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指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指示器,例如涉及用于給出如模擬儀表值的輸出值的指示器。
背景技術:
通過使用儀表指示測量值被廣泛地進行。因為最近的數(shù)字化的進步,這樣的測量設備的儀表部分的例子包括實現(xiàn)數(shù)字顯示測量的數(shù)字值的儀表部分,和在液晶顯示器上模擬顯示指示器的儀表部分。然而,也存在許多支持其中指示通過指示器針在刻度板上物理地實現(xiàn)的儀表部分的使用者,且大量此構造的儀表部分甚至現(xiàn)在也在制造。
將參考圖9描述常規(guī)的儀表部分。圖9A是儀表部分的前視圖且圖9B是儀表部分的側視圖。
儀表部分103用于例如調(diào)音設備且通過指示器針113的指示角以模擬方式顯示了音調(diào)級等。
永磁體117固定到零臂153。其中進行固定的部分未示出。永磁體具有圓柱形形狀且在垂直于中心軸118的方向磁化。
線圈115繞永磁體117纏繞,使得在垂直于中心軸118的方向上生成磁場。線圈115被支承以可與指示器針113一起繞中心軸118旋轉。
在線圈115的兩個表面?zhèn)?,在零?53的端部和線圈115之間的空間內(nèi)分別布置了第一螺旋彈簧111和第二螺旋彈簧112,使得它們與中心軸118共軸。
第一螺旋彈簧111的一端連接到提供在零臂153上的連接端子123,且其另一端連接到提供在線圈115上的連接端子124。
另一方面,第二螺旋彈簧112的一端連接到提供在零臂153上的連接端子121,且其另一端連接到提供在線圈115上的連接端子122。
第一螺旋彈簧111和第二螺旋彈簧112在與其中指示器針113擺動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線圈115。
第一螺旋彈簧111和第二螺旋彈簧112用作為線圈115供給電流的流動通道。電流的流動通道由包括連接端子123、第一螺旋彈簧111、連接端子124、線圈115、連接端子122、第二螺旋彈簧112和連接端子121的回路按上述次序提供。
當電流通過線圈115時,因為永磁體117的磁場而生成了用于繞中心軸118旋轉線圈115的轉矩。指示器針113停止在轉矩與第一螺旋彈簧111和第二螺旋彈簧112的推力平衡的位置。
近來在薄化測量設備的開發(fā)中涉及了對更薄的儀表部分的增加的需求。對于薄化技術,建議了在日本實用新型申請早期公開No 62-34370中披露的指示器。
根據(jù)此技術,線圈115通過印刷在基片上形成,因此使得線圈115變薄。
然而,使用此技術難于制造滿足例如轉矩的條件的線圈115。因此,使用此技術的指示器未進入實際使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因此是制成更薄的指示器。
根據(jù)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提供了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兩個形成在其上的連接端子的固定構件;固定到固定構件上的圓柱形永磁體;可旋轉地支承在固定構件上的線圈,用于通過與永磁體的磁場的相互作用生成轉矩;可與線圈一起旋轉的指示器針;在其一端處連接到連接端子之一且在其另一端處連接到線圈的一端的第一螺旋彈簧,用于在與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上推動指示器針;和與第一螺旋彈簧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的第二螺旋彈簧,且第二螺旋彈簧在其一端處連接到連接端子的其他的一個且在其另一端連接到線圈的另一端,用于在與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指示器針(第一結構)。
在此第一結構中,結構可以實現(xiàn)為使得第一螺旋彈簧布置在第二螺旋彈簧的外圍側上且與第二螺旋彈簧共軸;且第一螺旋彈簧和第二螺旋彈簧的每個固定到固定構件和線圈,使得當其中指示器針在轉矩方向上旋轉的情況中第一螺旋彈簧的內(nèi)徑增加且第二螺旋彈簧的外徑減小(第二結構)。
在第一結構或第二結構中,結構可以實現(xiàn)為使得永磁體具有在軸向磁化且相互交替形成的不同極性的磁疇;且線圈被纏繞以形成在距永磁體的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平行于永磁體的底表面的表面(第三結構)。
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提供了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盤形形狀的永磁體,其中在軸向磁化的不同極性的磁疇形成為相互交替;用于固定永磁體的固定構件;通過固定構件可旋轉地支承在永磁體的中心線上,且纏繞為形成在距永磁體的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平行于永磁體的底表面的表面的線圈;與線圈一起旋轉的指示器針;和在其一端處固定到固定構件且在其另一端處固定到線圈的螺旋彈簧,用于在與對于線圈由永磁體的磁場生成的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指示器針。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例如降低其中指示器內(nèi)的部件之間需要間隙的部分的個數(shù)將指示器薄化。
