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衛(wèi)浴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按鍵切換閥芯。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機械式閥芯如圖1所示,雖然其兩出水口位于同一平面,但多為旋轉式切換,而按鍵切換式閥芯,如圖2所示,其兩出水口又不在同一平面上,且與傳統(tǒng)的機械式閥芯大小、結構及出水方式都不一樣,不能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升級,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研發(fā)周期及資金成本。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應運而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按鍵切換閥芯,其具有結構簡單且穩(wěn)定性較好的優(yōu)點。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按鍵切換閥芯,包括本體、閥芯分水體、切換軸及按鍵切換組件,其中,本體的側壁設有進水口,底部設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閥芯分水體設于本體內部,且閥芯分水體的側壁上設有與本體的進水口相對應的進水孔,該側壁具有外壁和內壁,且外壁和內壁之間構成與第一出水口相通的第一出水孔,閥芯分水體的底部構成與第二出水口相通的第二出水孔,閥芯分水體的進水孔上端和下端的通水路上分別設有上大下小的第一縮口部及上小下大的第二縮口部,切換軸設于閥芯分水體內部,且切換軸上分別設有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切換軸的端部設有按鍵切換組件。
優(yōu)選地,所述的本體包括按鍵蓋和下殼體,按鍵蓋的外周設有導向肋條和卡鉤,且按鍵蓋具有向上延伸的階梯孔段,下殼體的頂部開口端設有分別適配導向肋條和卡鉤的導向槽和卡孔。
優(yōu)選地,所述的按鍵切換組件包括棘爪柱、棘軸和彈簧,切換軸上端套設彈簧后插接于棘軸內,棘爪柱、棘軸和彈簧組合構成自動筆式按壓切換機構,且棘爪柱的頂端自按鍵蓋的階梯孔段伸出。
優(yōu)選地,所述的切換軸下端與本體之間還設有另一彈簧。
優(yōu)選地,所述的進水口為網狀或條紋狀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的閥芯分水體外壁與本體之間位于進水口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密封圈。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按壓按鍵切換組件,切換軸上行,底部的第二密封件封堵第二縮口部,關閉第二出水孔,與此同時,第一密封件遠離第一縮口部,第一出水孔打開,第一出水口出水;當需要對水路進行切換時,再次按壓按鍵切換組件,切換軸下行,第一密封件封堵第一縮口部,第一出水孔關閉,與此同時,底部的第二密封件遠離第二縮口部,第二出水孔打開,第二出水口出水。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tǒng)的旋轉式切換閥芯的整體結構示圖。
圖2為傳統(tǒng)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整體結構示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整體結構立體示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閥芯分水體剖面結構示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整體結構爆炸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第一出水口出水的剖面結構示圖一。
圖7為本發(fā)明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第一出水口出水的剖面結構示圖二。
圖8為本發(fā)明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第二出水口出水的剖面結構示圖一。
圖9為本發(fā)明的按鍵式切換閥芯的第二出水口出水的剖面結構示圖二。
圖中,
本體1按鍵蓋11下殼體12導向肋條111卡鉤112
階梯孔段113導向槽121卡孔122進水口123
第一出水口124第二出水口125
閥芯分水體2進水孔20外壁21內壁22
第一出水孔23第二出水孔24第一縮口部25第二縮口部26
切換軸3第一密封件31第二密封件32
按鍵切換組件4棘爪柱41棘軸42彈簧43另一彈簧44。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3至圖5所示,一種按鍵切換閥芯,包括本體1、閥芯分水體2、切換軸3及按鍵切換組件4。
其中,所述的本體1包括按鍵蓋11和下殼體12,按鍵蓋11的外周設有導向肋條111和卡鉤112,且按鍵蓋11具有向上延伸的階梯孔段113,下殼體12的頂部開口端設有分別適配導向肋條111和卡鉤112的導向槽121和卡孔122。下殼體12的側壁設有進水口123,底部設有第一出水口124和第二出水口125。為了對進入閥芯的水流進行過濾,進水口123為網狀或條紋狀結構。
閥芯分水體2設于本體1內部,且閥芯分水體2外壁與本體1之間位于進水口123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密封圈。閥芯分水體2的側壁上設有與本體1的進水口123相對應的進水孔20,該側壁具有外壁21和內壁22,且外壁21和內壁22之間構成與第一出水口122相通的第一出水孔23,閥芯分水體2的底部構成與第二出水口125相通的第二出水孔24,閥芯分水體2的進水孔20上端和下端的通水路上分別設有上大下小的第一縮口部25及上小下大的第二縮口部26。
切換軸3設于閥芯分水體2內部,且切換軸3上分別設有第一密封件31和第二密封件32,切換軸3的端部設有按鍵切換組件4。
按鍵切換組件4包括棘爪柱41、棘軸42和彈簧43,切換軸3上端套設彈簧43后插接于棘軸內42,棘爪柱41、棘軸42和彈簧43組合構成自動筆式按壓切換機構,且棘爪柱41的頂端自按鍵蓋11的階梯孔段113伸出。
為了使切換軸3受力更加均衡,切換更平穩(wěn),切換軸3下端與本體1之間還設有另一彈簧44。
如圖6至圖9所示,上述按鍵切換閥芯的工作過程如下:
按壓按鍵切換組件,切換軸上行,底部的第二密封件封堵第二縮口部,關閉第二出水孔,與此同時,第一密封件遠離第一縮口部,第一出水孔打開,第一出水口出水;當需要對水路進行切換時,再次按壓按鍵切換組件,切換軸下行,第一密封件封堵第一縮口部,第一出水孔關閉,與此同時,底部的第二密封件遠離第二縮口部,第二出水孔打開,第二出水口出水。
此閥芯大小與安裝方式傳統(tǒng)的機械切換閥芯基本一致,能在原有的產品基本上升級,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研發(fā)周期及資金成本,且此閥芯對零件的精度要求低,工藝簡單,裝配簡單,結構穩(wěn)定性高,良品率高,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很強的競爭優(yōu)勢。
以上實施例僅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是按照本發(fā)明提出的技術思想,在技術方案基礎上所做的任何改動,均落入本發(fā)明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