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同軸控制桿擒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鐘表用的同軸擒縱機構,其包括同軸地疊置安裝的第一和第二擒縱輪,一與第一擒縱輪嚙合的中間輪,一攜帶一滾子銷和一脈動棘爪的擺輪滾子,其中脈動棘爪被布置成與第二擒縱輪上的齒嚙合地協(xié)同工作,和一位于第一擒縱輪處的控制桿,所述的控制桿包括一與滾子銷配合作用的叉件,一被布置成與第一擒縱輪的齒嚙合地配合作用的脈動棘爪,和被布置成與第二擒縱輪的齒嚙合地配合作用的第一和第二鎖止棘爪。
這樣的一擒縱機構的操作原理描述在歐洲專利EP-B-0018796中,并且其改進之目的在于降低機構的高度,這種改進在于1993年由Scriptar S.A.,La Conversion/Lausanne出版的書名為“LaMontrePrincipes et Methodes de Fabrication”的G.Daniels的著作中作了解釋。
該改進的實施例示于本說明書的
圖1和2中,其表示現(xiàn)有技術。由于同軸擒縱機構的輪2和3可以被認為是在特別扁平的手表中使用這樣的一擒縱機構的一缺點,因此G.Daniels設計出一不帶一擒縱小齒輪的實施方式,在前面引用的專利所述的實施例中也是這種情況。在該改進的形式中,可以看出輪2確保雙重功能即擒縱輪與中間輪4嚙合和擒縱輪與控制桿1的棘爪10配合,其可節(jié)省一個安裝在輪2和3上的擒縱小齒輪并且增大組件的高度,正如前述專利中的情況。此外,該改進的形式以類似于前述專利的一方式操作。如圖1所示,對擺輪滾子5的脈沖是由擒縱輪3經(jīng)滾子5的棘爪7供給的,而經(jīng)由控制桿1’的脈沖是由擒縱輪2經(jīng)控制桿1’的棘爪10和叉件9提供的。一旦已經(jīng)供給脈沖,則輪10就被控制桿1’的一個鎖止棘爪12’或13’鎖止。
前述著作中給出了將鎖止棘爪12’和13’固定到控制桿1’上的方法的啟示。獲得的這種固定方法被表示于本說明書的圖2中??刂茥U1’的端部25設有一孔,其中一柱桿26被導入該孔內(nèi)。在該柱桿26上又設有一切槽27,其中鎖止棘爪12’嚙合在該切槽內(nèi)。該布置將鎖止棘爪12配置在與其工作的輪3的水平位置上,并且與此同時允許對鎖止深度的完全調整。
正如前述著作的作者本人所言,同軸的擒縱機構難以制造和需要嚴格的公差。按照該作者,同軸的擒縱機構比傳統(tǒng)的控制桿擒縱機構更復雜,并且其設計困難可能促使制造者進行改革,從而避免這些困難。此外,所述的困難部分地解釋了為什么同軸的擒縱機構目前僅裝配到少量的鐘表上,其中這些鐘表是以較高的成本手工制造和調節(jié)的。如果希望擴大這種類型的擒縱機構的應用可能性,則必須找到一可以使它大規(guī)模工業(yè)制造的方法。
上述擒縱機構的控制桿亦如此,其具有至少一個缺點,即鎖止棘爪12’和13’的固定問題。確實,如圖2 所示,棘爪不是直接固定到控制桿上,而是經(jīng)可以省略的一柱桿26。這是因為首先它是一附件,其次其需要調節(jié)鎖止角度,而這種角度調節(jié)是單調乏味的。
因此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每個第一和第二鎖止棘爪是由一整塊寶石制造的,其中該整塊寶石嚙合在控制桿制成的一槽內(nèi),所述零件超出控制桿的一個平坦表面并且具有能將其帶到第二擒縱輪旋轉的水平高度位置的一高度,以與所述第二輪的齒配合作用。
相對于上述引用文件的其它創(chuàng)新之處也是針對所述控制桿進行的,并且將在下面描述。
