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驅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需要存取的資料大量增加。光盤作為一種存儲介質,其 具有價格便宜、攜帶方便、儲存容量大、保存期限長與資料不易丟失等優(yōu)點,因此光盤仍然 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儲存媒界。隨著光盤的廣泛使用,用于讀取光盤資料的光驅已成為各種 多媒體必備的設備。目前,光驅被廣泛的應用在便攜式電子裝置上,而在需要放置光盤時,使用者要控 制光驅的托盤從電子裝置內(nèi)伸出,再將光盤放到托盤上,然后控制托盤吸入到電子裝置中, 電子裝置對光盤上的資料進行讀取。而當光驅的托盤從電子裝置中伸出時,將占用較大的 外部空間,不利于使用者在空間比較狹小時操作光驅。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放置光盤時不需占用外部空間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一種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設置于一外殼內(nèi),所述外殼上開設有一開口 ;所述內(nèi)置式 光驅結構包括一托盤、一罩體及一作動機構;所述托盤正對所述開口固定于外殼內(nèi);所述 罩體位于托盤上方,且在罩體一端固設有一第一齒條;所述作動機構包括一驅動結構及一 與所述驅動結構傳動連接的傳動結構;所述驅動結構可活動的卡設于外殼上;所述傳動結 構與所述第一齒條相嚙合,并在所述驅動結構的作用下帶動所述罩體移動。本發(fā)明提供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通過驅動結構帶動傳動結構作動,而帶動位于托盤 上方的罩體移動;從而實現(xiàn)不需托盤從外殼內(nèi)伸出,就可對托盤開啟,可有效的節(jié)省使用空 間。
圖1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2是圖1中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傳動示意圖。圖3是圖1中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開啟狀態(tài)示意圖。圖4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5是圖4中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傳動示意圖。圖6是圖4中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的開啟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100,其設置 于一外殼200內(nèi)。所述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100包括一托盤10、一罩體20及一作動機構30。所述外殼200包括一上表面210及一側面220,所述上表面210上開設有一開口 211,所述側 面220上開設有一固定孔221,所述托盤10可從所述開口 211中露出。所述托盤10正對所述開口 211固定于外殼200內(nèi)。該托盤10包括一容置槽11, 所述容置槽11用于承載記錄有多媒體信息的光盤。所述罩體20為方形薄材,在所述罩體20的一端固設有一第一齒條21。所述罩體 20用于對開口 211進行打開和封閉,實現(xiàn)對托盤10的開關。所述罩體20與外殼200底面 的垂直距離大于作動機構30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則所述作動機構30不會阻礙所述罩體 20的移動。所述作動機構30用于帶動罩體20移動。該作動機構30包括一驅動結構31及一 與所述驅動結構31傳動連接的傳動結構32。所述驅動結構31包括一撥桿311及一驅動齒條312,所述撥桿311可移動的卡設 于外殼200側面220的固定孔221中,且與驅動齒條312相固定連接。所述驅動齒條312 包括一端面312a,所述端面312a上設置有一凸起312b。所述傳動結構32包括一第一齒輪321、一第二齒輪322、一第一傳動輪323、一扭簧 324、一第二傳動輪325、一第三齒輪326、一傳動帶327及多個轉軸328。所述第一齒輪321通過一轉軸328可轉動的設置在所述外殼200內(nèi)鄰近固定孔 221的位置處,且與驅動齒條312相嚙合。所述第二齒輪322與第一傳動輪323通過另一 轉軸328可轉動的設置在所述外殼200內(nèi)鄰近所述第一齒輪321的位置處,且所述第二齒 輪322與第一齒輪321相嚙合。所述扭簧324呈V形,其一端固設于驅動齒條312的凸起 312b上,另一端固設于用于套設第二齒輪322的轉軸328上。所述第三齒輪326與第二傳 動輪325通過另一轉軸328可轉動的設置在所述殼體200內(nèi)鄰近第一齒條21的位置處,且 第二傳動輪325與第一傳動輪323通過傳動帶327傳動連接,第三齒輪326與第一齒條21 相嚙合。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齒輪321與第二齒輪322的傳動比大于1 ;所述第一傳 動輪323的直徑大于第二齒輪322的分度圓直徑;所述第一傳動輪323與第二傳動輪325 的傳動比大于1 ;所述第三齒輪326的分度圓直徑大于第二傳動輪325的直徑。初始狀態(tài)下,所述罩體20罩設于托盤10上,且罩體20將開口 211封閉。使用者 撥動撥桿311,所述撥桿311帶動驅動齒條312在固定孔221內(nèi)沿撥動方向移動。本實施 方式中,所述驅動齒條312沿遠離所述托盤10的方向移動。所述驅動齒條312帶動第一齒 輪321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并通過扭簧324施加給套設有第二齒輪322的轉軸328順時針 方向的徑向作用力。所述第一齒輪321帶動第二齒輪322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在所述扭簧 324的作用力下,可使第二齒輪322更容易轉動。由于第一傳動輪323與第二齒輪322固設 于同一轉軸328上,則第一傳動輪323與第二齒輪322 —同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在傳動帶 327的帶動下,所述第二傳動輪325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由于第三齒輪326與第二傳動輪 325固設于另一轉軸328上,則第三齒輪326與第二傳動輪325 —同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所 述第三齒輪326帶動第一齒條21沿遠離托盤10的方向移動。