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來水管路終端用水龍頭,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漏滴、防細流、斷水自閉的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
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是螺旋升降式水龍頭,這種水龍頭利用螺紋啟閉機構控制自來水的通端,龍頭的密封墊反復受啟閉扭矩的作用,容易磨損,以致造成密封不嚴而滴漏,同時,其開啟量隨螺桿轉動從零逐漸增大,由于我國水表都是旋翼式,其靈敏限(即始動流量)為0.017M2/min,水流量必須超過此限,方能正常計量,一些人便利用此缺陷,在靈敏限下無計量細流用水,給國家造成損失。
在CN87207469中,介紹了一種用于解決上述滴漏問題的節(jié)水龍頭,該龍頭采用具有不同徑向型面的凸輪做閥塞致動元件,凸輪沿其開啟方向的徑向型面曲面分別為等徑圓弧和漸開線,使其加工工藝復雜。此外,上述兩種水龍頭若在用水過程中遇到突然停水,又忘記了將水龍頭關閉(這種現象時有發(fā)生),一旦恢復供水,由于諸種原因又不能及時將龍頭關閉時,便會發(fā)生溢患,不僅造成浪費,還使室內被淹,給人帶來煩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細流、防滴漏、斷水自閉的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即這種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包括閥體,閥蓋,手柄,螺母,螺釘,襯套,其關鍵在于裝在閥體內腔并與閥桿相串聯的分流墊,分流座,密封圈,密封圈座,彈性體,支承座,一個可沿閥體內壁往復運動的活塞。
按照上述組裝而成的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由于彈性體可采用彈性膠套并與閥桿聯為一體,可將出水腔與其上部的運動件完全密封隔開,同時閥桿在手柄作用下只作上下直線運動,故對出水口的密封圈磨損極小,大大提高了密封圈的使用壽命,保證了密封性能,杜絕了滴漏現象。其次,上、下拉壓手柄,可使聯為一體的閥桿上、下運動,當閥桿上升高度使水的通流量未達水表的始動流量時,閥桿不能自鎖,并在與之聯接的彈性體的作用下回復至原始狀態(tài),將出水口封閉,從而杜絕了細流用水;當閥桿之上升高度使水的通流量超過水表的始動流量時,進水腔的水壓將驅使活塞向右運動,活塞端頭頂緊在密封圈座的圓周面上,使閥桿自鎖,自來水便源源不斷流出,實現正常用水,當用水完畢,只需向下輕壓手柄,便可實現龍頭的關閉。在用水過程中,若遇停水,原驅使活塞始終右移的水壓力消失,閥桿便可在與之聯接的彈性體作用下向下運動,關閉出水口,從而實現斷水自閉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密封可靠,延長了密封圈的使用壽命,解決了原水龍頭因密封不良造成的自來水滴漏問題,而且也解決了螺旋升降式水龍頭細流用水的問題,并達到了斷水自閉的目的。
附圖
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螺母,2為分流墊,3為分流座,4為密封圈,5為密封圈座,6為彈性體,7為閥體,8為支承座,9為閥蓋,10為手柄,11為閥桿,12為護蓋,13為螺釘,14為活塞,15為襯套。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作進一步的描述。
參見附圖,本實用新型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包括閥體,閥蓋,手柄,螺母,螺釘,襯套,其特征在于裝在閥體7內腔并與閥桿11相串聯的分流墊2,分流座3,密封圈4,密封圈座5,彈性體6,支承座8,一個可沿閥體內壁往復運動的活塞14。
所述的分流墊2之下端部至少有一道槽,且與分流座動配合聯接。
所述的彈性體6既可為彈簧,亦可為彈性膠套,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是彈性膠套。
所述的活塞14的中心孔為盲孔,周面上至少有一個與中心孔相通的徑向孔,一端呈曲線形,如半球形,R形或三角形。
所述的密封圈座5至少有二級臺階,以滿足調整水流大小的需要。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包括閥體、閥蓋、手柄、螺母、螺釘、襯套,其特征在于裝在閥體7內腔與閥桿11相串聯的分流墊2,分流座3,密封圈4,密封圈座5,彈性體6,支承座8,一個可沿閥體內壁往復運動的活塞14。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龍頭,其特征在于分流墊2之下端部至少有一道槽,且與分流墊座3動配合聯接。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龍頭,其特征在于彈性體6為彈簧/彈性膠套。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龍頭,其特征在于活塞14的中心孔為盲孔,周面上至少有一個與中心孔相通的徑向孔,一端呈曲線形。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龍頭,其特征在于密封圈座5至少有二級臺階。
專利摘要一種多功能節(jié)水龍頭,包括閥體、閥蓋、手柄、螺釘、螺母,襯套,其關鍵在于裝在閥體7內腔且與閥桿11相串聯的分流墊2,分流座3,密封圈4,密封圈座5,彈性體6,支承座8,一個可沿閥體內壁往復運動的活塞14。具有防細流用水,防滴漏和斷水自閉的功能。
文檔編號F16K1/00GK2140448SQ92220449
公開日1993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1992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劉英爵 申請人:劉英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