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處理設備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校正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信息處理設備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校正方法。信息處理設備中用戶可以不執(zhí)行利用設置畫面設置觸摸面板參數(shù)的操作。信息處理設備包括:觸摸面板;在觸摸面板上顯示的用于獲取當前時間點的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以及控制部,其用于利用觸摸面板作為輸入/輸出裝置來執(zhí)行應用程序,其中,控制部執(zhí)行存儲處理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所述存儲處理在觸摸面板上的點擊操作或?qū)τ跅l目的操作執(zhí)行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指定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指定操作序列的結(jié)果更新在觸摸面板上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
【專利說明】信息處理設備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校正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信息處理設備、觸摸面板參數(shù)校正方法和計算機可讀記錄介質(zhì)?!颈尘凹夹g】
[0002]近年來,被構(gòu)造為通過點擊觸摸面板(觸摸屏幕)來執(zhí)行操作的信息處理設備(智能電話、平板PC (個人計算機))越來越多,然而,對于不同的用戶,如何點擊觸摸面板的方式是不同的。具體地,存在趨于點擊顯示在觸摸面板上的目標的下部的用戶并且還存在相反地趨于點擊目標的上部的用戶。此外,存在快速地執(zhí)行雙擊的用戶和不能夠快速地執(zhí)行雙擊的用戶。
[0003]因此,配備有觸摸面板的信息處理設備(下面將簡稱為信息處理設備)通常設置有設置和調(diào)整用戶的手指所觸摸的區(qū)域與點擊坐標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的功能。此外,信息處理設備還具有設置和調(diào)整用于確定點擊操作的類型的時間閾值的功能。
[0004]然而,通常類型的信息處理設備所具有的各功能是除非顯示專用的設置畫面否則不能夠設置與觸摸面板相關的參數(shù)(下面將稱為觸摸面板參數(shù))的功能。換言之,設置(調(diào)整)通常的觸摸面板參數(shù)的功能對于不知道能夠設置各種觸摸面板參數(shù)的用戶來說是絕對無用的。
[0005]此外,現(xiàn)有的信息處理設備的與閾值相關的設置功能是下述功能:除非重復注入“通過“滑動”等等的操作改變閾值并且通過執(zhí)行雙擊等等的來檢查閾值是否被正確地改變”的操作,否則該功能不能適當?shù)卦O置閾值。
[0006]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N0.2003-288172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本發(fā)明的目的
[0009]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其中用戶可以不通過使用設置畫面來執(zhí)行設置觸摸面板參數(shù)的操作的信息處理設備以及能夠?qū)崿F(xiàn)這樣的信息處理設備的技術。
[0010]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0011]根據(jù)實施方式的一方面,一種信息處理設備包括:觸摸面板;在觸摸面板上顯示的用于獲取當前時間點的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以及控制部,其用于利用觸摸面板作為輸入/輸出裝置來執(zhí)行應用程序,其中,控制部執(zhí)行存儲處理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所述存儲處理在觸摸面板上的點擊操作或?qū)τ跅l目的操作執(zhí)行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指定下述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指定操作序列的結(jié)果更新在觸摸面板上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在所述操作序列中,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等于或小于所指定的時間段并且,基于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順序地進行由用戶進行的操作序列中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一操作、被定義為條目的操作的第二操作以及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三操作。
[0012]根據(jù)實施方式的另一方面,一種信息處理設備的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方法,所述信息處理設備包括觸摸面板和在觸摸面板上顯示的用于獲取當前時間點的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處理器執(zhí)行下述處理:當觸摸面板上的點擊操作或?qū)τ跅l目的操作執(zhí)行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指定下述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指定操作序列的結(jié)果更新在觸摸面板上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在所述操作序列中,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等于或小于所指定的時間段并且,基于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順序地進行由用戶進行的操作序列中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一操作、被定義為條目的操作的第二操作以及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三操作。
[0013]根據(jù)實施方式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記錄介質(zhì),在該計算機可讀記錄介質(zhì)中存儲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得信息處理設備執(zhí)行處理,其中,所述信息處理設備包括觸摸面板、在觸摸面板上顯示的用于獲取當前時間點的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以及存儲裝置,所述處理包括:當觸摸面板上的點擊操作或?qū)τ跅l目的操作執(zhí)行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指定下述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指定操作序列的結(jié)果更新在觸摸面板上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在所述操作序列中,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等于或小于所指定的時間段并且,基于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順序地進行由用戶進行的操作序列中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一操作、被定義為條目的操作的第二操作以及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三操作。
[0014]本發(fā)明的有利效果
[001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能夠提供一種其中用戶可以不通過使用設置畫面來執(zhí)行設置觸摸面板參數(shù)的操作的信息處理設備以及能夠?qū)崿F(xiàn)這樣的信息處理設備的技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的示意性構(gòu)造的圖;
[0017]圖2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的外觀的圖;
[0018]圖3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校正信息的說明圖;
[0019]圖4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分析結(jié)果表的說明圖;
[0020]圖5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操作區(qū)分處理的流程圖;
[0021]圖6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操作歷史表的說明圖;
[0022]圖7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流程圖;
[0023]圖8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024]圖9是錯誤識別點擊目的地的情況下的用戶的操作示例的說明圖;
[0025]圖10是錯誤識別點擊目的地的情況下的用戶的操作示例的說明圖;
[0026]圖11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長按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027]圖12是用于顯示照片的縮略畫面的應用程序的功能的說明圖;
[0028]圖13是錯誤識別點擊操作的類型的情況下的用戶的操作示例的說明圖;
[0029]圖14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雙擊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0030]圖15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的示意性構(gòu)造的圖;
[0031]圖16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操作歷史表的說明圖;
[0032]圖17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分析結(jié)果表的說明圖;
[0033]圖18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的說明圖;
[0034]圖19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的說明圖;
[0035]圖20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操作區(qū)分處理的流程圖;
[0036]圖21是點擊目標指定處理的流程圖;
[0037]圖22是間隔設置處理的流程圖;
[0038]圖23是間隔閾值與事件類型的組合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的說明圖;
[0039]圖24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流程圖;
[0040]圖25A是表轉(zhuǎn)換處理的內(nèi)容的說明圖(部分I);
[0041]圖25B是表轉(zhuǎn)換處理的內(nèi)容的說明圖(部分2);
[0042]圖25C是表轉(zhuǎn)換處理的內(nèi)容的說明圖(部分3);
[0043]圖26A是表轉(zhuǎn)換處理的內(nèi)容的說明圖(部分I);
[0044]圖26B是表轉(zhuǎn)換處理的內(nèi)容的說明圖(部分2);
[0045]圖27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046]圖28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長按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047]圖29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長按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以及
[0048]圖30是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下面將參考附圖深入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兩個實施方式。注意的是,除非另有所述,否則將要描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的構(gòu)造以及信息處理設備內(nèi)的CPU(中央處理單元)的處理過程不具有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僅限于上面描述的內(nèi)容的意義。
[0050]第一實施方式
[0051]圖1和圖2分別示出了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的構(gòu)造的示意圖和外觀的視圖。
[0052]如圖1中所示,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包括觸摸面板11、按鈕單元12,CPU (中央處理單元)14、R0M (只讀存儲器)15和RAM (隨機訪問存儲器)16。注意的是,信息處理設備10是通過將現(xiàn)有的智能電話的OS (操作系統(tǒng))改變?yōu)?S21來實現(xiàn)(制造)的設備。因此,雖然圖1中未示出,信息處理設備10還包括接近傳感器、亮度傳感器、姿態(tài)傳感器、麥克風、揚聲器、攝像頭、無線通信電路等等。
[0053]觸摸面板11是被構(gòu)造為將透明位置輸入裝置布置在液晶面板(液晶顯示器)上的單元(也稱為觸摸屏幕)。如圖2中所示,該觸摸面板11具有基本上覆蓋信息處理設備10的殼體的前表面的尺寸。
[0054]按鈕單元12 (圖1)是包括設置在信息處理設備10中的若干按鈕(鍵開關)作為其組件的單元。該按鈕單元12包括當將觸摸面板11上顯示的畫面返回到之前畫面時用戶按下的返回按鈕13 (參見圖2)。更具體地,按鈕單元12包括為了將顯示在觸摸面板11上的內(nèi)容返回到最近一次的點擊操作(或者按下返回按鈕13的操作)之前顯示的內(nèi)容而按下的“返回按鈕13”。按下返回按鈕13的操作將在下面稱為“取消操作”。
[0055]R0M15是存儲有各種應用程序(下面將簡寫為“應用程序”)、校正信息30等等的可覆寫非易失性存儲裝置(其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是閃存ROM)。該R0M15還存儲有用于觸摸面板11的驅(qū)動(下面將稱為觸摸面板驅(qū)動)、用于按鈕單元12的驅(qū)動等等。
[0056]RAM16是由CPU14執(zhí)行的各種程序(0S21、驅(qū)動和應用程序)被從R0M15加載到其上的易失性存儲裝置。在信息處理設備10的操作期間,該RAM16存儲有校正信息30、操作歷史表33和分析結(jié)果表34以及由CPU14執(zhí)行的各種程序。
[0057]CPU14是根據(jù)RAM16上的各種程序執(zhí)行各種處理的單元。
[0058]0S21是作為現(xiàn)有OS(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對應于是基于Linux的OS并且是GoogleInc.的注冊商標的安卓(Android))的改進版本的程序,從而長按閾值和雙擊閾值自動地改變到更適合于用戶的值。此外,0S21還是作為現(xiàn)有OS的改進版本的程序從而點擊坐標校正值自動地改變?yōu)楦m合于用戶的值。
[0059]這里,“長按閾值”(下面也將簡寫為LT閾值)意味著用于限定長按操作的點擊時間的最短時段的時間信息。具體地,點擊操作被分類為其點擊時間相對較短的單擊操作、其點擊時間相對較長的長按操作和其中在短時間內(nèi)重復兩次單擊操作的雙擊操作。CPU14基于點擊操作的點擊時間是否為LT閾值以上來確定某點擊操作是長按操作還是單擊操作。注意的是,點擊時間意味著用戶的手指保持接觸觸摸面板11的時間段。由觸摸面板驅(qū)動來指定(檢測)點擊時間。
[0060]雙擊閾值(下面也簡稱為DT閾值)意味著用于限定雙擊操作期間兩個單擊操作的最長時間間隔的時間信息。即,CPU14在單擊操作進行時監(jiān)視在由該DT閾值指示的時間段期間是否進行了下一點擊操作,以便于確定該操作是否為雙擊操作的第一單擊操作。
[0061]“點擊坐標校正值”意味著X方向校正值和I方向校正值,其被與由觸摸面板驅(qū)動器檢測到的點擊操作以便于計算用于指定觸摸面板11上由用戶點擊的目標(按鈕等等)的點擊操作。
[0062]下面將更具體地描述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的構(gòu)造和操作。
[0063]在一開始,將描述啟動時的信息處理設備10的操作。
[0064]在信息處理設備10通電時,CPU14將0S21和一些驅(qū)動從R0M15加載到RAM16上,并且開始根據(jù)各程序的操作。已經(jīng)基于0S21開始操作的CPU14初始化啟動處理,然后從ROMl5讀取校正信息并且將校正信息存儲在RAM16中。
