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蝸輪蝸桿傳動領域,具體是一種變齒厚蝸桿及其傳動副。
背景技術:
變齒厚蝸桿又稱為雙導程蝸桿,簡單說就是蝸桿的齒厚是變化的,這樣就可以調整蝸輪蝸桿的間隙達到最佳狀態(tài)。當使用過程造成蝸輪蝸桿的間隙變大,可以通過調整蝸桿的軸向位置,使蝸輪蝸桿的間隙變小?,F(xiàn)有的變齒厚蝸桿,蝸桿齒和蝸桿軸相互固定,在發(fā)現(xiàn)其軸向間隙過大(裝配過大、使用過后磨損等)時,只能通過整個蝸桿軸的軸向的移動來保證蝸輪蝸桿間的嚙合間隙,很多時候蝸桿軸的軸向移動不便,并且有時候受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進行軸向移動,此時就不能實現(xiàn)消除嚙合間隙。
因此,為解決以上問題,需要一種在蝸桿軸沿軸向固定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對蝸輪蝸桿間的嚙合間隙進行調整的變齒厚蝸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在蝸桿軸沿軸向固定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對蝸輪蝸桿間的嚙合間隙進行調整的變齒厚蝸桿。
本發(fā)明的變齒厚蝸桿,包括蝸桿軸和沿軸向滑動周向傳動配合外套于所述蝸桿軸的蝸桿套;所述蝸桿套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所述蝸桿軸上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i,所述蝸桿齒段i和蝸桿齒段ii可相互配合形成變齒厚蝸桿齒;
進一步,所述蝸桿軸上設有用于將所述蝸桿套推向蝸桿齒段ii的彈性力;
進一步,所述蝸桿軸上固定有擋圈,所述彈性力由彈頂在擋圈和蝸桿套之間的彈簧提供;
進一步,所述蝸桿軸外圓形成有平面i,所述蝸桿套內壁設有與平面i相對的用于調整嚙合間隙的配合平面ii,且平面i與平面ii的間距為嚙合間隙調整的范圍。
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變齒厚蝸桿傳動副,包括變齒厚蝸桿和與所述變齒厚蝸桿嚙合的蝸輪;包括蝸桿軸和沿軸向滑動周向傳動配合外套于所述蝸桿軸的蝸桿套;所述蝸桿套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所述蝸桿軸上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i,所述蝸桿齒段i和蝸桿齒段ii可相互配合形成變齒厚蝸桿齒;
進一步,所述蝸桿軸上設有用于將所述蝸桿套推向蝸桿齒段ii的彈性力;
進一步,所述蝸桿軸上固定有擋圈,所述彈性力由彈頂在擋圈和蝸桿套之間的彈簧提供;
進一步,所述蝸桿齒段i和蝸桿齒段ii的接合面通過所述蝸輪的圓心。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變齒厚蝸桿,蝸桿套與蝸桿軸傳動配合,因此,蝸桿軸能夠帶動蝸桿套同步轉動,蝸桿套外圓上設有變齒厚蝸桿齒(即蝸桿齒的齒厚連續(xù)變化),蝸桿套上的蝸桿齒段i與蝸桿軸上的蝸桿齒段ii之間有一定的間隙量(此間隙量的大小就決定了此機構能調整的范圍),當使用過程由于摩擦造成蝸輪蝸桿的間隙變大,在彈簧的彈力的作用下,驅使蝸桿齒段ii沿軸向移動,減小該間隙,另外,由于蝸桿齒段i的齒厚連續(xù)變化,可以通過調整蝸桿套的軸向位置,使蝸輪蝸桿的嚙合間隙變小,因此,在蝸桿軸沿軸向固定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對蝸輪蝸桿間的嚙合間隙進行調整。