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腳座連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計算機、服務器等電子產(chǎn)品的機殼下方的腳座,尤其是涉及活動式腳座的連動機構者。
背景技術:
參閱圖1,一般立式計算機或服務器的機殼10底面,若較為狹長時,其底部必須結合一固定式腳座11。利用腳座11較大的底面積,增加機殼10的穩(wěn)定性,改善機殼10容易傾倒的缺失。但固定式的腳座不能隨使用者的需要,調(diào)整伸出機殼的長度。
參閱圖2。另一種機殼20結合四只活動式腳座21。腳座21的樞接端具有弧形齒條211。相鄰兩腳座21的齒條211相嚙合。使用者旋轉一只腳座21,即可帶動另一只腳座21旋轉,可同時調(diào)整兩只腳座21伸出機殼20外部的長度,或者縮入機殼20底部。
臺灣專利公告第321301號,揭示一種計算機機殼腳座,在計算機機殼底部鎖設有數(shù)組固定塊,另具相同數(shù)量的座片以燕尾槽的方式夾扣在該固定塊上,該座片可沿固定塊滑動,并且能以固定塊為圓心作任意角度的旋轉;當機殼橫擺時,也可將腳架收合而附著在機殼底部,使其與機殼成一體的型態(tài)。
上述各種活動式的腳座,缺乏整體連動式的機構。使用者必須分別帶動腳座才能調(diào)整全部的腳座,操作上較費時。如果有些腳座位于使用者的手接觸不到的位置,就不方便加以調(diào)整。
發(fā)明內(nèi)容
為進一步改善上述活動式腳座,有時不方便調(diào)整,且調(diào)整時較為費時的缺失,而提出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腳座連動機構,使活動腳座被調(diào)整時更為方便。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腳座連動機構,使活動腳座被調(diào)整時更為省時。
本發(fā)明的腳座連動機構,包括一結合至少兩軸及導引構件的機殼底部;所述這些軸各自樞接一腳座;腳座的相對端具有弧形齒條;一連桿兩側邊相對于腳座的弧形齒條分別具有齒條,齒條分別與腳座的弧形齒條相嚙合,當使其中一腳座被轉動時,就會帶動該連桿移動,進而帶動其它的腳座轉動;該連桿對應于該導引構件具有導引構件,使該連桿的移動受到該導引構件的限制。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功效及實施例,參閱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公知固定式腳座結合機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公知活動式腳座結合機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腳座張開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腳座縮合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結合機殼腳座張開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結合機殼腳座張開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結合機殼腳座縮合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結合機殼腳座縮合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結合機殼腳座張開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附圖符號說明10、20 機殼11、21 腳座211 弧狀齒條31 腳座311 弧狀齒條312 樞接孔32 軸 33 腳墊40、60 連桿41 齒條42、43、44、61、62 長槽孔 45 板50、70 機殼51、52、53、71、72 螺絲73 固定腳座731 腳墊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3、4,本發(fā)明腳座連動機構第一實施例,包括四支腳座31及一連桿40。腳座31的一端具有一弧狀齒條311、一樞接孔312。樞接孔312樞接一軸32。腳座31可以被帶動以軸32為中心旋轉。連桿40兩側分別具有與腳座31的弧狀齒條311嚙合的齒條41。一板45封閉齒條41的一側面,也可不需板45的設計。連桿40具有長槽孔42、43、44。連桿40同時分別與四支腳座31相嚙合,因此只要轉動其中任一腳座31,就可帶動連桿40移動,進而使連桿40帶動其它三支腳座31轉動。圖3顯示四支腳座31呈張開的狀態(tài)。圖4顯示四支腳座31呈縮合的狀態(tài)。
