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貯油箱的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貯油箱的閥結構。這種閥的結構,通過安裝在供油管前端的稱為供油節(jié)頭的供油用連接件壓開裝在貯油箱供油嘴內部的供油閥,可以在不取下供油嘴蓋而進行供油。
在石油爐等液體燃料燃燒裝置中,將燃料裝入可以從燃燒裝置主體取下的貯油箱內,在往貯油箱內添加燃料,即供油的情況下,將嵌合在貯油箱的供油嘴上的供油嘴蓋取下,再將供油泵的供油管插入供油嘴內,向貯油箱供油。但是,當供油嘴蓋的安裝情況不好時,向貯油箱供油后,若貯油箱翻倒,供油嘴蓋朝下時,那么就會發(fā)生供油嘴蓋掉下,大量的油一下子流出來的麻煩。
這樣,就提出了在不卸下供油嘴蓋而向貯油箱內供油的技術方案。在實公昭47-42023號揭示的技術中,在供油管的前端設有供油節(jié)頭,即供油用連接件,且具有通過貯油箱供油嘴部分的供油用連接件壓開供油閥的閥結構。此閥的結構是在由供油用連接件壓開供油閥進行供油的同時,通過此供油閥將貯油箱內的空氣排出的結構。因此,大大的制約了充分的供油。此外,供油閥的結構復雜,產生流路阻力變大,供油時間變長的問題。特別是當流量增加時,會產生油沫,油膜阻塞空氣通路,產生在供油過程中供油停止的問題。
這樣,如特開昭63-271020號公報揭示的那樣,本申請人提出了下述的技術方案單獨設置供油通路和排放空氣的排氣通路,還設有開閉供油通路和排氣通路的供油閥和排氣閥,通過供油用連接件同時壓開供油閥和排氣閥。這樣,在供油時油滴附著在排氣閥的通路上,不會形成油膜。
特開昭63-271020號公報揭示的閥結構,通過使油路和空氣通路分開,在提高供油性能上是有意義的。在此公報的作為實施例所揭示的閥結構中,在保持供油閥的供油用閥體的閥體保持零件的內部,配置有保持排出空氣排氣閥的排氣用閥體的閥體保持零件,在供油閥的閥體保持零件的內壁形成排氣閥的閥座。而且,在此閥的結構中,當供油閥及排氣閥的各自的閥體保持零件同時被壓入一定距離時,供油閥用閥體脫離閥座,打開供油閥;當進一步壓入兩閥體保持零件時,排氣用閥體離形閥座而打開排氣閥。其結果是當用供油用連接件壓形供油閥及排氣閥時,就需要移動供油用閥體的閥體保持零件一個較長距離,不僅供油接頭的前端形狀變復雜,而且供油閥的閥體保持零件的形狀變大、復雜化,成為油路變狹小的結構。因此,當在貯油箱上要裝大口徑的供油嘴,實現這種閥結構時,雖然不會產生流路阻力的問題,但當使用與已有的貯油箱的供油嘴相同尺寸的供油嘴時,流過油的供油通路變狹小,流路阻力變大,產生供油速度變慢的問題。在已有的貯油箱的供油嘴上安裝上供油嘴蓋,在供油嘴蓋上安裝閥結構時,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下述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單獨設置供油通路及排出空氣的排氣通路,且設置開閉這些供油通路及排氣通路的供油閥及排氣閥,由供油用連接件同時壓開供油閥及排氣閥的閥結構中,其特征在于可以使供油通路的流路阻力變小。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貯油箱的閥結構;這種閥結構即使安裝在已裝于現有貯油箱的供油嘴的供油嘴蓋上,也能使供油通路的流路阻力變小。
在本發(fā)明的閥結構中,固定外筒5對貯油箱的供油嘴呈密封狀態(tài)(液體密封)。外筒5可以直接固定在供油嘴5,也可以將外筒5固定在供油嘴蓋,而間接地固定在供油嘴2上。在將外筒5固定在供油蓋3上的情況下,將供油嘴2做成其筒狀部分2a的外周上形成外螺紋2b。而且,外筒5安裝在供油嘴蓋3上,供油嘴蓋3的內圓周表面上形成與供油嘴2的外螺紋2b嚙合的內螺紋3b。這種情況下,外筒5和供油嘴2的筒狀部2a之間形成間隙G。還有,在外筒5的供油嘴3一側的端部形成下述的空氣流通口6。在外筒5的內部配置有第1彈簧8。此第1彈簧8最好是螺旋彈簧。第1彈簧8的固定方式可以任意,例如,在外筒5上設置固定第1彈簧8一端位置的定位部9。