[0065]圖3示出了校正信息30的結(jié)構(gòu)(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如圖3中所示,校正信息30包含被定義為點擊坐標校正值的坐標校正值、被定義為LT (長按)閾值的校正值的LT校正值和被定義為DT (雙擊)閾值的校正值的DT校正值。注意的是,就在信息處理設備10的制造之后存儲在信息處理設備10的R0M15中的校正信息30是其中LT校正默認值和DT校正默認值都是零的信息。此外,在發(fā)生信息處理設備10的斷電等等的情況下,CPU14 (OS)將RAM16上的校正信息30寫回到ROMl5。
[0066]在通常類型的信息處理設備中,校正信息30中的坐標校正值、LT校正值和DT校正值基本上與用于校正點擊坐標、LT閾值和DT閾值的信息相同。然而,校正信息30中的各校正值不是在顯示設置畫面時由用戶設置的值,而是基于用戶的關于觸摸面板11和返回按鈕13的操作的歷史而自動地更新,以變?yōu)楦m合于用戶的值的值。[0067]已經(jīng)將校正信息30讀取到RAM16上的CPU14計算在完成啟動處理后將要執(zhí)行的操作區(qū)分處理中使用的下述表達式的LT閾值和DT閾值。
[0068]LT閾值=LT標準閾值+校正信息30中的LT校正值
[0069]DT閾值=DT標準閾值+校正信息30中的DT校正值
[0070]這里,LT標準閾值表示預先設置為LT閾值的默認值的值。類似地,DT標準閾值表示預先設置為DT閾值的默認值的值。
[0071]已經(jīng)結(jié)束了 LT閾值和DT閾值的計算的CPU14在RAM16上準備(生成)空的操作歷史表33和空的分析結(jié)果表34,其均沒有存儲任何重要記錄。
[0072]分析結(jié)果表34是具有圖4中所示的結(jié)構(gòu)并且在完成啟動處理之后由CPU14執(zhí)行的校正信息更新處理中使用的表。
[0073]該分析結(jié)果表34中的“ID”字段是其中“在分析結(jié)果表34上添加記錄之前的記錄數(shù)”被設置為各記錄的“ID”(標識符)的字段。“校正值”字段是其中設置用于點擊坐標或者LT閾值或DT閾值的校正值(將在下面進行詳細描述)的字段。
[0074]“校正對象”字段是其中設置校正對象標識符以指定利用“校正值”字段中設置的校正值將點擊坐標或LT閾值或DT閾值校正到的值的字段。在下面的討論中,用于指定利用“校正值”字段中設置的校正值進行校正的點擊坐標、LT閾值和DT閾值的校正對象標識符將被分別稱為“點擊坐標”、“LT閾值”和“DT閾值”。此外,在分析結(jié)果表34中,包含在“校正對象”字段中設置的“點擊坐標”、“LT閾值”和“DT閾值”的記錄被分別稱為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和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
[0075]操作歷史表33是每次用戶執(zhí)行點擊操作和取消操作時添加指示由用戶進行的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的表。將接合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內(nèi)容來詳細描述該操作歷史表33。
[0076]已經(jīng)在RAM16上準備好空的操作歷史表33和空的分析結(jié)果表34的CPU14結(jié)束啟動處理。然后,CPU14在滿足預定開始條件時進入在執(zhí)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同時執(zhí)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狀態(tài)。
[0077]首先,將描述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內(nèi)容。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又觸摸面板驅(qū)動器檢測到的點擊坐標將唄稱為檢測坐標,以便于與坐標校正值相加前后的點擊坐標之間的區(qū)分。
[0078]圖5示出了操作區(qū)分處理的流程圖。該操作區(qū)分處理是基于每個用戶的操作掌握操作的內(nèi)容,將所掌握的操作的內(nèi)容通知給應用程序并且將所掌握的內(nèi)容記錄在操作歷史表33中的處理。
[0079]如圖5中所示,執(zhí)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CPU14通常基于從觸摸面板驅(qū)動器和用于按鈕單元12的驅(qū)動器提供的信息來監(jiān)視是否存在點擊操作或取消操作(步驟SlOl ;無操作)。
[0080]在步驟S101,CPU 14 (0S21)從觸摸面板驅(qū)動器獲得的信息是點擊時間和檢測坐標。此外,在步驟SlOl中每次成為處理監(jiān)視對象的點擊操作是單擊操作和長按操作。在步驟SIOI中沒有進行用戶進行了哪種點擊操作的實際確定,但是在步驟S105、步驟S108或步驟Slll中進行了這樣的實際確定。
[0081]如果執(zhí)行了點擊操作(步驟SlOl ;已點擊),則CPU14在步驟S103中通過將RAM16上的校正信息30 (圖3)中的坐標校正值與檢測坐標相加來計算點擊坐標。此外,CPU14基于所計算的點擊坐標來指定由本次的點擊操作所點擊的目標(下面也將稱為點擊目標)。然后,在指定了點擊目標顯不在其畫面(窗口)上的應用程序之后,CPU14結(jié)束步驟S103中的處理。
[0082]注意的是,步驟S103中由CPU103指定為點擊目標的目標基本上是根據(jù)正在執(zhí)行的一個或多個應用程序由CPU14顯示在觸摸面板11上的圖形形式或字符串。如果在根據(jù)點擊坐標唄識別為被點擊的目標不是非應用程序請求點擊的通知目標,則CPU14不將該目標指定為點擊目標。在該情況下,在該目標顯示為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情況下指定應用程序之后,CPU14結(jié)束步驟S103中的處理。
[0083]結(jié)束了步驟S103中的處理的CPU14在成功地指定了點擊目標(步驟S104 ;是)的情況下確定本次的點擊操作的點擊時間是否為LT閾值以上(步驟S105)。S卩,CPU14確定從觸摸面板驅(qū)動器獲得的點擊時間是否為通過“LT標準閾值+LT閾值”給出的已計算的值以上(步驟S105)。
[0084]如果點擊時間為LT閾值以上(步驟S105 ;是),則CPU14將發(fā)生長按事件通知給在步驟S103中指定的操作對象應用程序(步驟S106)。這里,表述“將發(fā)生單擊/長按/雙擊事件通知給操作對象應用程序”表示“通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在步驟S103的處理中指定的目標被單擊/長按/雙擊”。
[0085]已經(jīng)結(jié)束步驟S106中的處理的CPU14將指示用戶本次執(zhí)行的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 (步驟S112 ;將在下面詳細描述)。
[0086]然而,如果點擊時間為LT閾值以下(步驟S105 ;否),則CPU14執(zhí)行步驟S107中的下述處理。
[0087]CPU14在一開始執(zhí)行下述處理:監(jiān)視由DT閾值指示的時間段(下面將稱為“確定時間”)是否過去并且手指是否觸摸了觸摸面板11。然后,在確定時間過去并且手指沒有觸摸觸摸面板11的情況下,CPU14結(jié)束步驟S107中的處理。
[0088]此外,在確定時間過去之前手指觸摸了觸摸面板11的情況下,CPU14將開始步驟S107中的處理之后的經(jīng)過時間存儲為點擊間隔。然后,CPU14等待點擊操作的完成(直到手指離開觸摸面板11),并且當點擊操作完成時,終止步驟S107中的處理。
[0089]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107中的處理的CPU14在該處理由于確定時間的流逝而結(jié)束(步驟S108 ;是)的情況下,通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發(fā)生了單擊操作(步驟S109)。此外,在步驟S107中的處理由于執(zhí)行了點擊操作而結(jié)束(步驟S108 ;否)的情況下,CPU14通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發(fā)生了雙擊事件(步驟S110)。
[0090]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109或SllO中的處理的CPU14將指示用戶本次執(zhí)行的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 (步驟SI 12)。
[0091]此外,在未能指定點擊目標(步驟S104 ;否)的情況下,CPU14確定本次的點擊操作是單擊操作還是長按操作(步驟sill)。S卩,在步驟Slll,CPU14確定本次的點擊操作的點擊時間是否為LT閾值以上。
[0092]然后,CPU14將指示用戶本次執(zhí)行的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 (步驟 S112)。
[0093]此外,在進行了取消操作(步驟SlOl ;取消)的情況下,CPU14通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發(fā)生了取消事件(步驟S102)。即,CPU14通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返回按鈕13被按下。然后,CPU14將指示用戶本次執(zhí)行的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 (步驟112)。[0094]將具體描述步驟S112中的處理的內(nèi)容。
[0095]圖6示出了操作歷史表33的結(jié)構(gòu)(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
[0096]如圖6中所示,操作歷史表33包含“ID”字段、“時間”字段、“坐標”字段和“間隔”字段以及“通知”字段。
[0097]在步驟S112的處理中,CPU14將包含在各字段中設置的下述值的記錄添加到該操作歷史表33,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S操作、L操作、D操作和C操作分別表示單擊操作、長按操作、雙擊操作和取消操作。此外,記錄添加對象操作表示在步驟S101、步驟S105、步驟S108或步驟Slll中確定為由用戶執(zhí)行的操作。
[0098]“ID,,字段
[0099]“ID”字段被輸入有在操作歷史表33上添加記錄之前的記錄數(shù)。
[0100]“時間”字段
[0101]“時間”字段被輸入有完成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時的時間,其由“根據(jù)協(xié)調(diào)世界時間(UTC)從1970年I月I日上午00:00:00開始計時的以毫秒為單位的經(jīng)過時間”來表示(下面將稱為操作時間)。
[0102]“類型”字段
[0103]“類型”字段如下地被輸入有操作類型:
[0104]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S操作的情況下,輸入指示當前記錄是與S操作相關的記錄的操作類型“S”;
[0105]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D操作的情況下,輸入指示當前記錄是與D操作相關的記錄的操作類型“D”;
[0106]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L操作的情況下,輸入類型指示當前記錄是與L操作相關的記錄的操作類型“L”;以及
[0107]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C操作的情況下,輸入指示當前記錄是與S操作相關的記錄的操作類型“C”。
[0108]注意的是,在該“類型”字段中設置的操作類型(S,D,L,C)可以是表示S等等的字符,并且也可以是指示S等等的信息。
[0109]“坐標”字段
[0110]“坐標”字段被如下地輸入有點擊坐標和NULL (無輸入):
[0111]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點擊操作(S操作、L操作或D操作)的情況下,輸入點擊坐標;以及
[0112]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C操作的情況下,輸入NULL。
[0113]“間隔”字段
[0114]“間隔字段”被如下地輸入有點擊時間、點擊間隔和NULL:
[0115]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S操作或L操作的情況下,輸入點擊時間;
[0116]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D操作的情況下,輸入點擊間隔;以及
[0117]在記錄添加對象操作是C操作的情況下,輸入NULL。
[0118]“通知目的地”字段
[0119]“通知目的地”字段被輸入有下述信息:
[0120]在沒有指定點擊目標的情況下,輸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識別信息(在圖6中為“PO”,“pl”,下面將成為操作對象應用程序名稱);以及
[0121]在指定了點擊目標的情況下,輸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名稱和點擊目標識別信息(在圖6中為“目標I”等等)。
[0122]注意的是,該“通知目的地”字段是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不參考的字段。
[0123]在步驟S112 (圖5),CPU14將具有上述內(nèi)容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然后,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112中的處理的CPU14從步驟SlOl開始重新開始處理。
[0124]接下來,將描述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開始條件。
[0125]CPU14在執(zhí)行具有上述內(nèi)容的操作區(qū)分處理時監(jiān)視操作歷史表33 (圖6)上的記錄數(shù)(記錄計數(shù))是否變?yōu)轭A定計數(shù)以上并且在完成上次的校正信息更新處理之后的經(jīng)過時間是否為預定時間段以上。然后,CPU14在操作歷史表33上的記錄計數(shù)變?yōu)轭A定計數(shù)以上時和當在記錄計數(shù)沒有變?yōu)轭A定計數(shù)以上時經(jīng)過了預定時間時開始校正信息更新處理,并且進入并行地執(zhí)行操作區(qū)分處理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狀態(tài)。
[0126]接下來,將描述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內(nèi)容。
[0127]首先,將定義在下面的討論中使用的一些術語。
[0128]在下面的討論中,在操作歷史表33 (圖6)上,操作類型表示為“X”(=S,C等等)的記錄被稱為X記錄(S記錄、C記錄等等)。此外,在操作歷史表33上,“ID”值連續(xù)的N (=3或4)個記錄被從最小的“ID”值開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稱為第一記錄至第N記錄。此外,在操作歷史表33上,“ID”值比某一記錄α的“ID”值大I或小I的記錄分別被稱為記錄α的前一記錄和記錄α的后一記錄。
[0129]圖7示出了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流程圖。
[0130]如圖7中所示,開始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CPU14執(zhí)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201)、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202)和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203)。
[0131]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基本上是循環(huán)下述處理直到“不能夠指定由于點擊目的地的錯誤識別而由用戶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
[0132]基于操作歷史表33上的信息指定指定由于點擊目的地被錯誤地識別導致用戶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
[0133]基于所指定的三個操作的內(nèi)容計算被添加到校正信息30中的坐標校正值的校正值。
[0134]其中設置了計算出的校正值的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被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4。
[0135]然后,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是通過研究下述事實來指定由于點擊目的地的錯誤識別而導致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的處理,所述事實是:“如果點擊目的地被錯誤地識別,則用戶通常在短時間內(nèi)執(zhí)行了取消操作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重新進行點擊操作”。
[0136]下面將詳細地描述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內(nèi)容。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在暫時地在流程圖的輔助下對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過程進行說明之后,將利用具體的操作示例來更具體地描述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內(nèi)容。
