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盛放盒式盤的外套盒以及外套盒的封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裝盒式盤的盒式盤封裝盒,其中盒式盤包括裝在一個主盒體內(nèi)的記錄盤,如一種光盤或磁一光盤。更特別地,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盒式盤的外套盒以及裝盒式盤的外套盒的方法。
一種所謂的外套盒已被推薦作為包裝盒式盤的封裝盒,其中盒式盤包括記錄盤和主盒體,而主盒體內(nèi)裝有盤或一個包括裝有磁帶的磁帶軸和內(nèi)裝磁帶軸的磁帶盒的盒式磁帶。
外套盒401是由一個合成材料[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FT)]制成的片狀彎成一個盒子而構成的,其中盒子的一側在404處是敞開的,以便產(chǎn)生一種盒狀結構,如
圖1所示。內(nèi)裝記錄介質的上述磁帶盒通過開口404被放入并保持在外套盒401中??偟膩碚f,外套401的尺寸恰好大得足以通過磁帶外表而與外套盒的內(nèi)表面之間的摩擦力將內(nèi)裝錄音介質的磁帶盒包容在外套盒內(nèi)并保持住。為便于將磁帶盒從外套盒取出,在外套盒主表面的前端有切口402,403,并延續(xù)到開口404。
同時,由于外套盒是通過將紙或合成樹脂構成的片狀件彎折而成的,因此,為保持其可折疊性,在厚度上不超過某一限度,所以,使得提高足夠的韌性很困難。
如果外套盒被用作盛裝盒式盤的盒子,則會產(chǎn)生下列問題。即,如果裝有盒式盤的盒子不具備足夠的韌性,則盒式盤就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護。即,如果外部壓力施加在內(nèi)含盒式盤的盒子上,則盒子很容易產(chǎn)生變形。結果是在外部壓力下,包含在外套盒內(nèi)的盒式盤可能產(chǎn)生損壞或變形。另一方面,如果包含在各自外套盒中的多個盒式盤彼此疊在一起,則在上面盒式盤的重力作用下,外套盒會產(chǎn)生變形,結果仍是盒式盤可能產(chǎn)生損壞或變形。
此外,用于盒式盤的傳統(tǒng)的外套盒不配備將盒式盤保持在其中的裝置。結果,在碰撞或振動情況下會使盒式盤從外套盒中脫出。如果包含于外套盒中的盒式盤在運輸時從盒中脫出的話,就會有盒式盤掉落在地板或地上而被由此而產(chǎn)生的碰撞所損壞的危險。
此外,由于盒式盤是采用片狀材料彎折而成的,所以將主盒體從外套盒中取出或裝入所通過的開口就不能很容易地在外套盒上形成預定形狀。除此之外,由于盒上的開口會變形,則在將盒式盤裝入外套盒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困難。
作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可以設想形成由兩個半盒(即一個頂板件和一個底板件)構成的盒子,類似于兩半的主盒體,這兩個板件彼此相鄰并連接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盒體。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板件可以采用注模法注成一體而不必預先進行彎折或折疊。結果就是這些板件可能由不具有充分韌性的材料構成。
然而,如果盒體的兩個板件由一組螺釘連接在一起,則這兩個板件在結構上就變得復雜了。此外,由于必須配備螺母以便脫開盒式盤,則與盒式盤相比較,頂板和底板件在尺寸上將變得龐大。
如果采用所謂超聲焊將頂板和底板件連接在一起的話,則板件的表面區(qū)域會由于超聲波的傳播而被破壞,從而有損于應該盡可能整潔的盒子的外觀。另一方面,超聲焊會刮壞沿頂板和底板件的連接線形成的熔合的肋部從而產(chǎn)生許多碎片,而這些碎片則會留在外套盒中,而后進入盒式盤內(nèi)并沉積在盒式盤內(nèi)的盤上,使得不可能記錄和/或重放出滿意的信號。此外,通過超聲焊連接起來的頂板件和底板件在高溫和高濕度條件下則會由于缺乏耐久性而彼此分開。
如果采用一種粘接劑將頂板件和底板件連接在一起的話,則需要花一些時間處理粘接劑直到粘接劑固化為止,因此不可能獲得即時連接。此外,有必要控制粘接劑的施放量,使得過量的粘接劑不會流出兩個板件之間的空間,從而導致操作復雜。此外,需要麻煩的粘接劑控制操作以防止未使用的粘接劑固化或防止粘接劑能力下降。所以,采用粘接劑連接在一起的兩個板件會由于缺乏耐久性而在高溫、高濕度條件下彼此分開。
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即待出售的內(nèi)裝盒式盤的外套盒401(如圖1至3所示)采用一種合成樹脂的模件(如一種折疊膜)進行封裝,這是采用所謂焦糖包裝進行的封裝,其中外套盒401被放入對側連在一起的疊膜內(nèi),且疊膜的兩個端面向內(nèi)折疊以形成重疊部分,該部分被熱焊在一起以構成一完整的包裝。熱焊是利用一個熱熨部件(如一個熱金屬板)施加在疊膜的重疊部分上來進行的。隨后疊膜熱收縮以便于更緊密地固定在外套盒401的外表面上。
同時,由于疊膜最后熱收縮并與外套盒401的外表面保持緊密接觸,如果在疊膜表面上出現(xiàn)任何凹凸不平之處的話,那么,該疊膜會在這些不平處周圍產(chǎn)生皺折。
這些皺折不僅會有損于外盒的外觀,而且會卡住持握外套盒的人的手指而產(chǎn)生熱焊部分的破裂或分開。
由于上述切口402、403形成于外套盒401上,因此,當磁帶(如盒式盤)裝在外套盒內(nèi)時外套盒的外側表面存在一個階梯,如圖2和圖3所示。即,外套盒401的主表面對應于盒的厚度存在階梯,如圖2中箭頭d所表示的。此外,在盒的前側,在切口402、403的兩側邊上形成了與外套主表面的突出量相對應的肋,如圖3中箭頭s所示的。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解決了上述問題的盒式盤的外套盒。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足夠韌性的盒式盤的外套盒。
