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記錄/重現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761794閱讀:26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記錄/重現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其上記錄實時數據和從其上重現實時數據的信息記錄介質。特別是,本發(fā)明涉及能夠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與記錄并從已執(zhí)行記錄后(post record)編輯與記錄的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的記錄/重現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已存在有作為信息記錄介質且具有扇區(qū)結構的光盤。近年來,由于介質變得具有更高密度和更大容量,從而在更多應用中對包括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在內的實時數據可執(zhí)行記錄、重現和編輯。
      作為一種編輯形式,存在稱作“記錄后(在記錄之后)編輯”的編輯技術。記錄后編輯是重現已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數據,然后對重現數據進行處理并再次將其記錄在該信息記錄介質上的編輯技術。作為記錄后編輯的示例,一種使用是可以想象到的,在這種使用中重現已記錄的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并經過將音頻數據與作為諸如背景音的音樂進行混合或將字幕圖像迭加到視頻數據上的處理,然后再次將其記錄在盤上。
      以下,作為傳統(tǒng)技術的一個示例,將描述與在記錄后編輯中同時記錄和重現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條件相關的示例。
      圖2一維顯示出在盤上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和視頻數據記錄區(qū)的一部分設置。在圖2中,210,212,220,222和240表示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在這些記錄區(qū)域中分別記錄有音頻數據組A1,A2,Aj,Aj+1和Ae。此外,211,213,221,223和241表示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在這些記錄區(qū)域中分別記錄有視頻數據組V1,V2,Vj,Vj+1和Ve。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和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在盤上交替設置。例如,將與音頻數據A1的音頻相對應的視頻記錄為視頻數據V1,以同樣方式,A2與V2,Aj與Vj,Aj+1與Vj+1和Ae與Ve各自彼此相對應。此外,同一盤上還設置有可記錄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且將其與上述數據相隔離的區(qū)域。其中,這樣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如圖2中所示,250,252,260,262和270表示作為分立區(qū)域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記錄到這些區(qū)域中的音頻數據組分別表示為B1,B2,Bj,Bj+1和Be。視頻數據記錄區(qū)241和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0在同一盤上,但在設置上將它們彼此分隔開。應該注意,在A1前,在V2與Aj之間以及Vj+1與Ae之間,存在大量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對,但并未將它們顯示出。同樣,在分立區(qū)域中B2與Bj之間以及Bj+1與Be之間,存在大量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此外,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視頻數據記錄區(qū)之間,或在視頻數據記錄區(qū)與音頻數據記錄區(qū)之間,可存在另一類型的數據,不過未將其顯示出。后面會參照圖5描述此另一類型的數據。
      現將描述關于對如圖2中所示設置的數據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傳統(tǒng)示例。在圖2中,顯示出音頻的記錄后開始點在音頻數據A1的中間,視頻的記錄后開始點在與A1對應的視頻數據V1的中間。在記錄后編輯中,當重現視頻和音頻用于確認時,確定記錄后開始點,并啟動記錄后編輯。從而,在已從A1稍前的數據啟動重現的狀態(tài)中,啟動包括如圖2所示記錄后編輯點在內的音頻數據A1的記錄后編輯。當啟動記錄后編輯時,不僅重現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還同時記錄視頻或音頻。
      圖3顯示出用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傳統(tǒng)方法的一個示例。圖3所示記錄區(qū)域與圖2所示記錄區(qū)域相同。在如圖3所示傳統(tǒng)記錄后編輯的示例中,將描述其中未使用盤上的分立區(qū)域而將以前重現和處理的音頻數據記錄到已記錄了數據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中的示例。在該說明中,用于重現在已記錄了數據的數據記錄區(qū)中的數據,對重現的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將該數據再次記錄在同一記錄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稱為“在相同區(qū)域的記錄后編輯”。
      在圖3中,假設重現已從稍前于音頻數據A1的數據開始,且在盤上重現了直至A1開始邊界的數據。自開始邊界到終止邊界重現A1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重現A1后,訪問視頻數據V1的開始邊界。在圖3中,從A1的終止邊界到V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表示為Tfav,但在連續(xù)設置A1和V1且其間沒有插入數據時,可將Tfav視為0或忽略不計。然后,開始重現V1。在圖3中,自開始邊界到終止邊界重現V1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cV1。
      在直至該點的處理中,以預定方式解碼自盤上讀出的A1和V1,并將其作為實際音頻和視頻輸出。此外,對于記錄后編輯,需要對這些音頻和視頻進行處理,以將它們編碼成能夠將該數據再次記錄在盤上的數據格式。因此,在準備好記錄后編輯中要寫回到盤上的數據前需要一定的處理時間。在圖3中顯示出一個示例,在該示例中,由于該處理時間,在從盤讀出直至視頻數據V1的終止邊界的數據時,還未準備好要寫回到音頻數據A1上的記錄后數據,從而,直接訪問下一個音頻數據A2的開始邊界。在圖3中,從V1的終止邊界到A2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表示為Tfva,但連續(xù)設置V1和A2且在其間沒有插入數據時,可將Tfva視為0或忽略不計。
      隨后,假設以相似的方式讀出直至視頻數據V2終止邊界的數據,且到該時刻已準備好上述要寫回到A1上的記錄后數據。然后,為了記錄該記錄后數據,在盤上執(zhí)行從V2終止邊界到A1開始邊界的訪問。在圖3中,該訪問時間表示為Tf(1)。在那時,將盤裝置從重現操作切換到記錄操作。一般而言,當在重現操作與記錄操作之間對盤裝置進行切換時,通常需要預定的切換處理時間。因此,訪問時間Tf(1)表示從V2終止邊界移到A1開始邊界的時間和從重現切換到記錄的處理時間中較長的時間。在已到達音頻數據A1的開始邊界并完成從重現到記錄的切換處理的狀態(tài)中,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音頻數據A1上。在圖3中,實現該記錄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在記錄了直至A1終止邊界的數據后,執(zhí)行從音頻數據A1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3開始邊界的訪問,以重現下一個數據。在圖3中,該訪問時間表示為Tf(1)。在那時,由于盤裝置要從記錄操作切換到重現操作,從而需要預定的切換處理時間。因此,訪問時間Tf(1)表示從A1終止邊界移到A3開始邊界的時間和從記錄切換到重現的處理時間中較長的時間。
      隨后,以類似的方式讀出音頻數據A3和視頻數據V3,至此時刻已準備好要寫回到其前面A2上的記錄后數據,從而訪問音頻數據A2,并在其上執(zhí)行記錄。然后,訪問其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重復這些操作。在傳統(tǒng)示例中,通過重復這些處理來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
      在圖3中從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到視頻數據記錄區(qū)223的部分顯示出該傳統(tǒng)記錄后編輯中重復處理的一個周期。在傳統(tǒng)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內,重現音頻數據Aj+1和視頻數據Vj+1,然后訪問其先前的音頻數據Aj,在其上記錄記錄后數據,操作再次回到其下一個重現數據。在圖3中,重現音頻數據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重現視頻數據Vj+1所需的時間為TcVj+1,訪問時間為Tf(j)。為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需要滿足在此一個周期內執(zhí)行連續(xù)重現的條件。
      圖9顯示出在分立區(qū)域中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傳統(tǒng)方法的一個示例。如圖9所示記錄區(qū)域與圖2所示相同。在如圖9所示傳統(tǒng)記錄后編輯的示例中,使用盤上的分立區(qū)域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在該說明中,將重現在已記錄有數據的數據記錄區(qū)中的數據,對重現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將該數據記錄到與盤上重現數據分開的分立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稱為“分立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
      在訪問所要記錄有記錄后數據的區(qū)域所需時間方面,在如圖9所示分立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與如圖3所示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之間存在差異。在如圖3所示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中,從視頻數據Vj+1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j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表示為Tf(j),由于重現數據和記錄數據在同一區(qū)域中,從而這屬于短距離訪問。另一方面,在圖9中,從視頻數據Vj+1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表示為Tf,由于記錄后中使用的該分立區(qū)域在盤上被分開設置,從而這屬于長距離訪問。在圖9中,將記錄后數據Bj記錄到作為分立區(qū)域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中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B,可將TB視為與如圖3所示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中的TA一樣具有相同的時間長度。
      如上所述,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與分立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不同之處僅在于它們對執(zhí)行記錄后記錄的區(qū)域進行訪問所需的時間。其中,兩者的訪問時間均表示為Tf(j)。為實現記錄后編輯,需要滿足在記錄后編輯的重復處理的一個周期內執(zhí)行相繼重現的條件。
      在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內,對于第j個視頻數據Vj,若將視頻數據的大小視為YVj,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為VdVj,重現視頻數據的時間為TcVj,記錄或重現音頻數據的時間為TA,自音頻數據到視頻數據的訪問時間為Tfav,讀出一個ECC塊的時間為Ts,在視頻數據中跳過的ECC塊的數量為“a”,在音頻數據中跳過的ECC塊的數量為“b”,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需滿足(消耗第j個視頻數據所需的時間)≥(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即YVj/VdVj≥TA+Tfav+TcV(j+1)+2×Tf(j)+TA+(a+2×b)×Ts。
      除以上所述外,作為與在光盤上的記錄后編輯相關的技術,例如,在JP H11-259992A(圖3)中披露了其中記錄原始AV數據而同時預先預留記錄后編輯區(qū)域的技術。應注意到,在JP H11-259992A沒有指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
      然而,在如圖3所示的傳統(tǒng)方法中,每次當在記錄后編輯的重復處理的一個周期內記錄一組記錄后數據時,都必須執(zhí)行訪問,從而就存在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變得嚴格的問題。當使用此傳統(tǒng)方法并確定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時,通常確定出在記錄有視頻和音頻的盤上不能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

      發(fā)明內容
      鑒于傳統(tǒng)方法的這些問題,本發(fā)明的目標在于,通過設計出用于在記錄后編輯的重復處理的一個周期內進行訪問的方法,提供一種記錄/重現裝置,該記錄/重現裝置能夠在傳統(tǒng)方法確定出不可能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盤上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并能夠重現對其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數據。
