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763186閱讀:27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光盤拾波系統(tǒng)的光拾取系統(tǒng),是一種將現(xiàn)有的多個分離組件構成的光拾取系統(tǒng)以疊層的方式進行集成,從而提高產(chǎn)量,實現(xiàn)超薄化的疊層形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光盤播放裝置從CD到DVD再到利用BLUE LD技術的高密度存儲方式,其記錄容量是一路攀升。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數(shù)值孔徑(NAnumerical aperture)及波長等光學特性的提高。但這種光學特性的提高往往受制于技術的發(fā)展。為此,近來為這種突破光學特性技術制約的技術從方方面面得到探討研究。這種技術中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光磁記錄方式,利用光磁的超分辨技術,進一步將記錄密度提供到光學限界以上。
      圖1是現(xiàn)有的用于光盤的拾波系統(tǒng)構造示意圖意圖。
      如圖所示,現(xiàn)有的拾波系統(tǒng)是由發(fā)光元件10;使上述發(fā)光元件發(fā)射的光平行曲折的平行光管透鏡(collimate lens)20;使通過平行光管透鏡的光向物鏡80折射的光束分離器30;使通過上述光束分離器的光向光盤照射的物鏡80;上述光盤90反射的光如果經(jīng)過光束分離器的反射面發(fā)生折射,將這發(fā)生折射的光分離成S波、P波、S波和P波混合的三個光束的沃拉斯頓(Wollaston)三棱鏡40;使通過上述沃拉斯頓三棱鏡40的光發(fā)生成像的成像透鏡40和凹透鏡60;從上述凹透鏡通過的光束中檢測信號的受光元件70構成。
      上述的發(fā)光元件是由激光二極管構成。
      上述的沃拉斯頓三棱鏡是由水晶等復折射物質構成,偏光45度,S波和P波以50∶50的比率分離,光波波長縮短。
      下面闡述現(xiàn)有的光拾波系統(tǒng)運作技術。
      如果從發(fā)光元件上發(fā)出強烈的光束照射在光盤上,上述光束照射在光盤上的點的溫度升高,當升高至比使光盤上涂抹的磁性物質的磁力消失的溫度還高的溫度時,緊挨光盤設置的外部磁頭上的磁力消失,磁力的方向發(fā)生變化,這樣便實現(xiàn)了向光盤上記錄數(shù)據(jù)的過程。
      如果從發(fā)光元件上發(fā)出的光束通過平行光管透鏡、光束分離器及物鏡照射在光盤上時,在通過光束分離器的同時直線平光的光束根據(jù)光盤上磁的方向改變自身的方向,從而完成了輸出光盤上數(shù)據(jù)的過程。
      上述照射到光盤上的光被反射,再次經(jīng)由物鏡80、光束分離器30通過沃拉斯頓三棱鏡40。在經(jīng)過上述光束分離器30時,光束分成S偏光波和P偏光波后,經(jīng)過上述成像透鏡40和凹透鏡照射到受光元件70上。受光元件70再將S偏光波和P偏光波的比率進行對比,從而感知到信號。
      為使這種記錄播放順暢進行,伺服動作是必不可少的,它將在光盤上正確地結成焦點并進行軌道跟蹤。誤差檢測法作為滿足這種伺服動作的一種方法,其中軌跡誤差檢測法包括推拉(push-pull)法、3光束法、DPD(感知相位差異Differential Phase Detection)法等;焦點誤差檢測法包括非點數(shù)差法、SSD(感知點大小差異Spot Size Detection)法等。這種誤差檢測法的實施需要多個受光元件。這一點已經(jīng)在專利1994-0003608中進行地詳細論述。
      正如以上所述,現(xiàn)有的拾波系統(tǒng)是由多個分離的組件組裝、調整而成,組裝、調整過程復雜,而精密組件難以實施,造成了產(chǎn)品性能低下,生產(chǎn)力不足的現(xiàn)象;多個組件的組裝及調整都各自需要空間,不利于拾波系統(tǒng)小型化、輕量化的發(fā)展;在對超小型化要求日益提高的便攜式機器迅猛發(fā)展的趨勢下,現(xiàn)有的這種拾波系統(tǒng)更是面臨淘汰的危機。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xiàn)有拾波系統(tǒng)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將現(xiàn)有的多個分離組件構成的光拾取系統(tǒng)以疊層的方式進行整合,從而提高產(chǎn)量,實現(xiàn)超薄化的疊層型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
      本發(fā)明為達成上面的目的,提供一種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包括以下部件光元件形成層;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面突出形成的墊片;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面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從光盤上反射的光以導波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將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分割成不同的領域,依靠通過不同領域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上投射形成的反射光位置不同,使分割領域具有2種以上曲折率而形成的全息攝影結構;由上述全息攝影結構的各分割領域形成的反射光投射在發(fā)光元件層上的位置上分布的多個控制受光元件;為將上述控制受光元件信息傳遞給控制部,在光元件形成層上形成的布線。
      再有,在向伺服全息攝影層照射光的光元件形成層上所固定的發(fā)光元件;為使反射的反射光投射于發(fā)光元件形成層,使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反射面朝向發(fā)光元件形成層而形成的發(fā)光元件控制用的反射全息攝影結構;在上述反射全息攝影結構作用下反射的光在上述發(fā)光元件形成層上形成的反射光的位置上分布的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為了使控制部可以控制發(fā)光元件的強度而將接收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的信號轉達到控制部的布線等這些組件能夠使本發(fā)明構造更加理想。
      還有,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間形成的偏光層;在上述偏光層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間形成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以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導波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的多個作為光柵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在由通過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經(jīng)過位置使偏光層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層上形成的偏光面;通過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的投射位置上分布的信號檢測光元件等能夠使本發(fā)明更加有效。