在外筒5的內部配置閥體保持零件10。此閥體保持零件具有供油用閥體(10c,12)。當從燃燒裝置主體取下貯油箱時,此閥體保持零件由第1彈簧8的彈力保持在第1位置,當受到外力的推壓時,閥體保持零件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則第1彈簧8呈賦勢狀態(tài)。在此閥體保持部10上,在與外筒5上設置的定位部9之間,形成夾持第1彈簧8的根部10a。至少在外筒5及閥體保持零件10的根部分10a的一方形成使油流通的油孔7、11。特別是在外筒5上形成油孔7時,不僅閥體保持零件10的形狀可以任意,而且也不會降低閥體保持零件10的機械強度。
在外筒5的內部,固定有內筒13,內筒13和外筒5之間要形成間隙。此內筒13在其內壁部具有閥座14,當閥體保持零件10位于第1位置時,供油用閥體被壓裝在閥座14上,在其外側端部具有與供油用連接件108嵌合的連接件嵌合部13a。在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上,可設有止動供油用連接件108的止動部13b。這樣設置止動部,可使供油時的操作者不必一直推壓住供油用連接件。
在最好的實施例中,在內筒13的外側配置第2彈簧15。當加工精度及裝配精度較高時,只需第1彈簧8即可保證閥體保持零件10及下述的排氣用閥體17雙方復位至第1及第3位置。因此,雖然第2彈簧15不是必需的,但配置第2彈簧15時,即使加工精度及裝配精度多少有些差時,也可保證閥體保持零件10及下述的排氣用閥體17雙方復位到第1及第3位置。
在外筒5及內筒13之間形成的間隙內,配置可沿軸向移動的筒狀排氣用閥體17。當供油用連接件與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嵌合時,排氣閥用閥體7從第3位置移動到第4位置,第1彈簧8賦勢(當使用第2彈簧時,第2彈簧15也賦勢),而且與閥體保持零件10的一部分相接觸,使閥體保持零件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這樣通過使排氣用閥體17移動,同時打開供油閥及排氣閥。當使用第2彈簧時,由第1彈簧8及第2彈簧15雙方的彈力,排氣用閥體17被保持在第3位置。
當第2彈簧15為螺旋彈簧時,在內筒13的外圓周部設置固定第2彈簧15一端位置的定位部13d,在排氣用閥體17上,在其與定位部13d之間設置夾持第2彈簧的夾持部17a。
實際上,在外筒5和排氣用閥體17之間設有防止漏油的第1密封結構18,在排氣用閥體17和內筒13之間設有防止漏油的第2密封結構16。如果各零件的加工精度較高,也不是非需要這些密封結構不可。
而且,在本發(fā)明中,在外筒5上形成了空氣流通孔6,當排氣用閥體17位于第3位置時,該通孔6由排氣用閥體17閉塞,當排氣用閥體17位于第4位置時,該通孔6打開使貯油箱的內部與大氣連通。
根據上述的結構,使安裝于供油管107的前端的供油用連接件108與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嵌合時,排氣用閥體17從第3位置移動第4位置,同時排氣用閥體17與閥體保持零件10的一部分(10a)相接觸,閥體保持零件10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排氣用閥體17移動到第4位置時,外筒5上形成的空氣流通口6的閉塞被解除,呈打開狀態(tài)。通過空氣流通口6,貯油箱1的內部與大氣連通。由此形成了供油時從貯油箱1排出空氣的排氣通路。在使用第2彈簧15時,此時的第2彈簧被賦勢。與此同時,通過閥體保持零件10移動到第2位置,保持在閥體保持零件上的閥體(10c,12)從內筒13的閥座14脫開,供油閥呈打開狀態(tài),形成了向貯油箱1內注油的供油通路。這時,第1彈簧也處于賦勢狀態(tài)。