本發(fā)明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盒式盤外套的包裝方法,從而在包裝材料中不會產(chǎn)生皺折。
按照本發(fā)明,提供了一個具有第一半和第二半并具有一對夾持件的外套盒。第一半包括一個平板部分,一對沿該平板部分的平行邊形成的側壁件,以及在側壁件之間的壁件。每一個側壁件都具有一個突起和一個凹槽,第一半和第二半通過其凹槽和突起的相互嚙合連接在一起。在第二半的內(nèi)部設有夾持件。
根據(jù)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一個開口以及一個從開口至外套盒內(nèi)側形成的切口的外套盒的包裝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將片狀件覆蓋住至少所述開口和切口,以圓筒的形式施加薄膜,使得在外套盒的側邊上形成重疊部分,加熱所述重疊部分使薄膜端部熔合。
本發(fā)明外套盒的基本結構布局包括通過在三個側壁部分上形成的凹槽和突起的嚙合連接第一半和第二半,并且當?shù)谝话牒偷诙脒B在一起時,打開其余的側壁。結果是,作為盒式盤的外套盒,它可以由具有足夠韌性的材料構成。
通過片狀材料在覆蓋住具有疊膜的外套盒之前覆蓋在外套盒的開口一側及切口上,使得待封裝的外套盒的總體呈現(xiàn)一個平整的外表面,從而防止了完成封裝后在薄膜上產(chǎn)生皺折。
圖1表示一種傳統(tǒng)的外套盒形狀的透視圖。
圖2是表示圖1中傳統(tǒng)外套盒的外側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傳統(tǒng)外套的外側表面上的凹凸不平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圖。
圖4是表示一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的外套盒以及一個將要裝進去的盒式盤的透視圖。
圖5是一個從底部看去的、表示圖4所示的盒式盤的一種結構的透視圖。
圖6是表示圖4所示外套盒的結構的前視圖。
圖7是表示圖4所示個套盒結構的后視圖。
圖8是表示所示外套盒結構的底視圖。
圖9是表示圖4所示外套盒結構的前視圖。
圖10是表示圖4所示外套盒結構的一個分解透視圖。
圖11是從底側看去的、表示構成圖4所示的盒式盤外套盒的頂板件結構的透視圖。
圖12是表示一個頂板件結構的側視圖。
圖13是表示構成盒式盤外套盒的一個頂板件結構的側視圖。
圖14是表示構成圖4所示盒式盤外套盒的一個頂板形狀的前視圖。
圖15是表示一個頂板件形狀的底視圖。
圖16是表示構成圖4所示盒式盤外套盒的一個底板形狀的示意圖。
圖17是表示該底板件形狀的前視圖。
圖18是表示圖17所示底板件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19是表示該底板件的一種改進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20是表示在盒式盤外套盒的側邊處的頂板件和底板件嚙合狀態(tài)的部分剖面圖。
圖21是表示在盒式盤外套盒的后面的頂板件和底板件嚙合狀態(tài)的部分剖面圖。
圖22是表示構成盒式盤外套盒的底板件的另一種改進的透視圖。
圖23是從前面看去的、表示構成盒式盤外套盒的鎖定件形狀的透視圖。
圖24是從后面看去的、表示該鎖定件形狀的透視圖。
圖25是表示圖24所示鎖定件形狀的示意圖。
圖26是表示構成盒式盤外套盒的一個底板件形狀的示意圖。
圖27是表示盒式盤以第一種錯誤方式插入外套盒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28是表示盒式盤以第二種錯誤方式插入外套盒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29是表示盒式盤以第三種錯誤方式插入外套盒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30是表示盒式盤包含于并保持在其外套盒內(nèi)的狀態(tài)的橫向剖面圖。
圖31是表示盒式盤包含并保持于其外套盒內(nèi)的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32是表示盒式盤以一種錯誤方式插入外套盒內(nèi)且這種錯誤插入是被禁止的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33是表示盒式盤以一種錯誤的方式插入外套盒的橫向剖面圖。
圖34是表示盒式盤外套盒已用疊膜封裝的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35是表示當盒式盤外套盒被用疊膜包裝時,疊膜從圖34的狀態(tài)移到一側的一個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36是表示當盒式盤外套盒用疊膜包裝時,疊膜從圖34的狀態(tài)移到相對一側的一個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37是表示外套盒用疊膜封裝的另一種狀態(tài)的橫向剖面圖。
圖38是表示當盒式盤外套盒用疊膜封裝時,疊膜從圖37所示狀態(tài)移到一側的一個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39是表示當盒式盤外套盒用疊膜封裝時,疊膜從圖37所示狀態(tài)移到相對一側的一個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40是表示當用疊膜封裝個套盒時,標簽件就要放入外套盒上的一種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41是表示盒式外盤套盒用疊膜封裝時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42是表示標簽件的一種改進的形狀的透視圖。