      為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記錄/重現裝置為用于信息記錄介質的記錄/重現裝置,在該信息記錄介質上,彼此獨立地記錄有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所述記錄/重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在不同于其中相繼記錄有包括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數據塊的主序列的分立區(qū)域中,形成相繼記錄有包括記錄后音頻數據的數據塊的附加序列,所述記錄/重現裝置設置有拾取裝置,用于向信息記錄介質記錄信息或從該信息記錄介質上重現信息;和控制部件,用于對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其中,從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期間,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拾取部件的操作進行控制,即,拾取裝置交替訪問主序列和附加序列,并在每次對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每一個的訪問中重現連續(xù)M(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個數據塊。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記錄/重現裝置為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彼此獨立地記錄有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的記錄/重現裝置。所述記錄/重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在不同于其中要記錄包括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數據塊的第一區(qū)域的分立區(qū)域中,設置有要記錄包括記錄后音頻數據的數據塊的第二區(qū)域,所述記錄/重現裝置設置有拾取裝置,用于在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信息或從該信息記錄介質重現信息;和控制部件,用于對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其中,當將記錄后音頻數據記錄到其上記錄有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信息記錄介質上時,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拾取部件的操作進行控制,即,從第一區(qū)域重現連續(xù)M(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個數據塊,然后將對應于該M個數據塊的包含有記錄后音頻數據的M個數據塊相繼續(xù)記錄到第二區(qū)域中。
      在本發(fā)明中,從記錄或重現的開始到結束,M的值是固定的,不過也有可能在執(zhí)行記錄或重現操作的同時,控制部件根據各種條件,如記錄或重現操作期間記錄緩沖區(qū)或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量,動態(tài)地改變M值。
      如上所述,當將經過記錄后編輯的數據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時,將包括記錄后音頻數據的多個數據塊相繼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當從經過記錄后編輯的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時,在每次對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每一個的訪問中,相繼重現多個連續(xù)的數據塊。從而,能夠減少拾取裝置的訪問操作次數。因此,記錄后編輯的條件變得易于實現,從而,在傳統(tǒng)上確定不可能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信息記錄介質上,也能夠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也能夠從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


      圖1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在相同區(qū)域中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
      圖2一維顯示出在盤上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和視頻數據記錄區(qū)的一部分設置。
      圖3顯示出用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傳統(tǒng)方法的一個示例。
      圖4包括詳細顯示出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圖。
      圖5包括詳細顯示出對于音頻數據和另一類型數據的記錄區(qū)域的圖。
      圖6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編輯模型。
      圖7顯示出在記錄緩沖區(qū)和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量隨時間的變化。
      圖8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在相同區(qū)域中對M對相繼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
      圖9顯示出在分立區(qū)域中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傳統(tǒng)方法的一個示例。
      圖10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
      圖11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對M對相繼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
      圖12的流程圖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對記錄后編輯進行處理的方式。
      圖13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的結構。
      圖14包括顯示出盤裝置的訪問模型的圖。
      圖15是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用于顯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的公式的曲線圖。
      圖16顯示出在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中的重現順序。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第一記錄/重現裝置中,優(yōu)選是,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之間,音頻數據在視頻數據之前記錄。
      此外,在第一記錄/重現裝置中,優(yōu)選是,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以使得當從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的每個讀出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M個數據塊時,(1)從主序列中M個數據塊的頭部塊重現原始音頻數據,(2)從附加序列中與主序列中M個數據塊相對應的M個數據塊相繼重現記錄后音頻數據,(3)從主序列的頭部塊重現視頻數據,和(4)從主序列中(M-1)個數據塊重現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
      此外,在第一記錄/重現裝置中,優(yōu)選是,若將自(M+1)個數據塊讀出的視頻數據總量視為YV,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為VdV,從(M+1)個數據塊讀出視頻數據所需的時間為Tsv,在(M+1)個數據塊中從第一數據塊讀出視頻數據開始到從第(M+1)個數據塊讀出視頻數據結束的時期內,進行除讀出視頻數據以外的處理所需的處理時間為Tnv時,則滿足YV/VdV≥Tsv+Tnv在第二記錄/重現裝置中,優(yōu)選是,當將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記錄到第一區(qū)域中時,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拾取裝置進行控制,以使得在拾取裝置精細尋道的范圍內以一定間隔交替地記錄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
      此外,在第二記錄/重現裝置中,優(yōu)選是,還設置有視頻重現緩沖區(qū),用于積累自信息記錄介質讀出的視頻數據;音頻重現緩沖區(qū),用于積累自信息記錄介質讀出的音頻數據;記錄緩沖區(qū),用于臨時存儲在被記錄前的記錄后音頻數據;用于解碼視頻數據的視頻解碼器;用于解碼音頻數據的音頻解碼器;和用于對音頻數據進行編碼的編碼器,并且M的值處于一個范圍內,在此范圍內,在從第一區(qū)域相繼重現M個數據塊期間,視頻重現緩沖區(qū)、音頻重現緩沖區(qū)和記錄緩沖區(qū)均未溢出或下溢,且視頻數據到視頻解碼器的傳輸不會停止。
      此外,在上述優(yōu)選第二記錄/重現裝置中,優(yōu)選是若,Tf(j)在重現視頻數據后,從視頻數據記錄區(qū)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開始邊界用于記錄后編輯的訪問時間,Vt從信息記錄介質讀出數據時的數據速率,TI重現記錄在視頻數據記錄區(qū)中的數據所需的時間,VdV視頻數據的比特率,N音頻信道的數量,VdA音頻數據的比特率,以及Tfv從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則M的值滿足M≥(Tf(j)×Vt)/(TI×(Vt-VdV-2×N×VdA)-Tfv×Vt)。此外,當音頻數據具有多個信道時,優(yōu)選是,記錄/重現裝置包括與多個信道相對應的多個音頻解碼器。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1)首先,將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用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的一個示例和在該方法中用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參照圖6,將描述其中同時記錄和重現多組實時數據的編輯模型。圖6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的編輯模型。在圖6中,600表示作為信息記錄介質的盤,610表示用于在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實時數據和從該信息記錄介質上重新實時數據的拾取裝置,625表示用于積累自信息記錄介質讀出的實時數據A的重現緩沖區(qū)A,620表示用于將重現緩沖區(qū)A中積累的實時數據A解碼的解碼器A,635表示用于積累自信息記錄介質讀出的實時數據B的重現緩沖區(qū)B,630表示用于將重現緩沖區(qū)B中積累的實時數據B解碼的解碼器B,640表示用于將實時數據C編碼的編碼器C,645表示用于將編碼的實時數據C記錄到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記錄緩沖區(qū)C,650表示用于對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在圖6中,顯示出兩對解碼器和重現緩沖區(qū),以及一對編碼器和記錄緩沖區(qū),不過,緩沖區(qū)、編碼器和解碼器對的數量可根據同時記錄和重現的實時數據的類型和數量進行增減。
      在諸如記錄后編輯的同時記錄和重現中,解碼器一直持續(xù)消耗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而編碼器一直向記錄緩沖區(qū)持續(xù)發(fā)送數據。當從盤讀出數據時,在重現緩沖區(qū)中積累數據,這樣,除非訪問時間內重現緩沖區(qū)為空,否則實時數據的重現就不會停止。另一方面,當將數據記錄在盤上時,記錄緩沖區(qū)中的數據減少,但數據在所有其他時間持續(xù)積累,這樣,除非例如在訪問時間內記錄緩沖區(qū)溢出,否則實時數據的記錄就不會停止。為同時記錄和重現實時數據,必須同時滿足這些條件。
      圖7顯示出在記錄緩沖區(qū)和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量隨時間的變化,這些緩沖區(qū)對應于如圖6所示的重現緩沖區(qū)和記錄緩沖區(qū)。在圖7(a)中,710顯示出在重現緩沖區(qū)A中數據(更具體而言,為所要重現的視頻數據)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在圖7(b)中,720顯示出在重現緩沖區(qū)B中數據(更具體而言,為所要重現的音頻數據)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在圖7(c)中,730顯示出在記錄緩沖區(qū)C中數據(更具體而言,將在記錄后中記錄的音頻數據)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圖7(d)示意性顯示出在傳統(tǒng)記錄后編輯中記錄、重現和訪問的順序。
      在圖7(d),首先,重現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2中的音頻數據Aj+1。實現該重現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在圖7(b)中,在TA時期內,音頻數據在重現緩沖區(qū)B中積累,但在所有其他時間重現緩沖區(qū)B中的數據持續(xù)減少。然后,在Tfav內的訪問后,重現視頻數據記錄區(qū)223中的視頻數據Vj+1。實現該重現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cV(j+1)。在圖7(a)中在TcV(j+1)時期內視頻數據在重現緩沖區(qū)A中積累,但在所有其他時間重現緩沖區(qū)A中的數據持續(xù)減少。然后,在Tf(j)內的訪問后,到達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這里,將圖7(c)中積累的記錄后音頻數據作為音頻數據Aj記錄到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實現該記錄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在圖7(c)中,在TA的時期內記錄緩沖區(qū)C中的音頻數據減少,但在所有其他時間記錄緩沖區(qū)C中的數據持續(xù)增多。然后,訪問下一個重現數據,即,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4中的音頻數據Aj+2。隨后,重復相似的處理以繼續(xù)記錄后編輯。
