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擒縱器、鐘表用機芯以及鐘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254457閱讀:401來源:國知局
      擒縱器、鐘表用機芯以及鐘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擒縱器、鐘表用機芯以及鐘表。本發(fā)明提供能夠提高能量傳遞效率的擒縱器、具有該擒縱器的鐘表用機芯以及具有該鐘表用機芯的鐘表。擒縱器(1)具有:擒縱輪(11);擺座(53),其設置在以擺軸(51)為中心轉動的擺輪(5)上;以及擒縱叉(12),其能夠繞擒縱叉軸(33)轉動,其特征在于,擺座(53)具有:第一擺釘(57),其隨著擺座(53)的轉動而與擒縱叉(12)接觸,使擒縱叉(12)繞擒縱叉軸(33)轉動;以及第二擺釘(58),其能夠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接觸,擒縱叉(12)具有進瓦(45)以及出瓦(38)這2個叉瓦。
      【專利說明】擒縱器、鐘表用機芯以及鐘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擒縱器、具有該擒縱器的鐘表用機芯以及鐘表。

      【背景技術】
      [0002]通常,機械式鐘表具有擒縱器,該擒縱器用于控制構成輪系的條盒輪、第二輪、第三輪以及第四輪的旋轉。擒縱器主要具有:擒縱輪;擺座,其設置在以擺軸為中心轉動的擺輪上;以及擒縱叉,其能夠繞擒縱叉軸轉動。
      [0003]擺座具有與擒縱叉接觸的擺釘,利用游絲中蓄積的能量,與擺輪一起轉動。擒縱叉具有能夠相對于擒縱輪的齒部進行卡合/脫離的進瓦以及出瓦,擒縱叉經由擺釘被傳遞游絲的能量,繞擒縱叉軸轉動。
      [0004]在擒縱叉繞擒縱叉軸轉動時,進瓦以及出瓦交替地相對于擒縱輪的齒部進行卡合/脫離。在擒縱輪的齒部與擒縱叉的進瓦或者出瓦卡合時,擒縱輪的旋轉暫且停止。此外,在進瓦以及出瓦從擒縱輪的齒部脫離時,擒縱輪旋轉。通過連續(xù)地反復進行這些動作,使機械式鐘表表不出時間。
      [0005]此外,通常,從收納在條盒輪的發(fā)條經由輪系以及擒縱器而賦予游絲的能量。
      [0006]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如下擒縱器,該擒縱器具有:擒縱輪,其具有擒縱小齒輪;擒縱叉,其具有進瓦、出瓦和第三叉瓦(pallet26);以及擺座,其具有第一擺釘和第二擺釘(pallet25)。根據(jù)專利文獻I所述的技術,在擺輪和擺座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擒縱輪的齒部與第二擺釘接觸,由此,向游絲賦予能量。此外,在擺輪和擺座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擒縱輪的擒縱小齒輪與第三叉瓦接觸,由此,經由擒縱叉向游絲賦予能量。
      [0007]專利文獻1: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0018796號說明書
      [0008]但是,在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需要對擒縱叉設置與擒縱小齒輪接觸的第三叉瓦,因而存在使擒縱叉大型化的趨勢。此外,為了能夠使擒縱小齒輪與第三叉瓦接觸,存在使擒縱小齒輪大型化的趨勢。由此,擒縱叉以及擒縱輪轉動時的粘性摩擦阻力增大。此外,由于擒縱叉以及擒縱輪的大型化而使重量增加,因此,擒縱叉軸及擒縱輪的軸部等的軸承的固體摩擦阻力增大。該粘性摩擦阻力以及固體摩擦阻力的增加成為擒縱器中的能量損耗的原因。
      [0009]此外,由于擒縱叉以及擒縱輪的重量增加,慣性力矩增大,因此,擒縱叉以及擒縱輪轉動時的移動變得緩慢。由此,與擺釘沖撞時的沖擊范圍變小,不能高效地傳遞能量。
      [0010]這樣,在現(xiàn)有技術中,隨著擒縱叉以及擒縱輪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加,在提高擒縱器中的能量傳遞效率這一點上存在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11]因此,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能夠提高能量傳遞效率的擒縱器、具有該擒縱器的鐘表用機芯以及具有該鐘表用機芯的鐘表。
      [001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擒縱器具有:擒縱輪;擺座,其設置在以擺軸為中心轉動的擺輪上;以及擒縱叉,其能夠繞擒縱叉軸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座具有:第一擺釘,其隨著所述擺座的轉動而與所述擒縱叉接觸,使所述擒縱叉繞所述擒縱叉軸轉動;以及第二擺釘,其能夠與所述擒縱輪的齒部接觸,所述擒縱叉具有2個叉瓦。
      [0013]根據(jù)本發(fā)明,擒縱叉具有2個叉瓦,因此,與具有3個叉瓦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減少I個叉瓦,并且,能夠減少用于固定該減少的叉瓦的空間。此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叉瓦與擒縱小齒輪不需要接觸,因此,能夠減小擒縱小齒輪的直徑。由此,能夠使擒縱叉和擒縱輪小型化和輕量化,因此,能夠降低擒縱叉和擒縱輪轉動時的粘性摩擦阻力和固體摩擦阻力。此外,由于擒縱叉和擒縱輪的輕量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慣性力矩下降,因此,能夠使擒縱叉迅速地轉動。由此,擒縱叉與第一擺釘以及擒縱輪與第二擺釘沖撞時的沖擊范圍擴大,因此,能夠高效地傳遞能量。這樣,能夠隨著擒縱叉和擒縱輪的小型化和輕量化,提高從擒縱輪到擺輪的能量傳遞效率。
      [0014]此外,由于擺座具有隨著擺座的轉動與擒縱叉接觸而使其繞擒縱叉軸轉動的第一擺釘以及能夠與擒縱輪的齒部接觸的第二擺釘,因此,例如,即使是需要對叉瓦以及擒縱輪的齒部進行注油的擒縱器,也能夠抑制油傳播到第一擺釘與擒縱叉的接觸部分。因此,能夠防止由油分的附著及附著的油分的劣化等引起的粘性阻力的增加,確保擒縱器以及包含擺輪的調速器的穩(wěn)定動作,從而能夠防止計時精度的惡化。
      [0015]此外,能夠與第一擺釘?shù)奈恢脽o關地,對第二擺釘?shù)奈恢?、擒縱輪的外徑、擺軸與擒縱輪的旋轉中心之間的分離距離等進行期望的設定。由此,能夠對擒縱輪的齒部與第二擺釘沖撞時的沖擊范圍進行期望的設定,因此,能夠對擒縱器的能量傳遞效率與計時精度之間的平衡進行期望的設定。
      [0016]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2個叉瓦是第一叉瓦和第二叉瓦,該第一叉瓦和第二叉瓦能夠隨著所述擒縱叉的轉動,與所述擒縱輪的齒部進行卡合/脫離,使所述擒縱輪旋轉和停止,在所述第二叉瓦的前端形成有滑動面,該滑動面與所述擒縱輪的周向交叉,并且,在所述擒縱輪旋轉時所述擒縱輪的齒部能夠在該滑動面上滑動,在所述擺座朝所述擺軸的周向上的一側轉動時,所述第一叉瓦與所述擒縱輪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所述擒縱輪的齒部與所述第二擺釘接觸,在所述擺座朝所述周向的另一側轉動時,所述第二叉瓦與所述擒縱輪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在所述滑動面上滑動。
      [0017]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擺座朝一側轉動時,第一叉瓦與擒縱輪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的齒部與第二擺釘接觸,因此,能夠從擒縱輪直接向第二擺釘施加沖擊,賦予能量。此外,在擺座朝另一側轉動時,第二叉瓦與擒縱輪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的齒部在滑動面上滑動,因此,能夠使第二叉瓦移動,使擒縱叉繞擒縱叉軸轉動。因此,能夠從擒縱輪經由擒縱叉向第一擺釘施加沖擊,賦予能量。
      [0018]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擒縱叉具有:第一擒縱叉體,其保持所述第一叉瓦和所述第二叉瓦;第二擒縱叉體,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擒縱叉體重疊地設置在所述擺軸的軸向上,能夠與所述第一擺釘接觸。
      [0019]根據(jù)本發(fā)明,將保持第一叉瓦和第二叉瓦的第一擒縱叉體和能夠與第一擺釘接觸的第二擒縱叉體重疊地設置在擺軸的軸向上,由此,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接觸的位置和擒縱叉與第一擺釘接觸的位置彼此在擺軸的軸向上錯開,因此,例如,即使在向具有滑動面的第二叉瓦注入油的情況下,也能夠可靠地抑制油傳播到第一擺釘與擒縱叉的接觸部分。此外,能夠將第一擒縱叉體配置在軸向上與擒縱輪的齒部對應的位置,并且,將第二擒縱叉體配置在軸向上與第一擺釘對應的位置,因此,能夠防止被第一擒縱叉體保持的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在軸向上變長。由此,能夠使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輕量化,并且,能夠降低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接觸時作用于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的彎矩,因此,能夠兼顧輕量化和耐久性的提高,能夠成為優(yōu)異的擒縱器。
