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裝置以及散熱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guān)于一種散熱裝置以及散熱方法,特別應用于解決計算機散熱問題。
背景技術(shù):
請參閱圖1,現(xiàn)有散熱裝置10包括有一風扇11以及一導入裝置12,該導入裝置12中僅具有一導風通道13,由于散熱鰭片14(可視為熱源)設(shè)于導風通道13中,故當風扇11運轉(zhuǎn)時,冷卻空氣依箭頭A的方向被風扇11吸入該導入裝置12中,由于冷卻空氣通過導風通道13,且以較低溫的氣流吹拂散熱鰭片14,故可將散熱鰭片14上的熱量帶離。
請搭配參閱圖1、圖2,導風通道13具有一入風口131,當冷卻空氣(其溫度為室溫T0)進入入風口131后,如圖2的L0曲線所示,冷卻空氣會將散熱鰭片14上的熱量帶走而開始增溫(T從T0開始上升)。
由于流體與固體傳熱的基本公式(牛頓冷卻定律)為Q=hAΔT(Q為熱傳遞率,h為對流系數(shù),A為對流面積,ΔT=Tf-T,假設(shè)散熱鰭片溫度為Tf,冷卻空氣溫度為T),由上可知,若可將圖2中的溫度曲線降低,即T減小,則ΔT值可增加,而Q值亦會增加,計算后可知應用此一原理可有效帶走較多的熱量,故散熱效果將顯著提升。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散熱裝置散熱效果不佳的問題,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散熱裝置以及散熱方法。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散熱裝置,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導入裝置,包括一導風通道以及一流道,該流道在一匯入點與該導風通道相連通;至少一散熱鰭片,設(shè)置于該導風通道內(nèi);一風扇,將冷卻空氣分開吹入該導風通道以及該流道,且該流道中的冷卻空氣在該匯入點流入該導風通道。
本發(fā)明所述的散熱裝置,該導風通道包括有一入風口,且該匯入點不與該入風口連通。
本發(fā)明所述的散熱裝置,該導入裝置是一體不可分離的形態(tài),包括有一分隔板,該分隔板設(shè)于該流道與該導風通道之間。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散熱方法,所述散熱方法包括令一冷卻空氣分成一第一氣流以及一第二氣流;令該第一氣流通過一散熱鰭片;令該第二氣流匯入該第一氣流,然后一起通過該散熱鰭片。
本發(fā)明所述的散熱方法,更包括以熱傳導方式將一熱源的熱量傳導至該散熱鰭片的步驟。
本發(fā)明所述散熱裝置以及散熱方法,可有效帶走較多的熱量,故散熱效果將顯著提升。
圖1是為現(xiàn)有散熱裝置示意圖;圖2是現(xiàn)有散熱裝置中的冷卻空氣的溫度與位置關(guān)系圖;圖3是為本發(fā)明的散熱裝置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散熱裝置側(cè)視圖;圖5是為本發(fā)明的散熱裝置中的冷卻空氣的溫度與位置關(guān)系圖;圖6是現(xiàn)有與本發(fā)明散熱裝置中的冷卻空氣的溫度與位置關(guān)系比較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散熱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圖3,散熱裝置20包括有一風扇21以及一導入裝置22,該導入裝置22中包括有一導風通道23及流道25,散熱鰭片24設(shè)于導風通道23中,由于散熱鰭片24是以熱傳導的方式,與電子裝置(圖中未示)中須散熱的元件連接,以提供散熱之效,故散熱鰭片24具有較高的溫度,于散熱裝置20中可視為熱源。
請搭配參閱圖3、圖4,導風通道23及流道25分別具有入風口231、251,并且該導風通道23與該流道25之間以一分隔板27隔離,但于導風通道23與流道25間設(shè)有一匯入點26,當風扇21運轉(zhuǎn)時,冷卻空氣依箭頭B以及箭頭C的方向分別被風扇21吸入至導入裝置22的導風通道23與流道25中,當冷卻空氣通過入風口231進入導風通道23而到達導風通道23的中段部分后,鄰接于導風通道23的流道25,會將流入流道25的冷卻空氣經(jīng)由該匯入點26引入導風通道23中。