[0137]圖8示出了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138]如圖8中所示,開始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CPU14首先對于第一 T — C — T記錄(S — C — S記錄,L — C — L記錄或D — C — D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步驟S301)。[0139]在該步驟S301中搜索的T — C — T記錄(T=S,L或D)是操作歷史信息表33上“ ID”值連續(xù)的三個記錄,其中,第一至第三記錄的操作類型分別為T、C和T。此外,T — C — T記錄滿足下面的條件I和2。
[0140]條件1: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一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一預定義時間。
[0141]條件2:第三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 ≥第二預定義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 > 第二預定義時間。
[0142]這里,第一預定義時間和第二預定義時間均表示預先設置的時間段(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預定義時間為2秒,并且第二預定義時間為3秒)。
[0143]注意的是,雖然省略了詳細描述,但是步驟S301中的處理是按下述過程搜索單組T — C — T記錄的處 理。
[0144](I)通過搜索T記錄來確定第一記錄并且掌握所確定的第一記錄的操作時間。
[0145](2)第一記錄的下一記錄被指定為第二記錄,并且掌握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和操作類型。
[0146](3a)如果第二記錄的操作類型不是“C”或者如果條件I對于第一記錄和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均不成立,則處理從過程(I)開始重新進行。
[0147](3b)如果第二記錄的操作類型為“C”以及如果條件I對于第一記錄和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均成立,則將第二記錄的下一記錄指定為第三記錄,并且掌握第三記錄的操作時間和操作類型。
[0148](4a)如果第三記錄的操作類型與第一記錄的操作類型不一致或者如果條件2對于第一記錄和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均不成立,則處理從過程(I)開始重新進行。
[0149](4b)如果第三記錄的操作類型與第一記錄的操作類型一致以及如果條件2對于第一記錄和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均成立,則將第一至第三記錄設置為搜索單組T — C — T記錄的結(jié)果。
[0150]如果能夠搜索到T — C — T記錄(步驟S302 ;是),則CPU14計算T — C — T記錄中的兩個T記錄中設置的兩個坐標之間的坐標差以及作為這兩個坐標之間的距離的校正距離(步驟S303)。該步驟中由CPU14計算的坐標差是通過從第三記錄的坐標減去第一記錄的坐標給出的值。換言之,步驟S303中由CPU14計算的坐標差是通過從檢索到的T — C — T記錄中具有較大的“ID”值的T記錄的坐標減去具有較小的“ID”值的T記錄的坐標給出的值。
[0151]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303中的處理的CPU14比較所計算的校正距離與校正距離上限(作為圖8中的上限)(步驟S304)。這里,“校正距離上限”意味著表示轉(zhuǎn)換為單位“mm”的預先設置的長度的情況下大約為幾毫米(例如,3mm)的長度的值。
[0152]如果校正距離大于校正距離上限(步驟S304 ;否),則0?仍4返回到步驟5301,并且對于下一 T — C — T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153]相反地,如果校正距離為校正距離上限以上(步驟S304 ;是),CPU14向分析結(jié)果表34 (圖4)添加其中所計算的坐標差被設置為校正值的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步驟S305)。更具體地,CPU14向分析結(jié)果表34添加其中在分析結(jié)果表34上添加記錄之前的“記錄數(shù)”、“點擊坐標”和所計算的坐標差被分別設置在“ ID”字段、“校正對象”字段和“校正值”字段中的記錄。[0154]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305中的處理的CPU14循環(huán)回步驟S301并且對于下一 T — C — T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155]CPU14重復相同的處理,直到不能夠搜索到T — C — T記錄(換言之,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T — C — T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T — C — T記錄(步驟S302 ;否)時,CPU14終止該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156]下面將通過使用圖9中所示的操作示例更具體地描述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內(nèi)容。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表述“某一點被指定為點擊點”表示“觸摸面板11上的某一點的坐標被計算為點擊坐標”。換言之,“點擊點”表示觸摸面板11上其坐標與所計算的點擊坐標一致的點。
[0157]如圖9的(A)中所示,認為用戶點擊(單擊)區(qū)域51以便于顯示鏈接到鏈接A的網(wǎng)頁A,并且作為該結(jié)果,點52被指定為點擊點。
[0158]在該情況下,顯示鏈接到鏈接B的網(wǎng)頁B。因此,用戶在短時間內(nèi)執(zhí)行取消操作(按下返回按鈕13),如圖9的(B)中所示。此外,用戶在短時間內(nèi)重新進行點擊操作。在該情況下,用戶點擊位于觸摸面板11上第一次所點擊的區(qū)域51上方的區(qū)域53(圖9中的(C))。當觸摸面板11上的區(qū)域53被點擊時,點54被指定為點擊點。然后,作為其結(jié)果,顯示用戶想要瀏覽的網(wǎng)頁A (圖9中的(D)),并且因此,接下來在第二次點擊之后的短時間內(nèi)沒有進行取消操作等等。
[0159]因此,如果在想要點擊某一目標的情況下所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目的地被錯誤識別,則用戶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了取消操作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通過有意地移動點擊對象區(qū)域來重新進行點擊操作。
[0160]然后,如果點擊目的地被錯誤地識別,則用戶在意識到點擊目的地被錯誤地識別的情況下,執(zhí)行取消操作并且第二次進行點擊操作。因此,通常在點擊操作之后的兩秒內(nèi)執(zhí)行取消操作。此外,即使在仔細執(zhí)行點擊操作的情況下最長在取消操作之后的3秒內(nèi)第二次進行點擊操作。
[0161]因此,如果對于T — C — T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滿足上述條件I和條件2 (步驟S301),則如圖9中所示,能夠搜索與在錯誤地識別了點擊目的地的情況下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相關的記錄。
[0162]此外,從第三記錄的坐標減去第一記錄的坐標(步驟S303),在與坐標校正值相加時,獲得下述坐標差,其中,第三記錄的坐標被計算為執(zhí)行具有與記錄第一記錄時的內(nèi)容相同的內(nèi)容的點擊操作時的點擊坐標。
[0163]更具體地,考慮下述情況,檢索到的T — C — T記錄是與圖9的(A)中所示的三個操作相關的S — C — S記錄。在該情況下,在步驟S303,計算坐標差,例如,“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
[0164]檢測坐標A是圖9的(A)中所示的點擊操作的檢測坐標并且坐標#1是點52的坐標,并且進行圖9的(A)中所示的操作時的校正信息30中的坐標校正值表示為例如“坐標#1-檢測坐標A”。因此,通過“(坐標#1-檢測坐標A)+ (點54的坐標-坐標#1)” (即,通過點54的坐標-檢測坐標A)來給出與坐標差相加之后的坐標校正值。然后,具有與圖9的(A)中所示的內(nèi)容相同的內(nèi)容的點擊操作的檢測坐標是檢測坐標A。因此,在進行點擊操作時,點擊坐標被計算為例如“檢測坐標A+ (點54的坐標-檢測坐標A)”,即,接下來計算被定義為進行圖9的(C)中的點擊操作時的點擊坐標的點54的坐標。
[0165]因此,如果從T — C — T記錄的第三記錄的坐標減去第一記錄的坐標,則在與坐標校正值相加時,獲得坐標差,其中,第三記錄的坐標被計算為執(zhí)行具有與記錄第一記錄時的內(nèi)容相同的內(nèi)容的點擊操作時的點擊坐標。然而,如上述計算過程能看到的,該坐標差是不能夠與根據(jù)T — C — T記錄計算的坐標校正值相加的值。因此,坐標差被暫時存儲作為分析結(jié)果表34中的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的元素(步驟S305)。
[0166]在校正信息更新處理(圖7)的步驟S204中對分析結(jié)果表34中存儲的各坐標差進行處理。
[0167]更具體地,在步驟S204,CPU14執(zhí)行下述處理:計算分析結(jié)果表34中存儲的各坐標差的平均值并且將所計算出的平均值與校正信息30中的坐標校正值相加。
[0168]雖然將在以后進行詳細描述,但是在步驟S202中執(zhí)行的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也是將所計算的LT閾值校正值暫時地存儲作為分析結(jié)果表34中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元素的處理。此外,在步驟S203中執(zhí)行的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也是將所計算的DT閾值校正值暫時地存儲作為分析結(jié)果表34中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元素的處理。
[0169]因此,步驟S204還涉及計算LT閾值校正值的平均值并且將所計算出的平均值與LT校正值相加的處理以及計算DT閾值校正值的平均值并且將所計算出的平均值與DT校正值相加的處理。
[0170]此外,在接下來的步驟S205中,通過采用與平均值相加之后的LT校正值和DT校正值來重新計算LT閾值和DT閾值。
[0171]往回參考圖8,繼續(xù)描述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172]提供步驟S304中的處理(確定)的原因在于,如果一個校正信息更新處理中的點擊坐標(點擊點)的偏移量受到限制,則可能的是,當更新坐標校正值時,不會使用戶感覺到不協(xié)調(diào)。
[0173]此外,然而,在圖9中所示的操作示例中,到目前為止,即使在重新進行點擊操作多次的情況下,根據(jù)坐標校正信息更新處理,點擊操作重進行計數(shù)為“1”,坐標校正值能夠被校正到更適合于用戶的值。
[0174]例如,如圖10中所示意性地示出的,考慮下述情況:即使在重新進行的點擊操作(圖10的(C))中,鏈接A也沒有被識別為被點擊。在該情況下,用戶在再次進行取消操作(圖10的(D))之后,點擊位于第二次點擊的區(qū)域上方的區(qū)域53,從而獲得目標網(wǎng)頁A(圖10的(F))。
[0175]在這樣執(zhí)行一系列操作的情況下,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包括搜索與圖10的(A) - (C)中的操作相關的三個記錄和與圖10的(C)- (E)中的操作相關的三個記錄。
[0176]然后,根據(jù)與圖10的(A)- (C)中的操作相關的三個記錄計算坐標差,例如“點55的坐標-點52的坐標”。此外,根據(jù)與圖10的(C) - (E)中的操作相關的三個記錄計算坐標差,例如“點54的坐標-點55的坐標”。
[0177]然后,通過“0.5X (點55的坐標-點52的坐標+點54的坐標-點55的坐標)=0.5X (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獲得的平均值與坐標校正值相加(圖7 ;步驟S204)。
[0178]當0.5X (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與坐標校正值相加時,CPU14進入?yún)^(qū)域51被點擊時計算點52與點54之間的中間點的坐標作為點擊坐標的狀態(tài)。
[0179]可能存在下述情況:該中間點的坐標沒有導致鏈接A被點擊的確定。然而,如果通過“0.5 X (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獲得的值與坐標校正值相加,則點擊點朝向由“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給出的值便宜。此外,即使當重新進行的計數(shù)為3以上時,點擊點也朝向由“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給出的值偏移。注意的是,偏移量隨著重新進行的計數(shù)的增加而減小。
[0180]然后,如果點擊點朝向由“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給出的值便宜,則點擊目的地即使在偏移量較小的情況下也很難被錯誤地識別。因此,接下來,具有上述內(nèi)容并且進行上述過程的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是即使在點擊操作被重新進行很多次的情況下也使得坐標校正值被校正到更適合于用戶的值的處理。
[0181]接下來,將描述LT (長按)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內(nèi)容。
[0182]圖11示出了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LT閾值上限和LT閾值下限分別意味著被預先設置為LT閾值的上限和下限的值。
[0183]該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步驟S401-S405中的處理基本上是重復一系列下述處理直到不能夠指定“由于想要進行L操作而進行的操作被錯誤地識別為S操作而使得用戶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并且這些處理為:
[0184]基于操作歷史表33上的信息指定“由于想要進行L操作而進行的操作被錯誤地識別為S操作而使得用戶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的處理;
[0185]基于所指定的三個操作的內(nèi)容計算與校正信息30中的LT校正值相加的校正值(< O)的處理;以及
[0186]將其中設置了所計算出的校正值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4的處理。
[0187]此外,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步驟S411-S415中的處理基本上是重復下述一系列處理直到不能夠指定“由于想要進行S操作而進行的操作被錯誤地識別為L操作而使得用戶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并且這些處理為:
[0188]基于操作歷史表33上的信息指定“由于想要進行S操作而進行的操作被錯誤地識別為L操作而使得用戶執(zhí)行的三個操作”的處理;
[0189]基于所指定的三個操作的內(nèi)容計算與校正信息30中的LT校正值相加的校正值(< O)的處理;以及
[0190]將其中設置了所計算出的校正值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4的處理。
[0191]此外,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是通過研究下述事實來指定三個操作中的各個操作的處理,所述事實是:“如果點擊操作的類型被錯誤地識別,則用戶通常在短時間內(nèi)執(zhí)行了取消操作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重新進行點擊操作”。
[0192]下面將進行更詳細的描述。
[0193]如圖11中所示,已經(jīng)開始了該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CPU14首先對于第一S-C-L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步驟S401)。
[0194]在步驟S401中搜索的S — C — L記錄是操作歷史表33上其ID值連續(xù)的三個記錄并且是滿足上述條件I和2的三個記錄,其中,第一至第三記錄的操作類型分別是“S”、“C”和“L”。即,在步驟S401,從操作歷史表33獲取指示在S操作之后,在第一指定時間(2秒)內(nèi)執(zhí)行C操作,并且之后在第二指定時間(3秒)內(nèi)執(zhí)行L操作的三個記錄。
[0195]如果能夠搜索到S — C — L記錄(步驟S402 ;是),則CPU14獲取S — C — L記錄中的S記錄的間隔“Td”(步驟S403)。更具體地,CPU14獲取S記錄的“間隔”字段中設置的間隔并且存儲所獲取的由“Td”表示的間隔。注意的是,S記錄的“間隔”字段中設置的值(間隔)表示點擊時間(如上所述)。