      [0020]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擒縱輪具有:第一擒縱齒輪部;以及第二擒縱齒輪部,其與所述第一擒縱齒輪部重疊地設置在所述擺軸的軸向上,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具有:第一齒部,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擒縱齒輪部上;以及第二齒部,其形成在所述第二擒縱齒輪部上,至少所述第二擺釘能夠與所述第一齒部接觸,至少所述第二叉瓦能夠與所述第二齒部進行卡合/脫離。
      [0021]根據(jù)本發(fā)明,將第一擒縱齒輪部與第二擒縱齒輪部重疊地設置在軸向上,至少第二擺釘能夠與第一擒縱齒輪部的第一齒部接觸,至少第二叉瓦能夠與第二擒縱齒輪部的第二齒部進行卡合/脫離,因此,能夠將第二擺釘配置在軸向上與第一擒縱齒輪部的第一齒部對應的位置,并且,將第二叉瓦配置在軸向上與第二擒縱齒輪部的第二齒部對應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被擺座保持的第二擺釘以及被擒縱叉保持的第二叉瓦在軸向上變長,因此,能夠使第二擺釘以及第二叉瓦輕量化,并且,能夠降低第二擺釘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接觸時作用于第二擺釘以及第二叉瓦的彎矩。
      [0022]此外,通過使第二擒縱齒輪部的直徑小于第一擒縱齒輪部,能夠使由擒縱叉產生的轉矩大于由第二擒縱齒輪部產生的轉矩。此外,通過第二叉瓦的輕量化,能夠降低擒縱叉的慣性力矩。因此,在從擒縱輪經由擒縱叉向第一擺釘施加沖擊而賦予能量時,能夠進一步提聞能量傳遞效率。
      [0023]此外,能夠使第一擒縱齒輪部的第一齒部以及第二擒縱齒輪部的第二齒部為適合各自的不同形狀,因此,能夠提高第一擒縱齒輪部的第一齒部以及第二擒縱齒輪部的第二齒部的強度。
      [0024]此外,與第二擺釘接觸的第一擒縱齒輪部的第一齒部和與第二叉瓦進行卡合/脫離的第二擒縱齒輪部的第二齒部分別設置在軸向上錯開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使是在叉瓦和擒縱輪的齒部需要注油的擒縱器,也能夠可靠地抑制油傳播到第一擺釘與擒縱叉的接觸部分,而且能夠可靠地抑制油傳播到第二擺釘。
      [0025]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具有:第一齒部;以及第二齒部,其沿著所述擺軸的軸向延伸,至少所述第二擺釘能夠與所述第一齒部接觸,至少所述第二叉瓦能夠與所述第二齒部進行卡合/脫離。
      [0026]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齒部沿著軸向延伸,因此,與使第二齒部形成為齒輪的情況相t匕,能夠使第二齒部輕量化。由此,能夠降低擒縱輪的慣性力矩,因此,能夠提高從擒縱輪到擺輪的能量傳遞效率。
      [0027]此外,通過調節(jié)第二齒部的粗細,能夠容易地設定第二齒部的分離距離,因此,能夠容易地確保第二叉瓦與第二齒部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成為設計自由度優(yōu)異的擒縱輪。
      [0028]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齒部具有沖擊面,所述擒縱輪的第二齒部隨著所述擒縱輪的旋轉在所述第二叉瓦的所述滑動面上滑動后,所述第二叉瓦在所述沖擊面上滑動。
      [0029]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第二齒部在第二叉瓦的滑動面上滑動后,進而,第二叉瓦在第二齒部的沖擊面上滑動,由此,能夠經由擒縱叉向擺輪施加更大的轉矩。因此,通過具有能夠對上述第二擺釘直接賦予沖擊的第一齒部和該第二齒部雙方的擒縱輪,能夠進一步提高向擺輪傳遞的能量。
      [0030]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擺座具有:第一擺座體,其保持所述第一擺釘;以及第二擺座體,其保持所述第二擺釘,與所述第一擺座體重疊地設置在所述擺軸的軸向上。
      [0031]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具有保持第一擺釘?shù)牡谝粩[座體和保持第二擺釘?shù)牡诙[座體,因此,能夠將第一擺釘與擒縱叉接觸時的應力和第二擺釘與擒縱輪的齒部接觸時的應力分別分散于第一擺座體和第二擺座體。此外,例如,即使在通過壓入等將第一擺釘以及第二擺釘固定于擺座,進而通過壓入等將擺座固定于擺軸的情況下,也能夠將壓入時的應力分散于第一擺座體和第二擺座體。因此,能夠確保擺座的剛性,并且,能夠成為耐久性優(yōu)異的擒縱器。
      [0032]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擒縱叉具有:擒縱叉條,其內表面能夠與所述第一擺釘接觸;以及錐端,其從所述擒縱叉條的內側朝所述擺座延伸,在所述擺座上設有與所述錐端滑動接觸的小凸緣。
      [0033]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設置有與錐端滑動接觸的小凸緣,因此,即使在第一擺釘從擒縱叉條脫離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防止擒縱叉轉動。因此,能夠防止如下停擺這樣的異常動作:在第一擺釘從擒縱叉條脫離后,第一擺釘與擒縱叉條的外側面接觸,第一擺釘?shù)囊苿颖磺芸v叉阻礙,使擺輪的轉動停止。
      [0034]此外,通過將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之間的嚙合量確保在規(guī)定的必要量以上,由此,能夠在原來的擒縱器的動作上防止如下半停擺現(xiàn)象這樣的異常動作:在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之間的卡合不能被解除的動作狀態(tài)下,例如在第一擺釘沒有進入擒縱叉條的狀態(tài)下,因較強的外部干擾等而使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例如落到第二叉瓦的滑動面上,從擒縱輪向擒縱叉?zhèn)鬟f沖擊而使擒縱叉轉動,由此,由于叉頭按壓第一擺釘或者錐端按壓小凸緣等,擺輪被擒縱叉朝擺輪的徑向按壓,使擺輪的轉動停止。
      [0035]此外,所述擒縱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具有與所述叉瓦接觸的接觸面,所述叉瓦具有與所述擒縱輪的所述接觸面卡合的卡合面,設在從所述擒縱輪的旋轉中心的軸向觀察時,連接所述擒縱叉軸的中心軸與所述擒縱輪的齒部的齒尖的直線為第一直線,與所述第一直線垂直的直線為第二直線,在所述擒縱輪的所述接觸面與所述叉瓦的所述卡合面卡合時,所述叉瓦的所述卡合面相對于所述第二直線,朝所述擒縱輪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
      [0036]根據(jù)本發(fā)明,叉瓦的卡合面相對于第二直線朝擒縱輪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因此,在擒縱輪的齒部與叉瓦卡合時,以通過擒縱輪的轉矩朝擒縱輪側拉入的方式,使轉矩作用于叉瓦。由此,能夠使擒縱輪的齒部與叉瓦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變得穩(wěn)定,因此,例如,能夠防止因外部干擾而使第一叉瓦以及第二叉瓦與擒縱輪的齒部的卡合位置產生偏差。因此,能夠防止如下異常動作:擒縱叉因外部干擾而轉動,例如使得小凸緣與錐端發(fā)生接觸等而與擺輪產生干涉,由此,阻礙擺輪的自由振動。
      [0037]此外,本發(fā)明的鐘表用機芯的特征在于,該鐘表用機芯具有上述的擒縱器。此外,本發(fā)明的鐘表的特征在于,該鐘表具有上述的鐘表用機芯。
      [0038]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高能量傳遞效率,并且,能夠成為計時精度優(yōu)異的高性能的鐘表用機芯和鐘表。
      [0039]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擒縱叉具有2個叉瓦,因此,與具有3個叉瓦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減少I個叉瓦,而且,能夠減少用于固定該減少的叉瓦的空間。此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叉瓦與擒縱小齒輪不需要接觸,因此,能夠減小擒縱小齒輪的直徑。由此,能夠使擒縱叉和擒縱輪小型化和輕量化,因此,能夠降低擒縱叉和擒縱輪轉動時的粘性摩擦阻力和固體摩擦阻力。此外,由于擒縱叉和擒縱輪的輕量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慣性力矩下降,因此,能夠使擒縱叉迅速地轉動。由此,擒縱叉與第一擺釘以及擒縱輪與第二擺釘沖撞時的沖擊范圍擴大,因此,能夠高效地傳遞能量。這樣,隨著擒縱叉和擒縱輪的小型化和輕量化,能夠提高從擒縱輪到擺輪的能量傳遞效率。
      [0040]此外,由于擺座具有隨著擺座的轉動與擒縱叉接觸而使其繞擒縱叉軸轉動的第一擺釘以及能夠與擒縱輪的齒部接觸的第二擺釘,因此,例如,即使是需要對叉瓦和擒縱輪的齒部進行注油的擒縱器,也能夠抑制油傳播到第一擺釘與擒縱叉的接觸部分。因此,能夠防止由油分的附著及附著的油分的劣化等引起的粘性阻力的增加,確保擒縱器以及包含擺輪的調速器的穩(wěn)定動作,從而能夠防止計時精度的惡化。