      再有,在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上面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以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的將從上述發(fā)光元件發(fā)射的光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鏡;在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平行光管透鏡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層等能夠使本發(fā)明更為完美。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還可以通過以下元素構成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上面形成的偏光層;在上述偏光層上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在上述平行光管層上疊加形成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以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光導波軸為中心的能夠形成多個光柵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在上述偏光層上形成的使由通過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經(jīng)過的位置上使偏光層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層上形成的偏光面;通過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的位置上分布的信號檢測光元件;以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的將從上述發(fā)光元件發(fā)射的光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鏡;在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平行光管透鏡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層。
      此外,在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上面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以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的將從上述發(fā)光元件反射光的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鏡;在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平行光管透鏡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層等,加入這些組件的本發(fā)明效果更好。
      再加入以下元素,可使本發(fā)明更加理想以光導波軸為中心能夠形成光導波功的同時疊加于上述平行光管層的物鏡墊片;在上述物鏡墊片支撐下設置的物鏡。
      如果將上述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兩分為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并使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以曲折率不同的方式形成,本發(fā)明的效果更佳。
      上述受光元件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投射的位置上具備有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上述受光元件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投射的位置上具備有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如果本發(fā)明包含上述受光元件,則更為理想。
      而且,如果上述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分割成3個領域而形成,本發(fā)明的效果更加明顯。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集成的光拾取系統(tǒng),它是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將現(xiàn)有技術中多個分離的組件疊加、整合,形成集成的光拾取系統(tǒng),便于大量生產(chǎn)和符合小型化、輕量化的發(fā)展趨勢,更適用于便攜式機器。


      圖1是現(xiàn)有光盤用的拾波系統(tǒng)構造示意圖意圖。
      圖2至圖8是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范例的構造示意圖。
      圖2是拾波系統(tǒng)的側視圖。
      圖3是基礎光學系統(tǒng)的側視圖。
      圖4(a)是圖3平行光管層的主視圖。
      圖4(b)是圖3平行光管層的平面圖。
      圖4(c)是圖3平行光管層的底面圖。
      圖5(a)是圖3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主視圖。
      圖5(b)是圖3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平面圖。
      圖6(a)是圖3偏光層的主視圖。
      圖6(b)是圖3偏光層的平面圖。
      圖7(a)是圖3伺服全息攝影層的主視圖。
      圖7(b)是圖3伺服全息攝影層的平面圖。
      圖7(c)是圖3伺服全息攝影層的底面圖。
      圖7(d)是圖7(a)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放大圖。
      圖8是圖2光元件形成層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范例——光拾取系統(tǒng)運作的運作示意圖。
      圖10至圖11(c)是焦點控制方法的示意圖。
      圖10是伺服全息攝影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的側視圖。
      圖11(a)至11(c)是圖10焦點控制受光元件的平面圖。
      圖12(a)及圖12(b)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范例生產(chǎn)基礎光學系統(tǒng)方法的示意圖。
      圖12(a)是基礎光學系統(tǒng)各層分離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12(b)是各層結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范例構造的示意圖——基礎光學系統(tǒng)的截面圖。
      圖14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范例構造的示意圖——基礎光學系統(tǒng)的截面圖。
      圖15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個實施范例構造的示意圖——光拾取系統(tǒng)的截面圖。