      為實現記錄后編輯,必須在任何重現緩沖區(qū)都沒有變空以及任何記錄緩沖區(qū)都沒有溢出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重復處理。注意如圖7(a),7(b)和7(c)中所示緩沖區(qū)中數據量隨時間的變化,在沒有數據進行記錄或重現的訪問時間內,在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量減少,在記錄緩沖區(qū)中的數據量增多。換而言之,隨著訪問時間變得更長,記錄緩沖區(qū)和重現緩沖區(qū)都更為接近其極限,從而,重要的是縮短訪問時間,以實現記錄后編輯。
      因此,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如圖1所示編輯方法以及基于該方法的條件公式,確定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下面,將參照圖1描述其內容。
      圖1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在相同區(qū)域中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方法。在圖1中,記錄區(qū)域210至213以及220至223與圖2所示記錄區(qū)域相同。應注意到,以下的記錄后編輯的程序是通過對拾取裝置610的操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來實現。
      在圖1中,重現音頻數據A1后,訪問視頻數據V1,重現視頻數據V1。然后,直接訪問下一個音頻數據A2,而不是對記錄后數據進行記錄。然后,重現音頻數據A2,訪問視頻數據V2。當相繼記錄數據時,可將從音頻數據至視頻數據的訪問時間Tfav和從視頻數據到音頻數據的訪問時間Tfva視為0或忽略不計。然后,在完全重現直至視頻數據V2的數據后,在時間Tf(1)中執(zhí)行從視頻數據V2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以便記錄記錄后數據。然后,在時間TA內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音頻數據A1上,而不是轉到下一個重現數據,在時間Tfv(1)內執(zhí)行從音頻數據A1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2的開始邊界的訪問,以便記錄下一個記錄后數據。然后,在時間TA內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音頻數據A2上,在時間Tfv(2)內訪問下一個重現數據。
      上述記錄后編輯被定義為一個周期,然后重復相似的處理。將重復處理的這樣一個周期應用到圖1中的記錄區(qū)域220至223,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按照處理順序羅列如下音頻數據Aj的重現時間TA,從音頻數據Aj的終止邊界到視頻數據Vj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av,視頻數據Vj的重現時間TcVj,從視頻數據Vj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j+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va,音頻數據Aj+1的重現時間TA,從音頻數據Aj+1的終止邊界到視頻數據Vj+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av,視頻數據Vj+1的重現時間TcV(j+1),從視頻數據Vj+1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j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j),音頻數據Aj的記錄后記錄時間TA,從音頻數據Aj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j+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v(j),音頻數據Aj+1的記錄后記錄時間TA,以及從音頻數據Aj+1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v(j+1)。應該注意,從視頻數據Vj+1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j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j)包括從重現切換到記錄的處理時間,從音頻數據Aj+1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v(j+1)包括從記錄切換到重現的處理時間。
      通過將上述處理時間相加,計算出處理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并表示成以下公式。在以上描述中,一個周期包括以下處理,相繼重現兩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然后以記錄后方式將兩組音頻數據作為重現數據相繼記錄到同一區(qū)域中。
      (對兩對相繼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時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TA+Tfav+TcVj+Tfva+TA+Tfav+TcV(j+1)+Tf(j)+TA+Tfv(j)+TA+Tfv(j+1)此處,當連續(xù)記錄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并使其彼此相鄰時,將Tfav和Tfva忽略為0。此外,當假設在訪問處理中,跳過視頻數據Vj所需的時間Tfv(j)基本等于跳過視頻數據Vj+1所需的時間Tfv(j+1)時,可將二者視為Tfv,得到以下式子。
      (對兩對相繼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時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Tf(j)+2×Tfv+TcVj+TcV(j+1)+2×2×TA此處,如參照圖7所述,為實現記錄后編輯,必須使得用于音頻數據的重現緩沖區(qū)和用于視頻數據的重現緩沖區(qū)都不會變空,且用于記錄后音頻數據的記錄緩沖區(qū)不會溢出。下面,將找出這些條件。
      首先,將找出關于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的條件。在如圖1所述相繼對兩對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情形中,若將視頻數據Vj的數據量視為YVj,視頻數據Vj+1的數據量為YV(j+1),自盤重現的視頻數據的尺寸為它們的總尺寸,也就是,YVj+YV(j+1),該尺寸的數據在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得到積累。該積累數據通過解碼器以視頻數據的比特率得以消耗??紤]可變的比特率,將視頻數據Vj的比特率視為VdVj,視頻數據Vj+1的比特率為VdV(j+1),從而直到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數據被解碼器消耗且該緩沖區(qū)變空時的時間為YVj/VdVj+YV(j+1)/VdV(j+1)。
      如果該時間不短于上述計算出用于處理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則可能在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未變空時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一個周期。對于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這就是用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一個周期的條件。
      接下來,將找出關于音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的條件。在如圖1所述相繼對兩對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情形中,從盤重現的音頻數據的尺寸為2×YA,其中音頻數據具有固定的比特率VdA,每個音頻數據記錄同樣的時間長度,且數據量為YA。由于解碼器以比特率VdA消耗音頻數據,因而直至音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變空時的時間為2×YA/VdA如果該時間不短于上述計算出用于處理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則可能在音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未變空時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一個周期。對于音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這就是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一個周期的條件。
      下面,將找出關于音頻數據記錄緩沖區(qū)的條件。對于記錄記錄后數據的方法,可想到兩種記錄方法,即,同步記錄和非同步記錄。第一種同步記錄是一種記錄方法,采用這種記錄方法可使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中從盤讀出的用于記錄后編輯的原始數據的量與寫回到盤上的記錄后數據的量相同。當在該同步記錄中記錄了記錄后數據時,由于在每個周期中重現音頻數據的量與記錄音頻數據的量相同,從而在數據量上基本沒有差別,有可能阻止音頻記錄緩沖區(qū)出現溢出或下溢。因此,當在同步記錄中記錄記錄后數據時,音頻數據的記錄緩沖區(qū)足以具有至少在其中能夠積累一個周期的記錄后數據的容量,且不必擔心記錄緩沖區(qū)會下溢或溢出。
      第二種非同步記錄是一種記錄方法,采用該記錄方法可使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中從盤讀出的記錄后編輯的原始數據量不同于寫回盤上的記錄后數據的量。例如,當編輯具有高比特率的數據時,或者將要被彈出(eject)的數據彼此處在盤上不同的位置時,在一個周期內記錄記錄后數據的時間會不充足。在這樣的情形中,在記錄后數據的非同步記錄中,在記錄緩沖區(qū)中積累一個周期中未被寫入的剩余記錄后數據,并在以后將其記錄。對于非同步記錄的情形,在每個周期中,在音頻記錄緩沖區(qū)中積累未被記錄到盤上的剩余記錄后數據。這樣,就必須除非在所有記錄后編輯都終止的情況下,否則記錄緩沖區(qū)不會溢出。該條件通過以下公式表示。
      (記錄緩沖區(qū)的尺寸)≥(記錄后編輯的周期總數)×(記錄緩沖區(qū)中每周期增加的數據量)記錄后編輯的周期總數表示從記錄后編輯的開始點到終止點必需的周期數。通過將周期總數與記錄緩沖區(qū)中每周期增加的數據量相乘,可計算出記錄緩沖區(qū)的必需尺寸。如上所述,可想到兩種用于記錄記錄后數據的方法,其中任意一種均可利用。
      鑒于上述三個緩沖區(qū)的條件,也就是,對于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音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和音頻數據記錄緩沖區(qū)的條件,由于數據具有更高比特率,在緩沖區(qū)中的數據消耗得更快,從而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變得更為嚴格。這里,有關視頻數據的條件關注于比特率最高的數據。
      在以上描述中,計算出了直至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被解碼器消耗掉且緩沖區(qū)變空時的時間。假設將每個視頻數據記錄在盤上以使得在解碼和重現時具有相同的重現時間。更具體而言,在圖1中,考慮可變比特率的情況,在盤上視頻數據組Vj和Vj+1可具有不同的數據量,但二者在由解碼器解碼并作為視頻輸出時變成具有相同秒數的視頻。該時間表示數據記錄長度TI。TI的單位為時間。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按照如下方式記錄,即,其視頻和音頻彼此對應,從而,按照音頻數據的TI等于視頻數據的TI的方式執(zhí)行記錄。然而,音頻數據具有比視頻數據更低的比特率,從而,在盤上音頻數據比視頻數據具有更小的數據量,即便它們具有相同的記錄長度TI也是如此。
      當相繼對兩對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時,利用數據記錄長度TI,將直至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數據被解碼器消耗掉且緩沖區(qū)變空時的時間表示為2×TI。如果處理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比該時間短,則可實現記錄后編輯。從而,關注于視頻數據的用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為2×TI≥(相繼對兩對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時處理一個周期的時間)。
      當將前述表達式插入此處時,得到以下不等式。
      2×TI≥Tf(j)+2×Tfv+TcVj+TcV(j+1)+2×2×TA此后,將詳細描述顯示為記錄或重現音頻數據的時間的TA圖4包括詳細顯示出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圖。在圖4中,220與圖1和2所示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相同。圖4A和4B顯示出其內部放大的該記錄區(qū)域。將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內部劃分為與信道相對應,從而可在其上記錄具有多個音頻信道的數據。在圖4A和4B中,顯示出N個信道的記錄區(qū)域,411表示ch1的記錄區(qū)域,412表示ch2的記錄區(qū)域,417表示ch(N-1)的記錄區(qū)域,418表示chN的記錄區(qū)域。N為等于1或大于1的整數,且在記錄區(qū)域412和417之間可具有多個音頻信道的記錄區(qū)域。
      下面,將參照上述圖4,描述在記錄后編輯中執(zhí)行訪問的方式。在圖4A中,假設ch1和ch2用于預先記錄到盤上的音頻數據,在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被重現為用于記錄后編輯的原始音頻。同時,假設ch(N-1)和chN為空的區(qū)域,當保持有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時,可將記錄后音頻數據記錄到ch(N-1)和chN上。參照圖3,描述了其中重現視頻數據Vj+1,然后在訪問時間Tf(j)內訪問音頻數據Aj的開始邊界以便記錄記錄后數據的示例。然而,在圖4A中,訪問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信道的空區(qū)域的頭部。因此,在圖4A中,切確地說,訪問起點并不是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的開始邊界,而是音頻數據的ch(N-1)的開始邊界。然后,當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ch(N-1)和chN上后,在訪問時間Tf(j)內訪問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若將記錄一個信道的音頻數據所需的時間視為TcA,記錄或重現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中預期信道所需的時間為TA,那么由于在圖4A中記錄有ch(N-1)和ch2(也就是總共兩個信道)的數據,因而滿足TA=2×TcA。按照這種方式,參照圖4A,描述出這樣的情形,即,其上執(zhí)行記錄后記錄的多個信道的空區(qū)域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內部是連續(xù)的。