圖43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種改進的盒式盤外套盒鎖定件被底板件夾持的狀態(tài)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44是表示鎖定件的另一種改進以及鎖定件被底板件所夾持的方式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45是表示鎖定件被底板件所夾持狀態(tài)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圖。
圖46是表示鎖定件的彎曲臂被彈性彎曲的狀態(tài)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圖。
圖47是表示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的外套盒的一種鎖定件的另一種改進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48是表示圖47所示鎖定件的一種結構的放大的部分示意圖。
圖49是表示按照第四種改進的盒式盤外套套盒底板件的主要部分的形狀的放大的透視圖。
圖50是表示圖49所示底板件形狀的透視圖。
圖51是表示盒式盤正被插入到外盒內(nèi)的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52是表示盒式盤已經(jīng)插入到外套盒內(nèi)狀態(tài)的縱向剖面圖。
圖5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外套盒的一種改進中的頂板件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54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外套盒的另一種改進中的底板件結構的側視圖。
圖55是表示圖53和圖54中所示的頂板件和底板件之間的后側的嚙合狀態(tài)的放大的部分剖面圖。
圖56是表示由圖53中所示頂板件和底板件構成的盒式盤的一個分解透視圖。
圖57是表示圖54中所示底板件的主要部分形狀的放大的透視圖。
圖58是表示圖54所示的底板件的主要部分形狀的改進的放大的透視圖。
圖59是表示盒式盤正被插入到圖56所示盒中的方式的縱向剖面圖。
圖60是表示盒式盤已被插入到圖56所示盒中的方式的縱向剖面圖。
圖61是表示按照第四種改進的盒子的頂板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62是表示底板件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透視圖。
圖63是表示盒式盤外套盒的一個底孔結構的放大的部分縱向剖面圖。
圖64是表示按照第四種改進的外套盒頂板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縱向剖面圖。
圖65是表示按照第四種改進的外套盒頂板件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縱向剖面圖。
圖66是表示按照另一種改進的外套盒頂板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部分縱向剖面圖。
圖67是表示用來澆鑄頂板件和底板件的金屬模具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剖面圖。
參照附圖,將對本發(fā)明的某些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4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101的一種外套盒100。該盒式盤101包括一個主盒體102和包含于其中的一個記錄盤,如光盤或磁-光盤。
盒式盤101包括由彼此以一個薄盒的形式相鄰并連接的上下兩半103,104構成的主盒體102,如圖4和圖5所示,在主盒體102內(nèi)將記錄盤117裝入以便旋轉。
記錄盤117包括一個由合成樹脂構成的盤基體和一個沉積在盤基體主要表面之一上的信號記錄層。記錄盤117具有一個中心卡口114。在盤基體的主表面上的卡口114的邊沿用作夾持基準面116。夾持板115在基體相對的主表面上以封閉卡口114。
主盒體102構成一個薄盒,它具有一個基本為長方形的主表面,其邊長基本上對應于記錄盤117的直徑。在主盒體102的上下主表面上彼此對準盤117的直徑。在主盒體102的上下主表面上彼此對準地形成一對基本上長方形的記錄/重放孔106,107。下一半104上的記錄/重放孔107使得記錄盤117的一外主表面通過盤117的內(nèi)外邊緣暴露在外,而上一半103上上的記錄/重放孔106使得記錄盤117的另一個主表面通過盤117的內(nèi)外邊緣暴露在外。
采用滑動地安裝在主盒體102上的一個開閉件105控制記錄/重放孔106,107的開關。開閉件105是由一種薄金屬片彎成基本上U形而形成的,并包括一對用來打開和關閉記錄/重放孔106,107的開閉板。開閉板中心腹板部彼此連接并彼此平行地伸展。開閉件105的中心腹板部由主盒體102的一個側面可滑動地支承,以便于開閉板向主盒體的表面平行地延伸。當開閉件105移動到開閉板與記錄/重放孔106,107對準的位置時,開閉板將會關閉記錄/重放孔106,107。如圖4和圖5中箭頭B所示,開閉件105相對于圖4箭頭A所示的將盒式盤101插入記錄/重放裝置的方向往后滑動。結果是開閉件105的開閉板在主盒體102的主表面上向后移動,從而打開記錄/重放孔106,107。