      *對圖的主要部分的符號說明*101光導波軸110,210,310,410平行光管層112平行光管透鏡 113光吸收層
      120,220,420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 130,230偏光層140,240,340,440伺服全息攝影層142,143偏光面 44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 146反射全息攝影結構150,250,350,450光元件形成層152,252,352,452墊片155布線 157a,157b信號檢測受光元件158a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b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9a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60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我們結合附圖進行說明。
      在對本發(fā)明進行闡述時,將省略去眾所周知的功能敘述及一些可能會混淆對本發(fā)明要旨的理解的具體的構造說明。
      同時在闡述過程中,對同一部分或相當于同一部分的敘述采用同一標記,具體說明省略。
      圖2至圖8是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范例的構造示意圖。圖2是拾波系統(tǒng)的側視圖。圖3是基礎光學系統(tǒng)的側視圖。圖4(a)是圖3平行光管層的主視圖。圖4(b)是圖3平行光管層的平面圖。圖4(c)是圖3平行光管層的底面圖。圖5(a)是圖3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主視圖。圖5(b)是圖3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平面圖。圖6(a)是圖3偏光層的主視圖。圖6(b)是圖3偏光層的平面圖。圖7(a)是圖3伺服全息攝影層的主視圖。圖7(b)是圖3伺服全息攝影層的平面圖。圖7(c)是圖3伺服全息攝影層的底面圖。圖7(d)是圖7(a)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放大圖。圖8是圖2光元件形成層的示意圖。
      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范例的拾波系統(tǒng)是由以下部分構成搖臂100;在上述搖臂100上通過懸浮體210放置的載片250;在上述載片250上通過調節(jié)器設置的物鏡230;在上述搖臂上設置的基礎光學系統(tǒng)100;使上述基礎光學系統(tǒng)100和上述物鏡230間的光束發(fā)生曲折,并進行傳送的反射三棱鏡220;在基礎光學系統(tǒng)上接受焦點控制信息和循跡信息,控制調節(jié)器240的控制部260。
      光拾取系統(tǒng)應用了這種將基礎光學系統(tǒng)100、反射三棱鏡220及物鏡都包含在內(nèi)的概念。
      上述的基礎光學系統(tǒng)100包含以下組件光元件形成層1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150上面突出出來形成的墊片152;在上述墊片152上面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140;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140上面疊加形成的偏光層130;在上述偏光層上疊加形成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120;在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120上面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150。上述各層110至150都是以對從光盤上反射的光進行導波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的。
      上述光元件形成層150上設置有發(fā)光元件153,在上述發(fā)光元件153的發(fā)光部上設置有反射體154,使發(fā)出的光能夠跟隨強導波軸的方向照射。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設有布線155和緩沖墊156,能夠將分布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150上的多個受光元件154、157-170的信號傳送到控制部。
      在上述發(fā)光元件153中使用的是激光二極管。
      上述受光元件154、157-170包含有為進行焦點控制的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和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b;為進行尋跡控制的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a和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檢測光盤上記錄的信息的信號檢測受光元件158a、158b;為控制發(fā)光元件153強度的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160。上述受光元件154、157-170的位置根據(jù)伺服全息攝影層140和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120的構造而定,因此在詳細論述伺服全息攝影層140和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120的構造之后,再論述受光元件的位置。
      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140是由圓玻璃構成的本體層141;在上述本體層141與光元件形成層相對的面(以下稱“下面”)覆蓋而成的光吸收層142;上述本體層141上面的一部分是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145;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上形成的反射面朝向發(fā)光元件層的,能夠將反射而成的反射光投射于發(fā)光元件層且用于控制發(fā)光元件的反射發(fā)光全息攝影結構146構成。
      上述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145兩分成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且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之間的光柵間距不同,反射光焦點距離也不同;而光柵樣子的差異也造成反射光投射的位置不同。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范例中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145兩分成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它們各自形成紋理曲線,除這兩個以外還可以分割成其它多個;此外,全息攝影結構紋理還可以是直線。
      上述反射全息攝影結構146將發(fā)光元件發(fā)出的光進行反射,形成反射光,反射光所投射的位置在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上不同。為了能夠反射更多的光,在反射全息攝影結構上面可以放置一層金屬膜,但是如果可以用玻璃自身的反射來調節(jié)增強反射全息攝影結構的效果的話,不用這層金屬膜也可以。