在各附圖中圖1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測量設備結構的方框圖;圖2是用于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儀表部分的結構的視圖;圖3是用于圖示外螺旋彈簧和內(nèi)螺旋彈簧的視圖;圖4是用于圖示電流和指示角之間關系的圖;圖5是儀表部分的組裝圖;圖6是用于圖示修改的例子1的視圖;圖7是用于圖示修改的例子2的視圖;圖8是用于圖示其中要求了間隙的部分的視圖;和圖9是用于圖示常規(guī)的例子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1)實施例要點圖2A中示出的儀表部分3的永磁體17具有盤形形狀,其提供有形成在其中心的孔,且永磁體17在中心軸18的軸向磁化。磁疇形成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內(nèi),使得其一側是N極且另一側是S極。
線圈15a和15b在相同的平面上纏繞以形成平行于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表面。線圈15a和15b布置為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一側上距永磁體17預先確定的間隔。
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在相同的平面上形成螺旋形狀。這些螺旋彈簧的每個在其一端處固定到橋42且在其另一端處固定到線圈15。外螺旋彈簧和內(nèi)螺旋彈簧在與指示器針13(指示器針13與線圈15繞中心軸18一起旋轉)擺動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線圈15。
如上所述,在儀表部分3中,永磁體17在垂直于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方向磁化,線圈15a和線圈15b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且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因此通過使得每個構件變得更薄且降低了其中要求部件之間的間隙的部分的個數(shù)從而實現(xiàn)了儀表部分3的薄化。
(2)實施例細節(jié)圖1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測量設備結構的方框圖。
測量設備1是通過測量獲得模擬數(shù)據(jù)的設備,用于通過模擬儀表顯示數(shù)據(jù),即例如用于以儀表值顯示儀器的音調(diào)級的調(diào)音設備。另外,可以建議多種測量設備用于顯示噪聲級,或作為安培計或伏特計顯示電流值或電壓值。
測量設備1包括信號輸入部分2、儀表部分3、模數(shù)轉換器部分4、只讀存儲器(ROM)5、隨機存取存儲器(RAM)6、中央處理單元(CPU)8和儀表驅動部分7等。
包括麥克風的信號輸入部分2檢測由儀器生成的聲,且將檢測到的聲以模擬值輸出到模數(shù)轉換器部分4。
模數(shù)轉換器部分4將信號輸入部分2檢測到的模擬值轉化為數(shù)字值以將數(shù)字值輸入到CPU 8。
CPU 8是中央處理單元,它例如通過對由模數(shù)轉換器部分4的轉換而獲得的數(shù)字值的傅立葉變換來分析頻率分布,且將指示了音調(diào)的音調(diào)信號輸出到儀表驅動部分7。
儀表驅動部分7將由CPU 8輸出的音調(diào)信號轉化為模擬值且供給對應于音調(diào)的電流到儀表部分3。
儀表部分3被驅動使得指示器針根據(jù)由儀表驅動部分7供給的電流形成預先確定的指示角度。作為結果,通過指示器針將音調(diào)給出到使用者。
ROM 5是只讀存儲介質,它存儲了用于使CPU 8分析音調(diào)的程序和用于整體上控制測量設備1的程序等。
RAM 6為CPU 8提供了根據(jù)程序進行信息處理的工作區(qū)。
然后參考圖2解釋儀表部分3(指示設備)的結構。
圖2A示出了儀表部分3的從垂直于指示器針的旋轉軸線方向觀看的視圖。
永磁體17是盤形磁體,它具有形成在其中心部分的孔且固定到框架41。
在此情況中,盤形形狀是包括桶形形狀的概念。具有小厚度的桶形形狀特別地稱為盤形形狀。
永磁體17如在圖2C中示出通過組合兩個永磁體17a和17b形成,它們通過將盤形形狀對開而獲得。
永磁體17a和17b在中心軸18的軸向磁化(即在垂直于盤形形狀的底表面的方向磁化),且相互組合使得不同的磁極相互鄰近。
如上所述,永磁體17形成為使得N極和S極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處相互鄰近,且不同磁極的磁疇交替地沿盤形形狀的外圍布置。
在圖2A的框架41和橋42之間,指示器針13和線圈15a和15b固定到中心軸18,同時相互整合。
中心軸18由形成在框架41和橋42上的軸承支承,以可繞軸承的軸線旋轉。
如在圖2C中示出,線圈15a和線圈15b以半月形纏繞,使得由線圈15a和15b(后文中當不區(qū)分時稱為線圈15)形成的表面與永磁體17的底表面平行。
線圈15a和15b串聯(lián)連接。線圈15a和15b的每個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連接端子用于供電。
在圖2A的線圈15和橋42之間布置了外螺旋彈簧11(第一螺旋彈簧)和內(nèi)螺旋彈簧12(第二螺旋彈簧)。