象這樣采用通過排氣用閥體推壓閥體保持零件的結構,則在形成的供油通路內,不需要供油時推壓閥體保持零件10的零件。其結果是可以降低供油通路的流路阻力,供油迅速平穩(wěn)。
當從連接件嵌合部13a取下供油用連接件108時,被賦勢的第1及第2彈簧的彈力使閥體保持零件10及排氣用閥體17復位到第1及第3位置,并保持其位置。在不使用第2彈簧15的情況下,僅靠第1彈簧8的彈力使閥體保持零件10及排氣用閥體17復位到第1及第3位置,并分別保持其位置。當閥體保持零件10及排氣用閥體17被保持在第1及第3位置時,排氣通路及供油通路雙方呈被關閉的狀態(tài)。
當貯油箱1安裝在燃燒裝置主體101上時,通過燃燒裝置主體一側的接油盤103上設置的凸起104施加的外力,閥體保持零件10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閥體(10c,12)脫離閥座14形成供油通路,油從貯油箱供油到燃燒裝置主體。此時,空氣通過供油通路進入貯油箱內。
下面結合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其中,
圖1是表示貯油箱裝在石油燃燒裝置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斷面圖。
圖2是向裝有本發(fā)明閥結構的貯油箱供油時的主要部分斷面圖。
圖3是將具有本發(fā)明閥結構的貯油箱反轉,面向接油盤時的主要部分斷面圖。
圖4是具有本發(fā)明閥結構的貯油箱裝在接油盤上的主要部分斷面圖。
實施例圖1是石油爐的燃燒裝置主體101內部結構的主要部分和貯油箱1之間的關系圖。貯油箱1具有將供油嘴蓋3安裝在供油嘴2的結構。在燃燒裝置主體101的蓄油箱102上設置的接油盤103內,嵌合有裝在供油嘴2上的供油嘴蓋3,貯油箱就這樣安裝在燃燒裝置主體101上。在接油盤103的內部,為打開設置在貯油箱1的供油嘴內部的供油閥而設置了凸起104,當貯油箱1安裝在燃燒裝置主體101上時,凸起104打開供油閥,貯油箱的油(在石油爐的情況下,油為煤油)流出,以保持蓄油箱102內的壓力和貯油箱1內的壓力平衡。105是燃燒筒,106是浸有油的不可燃芯。
圖2是從供油泵的油管107向應用本發(fā)明閥結構的貯油箱1供油時,主要部分的斷面圖。圖3是把貯油箱的供油嘴蓋插入燃燒裝置主體101的接油盤103之前的斷面圖。在圖2中,裝在油管107前端的零件稱為供油接頭或供油連接件。此供油連接件108與供油嘴蓋3一起出售。供油用連接件108呈筒狀,其內部依次形成有與油管107的大直徑部107a緊密配合的第1配合孔108a、與油管107a的前端配合的第2配合孔108b、以及與下述閥結構的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配合的第3配合孔108c。在第2配合孔108b和第3配合孔108c之間形成的臺階處嵌合有橡膠等彈性材料制成的平板形環(huán)狀的密封圈109。在形成供油用連接件108的第3配合孔108c的筒狀部分上,從前端朝形成第2配合孔108b的部分上,形成一條縱槽,這在圖中沒有表示。與此縱槽相連,而且與之垂直地形成了橫槽110。在下述內筒的連接件嵌合部的前端設置的止動部13b,在通過此縱槽后與此橫槽相配合。通過這種結構,可以防止供油連接件108脫出。
