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蝸輪與蝸桿配合使用過程中,會因為摩擦而產生間隙,隨著使用時間的加長,產生的間隙會越來越大,如果不調整蝸輪與蝸桿二者之間的間隙,則蝸桿不能正常使蝸輪轉動,其傳動精度和傳動效率都會降低。一般的蝸輪蝸桿機構之間因磨損而產生的間隙是需手動拆裝很多零件來調整并消除間隙,這種方式操作過程繁瑣,且會影響蝸輪與蝸桿之間的配合度,從而影響整個機構的運轉精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不需要過多地拆裝其他零件從而達到調整蝸輪與蝸桿之間的間隙,簡單快捷。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包括機體、軸承座、穿接在軸承座內的蝸桿、將蝸桿樞接在軸承座內的軸承以及安裝于機體內并與蝸桿嚙合的蝸輪,軸承座活動的穿設于機體內,軸承座內壁設置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的頂壓部;機體內壁設置有用于防止蝸桿向下移動的突出部;機體內壁還設置有第一臺階面,第一臺階面上設置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座外表面的彈性部件。
[0006]優(yōu)選的,軸承座外表面設置有第二臺階面,彈性部件夾持于第一臺階面與第二臺階面之間。
[0007]優(yōu)選的,彈性部件為蝶形彈簧。
[0008]優(yōu)選的,蝸桿上螺接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內圈上端面的第一鎖緊螺母以及用于向上頂壓軸承內圈下端面的第二鎖緊螺母。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通過在軸承座與機體之間設置的彈性部件達到調整并消除蝸輪與蝸桿之間的因摩擦產生的間隙,無需手動調節(jié)。另外,在蝸輪與蝸桿之間的間隙較大時,也只需適當調節(jié)鎖緊螺母即可達到調整間隙的效果,操作簡單快捷,且不會影響蝸輪與蝸桿之間的配合度,保證整個裝置的運轉精度。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附圖說明】:10、機體;11、蝸輪;20、軸承座;30、蝸桿;31、第一鎖緊螺母;40、軸承;50、彈性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14]如圖1所示的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包括軸承座20、蝸桿30、蝸輪11以及軸承40,軸承座20與蝸輪11都是安裝在機體10內部的,當然,軸承座20在機體10內是可活動的;而該軸承座20里面安裝有蝸桿30,軸承40將蝸桿30樞接在軸承座20內,使整個蝸桿30正常運轉;由于蝸桿30安裝在軸承座20內,且軸承座20在機體10內是可活動的,故為了防止蝸桿30與機體10脫尚,在機體10內設置有突出部,該結構限制蝸桿30向下掉落,具體的突出部可以為臺階面;另外,安裝在機體10內的蝸輪11則是與蝸桿30嚙合,蝸輪11與蝸桿30相互配合轉動,達到對工件加工的目的,在蝸輪11與蝸桿30配合運轉的過程中,會因不停的摩擦導致兩者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導致不能正常運轉,故需調整二者之間的間隙,具體通過在機體10內設置便于安裝彈性部件50的第一臺階面,讓彈性部件50的下端向下頂壓軸承座20外表面,即給軸承座20提供了向下的彈性應力,而在軸承座20內壁設置向下頂壓軸承40的頂壓部,在軸承座20受向下的彈力時,頂壓部便可以向下頂壓軸承40,進而使安裝在軸承座20內的蝸桿30能夠11的位置得以調整。
[0015]優(yōu)選的,為了加大彈性部件50與軸承座20的接觸面積,使其更好的頂壓軸承座20,具體的,可在軸承座外表面10設置第二臺階面,使得彈性部件50的下端抵頂于第二臺階面,即彈性部件50被夾持在第一臺階面與第二臺階面之間,彈性部件50作用于軸承座20的同時也作用于安裝在軸承座20的蝸桿30上。具體的,此處描述的彈性部件50可以為彈簧,在本實施例中采用蝶形彈簧,會使彈簧與軸承座和機體的接觸面積更大,使得調整效果更好;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彈性部件可以為其他帶有彈性的部件,如橡膠塊,柔性墊圈之類的物件。
[0016]進一步的,為了保證蝸桿30的正常運轉,需對安裝在蝸桿30上的軸承40先進行預緊,具體可以在蝸桿30上螺接第一鎖緊螺母31以及第二鎖緊螺母,第一鎖緊螺母31抵頂在軸承40內圈的上端面,第二鎖緊螺母抵頂在軸承40內圈的下端面,使整個裝置預緊;而在蝸桿30與蝸輪11配合運轉的過程中,二者因摩擦產生的間隙隨著運轉時間的加長而越來越大,此時可通過手動旋轉鎖緊在軸承40內圈上端面的第一鎖緊螺母31進行調整,進而調節(jié)與其嚙合的蝸輪11之間的間隙,使整個配合機構正常運轉。
[0017]在具體工作狀態(tài)中,當蝸輪11蝸桿30剛開始運轉時,蝸輪11與蝸桿30之間由于摩擦產生的間隙會相對較小,此時夾持在軸承座20與機體10之間的彈性部件50可對軸承座20提供一個彈性應力,軸承座20在彈力的作用下,可以使安裝在其內部蝸桿30齒面與安裝在機體10內的蝸輪11齒面自動貼合,達到消除間隙的效果,從而不需要進行手動的調整。
[0018]另外在蝸輪11蝸桿30持續(xù)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蝸輪11與蝸桿30之間由于摩擦產生的間隙會越來越大,或會達到彈性部件50提供的彈性應力不足以調整二者之間的間隙的狀態(tài),而此時為保證蝸輪11蝸桿30繼續(xù)正常運轉,則需要手動消除蝸輪11蝸桿20 二者之間的間隙,但也只需要對鎖緊在軸承40上端面的第一鎖緊螺母31進行調整即可,不需要過多地拆裝其他零件,非常方便,從而保證了蝸輪蝸桿機構的傳動精度和效率。
[0019]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包括機體、軸承座、穿接在軸承座內的蝸桿、將蝸桿樞接在軸承座內的軸承以及安裝于機體內并與蝸桿嚙合的蝸輪,其特征在于,軸承座活動的穿設于機體內,軸承座內壁設置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的頂壓部;機體內壁設置有用于防止蝸桿向下移動的突出部;機體內壁還設置有第一臺階面,第一臺階面上設置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座外表面的彈性部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軸承座外表面設置有第二臺階面,彈性部件夾持于第一臺階面與第二臺階面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彈性部件為蝶形彈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蝸桿上螺接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內圈上端面的第一鎖緊螺母以及用于向上頂壓軸承內圈下端面的第二鎖緊螺母。
【專利摘要】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包括機體、軸承座、穿接在軸承座內的蝸桿、將蝸桿樞接在軸承座內的軸承以及安裝于機體內并與蝸桿嚙合的蝸輪,軸承座活動的穿設于機體內,軸承座內壁設置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的頂壓部;機體內壁設置有用于防止蝸桿向下移動的突出部;機體內壁還設置有第一臺階面,第一臺階面上設置有用于向下頂壓軸承座外表面的彈性部件。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調整蝸輪蝸桿間隙的結構,不需要過多地拆裝其他零件從而達到調整蝸輪與蝸桿之間的間隙,簡單快捷。
【IPC分類】F16H55-24
【公開號】CN204387256
【申請?zhí)枴緾N201420858046
【發(fā)明人】湯秀清, 唐洪春
【申請人】廣州市昊志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6月10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