所述罩體20與第一齒條21 一同移動,將所述托盤10從外殼200的開口 211處露出,從而實現(xiàn)對托盤10的開啟。由于 第一齒輪321與第二齒輪322的傳動比大于1,所述第二齒輪322的轉動角度將大于第一齒 輪321的轉動角度,且第一傳動輪323與第二齒輪322轉動相同的角度。由于第一傳動輪 323與第二傳動輪325的傳動比大于1,所述第二傳動輪325的轉動角度將大于第一傳動輪323的轉動角度,且第三齒輪326與第二傳動輪325轉動相同的角度。因此,所述作動機構 30可將撥桿311的短距離移動轉化為第一齒條21上較大距離的移動,從而帶動罩體20較 大范圍的移動。當使用者將記錄有多媒體信息的光盤放入到托盤10的容置槽11后,沿靠近托盤 10的方向撥動撥桿311。所述第一齒條328將反向帶動罩體20移動,重新罩設于托盤10 上,并將外殼200的開口 211封閉,從而實現(xiàn)對托盤10的關閉。如圖4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100’與第一實施 方式提供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100的不同在于所述外殼200’包括一上表面210’及一側面 220,,所述上表面210,上開設有一開口 211,及一固定孔221,,所述托盤10可從所述開口 211,中露出。所述驅動結構31,包括一旋鈕311,及一驅動齒輪312,,所述驅動齒輪312, 包括一端面312a’,所述端面312a’上設置有一凸起312b’。所述驅動結構31’可轉動的卡 設于固定孔221’內(nèi),所述驅動齒輪312’與所述第一齒輪321相嚙合。所述扭簧324的一端 固設于驅動齒輪312’的凸起312b’上,另一端固設于設置有第二齒輪322的轉軸328上。 本實施方式中,使用者沿順時針旋轉旋鈕311’,在驅動齒輪312’及傳動結構32的作用下, 帶動第一齒條21與罩體10沿遠離托盤10的方向移動,實現(xiàn)對托盤10的開啟。當使用者 沿逆時針旋轉旋鈕311’,在驅動齒輪312’及傳動結構32的作用下,帶動第一齒條21與罩 體10往靠近托盤10的方向移動,實現(xiàn)對托盤10的關閉。本發(fā)明實施方式提供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通過驅動結構帶動傳動結構作動,而帶動 位于托盤上方的罩體移動;從而實現(xiàn)不需托盤從外殼內(nèi)伸出,就可對托盤開啟,可有效的節(jié) 省外部空間??梢岳斫獾氖牵瑢τ诒绢I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做 出其它各種像應的改變與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與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 圍。
權利要求
一種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設置于外殼內(nèi),所述外殼上開設有一開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包括一托盤、一罩體及一作動機構;所述托盤正對所述開口固定于外殼內(nèi);所述罩體位于托盤上方,且在罩體一端固設有一第一齒條;所述作動機構包括一驅動結構及一與所述驅動結構傳動連接的傳動結構;所述驅動結構可活動的卡設于外殼上;所述傳動結構與所述第一齒條相嚙合,并在所述驅動結構的作用下帶動所述罩體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結構包括一撥桿及一 驅動齒條,所述撥桿可活動的卡設于外殼上,且與驅動齒條相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結構包括一旋鈕及一 驅動齒輪,所述旋鈕可轉動的卡設于外殼上,且與驅動齒輪相固定連接。
4.如權利要求2或3任意項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結構包括 第一齒輪、一第二齒輪、一第一傳動輪、一第二傳動輪、一第三齒輪、一傳動帶及多個轉軸; 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相嚙合,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傳動輪固設于一轉軸上,所述第一 傳動輪與第二傳動輪通過傳動帶傳動連接,所述第三齒輪與第二傳動輪固設于另一轉軸 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的傳 動比大于1。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動輪的直徑大于第 二齒輪的分度圓直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動輪與第二傳動輪 的傳動比大于1。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齒輪的分度圓直徑大 于第二傳動輪的直徑。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體為方形薄材,其與外殼 的垂直距離大于傳動機構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其設置于一外殼內(nèi),所述外殼上開設有一開口;所述內(nèi)置式光驅結構包括一托盤、一罩體及一作動機構;所述托盤正對所述開口固定于外殼內(nèi);所述罩體位于托盤上方,且在罩體一端固設有一第一齒條;所述作動機構包括一驅動結構及一與所述驅動結構傳動連接的傳動結構;所述驅動結構可活動的卡設于外殼上;所述傳動結構與所述第一齒條相嚙合,并在所述驅動結構的作用下帶動所述罩體移動。通過作動結構帶動罩體在外殼內(nèi)部移動,而不需托盤從外殼內(nèi)伸出,就可實現(xiàn)對托盤的開啟,可有效的節(jié)省使用空間。
文檔編號G11B7/00GK101872630SQ200910301720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21日
發(fā)明者吳偉, 楊鑫, 章華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