請搭配參閱圖3、圖4、圖5,圖5中的曲線L1是B箭頭的空氣流路進入散熱裝置20后的位置與溫度關(guān)系圖,由該圖可知,當冷卻空氣(其溫度為室溫T0)進入導風通道23的入風口231時,冷卻空氣直接沖擊散熱鰭片24而溫度逐漸升高,而曲線L2是C箭頭的空氣流路進入散熱裝置20后的位置與溫度關(guān)系圖,當外部氣流進入流道25后,由于流道25與導風通道23之間具有分隔板27隔離,故流道25中的冷卻空氣增溫變化較為緩和,但當流道25中的冷卻空氣到達匯入點26時,此時流道25中的冷卻空氣溫度為T2,流道25中的冷卻空氣會經(jīng)由匯入點26進入導風通道23中,由于引入較低溫的流道25中的冷卻空氣,故導風通道23中的冷卻空氣的溫度會由T4降至T3溫度。由于流體與固體傳熱的基本公式(牛頓冷卻定律)為Q=hAΔT(Q為熱傳遞率,h為對流系數(shù),A為對流面積,ΔT=Tf-T,假設(shè)散熱鰭片溫度為Tf,冷卻空氣溫度為T),由圖5可知,透過本發(fā)明的裝置可使冷卻空氣的溫度會由原先的T4降至T3,即T減小,則ΔT值可增加,而Q值亦會增加,計算后可知應用本發(fā)明的裝置可有效帶走較多的熱量,故散熱效果將顯著提升。
請參閱圖4、圖6,本發(fā)明的散熱裝置20與現(xiàn)有散熱裝置10的溫度及位置關(guān)系圖比較可知,本發(fā)明在冷卻空氣進入導風通道23的入風口231后,利用匯入點26引入較為低溫的冷卻空氣,使導風通道23中的冷卻空氣達到二次降溫之效,由于流體與固體傳熱的基本公式(牛頓冷卻定律)為Q=hAΔT(Q為熱傳遞率,h為對流系數(shù),A為對流面積,ΔT=Tf-T,假設(shè)散熱鰭片溫度為Tf,冷卻空氣溫度為T),由圖6中曲線L0與L比較后可知,應用本發(fā)明的裝置導入二次冷卻空氣后,T值會減小,則ΔT值可增加,而Q值亦會增加,計算后可知應用本發(fā)明的裝置可有效帶走較多的熱量,故散熱效果將顯著提升。
請參閱圖7,本發(fā)明另外提供一種散熱方法,其步驟包括a、以熱傳導方式將一熱源的熱量傳導至一散熱鰭片24;b、令一冷卻空氣分成一第一氣流B以及一第二氣流C;c、令該第一氣流B通過該散熱鰭片24;d、令該第二氣流C匯入該第一氣流B,然后一起通過該散熱鰭片24,其中,該流道25中的冷卻空氣的溫度是小于該導風通道23中的冷卻空氣的溫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任何熟悉本項技術(shù)的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可在此基礎(chǔ)上做進一步的改進和變化,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以本申請的權(quán)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附圖中符號的簡單說明如下
10、20散熱裝置11、21風扇12、22導入裝置13、23導風通道131、231、251入風口14、24散熱鰭片25流道26匯入點27分隔板a、b、c、d步驟A、B、C氣流流路T0室溫T2、T3、T4冷卻空氣溫度L0、L1、L2曲線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有一導入裝置,包括一導風通道以及一流道,該流道在一匯入點與該導風通道相連通;至少一散熱鰭片,設(shè)置于該導風通道內(nèi);一風扇,將冷卻空氣分開吹入該導風通道以及該流道,且該流道中的冷卻空氣在該匯入點流入該導風通道。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風通道包括有一入風口,且該匯入點不與該入風口連通。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入裝置是一體不可分離的形態(tài),包括有一分隔板,該分隔板設(shè)于該流道與該導風通道之間。
4.一種散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方法包括令一冷卻空氣分成一第一氣流以及一第二氣流;令該第一氣流通過一散熱鰭片;令該第二氣流匯入該第一氣流,然后一起通過該散熱鰭片。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以熱傳導方式將一熱源的熱量傳導至該散熱鰭片的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散熱裝置以及散熱方法。所述的散熱裝置包括有一導入裝置、至少一散熱鰭片以及一風扇,該導入裝置中設(shè)有彼此鄰接的一導風通道以及一流道,該流道在一匯入點與該導風通道相連通。散熱方法的步驟是令一冷卻空氣分成一第一氣流以及一第二氣流,接著,令該第一氣流通過一散熱鰭片,最后,令該第二氣流匯入該第一氣流,然后一起通過該散熱鰭片。本發(fā)明所述散熱裝置以及散熱方法,可有效帶走較多的熱量,故散熱效果將顯著提升。
文檔編號G06F1/20GK1979379SQ20051012750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12月5日
發(fā)明者洪英豪 申請人: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