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變齒厚蝸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變齒厚蝸桿蝸輪傳動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變齒厚蝸桿,包括蝸桿軸1和沿軸向滑動周向傳動配合外套于所述蝸桿軸1的蝸桿套2;所述蝸桿套2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所述蝸桿軸1上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i,所述蝸桿齒段i和蝸桿齒段ii可相互配合形成變齒厚蝸桿齒蝸桿套2與蝸桿軸1傳動配合,因此,蝸桿軸1能夠帶動蝸桿套2同步轉動,蝸桿套2外圓上設有變齒厚蝸桿齒(即蝸桿齒的齒厚連續(xù)變化),蝸桿套2上的蝸桿齒段i與蝸桿軸上的蝸桿齒段ii之間有一定的間隙量(此間隙量的大小就決定了此機構能調整的范圍),當使用過程由于摩擦造成蝸輪6蝸桿的間隙變大,在彈簧3的彈力的作用下,驅使蝸桿齒段ii沿軸向移動,減小該間隙,另外,由于蝸桿齒段i的齒厚連續(xù)變化,可以通過調整蝸桿套2的軸向位置,使蝸輪6蝸桿的嚙合間隙變小,本實施例的螺桿在產(chǎn)生了磨損(或者其環(huán)境溫度變化過大,熱脹冷縮引起的變形也可以通過此方式來進行補償)后,其也能自動的對磨損進行補償,使其間隙基本為零,不需要人工調整,方便、可靠,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蝸輪6蝸桿箱在磨損后或者溫度急劇降低或者升高而產(chǎn)生過大的間隙或者卡死的現(xiàn)象,其能對此進行自動補償因此,在蝸桿軸1沿軸向固定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對蝸輪6蝸桿間的嚙合間隙進行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蝸桿軸1上設有用于將所述蝸桿套2推向蝸桿齒段ii的彈性力,在螺桿使用過程中,如果產(chǎn)生間隙,則彈性力的作用下,蝸桿齒段ii會向蝸桿齒段i移動,使蝸桿齒段ii的齒面與蝸輪6的齒面相貼合,從而實現(xiàn)消除間隙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所述蝸桿軸1上固定有擋圈4,所述彈性力由彈頂在擋圈4和蝸桿套2之間的彈簧3提供,彈圈通過螺釘固定于蝸桿軸15,蝸桿軸15上分布有與螺釘配合的螺紋孔。
本實施例中,所述蝸桿軸1外圓形成有平面i,所述蝸桿套2內壁設有與平面i相對的用于調整嚙合間隙的配合平面ii,且平面i與平面ii的間距為嚙合間隙調整的范圍。
本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變齒厚蝸桿傳動副,包括變齒厚蝸桿和與所述變齒厚蝸桿嚙合的蝸輪6;所述蝸桿包括蝸桿軸1和沿軸向滑動周向傳動配合外套于所述蝸桿軸1的蝸桿套2;所述蝸桿套2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所述蝸桿軸1上設有齒厚漸變的蝸桿齒段ii,所述蝸桿齒段i和蝸桿齒段ii可相互配合形成變齒厚蝸桿齒蝸桿套2與蝸桿軸1傳動配合,因此,蝸桿軸1能夠帶動蝸桿套2同步轉動,蝸桿套2外圓上設有變齒厚蝸桿齒(即蝸桿齒的齒厚連續(xù)變化),蝸桿套2上的蝸桿齒段i與蝸桿軸1上的蝸桿齒段ii之間有一定的間隙量(此間隙量的大小就決定了此機構能調整的范圍),當使用過程由于摩擦造成蝸輪6蝸桿的間隙變大,在彈簧3的彈力的作用下,驅使蝸桿齒段ii沿軸向移動,減小該齒槽的間隙,另外,由于蝸桿齒段i的齒厚連續(xù)變化,可以通過調整蝸桿套2的軸向位置,使蝸輪6蝸桿的嚙合間隙變小,本實施例的蝸桿在產(chǎn)生了磨損(或者其環(huán)境溫度變化過大,熱脹冷縮引起的變形也可以通過此方式來進行補償)后,其也能自動的對磨損進行補償,使其間隙基本為零,不需要人工調整,方便、可靠,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渦輪和蝸桿在磨損后或者溫度急劇降低或者升高而產(chǎn)生過大的間隙或者卡死的現(xiàn)象,其能對此進行自動補償因此,在蝸桿軸1沿軸向固定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對蝸輪6蝸桿間的嚙合間隙進行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蝸桿齒段i和蝸桿齒段ii的接合面通過所述蝸輪6的圓心。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