在主盒體102的下主表面的中心位置上形成一個環(huán)形卡口108。該卡口108使得卡口114、夾持基準面116和記錄盤117的卡板115露在外面。
主盒體102的下主表面上有一對定位孔112,113,當盒式盤裝入記錄/重放裝置中的適當位置時,用來定位盒式盤。這些孔112,113是在主盒體102的下主表面的前后端附近形成的。
主盒體102的下主表面有一對切口110,109和一個盤形識別切口111。切口110,109適合與記錄/重放裝置的裝盤元件配合,由該裝盤元件卡住盒式盤。這些切口110,109是在主盒體102下主表面的前側的兩個側邊上形成的,以便在主盒體102的側邊上被打開。盤形識別切口111是在主盒體102下主表面的前側形成的以便在主盒體102的前側被打開。根據(jù)裝在主盒體內(nèi)的記錄盤117的種類,盤形識別切口111具有一定深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的外套盒是由作為第一部件的頂板件1和作為第二部件的底板件2構成的,如在圖4和圖6~10中所示。
頂板件1具有一個尺寸和形狀基本上與主盒體102主表面的尺寸和形狀對應的頂板部分1a,而且是以平板的形式一體澆鑄(例如用一種合成樹脂)而成的。頂板件1是由一種導光材料(如丙烯酸類樹脂,例如聚丙烯酸酯,ABC樹脂,聚碳酸酯或聚苯乙烯)制成的。
頂板件1在其下面的兩側有一對內(nèi)側壁部件11,12,平行于頂板部分1a的側邊延伸,如圖11所示。頂板件1還有一個平行于頂板部分1a的后邊的內(nèi)后壁部件15,如圖11所示。內(nèi)側壁部件11,12和內(nèi)后壁部件15與頂板部分1a澆鑄成一體以限定一個前側斷開的U形外周壁。這些側壁部分11,12和后壁部分15所具有的高度基本上等于主盒體102的厚度,并且從頂板部分1a的側邊和后邊向內(nèi)偏移一定距離,該距離對應于這些個壁部分11,12和15的厚度。
在內(nèi)側壁部分11,12的外側邊上有向外橫向延伸的側嚙合肋13,14,如在圖11,12,14和15中所示。這些嚙合肋13,14由前側附近向后延伸,并平行于頂板部分1a的側邊。這些嚙合肋13,14位于內(nèi)側壁部分11,12下端的稍靠上一點的位置,并朝向頂板部分1a。
在內(nèi)側壁部分11,12的外側邊上有向后延伸的固定突起23,24。這些固定突起23,24是在嚙合肋13,14上表面附近朝向內(nèi)側壁部分11,12的前側設置的。這些固定突起23,24的突出量稍小于嚙合肋13,14的突出量。這些固定突起23,24中的每一個都具有一個與側壁部分11,12垂直的前端面和一個相對于側壁部分11,12傾斜的后端面,其突出量朝向后側逐漸減小。
在內(nèi)側壁部分11,12的外側邊上有一對垂直延伸的切口39,40。這些切口39,40從內(nèi)側壁部分11,12的近端向下端延伸。
在頂板部分1a的下表面上有一對側肩臺48,49和后肩臺50,它們分別位于兩側邊和后邊上。這些肩臺48~50僅突出一點兒以防止插入外套盒100中的盒式盤與頂板部分1a的中部只是滑動地接觸。
在頂板部分1a的前側有一個切口5,使得裝入外套盒100中的盒式盤101的后部暴露在外面。
底板件2有一個形狀與頂板部分1a基本相同的底板部分2a,并用塑料或類似材料澆鑄成一體。底板件2是由一種具有擊極好的抗熱性材料(如抗熱ABC樹脂或聚碳酸酯)構成的。
底板件2在其上表面的兩側邊上有一對與底板部分2a的側邊平行延伸的外側壁部件17,18,如圖10所示。底板件1還有一個平行于底板部分2a的后邊的外后壁部件19。外側壁部件17,18,和外后壁部件19與底板部分2a澆鑄為一體,從而限定一個前邊斷開的U形外周壁。這些外側壁部件17,18和后壁部分25所具有的高度基本上等于主盒體102的厚度,并且沿著底板部分2a的側邊和后邊延伸。
在外側壁部件17,18的內(nèi)側邊中有向內(nèi)延伸的側嚙合槽20,21,如圖13,16和17所示。這些槽20,21是由外側壁部件17,18的前邊附近朝向后邊的,且平行于底板部分2a的上表面。這些槽20,21是在外側壁部件17,18近側稍靠上一點的位置上形成的,即在相對于底板部分2a來說稍有間隔的位置上,讓槽20,21的上端起到嚙合爪的作用。在外后壁部件19的內(nèi)側上,即其前側邊上,有一個向前邊突出的作為后嚙合爪的凸緣22。凸緣22沿著外后壁部件19的上邊沿,且平行于底板部分2a上表面,由外后壁部件19的一個側邊向另一側邊延伸。凸緣22的下側邊和底板部分2a構成一個后嚙合槽。
在外側壁部件17,18的內(nèi)側邊上分別有用來向內(nèi)打開的固定切口25,26。這些固定切口25,26與固定切口23,24在外側壁部件17,18的前邊對齊,并與側嚙合槽20,21的上邊相通。這些固定切口25,26中的每一個的深度都比側嚙合槽20,21稍淺。
在外側壁部件17,18外側表面的上側邊沿上有切口37,38,這些切口是沿側壁部件17,18的上側邊沿,穿過外側壁部件17,18的前邊和后邊像階梯那樣延伸的。切口37,38的上邊是朝向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側邊敞開的。
外側部件17,18的后部有一對與垂直切口39,40對齊的切口41,42。這些切口41,42從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端向近端延伸。
底板部分2a的前邊有一個切口6,以便使裝入外套盒100內(nèi)的盒式盤101的后部暴露在外面。
在底板2a的側邊和后邊上分別有一對側臺階30,31和后臺階32。這些具有少量突起的臺階30~32用來防止當盒式盤101裝入外套盒100內(nèi)時,盒式盤101與底板部分2a的中部只是滑動地接觸。
在后臺階32上有一個防止錯誤插入的突起29。該突起位于底板部分2a后邊自底板部分2a的中心朝其側邊稍微偏離的一個位置上。防止錯誤插入突起29的作用將在后面說明。
如在圖16和18中所示,在凸緣22的兩端部有一對與凸緣22連續(xù)的肋狀加強件27,28。這些加強件27,28與后壁部件19的內(nèi)表面澆鑄成一體,以便從凸緣22向上伸到底板部分2a。在側嚙合槽20,21的下部有多個從槽20,21的側邊向上延伸至底板部分2a的加強肋43。