      另一方面,在如圖4B所示示例中,假設ch2和ch(N-1)是用于預先記錄到盤上的音頻數據,且將ch2和ch(N-1)中的音頻數據重現為記錄后編輯的原始數據。同時,假設ch1和chN為空區(qū)域,當保持有ch2和ch(N-1)中的音頻數據時,將記錄后音頻數據記錄到ch1和chN上。在此情形中,執(zhí)行記錄后記錄的起點為音頻數據的ch1的開始點。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ch1上后,必須訪問chN的開始邊界。
      這里,將描述在光盤裝置中的訪問方法。光盤裝置中的拾取裝置還稱為光頭。可使拾取裝置自身沿盤徑向移動,安裝在拾取裝置上的透鏡部件還以獨立于拾取裝置的操作方式沿盤徑向移動。精細尋道還稱為“軌道跳躍(track jump)”或“踢跳(kick)”,是一種方法,采用該方法,在光盤裝置的拾取位置固定時,沿盤徑向僅移動透鏡部件,從而移到目標軌道位置。由于透鏡的可移動范圍較窄,從而將精細尋道用于盤上的短距離訪問。在精細尋道中,由于僅移動透鏡部件,會在很短時間內到達目標軌道位置。另一方面,對于長距離訪問,使用移動整個拾取裝置的尋道操作。該尋道操作也稱為“長跳躍”或“長尋道”??梢苿拥姆秶^寬,但要移動拾取裝置自身,從而,與精細尋道相比,訪問花費的時間更長。此外,在以螺旋形軌道配置盤介質,且目標數據在當前讀出位置之前的情形中,也有可能通過跟蹤螺旋形軌道而不進行任何處理來到達目標數據位置。在該說明中,通過這樣跟蹤操作進行訪問的方法稱為“旋轉訪問”。
      在圖4B中,顯示出兩種從ch1的終止邊界到chN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方法。第一種方法是通過諸如精細尋道之類的訪問操作在訪問時間Tff內執(zhí)行從ch1的終止邊界到chN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方法。第二種方法是通過旋轉訪問而不借助任何處理到達chN的開始邊界的方法。一般而言,音頻數據通常比視頻數據具有更低的比特率和更小的每信道數據量。因此,在對于數個信道的音頻數據的情形中,通過旋轉訪問到達chN的開始邊界所花費時間可比通過精細尋道操作訪問到該處所花費時間更短。在這樣的情形中,在圖4B的示例中,有可能在ch1上記錄了記錄后數據之后,通過旋轉訪問到達chN的開始邊界,然后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在chN上。由此,跟蹤了所有音頻信道,也就是,對于N個信道的區(qū)域,從而將圖4B中的處理時間表示為TA=N×TcA。以這樣的方式,參照圖4B,描述了其上執(zhí)行記錄后記錄的多個信道的空區(qū)域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的內部不連續(xù)的情形。
      當將圖4A和4B進行如上所述比較時,雖然在兩種情形中以記錄后方式記錄了兩個信道的音頻數據,但其處理時間彼此不同。因此,期望考慮到哪些音頻信道是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內部的空區(qū)域來計算處理記錄后編輯所需的時間,不過簡便起見,在如圖4B所示最壞情形中,將該處理時間視為TA=N×TcA。
      圖5包括詳細顯示出音頻數據和另一類型數據的記錄區(qū)域的圖。在圖2的描述中,描述了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視頻數據記錄區(qū)之間可能具有另一類型數據。這另一類型數據例如包括以低比特率記錄的并與相鄰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具有相同內容的數據和涉及相鄰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的控制數據。在圖5中,另一類型數據記錄區(qū)表示為530和540,記錄在該區(qū)域中的另一類型數據表示為Lj。其他符號與圖4中符號相同。
      由于另一類型數據涉及與其相鄰的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當例如在記錄后編輯中改變了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時,必須改變涉及該數據的另一類型數據。例如,當另一類型數據為具有低比特率的數據,且在記錄后編輯中改變該音頻數據時,則必須在記錄后編輯中改變具有低比特率的音頻數據。
      在圖5A中,顯示出將另一類型數據的記錄區(qū)域530設置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之后并與之相鄰的示例。在將音頻數據的ch(N-1)和chN用于記錄后記錄的情形中,在記錄了兩個信道的音頻數據后,必須更新記錄后中另一類型的數據Lj。由于另一類型數據具有較低比特率,該數據被視為相當于例如約一個信道的音頻數據。從而,在記錄后編輯中,記錄了兩個信道的音頻數據與另一類型數據相加所獲得的數據,也就是,在量上相當于三個信道的音頻數據。因此,可將處理時間TA表示為TA=3×TcA。
      在圖5B中,將另一類型設置在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20之前并與之相鄰。在以類似于圖5A的方式將音頻數據的ch(N-1)和chN用于記錄后記錄的情形,在記錄兩個信道的音頻數據前,必須更新另一類型的數據Lj。因此,執(zhí)行記錄后記錄的訪問起點為另一類型數據Lj的開始邊界。在記錄了另一類型的數據Lj后,訪問ch(N-1)中的音頻數據。以與以上類似的方式,在訪問時間Tff內,可實現從另一類型數據Lj的終止邊界到ch(N-1)中的音頻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并且還可通過旋轉訪問使其得以實現。然后,記錄ch(N-1)和chN中的音頻數據,并訪問下一個重現數據。從而,在如圖5B所示的示例中,要跟蹤所有的另一類型的數據Lj和N個信道的音頻數據,這樣,可將處理時間TA表示為TA=(N+1)×TcA。
      當將圖5A和5B進行如上比較時,盡管在兩種情形中以記錄后方式記錄了兩個音頻信道ch(N-1)和chN的音頻數據,但是根據另一類型數據的設置,其處理時間彼此不同。因此,在后記錄編輯中,期望也考慮到另一類型數據的設置來計算處理記錄后編輯所需的時間,不過出于簡便,對于將另一類型數據視為一個音頻信道的情形,在如圖4B所示最壞的情形中,可將該處理時間視為TA=N×TcA。在這種情形中,有可能將另一類型數據的一個信道與多個音頻信道相加所獲得的信道數視為N。
      此外,不能被記錄或重現的缺陷可能處在盤上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或另一類型數據的記錄區(qū)域中。必須跳過在ECC塊單元處這樣的缺陷,當跳過缺陷時,不能執(zhí)行記錄或重現。若將讀出一個ECC塊的時間視為Ts,視頻數據中跳過的ECC塊的數量為“a”,在包括另一類型數據的音頻數據中跳過的ECC塊的數量為“b”,則將在記錄后中記錄音頻數據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N×TcA+b×Ts。
      此外,重現圖1中視頻數據Vj所需的時間為TcVj+a×Ts,重現視頻數據Vj+1所需的時間為TcV(j+1)+a×Ts。若將這些公式插入到關注于視頻數據的用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中,則為,2×TI≥Tf(j)+2×Tfv+TcVj+TcV(j+1)+2×2×TA,獲得以下不等式。
      2×TI≥{Tf(j)+2×Tfv+(a+2×b)×2×Ts+TcVj+TcV(j+1)+2×2×N×TcA}。
      此外,若將在盤上記錄或從盤重現的比特率視為Vt,則獲得以下方程式。
      TcVj=TI×VdVj/VtTcV(j+1)=TI×VdV(j+1)/VtTcA=TI×VdA/Vt當將它們插入到該條件公式中并進行整理,獲得以下公式。
      TI≥(Tf(j)+2×Tfv+(a+2×b)×2×Ts)×Vt/(2×Vt-VdVj-VdV(j+1)-2×2×N×VdA)。
      該公式表示出相繼對兩對實現在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應該注意,以上公式表示在視頻數據組Vj和Vj+1具有不同比特率(也就是,視頻數據具有可變比特率)情形中的公式。另一方面,在視頻數據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若將視頻數據的比特率視為VdV,則可使用VdVj=VdV(j+1)=VdV對公式進行替換,并獲得TI≥(Tf(j)+2×Tfv+(a+2×b)×2×Ts)×Vt/(2×Vt-2×VdV-2×2×N×VdA)。
      該公式表示,在視頻數據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用于對兩對相繼實現在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條件。
      描述至此,給出了對兩對相繼實現在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條件,但也有可能對M(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對相繼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下面,將參照圖8描述該方法。
      圖8顯示出在相同區(qū)域中對M對相繼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在圖8中,記錄區(qū)域210至215以及220至221與圖3中所示記錄區(qū)域相同。
      在圖8中,重現音頻數據A1后,訪問視頻數據V1,并重現視頻數據V1。然后,并不記錄記錄后數據,而是訪問下一個音頻數據A2。然后,重現音頻數據A2,重現視頻數據V2。按照這種方式相繼重現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在重現出直至第M對中音頻數據Aj和視頻數據Vj的數據后,訪問音頻數據A1,以便記錄記錄后數據。然后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音頻數據A1上,并訪問下一個音頻數據A2,并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在其上。隨后,重復這些處理,并在結束第M個音頻數據Aj上的記錄后記錄之后,訪問下一個重現數據。
      如上所述,在該實施例中,重現出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后,以記錄后方式記錄M組音頻數據,并將該記錄后編輯定義為一個周期進行重復。為尋找對M對相繼實現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基于M推廣對于兩對相繼實現在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從而獲得TI≥(Tf(j)+M×Tfv+(a+2×b)×M×Ts)×Vt/(M×Vt-∑(VdVk)-2×M×N×VdA),其中,∑k=1至M。
      該公式表示對M對相繼實現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該公式表示在每個視頻數據的比特率各不相同(也就是,視頻數據具有可變比特率)情形中的公式。在公式中,∑(VdVk)表示通過將一個周期中M組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相加所獲得的值。為切實獲得∑(VdVk)的值,期望檢查在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中M組視頻數據的所有比特率。然而,為簡單起見,可能會通過確定經過記錄后編輯的視頻數據的最大比特率或在一個周期內的視頻數據的最大比特率來計算該值。在這種情形中,若將視頻數據的最大比特率視為VdVmax,則獲得∑(VdVk)=M×VdVmax,從而使條件公式的計算變得容易。從而,可將在比特率可變的情況下用于表示對于M對相繼實現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的公式表示為TI≥(Tf(j)+M×Tfv+(a+2×b)×M×Ts)×Vt/(M×Vt-M×VdVmax-2×M×N×VdA)。
      另一方面,在視頻數據速率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若將視頻數據的比特速率視為VdV,由于公式中的∑(VdVk)是通過將k=1至M的比特率相加所獲得的值,那么可用M×VdV替換∑(VdVk),從而獲得TI≥(Tf(j)+M×Tfv+(a+2×b)×M×Ts)×Vt/(M×Vt-M×VdV-2×M×N×VdA)。
      該公式表示出,在視頻數據具有固定比特率的情形中,對M對相繼實現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如果VdVmax表示為VdV,則該公式與具有可變比特率的公式相同,從而,該公式相當于統(tǒng)一表示可變比特率和固定比特率情形的公式。
      為找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M值,還可能使用基于M對統(tǒng)一表示的條件公式進行修改而獲得的公式。更具體而言,當忽略掉跳過ECC塊的元素時,從而,導致在以上公式中存在a=b=0,獲得以下不等式。
      M≥(Tf(j)×Vt)/(TI×(Vt-VdV-2×N×VdA)-Tfv×Vt)。
      該公式用于尋找在對于M對相繼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的記錄后編輯的情形中用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M值。當在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范圍內找到滿足該條件公式的M值時,有可能實現記錄后編輯。
      圖12的流程圖顯示出對記錄后編輯進行處理的方式。圖12中的流程圖相當于如圖8所示的對于M對相繼執(zhí)行相同區(qū)域的記錄后編輯的方法。下面,將參照圖8和12進行描述。