[0196]接下來,CPU14確定“Td≥LT閾值下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404)。
[0197]如果“Td≥LT閾值下限”的關系不成立(步驟S40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401并且對于下一 S — C — L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198]相反地,如果“Td≥LT閾值下限”的關系成立(步驟S404 ;是),則CPU14將Td-LT閾值”被設置在“校正值”字段中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 (步驟S405)。即,CPU14向操作歷史表33添加其用于將LT閾值改變?yōu)椤癟d”的Td-LT閾值”被設置為校正值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步驟S405)。
[0199]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405中的處理的CPU14返回步驟S401并且從操作歷史表33獲取下一 S — C — L記錄。
[0200]CPU14循環(huán)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S — C — L記錄。然后,如果不存在未處理的S — C — L記錄(步驟S402 ;否),則CPU14從步驟S411開始進行處理。
[0201]在對從步驟S411開始的處理的內(nèi)容進行說明之前,在這里,將進一步詳細描述步驟S401-405中的處理的內(nèi)容。
[0202]考慮下述情況:信息處理設備10執(zhí)行用于顯示照片(基于JPEG (聯(lián)合圖像專家組))文件等等的縮略圖畫面并且在某一照片的縮略圖被點擊時將該照片顯示在整個屏幕上的應用程序。此外,如圖12中所示,當某一縮略圖被長按時,該應用程序使得該縮略圖被設置為通過拖拽來移動的狀態(tài),并且當任意縮略圖被雙擊時,操作為轉(zhuǎn)換到用于選擇將要刪除的照片等等的選擇模式。
[0203]在該情況下,想要移動某一縮略圖的用戶長按該縮略圖。然而,如圖13的(A)中所示,如果點擊時間小于LT閾值,則CPU14 (0S21)確定執(zhí)行單擊操作(參見圖5)。因此,雖然照片顯示在整個屏幕上,但是該操作并不是用戶想要的操作。因此,如圖13的(B)、(C)中所示,用戶在短時間內(nèi)(通常在2秒內(nèi))執(zhí)行了取消操作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通常在3秒內(nèi))重新進行長按操作。然后,如果重新進行的操作的點擊時間為LT閾值以上,如圖13的(D)中所示,縮略圖變?yōu)榭赏献顟B(tài),并且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不進行取消操作等等。
[0204]在執(zhí)行一系列這樣的操作的情況下,能夠確定當前的LT閾值大于適合于用戶的值。此外,也能夠確定適合于用戶的LT閾值是基本上等于圖13的(A)中的點擊操作的點擊時間的值。
[0205]然后,關于圖13的(A)- (C)中的操作的操作歷史表33上的三個記錄是按照例如S記錄、C記錄和L記錄的順序布置的三個記錄,其中,每兩個記錄之間的操作時間差很小。
[0206]因此,如果從操作歷史表33獲取了滿足條件I和2的S — C — L記錄(步驟S401 ),則能夠搜索與圖13的(A)- (C)中的操作相關的三個記錄。此外,如果基于S —C —L記錄中的S記錄的間隔(Td)將校正值確定為使得LT閾值變?yōu)橹礣d (步驟S405),則具有基本上等于“Td”的點擊時間的點擊操作能夠被識別為L操作。[0207]步驟S404是用于限制LT閾值避免過小的步驟。然而,步驟S404也用作從LT閾值校正值計算對象中排除與最初的點擊操作不意在是長按操作的操作。
[0208]具體地,如果應該進行通過長按操作錯誤地執(zhí)行了單擊操作,則S — C — L記錄被記錄在操作歷史表33上。此外,在某一目標已經(jīng)被單擊之后,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在立即進行了取消操作之后長按了另一目標,則S — C — L記錄被記錄在操作歷史表33上。
[0209]然后,如果基于這樣的S — C — L記錄的信息對LT閾值進行了校正,則導致了不正確的校正。這樣的S — C — L記錄中的S記錄的間隔由于第一點擊操作并不意在是長按操作而是正常的單擊操作的點擊時間。因此,由于步驟S404中的確定導致與第一點擊操作不意在是長按操作的這樣三個操作相關的S — C — L記錄被從LT閾值校正值計算對象中排除。
[0210]此外,在圖13中所示的操作示例中,第二次的點擊操作被識別為長按操作,然而,還存在下述情況:第(m+1)次(m≥2)的點擊操作被第一次識別為長按操作。
[0211]如果第(m+1)次點擊操作被識別為第一次長按操作,則操作歷史表33記錄有一定順序的記錄,例如,S記錄一…與第m次的點擊操作相關的S記錄一C記錄一與第(m+Ι)次的雙擊操作相關的L記錄。因此,在該情況下,使得獲取了與第m次的點擊操作、之后的取消操作和第(m+Ι)次的點擊操作相關的三個作為S — C — L記錄。
[0212]然后,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處理過程(圖11)是下述過程,其中,如果獲取了 S — C — L記錄,則只要“Td < LT閾值下限的關系”沒有成立,則減小LT閾值。另外,通常不發(fā)生在想要長按操作的情況下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時間小于LT閾值下限的情況。
[0213]因此,根據(jù)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處理過程,同樣地,如果第(m+Ι)次(m ^ 2)的點擊操作被第一次識別為長按操作,則LT閾值能夠被校正為更適合于用戶的值。
[0214]下面將描述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剩余步驟的內(nèi)容。
[0215]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401-S405中的處理的CPU14在步驟S411中對于第一 L — C — S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216]在該步驟S411中搜索的L — C — S記錄是對應于通過在上述S — C — L記錄中將S記錄和L記錄彼此交換而獲得的記錄的三個記錄。即,在步驟S411中,從操作歷史表33犾取指不在L ?呆作之后,在弟一指定時間(2秒)內(nèi)執(zhí)彳丁 C ?呆作,并且之后,在弟二指定時間(3秒)內(nèi)執(zhí)行S操作的三個記錄。
[0217]如果能夠搜索到L — C — S記錄(步驟S412 ;是),則CPU14獲取L — C — S記錄中的L記錄的間隔“Td”(步驟S413)。更具體地,CPU14獲取L記錄的“間隔”字段中設置的間隔(點擊時間)并且存儲所獲取的由“Td”表示的間隔。然后,CPU14確定“TdSLT閾值上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414)。
[0218]如果“Td ( LT閾值上限”不成立(步驟S41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411并且對于下一 L — C — S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219]相反地,如果“Td ( LT閾值上限”成立(步驟S414 ;是),則CPU14將“Td_LT閾值”被設置在“校正 值”字段中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4 (步驟S415)。然后,CPU14返回到步驟S411并且從操作歷史表33獲取下一 L — C — S記錄。
[0220]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L — C — S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L — C — S記錄(步驟S412 ;否)時,CPU14結(jié)束該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0221]下面,將進一步詳細描述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步驟S411-415中的處理的內(nèi)容。
[0222] 步驟S411中的處理是下述處理:搜索三個記錄,該三個記錄是當想要進行S操作的情況下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1被確定為L操作時,在用戶在第一指定時間內(nèi)進行了 C操作之后在第二指定時間內(nèi)重新進行S操作的情況下記錄的三個記錄。換言之,步驟S411中的處理是為了搜索指示當前的LT閾值小于適合于用戶的值的三個記錄而執(zhí)行的處理。
[0223]步驟S411中的處理使得能夠?qū)嶋H地搜索到這樣的三個記錄。此外,如果基于檢索到的L — C — S記錄中的L記錄的間隔“Td”確定校正值使得LT閾值變?yōu)橹怠癟d”(步驟S415),則其點擊時間基本上等于點擊操作#1的點擊時間的點擊操作能被識別為S操作。
[0224]然而,存在下述情況,應執(zhí)行S操作,但是不管怎么樣,錯誤地執(zhí)行了 L操作。此外,在該情況下同樣地,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了 C操作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執(zhí)行S操作。因此,L-C-S記錄被記錄在操作歷史表33上,然而,作為對于第一操作發(fā)生了錯誤的結(jié)果而記錄的L — C — S記錄沒有表示當前的LT閾值小于適合于用戶的值。因此,步驟S414的確定使得大部分L — C — S記錄被從校正值計算對象中排除。
[0225]此外,還存在下述情況:想要進行S操作而進行的操作繼續(xù)被錯誤地識別為L操作但是當進行第(m+Ι)次(m≥2)的點擊操作時第一次被正確地識別為S操作。在該情況下,操作歷史表33記錄有一定順序的記錄,例如,L記錄一…與第m次的點擊操作相關的L記錄一C記錄一與第(m+Ι)次的雙擊操作相關的S記錄。因此,獲取了與第m次的點擊操作、之后的取消操作和第(m+Ι)次的點擊操作相關的三個作為L — C — S記錄。
[0226]然后,確定“Td ( LT閾值上限”的關系是否成立,然而,在想要進行S操作而進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時間不大于LT閾值上限,并且因此,確定“Td ( LT閾值上限”成立,從而執(zhí)行S415中的處理。
[0227]因此,處理過程使得即使當執(zhí)行了(m+Ι)次(m> 2)的點擊操作時第一次識別出S操作時也能夠?qū)T閾值校正為更適合于用戶的值。
[0228]下面將描述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圖7 ;步驟S203)的內(nèi)容。
[0229]圖14描述了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230]如圖14中所示,已經(jīng)開始了已經(jīng)開始了該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CPU14首先對于第一 S — S — C — D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步驟S501)。
[0231]S — S — C —D記錄基本上是“操作歷史表33上其ID值連續(xù)的四個記錄,其中,第一和第二記錄的操作類型均是S類型,并且第三記錄的操作類型是C類型,并且第四記錄的操作類型是D類型”。然而,S — S — C —D記錄還滿足下面的條件3-5。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第三指定時間表示預先設置的時間段(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為I秒)。
[0232]這些條件3-5被如下地定義:
[0233]條件3: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一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三指定時間;
[0234]條件4:第三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一指定時間;并且
[0235]條件5:第四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三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二指定時間。
[0236]在步驟S501的處理中從操作歷史表33獲取的四個記錄是與下面四個操作相關的記錄。
[0237]當使用如圖12中所示的具有允許S操作的對象和允許D操作的對象的應用程序時,存在下述情況:想要進行D操作而進行的操作由于DT閾值小于適合于用戶的值而被識別為進行了兩次S操作。然后,如果想要進行D操作而進行的操作被識別為進行了兩次S操作,則用戶在短時間內(nèi)執(zhí)行了 C操作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重新進行D操作。在步驟S501的處理中,從操作歷史表33獲取指示這樣的一系列操作的四個記錄。
[0238]如果能夠搜索到S — S — C — D記錄(步驟S502 ;是),則CPU14計算S — S — C — D記錄中的兩個S記錄中設置的操作時間與另一操作時間之間的由“Ts”表示的差(步驟S503)。更具體地,CPU14通過從具有較大的“ID”值的一個S記錄的操作時間減去另一 S記錄的操作時間來計算兩個S記錄之間的點擊間隔,并且存儲計算出的由“Ts”表示的點擊間隔。
[0239]之后,CPU14比較點擊間隔“Ts”與被定義為用于指定DT閾值的預先設置的上限的信息的DT閾值上限(步驟S504)。
[0240]如果“Ts≥DT閾值上限”不成立(步驟S50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501并且對于下一 S — S — C — D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241]此外,如果“Ts≥DT閾值上限”成立(步驟S504 ;是),則CPU14將“Ts_DT閾值”被設置在“校正值”字段中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4 (步驟S505)。
[0242]然后,CPU返回到步驟S501并且對于下一 S — S — C — D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243]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S — S — C — D記錄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S — S — C — D記錄記錄(步驟S502 ;否)時,CPU14從步驟S511開始進行處理。
[0244]這里,雖然被視為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將補充一些關于步驟S501-S505中的處理的內(nèi)容。
[0245]當搜索到某組S — S — C — D記錄時并且如果最上面的S記錄的間隔為“Ts”,則DT閾值增加以滿足“Ts ( DT閾值上限”,從而使得能夠出現(xiàn)具有點擊間隔=Ts的兩個S操作被識別為D操作的狀態(tài)。然后,如果DT閾值增加了由“Ts-DT閾值”給出的值,則出現(xiàn)"Ts=DT閾值”成立。因此,這是因為“Ts-DT閾值”被設置為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中的校正值。
[0246]然而,如果DT閾值過度增加,則用戶可能會感到對于S操作的響應被延遲了(參見圖5中的步驟S105、S107)。因此,在步驟S504,將間隔“Ts”與DT閾值上限進行比較,并且,如果“Ts”大于DT閾值上限,則可以想到的是,沒有執(zhí)行步驟S505中的處理。
[0247]下面將描述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中從步驟S511開始的處理的內(nèi)容。
[0248]已經(jīng)完成了步驟S501-S505中的處理的CPU14在步驟S511中對于第一D-C-S-S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249]D-C-S-S記錄基本上是操作歷史信息表33上“ID”值連續(xù)的四個記錄,其中,第一記錄的操作類型是D類型,第二記錄的操作類型是C類型,并且第三和第四記錄的操作類型均是S類型。然而,D-C-S-S記錄還滿足下面的條件6-8。
[0250]這些條件被如下地定義:
[0251]條件6: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一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一指定時間(=2秒);
[0252]條件7:第三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二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二指定時間(=3秒);并且
[0253]條件8:第四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三記錄的操作時間≤第三指定時間(I秒)。[0254]如從例如D、C、S、S的記錄序列和條件6-8中可看到的,步驟S511包括搜索與“由于想要執(zhí)行兩個S操作而進行的操作被識別為D操作因此在執(zhí)行了 C操作之后重新執(zhí)行S操作兩次”相關的四個記錄。