在此情況中,參考圖2B將描述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的布置。
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使得它們的中心位于中心軸18上。
外螺旋彈簧11在其一端處連接到形成在橋42上(更嚴格地,連接端子21形成在在圖5中示出的后文描述的零臂53上,零臂53提供到橋42上,但此處為方便限定為提供在橋42上)的連接端子21上,且在其另一端處連接到線圈15b的連接端子22上。
另一方面,內(nèi)螺旋彈簧12在其一端處連接到形成在橋42上的其他的連接端子23上,且在其另一端處連接到線圈15a的連接端子24上。
在此情況中,橋42、框架41和零臂(未示出)構成了固定到測量設備1的固定構件。
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在與線圈15和永磁體17之間生成的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上推動指示器針13。
即,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除用作推動指示器針13的推動裝置外,具有用于向線圈15供給電流的導體的功能。
然后,參考圖3更詳細地描述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
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的每個通過將彈性材料的帶形成為螺旋形形狀來構建。
如在圖3A中示出,外螺旋彈簧11具有在順時針方向增加的半徑,且內(nèi)螺旋彈簧12具有在逆時針方向增加的半徑。
注意到螺旋的方向如上所述在其中指示器針在順時針方向擺動的情況中設定。在其中指示器針在逆時針方向擺動的情況中,螺旋的方向與此相反。
當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的螺旋的方向以上述方式如在圖3B中示出設定時,當指示器針在θ方向擺動時,外螺旋彈簧11的內(nèi)徑增加且內(nèi)螺旋彈簧12的外徑減小。
因此,當指示器針擺動時,可以防止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相互干涉。
然后,將描述在本發(fā)明的線圈15和永磁體17所導致的轉矩和常規(guī)線圈和永磁體所導致的轉矩之間的差異。
圖4A示出了在指示器針13擺動前的情況(左圖)和擺動后的情況(右圖)下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線圈15和永磁體17之間的位置關系。注意到在右圖中,在線圈15的直線部分中生成的轉矩的方向以箭頭(矢量)示出。
當導致電流流過線圈15a和15b時,因為由線圈15生成的磁場和由永磁體17生產(chǎn)的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線圈15的各種部分上施加了力。貢獻于使得其上固定了線圈15的指示器針13繞中心軸18旋轉的轉矩在示出在線圈15a和15b的直線部分的每個上的方向上生成,且轉矩的幅值與被導致通過線圈15的電流的幅值成比例。
在其中轉矩與由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在與指示器針13的旋轉方向相對的方向施加的力平衡的位置,指示器針13停止而維持指示角θ。
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的每個的彈簧常數(shù)考慮是恒定的,而與指示器針13的指示角無關。因此,供給到線圈15的電流I和指示器針13的指示角θ相互成比例。
圖4B示出了在指示器針擺動前的情況(左圖)和擺動后的情況(右圖)下常規(guī)例子的儀表部分103內(nèi)的線圈115和永磁體117之間的位置關系。
在此情況中,作用在線圈115上的轉矩F由nIBSsinθ代表。符號n代表線圈的繞組數(shù),符號I代表電流、符號B代表磁通密度且符號θ代表指示角。
因此,在常規(guī)的儀表部分103中,電流和指示角之間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因此,在常規(guī)的儀表部分103上安裝了用于調(diào)節(jié)電流值且用于實現(xiàn)與指示角具有線性關系的輸出的電路。
如上所述,在此實施例中,因為線圈15的電流值和指示角θ之間的關系是線性關系,所以不需要常規(guī)例子中的用于調(diào)節(jié)電流值的電路。
圖5是儀表部分3的組裝圖。電流流動通道以粗線指示。
連接端子23和連接端子21固定到零臂53。零臂53固定到橋42。橋42固定到框架41。
另一方面,線圈15a和線圈15b與連接端子24和22一起固定到指示器針13。通過使用中心軸18將指示器針13可旋轉地由框架41和橋42的軸承支承。
電流流動通道由包括連接端子23、內(nèi)螺旋彈簧12、連接端子24、線圈15a、線圈1b、連接端子22、外螺旋彈簧11和連接端子21的回路以所陳述的次序提供。被導致在電流流動通道內(nèi)流動的電流取決于指示器針13的指示角在何方向被旋轉。
如上所述,在此實施例中,在相同的平面上形成兩個螺旋彈簧,因此薄化了儀表部分3。永磁體17在中心軸18的軸向磁化,且纏繞線圈以形成平行于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平面,因此進一步薄化儀表部分3。
進一步地,儀表部分3比常規(guī)儀表部分103更耐沖擊。