      [0041]此外,能夠與第一擺釘?shù)奈恢脽o關地,對第二擺釘?shù)奈恢?、擒縱輪的外徑、擺軸與擒縱輪的旋轉中心之間的分離距離等進行期望的設定。由此,能夠對擒縱輪的齒部與第二擺釘沖撞時的沖擊范圍進行期望的設定,因此,能夠對擒縱器的能量傳遞效率與計時精度之間的平衡進行期望的設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2]圖1是從正面?zhèn)扔^察鐘表的機芯的俯視圖。
      [0043]圖2是擒縱器的立體圖。
      [0044]圖3是擒縱輪的俯視圖。
      [0045]圖4是擺座的立體圖。
      [0046]圖5是擺座以及擒縱叉的俯視圖。
      [0047]圖6是擒縱叉體的立體圖。
      [0048]圖7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
      [0049]圖8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
      [0050]圖9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
      [0051]圖10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
      [0052]圖11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是擺座以及擒縱叉條的放大圖。
      [0053]圖12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
      [0054]圖13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是擺座以及擒縱叉條的放大圖。
      [0055]圖14是擒縱器的動作說明圖。
      [0056]圖1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擒縱器的立體圖。
      [0057]圖1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擒縱叉的俯視圖。
      [0058]圖17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擒縱器的立體圖。
      [0059]圖18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二擒縱齒輪部的俯視圖。
      [0060]圖19是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擒縱器的立體圖。
      [0061]圖20是構成第四實施方式的擒縱器的擺座的立體圖。
      [0062]標號說明
      [0063]1、201、301、401..?擒縱器,5..?擺輪,11、311..?擒縱輪,12、212..?擒縱叉,23..?齒部,23a..?接觸面,33..?擒縱叉軸,38、238、338..?出瓦(叉瓦),38a..?滑動面,39..?擒縱叉條,41..?錐端,45、245..?進瓦(叉瓦),51..?擺軸,53、453..?擺座,55..?小凸緣,57..?第一擺釘,58..?,第二擺釘,100..?鐘表,101..?機芯(鐘表用機芯),231..?第一擒縱叉體,241..?第二擒縱叉體,314..?第一擒縱齒輪部,315..?第二擒縱齒輪部,323..?第一齒部,329..?第二齒部,329a..?沖擊面,453a..?第一擺座體,453b..?第二擺座體,LI..?第一直線,L2..?第二直線,P..?擒縱叉軸的中心軸,Q..?擒縱輪的旋轉中心

      【具體實施方式】
      [0064](第一實施方式)
      [0065]以下,使用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66]以下,在首先對實施方式的機械式鐘表進行說明后,對擒縱器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0067]通常,將包含鐘表的驅動部分的機械體稱作“機芯”。在該機芯上安裝表盤、表針,將裝入鐘表殼體中而成為完成品的狀態(tài)稱作鐘表的“完成”。在構成鐘表基板的底板兩側中,將鐘表殼體的存在玻璃的一側即存在表盤的一側稱作機芯的“背面?zhèn)取?。此外,將底板兩側中的鐘表殼體的存在殼體后蓋的一側即表盤的相反側稱作機芯的“正面?zhèn)取薄?br> [0068]圖1是從正面?zhèn)扔^察鐘表100的機芯101 (對應于權利要求的“鐘表用機芯”)的俯視圖。
      [0069]如圖1所示,鐘表100具有機芯101。機芯101具有構成基板的底板102。在底板102上形成有柄軸引導孔103。在柄軸引導孔103內以能夠旋轉的方式組裝有柄軸104。
      [0070]在機芯101的背面?zhèn)?圖1中的紙面進深側)配置有包含拉擋、離合桿以及離合桿彈簧的切換裝置(未圖示)。通過該切換裝置決定柄軸104的軸向的位置。
      [0071]在機芯101的正面?zhèn)?圖1中的紙面近前側)配置有構成輪系105的第四輪106、第三輪107、第二輪108以及條盒輪110,并且,配置有對輪系105的旋轉進行控制的擒縱器I以及調速器2。
      [0072]條盒輪110具有發(fā)條111,在使柄軸104旋轉時,使未圖示的離合輪旋轉,進而經由立輪、跨輪和棘輪(ratchet wheel)(均未圖示)來卷繞發(fā)條111。并且,構成為利用發(fā)條111回卷時的旋轉力使條盒輪110旋轉,進而使第二輪108旋轉。
      [0073]第二輪108具有與條盒輪110的未圖示的條盒齒輪嚙合的第二小齒輪和第二齒輪(均未圖示)。構成為在第二輪108旋轉時使第三輪107旋轉。
      [0074]第三輪107具有與第二輪108的第二齒輪嚙合的未圖示的第三小齒輪和第三齒輪(均未圖示)。構成為在第三輪107旋轉時使第四輪106旋轉。
      [0075]第四輪106具有與第三輪107的第三齒輪嚙合的未圖示的第四小齒輪和第四齒輪(均未圖示)。通過第四輪106旋轉,對擒縱器I以及調速器2進行驅動。
      [0076]擒縱器I具有:擒縱輪11,其與第四輪106嚙合;以及擒縱叉12,其對該擒縱輪11進行擒縱,使其有規(guī)律地進行旋轉。
      [0077]調速器2是對擒縱器I進行調速的機構,具有擺輪5。
      [0078]并且,通過對擒縱器I以及調速器2進行驅動,將第四輪106控制成I分鐘旋轉I次,并且,將第二輪108控制成I小時旋轉I次。
      [0079](擒縱器)
      [0080]接下來,對擒縱器I個進行說明。
      [0081]圖2是擒縱器I的立體圖,圖3是從機芯101 (參照圖1)的正面?zhèn)扔^察時的擒縱輪11的俯視圖。此外,在圖2中,平衡輪52由雙點劃線示出。
      [0082]如圖2所示,擒縱器I具有擒縱輪11、擺座53和擒縱叉12。
      [0083]擒縱輪11具有軸部13和外嵌固定在軸部13上的擒縱齒輪部14。
      [0084]軸部13具有軸部主體16。在軸部主體16上,在機芯101 (參照圖1)的正面?zhèn)?圖2中的上側)的端部一體形成有第一榫部17a,在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2中的下側)的端部一體形成有第二榫部17b。第一榫部17a的軸徑與第二榫部17b的軸徑分別大致相同。第一榫部17a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未圖示的輪系夾板上,第二榫部17b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底板102 (參照圖1)。
      [0085]在軸部主體16上,在軸向大致中央到第一榫部17a之間,一體形成有擒縱小齒輪18。擒縱小齒輪18與上述第四輪106 (參照圖1)的齒輪部嚙合,將第四輪106的旋轉力傳遞到軸部13。
      [0086]如圖3所示,擒縱齒輪部14是例如由金屬材料或單晶硅等具有結晶方位的材料等形成的部件,通過電鑄加工、組合有光刻技術那樣的光學方法的LIGA(LithographieGalvanoformung Abformung:三維微細加工工藝(光刻、電鑄、模鑄))工藝、DRIE(DeepReactive 1n Etching:深反應離子刻蝕)、MIM(Metal Inject1n Molding:金屬粉末注射成型技術)等形成。
      [0087]擒縱齒輪部14具有被軸部13壓入的大致圓環(huán)狀的輪轂部20。在輪轂部20的外周部沿周向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多根(本實施方式中是10根)輻條21,該輻條21以沿著徑向變長的方式形成為大致長圓形狀。并且,相鄰的輻條21成為徑向大致中央部到根側的部分被連結的狀態(tài)。
      [0088]輻條21由從輪轂部20放射狀地延伸的多根第一輻條21a和從第一輻條21a的前端起二叉狀地延伸的第二輻條21b構成。并且,成為如下狀態(tài):第二輻條21b的前端彼此連結,由第一輻條21a和第二輻條21b形成多個(10個)開口部22。擒縱齒輪部14通過形成開口部22而變得輕量化。
      [0089]此外,在第二輻條21b的前端彼此連結的連結部21c,一體形成有朝擒縱輪11的旋轉方向(圖3中的順時針方向)變尖的齒部23。
      [0090]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擒縱輪11的旋轉方向側的面是與后述的擒縱叉12的進瓦45(參照圖2,對應于權利要求的“第一叉瓦”)以及出瓦38(參照圖2,對應于權利要求的“第二叉瓦”)接觸的接觸面23a。
      [0091]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接觸面23a朝擒縱輪11的旋轉中心Q側傾斜。