[0255]D — C — S — S記錄能夠被搜索到(步驟S512 ;是),在該情況下,CPU14確定“Da+DT閾值≤DT閾值下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513)。這里,符號“Da”表示預先設置為基于一個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DT閾值的減少值(例如,-5ms) (DT閾值校正值)的負值。
[0256]如果“Da+DT閾值≤DT閾值下限”不成立(步驟S513 ;否),則CPU14返回步驟S511并且對于下一 D — C — S — S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3。
[0257]相反地,如果“Da+DT閾值≤DT閾值下限”成立(步驟S513 ;是),則CPU14向操作歷史表33添加“Da”被設置在“校正值”字段中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步驟S514)。更具體地,CPU14向操作歷史表33添加用于將DT閾值減少固定量的減少時間“Da”設置為校正值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
[0258]注意的是,步驟S514中的處理能夠通過取消步驟S513中的確定而改變?yōu)橄虿僮鳉v史表33添加“D記錄間隔-DT閾值”被設置在“校正值”字段中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處理。此外,步驟S514中的處理也能夠通過將步驟S513中的確定改變?yōu)榱硪淮_定而改變?yōu)橄虿僮鳉v史表33添加“D記錄間隔-DT閾值”被設置在“校正值”字段中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處理。
[0259]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514中的處理的CPU14返回到步驟S511。
[0260]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D — C — S — S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D — C — S — S記錄(步驟S512 ;否)時,CPU14終止該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261]已經(jīng)結(jié)束了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圖7 ;步驟S203)的CPU14如上所述地對于每個校正對象識別符計算分析結(jié)果表34上的校正值的平均值,并且將平均值與校正信息30中的對應的校正值相加(步驟S204)。接下來,CPU14重新計算LT閾值和DT閾值(步驟 S205)。
[0262]之后,CPU14清空操作歷史表33和分析結(jié)果表34 (步驟S206)。然后,CPU14結(jié)束校正信息更新處理并且進入在執(zhí)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同時監(jiān)視操作歷史表33上的記錄計數(shù)是否變?yōu)轭A定計數(shù)以上等等的狀態(tài)。
[0263]第二實施方式
[0264]圖15示出了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20的示意性構(gòu)造。
[0265]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20是被構(gòu)造為將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的0S21改變?yōu)?S22的設備。然后,根據(jù)0S22由CPU14執(zhí)行的各處理具有與根據(jù)0S21由CPU14執(zhí)行的處理相同的部分。因此,下面的討論將在關注與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的不同之處的同時描述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20的構(gòu)造和操作。
[0266]在一開始,在下面的描述中,將定義一些新使用的術語。
[0267]在下面的描述中,點擊目的地/類型被錯誤地識別的第一點擊操作被稱為“第一操作”。此外,在第一次操作之后重新進行操作若干次來使得信息處理設備20 (應用程序)能夠執(zhí)行目標操作的點擊操作被稱為最終操作。此外,以第一次操作開始并且以最終操作結(jié)束的一系列操作被稱為特殊操作序列。簡而言之,圖9的(A)和圖10的(A)中的操作被稱為第一次操作,而圖9的(C)和圖10的(E)中的操作被稱為最終操作。此外,圖9的(A) - (C)以及圖10的(A) - (E)中的操作序列被稱為特殊操作序列。
[0268]往回參考圖15,將描述信息處理設備20的構(gòu)造和操作。
[0269]如圖15中所示,信息處理設備20在RAM16存儲有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一些(圖15中為一個)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操作歷史表35和分析結(jié)果表36的狀態(tài)下操作。此外,信息處理設備20的CPU14執(zhí)行操作區(qū)分處理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
[0270]圖16至圖19分別示出了操作歷史表35、分析結(jié)果表36、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和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的結(jié)構(gòu)(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
[0271]如圖16中所示,操作歷史表33具有將“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添加到信息處理設備10的操作歷史表33 (圖6)而獲得的結(jié)構(gòu)。
[0272]操作歷史表35的除了 “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之外的字段是登記有與操作歷史表33相同信息的設置的字段。
[0273]“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是分別登記有“當前記錄操作時間-前一記錄操作時間”(下面將稱為前間隔)和“下一記錄操作時間-當前記錄操作時間”(下面將稱為后間隔)的設置的字段。然而,前間隔和后間隔僅設置在與能夠是特殊操作序列的構(gòu)成要素的操作相關的記錄的“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中。下面將描述在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中設置前間隔和后間隔的過程和在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中設置的前間隔和后間隔的使用。
[0274]如圖17中所示,分析結(jié)果表36是具有將“應用程序名稱”字段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4 (圖4)而獲得的結(jié)構(gòu)的表。
[0275]該分析結(jié)果表36的“ID”字段、“校正對象”字段和“校正值”字段是設置與分析結(jié)果表34的“ID”字段、“校正對象”字段和“校正值”字段中分別設置的信息相同的信息而登記的字段。分析結(jié)果表36的“應用程序名稱”字段是設置操作歷史表35的記錄的操作對象應用程序名稱(在“通知目的地”字段中設置的應用程序名稱)而登記的字段,其中,應用程序用于計算“校正值”字段中設置的校正值。
[0276]在分析結(jié)果表36中,包含設置在“校正對象”字段中的“點擊坐標”、“DT閾值”和“LT閾值”的記錄被分別稱為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和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
[0277]如圖18中所示,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是具有與校正信息30 (圖3)所具有的結(jié)構(gòu)相同的結(jié)構(gòu)的信息。
[0278]與校正信息30類似地,該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是當啟動信息處理設備20時從ROMl5加載到RAM16并且當關機等等時寫回到R0M15的信息。此外,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也是以與校正信息30的更新過程相同的過程更新的信息。
[0279]然而,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校正信息更新處理(下面,將稱為第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是沒有基于特殊操作序列的要素順序(圖10的(A)- (C)中的三個操作等等)計算校正值(將在下面詳細描述)的處理。此外,第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也是將對基于特殊操作序列的內(nèi)容計算的點擊坐標/LT閾值/DT閾值的校正值的平均值取一半(1/2)獲得的值與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中的各校正值相加的處理。因此,盡管具有相同的用戶操作歷史,但是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中的各校正值自身的值與校正信息30中的各校正值的值不同。[0280]如圖19中所示,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是具有與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圖18)的結(jié)構(gòu)相同的結(jié)構(gòu)的信息。該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是當?shù)谝淮螆?zhí)行某應用程序時,為RAM16上的該應用程序準備本次的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的副本的信息的類型。此外,用于各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是以與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的算法相同的算法在相同的過程中更新的信息,不同之處在于,用于進行更新的分析結(jié)果表36的記錄是設置有各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名稱的記錄。注意的是,當終止某應用程序時,CPU14 (0S22)在R0M15上保存用于RAM16上的該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
[0281]接下來,將描述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內(nèi)容。
[0282]圖20示出了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操作區(qū)分處理(下面稱為第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流程圖。
[0283]該第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步驟S601、S602、S604?S611中的處理與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操作區(qū)分處理(圖5,下面將稱為第一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各步驟S101、S102、S104?Slll相同。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將著重于步驟S603、S612和S613中的處理的內(nèi)容來討論該第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內(nèi)容。
[0284]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用于系統(tǒng)的坐標校正值、用于系統(tǒng)的LT閾值和用于系統(tǒng)的DT閾值分別表示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 (圖18)中的坐標校正值、LT閾值和DT閾值。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表示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圖19)。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值、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LT閾值、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DT閾值分別表示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中的坐標校正值、LT閾值和DT閾值。
[0285]如圖20中所示,執(zhí)行第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CPU14 (0S22)在點擊操作進行(步驟S601 ;已點擊)時執(zhí)行點擊目標指定處理(步驟S603)。
[0286]該點擊目標指定處理是進行圖21中所示的過程的處理。
[0287]S卩,已經(jīng)開始了點擊目標指定處理的CPU14 (0S22)首先通過將RAM16上的用于系統(tǒng)的坐標校正值(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中的坐標校正值)與檢測坐標相加來計算臨時坐標(步驟 S701)。
[0288]接下來,CPU14基于這樣計算的臨時坐標和關于由正在執(zhí)行的各應用程序顯示的各對象的形狀等等的信息指定成為本次的點擊操作對象的應用程序(下面將成為操作對象應用程序)(步驟S702)。
[0289]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指定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CPU14確定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是否存在于RAM16上(步驟S703)。然后,如果在RAM16上存在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步驟S703 ;是),則從步驟S707開始進行處理。
[0290]相反地,如果在RAM16上不存在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步驟S703 ;否),則CPU14確定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是否存在于R0M15上(步驟S704)。如果在R0M15上存在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步驟S704 ;是),則CPU14將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讀取到RAM16上并且之后從步驟S707開始進行處理。
[0291]此外,如果在R0M15上不存在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步驟S704 ;否),則CPU14在RAM16上存儲RAM16上的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的副本作為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信息32在(步驟S706)。然后,CPU14從步驟S707開始進行處理。
[0292]在步驟S707,CPU14將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值與臨時坐標相加,從而計算點擊坐標。此外,CPU14將用于系統(tǒng)的LT校正值和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LT校正值與LT閾值標準值相加,從而計算LT閾值。此外,CPU14將用于系統(tǒng)的DT校正值和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DT校正值與DT閾值標準值相加,從而計算DT閾值。
[0293]注意的是,如果所計算出的點擊坐標是由除了操作對象應用程序之外的應用程序顯示的對象上的點的坐標,則將點擊坐標改變?yōu)橛刹僮鲗ο髴贸绦蝻@示的對象上的點的坐標。具體地,CPU14獲得下述“k”值的最大值并且將點擊坐標改變?yōu)橛伞芭R時坐標+kmaxX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值”給出的值,其中所述k值使得通過“臨時坐標+kX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值”給出的值變?yōu)橛刹僮鲗ο髴贸绦蝻@示的對象上的點的坐標。
[0294]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707中的處理的CPU14基于所計算出的點擊坐標指定點擊目標(步驟S708)。注意的是,與步驟S1-3中的處理類似地,該步驟S708中的處理是包括不指定點擊目標的情況的處理。
[0295]然后,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708中的處理的CPU14終止該點擊目標指定處理(圖21中的處理)。