例如,當儀表部分3落下且對其施加沖擊時,與永磁體117和線圈115相比永磁體17和線圈15更薄且體積更小,所以與儀表部分103相比部件發(fā)生變形的可能性更小且中心軸118從軸承分離的可能性更小。進一步地,關于結構,與儀表部分103相比存在更少的發(fā)生變形的部分。進一步地,儀表部分3是薄的,使得它比儀表部分103的強度更高。
(修改例子1)然后,將參考圖6描述此實施例的修改例子1。
在此例子中,儀表部分3的螺旋彈簧應用在根據(jù)常規(guī)例子的儀表部分103上。
對應于儀表部分103和儀表部分3的部件的部件被賦予與以上所述的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參考數(shù)字相同的參考數(shù)字,且將簡化或省略對它們的描述。
在此修改的例子中,在永磁體117的一個底表面?zhèn)?,外螺旋彈?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與中心軸118共軸地布置在距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
外螺旋彈簧11通過連接端子21固定到零臂153,且通過連接端子22固定到線圈115。
內(nèi)螺旋彈簧12通過連接端子23固定到零臂153,且通過連接端子24固定到線圈115。
電流流動通道是包括連接端子21、外螺旋彈簧11、連接端子22、線圈115、連接端子24、內(nèi)螺旋彈簧12和連接端子23的按所陳述的次序的回路。
(修改例子2)然后將參考圖7描述此實施例的修改例子2。
根據(jù)此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描述的儀表部分3中,常規(guī)例子的第一螺旋彈簧111和第二螺旋彈簧112分別布置在線圈15的底表面的兩側上。
對應于儀表部分103和儀表部分3的部件的部件被賦予與以上所述的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參考數(shù)字相同的參考數(shù)字,且將簡化或省略對它們的描述。
在修改的例子中,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一側上,第一螺旋彈簧111布置在距底表面的一側預先確定的間隔處,且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另一側上,第二螺旋彈簧112布置在距底表面的另一側預先確定的間隔處。
第一螺旋彈簧111通過連接端子123固定到橋42,且通過連接端子124固定到線圈15b。
第二螺旋彈簧112通過連接端子121固定到框架41,且通過連接端子122固定到線圈15a。
電流流動通道是包括連接端子123、第一螺旋彈簧111、連接端子124、線圈15b、線圈15a、連接端子122、第二螺旋彈簧112和連接端子121的按所陳述的次序的回路。
圖8是用于比較根據(jù)此實施例和修改的例子1和例子2的其中要求部件之間間隙的部分的視圖。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的每個以外帶圓圈的參考數(shù)字指示。
圖8A示出了根據(jù)常規(guī)例子的儀表部分103。如在圖8A中示出,儀表部分103包括七個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
圖8B示出了根據(jù)此實施例的儀表部分3。如在圖8B中示出,儀表部分3包括三個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
在儀表部分3中,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的個數(shù)比儀表部分103少四個。這是因為線圈15形成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的一側上的相同的平面上,且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布置在線圈15的一側上的相同的平面上。
因此存在很少的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且永磁體17比永磁體117薄,所以儀表部分3可以形成得更薄。
圖8C示出了根據(jù)修改的例子1的儀表部分,包括六個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
在修改的例子1中,通過將螺旋彈簧布置在線圈115的一個表面上將儀表部分制成得比常規(guī)的例子薄。
圖8D示出了根據(jù)修改的例子2的儀表部分,包括四個其中要求間隙的部分。
在修改的例子2中,永磁體17制成得比常規(guī)例子的永磁體薄,且線圈15布置在永磁體17的一側上,因此薄化了儀表部分。
根據(jù)以上描述的此實施例,可獲得如下效果(1)永磁體17在垂直于其底表面的方向磁化,因此使得能將線圈15布置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上。
(2)因此,儀表部分3可以制成得更薄,且供給到線圈15的電流和指示器針13的指示角之間的關系可以制成為線性關系。
(3)因為外螺旋彈簧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其中為布置螺旋彈簧而要求間隙的部分的個數(shù)被降低,因此使得能將儀表部分3制成得更薄。
(4)在儀表部分3中,存在更少的當施加以沖擊時變形的部分,所以儀表部分3變得更耐沖擊。