      在圖12中,記錄后編輯的處理始于在啟動過程C10處。假設在C10開始前已啟動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重現。當在圖12中執(zhí)行訪問音頻數據的過程C20時,在圖8中預先啟動的重現處理到達音頻數據A1的開始邊界。當在圖12中執(zhí)行重現音頻數據的過程C22時,在圖8中重現音頻數據A1。當在圖12中執(zhí)行訪問視頻數據的過程C24時,在圖8中執(zhí)行從音頻數據A1的終止邊界到視頻數據V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當在圖12中執(zhí)行重現音頻數據的過程C26時,在圖8中重現視頻數據V1。至此,重現出一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并在圖12中執(zhí)行關于重現次數的確定過程C30。在C30中,將完成重現的對的數量與在對M對相繼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情形中的M值進行比較。這里,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如果在C30中完成重現的對的數量小于M,則程序返回到C20。當執(zhí)行訪問音頻數據的過程C20時,在圖8中執(zhí)行從視頻數據V1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2的開始邊界的訪問。隨后,當在圖12中執(zhí)行過程C22,C24和C26時,在圖8中重現音頻數據A2和視頻數據V2。然后,在圖12中重復同樣的過程,直到重現次數滿足確定過程C30中的條件。假設當圖8中重現直至音頻數據Aj和視頻數據Vj的數據時總共重現了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則滿足在圖12中確定過程C30的比較條件,從而在下一個過程C40中訪問記錄后數據并執(zhí)行從重現到記錄的切換過程。在該處理中,執(zhí)行在圖8中從視頻數據Vj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并在裝置中執(zhí)行從重現到記錄的切換處理。當在圖12中執(zhí)行記錄記錄后數據的過程C50時,在圖8中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在音頻數據A1上。至此,記錄了一次記錄后數據。接下來,在圖12中執(zhí)行關于記錄后編輯次數的確定過程C60。在記錄后編輯次數的確定過程C60中,將記錄的記錄后數據的次數與在相繼執(zhí)行M次記錄后編輯情形中的M值進行比較。這里,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并和關于重現次數的確定過程C30中比較所用的M為相同的值。在關于記錄后編輯次數的確定過程C60中,如果記錄記錄后數據的次數小于M,則執(zhí)行訪問下一個記錄后區(qū)域的過程C62。當執(zhí)行C62時,在圖8中執(zhí)行從音頻數據A1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音頻數據A2的開始邊界的訪問。然后,在圖12中將過程從C62返回到C50,執(zhí)行記錄記錄后數據的過程C50。在該過程中,在圖8中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音頻數據A2上。至此,記錄了兩次記錄后數據。接下來,在圖12中再次執(zhí)行關于記錄后編輯次數的確定過程C60。隨后,重復同樣的過程,直至滿足C60中的確定條件。假設當在圖8中將記錄后數據記錄到直至音頻數據Aj的數據上時,記錄記錄后數據的次數到達M,則在圖12中滿足確定過程C60的比較條件,從而程序進行到下一個過程C70。在關于終止記錄后編輯的確定過程C70中,確定是否將整個記錄后編輯終止。如果記錄后編輯仍繼續(xù),則程序分支到下一個過程C80中。在過程C80中,訪問下一個重現數據,并執(zhí)行從記錄到重現的切換處理。在該處理中,在圖8中執(zhí)行從音頻數據Aj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下一個數據表示在視頻數據Vj之后的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但在圖8中未將其顯示出。除該訪問外,在裝置中執(zhí)行從記錄到重現的切換處理。
      至此處的處理相當于用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的一個周期。在處理的一個周期中,重現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然后相繼記錄M次記錄后數據。在圖12中,執(zhí)行過程C80后,將程序返回到重現音頻數據的C22。隨后,重復該一個周期的處理。當結束所有記錄后編輯時,在關于終止記錄后編輯的確定過程C70中執(zhí)行確定,程序進行到終止過程C90,然后結束整個記錄后編輯。
      當記錄后編輯接近結束時,音頻數據組或視頻數據組數量可小于重復數M,這樣,可在確定過程C30和C60中,不僅通過將次數與M進行比較,還可通過考慮是否使記錄后編輯接近結束,來執(zhí)行確定。
      圖15顯示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的曲線圖。在圖15中,橫軸表示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縱軸表示視頻數據的記錄長度。視頻數據的記錄長度表示在一個視頻數據記錄區(qū)中記錄多少秒視頻數據,記錄長度以時間為單位。曲線F10表示在記錄后編輯中重復數M為1的情形,曲線F20表示M為2的情形,曲線F30表示M為3的情形。
      圖15中的曲線圖可通過將實際值插入到對于M對相繼實現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中而形成,也就是,TI≥(Tf(j)+M×Tfv+(a+2×b)×M×Ts)×Vt/(M×Vt-∑(VdVk)-2×M×N×VdA),其中,∑k=1至M。
      例如,當插入以下特定值時,視頻數據的記錄長度TI形成以視頻數據的比特率VdVk作為變量的曲線圖。
      M=2次N=4個信道Tf(j)=800毫秒Tfv=100毫秒a=2b=1Ts=20毫秒
      Vt=30MbpsVdA=1Mbps當進一步改變M值以形成多個曲線圖時,可能會找到實現記錄后編輯的M值。例如,在圖15中顯示出M=1的曲線F10,M=20的曲線F20,M=30的曲線F30。假設要在盤上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且在盤上交替記錄了預定記錄長度TIa時間的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此外,假設在盤上的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為F40。在這種情形中,在圖15所示曲線中,當找到這三個曲線F10,F20和F30中橫軸上比特率為F40的點時,獲得各個曲線在縱軸上必需的記錄長度F11,F21和F31。在曲線上的這些交點具有以下意義。
      首先,如M=1的曲線F10所示,對于具有比特率為F40,周期為M=1的數據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必須以記錄長度F11或更長來記錄數據。接下來,如M=2的曲線F20所示,對于具有比特率為F40,周期為M=2的數據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必須以記錄長度F21或更長來記錄數據。然后,如M=3的曲線F30所示,對于具有比特率為F40,周期為M=3的數據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必須以記錄長度F31或更長來記錄數據。如果期望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盤的記錄長度TIa滿足F11>TIa>F21,則不會實現重復數M=1的記錄后編輯,當記錄后編輯以重復數M=2或更多執(zhí)行時則實現記錄后編輯。這里,在M=1的記錄后編輯中,每次當重現一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時,將記錄后數據記錄一次,從而這歸屬于傳統(tǒng)方法的類型。根據該實施例的記錄后編輯的特征在于,按照這種方式,通過計算出實現重復數M=2或更多的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以找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重復數,能夠在傳統(tǒng)方法不能實現記錄后編輯的盤上實現記錄后編輯。
      考慮到重復數M取決于裝置中記錄緩沖區(qū)或重現緩沖區(qū)的尺寸,從而可能存在限制。在此情形中,當將數據記錄到盤上時,還可能以預定重復數M實現記錄后編輯的記錄長度來記錄視頻數據或音頻數據。
      為計算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必須知道訪問時間的數字值。為找到訪問時間,還可能使用諸如如圖14所示的方法。
      圖14包括顯示出盤裝置的訪問模型的圖。圖14A表示訪問曲線圖,橫軸表示訪問移動距離,縱軸表示訪問時間。曲線E10描述出裝置的訪問時間。該曲線E10可通過例如預先測量盤裝置的訪問性能的方法而形成。為使用圖14A中的訪問曲線來找到訪問時間,首先,計算出當在盤上執(zhí)行從移動起點處數據到移動目的點處數據的訪問時的移動距離。例如,基于移動起點處數據和移動目的點處數據的地址信息,能夠計算出移動距離。當獲得了移動距離時,在圖14A所示訪問曲線中的橫軸上搜索對應的移動距離,在移動距離與E10之間交點處在縱軸上的值為訪問時間。例如,當如圖14A所示橫軸上的訪問距離為E33的值時,訪問時間的值為E23。以此方式,有可能利用如圖14A所示訪問曲線圖找到所需的訪問時間。應該注意,為便于描述,圖14A中的曲線圖E10為簡化圖,但有可能利用反映更詳細訪問性能的高精度曲線圖來計算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
      圖14B顯示出訪問表,其中,水平字段Sr1,Sr2,Sr3和Sr4表示盤上的當前位置,垂直字段Dr1,Dr2,Dr3和Dr4表示盤上的目標位置。在如圖14B所示的訪問表中,為便于說明,基于半徑將盤上的區(qū)域分成四個區(qū)域。例如,有可能按照這樣的方式劃分盤上的區(qū)域,即,半徑短于30mm的區(qū)域為Dr1和Sr1,半徑在30mm至60mm之間的區(qū)域為Dr2和Sr2,半徑在60mm至90mm之間的區(qū)域為Dr3和Sr3,半徑長于90mm的區(qū)域為Dr4和Sr4。在如圖14B所示的訪問表上,可按如下方式找到訪問時間。例如,對于訪問起點處的數據處于盤上半徑短于30mm的區(qū)域中的情形,其當前位置視為Sr1。然后,如果訪問目的點處的數據處在半徑于60mm至90mm之間的區(qū)域中,則其目標位置視為Dr3。當在訪問表上找到Sr1與Dr3之間的交點時,獲得500毫秒的值。以此方式,還有可能利用如圖14B所示訪問表找到訪問時間。應該注意,根據圖14B所示訪問表,將盤上區(qū)域分為四個,但有可能將該區(qū)域分成更多數量的區(qū)域以找到更精確的訪問時間。
      圖13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編輯裝置)的結構。在圖13中,D10表示控制部件,D11表示CPU,D12表示存儲器部件,D20表示總線部件,D30表示盤驅動器部件,D40表示解碼器A部件,D50表示解碼器B部件,D60表示編碼器C部件,D13,D31,D41,D51和D61表示將各個部件與總線部件相連的接口部件,D70表示AV信號處理部件,D42,D52和D62表示將各個部件與AV信號處理部件相連的接口部件,D80表示AV輸出部件,D90表示AV輸入部件,D81和D91表示將各個部件與AV信號處理部件相連的接口部件。
      下面,將描述該實施例由此配置的記錄/重現裝置的操作。由盤驅動器部件D30讀出的視頻數據經由總線部件D20傳輸到解碼器A部件D40并進行解碼。由盤驅動器部件D30讀出的音頻數據經由總線部件D20傳輸到解碼器B部件D50并進行解碼。解碼數據被傳輸到AV信號處理部件D70進行視頻與音頻之間的同步處理或必要的信號處理,并將其輸出到AV輸出部件D80。當以此方式重現音頻和視頻時,從AV輸入部件D90輸入需要實現記錄后編輯的視頻或音頻。AV信號處理部件D70將從AV輸入部件D90輸入的視頻或音頻與已從盤重現的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進行組合,對其進行處理,并將所獲得的數據傳輸到編碼器C部件D60。由編碼器C部件D60編碼的記錄后數據經由總線部件D20傳輸到盤驅動器部件D30,并將其記錄在盤上??刂撇考﨑10對記錄后編輯中的這些操作進行控制。此外,當啟動記錄后編輯時,控制部件D10計算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并基于計算結果對記錄后編輯進行控制。在圖13中,顯示出兩個解碼器部件和一個編碼器部件,不過若有必要,也可增加這些部件的數量。
      在以上描述中,在實施例1中描述了在相同區(qū)域中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在相同區(qū)域的記錄后編輯中,通過增大M會更容易實現記錄后編輯。然而,在圖8中,如果使M過度增大,則從視頻數據Vj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j)增加。這意味著,返回到其中記錄了記錄后數據的區(qū)域的訪問距離增大,如果M過度增大則會使訪問距離超出精細尋道的范圍。如果訪問距離超出精細尋道的范圍,則會使訪問時間Tf(j)大幅增加,從而使記錄后編輯難以實現。以此方式,對于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情形,當M在實現記錄后編輯的范圍內增大時,如果設置M的上限以使訪問在精細尋道的范圍內執(zhí)行,則更容易實現記錄后編輯。
      此外,當增大M時,會使得在記錄后編輯一個周期中要相繼記錄的記錄后數據的量增大,從而必須考慮記錄緩沖區(qū)的尺寸。當以記錄后方式記錄Na個信道的音頻數據時,要在記錄編輯的一個周期中相繼記錄的記錄后數據的量為M×TI×Na×VdA。若將記錄緩沖區(qū)的尺寸視為Bc,則可將在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內記錄緩沖區(qū)不會溢出的條件表示為Bc≥M×TI×Na×VdA若基于M修改該公式,則得到以下公式。
      M≤Bc/(TI×Na×VdA)這就是在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內不會導致記錄緩沖區(qū)溢出的上限。
      以此方式,當找到用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M時,優(yōu)選是,M的獲得要考慮到在精細尋道范圍內的M上限和不會導致記錄緩沖區(qū)中出現溢出的M上限,以及在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中M的下限。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中,當一個周期由重現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的處理構成時,計算出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然后將M組記錄后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到相同的區(qū)域中。當使M在滿足該條件公式的范圍內增加時,獲得更容易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效果。
      (實施例2)下面,將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圖10顯示出,在根據該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中,在分立區(qū)域(以后稱為附加序列)中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在圖10中,記錄區(qū)域210至213以及220至223與圖1所示記錄區(qū)域相同。直至音頻數據A1、視頻數據V1、音頻數據A2和視頻數據V2的數據按與圖1中相同的方式重現。在圖10中,在同一的實時中,原始音頻數據Ai、視頻數據Vi、以及記錄后音頻數據Bi彼此相對應。此外,根據該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的示意性結構與圖6所示相似。應注意到,以下的記錄后編輯的程序是通過對拾取裝置610操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來實現。