同時,如圖18所示的加強件27,28可以按如圖19中所示構成。在圖19中所示的加強件28a位于外后壁部件19的凸緣22的整個表面上并位于后嚙合槽的兩側。
如在圖22中所示,頂板件1和底板件2有兩個與側壁部件彼此隔開的階梯形突起。這些突起59,60是以肋的形式與底板件2的上表面一體形成的,并與外側壁部件17,18平行。
如在圖20中所示,通過讓側嚙合肋13,14嚙合在側嚙合槽20,21中,并讓后嚙合肋16嚙合在凸緣22與底板部分2a之間(即,在后嚙合槽中)將頂板件1和底板件2彼此連接起來。為了照此方式連接頂板件1和底板件2,需將頂板件1置于底板件2前面,且將側嚙合肋13,14的后側在側嚙合槽20,21的前端插入,然后向后移動頂板件1,使側嚙合肋13,14在側嚙合槽20,21中滑動。當滑動頂板件1直到頂板部分1a與底板部分2a對齊時,后嚙合肋16嚙合在后嚙合槽中,同時,固定突起23,24與固定切口25,26嚙合。為使固定突起23,24與固定切口25,26嚙合,首先將這些固定突起23,24從外側壁部件17,18的前端放入側壁部件17,18之間的空隙中,以便向外推壓并且進而稍微偏離外側壁部件17,18。當固定突起23,24到達面向固定切口的位置時,外側壁部件17,18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以便與固定切口25,26中的固定突起23,24嚙合。
頂板件1和底板件2在頂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的側邊和后邊彼此連接,同時頂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彼此平行地延伸,以便在前邊限定一個開口。該開口的長度基本上對應于主盒體102的一個邊長,其寬度基本上對應于主盒體102的厚度。內(nèi)側壁部件11,12和內(nèi)后壁部件15的下端緊靠在底板部分2a的上表面上,而外側壁部件17,18和后壁部件19緊靠在頂板部分1a下表面的邊沿上。
在外側部件17,18的上邊上形成的切口37,38和頂板部分1a的兩外側邊限定了側槽7,8。即,如圖20所示,外側壁件17,18的上端與頂板部分1a的側邊在向內(nèi)偏移一段等于切口37,38深度的距離處相互嚙合。這些側槽7,8是從前邊朝向外套盒100側表面的右邊延伸出來的。側槽7,8的后底端是由底孔形成的,而這些底孔是由在外側壁部件17,18上形成的側槽7,8和在內(nèi)側壁部件11,12上形成的垂直切口39,40構成的。
同時,用來注模成型頂板件1的金屬鑄模的鑄口是在如圖15中G1所示的稍偏向頂板部分1a的上表面的后部位置上形成的一個所謂栓口。用來注模成型底板件2的金屬鑄模的鑄口是在如圖16G2所示的稍偏向底板部分2a下表面后部的位置上形成的一個所謂栓口。即,頂板件1和底板件2形狀相似且鑄口的位置是彼此對齊的。所以,頂板件1和底板件2在注模過程中由于冷卻步驟所引起的變形(如收縮)狀態(tài)基本相似,所以側壁部分的嚙合肋彼此可以光滑地配合。鑄口也可以是所謂的膜口或液面下口,以替代栓口。在這些情形中,頂板件1和底板件2上的鑄口可以彼此對齊地設置以提供基本上相同的變形(如收縮)狀態(tài),從而保證頂板件1和底板件2的光滑配合。
在部件1和2之間的空間內(nèi)的凹陷處,有一對鎖定件9,10,用來保持住裝入這些部件1和2之間的盒式盤101。這些由柔性和彈性材料(如聚縮醛)構成的鎖定件9,10是由端柄44,45和一個橫跨端柄44,45的彈性臂46組成的,如在圖23~26中所示。端柄44,45是圓柱形的,且其軸線彼此平行。彈性臂46是弧形的,并與端柄44,45相連。彈性臂46是在與柄44,45的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彎曲的?;⌒吻?6的頂點位于相對于柄44,45等距離的位置上。鎖定件9,10的弧形彎曲部分起著保持住盒式盤101的部分固定表面47的作用。
鎖定件9,10是用一對在底板件2上形成的鎖定件部分33,34進行固定的。這些鎖定件固定部分33,34是在凹進的外側壁件17,18的內(nèi)端處的外側壁部件17,18的內(nèi)側表面上形成的,如在圖16中所示。這些固定件33,34均備有前后夾持突起54,55。這些夾持突起54,55是在外側壁件17,18的下部形成的,以便向內(nèi)突出,一直延續(xù)到底壁部分2a。即,這些夾持突起54,55設在外側壁部件17,18和底板部分2a之間的夾角處。這些夾持突起54,55在基本上對應于鎖定件9,10長度的距離處面對面地被固定,其面對的兩側分別構成了夾持槽52,53。這些夾持槽52,53朝頂部打開,且均具有使其長軸沿前-后方向的部分橢圓形或長圓形的截面輪廓。鎖定件9,10是通過讓柄44,45卡入夾持槽52,53中,由夾持突起54,55夾持的。
這些鎖定件9,10的固定應使柄44,45的軸與底板部分2a垂直并讓固定表面47朝向底板部分2a的內(nèi)側。即,鎖定件9,10的弧形彎曲臂46適合于向底板部分2a的內(nèi)側突出。這些鎖定件9,10的弧形彎曲臂46在接近外側壁件17,18的方向上是可以彈性彎曲的。當臂46以此方式彈性偏移時,柄44,45沿前-后方向分別移入夾持槽52,53內(nèi)。
同時,頂板件1的內(nèi)側臂壁部分11,12在后部被切下,使得后部距離頂部比中部和前部短一定距離,而該距離長度對應于鎖定件9,10的寬度。這樣就防止了內(nèi)側壁件11,12靠在由鎖定件夾持部分33,34夾持的鎖定件9,10上,同時,也防止了鎖定件9,10向上脫離開鎖定件夾持部分33,34。
注意到,鎖定件固定部分33,34的背側,即外壁件17,18的外側邊的后部在底板件2的一體注模成型過程中要經(jīng)受所謂凹陷。這種凹陷的產(chǎn)生是由于帶有鎖定件固定部分33,34的外側壁部件17,18的一些部分的厚度在注模過程中的冷卻階段比外側壁件17,18的其它部分大、因此會向內(nèi)收縮的緣故。為防止這種凹陷的產(chǎn)生,與鎖定件固定部分33,34對齊的外側壁部件17,18的那部分由于有了缺口35,36而成為中空的。
