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觸控【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觸控面板,此觸控面板包括基板、觸控陣列以及多條引線?;寰哂锌梢晠^(qū)域及周邊區(qū)域。觸控陣列位于基板上可視區(qū)域內(nèi)。多條引線位基板上周邊區(qū)域內(nèi),且各引線包括導線部以及延伸導線。第一端子部以及第二端子部位于導線部的兩端。所述引線的第二端子部電性連接觸控陣列。延伸導線與導線部相交。沿基板的第一軸向方向布設于第二端子部的上方,并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且該些引線的該些延伸導線是沿第一軸向方向呈一直線排列。其中,兩相鄰延伸導線之間的距離小于1.4毫米,以避免基板不平整而產(chǎn)生的水波紋問題。
【專利說明】觸控面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觸控【技術領域】,且特別是一種觸控面板。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觸控面板的技術發(fā)展,觸控面板已廣泛地運用于各類電子裝置中,例如手機、手提電腦以及掌上電腦等。觸控面板(touch panel) 一般會與顯示面板(displaypanel)相整合為觸控顯示屏幕,以作為電子裝置的輸入輸出接口,達到觸控顯示功能。據(jù)此,用戶可透過手指或觸控物件(如觸控筆)觸碰觸控顯示屏幕來控制電子裝置,以對應操控電子裝置。
[0003]現(xiàn)行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應電路,一般是制作于導電薄膜或是單片導電玻璃(OneITO Glass)上。具體地說,觸控感應電路的多個感測電極的觸控陣列通常布設于導電薄膜或是單片導電玻璃的可視區(qū)域,而周邊引線則是布設于導電薄膜或是單片導電玻璃的周邊區(qū)域。習知導電薄膜是利用異向性導電膠(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透過熱壓合方式與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7FPC)相黏合。藉此,透過設于導電薄膜上連接觸控陣列的周邊引線電路來與軟性印刷電路板上相對應的引線電路相連,以將感測信號傳至后端偵測判斷電路。
[0004]然而,導電薄膜通常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 Film)的材料,所能承受的溫度較低,故而在導電薄膜與可撓式軟性印刷電路板的貼合過程中,容易因壓合產(chǎn)生應力而使導電薄膜引起變形,導致水波紋問題。具體地說,在導電薄膜之周邊區(qū)域上布設間距過大的銀線線路,導電薄膜會于貼合過程中因引線區(qū)域與非引線區(qū)域的貼合膠固化收縮率不同形成應力,而在高溫下牽拉上下層的導電薄膜引起其表面不平整。據(jù)此,當外部投射的可見光在導電薄膜的反射會因?qū)щ姳∧け砻娌黄秸a(chǎn)生不同的干涉現(xiàn)象,進而會在可視區(qū)域與周邊區(qū)域之間形成一串凹凸不平的水波紋,造成視覺上的差異。再者,隨著可視區(qū)域的擴大,使引線線路與可視區(qū)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水波紋的現(xiàn)象就會越明顯,降低了觸控面板的良率。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可透過于觸控面板之非可視區(qū)上布設多條延伸導線,來使每條引線間的間距縮短,以均勻地撐起導電薄膜,避免發(fā)生因?qū)щ姳∧け砻娌黄秸?,產(chǎn)生不同干涉現(xiàn)象,而于可視區(qū)域與周邊區(qū)域之間形成水波紋,影響顯示質(zhì)量。
[000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此觸控面板包括基板、觸控陣列以及多條引線。基板具有可視區(qū)域及周邊區(qū)域。觸控陣列位于基板上可視區(qū)域內(nèi)。多條引線位于基板上周邊區(qū)域內(nèi),各該引線包括導線部以及延伸導線。第一端子部以及第二端子部位于該導線部的兩端。各該第一端子部分別后端偵測電路,而第二端子部電性連接觸控陣列。任兩條相鄰的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小于1.4毫米。[0007]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延伸導線沿基板的一第一軸向方向布設于第二端子部的上方,并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且該些引線的該些延伸導線是沿第一軸向方向呈一直線排列。
[0008]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是介于
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時,各該延伸導線的長度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的比值介于1.8?29之間。
[0009]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是介于
0.2毫米至0.4毫米之間時,各該延伸導線的長度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的比值介于9?29之間。