      上述的偏光層130包含了圓玻璃片141;由通過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光線形成的±1次反射光經(jīng)過圓玻璃片141的下面,在這圓玻璃片141下面形成的偏光面142、143。
      上述偏光面142、143是由諸如扇形偏光子或者可以偏光分離的偏光性光柵等的偏光性元件構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光面偏光方向為相互直交,在平光面與光導波軸相交的地方不能形成偏光面。
      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120是由圓玻璃板121;在圓玻璃板上面與光導波軸101相交的一部分區(qū)域形成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122構成。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122形成多個光柵,上述光柵可以形成球形或射線陣槽。
      上述平行光管層110是由圓玻璃板111;在上述圓玻璃板111上面形成的以上述平行光管層的光導波軸101為中心的將從上述發(fā)光元件發(fā)射光的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鏡112;在上述平行光管層下面覆蓋的光吸收層構成113。
      上述光吸收層113是由數(shù)十毫微米大小的物質鎳或鎳酸化物構成。在光導波軸經(jīng)過的位置上產(chǎn)生上述光吸收層113所沒有的光導波功114。上述光吸收層防止了由于反射產(chǎn)生的微光,從面降低了噪音。
      上述平行光管透鏡112是將圓玻璃板分成若干層,經(jīng)過冷卻后加熱軟熔程序形成的。
      上述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是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的作用下,經(jīng)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上述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a是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經(jīng)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
      同樣,上述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b是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的作用下,經(jīng)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上述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是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經(jīng)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
      此外,上述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160分布于反射光在上述控制發(fā)光元件用的反射全息攝影結構146作用下在發(fā)光元件形成層上形成的反射光的位置上。
      上述信號檢測受光元件157a、157b分布于在通過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后形成的±1次反射光再通過偏光面142、143后在光元件形成層上投射的位置上。
      以下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范例的具體運作過程進行說明。
      圖9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范例光拾取系統(tǒng)運作過程的示意圖。
      光盤上的記錄過程和現(xiàn)有的拾波系統(tǒng)一樣。下面就記錄輸出過程進行說明。由發(fā)光元件153發(fā)出的光跟隨光導波軸101的指引,通過反射三棱鏡220、物鏡230照射到光盤上。照射到光盤上的光依據(jù)在光盤上光磁物質記錄的信號,根據(jù)Kerr Rotation現(xiàn)象向偏光的方向轉移后被反射,再經(jīng)過物鏡230和反射三棱鏡220入射到基礎光學系統(tǒng)上。
      入射到基礎光學系統(tǒng)上的光經(jīng)過平行光管鏡112發(fā)生曲折,后經(jīng)過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122,在反射和干涉的作用下,分散成許多個光。經(jīng)分散的光中的±1次反射光在經(jīng)過偏光面142、143后被信號檢測受光元件157a、157b檢測。上述偏光面142、143的偏光方向相互垂直,因此通過偏光面的光都可以被檢測,再依據(jù)光盤上記錄的信號,就可以檢測被照射的光的偏光角度是多少。這樣,通過計算根據(jù)信號檢測受光元件檢測的信號就實現(xiàn)了播放光盤上記錄的信號。
      一方面,入射到基礎光學系統(tǒng)上的光經(jīng)過平行光管鏡112發(fā)生曲折,后經(jīng)過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122,在反射和干涉的作用下,分散成許多個光。經(jīng)分散的光中在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144a入射至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1次反射光144b入射至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在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145a入射至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b,-1次反射光145b入射至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
      整合上述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和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b的信號,控制物鏡230的焦點;整合上述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和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的信號,進行循跡控制。
      焦點控制采用SSD(感知點大小spot size detection)法,循跡控制采用推拉法(push-pull)。此外還有其它一些控制焦點和循跡的方法,也都屬于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
      圖10至圖11(c)是焦點控制方法的示意圖。圖10是伺服全息攝影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的側視圖。圖11(a)至11(c)是圖10焦點控制受光元件的平面圖。