參閱圖5、6、7、8,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四支軸32,分別結合于機殼50底面的適當位置,使四個腳座31結合于機殼50底面,但可以軸32為中心,在某一角度范圍內(nèi)自由轉動。機殼50底面相對于連桿40的三個長槽孔42、43、44的位置,結合三支螺絲51、52、53。三支螺絲51、52、53的頭部分別置于三個長槽孔42、43、44外部,頭部以下部分置于槽孔內(nèi),使連桿40不會脫離機殼50的底面,但可以來回移動。三個長槽孔42、43、44的長度為連桿40可移動的長度。當如圖5、6所示,四支腳座31呈張開狀態(tài)時,三支螺絲51、52、53正好抵靠于三個長槽孔42、43、44最左端的位置,使連桿40受到限制,不能再往右方移動。當如圖7、8所示,四支腳座31呈縮合狀態(tài)時,三支螺絲51、52、53正好抵靠于三個長槽孔42、43、44最右端的位置,使導連桿40不能再往左方移動。三支螺絲51、52、53除了限制連桿40來回移動的范圍外,也可限制連桿40的成直線式的移動方向。腳座31底端可結合腳墊33,使腳座31與地板的接觸更穩(wěn)定。
參圖9,本發(fā)明腳座連動機構的第二實施例,使連桿60僅具有一對齒條及兩長槽孔61、62。兩齒條分別嚙合兩腳座31的弧狀齒條311。機殼70底面結合兩軸32、兩螺絲71、72及一固定腳座73。當轉動一腳座31時,可帶動連桿60,進而使連桿60帶動另一腳座31,使兩腳座31可成分開或縮合的狀態(tài)。兩螺絲71、72分別置于兩長槽孔61、62內(nèi),以限制及導引連桿60移動的范圍及方向。兩腳座31及固定腳座73底端可分別結合腳墊33、731,使腳座31及固定腳座73與地板的接觸更穩(wěn)定。
本發(fā)明連桿的長槽孔與螺絲相對應的導引構件,也可以其它凹凸配合的導引構件取代。
本發(fā)明使計算機、服務器等電子產(chǎn)品機殼下方的腳座調(diào)整時更為方便,只要帶動任一支腳座轉動,就可同時轉動其它腳座至適當?shù)奈恢?,而不需分別轉動每一支腳座,因此可大幅節(jié)省轉動腳座的時間。而且當機殼放置受到限制,使用者的手不方便接觸及轉動某些腳座時,使用者仍可轉動方便接觸的腳座,進而轉動其它不方便接觸的腳座轉動至適當位置,使腳座調(diào)整時較不受限制。
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發(fā)明技術內(nèi)容的實施例,任何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運用本發(fā)明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范圍,而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腳座連動機構,包括一結合至少兩支軸及導引構件的機殼底部;所述這些支軸各自樞接一腳座;所述這些腳座的相對端具有弧形齒條;一連桿兩側邊相對于所述這些腳座的弧形齒條分別具有齒條,所述這些齒條分別與所述兩腳座的弧形齒條相嚙合,以使其中一腳座轉動時,就會帶動該連桿移動,進而帶動所述其它的腳座轉動;該連桿對應于該導引構件具有導引構件,以使該連桿的移動受到該導引構件的限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機殼底部的導引構件是螺絲,該連桿的導引構件是長槽孔,該長槽孔套接該螺絲頭部的下端部分。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機殼底部結合四支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機殼底部結合兩支軸及一固定腳座。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腳座底端結合腳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桿具有一板,該板封閉該齒條的一側面。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機殼底部結合三螺絲;該連桿具有三長槽孔。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腳座底端及該固定腳座底端分別結合腳墊。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腳座連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機殼底部結合兩螺絲;該連桿具有兩長槽孔。
全文摘要
一種腳座連動機構,包括一結合至少兩軸及導引構件的機殼底部;所述這些軸各自樞接一腳座;腳座的相對端具有弧形齒條;一連桿兩側邊相對于腳座的弧形齒條分別具有齒條,齒條分別與腳座的弧形齒條相嚙合,以使其中一腳座被轉動時,就會帶動該連桿移動,進而帶動其它的腳座轉動;以改善公知活動式腳座,有時不方便被調(diào)整,且調(diào)整時較為費時的缺點。
文檔編號G06F1/16GK1719377SQ200410063779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9日
發(fā)明者利兆康 申請人:建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