[0296]簡而言之,與步驟S103中的處理類似地,該點擊目標指定處理是計算點擊坐標并且基于所計算出的點擊坐標指定點擊目標的處理。然而,在點擊目標指定處理中,通過研究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和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來計算點擊坐標。此外,在點擊目標指定處理中,通過研究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和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來計算用于確定點擊操作的類型的LT閾值和DT閾值。
[0297]往回參考圖20,繼續(xù)描述第二操作區(qū)分處理。
[0298]在點擊目標指定處理之后,已經(jīng)通知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發(fā)生了某一事件(單擊事件等等)的CPU14 (0S22)向操作歷史表35添加指示用戶執(zhí)行的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步驟S612)。在步驟S612的處理中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的記錄與在步驟S112 (圖5)的處理中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3的記錄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前間隔”字段和“后間隔”字段中設置了 “NULL”。
[0299]之后,CPU14執(zhí)行間隔設置處理(步驟S613)。
[0300]圖22示出了間隔設置處理的流程圖。該間隔設置處理是分別在前一記錄的“后間隔”字段和當前記錄的“前間隔”字段中設置前間隔和后間隔的處理,只要當前記錄和前一記錄是與能夠是特殊操作序列的組成要素的操作相關的記錄。注意的是,當前記錄表示本次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的記錄,并且前一記錄表示上次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的記錄。
[0301]如圖22中所示,已經(jīng)開始了間隔設置處理的CPU14 (0S22)在一開始通過從當前記錄的操作時間減去前一記錄的操作時間來計算值At (步驟S801)。
[0302]接下來,CPU14從當前記錄的操作類型和前一記錄的操作類型中選擇在步驟S803的處理中使用的間隔閾值(步驟S802)。
[0303]圖23描述了在步驟S802的處理中選擇的間隔閾值與操作類型的組合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如圖23中所示的,在前一記錄的操作類型是S類型(單擊)或D類型(雙擊)或L類型(長按)而當前記錄的操作類型是C類型(取消)的情況下,CPU14選擇2000ms (2秒)作為間隔閾值。
[0304]在前一記錄的操作類型是C類型而當前記錄的操作類型是S類型或L類型或D類型的情況下,CPU14選擇3000ms作為間隔閾值。此外,在前一記錄的操作類型和當前記錄的操作類型都是S類型的情況下,CPU14選擇1000ms作為間隔閾值,并且在前一記錄和當前記錄的操作類型的組合是不同組合的情況下,選擇Oms作為間隔閾值。
[0305]注意的是,諸如2000ms、3000ms和1000ms的間隔閾值是分別對應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指定時間、第二指定時間和第三指定時間的信息。
[0306]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802 (圖22)中的處理的CPU14確定關系“ Λ t≤間隔閾值”是否成立(步驟S803 )。如果“ Λ t≤間隔閾值”成立(步驟S803 ;是),則CPU14將“ Λ t ”設置在前一記錄的“后間隔”字段中和當前記錄的“前間隔”字段中(步驟S804)。然后,CPU14結(jié)束間隔設置處理。
[0307]相反地,如果“ At <間隔閾值”不成立(步驟S803 ;否),則CPU14終止間隔設置處理而沒有執(zhí)行步驟S804中的處理。
[0308]簡而言之,如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三種類型的內(nèi)容所示,如下地給出均能夠是特殊操作序列的組成要素的操作。 [0309]這些操作是:
[0310](I)在完成C操作之后,在3秒內(nèi)進行T (S、L或D)操作;
[0311](2)在完成之后,在3秒內(nèi)進行了 T操作的C操作;
[0312](3)在完成T操作之后,在2秒內(nèi)進行C操作;
[0313](4)在完成之后,在2秒內(nèi)進行了 C操作的T操作;
[0314](5)在完成S操作之后,在I秒內(nèi)進行S操作;以及
[0315](6)在完成之后,在I秒內(nèi)進行了 S操作的S操作。
[0316]在間隔閾值的步驟S802中,根據(jù)當前記錄和前一記錄的操作類型的組合來選擇說明附記(1)、(3)或(5)中的秒數(shù)(3,2,1)作為間隔閾值。此外,關于““Δt≤間隔閾值””是否成立的確定(步驟S803)包括根據(jù)當前記錄和前一記錄的操作類型的組合來進行“ Δt≤3”是否成立、“ Δt≤2”是否成立以及“ Δt≤1”是否成立中的任一個的確定。然后,當前記錄的操作能夠是特殊操作序列的組成要素,在該情況下,前一記錄的操作也能夠是特殊操作序列的組成要素(參見(I)和(2),(3)和(4),(5)和(6))。因此,在前一記錄的“后間隔”字段以及當前記錄的“前間隔”字段中同時設置值“At”(步驟S804)。
[0317]下面將描述第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由CPU14 (0S22)執(zhí)行的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內(nèi)容。
[0318]圖24示出了第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流程圖。
[0319]在一開始,將說明表轉(zhuǎn)換處理(步驟S901-S904中的處理)的內(nèi)容。
[0320]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討論中,“設置前間隔”和“設置后間隔”分別具有下述含義:“前間隔”字段中的值不是“NULL”,以及“后間隔”字段中的值不是“NULL”。X (=SXS等等)記錄表示操作歷史表35上其操作類型為“X”的記錄。此外,“T”表示S、L或D。因此,“CT”表示CS、CL或⑶。該CT可以是字符串“CT”并且也可以是指示“CT”的信息。
[0321]表轉(zhuǎn)換處理是將操作歷史表35轉(zhuǎn)換(處理)為“其中在不依賴點擊操作的重新進行計數(shù)的情況下通過搜索兩個連續(xù)的記錄來獲取特殊操作序列的第一次操作和最終操作的信息的表”。
[0322]如圖24中所示,已經(jīng)開始了表轉(zhuǎn)換處理的CPU14首先將操作歷史表35上前一記錄是C記錄并且設置了前間隔的各T記錄的操作類型改變?yōu)椤癈T”(步驟S901)。接下來,CPU14將操作歷史表35上下一記錄是C記錄并且設置了后間隔的各Y記錄的操作類型“Y”(=S、D、L、CS、CD或CL)改變?yōu)椤癥C”(步驟S902)。注意的是,上述間隔設置處理(圖22)主要執(zhí)行為使得在執(zhí)行這些步驟時可以不計算兩個記錄之間的操作時間差。
[0323]之后,CPU14刪除操作歷史表35上的各C記錄(步驟S903)。此外,CPU14刪除操作歷史表35上的各CTC記錄(步驟S903)。此外,CPU14刪除操作歷史表35上的各CS — SC記錄(步驟S903)。這里,CS — SC記錄是按照例如CS記錄和SC記錄的順序布置的兩個記錄(該順序是CS記錄位于SC記錄之前,并且下面也應用同樣的順序)。
[0324]下面將借助于用戶執(zhí)行其內(nèi)容如圖9中所示的特殊操作序列的情況和用戶進行其內(nèi)容如圖10中所示的特殊操作序列的情況來具體地描述表轉(zhuǎn)換處理(步驟S901?S904)的內(nèi)容。
[0325]在沒有記錄存儲在操作歷史表35中的狀態(tài)下,如果用戶執(zhí)行其內(nèi)容如圖9中所示的特殊操作序列,則指示圖9的(A)中的操作的S記錄被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之后,指示圖9的(B)中的操作的C記錄和指示圖9的(C)中的操作的S記錄被順序地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此外,每次添加記錄時執(zhí)行間隔設置處理,并且因此,操作歷史表35的內(nèi)容變?yōu)閳D25A中所示的內(nèi)容。
[0326]此外,如果用戶執(zhí)行其內(nèi)容如圖10中所示的特殊操作序列,則指示圖10的(A)中的操作的S記錄、指示圖10的(B)中的操作的C記錄和指示圖10的(C)中的操作的S記錄被順序地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此外,指示圖10的(D)中的操作的C記錄和指示圖10的(E)中的操作的S記錄也被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然后,每次添加記錄時執(zhí)行間隔設置處理,并且因此,如果在開始特殊操作序列之前在操作歷史表35中存儲有一個記錄,則操作歷史表35的內(nèi)容變?yōu)閳D16中所示的內(nèi)容。
[0327]然后,如果當開始表轉(zhuǎn)換處理時給出的操作歷史表35的內(nèi)容如圖25A中所示,則通過步驟S901和S902中的處理將操作歷史表35的內(nèi)容改變?yōu)閳D25B中所示的內(nèi)容。
[0328]此外,如果對具有圖16中所示的內(nèi)容的操作歷史表35進行了表轉(zhuǎn)換處理的步驟S901和S902中的處理,則使得操作歷史表35的內(nèi)容變?yōu)閳D26A中所示的內(nèi)容。
[0329]如圖25B和圖26A中所示,通過步驟S901和S902中的處理,操作歷史表35變?yōu)槭沟媚軌騼H根據(jù)操作類型來確定各點擊操作是否是能夠是特殊操作序列的組成要素的操作的表。因此,能夠甚至通過刪除操作歷史表35上的各C記錄來掌握特殊操作序列的內(nèi)容。
[0330]此外,“CTC”(CSS、CLC、CDC ;圖26A中為CSC)記錄是與在該操作前后立即進行C操作的點擊操作(即,既不是第一次操作也不是最終操作的點擊操作)相關的記錄。因此,即使當刪除了操作歷史表35上的各CSC記錄時,與特殊操作序列的第一次操作和最終操作相關的記錄也留在操作歷史表35上。
[0331]然后,如果操作歷史表35上的各CTC記錄和各C記錄被刪除(如圖25C和圖26B中所示),則能夠形成布置屬于特殊操作序列的第一次操作和最終操作的兩個記錄的狀態(tài)。注意的是,圖25C和圖26B中所示的操作歷史表35具有下述內(nèi)容:從圖25B和圖26A中所示的操作歷史表35消除了 CTC記錄和C記錄。[0332]因此,這是因為在步驟S901-S903中執(zhí)行了具有上述內(nèi)容的處理。
[0333]然而,沒有被識別為D操作的兩個單擊操作(下面將簡寫為SS操作)的內(nèi)容被記錄為操作歷史表35上的兩個記錄。然后,通過步驟S901和S902中的處理,與非第一次操作的SS操作相關的這兩個記錄變?yōu)镃S — SC記錄。因此,想到的是,對于SS操作與其相關的特殊操作序列,能夠形成布置有表示第一 SS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和與最終操作(D操作)相關的記錄的狀態(tài)。
[0334]注意的是,表示第一 SS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表示“其中設置了前間隔的SC記錄,并且下一記錄是關于最終操作(D操作)的⑶記錄”。
[0335]具體地,在SS操作中,兩個S記錄被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然后,通過間隔設置處理,前間隔(“當前記錄的操作時間-前一記錄的操作時間”)(即,SS操作的點擊間隔)被設置在與第二 S操作相關的S記錄的“前間隔”字段中。接下來,當開始校正信息更新處理時,通過步驟S902中的處理,S記錄的操作類型變?yōu)镾C類型,然而,在與不是SS操作的第二 S操作的S操作相關的SC記錄中沒有設置前間隔(參見圖23、圖26A等等)。因此,使得在完成步驟S902 (圖24)中的處理之后存在于操作歷史表35上的“其中設置了前間隔的SC記錄”是指示執(zhí)行具有與其中設置的前間隔一致的點擊間隔的SS操作的記錄。然后,當刪除CS — SC記錄時,只有屬于第一 SS操作的SC記錄留在操作歷史表35上。因此,使得在表轉(zhuǎn)換處理之后存在于操作歷史表35上的“下一記錄是CD的其中設置了前間隔的SC記錄”是“表示第一 SS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
[0336]已經(jīng)完成了表轉(zhuǎn)換處理(圖24)的CPU14 (0S22)執(zhí)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905),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906)和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907)。
[0337]下面將描述各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內(nèi)容。注意的是,為了說明的方便起見,在下面的討論中,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和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被分別稱為第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第二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和第二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此外,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和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被分別稱為第一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第一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和第一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338]圖27描繪了第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339]如圖27中所示,已經(jīng)開始了第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CPU14在一開始對于第一 TC — CT記錄(SC — CS記錄、LC — CL記錄或DC — CD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5 (步驟SlOOD0在步驟S1001中搜索到的TC — CT記錄是操作歷史表35上按照TC記錄和CT記錄的順序布置的兩個記錄。
[0340]S卩,操作歷史表35通過間隔設置處理和表轉(zhuǎn)換處理被變換并且處理為具有圖25C和圖26B中所示的內(nèi)容的表。因此,由于對于TC — CT記錄的搜索,能夠與特殊操作序列中的重新進行計數(shù)無關地從操作歷史表35中獲取與由于點擊目的地的錯誤識別而進行的特殊操作序列的第一次操作和最終操作相關的兩個記錄。
[0341]如果獲取了 TC — CT記錄(步驟S1002 ;是),則CPU14獲取TC — CT記錄的TC記錄的坐標和CT記錄的坐標(步驟S1003)。然后,CPU14通過從TC記錄的坐標減去CT記錄的坐標來計算坐標差,并且還計算被定義為由這兩個坐標指示的點之間的距離的校正距離(步驟S1003)。在該步驟S1003中,CPU14還執(zhí)行獲取TC記錄的通知目的地應用程序名稱并且將該應用程序名稱存儲為關注應用程序名稱(步驟S1003)。注意的是,TC記錄的通知目的地應用程序名稱與CT記錄的應用程序名稱一致。因此,也能夠從CT記錄來獲得應用程序名稱。
[0342]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1003中的處理的CPU14比較所計算出的校正距離與校正距離上限(圖27中的上限)(步驟S1004)。如果校正距離為校正距離上限以下(步驟S1004;是),則CPU14在步驟S1005中將包含在各字段中設置的下述信息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6。
[0343]“ID” 字段
[0344]“ID”字段被輸入有在操作歷史表36上添加記錄之前的記錄數(shù)。
[0345]“校正對象”字段
[0346]“校正對象”字段被輸入有“點擊坐標”。
[0347]“應用程序名稱”字段
[0348]“應用程序名稱”字段被輸入有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
[0349]“校正值”字段
[0350]“校正值”字段被輸入有所計算出的坐標差。
[0351]簡而言之,CPU14將所計算出的坐標差設置為校正值,并且將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被設置為應用程序名稱的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6 (步驟S1005)。然后,CPU14返回到步驟S1001并且再次對于TC — CT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5。
[0352]相反地,如果校正距離大于校正距離上限(步驟S100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1001而沒有執(zhí)行步驟S1005中的處理。