現(xiàn)結合下列描述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其中下面的描述是參照附圖以示例的方式來進行的,圖中圖1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一特別扁平的同軸擒縱機構的一透視圖;圖2是表示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將一鎖止棘爪固定到控制桿上的一細節(jié)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配置的一同軸擒縱機構的頂視透視圖;圖4是圖3的同軸擒縱機構的一底視透視圖;圖5是圖3和4的擒縱機構控制桿的一部分的平面圖,表示插入有滾子銷的叉件;和圖6是圖5所示的區(qū)域VI的一放大視圖。
圖3和4分別是表示與本發(fā)明控制桿1相連接的同軸擒縱機構從上面和下面觀看時的透視圖。如果考慮圖3,則同軸擒縱機構包括一同軸地安裝固定在一第二擒縱輪3上的第一擒縱輪2。一中間輪4,其可以是由彈簧卷筒驅動的齒輪傳動系的最后部件,沿箭頭F的方向旋轉并且向與其嚙合的第一擒縱輪2傳遞驅動力。圖3和4表示一擺輪滾子5,其上固定有由擺輪和擺輪彈簧(未示出)組成的傳統(tǒng)的振蕩器。滾子5攜帶一滾子銷6和一脈動棘爪7。該棘爪7被布置成與第二擒縱輪3的齒8嚙合??刂茥U1位于第一擒縱輪2的水平位置上??刂茥U1包括一與滾子5的滾子銷6配合作用的叉件9。控制桿還包括一脈動棘爪10,該脈動棘爪10被布置成與第一擒縱輪2的齒11嚙合??刂茥U最后還包括第一和第二鎖止棘爪12、13,它們被布置成與第二擒縱輪3的齒8配合作用。
如圖4所清楚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控制桿1的特征在于每個第一和第二鎖止棘爪12、13是由嚙合在控制桿1之厚度方向制成的一槽14內(nèi)的一整塊寶石制造的,其區(qū)別于圖2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鎖止棘爪12’是嚙合在一柱桿26的一槽27內(nèi),而柱桿26本身被裝入控制桿1’內(nèi)。還將注意到在圖4中寶石12和13超出控制桿1的一個平整表面15,并且具有延伸到第二擒縱輪3旋轉之水平位置的一高度,以與所述第二輪的齒8配合作用。因此很清楚,通過該布置,寶石12和13被直接地固定到控制桿1上而沒有任何中間裝置。同樣很清楚的是,由于這些寶石被導入控制桿的槽14內(nèi),它們即刻具有相對輪3之齒8的正確的鎖止角度方向。該方向是通過設計提供的,并且避免了在圖2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中的調節(jié)。還將注意到寶石12和13就以懸臂的方式工作,其可被當成一大膽的設計并且在現(xiàn)有技術中從未被采用過。還將注意到,如圖3所示,槽14的深度足夠大,以便鎖止棘爪的深度調節(jié)。
現(xiàn)描述控制桿1的兩個附加的改進,這些改進可以被增加到前述機構上。
第一附加改進將通過圖5和6來敘述。圖5是控制桿1的端部的一放大的平面圖,其中控制桿包含了叉件9,而圖6是圖5的區(qū)域VI的一放大視圖。
圖5表示叉件9,其帶有羊角,還表示導入羊角之間的滾子銷6和一梭鏢狀件30,其中后者也表示在圖3中。在圖5中將注意到,根據(jù)本發(fā)明,叉件9的內(nèi)側16和17在通常的情況下是直線形的,但不平行,這是本發(fā)明的新穎之處。確實,圖5表示叉9的內(nèi)側16與17(實線所示的側邊)隔開的距離d隨著靠近叉的底部18而逐漸增大。這種不均勻的布置提供了下面將描述的一優(yōu)點。
