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轉向系統(tǒng)技術領域,具體的講是一種用于電動轉向機的傳感器蓋。
背景技術:
在汽車轉向機的設計中,駕駛員施加在方向盤上的扭矩通過轉向中間軸傳遞到輸入軸上。由于中間軸和輸入軸總是存在一定角度,輸入軸會承受扭轉力矩和徑向力。但對于特殊的項目,客戶要求輸入軸比較長,輸入軸頂端與齒輪的支撐位置距離太遠,整體剛性就會比較差,具體表現(xiàn)在輸入軸頂端施加一定的徑向力時,輸入軸的彎曲變形太大,影響轉向手感。
為此設計一種可以減少輸入軸的彎曲變形增加其整體剛性的改進電動轉向機傳感器蓋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突破了現(xiàn)有技術的難題,設計了一種可以減少輸入軸的彎曲變形增加其整體剛性的改進電動轉向機傳感器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用于電動轉向機的傳感器蓋,包括底座、安裝面板、外殼體、軸殼體、軸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底座上表面與外殼體的底部連接固定,外殼體的頂部與安裝面板的底面相固定,軸殼體的底端貫穿安裝面板、外殼體,與底座的中央相固定,底座外緣的中央與豎直加強筋的一端相連,豎直加強筋的另一端連接在安裝面板外緣的中央,豎直加強筋中央偏上的位置的兩側分別連接有傾斜加強筋一、傾斜加強筋二,傾斜加強筋一和傾斜加強筋二的底端均固定在底座外緣上,傾斜加強筋一、傾斜加強筋二在底座外緣的固定位置的旁邊還固定有傾斜加強筋三的一端和傾斜加強筋四的一端,傾斜加強筋三的另一端、傾斜加強筋四的另一端均固定在安裝面板的外緣,遠離軸殼體位置的安裝面板外緣固定有傾斜加強筋五,傾斜加強筋五的底端與傾斜加強筋四的底端融合固定,所述嵌設在外殼體內部的軸殼體中央偏上靠近安裝面板的位置的外緣套設有軸密封圈,軸殼體內部對應安裝面板的位置設有支撐褶皺。
所述外殼體的剖面形狀為錐形。
所述安裝面板的安裝為傾斜狀,傾斜角度為0~30°。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在軸殼體內部增加支撐褶皺,在保證不影響傳感器蓋裝配的前提下,減小了輸入軸和傳感器蓋的局部間隙,通過傳感器蓋為輸入軸提供附加支撐,輸入軸的徑向負載可以通過支撐褶皺傳遞到傳感器蓋上,本實用新型優(yōu)化了傳感器蓋的結構設計,提高了傳感器蓋的剛性,減小了輸入軸的彎曲撓度,很大程度降低了成本,零件重量上也基本沒有變化,同時很大程度上減小了輸入軸的彎曲撓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參見圖1和圖2,1為底座,2為安裝面板,3為軸殼體,4為外殼體,5為豎直加強筋,6為傾斜加強筋一,7為傾斜加強筋二,8為傾斜加強筋三,9為傾斜加強筋四,10為傾斜加強筋五,11為軸密封圈,12為支撐褶皺。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用于電動轉向機的傳感器蓋,包括底座、安裝面板、外殼體、軸殼體、軸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底座1上表面與外殼體4的底部連接固定,外殼體4的頂部與安裝面板2的底面相固定,軸殼體3的底端貫穿安裝面板2、外殼體4,與底座1的中央相固定,底座1外緣的中央與豎直加強筋5的一端相連,豎直加強筋5的另一端連接在安裝面板2外緣的中央,豎直加強筋5中央偏上的位置的兩側分別連接有傾斜加強筋一6、傾斜加強筋二7,傾斜加強筋一6和傾斜加強筋二7的底端均固定在底座1外緣上,傾斜加強筋一6、傾斜加強筋二7在底座1外緣的固定位置的旁邊還固定有傾斜加強筋三8的一端和傾斜加強筋四9的一端,傾斜加強筋三8的另一端、傾斜加強筋四9的另一端均固定在安裝面板2的外緣,遠離軸殼體3位置的安裝面板2外緣固定有傾斜加強筋五10,傾斜加強筋五10的底端與傾斜加強筋四9的底端融合固定,所述嵌設在外殼體4內部的軸殼體3中央偏上靠近安裝面板2的位置的外緣套設有軸密封圈11,軸殼體3內部對應安裝面板2的位置設有支撐褶皺12。
本實用新型中外殼體4的剖面形狀為錐形,在保證壁厚不變的前提下,增大了本實用新型的抗彎截面模量,提高了本實用新型整體的剛性。
本實用新型中安裝面板2的安裝為傾斜狀,傾斜角度為0~30°。
本實用新型中傾斜加強筋三和傾斜加強筋四保證了在安裝面板2結構不改變的前提下,連接了支撐褶皺與底座,對傳感器蓋整體起到主要支撐作用,搭建了載荷的傳遞路徑,傾斜加強筋一、傾斜加強筋二和豎直加強筋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抗彎性能,傾斜加強筋五支撐了安裝面板在裝配過程中承受的壓力,提高了整體傳感器蓋的結構剛性,保證了裝配的穩(wěn)定。
本實用新型在軸殼體內部增加支撐褶皺,在保證不影響傳感器蓋裝配的前提下,減小了輸入軸和傳感器蓋的局部間隙,通過傳感器蓋為輸入軸提供附加支撐,輸入軸的徑向負載可以通過支撐褶皺傳遞到傳感器蓋上,本實用新型優(yōu)化了傳感器蓋的結構設計,提高了傳感器蓋的剛性,減小了輸入軸的彎曲撓度,很大程度降低了成本,零件重量上也基本沒有變化,同時很大程度上減小了輸入軸的彎曲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