      在圖10中,包括區(qū)域210至223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和包括區(qū)域250至262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在記錄介質上彼此分開設置。下面,包括區(qū)域210至223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稱作主序列,包括區(qū)域250至262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稱作附加序列。在主序列中,一個組合中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且在該組合中交替且相鄰地設置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如區(qū)域210和區(qū)域211,以及區(qū)域212和213)。在主序列中,將包括以此方式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的組合的數據單元(記錄區(qū)域)定義為一個數據塊。更具體而言,例如,將區(qū)域210和區(qū)域211視為一個數據塊。另一方面,在附加序列中,例如,區(qū)域250與同一實時中在主序列中包括區(qū)域210和區(qū)域211的數據塊相對應,記錄區(qū)域252與同一實時中在主序列中包括區(qū)域212和區(qū)域213的數據塊相對應。在附加序列中,將區(qū)域250,區(qū)域252以及其他區(qū)域各視為一個數據塊。
      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中,當完全重現直至主序列中視頻數據V2的數據后,訪問盤上的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以便記錄記錄后數據。在圖10中,將該訪問顯示為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從視頻數據V2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0的開始邊界的訪問,該訪問花費的時間為Tf。將記錄后音頻數據B1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0中,將記錄后音頻數據B2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2中。然后,在時間Tf中,執(zhí)行從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2的終止邊界到主序列中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
      該記錄后編輯被定義為一個周期,然后在根據該實施例的分立區(qū)(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中,重復類似的處理。對圖10中的記錄區(qū)域220至223應用此一個周期的重復處理,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按照處理的順序羅列如下音頻數據Aj的重現時間TA,從音頻數據Aj的終止邊界到視頻數據Vj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av,視頻數據Vj的重現時間TcVj,從視頻數據Vj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Aj+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va,音頻數據Aj+1的重現時間TA,從音頻數據Aj+1的終止邊界到視頻數據Vj+1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av,視頻數據Vj+1的重現時間TcV(j+1),從視頻數據Vj+1的終止邊界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記錄后音頻數據Bj的記錄時間TB,記錄后音頻數據Bj+1的記錄時間TB,以及從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2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應該注意,從視頻數據Vj+1的終止邊界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包括從重現切換到記錄的處理時間,從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的終止邊界到主序列中下一個重現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Tf包括從記錄切換到重現的處理時間。
      在上述描述中,一個周期包括以下處理相繼重現兩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數據塊),然后以記錄后方式將記錄后音頻數據相繼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兩個數據塊中。此外,假設可將分立區(qū)(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和262相繼記錄在盤上,但當在這兩個區(qū)域之間有其他數據時,還有可能在記錄記錄后音頻數據Bj的時間與記錄記錄后音頻數據Bj+1的時間之間,加入適當的訪問時間。通過將上述處理時間相加,可計算出處理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并將其表示為下式(對兩對(兩個數據塊)相繼執(zhí)行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時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TA+Tfav+TcVj+Tfva+TA+Tfav+TcV(j+1)+Tf+TB+TB+Tf。
      此處,當彼此相鄰設置且相繼記錄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時,將Tfav和Tfva忽略為0。此外,按照相似于圖4和5的方式,當假設跟蹤所有音頻信道時,從而TB=TA,且同時將記錄后音頻數據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時,得到以下式子。
      (對兩對(兩個數據塊)相繼執(zhí)行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時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2×Tf+TcVj+TcV(j+1)+2×2×TA此處,采用類似于參照圖1所述在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方式,可找到關于視頻數據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為具有最高比特率的數據。對于如圖10所示對兩對(兩個數據塊)相繼執(zhí)行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情形,若將視頻數據Vj的數據量視為YVj,視頻數據Vj+1的數據量為YV(j+1),自盤重現的視頻數據的尺寸為它們的總尺寸,也就是,YVj+YV(j+1),該尺寸的數據在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得到積累。該積累數據通過解碼器以視頻數據的比特率得以消耗??紤]可變比特率,將視頻數據Vj的比特率視為VdVj,視頻數據Vj+1的比特率為VdV(j+1),從而直到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數據被解碼器消耗掉且該緩沖區(qū)變空時的時間為YVj/VdVj+YV(j+1)/VdV(j+1)。
      如果該時間不短于上述計算出用于處理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則可能在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未變空時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對于視頻數據的重現緩沖區(qū),這就是用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一個周期的條件。若將視頻數據的記錄長度視為TI,將直到視頻數據重現緩沖區(qū)中數據被解碼器消耗到且該緩沖區(qū)變空時的時間表示為2×TI。如果處理記錄后編輯的一個周期的時間短于該時間,則可實現記錄后編輯。從而,關注于視頻數據的用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為2×TI≥(對兩對(兩個數據塊)相繼執(zhí)行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時處理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
      當將上述公式插入該條件,獲得以下不等式。
      2×TI≥2×Tf+TcVj+TcV(j+1)+2×2×TA
      從參照圖4和5的描述看出,若將讀出一個ECC塊的時間視為Ts,視頻數據中跳過的ECC塊的數量為“a”,在包括另一類型數據的音頻數據中跳過的ECC塊的數量為“b”,則可將在記錄后編輯中記錄音頻數據所需的時間TA表示為TA=N×TcA+b×Ts。
      此外,在圖10中,重現視頻數據Vj所需的時間為TcVj+a×Ts,重現視頻數據Vj+1所需的時間為TcV(j+1)+a×Ts。當插入這些表達式時得到以下不等式2×TI≥{2×Tf+(a+2×b)×2×Ts+TcVj+TcV(j+1)+2×2×N×TcA}。
      此外,若將在盤上記錄的比特率或從盤上重現的比特率視為Vt,視頻數據Vj的比特率為VdVj,視頻數據Vj+1的比特率為VdV(j+1),音頻數據的比特率為VdA,則獲得以下方程式TcVj=TI×VdVj/VtTcV(j+1)=TI×VdV(j+1)/VtTcA=TI×VdA/Vt當將它們插入到條件公式并進行整理,獲得以下公式TI≥(2×Tf+(a+2×b)×2×Ts)×Vt/(2×Vt-VdVj-VdV(j+1)-2×2×N×VdA)。
      該公式表示出相繼對兩對(兩個數據塊)實現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
      此外,描述至此,已經找到了對兩對(兩個數據塊)相繼實現在分立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的條件,但也有可能對M(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對(M個數據塊)相繼執(zhí)行分立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下面,將參照圖11描述該方法。
      圖11顯示出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對M對(M個數據塊)相繼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方法。在圖11中,記錄區(qū)域210至215以及220至221與圖8中所示記錄區(qū)域相同。此外,按照如圖8相似的方式重現直至音頻數據A1、視頻數據V1、音頻數據A2、視頻數據V2、音頻數據A3和視頻數據V3的數據。在圖11中,原始音頻數據Ai,視頻數據Vi,和記錄后音頻數據Bi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
      在圖11中,包括區(qū)域210至221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和包括區(qū)域250至260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在記錄介質上彼此分開設置。包括區(qū)域210至221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稱為主序列,包括區(qū)域250至260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稱為附加序列。在主序列中,一個組合中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且在該組合中交替且相鄰地設置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如區(qū)域210和區(qū)域211,以及區(qū)域212和213)。在主序列中,將包括以此方式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組合的數據單元(記錄區(qū)域)定義為一個數據塊。更具體而言,例如,將區(qū)域210和區(qū)域211視為一個數據塊。另一方面,在附加序列中,例如,區(qū)域250在同一實時中與在主序列中包括區(qū)域210和區(qū)域211的數據塊對應,記錄區(qū)域252在同一實時中與在主序列中包括區(qū)域212和區(qū)域213的數據塊對應。在附加序列中,將區(qū)域250,區(qū)域252以及其他區(qū)域各視為一個數據塊。
      在對M對(M個數據塊)相繼進行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中,重現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數據塊)。在圖11中,若假設在第M對(第M個數據塊)中的數據為音頻數據Aj和視頻數據Vj,則重現直至視頻數據Vj的數據,然后訪問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0,以記錄記錄后數據。將記錄后音頻數據B1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0中,將記錄后音頻數據B2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52中。隨后,重復這些處理,將記錄后音頻數據Bj記錄到第M個數據塊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260中的過程結束后,訪問主序列中的下一個重現數據。
      如上所述,在該實施例中,重現了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數據塊)后,將與這M組視頻數據相對應的記錄后音頻數據以記錄后方式記錄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M個塊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中,將該記錄后編輯定義為一個周期,并進行重復。為了找到相繼對M對(M個數據塊)實現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基于M推廣相繼對兩對(兩個數據塊)實現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從而獲得,TI≥(2×Tf+(a+2×b)×M×Ts)×Vt/(M×Vt-∑(VdVk)-2×M×N×VdA)其中,∑k=1至M。
      該公式表示相繼對M對(M個數據塊)實現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
