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流體控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控制閥。
背景技術(shù):
1、在汽車領域中,車輛的熱管理系統(tǒng)需要用到多通路的控制閥以控制流路,控制閥包括閥體和閥芯,閥芯可旋轉(zhuǎn)地設置于閥體具有的閥腔內(nèi)以便于實現(xiàn)控制閥對流體的控制。
2、在熱管理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需要將控制閥中的一些接口關(guān)閉以對熱管理系統(tǒng)中的一些流路進行調(diào)整,如何設計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控制閥,使得控制閥中的接口能夠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思路
1、本申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控制閥,該控制閥結(jié)構(gòu)簡單,且能夠?qū)⒖刂崎y中的接口關(guān)閉,便于通過該控制閥對熱管理系統(tǒng)中的流路進行調(diào)整。
2、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控制閥,所述控制閥包括閥體和閥芯,所述閥體具有閥腔、連通口和接口,所述連通口位于限定所述閥腔的內(nèi)壁面,所述接口暴露于所述閥體的外表面,所述連通口包括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接口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在所述閥體中,所述第一口與所述第一接口連通,所述第二口與所述第二接口連通,所述第三口和所述第四口均與所述第三接口連通;
3、所述閥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閥腔且能夠轉(zhuǎn)動,所述閥芯包括第一導通腔,在所述控制閥的第一工作模式,所述閥芯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導通腔將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導通,以使所述第一接口與所述第二接口導通,在所述閥芯的第二工作模式,所述閥芯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導通腔將所述第三口和所述第四口導通。
4、根據(jù)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控制閥,通過在閥芯上設置第一導通腔,當閥芯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一導通腔將第一口和第二口導通,第一接口與第二接口導通,便于實現(xiàn)控制閥對流體導通功能;進一步地,由于在閥體中第三口和第四口均與第三接口連通,當閥芯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一導通腔又將第三口和第四口導通,這樣相當于將第三接口關(guān)閉,此時第一導通腔不僅能實現(xiàn)將兩個接口導通的功能,還具有相當于將第三接口關(guān)閉的功能,便于簡化閥芯結(jié)構(gòu),使得控制閥的結(jié)構(gòu)簡單。
1.一種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1)包括閥體(10)和閥芯(20),所述閥體(10)具有閥腔(102)、連通口(103)和接口(101),所述連通口(103)位于限定所述閥腔(102)的內(nèi)壁面,所述接口(101)暴露于所述閥體(10)的外表面,所述連通口(103)包括第一口(p1)、第二口(p2)、第三口(p3)和第四口(p4),所述接口(101)包括第一接口(m1)、第二接口(m2)以及第三接口(m3),在所述閥體(10)中,所述第一口(p1)與所述第一接口(m1)連通,所述第二口(p2)與所述第二接口(m2)連通,所述第三口(p3)和所述第四口(p4)均與所述第三接口(m3)連通;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口(p1)和所述第二口(p2)相鄰設置,所述第三口(p3)和所述第四口(p4)相鄰設置,所述第一口(p1)和所述第二口(p2)的排布方式與所述第三口(p3)和所述第四口(p4)的排布方式相同,所述第一導通腔(21)自所述閥芯(20)的外周表面向所述閥芯(20)的內(nèi)部凹陷。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口(p1)和所述第二口(p2)沿所述閥體(10)內(nèi)壁面的軸向排布,所述第三口(p3)和所述第四口(p4)沿所述閥體(10)內(nèi)壁面的軸向排布,所述第一口(p1)和所述第三口(p3)沿所述閥體(10)內(nèi)壁面的圓周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口(p2)和所述第四口(p4)沿所述閥體(10)內(nèi)壁面的圓周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導通腔(21)沿所述閥芯(20)的軸向方向延伸。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通口(103)還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五口(p5)、第六口(p6)、第七口(p7)和第八口(p8);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1)還具有以下工作模式的至少一種: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口(p7)、所述第一口(p1)、所述第五口(p5)以及所述第三口(p3)沿所述閥體(10)內(nèi)壁面的圓周方向順次排布且均位于所述閥體(10)的第一高度,所述第八口(p8)、所述第二口(p2)、所述第六口(p6)以及所述第四口(p4)沿所述閥體(10)內(nèi)壁面的圓周方向順次排布且均位于所述閥體(10)的第二高度,所述第七口(p7)和所述第八口(p8)沿所述閥體(10)的軸向排布,所述第三口(p3)和所述第四口(p4)沿所述閥體(10)的軸向排布。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20)還包括第二導通腔(22),所述第二導通腔(22)的軸向高度大于沿軸向排布的相鄰兩個所述連通口(103)的高度之和,在所述閥芯(20)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導通腔(22)將所述第五口(p5)和所述第六口(p6)導通,在所述閥芯(20)的第三位置,所述第二導通腔(22)將所述第七口(p7)和所述第八口(p8)導通。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20)還包括第三導通腔(23)、第四導通腔(24)、第一復合腔(25)和隔離腔(27),所述第三導通腔(23)的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三導通腔(23)的第二子腔沿所述閥芯(20)的軸向方向排布,所述第四導通腔(24)的第一子腔和所述第四導通腔(24)的第二子腔沿所述閥芯(20)的軸向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三導通腔(23)的第二子腔所在的圓周區(qū)域與所述第四導通腔(24)的第一子腔所在的圓周區(qū)域部分交疊,所述第一復合腔(25)朝向所述閥體(10)的開口面積大于所述隔離腔(27)的朝向所述閥體(10)的開口面積;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20)還包括第五導通腔(26)和第二復合腔,所述第五導通腔(26)位于所述閥芯(20)的第一高度,所述第二復合腔(28)位于所述閥芯(20)的第二高度,所述控制閥(1)具有第三工作模式和第四工作模式: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閥(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通腔(21)的第一子腔、所述第三導通腔(23)的第一子腔、所述第四導通腔(24)的第一子腔、所述第五導通腔(26)、所述隔離腔(27)以及所述第二導通腔(22)的第一子腔均位于所述閥芯(20)的第一高度且沿所述閥芯(20)的圓周方向順次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