[0010]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觸控陣列包括多條相互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該些弓I線的該第二端子部分別電性連接該些感測電極軸。
[0011]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各該引線的延伸導線與第二端子部是一體成形。
[0012]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各該延伸導線與該可視區(qū)之間的距離小于
0.4毫米。
[0013]在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上述各該引線中之該第一端子部、該導線部、該第二端子部與該延伸導線是布設于同一層金屬層。
[001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面板,可藉由增加周邊區(qū)域內(nèi)每條引線連接可視區(qū)域內(nèi)觸控陣列一端的導線長度,縮短該些引線鄰近可視區(qū)域一端之間的間距,均勻地撐起導電薄膜。據(jù)此,可有效地使導電薄膜不會因周邊區(qū)域內(nèi)布設引線區(qū)域與非引線區(qū)域的黏合膠固化在高溫下的收縮不同,而引起其表面不平整產(chǎn)生變形,進而可避免于可視區(qū)與周邊區(qū)域之間產(chǎn)生水波紋現(xiàn)象,影響顯示質(zhì)量。
[0015]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之特征及技術內(nèi)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所附圖式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作任何的限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細部電路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2]請參照圖1與圖2,圖1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細部電路示意圖。于此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為電容式觸控面板,且為單層電容式觸控面板的結構。觸控面板10包括基板11。[0023]所述基板11用以作為觸控面板10的基底,且可以為透明絕緣材料。所述基板11的材料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環(huán)烯經(jīng)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 COP)、三醋酸纖維素(Tricellulose Acetate, TCA)、聚醚諷(Ployethersulfone, PES)、聚烯經(jīng)(polyolefin,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其混合物,但本實施例并不以此為限。
[0024]基板11上具有可視區(qū)域13與周邊區(qū)域15??梢晠^(qū)域13內(nèi)布設有觸控陣列(未繪示),而周邊區(qū)域15內(nèi)布設多條引線17。所述多條引線17分別耦接觸控陣列,且該些引線17彼此相互絕緣。
[0025]進一步地說,觸控陣列是形成于基板11上的可視區(qū)域13內(nèi),且觸控陣列包括多條沿第一軸向DEl相互平行排列的感測電極軸131。每條感測電極軸131彼此相互絕緣,且該些感測電極軸131的形狀為條狀。每一條感測電極軸131更進一步包括多個電性連接之感測電極(未繪示)。感測電極可依據(jù)實際電路設計需求為多邊形狀的區(qū)塊,例如方形、長方形、菱形、三角形、六邊形或八邊形等,本實施例并不限制。
[0026]于另一實施方式中,觸控陣列亦可以是分別形成于兩個基板上,例如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詳細地說,觸控陣列中沿第一軸向DEl方向布設的該些感測電極軸可以是形成于第一基材的表面上,而觸控陣列中沿第二軸向DE2方向布設的該些感測電極軸則可形成于第二基材的表面上。而后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透過一黏合層相黏合。
[0027]上述觸控陣列中的該些感測電極軸亦可以是形成于一基材的同一面上,例如該基板11的上表面或基材的下表面。詳細地說,可先于基板11上可視區(qū)域13內(nèi)形成一觸控陣列,且觸控陣列包括多條沿第一軸向DEl (例如X軸)相互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測電極軸以及多條沿第二軸向DE2 (例如Y軸)相互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測電極軸,且該些第一感測電極軸與該些第二感測電極軸相互交錯,其中且每條感測電極軸彼此相互絕緣。要說明的是,上述觸控陣列中的該些觸控陣列的實際制作方式,可依據(jù)觸控面板10的結構設計需求,或是感測電極軸的布設方式來決定,本實施例并不限制。