為了將盒式盤101裝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上述盒式盤套盒100中并保持在其中,將盒式盤101沿圖4中箭頭A所示方向從前側的一個開口裝入底板件1a和底板件2a之間的空間中。
當盒式盤101的前邊到達外套盒100的后邊時,主盒體102前邊的側表面插入到鎖定件9,10的固定表面47,48以使臂46,46沿著接近外側臂件17,18的方向偏移。當主盒體102的前邊到達基本上靠在外套盒100內(nèi)壁上的預定位置時,鎖定件9,10與切口110,109對準。此時,鎖定件9,10的臂46,46在其自身彈力作用下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使固定表面47,47與切口110,109配合。借助于鎖定件9,10的固定表面47,47與切口110,109的配合,則盒式盤101被保持住,并限制了向后脫離開的移動,即限制了在碰撞或振動下從開口中脫出外套盒100的移動。
如在圖31中所示,在此時,將禁止錯誤插入的突起29裝在盒式盤101的盤識別口111中。
現(xiàn)在已經(jīng)置于外盒100中的盒式盤101被容納在部件1和2之間并從部件1和2的外部得到了保護。
當多個外套盒100被裝入適于盛放多個外套盒的支架中時,它們是由側槽7,8保持就位的。通過支架上的配合裝置與由切口41,42構成的底孔的配合,使外套盒100不會從支架中意外地移開。
當裝入外套盒100內(nèi)的盒式盤101要從外套盒100中取出時,用手指拿住通過切口5,6露在外面的盒式盤101的后部,并相對于外套盒100向后拉。這樣做使得鎖定件9,10的固定表面47,47被主盒體102的前側邊推進,同時使得鎖定件9,10的臂46,46在接近外側壁部件17,18的方向上產(chǎn)生偏移,以便釋放對盒式盤101的固定。這樣,盒式盤101就可以從開口中被取出了。當盒式盤101向后進一步移動時,鎖定件9,10回到其初始狀態(tài)??梢詫⒑惺奖P101繼續(xù)向后移動,以便從外套盒100中取出。
現(xiàn)在對于本發(fā)明的防止盒式盤錯誤地裝入外套盒中的機制進行說明。
本發(fā)明的外套盒100被設計成即使盒式盤101被通過開口錯誤地插入時,也可防止盒式盤101被完全裝入外套盒100中。
有三種可能的盒式盤101錯誤插入的情況,也就是說,由圖27中箭頭D所示方向,將盒式盤101下主表面朝上且前端一側先裝入的情況,由圖28中箭頭E所示方向,將盒式盤101下主表面朝上且后端一側先裝入的情況,以及由圖29中箭頭F所示方向,將盒式盤101上主表面朝上,而后端一側先裝入的情況。
在任何這些情況中,當盒式盤101被裝入外套盒100中時,鎖定件9,10未被槽110,109所包容,使得鎖定件9,10保持推進狀態(tài),并且受到主盒體102的彈性偏移,如在圖33中所示。如果鎖定件9,10在長時間內(nèi)處于彈性偏移狀態(tài)的話,則鎖定件9,10要經(jīng)受塑性變形,使得在正常位置上裝入的盒式盤101無法被鎖定件9,10夾住。
就本外套盒100而論,如果盒式盤101以一種上述的錯誤方式被插入的話,會使抑制錯誤插入的突起29緊靠在主盒體102上以阻止其插入到外套盒100內(nèi),如在圖32中所示,即,從抑制錯誤插入突起29的上端面到頂板部分1a的下表面的距離(如在圖32中由箭頭L所表示的)比主盒體102的厚度(如在圖2中由箭頭T表示的)要短。所以,盤型識別切口111遇不到抑制錯誤插入突起29。如果突起29不與切口111嚙合,則將使突起29緊靠住主盒體102以阻止盒式盤101插入外套盒100。同時,突起29的高度低于盤型識別切口111的深度。
采用如在圖34~41中所示的封裝方法,用疊膜201將上述裝有盒式盤101的外套盒100封裝起來。疊膜201是一種熱收縮膜,它被加熱時可收縮,進一步加熱時可熔化。
為了封裝,可在外套盒100的前端施加一個紙標簽件204(可以是一個片狀件),以便覆蓋切口5和6。標簽件204被從其中部折成U形并加在外套盒100上以覆蓋住其頂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標簽件204的兩平行彎折部分基本上位于其中間位置,且彼此間隔一段對應于外套盒100的厚度的距離。將標簽件204加在外套盒100上之后,外套盒100即呈現(xiàn)出一個平整的外側表面。
同時,標簽件204被用作所謂索引標簽。用作索引標簽的標簽件204是由一種涂有粘接劑的標簽和一個與標簽粘在一起的可撕掉的紙構成的。
包裝是所謂的焦糖包裝。首先,將外套盒100放入通過將兩半薄膜的兩個對邊相連而得到的疊膜201內(nèi)部。呈圓筒狀的疊膜201的兩端部向內(nèi)彎折以形成重疊部分202,203,如在圖37中所示。采用一對構成包裝裝置的熱熨部件301,302,通過熱焊對該重疊部分202,203進行加熱并熔合在一起。這些重疊部分202,203是在外套盒100側部件的外側表面上形成的。
熱熨部件301,302是由金屬構成的,并面對面安裝。這些熱熨部件301,302被加熱到預定溫度并彼此相對移動以改變其間距。這些熱熨部件301,302在其對側邊上分別帶有切口303,304。這些切口303,304的輪廓與外套盒100側表面的外形輪廓相符,以使外套盒100的兩側邊深入到切口底部。由于外套盒100側表面的邊緣是圓滑的,所以,切口303,304的兩個角也是圓滑的以呈現(xiàn)圓柱形。
切口303,304的外形輪廓允許外套盒100的邊緣插入其中,其結果是,如果沿一個或另一個方向移動疊膜201,使其一端在外套盒100的整個側表面上延伸直到對側,即頂板部分1a或底板部分2a,疊膜的延伸部分還可以用熱熨部件301,302加熱從而被熱焊,如在圖35和36中所示。
疊膜201被加熱并收縮以便緊密地施加在外套盒100的表面上以完成包裝,如在圖41中所示。由于外套盒100呈現(xiàn)出一個平整的外表面,疊膜201可以緊密地貼在事先已在上面加入標簽件204的外套盒100的外側表面上。