      [0092]如圖2所示,擺座53設置在以擺軸51為中心轉動的后述的擺輪5上,成為擺輪5的結構部件且擒縱器I的結構部件。擺座53是形成為筒狀的部件,以與擺軸51的中心軸O配置在同一軸上的方式,外嵌固定在擺軸51上。擺座53與擒縱齒輪部14同樣,是例如由金屬材料或單晶硅等具有結晶方位的材料等形成的部件,通過電鑄加工、組合有光刻技術那樣的光學方法的LIGA工藝、DRIE、MIM等形成。此外,擺座53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對金屬材料實施機械加工來形成擺座53。
      [0093]擺座53在擺軸的軸向上具有:形成在與擒縱輪11對應的位置上的大凸緣54 ;形成在比大凸緣54更靠機芯101(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2中的下側)的小凸緣55;以及連接大凸緣54與小凸緣55的連接部56,其中,大凸緣54、小凸緣55以及連接部56是一體形成的。
      [0094]圖4是擺座53的立體圖,圖5是擺座53以及擒縱叉12的俯視圖。此外,圖4和圖5是從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扔^察時的圖。
      [0095]如圖4所示,大凸緣54是圓盤狀的部件,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54a和沿徑向形成的縫54b。
      [0096]貫通孔54a形成為在從軸向觀察時,在徑向的外側具有平面且在徑向的內側具有圓弧的半圓形狀。在貫通孔54a中例如壓入固定有第一擺釘57。
      [0097]如圖5所示,第一擺釘57由例如紅寶石等形成為在從軸向觀察時,在徑向的外側具有平坦面57a且在徑向的內側具有弧狀面57b的半圓形狀。第一擺釘57沿軸向設置,從大凸緣54朝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2中的下側)突出。由此,如圖2所示,第一擺釘57能夠在比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接觸的位置更靠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惹遗c擺軸51的軸向錯開的位置,與后述的擒縱叉12接觸。
      [0098]縫54b形成為在從軸向觀察時,徑向的外側具有開口的U字形狀。在縫54b中從徑向的外側插入有第二擺釘58,通過例如粘接劑等固定。
      [0099]第二擺釘58由例如紅寶石等形成為矩形板狀。第二擺釘58沿著徑向設置,前端部從大凸緣54的外周面朝徑向的外側突出。在第二擺釘58的突出部分形成有沿著徑向的平坦的沖撞面58a。擒縱輪11的齒部23 (參照圖2)能夠沖撞沖撞面58a。此外,在第二擺釘58的突出部分形成有朝徑向的內側傾斜的傾斜面58b。
      [0100]小凸緣55是圓盤狀的部件,直徑小于大凸緣54。在小凸緣55的外周面55a上,在與第一擺釘57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徑向的內側凹入的曲面狀的月形槽55b。月形槽55b作為在后述的擒縱叉12與第一擺釘57卡合時,防止擒縱叉12的錐端41與小凸緣55接觸的脫離部而發(fā)揮作用。此外,在小凸緣55的外周面55a的隔著月形槽55b的周向兩側的部分區(qū)域中,擒縱叉12的錐端41能夠滑動接觸。
      [0101]如圖2所示,擒縱叉12具有:由2根擒縱叉梁31a、31b形成為俯視時大致L字狀的擒縱叉體32 ;對擒縱叉體32進行軸支承的擒縱叉軸33 ;以及2個叉瓦(進瓦45以及出瓦 38) ο
      [0102]擒縱叉軸33具有軸部34。并且,在軸部34,在機芯101 (參照圖1)的正面?zhèn)?圖2中的上側)的端部一體形成有第一榫部35a,在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2中的下側)的端部一體形成有第二榫部35b。第一榫部35a的軸徑和第二榫部35b的軸徑分別大致相同。第一榫部35a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未圖示的擒縱叉夾板,第二榫部35b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底板102 (參照圖1)。
      [0103]在軸部34的軸向大致中央設置有凸緣部36。在凸緣部36載置有擒縱叉體32。
      [0104]圖6是擒縱叉體32的立體圖。
      [0105]如圖6所示,在擒縱叉體32的2根擒縱叉梁3la、3Ib的連接部,形成有能夠插通擒縱叉軸33的軸部34(參照圖2)的插通孔32a。使軸部34插通插通孔32a,由此,將擒縱叉體32載置到軸部34的凸緣部36 (參照圖2)上。
      [0106]如圖2所示,在2根擒縱叉梁31a、31b中的一個擒縱叉梁31a的前端,以朝擒縱輪11側開口的方式形成有縫37。出瓦38利用例如粘接劑等固定在縫37中。
      [0107]出瓦38由例如紅寶石形成為矩形板狀,從擒縱叉梁31a的前端朝擒縱輪11的徑向內側突出,并且,沿擒縱輪11的軸向朝擒縱輪11突出。出瓦38能夠通過擒縱叉12的轉動,相對于擒縱輪11的齒部23進行卡合/脫離。
      [0108]在出瓦38的前端形成有滑動面38a,該滑動面38a與擒縱輪11的周向交叉,并且,在擒縱輪11旋轉時擒縱輪11的齒部23能夠在該滑動面38a上滑動。擒縱輪11的齒部23隨著與出瓦38之間的卡合被解除而使擒縱輪11旋轉,由此,在滑動面38a上滑動。由此,出瓦38朝擒縱輪11的徑向外側移動,并且,擒縱叉12以擒縱叉軸33的中心軸P為轉動中心,繞擒縱叉軸33轉動。
      [0109]此外,比出瓦38的滑動面38a更靠基端側是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卡合的卡合面38b。
      [0110]圖7是擒縱器I的動作說明圖,圖示出進瓦45的卡合面45a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接觸面23a卡合的狀態(tài)。
      [0111]在此,設在從擒縱輪11的旋轉中心Q的軸向觀察時,連接擒縱叉軸33的中心軸P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齒尖的直線為第一直線LI,與第一直線LI垂直的直線為第二直線L2,在擒縱輪11的接觸面23a與進瓦45的卡合面45a卡合時,進瓦45的卡合面45a相對于第二直線L2,朝擒縱輪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α。此外,規(guī)定角度α例如設定為11°?16°左右。
      [0112]這樣,由于進瓦45的卡合面45a相對于第二直線L2朝擒縱輪11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α,因此,在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進瓦45卡合時,以通過擒縱輪11的轉矩朝擒縱輪11側拉入的方式,使轉矩作用于進瓦45。由此,能夠使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進瓦45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變得穩(wěn)定,因此,例如,能夠防止因外部干擾而使進瓦45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卡合位置產生偏差。因此,能夠防止如下異常動作:擒縱叉12因外部干擾而轉動,例如使得小凸緣55與錐端41發(fā)生接觸等而與擺輪5 (參照圖2)發(fā)生干涉,由此,阻礙擺輪5的自由振動。
      [0113]如圖6所示,在2根擒縱叉梁31a、31b中的另一個擒縱叉梁31b的前端側,沿擒縱叉梁31b的寬度方向并排設置有叉頭46、47。在叉頭46、47的前端部形成有傾斜面46a、47a,傾斜面46a、47a分別從擒縱叉梁31b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側朝向內側,向叉頭46、47的基端側逐漸傾斜。
      [0114]如圖5所示,在叉頭46、47的內側形成擒縱叉條39,該擒縱叉條39通過擺座53的轉動而能夠與第一擺釘57進行卡合/脫離。
      [0115]在擒縱叉條39的根部39a —體形成有例如凸部(未圖示),在該凸部上安裝有構成擒縱叉條39的錐端41。
      [0116]錐端41由錐端主體42和一體形成在錐端主體42基端的圓板狀的安裝部43構成。在安裝部43 —體形成有能夠與根部39a的凸部嵌合的大致圓筒狀的嵌合部43a(參照圖6)。例如在使嵌合部43a與凸部嵌合的狀態(tài)下壓入固定錐端41。此外,錐端41也可以利用例如粘接劑等接合固定于擒縱叉條39的根部39a。
      [0117]在擺座53轉動時,錐端41的前端與小凸緣55的外周面55a中隔著月形槽55b的周向兩側的部分區(qū)域滑動接觸。由此,即使成為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脫離的狀態(tài),也能夠防止擒縱叉轉動。
      [0118]如圖2所示,在形成有擒縱叉條39的擒縱叉梁31b上,在擒縱叉條39的基端側形成有瓦安裝孔44。在瓦安裝孔44中利用例如粘接劑等接合固定有進瓦45。進瓦45由例如紅寶石等形成為四棱柱狀,從擒縱叉梁31b的前端沿著擒縱叉軸33的中心軸P朝擒縱輪11側突出。進瓦45的面向擒縱叉軸33的相反側的側面成為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卡合的卡合面45a。進瓦45能夠通過擒縱叉12的轉動,相對于擒縱輪11的齒部23進行卡合/脫離。
      [0119]在擒縱輪11的相反側,隔著擒縱叉12設有一對限位釘61a、61b。限位釘61a、61b從底板102(參照圖1)豎立設置,分別高于擒縱叉12的位置。擒縱叉12通過轉動,使擒縱叉梁31a、31b與限位釘61a、61b接觸。由此,限制擒縱叉12的轉動量。
      [0120](調速器、擺輪)