圖5和6表示除了不平行的側邊16和17外,在已知結構中所使用的由虛線所示的平行的側邊16’和17’。在公知結構中,其帶有平行的側邊,并且在控制桿1接收沿箭頭A方向的一脈沖力瞬時,就在側邊17’與滾子銷6之間的點31處產(chǎn)生接觸。在本發(fā)明的結構中,帶有不平行的側邊,并且在控制桿1接收沿相同箭頭A方向的一脈沖力瞬時,是在側邊17與滾子銷6之間的點32處產(chǎn)生一接觸。接觸點32在銷6的周邊33上高于同一周邊33上的接觸點31。因此,本發(fā)明允許在銷6從叉件9退出的過程中節(jié)省了分隔點31與32間的路程。當所述銷退出時,存在于初始接觸點32與銷離開側邊17的點之間的摩擦路程因此而縮短了距離B,該距離B為分隔點31和32的間距。由于一較短的摩擦路程包含一較短的摩擦時間,因而產(chǎn)生更好的系統(tǒng)輸出和改進的精度。應當注意到在同軸擒縱機構中觀察到了比傳統(tǒng)的擒縱機構更長的一摩擦路程。因此所提出的改進是所有這些更加被證明為正確的,盡管其也可用于所述傳統(tǒng)的擒縱機構內(nèi)。
第二附加改進在于對攜帶控制桿1的軸19的樞軸支點20和21的潤滑(圖4)。由于擔心所使用的油的變質,迄今總是避免潤滑過期。但是如果沒有油的話,就會出現(xiàn)磨蝕,這是由于在運動件上由微小運動或振動造成的干摩擦而引起的磨損。這導致產(chǎn)生氧化鐵,這種氧化鐵趨于造成機構停擺。但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對于目前已知的油,其很稀薄和不濃稠,可以放心地用它們來潤滑控制桿的樞軸支點。
權利要求
1.用于一鐘表的同軸擒縱機構,包括彼此同軸地使第一安裝在第二上的第一擒縱輪(2)和第二擒縱輪(3);一與第一擒縱輪(2)嚙合的中間輪(4);一攜帶一滾子銷(6)和一脈動棘爪(7)的擺輪滾子(5),其中脈動棘爪被布置成與第二擒縱輪(3)上的齒(8)配合作用;和一位于第一擒縱輪(2)之水平位置上的控制桿(1),所述的控制桿(1)包括一與滾子(5)的滾子銷(6)配合作用的叉件(9);一被布置成與第一擒縱輪(2)的齒(11)配合作用的脈動棘爪(10);和被布置成與第二擒縱輪(3)的齒(8)配合作用的第一(12)和第二(13)鎖止棘爪;其特征在于第一(12)和第二(13)鎖止棘爪之每個是由一嚙合在控制桿(1)構成的一槽(14)內(nèi)的整塊寶石制造的,所述寶石超出控制桿的一個平坦表面(15)并且具有這樣的一高度(h),以至于所述寶石延伸到所述第二擒縱輪(3)之齒(8)的水平(高度)位置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擒縱機構,其特征在于叉件(9)的內(nèi)側(面)(16,17)處于不平行,隔開這些側面的距離(d)在朝所述叉件的底側(18)的方向上逐漸增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擒縱機構,其特征在于控制桿(1)具有一軸(19),該軸設有潤滑的樞軸支點(20,21)。
全文摘要
同軸擒縱機構的控制桿(1)設有第一(12)和第二(13)鎖止棘爪。每一這些鎖止棘爪是由嚙合在控制桿(1)的一槽(14)內(nèi)的一整塊寶石制造的。每一寶石超出控制桿的一個平坦表面(15)并且具有這樣的一高度(h),以至于能將寶石帶到第二擒縱輪(3)的水平高度位置處,以與所述第二輪的齒(8)配合作用,控制桿本身位于第一擒縱輪(2)的水平高度位置處。
文檔編號G04B15/14GK1270331SQ00106710
公開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K·埃賽尼格爾 申請人:奧米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