[0028]于此實施例中,多條引線17是分別電性連接于后端偵測電路(未繪示)與觸控陣列之間,其中后端偵測電路可例如為偵測芯片。更具體地說,每一條引線17包括導線部173以及延伸導線177。導線部173設有第一端子部171與第二端子部175。第一端子部171與第二端子部175分別位于導線部173的兩端,且第一端子部171可透過導線部173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所述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用以電性連接后端偵測電路(未繪示),例如偵測芯片的引腳。引線17的第二端子部175則電性連接觸控陣列中的該些感測電極軸131。據(jù)此,該些引線17可將觸控陣列中該些感測電極軸131輸出的感測信號傳送至后端偵測電路(未繪示),進行感測信號的判斷。
[0029]所述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的形狀為矩形狀,但于實務上引線17的實際形狀與大小可依據(jù)后端偵測電路所提供的接腳(pad),例如偵測芯片的接腳,的實際形狀與大小來設置,故本實施例并不以此為限。任兩相鄰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之間沿第一軸向DEl間隔一距離dl,且所述距離dl是由后端偵測電路的接腳之間的間距來定義的。導線部173由第一端子部171沿第二軸向DE2往可視區(qū)域13方向延伸。導線部173的長度可依據(jù)周邊區(qū)域15距離可視區(qū)域13之間的距離以及引線17的排列分布密度設計來定義。該些引線17的第二端子部175對應連接該些感測電極軸131。此外,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小于感測電極軸131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
[0030]更詳細地說,于本實施例中,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以及第二端子部175是一體成形。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布設于導線部173上。在本實施例中,延伸導線177可設于第二端子部175上,且延伸導線177與第二端子部175重疊。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175以及觸控陣列中對應連接第二端子部175的感測電極軸131。于其他實施方式中,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亦可同時與觸控陣列中對應連接第二端子部175的感測電極軸131重疊。
[0031]在本實施例中,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可沿基板11的第一軸向DEl (例如X軸向)方向分布排列。所述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呈一直線排列。所述引線17的數(shù)量可以是依據(jù)觸控陣列中的感測電極軸131的數(shù)量來定義,本實施例并不限制。
[0032]接著,如圖2所示,每條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為一條狀導線,且每條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具相同的高度。每一條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是大于對應的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的長度L大于或等于觸控陣列中該些感測電極軸131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沿第二軸向DE2方向的長度則是小于或等于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二軸向DE2方向的長度。
[0033]任兩相鄰的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是小于位于這兩條延伸導線177下方的兩個第二端子部175之間的間距。于實務上,任兩相鄰的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小于1.4毫米(mm),較佳是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每一條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于本實施例是大于兩相鄰的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
[0034]于一實施方式中,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是介于1.8倍的間距W至29倍的間距W之間。換言之,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的比值是介于1.8?29之間。
[0035]而于另一實施方式中,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是介于9倍的間距W至29倍的間距W之間。換言之,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的比值是介于9?29之間。
[0036]所述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亦可以是依據(jù)相鄰之第一端子部171之間的間距(例如距離dl)來設置,其中第一端子部171是用以連接后端偵測電路的接腳。每條引線17與可視區(qū)域13之間的距離為d2。所述距離d2可依據(jù)所需可視區(qū)域13的面積大小與引線17的布設面積需求來調(diào)整。于本實施例中,所述距離d2較佳是介于0.2毫米與0.4毫米之間。