供油嘴2由下述各部分組成對貯油箱1的主體的一部分進行深沖加工,與貯油箱1呈一體地形成的圓筒部分2a;在圓筒部2a上形成的外螺紋2b;對圓筒2a的前端進行彎曲加工形成的端壁2c。供油嘴蓋3通過壓力加工、深沖加工、彎曲加工來形成。在供油嘴蓋3的圓筒部分3a上,形成與供油嘴2的圓筒上形成的外螺紋2b嚙合的內螺紋3b。而且,在圓筒部3a的一端上,與之一體地形成裝有橡膠等彈性材料制成的環(huán)形密封圈4的環(huán)形底壁部3c。供油嘴2的端壁部2c壓裝在密封圈4上,以防止漏油。在環(huán)狀底壁3c的內邊緣處形成環(huán)形臺階,此臺階與金屬制外筒5相嵌合。外筒5的一端(外側端部)上,形成了向內延伸的凸緣5a,對供油嘴蓋3的底壁部3c的內邊緣都進行鉚接加工(卷邊加工)使之包圍在凸緣部5a,外筒5呈液體密封地安裝固定在供油嘴蓋3上。在對供油嘴蓋3的底壁部3c內邊緣部實施鉚接加工的狀態(tài)下,在底壁部3c的中央形成通孔3d,使之與供油連接件108的外圓周面之間形成空氣流通所要的間隙。
外圓筒5形成為圓筒狀,供油嘴蓋3的端部即外側端部形成空氣流通孔6。在對應貯油箱1的底壁部1a的位置上,在周向以一定的間隔形成3個油孔7。在外筒5的內側端部即位于貯油箱1內的端部嵌合金屬材料制成的板狀零件9,它是決定第1彈簧8一端位置的定位部。此板狀零件具有嵌入外筒5內側端部形成的切縫的凸起部9a。
在外筒5的內部配有閥體保持零件10。此閥體零件10是由塑料制成的整體零件,當然,此閥體保持零件用金屬材料制成也可。例如,在對金屬板進行深沖加工形成閥體保持零件10的情況下,使閥體保持零件10向前端形成臺階狀的小直徑的形狀即可。本實施例的閥體保持零件10在內側端部帶有收納第1彈簧8的根部10a。此根部10a形成為帶底的筒形形狀,在其底部10a處至少形成一個油孔11。根部10a的圓周部分真正能起到特第1彈簧8定位在所要求的位置上的作用。
從根部10a的中央部分與根部一體地設置向外延伸的棒狀部分10b。在棒狀部10b的中間,與之呈一體地形成圓板形的閥體結構部10c。在閥體結構部10c的外圓周上,嵌合有橡膠等彈性材料構成的O形環(huán)12。本實施例中由閥體結構部10c及O形環(huán)12構成供油用閥體。在不使用O形環(huán)12時,只由閥體結構部10c構成閥體,使閥體結構部10c直接與閥座14接觸也可。在棒狀部10b的前端,形成與燃燒裝置主體的凸起104接觸的彎曲凹部。
在貯油箱1從燃燒裝置主體10取下及未與供油用連接件108嵌合時,此閥體保持零件10由第1彈簧8的彈力保持在第1位置(圖3所表示位置),當由外力推壓從第1位置移到第2位置(圖2及圖4所示位置)時,第1彈簧被賦勢。如本實施例所示第1彈簧為螺旋彈簧時,第1彈簧8處于壓縮賦勢狀態(tài)。
在外筒5的內部,與外筒5之間形成間隙地固定有塑料制成金屬制內筒13。閥體保持零件10位于第1位置(供油閥處于閉狀態(tài))時,該內筒13在其內壁部具有供油閥體(10c,12)被壓裝的閥座14。而且,該內筒13在其外側端部具有與供油連接件108嵌合的連接件嵌合部13a。在連接件嵌合部13a上,與之呈一體地設有與供油連接件108上形成的上述的未圖示的與縱槽相連的橫槽110配合進行止動的止動部13b。內筒13固定在外筒5上,此時,其內側端部一體設置的多個凸起13c呈與外筒5上形成的多個固定孔5b相嵌合的狀態(tài)。多個凸起13c以一定的間隔配置在圓周方向。
在內筒13的中間部分,與之呈一體地設置環(huán)狀凸臺13d,用以對第2彈簧15的一端位置進行定位。此外,在環(huán)形凸臺13d的下面,形成嵌合O形環(huán)16的環(huán)形槽13e。此O形環(huán)設置在排氣用閥體17和內筒13之間,構成防止漏油的第2密封結構。
排氣用閥體17可以沿軸向移動地配置在外筒5及內筒13之間形成的間隙內。排氣用閥體17的外側端部形成一體的向內沿徑向延伸的環(huán)形凸緣17a。此環(huán)形凸緣17a的作用是作為在它與內筒13的環(huán)形凸臺13d之間夾持第2彈簧15的夾持部。此外,它還作為與供油用連接件108的前端相接觸的被接觸部。在凸緣部17的沿半徑方向外側端部,形成了與O形環(huán)18嵌合的環(huán)形槽17b。此外,在排氣用閥體17的內側端部,以等間隔在圓周方向形成3個凹部。這樣,在周向以等間隔形成與閥體保持零件10的根部10a相對的3個一體的凸起部17c。這3個凸起部不與外筒5上形成的油孔7重合,而且也不與內筒13上設置的凸起13c相干涉。