[0353]CPU14循環(huán)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TC — CT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TC — CT記錄(步驟S1002 ;否)時,CPU14終止該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354]如上述描述所示,第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是以與第一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圖8)相同的過程計算校正值(坐標差)的處理。然而,執(zhí)行具有圖10中所示的內(nèi)容的特殊操作序列,在該情況下,在第二坐標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步驟S1001中,獲取了指示在圖10的(A)和(E)中示出的兩個操作的內(nèi)容的TC —CT (SC —CS)記錄。此外,結(jié)果,由“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給出的坐標差被作為用于點擊坐標的校正值記錄在分析結(jié)果表36上。因此,在執(zhí)行圖10中的特殊操作序列時,信息處理設備20能夠利用從“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給出的值對點擊坐標進行校正。
[0355]另一方面,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信息處理設備10是下述設備:其在執(zhí)行具有圖10中所示的內(nèi)容的特殊操作序列時,如上所述地僅利用從“0.5 I (“點54的坐標-點52的坐標”)”給出的值來對點擊坐標進行校正。因此,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20能夠比信息處理設備10更優(yōu)選地對點擊坐標(點擊坐標校正值)進行校正。
[0356]接下來,將描述第二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圖24 ;步驟S906)的內(nèi)容。
[0357]圖28描述了第二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
[0358]如圖28中所示,開始了第二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CPU14在一開始對于第一 SC —CL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5 (步驟S1101)。在步驟SllOl中搜索到的SC — CL記錄是操作歷史表35上按照SC記錄和CL記錄的順序布置的兩個記錄。
[0359]如果能夠檢索到SC — CL記錄(步驟S1102 ;是),則CPU14將SC — CL記錄的SC記錄中設置的間隔和通知目的地應用程序名稱分別存儲為“Td”和“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步驟 SI 103)。
[0360]接下來,CPU14確定“Td≥LT閾值下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1104)。如果“Td≥LT閾值下限”不成立(步驟S110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llOl并且從操作歷史表35獲取下一 SC — CL記錄。
[0361]相反地,如果“Td≥LT閾值下限”成立(步驟S1104 ;是),則CPU14向分析結(jié)果表36添加“Td-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LT閾值”被設置為校正值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步驟S1105)。這里,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LT閾值表示用于由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標識的關注的應用程序的LT閾值。即,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LT閾值表示“LT閾值標準值中的LT閾值+用于系統(tǒng)的LT校正值+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根據(jù)程序的校正信息32”。
[0362]注意的是,在步驟S1105中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6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是包含設置在“應用程序名稱”字段中的關注的應用稱名稱的記錄。此外,不是由“Td-LT閾值”給出的值而是由“Td=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LT閾值”給出的值被設置為校正值的原因在于LT閾值根據(jù)當前執(zhí)行哪個應用程序而變化(圖21),并且因此,如果在步驟S1105的處理中使用LT閾值則不能夠進行正確的校正。
[0363]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I 105中的處理的CPU14返回到步驟S1005并且從操作歷史表35獲取下一 SC —CL記錄。
[0364]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SC —CL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SC — CL記錄(步驟SI 102 ;否)時,CPU14從操作歷史表35獲取第一 LC — CS記錄(步驟SlllD0在該步驟Sllll中獲取的LC — CS記錄是操作歷史表35上按照LC記錄和CS記錄的順序布置的兩個記錄。
[0365]如果能夠獲取LC — CS記錄(步驟S1112 ;是),則CPU14將LC — CS記錄的LC記錄中的間隔和通知目的地應用程序名稱分別存儲為“Td”和“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步驟S1113)。然后,CPU14確定“Td ( LT閾值上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1114)。
[0366]如果“Td ( LT閾值上限”不成立(步驟SI 11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llll并且對于下一 LC — CS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5。
[0367]相反地,如果“Td ( LT閾值上限”成立(步驟S1114 ;是),則CPU14向分析結(jié)果表36添加“Td-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LT閾值”被設置在“校正值”字段中的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步驟S1115)。然后,CPU14返回到步驟Sllll并且從操作歷史表35獲取下一LC — CS記錄。
[0368]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LC — CS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LC — CS記錄(步驟SI 112 ;否)時,CPU14終止該第二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369]與第一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類似地,該第二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包括基于與特殊操作序列的第一次操作相關的記錄的信息計算校正值。然后,信息處理設備10被構(gòu)造為下述設備,包括對于由信息處理設備10執(zhí)行的第一 L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基于與特殊操作序列中非第一次操作的操作相關的記錄的信息計算校正值的情況。因此,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20能夠說是能夠比信息處理設備10更優(yōu)選地對LT閾值進行校正的設備。
[0370]接下來,將描述第二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內(nèi)容。
[0371]圖29示出了第二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流程圖。注意的是,該第二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在校正值計算過程方面與第一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相同。
[0372]如圖29中所示,已經(jīng)開始第二 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的CPU14 (0S22)在一開始對于第一 SC —⑶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5 (步驟S1201)。這里,SC —⑶記錄是操作歷史表35上按照設置有前間隔的SC記錄和CD記錄的順序布置的兩個記錄。另外,設置“設置有前間隔”的條件的原因在于,如果設置了該條件,則如上所述,能夠搜索“表示SS操作的內(nèi)容的記錄”。
[0373]如果能夠獲取SC — CD記錄(步驟S1202 ;是),則CPU14將作為SC — CD記錄的元素獲取的SC記錄的前間隔存儲為“Ts”(步驟S1203)。此外,CPU14將SC記錄的通知目的地應用程序名稱存儲為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步驟S1203)。
[0374]接下來,CPU14確定“TS ( DT閾值上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1204)。
[0375]如果“TS ( DT閾值上限”成立(步驟S1204 ;是),則CPU14將“Ts-用于關注的應用程序的DT閾值”設置為校正值,并且將“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被設置為應用程序名稱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分析結(jié)果表36 (步驟S1205)。
[0376]然后,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1205中的處理的CPU14返回到步驟S1201,并且對于下一SC —⑶記錄搜索操作歷史表35。
[0377]相反地,如果“TS ( DT閾值上限”不成立(步驟S120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1201而沒有執(zhí)行步驟S1205中的處理。
[0378]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SC —⑶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SC — CD記錄(步驟S1202 ;否)時,CPU14從操作歷史表35獲取DC — CS記錄(步驟S1211)。
[0379]DC — CS記錄是操作歷史表35上按照設置有后間隔的DC記錄和CS記錄的順序布置的兩個記錄。另外,設置條件“設置有后間隔”的條件的原因在于搜索與SS操作的第一操作相關的CS記錄。具體地,在下一記錄是C記錄或S記錄的情況下(參見圖23),在S記錄中設置了后間隔。然后,CS記錄是下一記錄不是C記錄的記錄(參見圖24)。因此,如果搜索設置有后間隔的CS記錄,則能夠搜索下一記錄是S記錄的CS記錄(即,與SS操作的第一操作相關的CS記錄)。
[0380]如果能夠獲取DC — CS記錄(步驟S1211 ;是),則CPU14將作為DC — CS記錄的元素獲取的DC的通知目的地應用程序存儲為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步驟S1213)。
[0381]之后,CPU14確定“Da+DT閾值≤DT閾值上限”的關系是否成立(步驟S1214)。然后,如果“Da+DT閾值≤DT閾值上限”不成立(步驟S1214 ;否),則CPU14返回到步驟S1211。
[0382]相反地,如果“Da+DT閾值≤DT閾值上限”成立(步驟S1214 ;是),則CPU14將“Da”設置為校正值并且將關注的應用程序名稱設置為應用程序名稱的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 (步驟S1214)。接下來,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1214中的處理的CPU14返回到步驟S1211。
[0383]CPU14重復上述處理直到不存在未處理的DC — CS記錄。然后,當不存在未處理的DC — CS記錄(步驟S1202 ;否)時,CPU14終止該DT閾值校正信息生成處理。
[0384]往回參考圖24,將描述第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的剩余步驟。
[0385]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三種類型的校正信息生成處理(步驟S905-S907)的CPU14 (0S22)對于每個校正對象標識符計算分析結(jié)果表36上的校正值的平均值(步驟S908)。即,CPU14計算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的校正值的平均值(X方向坐標差的平均值和y方向坐標差的平均值)、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校正值的平均值和用于D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校正值的平均值。
[0386]然后,CPU14將根據(jù)用于坐標校正的記錄的校正值計算的平均值的一半(1/2)與用于系統(tǒng)的坐標校正值(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 (圖18)中的坐標校正值)相加(步驟S908)。此夕卜,CPU14將根據(jù)用于LT閾值校正的記錄的校正值計算的平均值的一半(1/2)與用于系統(tǒng)的DT校正值相加(步驟S908)。
[0387]此外,CPU14在步驟S908中確定后更新的用于系統(tǒng)的坐標校正值是否是處于預先設置的坐標校正范圍(在第二實施方式為圓形范圍)內(nèi)的值。然后,如果是超出坐標校正范圍的值,則CPU14通過將用于系統(tǒng)的坐標校正值(X方向和y方向校正值)朝向(0,O)移動來將該值改變?yōu)樘幱谧鴺诵U秶倪吔缇€上的值。
[0388]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908中的處理的CPU14對于每個校正對象識別符并且對于每個應用程序名稱(對于校正對象識別符和應用程序名稱的每個組合)計算分析結(jié)果表36上的校正值的平均值(步驟S909)。然后,CPU14將計算出的平均值的一半(1/2)與RAM16上(如果不在RAM16上就在R0M15上)的對應的用于應用程序的校正值相加(步驟S909)。注意的是,“對應的用于應用程序的校正值”表示對應的用于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中的坐標校正值、LT校正值或DT校正值。
[0389]此外,CPU14在步驟S909中確定后更新的用于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值是否是處于坐標校正范圍內(nèi)的值。然后,CPU14通過將用于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范圍朝向(0,O)移動來將是超出坐標校正范圍的值的各用于應用程序的坐標校正值改變?yōu)樘幱谧鴺诵U秶倪吔缇€上的值。
[0390]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步驟S909中的處理的CPU14清空分析結(jié)果表36和操作歷史表35 (步驟S910)。接下來,CPU14結(jié)束該校正信息更新處理并且進入在執(zhí)行操作區(qū)分處理的同時監(jiān)視是否預定數(shù)目或更多的記錄被添加到操作歷史表35的狀態(tài)。
[0391]如上詳細描述的,根據(jù)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0S21,0S22)中的每一個具有下述功能:記錄用戶的操作歷史,指定諸如“點擊操作一短時間內(nèi)的取消操作一短時間內(nèi)的點擊操作”的操作序列以及基于指定操作順序的結(jié)果將指定點擊坐標、LT閾值和DT閾值的校正量的坐標校正值更新為更適合于用戶的值。
[0392]因此,根據(jù)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中的每一個指定以第一次操作開始并且以最終操作結(jié)束的特殊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指定結(jié)果將坐標校正值等等更新為更適合于用戶的值。然后,第一操作是用戶的正常點擊操作,并且因此,信息處理設備20能夠說是能夠比包括根據(jù)不包含第一次操作的三個操作更新坐標校正值等等的情況的信息處理設備10更優(yōu)選地校正坐標校正值等等的設備。
[0393]此外,信息處理設備20 (0S22)通過使用用于操作對象應用程序的校正值和用于系統(tǒng)的校正值來校正每個觸摸面板參數(shù)(參見圖21)。因此,信息處理設備20能夠在下述狀態(tài)下操作:即使在執(zhí)行所指定的應用程序(例如,游戲應用程序)期間連續(xù)地快速點擊時,確定觸摸面板沒有被雙擊,而在其它種類的應用程序的執(zhí)行期間確定觸摸面板由于具有正常點擊間隔的操作而被雙擊。此外,使用信息處理設備20使得即使在兩種類型的應用程序Y的畫面(如圖30中示意性地示出)顯示在觸摸面板11上的情況下點擊各應用程序的邊界附近的部分時也沒有發(fā)生錯誤識別。[0394]變形例