同時,疊膜204的重疊部分202,203覆蓋住側槽7,8,如在圖34中所示。放在側槽7,8上的重疊部件202,203的那部分并沒有被熱熨部件301,302完全推入,所以存在這些部分沒有熔合在一起的可能性。
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即疊膜201被部分地朝向外套盒100的一邊或另一邊放置,如圖35和36所示。在這些情形下,重疊部分303,304之中的一個重疊部分的寬度變得比側槽7,8的寬度要窄,如在圖35,36中箭頭R所表示的。然而,由于側槽7,8比側部件的中間位置更偏向頂板部分1a,重疊部分202,203的位置不在側槽7,8上,所以,重疊部分202,203被可靠地熔合在一起。
注意到,在按照本發(fā)明的封裝方法中所采用的片狀件也可以是適于只覆蓋住外套盒100的前側的標簽件205,如在圖2中所示。而不是如前所述,覆蓋住頂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標簽件205有兩條平行線,并被折成U形。折疊部分自標簽件205中心偏向一鍘,且兩個折片彼此相隔一段距離,該距離對應于外套盒100的厚度。當外套盒100用標簽件205罩住時,呈現(xiàn)出一個平整的外表面。
此后將說明按照本發(fā)明的盒式盤外套盒的各種改進。與在圖4中所示的外套盒100類似的零部件用相同的參考數(shù)字表示,且為筒便起見,省略了相同的描述。
首先說明按照本發(fā)明的盒式盤外套盒的第一種改進。鎖定件9,10固定在一對底板件2形成的鎖定件夾持部件33,34上。這些鎖定件夾持部件33,34是在外側壁部件17,18相對的內(nèi)側邊的后部上形成的,如在圖16中所示。這些鎖定件夾持部件33,34帶有前、后夾持突起54,55,如在圖43,44中所示。這些夾持突起54,55是在外側壁部件17,18的下部形成的,以便向內(nèi)持續(xù)延伸到底壁部分2a。即,這些夾持突起54,55設在外側壁部件17,18和底壁部分2a之間的夾角處。以一個基本上對應于鎖定件9,10長度的距離間隔將這些夾持突起54,55彼此面對面地固定。夾持突起54,55面對的一側分別具有夾持槽52,53。這些夾持槽52,53均具有基本上呈圓形的內(nèi)表面且向具有長軸沿前后方向的部分橢圓形或長圓形截面輪廓的頂部敞開。夾持槽52,53作用區(qū)域的橢圓形截面輪廓的長短軸之差約為例如0.3毫米,如果柄44,45具有大約1.2毫米直徑的話。
通過讓端柄44,45與夾持槽52,53配合,使鎖定件9,10被夾持突起54,55所夾持。這些鎖定件9,10的定位是讓柄44,45的軸垂直于底板部件2a,而固定表面47則指向底板部分2a。即這些鎖定件9,10的弧形曲臂46適合于向底板部分2a的內(nèi)側延伸。
如在圖46中所示,鎖定件9,10被設計成在趨近外側壁件17,18的方向上(如在圖46中箭頭所指)可以產(chǎn)生彈性偏移。當曲臂46以此方式彈性偏移時,端柄44,45沿前后方向移入夾持槽52,53內(nèi)。在每一個鎖定件9,10固定表面47的對側帶有一個凸臺58。當臂46沿著朝向外側臂部件17,18的方向彈性偏移時,凸臺58緊靠在設在每個鎖定件的夾持部件33,34中部的支承肋57的頂點,以防止臂46過度的彈性偏移,如在圖46中所示。肋57是在每一個外側壁件17,18的內(nèi)表面上并在夾持突起54,55之間垂直延伸的。
頂板件1折內(nèi)側壁件11,12的后端被切下以便使側壁件11,12在切口部從頂板部分1a上懸下的距離短于在中部和前部懸下的距離,以便空出一個等于每個鎖定件9,10寬度的空隙。即,內(nèi)側壁部件11,12脫開由鎖定件夾持部件33,34夾持的鎖定件9,10,同時防止了這些鎖定件9,10從鎖定件夾持部件33,34中向上脫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外套盒100中的固定件還可以是如在圖44中所示的鎖定件9,10,其中曲臂46的中部在56處是平的,從而替代在前面實施例中所示的鎖定件9,10。后面將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盒外套盒的第二種改進。
這些鎖定件9,10的中部被設計成可用來與槽110,109嚙合的固定裝置。當盒式盤101被裝入外套盒100中時,鎖定件9,10被主盒體102的前側表面推進,從而使曲臂46產(chǎn)生彈性偏移。當主盒體102插入到外套盒100內(nèi)的預定位置時,曲臂46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以便使固定裝置嚙合在槽110,109中。其固定部件嚙合在槽109,110中的鎖定件9,10防止了在沖擊或振動情況下盒式盤101從外套盒100中脫出。
由于鎖定件9,10的固定部件具有平直的表面,所以,當盒式盤101被裝入外套盒100時,該平面56在主盒體102上滑動以確保盒式盤平滑且容易地插入外套盒100。
外套盒100的固定件還可以設計成與底板件2一體形成的鎖定件60,從而代替在前面實施例例中所示的在底板件2上分別形成的鎖定件9,10。下面說明盒式盤外套盒的第三種改進。
這些鎖定件60是成對的,且是在外側壁件17,18的內(nèi)后表面上面對面形成的。鎖定件60是在外側壁件17,18的下部形成的一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本上呈平板型的部件。這些鎖定件60,60的前側與外側壁件17,18形成一體,其后端為自由端。鎖定件60可以在朝向外側壁部件17,18的方向上以前端作為支點產(chǎn)生彈性偏移,如在圖48箭頭D所示。外側壁部件17,18的內(nèi)表面上具有與鎖定件60對齊的空隙以允許這些鎖定件60產(chǎn)生彈性偏移。