[0037]值得注意的是,習知因相鄰引線17靠近可視區(qū)域的一端之間的間距過大,而使得設有觸控陣列及多條引線17的基板11于壓合過程中因引線區(qū)域與非引線區(qū)域的黏合膠固化收縮率不同,引起基板11表面不平整。當外部投射的可見光通過基板11時,會因?qū)щ姳∧け砻娌黄秸a(chǎn)生不同的干涉現(xiàn)象,進而會在可視區(qū)域與周邊區(qū)域之間形成一串凹凸不平的水波紋,造成視覺上的差異。故由可視區(qū)域的擴增而縮短引線17與可視區(qū)域13之間的距離d2,例如距離d2小于0.4毫米時,可視區(qū)域與周邊區(qū)域之間的水波紋的現(xiàn)象即會越來越明顯,影響顯示質(zhì)量。
[0038]據(jù)此,本實施例藉由增設延伸導線177以均勻地支撐設有觸控陣列及多條引線的基板11,有效避免基板11于壓合過程中因引線區(qū)域與非引線區(qū)域的黏合膠固化收縮不同而引起透明導電膜表面不平整。當外部投射的可見光通過基板11時,會因?qū)щ姳∧け砻娌黄秸a(chǎn)生不同的干涉現(xiàn)象,進而形成水波紋。從而,即便可視區(qū)域13的面積擴增,使引線17鄰近于可視區(qū)域13 —端與可視區(qū)域之間的距離小于0.4毫米,也不會有水波紋現(xiàn)像產(chǎn)生。據(jù)此,本實用新型可解決透明基板11于壓合中因膠合固化收縮不同而造成表面不平整,導致因光線干涉不同產(chǎn)生水波紋的問題,且在可視區(qū)域13的面積擴增下,仍得以維持可視區(qū)域13的顯示質(zhì)量。
[0039]附帶一提的是,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之揭示的延伸導線177為單一條條狀導線。然而,在實務上,每一條延伸導線177可包括多條沿第一軸向DEl方向呈一直線排列之線段。該些延伸線177可布設于相對應的該第二端子部175的上方,且該些延伸線177的至少其中一部份與第二端子部175重疊。該與第二端子部175重疊之延伸線177并與第二端子部175電性連接該些延伸線177之間的間距是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
[0040]特別說明的是,只要使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大于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并縮短相鄰引線17鄰近于可視區(qū)域13—端之間的間距即可達到透過延伸導線175均勻地撐起布設有引線17的基板11的目的。此外,延伸導線177的形狀亦可依據(jù)實際設計需求為矩形狀或其他幾何形狀,只要使延伸導線177的寬度(即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大于或等于觸控陣列中該些感測電極軸131的寬度(即感測電極軸131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即可。
[0041]如前述,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及第二端子部175與延伸導線177在制程上是分開形成于基板11上。舉例來說,每條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以及第二端子部175可以是以同一道工序先形成于基板11上周邊區(qū)域15內(nèi),其中所述工序可以是印刷制程工序。而后,于每條引線17的第二端子部175的上方以另一道印刷制程工序形成延伸導線177。
[0042]接著,請參照圖3并同時參照圖1,圖3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本是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結構基板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觸控面板還包括保護蓋板25、遮光層23及將基板11與保護蓋板25相黏合的黏合層27。其中,黏合層27以是由固態(tài)光學膠,例如液態(tài)光學膠來實現(xiàn)。
[0043]保護蓋板25用以保護布設于基板11上的觸控陣列與多條引線的結構,以防止觸控面板損壞。保護蓋板25的上表面可供觸碰以及顯示畫面。保護蓋板25可以是由透明玻璃、透明強化玻璃或透明塑料基板來實現(xiàn)。
[0044]而后,于周邊區(qū)域15對應的保護蓋板25上布設一層遮蔽層23,覆蓋周邊區(qū)域15該些引線17。具體地說,遮蔽層23可直接透過涂布油墨或光阻方式形成一黑色矩陣(BlackMatrix)于保護蓋板25的下表面,以遮蔽該些引線17,避免該些引線17被顯現(xiàn)出來。于其他實施方式中,遮蔽層23可以布設在保護蓋板25的上表面。例如,可以是設置于一透明基材上,再將該透明基材貼合于保護蓋板25的下表面。遮蔽層23的材料包括油墨或光阻等,本實施例并不限制。
[0045]要說明的是,圖1至圖3分別僅為一種觸控面板10的結構示意圖,且僅是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觸控面板的結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
[0046]上述延伸導線177亦可與第二端子部175同時形成于基板11上。也就是說,多條引線17的延伸導線177與第二端子部175可以布設于同一層金屬層。