[0395]根據(jù)能夠以各種形式來修改根據(jù)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例如,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 (0S21, 0S22)中的每一個能夠被修改為被構(gòu)造為僅校正點擊坐標并且僅對LT (長按)閾值進行校正的設備。此外,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能夠被修改為被構(gòu)造為通過應用程序執(zhí)行校正信息更新處理(圖7)以及步驟S112 (圖5)中的處理。
[0396]信息處理設備20還能夠被修改為下述設備,其被構(gòu)造為管理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和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 (各校正值是上述值的兩倍),以利用用于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用于已經(jīng)具有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的應用程序,并且利用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31用于沒有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32的應用程序。
[0397]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中的每一個還能夠被修改為下述設備,其被構(gòu)造為僅確定各校正對象的校正方向(對于點擊坐標來說是二維方向,并且對于LT閾值和DT閾值來說是一維方向)并且僅在預定方向上以固定量來校正校正對象。此外,信息處理設備10還能夠被修改為下述設備,其被構(gòu)造為不是將各校正對象的校正值的平均值與校正信息30中的各校正值相加,而是將分析結(jié)果表34上的各校正對象的校正值的最大值與校正信息30中的各校正值相加。當然,也能夠?qū)π畔⑻幚碓O備20進行同樣的修改。
[0398]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中的每一個能夠被修改為下述設備,其被構(gòu)造為執(zhí)行諸如“點擊操作一預定時間內(nèi)的取消操作一之后的點擊操作”以基于操作序列的內(nèi)容獲得觸摸面板參數(shù)(點擊坐標校正量等等)的校正量,并且如果所獲得的校正量沒有成為異常值,則對觸摸面板參數(shù)進行實際校正。
[0399]此外,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中的每一個是下述設備,其被構(gòu)造為返回按鈕13的按下操作用作取消操作,然而,如果操作某種條目,則也可以進行取消操作。因此,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中的每一個還能夠被修改為下述設備,其被構(gòu)造為返回按鈕13是顯示在觸摸屏幕11上的按鈕。此外,0S21和0S22中的每一個可以被記錄在諸如⑶-ROM (壓縮盤只讀存儲器)的便攜式記錄介質(zhì)上并且因此進行分發(fā)。此外,當然,第一指定時間等等可以具有不同于上述值的值,并且信息處理設備10和20中的每一個可以被修改為下述設備(例如平板PC),其被構(gòu)造為具有不同于上述架構(gòu)的特定硬件架構(gòu)。
[0400]此外,關于上述技術,公開了下述附記。
[0401](附記I)一種信息處理設備,包括:
[0402]觸摸面板;
[0403]在觸摸面板上顯示的用于獲取當前時間點的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
[0404]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以及
[0405]控制部,其用于利用觸摸面板作為輸入/輸出裝置來執(zhí)行應用程序,
[0406]其中,控制部執(zhí)行存儲處理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
[0407]所述存儲處理在觸摸面板上的點擊操作或?qū)τ跅l目的操作執(zhí)行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
[0408]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指定下述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指定操作序列的結(jié)果更新用于在觸摸面板上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類型之間進行區(qū)分的時間閾值,在所述操作序列中,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等于或小于所指定的時間段,并且,基于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順序地進行由用戶進行的操作序列中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一操作、被定義為對于條目的操作的第二操作以及被定義為點擊操作的第三操作。
[0409](附記2)—種信息處理設備,包括:
[0410]觸摸面板;
[0411]在觸摸面板上顯示的用于獲取當前時間點的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
[0412]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以及
[0413]控制部,其用于利用觸摸面板作為輸入/輸出裝置來執(zhí)行應用程序,
[0414]其中,控制部執(zhí)行存儲處理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
[0415]所述存儲處理在觸摸面板上的點擊操作或?qū)τ跅l目的操作執(zhí)行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
[0416]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指定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上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中作為處理的開始指令由用戶最初進行的點擊操作的操作歷史信息和作為初始點擊操作的錯誤識別的結(jié)果而由用戶進行的最終點擊操作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基于指定操作序列的結(jié)果更新用于在觸摸面板上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類型之間進行區(qū)分的時間閾值。
[0417]附圖標記列表
[0418]10,20信息處理設備
[0419]11觸摸面板
[0420]12按鈕部
[0421]13返回按鈕
[0422]14 CPU
[0423]15 ROM
[0424]16 RAM
[0425]21,220S
[0426]30校正信息
[0427]31系統(tǒng)用校正信息
[0428]32應用程序用校正信息
[0429]33,35操作歷史表
[0430]34,36分析結(jié)果表
【權利要求】
1.一種信息處理設備,所述信息處理設備包括: 觸摸面板; 用于使所述觸摸面板顯示當前時刻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 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用于執(zhí)行利用所述觸摸面板作為輸入/輸出裝置的應用程序, 其中,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操作歷史存儲處理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 所述操作歷史存儲處理是在執(zhí)行了對所述觸摸面板的點擊操作或所述條目的操作時,在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該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 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是根據(jù)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從用戶進行的操作序列中識別出下述的特定操作序列并且基于該特定操作序列的識別結(jié)果更新對所述觸摸面板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其中,在所述特定操作序列中,按順序進行了作為點擊操作的第一操作、作為所述條目的操作的第二操作和作為點擊操作的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操作與所述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為規(guī)定的時間以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處理設備,其中,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是下述處理:作為所述操作序列,識別第一操作和第三操作是相同類型的點擊操作的第一類型操作序列以及第一操作和第三操作是不同類型的點擊操作的第二類型操作序列,并且基于所述第一類型操作序列的識別結(jié)果對所述校正量進行更新,并基于所述第二類型操作序列的識別結(jié)果更新用于判別對所述觸摸面板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類型的時間閾值。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處理設備,其中,所述控制部進一步執(zhí)行下述的判定處理:通過基于系統(tǒng)用校正量對所述觸摸面板上的點擊坐標進行校正來計算臨時坐標;基于所計算出的臨時坐標從正在執(zhí)行的應用程序中識別出被進行了點擊操作的應用程序;通過基于所識別的應用程序用的各應用程序校正量和所述系統(tǒng)用校正量對所述觸摸面板上的點擊坐標進行校正來計算校正后坐標;并且基于所述校正后坐標判定所識別出的應用程序中的哪個對象被點擊, 所述操作歷史存儲處理是下述處理:對于各點擊操作,在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操作歷史信息,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包含通過所述判定處理識別出的應用程序的識別信息和通過所述判定處理計算出的所述校正后坐標,并且 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是作為所述校正量而更新所述系統(tǒng)用校正量和一個或多個所述各應用程序校正量的處理,并且還是下述處理:通過利用第一算法來處理與關于所識別的操作序列的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三操作相關的所述操作歷史信息來更新所述系統(tǒng)用校正量,并且通過按所述第一操作或所述第三操作中包含的應用程序的識別信息,利用所述第一算法來處理與關于所識別的操作序列的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三操作相關的所述操作歷史信息,來更新各應用程序用的所述各應用程序校正量。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處理設備,其中,所述控制部進一步執(zhí)行下述的判定處理:通過基于系統(tǒng)用校正量對所述觸摸面板上的點擊坐標進行校正來計算臨時坐標;基于所計算出的臨時坐標從正在執(zhí)行的應用程序中識別出被進行了點擊操作的應用程序;通過基于所識別出的應用程序用的各應用程序校正量和所述系統(tǒng)用校正量對所述觸摸面板上的點擊坐標進行校正來計算校正后坐標;基于計算出的校正后坐標判定所識別出的應用程序中的哪個對象被點擊;并且利用所識別出的應用程序用的各應用程序時間閾值和系統(tǒng)用時間閾值來判定對所述觸摸面板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類型, 所述操作歷史存儲處理是下述處理:對于各點擊操作,在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操作歷史信息,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包含點擊時間、通過所述判定處理識別出的應用程序的識別信息和通過所述判定處理計算出的所述校正后坐標,并且 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是作為所述校正量而更新所述系統(tǒng)用校正量和一個或多個所述各應用程序校正量,并且作為所述時間閾值而更新所述系統(tǒng)用時間閾值以及一個或多個所述各應用程序時間閾值的處理,并且還是下述處理:通過利用第一算法來處理與關于所識別的第一類型操作序列的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三操作相關的所述操作歷史信息來更新所述系統(tǒng)用校正量,通過按所述第一操作或所述第三操作中包含的應用程序的識別信息,利用所述第一算法來處理與關于所識別的第一類型操作序列的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三操作相關的所述操作歷史信息,來更新各應用程序用的所述各應用程序校正量,通過利用第二算法來處理與關于所識別的第二類型操作序列的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三操作相關的所述操作歷史信 息來更新所述系統(tǒng)用時間閾值,并且通過按所所述第一操作或所述第三操作中包含的應用程序的識別信息,利用所述第二算法處理與關于所識別的第一類型操作序列的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三操作相關的所述操作歷史信息,來更新各應用程序用的所述各應用程序時間閾值。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處理設備,其中,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是下述處理:識別所述第一操作與所述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為所述規(guī)定的時間以下,且所述第二操作與所述第三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為第二指定時間以下的操作序列。
6.一種信息處理設備的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方法,所述信息處理設備包括觸摸面板和用于使所述觸摸面板顯示當前時刻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 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在進行了對所述觸摸面板的點擊操作或所述條目的操作時,在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該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 根據(jù)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從用戶進行的操作序列中識別出下述的特定操作序列,其中,在所述特定操作序列中,按順序進行了作為點擊操作的第一操作、作為所述條目的操作的第二操作和作為點擊操作的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操作與所述第二操作之間的時間間隔為第一規(guī)定時間以下;以及 基于所述特定操作序列的識別結(jié)果更新對所述觸摸面板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
7.一種信息處理設備,所述信息處理設備包括: 觸摸面板; 用于使所述觸摸面板顯示當前時刻畫面之前的畫面的條目; 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利用所述觸摸面板作為輸入/輸出裝置的應用程序, 其中,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操作歷史存儲處理和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 所述操作歷史存儲處理是執(zhí)行了對所述觸摸面板的點擊操作或所述條目的操作時,在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指示所執(zhí)行的操作的類型和執(zhí)行該操作的時間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 所述觸摸面板參數(shù)更新處理是從所述操作歷史信息存儲部中存儲的操作歷史信息中識別出與作為某個處理的開始指令而由用戶進行的初始點擊操作相關的操作歷史信息和與因未能識別該初始點擊操作而由用戶進行的最終點擊操作相關的操作歷史信息,并且基于所識別出的操作歷史信 息更新對所述觸摸面板執(zhí)行的點擊操作的點擊坐標的校正量。
【文檔編號】G06F3/0484GK103970342SQ201410014300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
【發(fā)明者】小松春奈, 山田琢磨 申請人:富士通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