      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使得反射光焦點距離出現(xiàn)差異。即,如果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4的間距大,則形成的焦點F1距離長;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145的間距小,則形成的焦點F2的距離短。上述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和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b在正常情況下能夠處于焦點F1和焦點F2的中間位置是較為理想的情況。
      當物鏡230和光盤90間的焦點位置準確時,如圖11(a)所示,光將投射在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158b上。此時,如下數(shù)學公式所示,定義的Fe值為零,在這種情況下無需進行焦點控制。
      數(shù)學式1Fe=(A1+A3+A5)-(A2+A4+A6)但是當物鏡230和光盤90間的間距大時,如圖11(b)所示,此時Fe值大于零,則將啟動調節(jié)器240,縮小節(jié)物鏡和光盤的間距。
      同樣如果當物鏡230和光盤90間的間距小時,如圖11(c)所示,此時Fe值小于零,則啟動調節(jié)器240,適當擴大物鏡和光盤的間距。
      循跡控制法是如果投射在光盤上的焦點偏向光盤的一邊,照射在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a和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上的光的數(shù)量就會出現(xiàn)差異,通過調整照射在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a和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b上的光的數(shù)量,使其一致來控制循跡誤差。
      圖12(a)及圖12(b)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范例生產(chǎn)基礎光學系統(tǒng)方法的示意圖。圖12(a)是基礎光學系統(tǒng)各層分離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2(b)是各層結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
      如圖所示,在各層110、120、130、140、150上將組件按格子形安置,之后進行對齊、疊加、接觸等程序,再用切斷線300a切斷,這樣多個基礎光學系統(tǒng)就生產(chǎn)出來了。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范例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將現(xiàn)有技術中多個分離的組件疊加、整合,形成集成的基礎光學系統(tǒng),便于大量生產(chǎn)和符合小型化、輕量化的發(fā)展趨勢,更適用于便攜式機器。
      圖13是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范例——基礎光學系統(tǒng)的截面圖。
      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范例的基礎光學系統(tǒng)是由光元件形成層2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250上突出出來形成的墊片252;在墊片252上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240;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240上疊加形成的偏光層230;在上述偏光層230上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210;在上述平行光管層210上疊加形成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220構成。
      第二實施范例和第一實施范例相比,平行光管層210和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220的位置順序有所不同,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位于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220的下面,除此之外,兩個范例相同。
      圖14是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范例——基礎光學系統(tǒng)的截面圖。
      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范例除去了光磁信號檢測功能,可以用于輸出一般的ROM或PHASE CHANGE方式的光盤記錄。
      第三實施范例是由光元件形成層3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350上突出出來形成的墊片352;在墊片352上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340;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340上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310構成。上述光元件形成層350、墊片352、伺服全息攝影層340、平行光管層310的構成和功能同本發(fā)明第一實施范例一樣,只是較之第一實施范例少了偏光層和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無法進行磁信號檢測,且在光元件形成層350上也少了第一實施范例中有的檢測磁信號的信號檢測受光元件157a、157b。因此第三實施范例輸出信號是將焦點控制受光元件158a、158b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159a、159b進行綜合而實現(xiàn)的。
      圖5是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范例——光拾取系統(tǒng)的截面圖。
      本發(fā)明的第四個實施范例除去了光磁信號檢測功能,可以用于輸出一般的ROM或相變方式的光盤記錄。
      第四實施范例是由光元件形成層4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450上突出出來形成的墊片452;在墊片452上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440;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440上疊加形成的;以光導波軸101為中心形成導波功421的在上述平行光管層410上疊加形成的物鏡墊片420;在物鏡墊片支撐下的物鏡430構成。
      與本發(fā)明第三實施范例的基礎光學系統(tǒng)相比,第四實施范例是包含了物鏡在內(nèi)的光學拾光器。其它各層光元件形成層450、墊片452、伺服全息攝影層440、平行光管層410的構造都與第三實施范例相同。