[0047]請參照圖4并同時參照圖2,圖4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之引線35與圖2繪示之觸控面板上的引線17之間的差異在于引線35的結構。所述引線35電性連接于后端偵測電路(未繪示)與觸控陣列(未繪示)之間,其中后端偵測電路可以是由一偵測芯片來實現(xiàn)。每一條引線35包括第一端子部351、導線部353以及第二端子部355。第一端子部351與第二端子部355分別位于導線部353的兩端,且第一端子部351是透過導線部353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355。引線35的第一端子部351連接后端偵測電路的接腳(例如偵測芯片的接腳),而引線35的第二端子部355電性連接觸控陣列(未繪示)。
[0048]于此實施中,引線35的第一端子部351、導線部353以及第二端子部355是同一道加工工序完成,其中所述加工工序可例如印刷制程工序。更詳細地說,上述圖2之第二端子175部與延伸導線177是一體成形并布設于同一層金屬層,亦即圖4之第二端子部355即是圖1中延伸導線177。
[0049]另外,第二端子部355的形狀如圖4所示為長條狀的線段。第二端子部355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大于或等于觸控陣列中的感測電極軸的寬度。而相鄰第二端子部355之間的間距W’較佳是介于0.2毫米?1.4毫米之間。每條引線17的第二端子部355與可視區(qū)域(未繪示于圖4)之間的距離較佳是介于0.2毫米與0.4毫米之間。每條引線17的第二端子部355與可視區(qū)域(未繪示于圖4)之間的距離可依據(jù)所需的可視區(qū)域的面積大小與引線17的布設面積需求來調(diào)整。
[0050]于圖4之實施方式中,每條引線35的第一端子部351、導線部353以及第二端子部355是以同一道工序,例如光刻或印刷工序形成于基板11上,減少引線的加工工序,進而降低制作復雜度。
[0051]接著,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請參照圖5并同時參照圖1,圖5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示意圖。所述觸控面板可例如為電容式觸控面板,但本實施例并不以此為限。
[0052]首先,于步驟S100,提供一基板11。所述基板具有可視區(qū)域13與周邊區(qū)域15。所述基板11可以為透明絕緣材料,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環(huán)烯烴聚合物、三醋酸纖維素、聚醚砜、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混合物等。
[0053]其次,于步驟SllO中,于基板11上形成觸控陣列于可視區(qū)域13。詳細地說,于基板11上利用濺鍍或者涂布方式形成一層透明導電膜,并依據(jù)所需的感測電極圖形,透過曝光、顯影、蝕刻等光刻制作工序蝕刻形成觸控陣列,其中觸控陣列包括多條相互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131且每條感測電極軸131彼此相互絕緣。上述透明導電膜的材料可例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或鋁鋅氧化物、奈米銀等奈米金屬或耐米碳管等。
[0054]其后,于步驟S120中,于基板11上的周邊區(qū)域15內(nèi)形成多條引線17。所述引線17用以電性連接觸控陣列中該些感測電極軸131與后端偵測電路(未繪示),以將觸控陣列中感測電極軸131輸出的感測信號傳送至后端偵測電路,其中后端偵測電路可例如為偵測芯片。所述引線17可以是以印刷制作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或者通過激光或蝕刻的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
[0055]本實施例中,所述引線17包括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第二端子部175以及延伸導線177。第一端子部171與第二端子部175位于導線部173兩端。引線17的第二端子部175連接感測電極軸131,且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小于對應的感測電極軸131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亦即感測電極軸131的寬度)。延伸導線177布設于第二端子部175上方,且延伸導線177與第二端子部175重疊。延伸導線177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175。延伸導線177并沿第一軸向DEl方向呈一直線排列。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大于感測電極軸131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相鄰的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較佳介于0.4毫米?1.4毫米。延伸導線177與可視區(qū)域13之間沿第二軸向DE2的距離為d2,而距離d2較佳介于0.2毫米?0.4毫米。
[0056]于本實施例中,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第二端子部175可以以同一道加工工序(例如印刷制作方式)先形成于基板11上周邊區(qū)域13內(nèi)。而后,在于第二端子部175上方以另一道加工工序(例如印刷制作方式)形成延伸導線177,以覆蓋第二端子部175。換言之,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及第二端子部175與延伸導線177是形成于不同的金屬層。
