚙合,右齒圈TR23外齒與右轉向齒輪TD28嚙合,且通過螺栓TR55緊固在右齒圈支撐架TR25上;此外,太陽輪軸TL11上還安裝有套筒TR33;
直線驅動時,左齒圈TL23、右齒圈TR23被比例轉向機構鎖止(兩側齒圈被轉向軸TD13上兩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鎖止),左太陽輪TL21驅動左行星輪TL22轉動,并驅動左行星架軸TL12做減速輸出,然后驅動左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L24轉動,從而驅動左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L11轉動,左側輸出動力;同理,右太陽輪TR21驅動右行星輪TR22轉動,并驅動右行星架軸TR12做減速輸出,然后驅動右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R24轉動,從而驅動右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R11轉動,右側輸出動力;由于在無轉向動力輸入時,左齒圈TL23與右齒圈TR23被鎖止,兩側動力輸出等速,履帶裝備直線行駛。
比例轉向原理:履帶裝備需要轉向時,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正向轉動,液壓輸出齒輪TD23驅動中間軸從動齒輪TD24轉動,中間軸從動齒輪TD24驅動中間軸TD12轉動,中間軸TD12驅動中間軸主動齒輪TD25轉動,中間軸主動齒輪TD25驅動轉向軸從動齒輪TD26轉動,轉向軸從動齒輪TD26驅動轉向軸TD13轉動,轉向軸TD13驅動左轉向齒輪TD27與右轉向齒輪TD28轉動,左轉向齒輪TD27驅動左齒圈TL23轉動,右轉向齒輪TD28驅動右轉向惰輪齒輪TD29轉動,右轉向惰輪齒輪TD29驅動右齒圈TR23轉動;由于左轉向齒輪TD27驅動左齒圈TL23轉動,而右轉向齒輪TD28通過右轉向惰輪齒輪TD29驅動右齒圈TR23轉動,使得左右兩側齒圈等速反向旋轉,直線行駛時左右兩側齒圈被比例轉向機構鎖止,由于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驅動,破壞了左右兩側齒圈的力平衡,兩側齒圈在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的作用下等速反向旋轉,在這種旋轉速度與太陽輪輸入速度合成后,使得左行星架軸TL12與右行星架軸TR12輸出不相等轉速,從而促使驅動輪兩端輸出不同轉速,進而實現(xiàn)向一側轉向,同理,當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反向轉動時,履帶裝備向另一側轉向;轉向輸出的角速度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輸出轉速成一定比例關系,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可由轉向盤或轉向拉桿操作,故轉向輸出的角速度與靜液壓無級變速機構H調速幅度成一定比例關系,從而實現(xiàn)精準比例轉向。
參見圖5所示,主減速總成M包括左側主減速總成ML與右側主減速總成MR;
左側主減速總成ML包括左驅動輪軸ML11、左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L21、卡環(huán)(ML31、ML33)、套筒ML32、軸承(ML41、ML42)、左減速端蓋ML51、螺栓ML52、左加強套ML53、密封圈ML54;左驅動輪軸ML11一端通過軸承ML41安裝在左減速端蓋ML51內并伸出左減速端蓋ML51,另一端安裝有與左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L24嚙合的左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L21,左減速端蓋ML51通過螺栓ML52安裝在箱體X1上,且在左驅動輪軸ML11上安裝有卡環(huán)ML31與套筒ML32,用于對左驅動輪軸ML11進行限位,左加強套ML53安裝在伸出左減速端蓋ML51的左驅動輪軸ML11上,同時伸出左減速端蓋ML51的左驅動輪軸ML11端部通過軸承ML42支撐,軸承ML42內側安裝有密封圈ML54與卡環(huán)ML33;
右側主減速總成MR包括右驅動輪軸MR11、右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R21、卡環(huán)(MR31、MR33)、套筒MR32、軸承(MR41、MR42)、右減速端蓋MR51、螺栓MR52、右加強套MR53、密封圈MR54;右驅動輪軸MR11一端通過軸承MR41安裝在右減速端蓋MR 51內并伸出右減速端蓋MR 51,另一端安裝有與右行星架軸主動齒輪TR24嚙合的右驅動輪軸從動齒輪MR 21,右減速端蓋MR 51通過螺栓MR 52安裝在箱體X1上,且在右驅動輪軸MR 11上安裝有卡環(huán)MR 31與套筒MR 32,用于對右驅動輪軸MR 11進行限位,右加強套MR 53安裝在伸出右減速端蓋MR 51的右驅動輪軸MR 11上,同時伸出右減速端蓋MR 51的右驅動輪軸MR 11端部通過軸承MR 42支撐,軸承MR 42內側安裝有密封圈MR 54與卡環(huán)MR 33。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