      若用2×Tf代替Tf(j)+M×Tfv部分,則表示相繼對M對(M個數據塊)實現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等同于,表示相繼對M個對(M個數據塊)實現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這意味著,在相同區(qū)域中的記錄后編輯中,對于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而言在Tf(j)內的訪問是必需的,對于在記錄后編輯期間跳過M組視頻數據而言在M×Tfv中的訪問是必需的,而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中,對于往返處理(round trip)而言對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的訪問時間Tf是必需的,也就是,2×Tf。更具體而言,除這些訪問時間外,可采用類似于對相同區(qū)域中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的處理方式,處理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公式。因此,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后編輯中,也可能通過基于M修改條件公式來找到M的值,或者通過形成如以上所述圖15中曲線圖來找到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實現記錄后編輯的M值。此外,如果利用對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的訪問和從重現到記錄的切換處理代替在C40中所示對記錄后數據的訪問和從重現到記錄的切換處理部分,且如果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兩組音頻數據之間沒有數據從而在C62中所示對下一個記錄后區(qū)域的訪問基本沒有訪問時間,則通過使用在相同區(qū)域中記錄后編輯情形的流程圖(圖12),可表示出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情形的流程圖。
      此外,當在該實施例的記錄后編輯中增加M值時,由于易于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條件,在一個周期中記錄了記錄后數據后可存在空閑時間。在此空閑時間內,可執(zhí)行記錄后數據的驗證處理。更具體而言,在空閑時間內,有可能讀出所記錄的記錄后數據并與記錄前的記錄后數據進行比較。通過該處理,能夠可靠地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
      在本發(fā)明中,可通過從記錄后編輯的開始到結束固定M值來執(zhí)行重復處理,不過也有可能在記錄后編輯期間根據記錄緩沖區(qū)或重現緩沖區(qū)中的數據量在每個周期動態(tài)地改變M,來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
      (實施例3)下面,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將描述在其上執(zhí)行了記錄后編輯的記錄介質上執(zhí)行重現的情形。圖16顯示出在根據該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編輯裝置)中的重現順序。假設如圖16所示所有的記錄區(qū)域都在同一記錄介質上,并處于完成記錄后編輯的狀態(tài)。此外,根據該實施例的記錄/重現裝置的示意性結構與圖6所示類似。應該注意,以下重現程序通過對拾取裝置610操作進行控制的控制部件650來實現。
      在圖16中,G10,G12,G20,G22和G30表示音頻數據記錄區(qū),G11,G13,G21,G23和G31表示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在記錄介質上,交替且相鄰地設置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視頻數據記錄區(qū)。此外,在G13與G20,G23與G30之間,以及在G31之后,具有多個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對,但在圖16中未將其顯示出。
      此外,在圖16中,G50,G52,G60,G62和G70表示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在這些音頻數據記錄區(qū)中,記錄有例如在記錄后編輯中使用的附加音頻數據。在該實施例中,與包括G10至G31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主序列)相對照,這些記錄區(qū)稱為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域G50至G70僅由音頻數據記錄區(qū)構成。且在這些記錄區(qū)域之間沒有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在G52與G60,G62與G70之間,以及在G70之后,具有多個音頻數據記錄區(qū),但在圖16中未將其顯示出。
      包括G10至G31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與包括G50至G70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在記錄介質上被彼此分開地設置。下面,將包括G10至G31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稱為主序列,包括G50至G70及其他的記錄區(qū)域稱為附加序列。在主序列中,一個組合中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且在該組合中交替且相鄰地設置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如G10和G11,以及G12和G13)。在主序列中,將包括以此方式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組合的數據單元(記錄區(qū)域)定義為一個數據塊。更具體而言,例如,將G10和G11視為一個數據塊。另一方面,在附加序列中,例如,記錄區(qū)域G50在同一實時中與在主序列中包括G10和G11的數據塊對應,記錄區(qū)域G52在同一實時中與在主序列中包括G12和G13的數據塊對應。在附加序列中,將記錄區(qū)域G50,G52以及其他區(qū)域各視為一個數據塊。
      此外,如參照圖4所述,將一個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內部分為多個區(qū)域,從而可在其中記錄具有多個音頻信道的音頻數據。其中,在圖16中,假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G50至G70對應在圖4A中N=4的情形,且將每個記錄區(qū)域的內部分為四個信道(即,ch1至ch4)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其中,假設ch3和ch4用于重現。更具體而言,當在圖4A中重現記錄區(qū)域417和418中的音頻數據時,使用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
      如參照圖5所述,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另一類型數據的記錄區(qū)域可彼此相鄰設置。特別是,在如圖5B所示情形中將另一類型數據Lj的記錄區(qū)域540設置在ch1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411之前并與之相鄰。由于另一類型的數據包括涉及音頻數據或視頻數據的信息,當重現它們時,還必須讀出另一類型的數據。在圖16中,假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G10,G12,G20,G22和G30對應在圖5B中N=4的情形,且將每個記錄區(qū)域的內部分為四個信道(即,ch1至ch4)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將另一類型數據Lj的記錄區(qū)域540設置在ch1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411之前并與之相鄰。其中,假設另一類型的數據Lj和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用于重現。
      下面,將基于以上假設,描述執(zhí)行重現的情形。在圖16中,首先,從記錄區(qū)域G10中間處啟動重現。然后,在記錄區(qū)域G10終止邊界前的點處,訪問記錄區(qū)域G50的中間點。下面將參照圖5B描述直至該點的重現順序。
      在圖5B中,在記錄區(qū)域540中記錄另一類型的數據。鑒于一般情形,重現開始點并非必須等于記錄區(qū)域的頭部,從而,假設重現開始點在記錄區(qū)域540的中間,且從記錄區(qū)域540的中間點到終止邊界讀出另一類型的數據Lj。
      下面,再次參照圖5B,從記錄區(qū)域的中間重現在記錄區(qū)域411中ch1中音頻數據和在記錄區(qū)域412中ch2中的音頻數據。由于音頻數據具有較小的數據量,可通過諸如精細尋道之類的訪問方式,跳過從另一類型數據Lj的終止邊界到ch1中音頻數據的中間點(重現開始點)的不必要數據,但也可能通過旋轉訪問到達ch1中音頻數據的開始點,而不需任何處理。
      以類似方式,在從ch1中音頻數據的終止邊界到ch2中音頻數據的中間點(重現開始點)的訪問中,還有可能通過旋轉訪問到達ch2中音頻數據的重現開始點,而不需任何處理。在讀出直至ch2中音頻數據的終止邊界的數據后,由于在重現中未使用該記錄區(qū)域之后且與之相鄰的其他信道中的音頻數據,執(zhí)行從ch2中音頻數據的終止邊界到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的訪問。
      在圖16中,訪問了作為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記錄區(qū)域G50的中間點后,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G50終止邊界的數據,并讀出在記錄區(qū)域G52中以及直至記錄區(qū)域G62終止邊界的數據。然后,執(zhí)行從記錄區(qū)域G60的終止邊界到主序列中記錄區(qū)域G11的中間點的訪問。下面,將參照圖4A描述直至該點的重現順序。
      在圖4A中N=4時,記錄區(qū)域417相當于在ch3中音頻數據的記錄區(qū)域,記錄區(qū)域418相當于在ch4中音頻數據的記錄區(qū)域。若假設在ch3中音頻數據的重現開始點為記錄區(qū)417的中間,則對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的訪問起點為記錄區(qū)域417的中間點,讀出從該中間點到ch3中音頻數據的終止邊界的數據。
      若假設在ch4中下一個音頻數據的重現開始點為記錄區(qū)域418中間,則有可能以類似于以上方式通過旋轉訪問到達ch4中音頻數據的重現開始點。然后,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418終止邊界的數據。
      在圖16中,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G50終止邊界的數據后,讀出在下一個記錄區(qū)域G52中的數據。此時,由于也按照類似于圖4A中的方式構成了記錄區(qū)域G52的內部,在記錄區(qū)域的后部分設置重現中所必需的ch3和ch4中的音頻數據。在圖4A中的記錄區(qū)域411和412包括在重現中不使用的音頻數據,也可能采用類似于以上的方式通過旋轉訪問到達記錄區(qū)域417的開始邊界。然后,讀出在記錄區(qū)域417和418中的音頻數據。從而,無需執(zhí)行諸如精細尋道的訪問,重復關于通過旋轉訪問跳過不必要數據部分以及重現ch3和ch4中的音頻數據的操作。因此,按照圖16中的重現順序,跟蹤從記錄區(qū)域G52開始邊界到記錄區(qū)域G60終止邊界的所有記錄區(qū)域。
      此外,在圖16中,執(zhí)行從記錄區(qū)域G60的終止邊界到記錄區(qū)域G11的中間點的訪問。記錄區(qū)域G11的中間點指在記錄區(qū)域G11中視頻數據V1重現開始點所必需的數據位置。例如,當視頻數據采用使用幀相關的諸如MPEG之類的壓縮格式時,為解碼在重現開始點處的幀,必須讀出重現開始點前數幀的數據。因此,在對記錄區(qū)域G11訪問中的目的點并不是視頻數據V1的重現開始點,而是視頻數據V1重現開始點所必需的數據的頭部位置。讀出自G11的中間點到終止邊界的數據后,訪問下一個記錄區(qū)域G12。此時,如果從記錄區(qū)域G11中視頻數據V1的開始邊界到記錄區(qū)域G12中另一類型數據的開始邊界,存在重現中不必要的數據,則可通過諸如精細尋道的訪問方式跳過不必要的數據,如圖16中訪問時間Tfva所示,或者可通過旋轉訪問將其跳過。此外,在記錄區(qū)域G12中,讀出另一類型的數據Lj和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如圖5B所示。由于在記錄中,在圖5B中記錄區(qū)域412之后并與之相鄰的其他信道中的音頻數據是不必要的,可通過旋轉訪問或諸如精細尋道的訪問方式跳過該數據到達下一個數據。在圖16中,通過記錄區(qū)域G11與G12之間的訪問時間Tfav顯示出跳過的部分。隨后,通過交替執(zhí)行跳躍處理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G13,G20和G21的數據。
      然后,當在圖16中讀出在記錄區(qū)域G22中另一類型數據以及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后,訪問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G62的中間點。下面,將參照圖4和5描述該狀態(tài)。由于在圖16中記錄區(qū)域G22的內部與圖5B相對應,在圖5B中讀出在記錄區(qū)域540,411和412中的數據。由于設置在記錄區(qū)域412之后其他信道中的音頻數據在記錄中是不必要的,在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412終止邊界的數據后,可從此處執(zhí)行訪問。作為訪問目的點的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的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圖4A相對應。由于在圖4A中N=4時記錄區(qū)域417和418包括在重現中必需的ch3和ch4中的音頻數據,從而訪問起點為圖4A中記錄區(qū)域417中ch3中的音頻數據的開始邊界。然后,讀出在記錄區(qū)域417中ch3中的音頻數據和記錄區(qū)域418中ch4中的音頻數據。在直至此處的處理中,已讀出直至圖16中記錄區(qū)G62的數據。在記錄區(qū)域G62之后,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G70的數據。由于記錄區(qū)域G62至G70的內部與圖4A相對應,從而僅讀出在圖4A中記錄區(qū)域417和418。由于其他記錄區(qū)域411和412包括重現中不必要的數據,可通過旋轉訪問跳過這些區(qū)域。從而,在圖16中,訪問記錄區(qū)域G62的中間點后,跟蹤直至記錄區(qū)域G70的終止邊界的所有記錄區(qū)域。當在圖16中讀出直至記錄區(qū)域G70終止邊界的數據后,訪問在記錄區(qū)域G23中視頻數據Vj+1的開始邊界。然后,讀出從視頻數據Vj+1的開始邊界到終止邊界的數據。隨后,對記錄區(qū)域G30,G31和以后的記錄區(qū)域重復以上類似的處理。
      按照上述重現順序,采用與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記錄后編輯中的記錄情形相類似的方式,相繼讀出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多組音頻數據(多個數據塊),此外,還相繼讀出在交替設置有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區(qū)域中的多組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多個數據塊)。從而,減少了對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音頻數據的訪問次數。在重現處理中,關于相繼讀出記錄區(qū)域的最適宜數量將在以下進行描述。