      [0121]調速器2的擺輪5具有作為轉動軸的擺軸51、外嵌固定在擺軸51上的平衡輪52、上述的擺座53以及未圖示的游絲。擺軸51的兩端被未圖示的擺輪夾板以及底板102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因擒縱輪11旋轉而沖撞第二擺釘58,由此,來自擒縱輪11的能量作為旋轉力而被賦予給擺輪5。此外,隨著擒縱輪11的齒部23在滑動面38a上滑動,擒縱叉12轉動而沖撞第一擺釘57,由此,來自擒縱輪11的能量作為旋轉力而被賦予給擺輪5。此夕卜,擒縱輪11的能量作為彈力而蓄積到擺輪5的游絲。因此,擺輪5能夠借助從擒縱輪11賦予的能量產生的旋轉力以及游絲的彈力,以按照規(guī)定周期自由振動的方式,繞擺軸51的中心軸O轉動。
      [0122](作用)
      [0123]接下來,使用圖7?圖14的各動作說明圖,對如上所述構成的擒縱器I的作用進行說明。此外,圖11和圖13是擺座53以及擒縱叉條39的放大圖。
      [0124]以下,依次對如下情況進行說明:在擺座53隨著擺輪5的自由振動而繞中心軸O朝逆時針方向(以下,將“逆時針方向”稱作“CCW方向”)轉動后,擺座53繞中心軸O朝順時針方向(以下,將“順時針方向”稱作“CW方向”)轉動。此外,如圖7所示,在說明中的動作開始狀態(tài)下,隨著出瓦38從擒縱輪11的齒部23脫離,進瓦45的卡合面45a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卡合。此外,隨著保持出瓦38的一個擒縱叉梁31a與限位釘61b抵接,保持進瓦45的另一個擒縱叉梁31b從限位釘61a分離。
      [0125]如圖7所示,在擺座53朝CCW方向轉動時,擒縱叉12的擒縱叉條39與第一擺釘57卡合。此時,第一擺釘57的弧狀面57b與一個(圖7中的右側)叉頭46的內表面接觸。由此,擺座53的旋轉力(即擺輪5的游絲的彈力,參照圖2)作用于擒縱叉12。
      [0126]接下來,如圖8所示,在擺座53進一步朝CCW方向轉動時,第一擺釘57的弧狀面57b按壓一個叉頭46。由此,擒縱叉12、被擒縱叉12保持的進瓦45以及出瓦38繞擒縱叉軸33的中心軸P朝CW方向轉動。在此,在小凸緣55形成有月形槽55b。由此,在擒縱叉12與第一擺釘57卡合時,小凸緣55與擒縱叉12的錐端41彼此不會接觸,因此,不會阻礙擒縱叉12的轉動,能夠將擺座53的旋轉力高效地傳遞給擒縱叉12。
      [0127]在擒縱叉12轉動時,進瓦45朝從擒縱輪11背離的方向移動。由此,進瓦45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被解除,隨著進瓦45從擒縱輪11的齒部23脫離,擒縱輪11朝CW方向旋轉。
      [0128]此外,在擒縱輪11朝CW方向旋轉時,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第二擺釘58的沖撞面58a沖撞。由此,賦予來自擒縱輪11的能量作為擺座53(即擺輪5,參照圖2)的旋轉力,使擺座53進一步朝CCW方向轉動。
      [0129]此外,在擒縱叉12轉動時,出瓦38朝接近擒縱輪11的方向移動。并且,如圖9所示,接近擒縱輪11的出瓦38與旋轉的擒縱輪11接觸,出瓦38的卡合面38b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卡合。
      [0130]在此,與所述擒縱輪11的接觸面23a和進瓦45的卡合面45a之間的關系同樣地,在擒縱輪11的接觸面23a與出瓦38的卡合面38b卡合時,出瓦38的卡合面38b相對于第二直線L2,朝擒縱輪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α。由此,在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出瓦38卡合時,以通過擒縱輪11的轉矩朝擒縱輪11側拉入的方式,使轉矩作用于出瓦38。由此,能夠使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出瓦38的卡合狀態(tài)變得穩(wěn)定,因此,例如,能夠防止因外部干擾而使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卡合位置產生偏差。因此,能夠防止如下異常動作:擒縱叉12因外部干擾而轉動,例如使得小凸緣55與錐端41發(fā)生接觸等而與擺輪5 (參照圖2)發(fā)生干涉,由此,阻礙擺輪5的自由振動。
      [0131]此外,此時,由于擺座53朝CCW方向轉動,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12的擒縱叉條39之間的卡合被解除。在此,擒縱叉12的錐端41的擒縱輪11側的面與小凸緣55的外周面55a接觸。由此,即使成為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39脫離的狀態(tài),也能夠防止擒縱叉12以從限位釘61a背離的方式轉動。因此,能夠防止如下停擺這樣的異常動作:在擺座53朝CCW方向轉動,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39脫離后,在擺座53朝CW方向轉動而使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條39再次卡合時,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條39的外側面(在該情況下,一個叉頭46的外側面)接觸,第一擺釘57的移動被擒縱叉12阻礙,擺輪5(參照圖2)的轉動停止。
      [0132]此外,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擒縱器I中,通過將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嚙合量確保在規(guī)定的必要量以上,由此,能夠在原來的擒縱器I的動作上防止如下半停擺現(xiàn)象這樣的異常動作:在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不能被解除的動作狀態(tài)下,例如在第一擺釘57沒有進入擒縱叉條39的狀態(tài)下,由于較強的外部干擾等,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11例如落到出瓦38的滑動面38a上,從擒縱輪11向擒縱叉12傳遞沖擊,使擒縱叉12轉動,由此,由于叉頭46、47按壓第一擺釘57或者錐端41 (參照圖5)按壓小凸緣55等,擺輪5被擒縱叉12朝擺輪5的徑向按壓,使擺輪5的轉動停止。
      [0133]擺座53朝CCW方向的轉動量達到最大后,將轉動方向反轉成CW方向。并且,如圖10所示,擒縱叉12的擒縱叉條39與第一擺釘57再次卡合。此時,如圖11所示,第一擺釘57的弧狀面57b與另一個(圖11中的左側)叉頭47的內表面接觸。由此,擺座53的旋轉力(即擺輪5的游絲的彈力,參照圖2)作用于擒縱叉12。并且,在擺座53進一步朝CW方向轉動時,如圖10所示,擒縱叉12、被擒縱叉12保持的進瓦45以及出瓦38繞擒縱叉軸33的中心軸P朝CCW方向轉動。
      [0134]接下來,如圖12所示,在擒縱叉12轉動時,出瓦38朝從擒縱輪11背離的方向移動。由此,出瓦38的卡合面38b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被解除,隨著擒縱輪11朝CW方向旋轉,并且,擒縱輪11的齒部23在滑動面38a上滑動。
      [0135]在此,由于擒縱輪11的旋轉力的矢量F中的滑動面38a的垂直分量,擒縱叉12繞擒縱叉軸33的中心軸P朝CCW方向轉動。
      [0136]此時,如圖13所示,由于擒縱叉12的轉動,一個(圖13中的右側)叉頭46的內表面與第一擺釘57的弧狀面57b沖撞,向第一擺釘57施加沖擊。換言之,由于擒縱輪11的齒部23在滑動面38a上滑動,因此,從如圖11所示從第一擺釘57向擒縱叉12傳遞轉矩的狀態(tài)變成如圖13所示從擒縱叉12向第一擺釘57傳遞轉矩的狀態(tài)。這樣,從擒縱輪11賦予的旋轉力的能量經由擒縱叉12被傳遞給擺座53的第一擺釘57(即擺輪5,參照圖2)。
      [0137]在擒縱叉12朝CCW方向轉動時,出瓦38朝從擒縱輪11背離的方向移動。由此,出瓦38從擒縱輪11的齒部23脫離,擒縱輪11進一步朝CW方向旋轉。
      [0138]此外,在擒縱叉12朝CCW方向轉動時,進瓦45朝接近擒縱輪11的方向移動。并且,如圖14所示,接近擒縱輪11的進瓦45與旋轉的擒縱輪11接觸,進瓦45的卡合面45a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卡合。
      [0139]在此,如上所述,進瓦45的卡合面45a相對于第二直線L2朝擒縱輪11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α,因此,以通過擒縱輪11的轉矩朝擒縱輪11側拉入的方式,使轉矩作用于進瓦45。由此,能夠使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進瓦45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變得穩(wěn)定,因此,例如,能夠防止因外部干擾而使進瓦45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位置產生偏差。因此,能夠防止如下異常動作:擒縱叉12因外部干擾而轉動,例如使得小凸緣55與錐端41發(fā)生接觸等而與擺輪5 (參照圖2)發(fā)生干涉,由此,阻礙擺輪5的自由振動。