如圖2所示,在供油用連接件108嵌合在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時,排氣用閥體17從第3位置(圖3所示位置)移動到第4位置(圖2所示位置),第1及第2彈簧被賦勢。此時,排氣用閥體17的凸出部17c與閥體保持零件10的根部10a相接觸,使閥體保持零件10從第1位置(圖3所示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圖2所示位置)。在外筒5上形成的空氣流通孔6,在排氣用連閥體處于第3位置(圖3所示位置)時,由排氣用閥體17閉塞;在供油用連接件108嵌合于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上,排氣用閥體17處于第4位置(圖2所示位置)時,空氣流通孔6使貯油箱1的內部和大氣連通。空氣流通孔就位于上述的位置上。
在圖2的狀態(tài)下,形成了下述的流路阻力小的供油通路從供油管107通到內筒13的內部,再通過外筒5上形成的油孔7及閥體保持零件10的根部上形成的油孔11。此外,排氣通路由下述各部分形成外筒5及供油嘴2之間的間隙G、空氣流通孔6、外筒5及內筒13(供油用連接件108)之間的間隙。
如圖2所示,在向貯油箱1內供油時,在貯油箱1的供油嘴2朝上的狀態(tài)下,供油用連接件108和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3a嵌合。便設置于連接件嵌合部13a上的止動部13b與供油用連接件108上形成的橫槽110配合進行制動時,由供油用連接件108的前端排氣用閥體17從第3位置被下壓到第4位置,同時,排氣用閥體17的凸起部17c與閥體保持零件10的根部10a相接觸,將閥體保持零件10從第1位置壓至第2位置。在此狀態(tài)下,排氣用閥體17打開空氣流通孔(排氣閥打開),形成排氣通路。與此同時,閥體保持零件10的閥體結構部10c及O形環(huán)12從內筒13的內壁部上形成的閥座14脫離(供油閥打開),形成供油通路。在此狀態(tài)下,起供油泵進行供油。
和過去一樣,在貯油箱1的側壁上設有未圖示的液面顯示計,通過觀液面顯示計來判斷供油是否達到了預定液面線。在供油到預定液面線后,將供油用連接件108從內筒13的連接件嵌合部10a卸下。閥體保持零件10在第1彈簧力8的彈力作用下由第2位置復位到第1位置,排氣用閥體17由第1及第2彈簧8、15的彈力從第4位置復位到第3位置。
如圖3及圖4所示,在安裝貯油箱1于燃燒裝置主體101的情況下,使供油嘴蓋3嵌合在燃燒裝置主體101的接油盤103內。在此嵌合過程中,設置于接油盤103內部的突起104向上推壓閥體保持零件10的棒狀部10b,閥體保持零件10的閥體結構部10及O形環(huán)12脫離閥座14(打開供油閥),形成從貯油箱1到接油盤103的供油通路。
按上述的本發(fā)明,由于采用由排氣用閥體17推壓閥體保持零件10而打開供油閥的結構,不需要在供油通路內設置供油時推壓閥體保持零件10的零件,從而不會擋住油的流路,可以減少供油通路的阻力,具有供油迅速、平穩(wěn)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中,即使安裝于供油蓋的閥結構很小,也能充分保證供油流量。