      在重現中,按照與記錄相類似的方式,由于數據具有更高比特率,從而數據被解碼器消耗得更快,從而,實現重現的條件將集中在關于具有最高比特率的視頻數據的條件。從記錄介質讀出的視頻數據在緩沖區(qū)中得以積累,在緩沖區(qū)積累的視頻數據由重現解碼器所消耗。為了不讓重現視頻停止,必須使得視頻數據的緩沖區(qū)在重現期間不會變空。
      在圖16中,從記錄區(qū)域G11開始視頻數據的讀出。讀出在記錄區(qū)域G11中必需的視頻數據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cV1。然后,訪問記錄區(qū)域G12中必需的數據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fva,讀出記錄區(qū)域G12中的必需數據的時間和旋轉訪問下一個數據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A。從記錄區(qū)域G12的終止邊界到記錄區(qū)域G13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為Tfav。讀出記錄區(qū)域G13中的視頻數據V2的時間為TcV2。考慮視頻數據也具有可變比特率的情形,假設對于每個視頻數據記錄區(qū)的數據量各不相同,且讀出視頻數據Vj所需的時間為TcVj,其中,下角標j為等于或大于1的整數。讀出記錄區(qū)域G20中的必要數據所需時間和旋轉訪問下一個數據所需的時間也表示為TA。讀出記錄區(qū)域G22中必需部分的數據所需的時間為TA(j+1)。然后,訪問記錄區(qū)域G62中的必要數據所需的時間為Tf。讀出記錄區(qū)域G62中的必要數據所需時間和旋轉訪問下一個數據所需的時間表示為TB(j+1)。隨后,將旋轉訪問下一個數據的時間和讀出必要數據的時間均表示為TB,直至記錄區(qū)域G70。然后,從記錄區(qū)域G70中必要數據的終止邊界到記錄區(qū)域G23中必要數據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為Tf。讀出記錄區(qū)域G23中的必要數據所需的時間為TcV(j+1)。
      在以上處理時間中,若將讀出視頻數據所需的時間視為Tsv,Tsv可表示為以下公式Tsv=TcV1+TcV2+…+TcVj+TcV(j+1)=∑(TcVi),其中∑i=1至(j+1)。
      此外,在圖16中,從開始讀出視頻數據V1到結束讀出視頻數據V(j+1)期間,若將進行除讀出視頻數據之外的處理所需的處理時間視為Tnv,Tnv是通過將讀出另一類型數據和音頻數據的時間,旋轉訪問時間,以及在此期間的訪問時間相加所獲得的時間,從而,可將Tnv表示成以下公式Tnv=Tfva+TA+Tfav+…+Tfva+TA+Tfav+Tfva+TA(j+1)+Tf+TB(j+1)+TB+…+TB+Tf。
      對公式進行整理,獲得以下方程。
      Tnv=Tfva×j+TA×(j-1)+Tfav(j-1)+TA(j+1)+TB(j+1)+TB×(j-1)+Tf×2此外,在圖16中,若假設音頻數據記錄區(qū)與視頻數據記錄區(qū)域連續(xù)設置,則訪問時間Tfav=0,獲得以下方程Tnv=Tfva×j+(TA+TB)×(j-1)+TA(j+1)+TB×(j+1)+Tf×2。
      若將讀出視頻數據的總量視為YV,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為VdV,直至解碼器消耗掉讀出的所有視頻數據的時間為,YV/VdV如果將讀出處理時間相加所獲得的值比該時間短,則在重現期間視頻數據的緩沖區(qū)不會變空,從而,如果滿足YV/VdV≥Tsv+Tnv,則有可能在視頻不停止的同時執(zhí)行重現。由于在公式右側的Tsv和Tnv為使用j的式子,滿足該條件公式的j值相當于在重現期間相繼讀出的記錄區(qū)域的數量。
      此外,該實施例的重現順序的特征還在于,讀出圖16中記錄區(qū)域G10中另一類型的數據和ch1和ch2中音頻數據后,并不首先讀出緊在其后的記錄區(qū)域G11中的視頻數據,訪問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包括音頻數據的記錄區(qū)域G50的中間點,且首先讀出在分立區(qū)域(附加序列)中ch3和ch4中的音頻數據。
      其原因將描述如下。由于視頻數據與相同時間長度的音頻數據相比通常具有更大的數據尺寸,從記錄介質讀出視頻數據需要更長的時間。在重現處理中,必須同步輸出視頻和音頻,從而,在準備好視頻數據以及必要音頻信道的音頻數據時,可將從記錄介質讀出的數據作為視頻和音頻輸出。這里,將考察按照與該實施例中不同的順序執(zhí)行重現的情形。在圖16中,首先假設按如下順序從記錄區(qū)域G10,記錄區(qū)域G11,G12,G13,G20,G21,G22讀出數據。此時,僅讀出視頻數據,另一類型的數據,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這樣,由于未準備好ch3和ch4中其余的音頻數據,從而在此時不能輸出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對于ch3和ch4中其余的音頻數據,當進一步讀出記錄區(qū)域G50時,可同時輸出四個信道的視頻和音頻。讀出記錄區(qū)域G10至G22中的數據要花費時間,這是由于在該區(qū)域中包括有視頻數據。另一方面,按照該實施例的重現順序,當讀出主序列中的記錄區(qū)域G10后,先讀出附加序列中的記錄區(qū)域G50至G60。因此,于此時,記錄區(qū)域G10中ch1和ch2中的音頻數據處在緩沖區(qū)中,記錄區(qū)G50和G60中ch3和ch4中的音頻數據也處在緩沖區(qū)中。從而,在讀出記錄區(qū)域G11中的視頻數據時,視頻數據和四個信道的音頻數據都準備好,從而能夠輸出視頻和音頻。記錄區(qū)域G50至G60包括有音頻數據,從而,讀出該數據所需的時間較短。這樣,根據該實施例的重現順序,獲得了能夠在重現處理中更快速啟動視頻和音頻數據輸出的效果。
      此外,在讀出數據并將其作為視頻或音頻輸出期間,需要有用于存儲讀出數據的存儲器,如緩沖區(qū)。對于通過不同于該實施例的方法按如上所述首先讀出視頻數據的情形,必須首先存儲讀出視頻數據,直至準備好了四個信道的音頻數據。由于視頻數據通常與相同時間長度的音頻數據相比具有更長的數據尺寸,則用于存儲視頻數據的緩沖區(qū)必須有較大尺寸。根據該實施例的重現順序,在視頻數據前讀出音頻數據。因此,足以存儲其尺寸比視頻數據還小的音頻數據,從而獲得用于存儲讀出數據的緩沖區(qū)尺寸較小的效果。
      工業(yè)應用根據本發(fā)明,通過重現M個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對的處理,然后以記錄后方式記錄M組音頻數據,構成一個周期。從而,獲得在傳統(tǒng)方法不可能實現記錄后編輯的光盤上有可能實現記錄后編輯的效果,而且本發(fā)明可用于在信息記錄介質上能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和記錄,并能從已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和記錄的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的記錄/重現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信息記錄介質的記錄/重現裝置,在該信息記錄介質上,彼此獨立地記錄有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其中,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在不同于其中相繼記錄有包括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數據塊的主序列的分立區(qū)域中,形成其中相繼記錄有包括記錄后音頻數據的數據塊的附加序列,所述記錄/重現裝置包括拾取裝置,用于在該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信息或從該信息記錄介質重現信息;和控制部件,用于對該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其中,在從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期間,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該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即,該拾取裝置交替訪問該主序列和該附加序列,并在每次對主序列和附加序列中每一個的訪問中重現連續(xù)的M(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個數據塊。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所述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即,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音頻數據與視頻數據之間,在該視頻數據之前記錄該音頻數據。
      3.根據權利要求2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所述光學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即,當從所述主序列和所述附加序列的每一個讀出在同一實時中彼此對應的M個數據塊時,(1)從所述主序列中M個數據塊的頭部塊重現原始音頻數據,(2)從與所述主序列中M個數據塊相對應的所述附加序列中的M個數據塊相繼重現記錄后音頻數據,(3)從所述主序列的頭部塊重現視頻數據,以及(4)從所述主序列中(M-1)個數據塊重現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項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若將自(M+1)個數據塊讀出的視頻數據總量視為YV,視頻數據的比特率為VdV,從(M+1)個數據塊讀出視頻數據所需的時間為Tsv,在(M+1)個數據塊中從第一數據塊讀出視頻數據開始到從第(M+1)個數據塊讀出視頻數據結束的時期內,除進行讀出視頻數據以外的處理所需的處理時間為Tnv時,則滿足YV/VdV≥Tsv+Tnv。
      5.一種將視頻數據和音頻數據彼此獨立地記錄在信息記錄介質上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在不同于其中要記錄包括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數據塊的第一區(qū)域的分立區(qū)域中,設置有要記錄的包括記錄后音頻數據的數據塊的第二區(qū)域,所述記錄/重現裝置包括拾取裝置,用于在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信息或從該信息記錄介質重現信息;和控制部件,用于對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其中,當將記錄后音頻數據記錄到其上記錄有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該信息記錄介質上時,該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該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即,從該第一區(qū)域重現連續(xù)的M(M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數)個數據塊,然后將對應于該M個數據塊的包含有記錄后音頻數據的M個數據塊相繼記錄到該第二區(qū)域中。
      6.根據權利要求5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當將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記錄在第一區(qū)域中時,所述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所述拾取裝置進行控制,即,在所述拾取裝置精細尋道的范圍內以一定間隔交替地記錄該視頻數據和該音頻數據。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的記錄/重現裝置,還包括視頻重現緩沖區(qū),用于積累從所述信息記錄介質讀出的視頻數據;音頻重現緩沖區(qū),用于積累從所述信息記錄介質讀出的音頻數據;記錄緩沖區(qū),用于在記錄所述記錄后音頻數據之前對其進行臨時存儲;用于解碼視頻數據的視頻解碼器;用于解碼音頻數據的音頻解碼器;和用于對音頻數據進行編碼的編碼器,其中,M的值處于一個范圍內,在該范圍內,在從第一區(qū)域相繼重現所述M個數據塊期間,視頻重現緩沖區(qū)、音頻重現緩沖區(qū)和記錄緩沖區(qū)均未溢出或下溢,且到視頻解碼器的視頻數據傳輸不會停止。
      8.根據權利要求7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若Tf(j)在重現所述視頻數據后,從視頻數據記錄區(qū)的終止邊界到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開始邊界的用于記錄后編輯的訪問時間,Vt從所述信息記錄介質讀出數據時的數據速率,TI重現記錄在視頻數據記錄區(qū)中的數據所需的時間,VdV視頻數據的比特率,N音頻信道的數量,VdA音頻數據的比特率,以及Tfv從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終止邊界到下一個音頻數據記錄區(qū)的開始邊界的訪問時間,則M的值滿足M≥(Tf(j)×Vt)/(TI×(Vt-VdV-2×N×VdA)-Tfv×Vt)。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的記錄/重現裝置,其中,所述音頻數據具有多個信道,且其中,所述記錄/重現裝置包括與所述多個信道相對應的多個音頻解碼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通過設計出用于在記錄后編輯的重復處理的一個周期內進行訪問的方法,提供了一種記錄/重現裝置,該記錄/重現裝置能夠在傳統(tǒng)方法確定出不可能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盤上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并能夠重現由此執(zhí)行記錄后編輯的數據。該記錄/重現裝置設置有用于記錄或重現信息的拾取裝置,和控制該拾取裝置操作的控制部件,其中,在信息記錄介質上,在不同于其中相繼記錄有包括原始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數據塊的主序列的分立區(qū)域中,形成相繼記錄有包括記錄后音頻數據的數據塊的附加序列,從信息記錄介質執(zhí)行重現時,控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對該拾取裝置的操作進行控制,即,拾取裝置交替訪問主序列和附加序列,并在每個訪問中相繼重現多個數據塊。
      文檔編號G11B27/034GK1745578SQ20038010953
      公開日2006年3月8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2月5日
      發(fā)明者岡田孝文, 下田代雅文, 后藤芳稔, 坂內達司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