      [0140]此外,此時,由于擺座53朝CW方向轉動,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12的擒縱叉條39之間的卡合被解除。在此,擒縱叉12的錐端41的擒縱輪11相反側的面與小凸緣55的外周面55a接觸。由此,即使成為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39脫離的狀態(tài),也能夠防止擒縱叉12以從限位釘61b背離的方式轉動。因此,能夠防止如下停擺這樣的異常動作:在擺座53朝CW方向轉動,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39脫離后,在擺座53朝CCW方向轉動而使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條39再次卡合時,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條39的外側面(在該情況下,另一個叉頭47的外側面)接觸,第一擺釘57的移動被擒縱叉12阻礙,使擺輪5 (參照圖2)的轉動停止。
      [0141]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擒縱器I中,通過將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嚙合量確保在規(guī)定的必要量以上,由此,能夠在原來的擒縱器I的動作上防止如下半停擺現(xiàn)象這樣的異常動作:在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不能被解除的動作狀態(tài)下,例如在第一擺釘57沒有進入擒縱叉條39的狀態(tài)下,由于較強的外部干擾等,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11例如落到出瓦38的滑動面38a上,從擒縱輪11向擒縱叉12傳遞沖擊,使擒縱叉12轉動,由此,叉頭46、47按壓第一擺釘57或者錐端41 (參照圖5)按壓小凸緣55等,擺輪5被擒縱叉12朝擺輪5的徑向按壓,使擺輪5的轉動停止。
      [0142]擺座53朝CW方向的轉動量成為最大后,將轉動方向反轉成CCW方向(參照圖7)。以后,通過反復進行上述動作,交替反復進行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進瓦45以及出瓦38的卡合/脫離。由此,擒縱輪11能夠始終以一定速度朝CW方向旋轉。
      [0143]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擒縱叉12具有進瓦45以及出瓦38這2個叉瓦,因此,與具有3個叉瓦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減少I個叉瓦,并且,能夠減少用于固定該減少的叉瓦的空間。此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叉瓦與擒縱小齒輪18不需要接觸,因此,能夠減小擒縱小齒輪18的直徑。由此,能夠使擒縱叉12和擒縱輪11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從而能夠降低擒縱叉12和擒縱輪11轉動時的粘性摩擦阻力和固體摩擦阻力。此外,由于擒縱叉12和擒縱輪11的輕量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慣性力矩下降,因此,能夠使擒縱叉12迅速地轉動。由此,由于擒縱叉12與第一擺釘57以及擒縱輪11與第二擺釘58沖撞時的沖擊范圍變大,因此,能夠高效地傳遞能量。這樣,隨著擒縱叉12和擒縱輪11的小型化和輕量化,能夠提高從擒縱輪11到擺輪5的能量傳遞效率。
      [0144]此外,擺座53具有隨著擺座53的轉動與擒縱叉12接觸而繞擒縱叉軸33轉動的第一擺釘57和能夠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接觸的第二擺釘58,因此,例如,即使是叉瓦和擒縱輪的齒部需要注油的擒縱器,也能夠抑制油傳播到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12的接觸部分。因此,能夠防止由油分的附著及附著的油分的劣化等引起的粘性阻力的增加,確保擒縱器I和包含擺輪5的調速器2的穩(wěn)定動作,從而能夠防止計時精度劣化。
      [0145]此外,能夠與第一擺釘57的位置無關地,對第二擺釘58的位置、擒縱輪11的外徑以及擺軸51與擒縱輪11的旋轉中心Q之間的分離距離等進行期望的設定。由此,能夠對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第二擺釘58沖撞時的沖擊范圍進行期望的設定,因此,能夠對擒縱器I的能量傳遞效率與計時精度的平衡進行期望的設定。
      [0146]此外,在擺座53朝CCW方向轉動時,進瓦45與擒縱輪11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第二擺釘58接觸,因此,能夠從擒縱輪11直接向第二擺釘58施加沖擊,賦予能量。此外,在擺座53朝CW方向轉動時,出瓦38與擒縱輪11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擒縱輪11的齒部23在滑動面38a上滑動,因此,能夠使出瓦38移動,使擒縱叉12繞擒縱叉軸33轉動。因此,能夠從擒縱輪11經由擒縱叉12,向第一擺釘57施加沖擊,賦予能量。
      [0147]此外,由于設置有與錐端41滑動接觸的小凸緣55,因此,即使成為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39脫離的狀態(tài),也能夠防止擒縱叉12轉動。因此,能夠防止如下停擺這樣的異常動作:在第一擺釘57從擒縱叉條39脫離后,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條39的外側面接觸,第一擺釘57的移動被擒縱叉12阻礙,使擺輪5的轉動停止。
      [0148]此外,由于進瓦45的卡合面45a以及出瓦38的卡合面38b相對于第二直線L2,朝擒縱輪11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α,因此,在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進瓦45或者出瓦38卡合時,以通過擒縱輪11的轉矩朝擒縱輪11側拉入的方式,使轉矩分別作用于進瓦45以及出瓦38。由此,能夠使擒縱輪11的齒部23與進瓦45以及出瓦38的卡合狀態(tài)變得穩(wěn)定,因此,例如,能夠防止因外部干擾而使進瓦45以及出瓦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的卡合位置產生偏差。因此,能夠防止如下異常動作:擒縱叉12因外部干擾而轉動,例如使得小凸緣55與錐端41發(fā)生接觸等而與擺輪5發(fā)生干涉,由此,阻礙擺輪5的自由振動。
      [0149]此外,通過具有上述擒縱器1,成為能夠提高能量傳遞效率,并且計時精度優(yōu)異的高性能的鐘表用機芯101以及鐘表100。
      [0150](第二實施方式)
      [0151]圖1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擒縱器201的立體圖,圖1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擒縱叉212的俯視圖。
      [0152]接下來,對第二實施方式的擒縱器201進行說明。
      [0153]第一實施方式的擒縱器I的擒縱叉12是由擒縱叉體32形成的(參照圖2)。
      [0154]與此相對,如圖15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擒縱器201在擒縱叉212是由第一擒縱叉體231和第二擒縱叉體241形成的這一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此外,以下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省略說明,僅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0155]如圖16所示,擒縱叉212具有:由2根擒縱叉梁231a、231b形成為俯視時大致L字狀的第一擒縱叉體231 ;由2根擒縱叉梁241a、241b形成為俯視時大致L字狀的第二擒縱叉體241 ;以及對第一擒縱叉體231以及第二擒縱叉體241進行軸支承的擒縱叉軸33。
      [0156]如圖15所示,第一擒縱叉體231和第二擒縱叉體241重疊地設置在擒縱叉軸33以及擺軸51的軸向上。具體而言,第一擒縱叉體231設置在軸向上與擒縱輪11對應的位置,第二擒縱叉體241設置在比第一擒縱叉體231更靠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15中的下側)而與擺座53的第一擺釘57之間的卡合部分對應的位置。
      [0157]如圖16所示,在形成第一擒縱叉體231的2根擒縱叉梁231a、231b的前端以朝擒縱輪11 (參照圖15)側開口的方式分別形成有縫237a、237b。在一個擒縱叉梁231a的縫237a中利用例如粘接劑等固定有出瓦238,在另一個擒縱叉梁231b的縫237b中利用例如粘接劑等固定有進瓦245。出瓦238以及進瓦245分別形成為四棱柱狀,分別成為從擒縱叉梁231a、231b的前端朝擒縱輪11突出的狀態(tài)。在此,第一擒縱叉體231設置在軸向上與擒縱輪11對應的位置。因此,即使出瓦238以及進瓦245沒有分別朝軸向突出,也能夠分別相對于擒縱輪11的齒部23進行卡合/脫離。
      [0158]如圖15所示,形成第二擒縱叉體241的2根擒縱叉梁241a、241b中的一個擒縱叉梁241a被配置在限位釘61a、61b之間,由于擒縱叉212的轉動而與限位釘61a、61b接觸。由此,限制擒縱叉212的轉動量。
      [0159]此外,如圖16所示,在另一個擒縱叉梁241b的前端一體形成有擒縱叉條39。