進一步地,根據(jù)此實施例,提供了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兩個形成在其上的連接端子的固定構件;固定到固定構件上的圓柱形永磁體;可旋轉地支承在固定構件上的線圈,用于通過與永磁體的磁場的相互作用生成轉矩;可與線圈一起旋轉的指示器針;在其一端處連接到連接端子之一且在其另一端處連接到線圈的一端的第一螺旋彈簧,用于在與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上推動指示器針;和與第一螺旋彈簧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的第二螺旋彈簧,且第二螺旋彈簧在其一端處連接到連接端子的其他的一個且在其另一端處連接到線圈的另一端,用于在與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指示器針(第一結構)。
在此第一結構中,結構可以實現(xiàn)為使得第一螺旋彈簧布置在第二螺旋彈簧的外圍側上且與第二螺旋彈簧共軸;且第一螺旋彈簧和第二螺旋彈簧的每個固定到固定構件和線圈,使得當其中指示器針在轉矩方向上旋轉的情況中第一螺旋彈簧的內(nèi)徑增加且第二螺旋彈簧的外徑減小(第二結構)。
在第一結構或第二結構中,結構可以實現(xiàn)為使得永磁體具有在軸向磁化且相互交替形成的不同極性的磁疇;且線圈被纏繞以形成在距永磁體的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平行于永磁體的底表面的表面(第三結構)。
進一步地,根據(jù)此實施例提供了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盤形形狀的永磁體,其中在軸向磁化的不同極性的磁疇形成為相互交替;用于固定永磁體的固定構件;通過固定構件可旋轉地支承在永磁體的中心線上,且纏繞為形成在距永磁體的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平行于永磁體的底表面的表面的線圈;與線圈一起旋轉的指示器針;和在其一端處固定到固定構件且在其另一端處固定到線圈的螺旋彈簧,用于在與對于線圈由永磁體的磁場生成的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指示器針。
權利要求
1.一種指示器,其包括具有兩個形成在其上的連接端子的固定構件;固定到固定構件上的圓柱形永磁體;可旋轉地支承在固定構件上的線圈,用于通過與永磁體的磁場的相互作用生成轉矩;與線圈一起旋轉的指示器針;在其一端處連接到連接端子之一且在其另一端處連接到線圈的一端的第一螺旋彈簧,用于在與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上推動指示器針;和與第一螺旋彈簧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且在其一端處連接到連接端子的其他的一個且在其另一端連接到線圈的另一端的第二螺旋彈簧,用于在與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指示器針。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示器,其中第一螺旋彈簧布置在第二螺旋彈簧的外圍側上且與第二螺旋彈簧共軸;且第一螺旋彈簧和第二螺旋彈簧的每個固定到固定構件和線圈,使得當其中指示器針在轉矩方向上旋轉的情況中第一螺旋彈簧的內(nèi)徑增加且第二螺旋彈簧的外徑減小。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的指示器,其中永磁體具有在軸向磁化且相互交替形成的不同極性的磁疇;且線圈被纏繞以形成在距永磁體的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平行于永磁體的底表面的表面。
4.一種指示器,其包括盤形形狀的永磁體,其中在軸向磁化的不同極性的磁疇形成為相互交替;用于固定永磁體的固定構件;通過固定構件可旋轉地支承在永磁體的中心線上,且纏繞為形成在距永磁體的底表面預先確定的距離處平行于永磁體的底表面的表面的線圈;與線圈一起旋轉的指示器針;和在其一端處固定到固定構件且在其另一端處固定到線圈的螺旋彈簧,用于在與對于線圈由永磁體的磁場生成的轉矩的方向相對的方向推動指示器針。
全文摘要
儀表部分(3)(圖2A)的永磁體(17)具有帶有形成在其中心的孔的盤形形狀,且在中心軸(18)的軸向磁化。在永磁體(17)的底表面內(nèi),磁疇形成為使得一側構成N極且另一側構成S極。線圈(15a、15b)在相同的平面纏繞以形成與永磁體(17)的底表面平行的表面,且線圈(15a、15b)在距永磁體(17)預先確定距離處布置在永磁體(17)的一個底表面?zhèn)壬?。外螺旋彈?11)和內(nèi)螺旋彈簧(12)在相同的平面上形成為螺旋形的。這些螺旋彈簧的每個在其一端處固定到橋(42)且在其另一端處固定到線圈(15)。線圈(15)在與其中指示器針(13)(指示器針(13)繞中心軸(18)與線圈(15)一起旋轉)擺動的方向相對的方向上被推動。
文檔編號G01D13/00GK101038185SQ20071008418
公開日2007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2月20日
發(fā)明者八木茂樹, 吉田隆一 申請人:精工電子有限公司, 紀正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