在設有第1彈簧及第2彈簧時,即使構成閥結構的各零件的加工精度及安裝精度多少地變差時,也可確保閥體保持零件和排氣用閥體雙方復位到第1及第3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貯油箱的閥結構,在下述的貯油箱的閥結構中在安裝上裝于供油管前端的供油用連接件時,從上述供油管向貯油箱內供油,在上述貯油箱安裝在燃燒裝置主體上時,通過貯油箱的閥結構從上述貯油箱向燃燒裝置主體供油,其特征在于此閥結構具有對上述貯油箱的供油嘴(2)呈液密固定的外筒(5),配置在上述外筒(5)內部的彈簧(8),閥體保持零件(10),所說的閥體保持零件(10)具有供油用閥體,閥體保持零件配置在上述外筒(5)的內部,當上述貯油箱從上述燃燒裝置主體取下時,它由上述彈簧(8)的彈力保持在第1位置,當由外力推壓從第一位置移到第2位置時,上述彈簧(8)被賦勢,內筒(13),所說的內筒(13)固定在上述外筒(5)的內部,并與上述外筒(5)之間形成間隙,內筒(13)在其內壁部具有閥座(14),在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位于上述第1位置時,上述供油用閥體(10c)、(12)壓裝在閥座(14)上,而且內筒(13)在其外側端部具有與上述供油用連接件嵌合的連接件嵌合部(13a),筒狀的排氣用閥體(17),所說的排氣用閥體(17)可沿軸線方向移動地配置在上述外筒(5)及上述內筒(13)之間形成的間隙內,當上述供油用連接件嵌合于上述內筒(13)的上述連接件嵌合部時,閥體(17)從上述第3位置移動到第(4)位置,使上述彈簧(8)賦勢,而且與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的一部分相接觸,使上述閥體保持零件從上述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在上述外筒(5)上,形成空氣流通孔(6),當上述排氣用閥體(17)位于上述第3位置時,孔(6)由上述排氣用閥體(17)閉塞,當上述排氣用閥體(17)位于上述第(4)位置時,通過孔(6)使上述貯油箱的內部和大氣連通。
2.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油嘴(2)具有在筒狀部(2a)的外圓周上形成外螺紋的結構;上述外筒(5)安裝在內圓周表面形成與上述供油嘴(2)的外螺紋相嚙合的內螺紋(3b)的供油嘴蓋(3)上,而對供油嘴(2)呈固定狀態(tài),在上述外筒(5)和上述供油嘴(2)的上述筒狀部(2a)之間形成間隙G,在上述外筒(5)的上述供油嘴蓋(3)的一端,形成上述空氣流通孔(6)。
3.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彈簧(8)是螺旋彈簧,在上述外筒(5)上設有固定上述彈簧(8)的一端位置的定位部(9),上述彈簧(8)夾持在設于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上的根部(10a)和上述的定位部(9)之間。
4.如權利要求3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在上述外筒(5)及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的上述根部(1a)一側形成供油油孔(7)、(11)。
5.如權利要求4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氣用閥體(17)的外側端部設置與上述供油用連接件(108)接觸的接觸部(17a),在上述排氣用閥體(17)的內側端部設置與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的上述根部(10a)相接觸的接觸部(17c)。
6.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內筒(13)的上述連接件嵌合部(13a)上,設置制動上述供油用連接件(108)的制動部(13b)。