      [0160]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保持進瓦245以及出瓦238的第一擒縱叉體231和能夠與第一擺釘57接觸的第二擒縱叉體241重疊地設置在擺軸51的軸向上,由此,能夠將第一擒縱叉體231配置在軸向上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對應的位置,并且,將第二擒縱叉體241配置在軸向上與第一擺釘57對應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被第一擒縱叉體231保持的進瓦245以及出瓦238在軸向上變長,因此,能夠使進瓦245以及出瓦238輕量化,并且,能夠減低進瓦245以及出瓦23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接觸時作用于進瓦245以及出瓦238的轉矩。因此,能夠成為可兼顧輕量化和耐久性的提高的優(yōu)異的擒縱器201。
      [0161](第三實施方式)
      [0162]圖17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擒縱器301的立體圖,圖18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俯視圖。
      [0163]接下來,對第三實施方式的擒縱器301進行說明。
      [0164]第一實施方式的擒縱器I的擒縱輪11是由I個擒縱齒輪部14形成的(參照圖2)。
      [0165]與此相對,如圖17所示,第三實施方式的擒縱器301在擒縱輪311是由第一擒縱齒輪部314和第二擒縱齒輪部315形成的這一點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此外,以下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省略說明,僅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0166]如圖17所示,擒縱輪311具有第一擒縱齒輪部314和第二擒縱齒輪部315,其中,第二擒縱齒輪部315在比第一擒縱齒輪部314更靠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17中的下側),與第一擒縱齒輪部314重疊地設置在軸向上。
      [0167]第一擒縱齒輪部314具有第一齒部323。第三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擒縱齒輪部14(參照圖3)相同,因而省略說明。
      [0168]如圖18所示,第二擒縱齒輪部315是例如由金屬材料或單晶硅等具有結晶方位的材料等形成的部件,通過電鑄加工、組合有光刻技術那樣的光學方法的LIGA工藝、DRIE、MIM等形成。此外,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通過對金屬材料實施機械加工來形成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第二擒縱齒輪部315具有被軸部13 (參照圖17)插入的大致圓環(huán)狀的輪轂部325。在輪轂部325上形成有與軸部13嵌合的貫通孔325a。
      [0169]在輪轂部325的外周部放射狀地一體形成有沿著徑向延伸的多根(本實施方式中是10根)輻條326。在輻條326的前端一體形成有大致環(huán)狀的輪輞部327。由此,成為在第二擒縱齒輪部315沿著周向形成有多個(10個)開口部328的狀態(tài)。
      [0170]此外,在輪輞部27的外周部,以朝徑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10個)第二齒部329,該第二齒部329形成為俯視時特殊的鉤狀。擒縱叉12的出瓦338 (參照圖17)與這些第二齒部329的前端接觸。
      [0171]在第二齒部329的前端形成有沖擊面329a。沖擊面329a以與第二齒部329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式平坦地形成。如圖17所示,沖擊面329a構成為隨著擒縱輪311的旋轉,擒縱輪311的第二齒部329在出瓦338的滑動面338a上滑動后,使出瓦338滑動。
      [0172]第二擒縱齒輪部315例如在將相位對齊以使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位于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相鄰的2個第一齒部323之間的狀態(tài)下,被壓入固定到軸部13。此外,第二擒縱齒輪部315也可以利用例如粘接劑等接合固定到軸部13。
      [0173]出瓦338由例如紅寶石形成為四棱柱狀,從擒縱叉梁31a的前端朝擒縱輪11突出。在此,第二擒縱齒輪部315設置在軸向上與擒縱叉12對應的位置。因此,即使不使出瓦338朝軸向突出,也能夠相對于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進行卡合/脫離。
      [0174]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第一擒縱齒輪部314與第二擒縱齒輪部315重疊地設置在軸向上,第二擺釘58能夠與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第一齒部323接觸,出瓦338能夠與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進行卡合/脫離,因此,能夠將第二擺釘58配置在軸向上與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第一齒部323對應的位置,并且,能夠將出瓦338配置在軸向上與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對應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第二擺釘58以及出瓦338在軸向上變長,因此,能夠使第二擺釘58以及出瓦338輕量化,并且,能夠降低第二擺釘58與擒縱輪311的第一齒部323接觸時作用于第二擺釘58的彎矩以及出瓦338與擒縱輪311的第二齒部329接觸時作用于出瓦338的彎矩。
      [0175]此外,通過使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直徑小于第一擒縱齒輪部314,能夠使由擒縱叉12產生的轉矩大于由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產生的轉矩。此外,通過進瓦45以及出瓦338的輕量化,能夠降低擒縱叉12的慣性力矩。因此,在從擒縱輪311經由擒縱叉12向第一擺釘57施加沖擊而賦予能量時,能夠進一步提高能量傳遞效率。
      [0176]此外,能夠使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第一齒部323以及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為適合各自的不同形狀,因此,能夠提高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第一齒部323以及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的強度。
      [0177]此外,第二擺釘58接觸的第一擒縱齒輪部314的第一齒部323和出瓦338進行卡合/脫離的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分別設置在軸向上錯開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使在對出瓦338和第二擒縱齒輪部315的第二齒部329進行注油的情況下,也能夠可靠地抑制油傳播到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12的接觸部分,并且能夠可靠地抑制油朝第二擺釘58傳播。
      [0178]此外,在第二齒部329在出瓦338的滑動面338a上滑動后,進而出瓦338在第二齒部329的沖擊面329a上滑動,由此,能夠經由擒縱叉12向擺輪5施加更大的轉矩。因此,通過具有能夠賦予對第二擺釘58的直接沖擊的第一齒部323和第二齒部329雙方的擒縱輪311,能夠進一步提高向擺輪5傳遞的能量。
      [0179](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0180]圖19是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擒縱器301的立體圖。
      [0181]接下來,對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擒縱器301進行說明。
      [0182]第三實施方式的擒縱器301的擒縱輪11具有第一擒縱齒輪部314和第二擒縱齒輪部315,其中,與進瓦45進行卡合/脫離的第一齒部323形成在第一擒縱齒輪部314,與出瓦338進行卡合/脫離的第二齒部329形成在第二擒縱齒輪部315。
      [0183]與此相對,如圖19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擒縱器301那樣,也可以是,擒縱輪11具有具備第一齒部323的擒縱齒輪部314A,第二齒部329與擒縱齒輪部314A —體形成。此外,以下對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省略說明,僅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0184]擒縱齒輪部314A具有第一齒部323和第二齒部329。第二齒部329為俯視時特殊的鉤狀,并且,形成為沿著擒縱輪11的軸向(即擺軸51的軸向)朝機芯101(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19中的下側)延伸的柱狀。第二齒部329設置在比第一齒部323的前端更靠徑向的內側而相對于第一齒部323朝CW方向錯開的位置,從而與擒縱叉12的出瓦338接觸。在第二齒部329的前端,與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地形成有沖擊面329a。沖擊面329a的作用效果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說明。