[0057]于一實務上,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介于1.8倍間距W?29倍間距W。換言之,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的比值是介于
1.8?29之間。而于另一實務上,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
0.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沿第一軸向DEl方向的長度L是介于9倍間距W至29倍間距W之間。換言之,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間時,各延伸導線177的長度L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177之間的間距W與比值介于9?29之間。
[0058]另外,引線17的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第二端子部175以及延伸導線177亦可以是以同一層金屬層來實現(xiàn)。換言之,第一端子部171、導線部173、第二端子部175以及延伸導線177可以是一體成形,例如同時藉由印刷制作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
[0059]上述每一條延伸導線177亦可以是由多條條狀線段沿第一軸向DEl方向以一直線方式排列。該些條延伸導線177的至少其中一與第二端子部175重疊,并電性連接第二端子部175,但本實施例并不限制。要說明得是,圖5僅為用以說明觸控面板的一種制作方法,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
[006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面板與其制造方法,此觸控面板與其制造方法可透過增加觸控面板中具觸控陣列的基板上周邊引線鄰近可視區(qū)域一端的導線長度,以縮短該些周邊引線于鄰近可視區(qū)域一端之間的間距。據(jù)此,以均勻地撐起基板,使基板的表面于壓合過程中不會因連接引線區(qū)域與非引線區(qū)域的收縮不同產(chǎn)生變形,有效避免于可視區(qū)邊緣發(fā)生水波紋現(xiàn)象,提高顯示質(zhì)量。[006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可視區(qū)域及一周邊區(qū)域; 一觸控陣列,位于該基板上該可視區(qū)域內(nèi);以及 多條引線,位于該基板上該周邊區(qū)域內(nèi),各該引線包括一導線部以及一延伸導線,該導線部設有一第一端子部以及一第二端子部,且該第一端子部以及該第二端子部位于該導線部的兩端,該第二端子部電性連接該觸控陣列,該延伸導線與該導線部相交; 其中任兩相鄰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小于1.4毫米。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延伸導線沿一第一軸向方向布設于該第二端子部上,并電性連接該第二端子部,且該些引線的該延伸導線是沿該第一軸向方向呈一直線排列。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時,各該延伸導線的長度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的比值是介于1.8?29之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當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間時,各該延伸導線的長度與兩相鄰之延伸導線之間的間距的比值是介于9?29之間。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延伸導線與該第二端子部重疊。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觸控陣列包括多條相互平行排列之感測電極軸,該些引線的該第二端子部分別電性連接該些感測電極軸。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引線中的該延伸導線與該第二端子部是一體成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各該延伸導線與該可視區(qū)之間的距離小于0.4毫米。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引線中之該第一端子部、該導線部、該第二端子部與該延伸導線是布設于同一層金屬層。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保護蓋板,位于該基板上方; 一遮蔽層,位于該保護蓋板的一表面上;以及 一黏合層,該基板透過該黏合層與該保護蓋板相黏合。
【文檔編號】G06F3/041GK203673449SQ201320619345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張振炘, 李蓮英, 林滿藝, 李瑞興, 張普欣 申請人: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