7.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具有設置在上述外筒(5)和上述排氣用閥體(17)之間的防止漏油的第1密封結構(8),設置在上述排氣用閥體(17)和上述內筒(13)之間的防止漏油的第2密封結構(16)。
8.一種貯油箱的閥結構,在下述的貯油箱的閥結構中在安裝上裝于供油管前端的供油用連接件時,從上述供油管向貯油箱內供油并排出上述貯油箱內的空氣,在上述貯油箱安裝在燃燒裝置主體上時,通過貯油箱的閥結構從上述貯油箱向燃燒裝置主體供油,其特征在于此閥結構具有對安裝在上述貯油箱的供油嘴(2)上的供油嘴蓋(3)呈液密固定的帶油孔(7)和空氣流通孔(6)的外筒(5),固定在上述外筒(5)內部的彈簧(8),閥體保持零件(10),所說的閥體保持零件(10)具有供油用閥體(10c)、(12),閥體保持零件配置在上述外筒(5)的內部,當上述貯油箱從上述燃燒裝置主體取下時,它由上述彈簧(8)的彈力保持在第1位置,當由外力推壓從第一位置移到第2位置時,保持零件(10)壓縮第1螺旋彈簧(8),內筒(13),所說的內筒(13)固定在上述外筒(5)的內部,并在它與上述外筒(5)之間形成間隙,內筒(13)在其內壁部具有閥座(14),在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位于上述第1位置時,上述供油用閥體(10c)、(12)壓裝在閥座(14)上,而且內筒(13)在其外側端部具有與上述供油用連接件嵌合的連接件嵌合部(13a),嵌合在上述內筒(13)外側的第2螺旋彈簧(15),筒狀的排氣用閥體(17),所說的排氣用閥體(17)可沿軸線方向移動地配置在上述外筒(5)及上述內筒(13)之間形成的間隙內,并由上述第2螺旋彈簧(15)的彈力保持在第3位置,當上述供油用連接件(108)嵌合于上述內筒(13)的上述連接嵌合部(13a)時,閥體(17)從上述第3位置移動到第4位置,并壓縮上述第1及第2螺旋彈簧,而且與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的一部分相接觸,使上述閥體保持零件(10)從上述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設于上述外筒(5)和上述排氣用閥體(17)之間的防止漏油的第1密封結構(18),設于上述排氣用閥體(17)和上述內筒(13)之間的防止漏油的第2密封結構(16);上述排氣用閥體(17)在處于第3位置時,使設置在上述外筒(5)上的上述空氣流通孔(6)閉塞,當處于第4位置時,打開空氣流通孔(6)使上述貯油箱的內部與大氣連通。
9.如權利要求8記載的貯油箱的閥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彈簧(15)是螺旋彈簧,在上述內筒(13)的外圓周上設有定位第2彈簧(15)的定位部(13d),在上述排氣用閥體(17)上,在它與上述定位部(13d)之間,設有夾持上述第2彈簧(15)的夾持部(17a)。
全文摘要
在內筒的內壁部形成閥座,在內筒內配置閥體保持零件。在內筒和外筒之間配置可自由滑動的排氣用閥體。為便閥體保持零件和排氣用閥體復位而設第1彈簧。在外筒的供油嘴蓋的端部形成空氣流通口。使供油用連接件嵌合于內筒的連接件嵌合部,在向下壓排氣用閥時,形成空氣流通口打開的排氣通路,同時,由排氣用閥體下壓閥體保持零件,O形環(huán)脫離閥座,形成供油通路。在不卸下供油嘴蓋的情況下,使用供油連接件平穩(wěn)地向貯油箱內供油。
文檔編號F16K27/02GK1137106SQ9510153
公開日1996年12月4日 申請日期1995年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2月6日
發(fā)明者小口幸?guī)?申請人:株式會社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