      [0185]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第二齒部329沿著軸向進行延伸,因此,與使第二齒部329形成為齒輪的情況相比,能夠變得輕量化。由此,能夠降低擒縱輪311的慣性力矩,因此,能夠提高從擒縱輪311向擺輪5的能量傳遞效率。
      [0186]此外,通過調節(jié)第二齒部329的粗細,能夠容易地設定第二齒部329的分離距離,因此,能夠容易地確保出瓦338與第二齒部329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成為設計自由度優(yōu)異的擒縱輪311。
      [0187](第四實施方式)
      [0188]圖20是構成第四實施方式的擒縱器401的擺座453的立體圖。
      [0189]第一實施方式的擒縱器I的擺座453具有大凸緣54、小凸緣55以及連接部56,在大凸緣54上固定有第一擺釘57以及第二擺釘58 (參照圖4)。
      [0190]與此相對,如圖20所示,第四實施方式的擒縱器401的擺座53具有第一擺座體453a和第二擺座體453b,在第一擺座體453a上固定有第一擺釘57,在第二擺座體453b上固定有第二擺釘58,這一點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此外,以下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省略說明,僅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0191]擺座453具有第一擺座體453a和第二擺座體453b,其中,第二擺座體453b比第一擺座體453a更靠平衡輪52側,與第一擺座體453a重疊地設置在擺軸51的軸向上。
      [0192]第一擺座體453a具有:第一大凸緣454a ;形成在比第一大凸緣454a更靠機芯101 (參照圖1)的背面?zhèn)?圖20中的下側)的小凸緣55 ;以及連接第一大凸緣454a與小凸緣55的連接部56。
      [0193]在第一大凸緣454a上形成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54a,例如壓入固定有第一擺釘57。
      [0194]第二擺座體453b為圓盤狀的部件,整體成為第二大凸緣454b。在第二大凸緣454b上形成有沿著徑向的縫54b。在縫54b中從徑向的外側插入第二擺釘58,利用例如粘接劑等進行固定。通過第一大凸緣454a和第二大凸緣454b形成擺座453的大凸緣454。
      [0195]根據(jù)第四實施方式,由于具有保持第一擺釘57的第一擺座體453a和保持第二擺釘58的第二擺座體453b,因此,能夠將第一擺釘57與擒縱叉12接觸時的應力和第二擺釘58與擒縱輪11的齒部23接觸時的應力分別分散到第一擺座體453a和第二擺座體453b。此外,例如,即使在通過壓入等將第一擺釘57以及第二擺釘58固定于擺座453,進而通過壓入等將擺座453固定于擺軸51的情況下,也能夠將壓入時的應力分散到第一擺座體453a和第二擺座體453b。因此,能夠成為可確保擺座453的剛性且耐久性優(yōu)異的擒縱器401。
      [0196]此外,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能夠增加各種變更。
      [0197]擒縱輪11、311、擒縱叉 12、212、擺座 53、453、進瓦 45、245、出瓦 38、238、338、第一擺釘57以及第二擺釘58等的形狀和材質等不限于各實施方式。
      [0198]此外,進瓦45、245、出瓦38、238、338、第一擺釘57以及第二擺釘58等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各實施方式。
      [0199]此外,在各實施方式中,將權利要求中的第一叉瓦作為進瓦45、245進行了說明,將權利要求中的第二叉瓦作為出瓦38、238、338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是,權利要求中的第一叉瓦是出瓦38、238、338,權利要求中的第二叉瓦是進瓦45、245。
      [0200]此外,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適當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構成要素置換成公知的構成要素。
      【權利要求】
      1.一種擒縱器,該擒縱器具有: 擒縱輪; 擺座,其設置在以擺軸為中心轉動的擺輪上;以及 擒縱叉,其能夠繞擒縱叉軸轉動, 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座具有: 第一擺釘,其隨著所述擺座的轉動而與所述擒縱叉接觸,使所述擒縱叉繞所述擒縱叉軸轉動;以及 第二擺釘,其能夠與所述擒縱輪的齒部接觸, 所述擒縱叉具有2個叉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2個叉瓦是第一叉瓦和第二叉瓦,該第一叉瓦和第二叉瓦能夠隨著所述擒縱叉的轉動,與所述擒縱輪的齒部進行卡合/脫離,使所述擒縱輪旋轉和停止, 在所述第二叉瓦的前端形成有滑動面,該滑動面與所述擒縱輪的周向交叉,并且,在所述擒縱輪旋轉時所述擒縱輪的齒部能夠在該滑動面上滑動, 在所述擺座朝所述擺軸的周向上的一側轉動時,所述第一叉瓦與所述擒縱輪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所述擒縱輪的齒部與所述第二擺釘接觸,在所述擺座朝所述周向的另一側轉動時,所述第二叉瓦與所述擒縱輪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在所述滑動面上滑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擒縱叉具有: 第一擒縱叉體,其保持所述第一叉瓦和所述第二叉瓦; 第二擒縱叉體,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擒縱叉體重疊地設置在所述擺軸的軸向上,能夠與所述第一擺釘接觸。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擒縱輪具有: 第一擒縱齒輪部;以及 第二擒縱齒輪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擒縱齒輪部重疊地設置在所述擺軸的軸向上, 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具有: 第一齒部,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擒縱齒輪部上;以及 第二齒部,其形成在所述第二擒縱齒輪部上, 至少所述第二擺釘能夠與所述第一齒部接觸,至少所述第二叉瓦能夠與所述第二齒部進行卡合/脫離。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具有: 第一齒部;以及 第二齒部,其沿著所述擺軸的軸向延伸, 至少所述第二擺釘能夠與所述第一齒部接觸,至少所述第二叉瓦能夠與所述第二齒部進行卡合/脫離。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齒部具有沖擊面,在所述擒縱輪的第二齒部隨著所述擒縱輪的旋轉而在所述第二叉瓦的所述滑動面上滑動后,所述第二叉瓦在該沖擊面上滑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齒部具有沖擊面,在所述擒縱輪的第二齒部隨著所述擒縱輪的旋轉而在所述第二叉瓦的所述滑動面上滑動后,所述第二叉瓦在該沖擊面上滑動。
      8.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擺座具有: 第一擺座體,其保持所述第一擺釘;以及 第二擺座體,其保持所述第二擺釘,相對于所述第一擺座體重疊地設置在所述擺軸的軸向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擒縱叉具有: 擒縱叉條,其內表面能夠與所述第一擺釘接觸;以及 錐端,其從所述擒縱叉條的內側朝所述擺座延伸, 在所述擺座上設有與所述錐端滑動接觸的小凸緣。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擒縱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擒縱輪的齒部具有與所述叉瓦接觸的接觸面, 所述叉瓦具有與所述擒縱輪的所述接觸面卡合的卡合面, 設在從所述擒縱輪的旋轉中心的軸向觀察時,連接所述擒縱叉軸的中心軸與所述擒縱輪的齒部的齒尖的直線為第一直線,與所述第一直線垂直的直線為第二直線, 在所述擒縱輪的所述接觸面與所述叉瓦的所述卡合面卡合時,所述叉瓦的所述卡合面相對于所述第二直線,朝所述擒縱輪的旋轉方向傾斜規(guī)定角度。
      11.一種鐘表用機芯,其特征在于, 該鐘表用機芯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擒縱器。
      12.—種鐘表,其特征在于, 該鐘表具有權利要求11所述的鐘表用機芯。
      【文檔編號】G04B15/06GK104345627SQ201410353664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幸田雅行, 鈴木重男, 藤枝久 申請人:精工電子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