      雖然本發(fā)明已參照當前的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是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fā)明,應理解其中可作各種變化和修改而在廣義上沒有脫離本發(fā)明,所以并非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fā)明的實質精神范圍內(nèi),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形都將落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光元件形成層;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面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利用微機械加工方法形成平行光管透鏡的同時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上面疊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層;從光盤上反射的光以導波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將光投射的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分割成不同的領域,依靠通過不同領域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上投射形成的反射光位置不同,使分割領域具有2種以上曲折率而形成的全息攝影結構;由上述全息攝影結構的各分割領域形成的反射光投射在發(fā)光元件層上的位置上分布的多個控制受光元件;以及為將上述控制受光元件信息傳遞給控制部,在光元件形成層上形成的布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在使光向伺服全息攝影層照射的光元件形成層上固定的發(fā)光元件;為使反射的反射光投射于發(fā)光元件形成層,使伺服全息攝影層的反射面朝向上述光元件形成層而形成的發(fā)光元件控制用的反射全息攝影結構;依靠上述發(fā)光元件控制用反射全息攝影結構反射的光在上述發(fā)光元件形成層上形成的反射光的位置上分布的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以及為了使控制部可以控制發(fā)光元件的強度而將上述接收發(fā)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的信號轉達到控制部的布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在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間形成的偏光層;在上述偏光層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間形成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以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的多個作為光柵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在由通過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經(jīng)過位置使偏光層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層上形成的2個偏光面;通過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的投射位置上分布的信號檢測光元件。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在上述平行光管層上除上述平行光管透鏡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層。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和上述平行光管層之間形成的偏光層;在上述平行光管層上形成的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層;在由通過上述光束分離器全息攝影結構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經(jīng)過位置使偏光層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層上形成的2個偏光面;通過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的投射位置上分布的信號檢測光元件偏光層。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以光導波軸為中心形成導波功的同時在上述平行光管層上疊加形成的物鏡墊片;在物鏡墊片支撐下的物鏡。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上述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分為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和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和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以曲折率不同的方式形成。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控制受光元件包括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投射在光元件形成層的位置上放置的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一循跡控制受光元件;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攝影結構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投射在光元件形成層的位置上放置的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二循跡控制受光元件。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第一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和上述第二焦點控制受光元件可分成3個領域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光盤播放器的光拾取系統(tǒng),提供了一種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它包括光元件形成層;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面突出形成的墊片;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層上面疊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攝影層;從光盤上反射的光以導波的光導波軸為中心將上述伺服全息攝影層分割成不同的領域,依靠通過不同領域的光在光元件形成層上投射形成的反射光位置不同,使分割領域具有2種以上曲折率而形成的全息攝影結構;在上述全息攝影結構分割領域的作用下形成的反射光在光元件層的位置上分布著的多個控制受光元件;為將上述控制受光元件信息傳遞給控制部,在光元件形成層上形成的布線。這種集成光拾取系統(tǒng)有利于大量生產(chǎn),實現(xiàn)了小型化和輕量化,符合便攜式機器的需求。
      文檔編號G11B7/135GK1744206SQ200410054240
      公開日2006年3月8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2日
      發(fā)明者李萬炯, 金相天 申請人:上海樂金廣電電子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