這些鎖定件60的中部以基本上梯形的方式向底板部分2a的內(nèi)部彎曲。鎖定件60的中部是作為與切口110,109嚙合的固定裝置形成的。當盒式盤101被裝進外套盒100中時,通過主盒體102兩前側邊的推進作用使鎖定件60,60產(chǎn)生彈性偏移。當主盒體102被裝入到外套盒100中的預定位置上時,鎖定件60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以允許固定裝置與切口110,109嚙合。使固定裝置與切口110,109嚙合的鎖定件60,60防止了在碰撞或振動情況下盒式盤101從外套盒100中脫出。
鎖定件60的固定裝置具有一個朝向盒式盤101插入方向的前部傾斜的表面62,如在圖48中箭頭C所示,該斜面的傾斜度比相對的后斜面更緩些,以便當將盒式盤101插入外盒100或從中取出時,使鎖定件60更容易地產(chǎn)生彈性偏移。
下面將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外套盒的第四種改進。
在由板件1和2之間限定的外套盒100內(nèi)部的鎖定件9一側,有一個鎖定件凸臺70,它可以是一個固定凸臺,如在圖49和50中所示。鎖定凸臺70與底板件2一體形成,它被設在外側壁件18的后部。鎖定件凸臺70基本上呈半圓柱形,且其平滑的端面基本上平行于底板部分2a延伸,而其半弧形部分由外側壁件18的側表面向內(nèi)延伸。頂板件1的內(nèi)側壁件11,12在后端被切下,以便使側壁件11,12在切口部從頂板部分1a懸下的距離短于在中部和前部懸下的距離,從而留出一個等于鎖定件9寬度的空隙和一個等于鎖定件凸臺70高度的空隙,如在圖53中所示。即,內(nèi)側壁件11,12脫開通過鎖定件夾持部件33夾持的鎖定件9和鎖定件凸臺70,同時防止了這些鎖定件9從鎖定件夾持部件33向上脫出。
為了將盒式盤101容納并保持在按照上述第四個實施例的外套盒100中,將盒式盤101通過外套盒100上的開口從前側裝入(如在圖4中箭頭A所示)位于頂板部分1a和底板部分2a之間的空間內(nèi)。
為盒式盤101的前部到達外套盒100的后端時,朝向鎖定件9的主盒體102側面的前端推進鎖定件9的固定表面47以使臂46向外側壁件17偏移。此時,主盒體102相對的側表面的前端緊靠在鎖定件凸臺70的外周表面,以便于稍向鎖定件9移動。當主盒體102的前面進入到基本上靠在外套盒100的內(nèi)側壁部分15上的預定位置時,鎖定件9和鎖定凸臺70分別遇到切口109,110。鎖定件9的臂46此刻在其自身彈作用下,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而固定表面47被擠進切口109內(nèi),如在圖52中所示。鎖定件9將主盒體102推向對側,以使鎖定件凸臺70伸入到對側切口110中。
由圖52中箭頭Lc表示的固定表面47的頂點到鎖定凸臺70外表面頂點之間的距離應選擇小于由圖52中箭頭w表示的主盒體102的寬度。所以,鎖定件9的固定表面47和鎖定凸臺70進入切口109,110之后,通過夾住主盒體102的兩個側邊而將其保持住,因而防止了在碰撞或振動情況下從外套盒100的開口處掉到外面。
此刻,阻止錯誤插入的突起29嚙合在盒式盤101的盤型識別切口111中。
所以,在外套盒100內(nèi)就位的盒式盤101被包含在板件1和2之間并被其保護。為了從外套盒100中取出盒式盤101,通過切口5,6將露在外面的盒式盤后部相對于外套盒100向后拉。然后鎖定件9的固定表面47被主盒體102側表面的前部推進,以使臂46向外側壁件17彎曲以釋放對主盒體102的固定。此時,盒式盤101可以通過開口從外套盒100中取出。如果盒式盤101進一步向后移動,鎖定件9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向外拉盒式盤就可以將其從外套盒100中取出。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的外套盒100可以在主盒件的兩個內(nèi)側表面上帶有一對作為固定凸臺的鎖定凸臺71,71,從而代替鎖定凸臺70。這些凸臺71,71是在外側壁件17,18的后部面對面地形成的。它們是與外側壁件和底板部分2a一體形成的。這些鎖定凸臺71,71基本上呈半圓柱形,且其平滑的端面平行于外側壁件17,18,同時,其半圓形外表面從底板部分2a向上延伸,如在圖57中所示。
本發(fā)明的外套盒100不設有提供后嚙合肋16和后嚙合槽的凸緣22,而是使內(nèi)后壁部件15的外側表面和外后壁部件19的內(nèi)周表面為平滑的,如在圖53和54中所示。即,通過讓頂板件1和底板件2的側壁部分彼此嚙合,使后壁部件15,19彼此緊靠在一起,且彼此還可以相對垂直移動。
就本實施例的外套盒100而論,側壁件11,12,17,18在如圖56中所示的除后部L2以外的一個區(qū)域L1上嚙合在一起。即,就本盒式盤外套盒100而論,頂板件和底板件的后部在相互分開的方向上產(chǎn)生彈性偏移。后壁部件15,19還可以在除了圖56中所示的兩個側邊區(qū)域L3以外的中心區(qū)域L4處彼此嚙合,在這種情況下,頂板和底板件的兩個側邊區(qū)域可以沿彼此分開的方向在后端部產(chǎn)生彈性偏移。
當盒式盤101裝入外套盒100中,使盒式盤101的前端到達外套盒100的后端時,主盒體102底板部分的兩個前側邊推動鎖定凸臺71,71的上表面以使底板部分2a向下偏移,即遠離頂板部分1a。此時,側槽7,8的后部比初始狀態(tài)時增寬了,如在圖59中由箭頭C指出的。當主盒體102的前端進到基本上靠在外套盒100的內(nèi)側壁件15上的預定位置時,底板部分2a遇到切口109,110。如在圖60中所示,此時底板部分2a在其自身彈力作用下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而鎖定凸臺71,71則與切口109,110嚙合。
由圖59中箭頭Lc所指的鎖定凸臺71,71端面之間的距離應選擇小于由圖52中箭頭w所指的主盒體102的寬度。所以,通過讓鎖定凸臺71,71進入切口109,110,通過夾持住主盒體102的兩個側邊而將其保持住,且因此防止了在碰撞或振動情況下主盒體102通過外套盒100的開口從其中掉到外面。
在外套盒100中這樣就位的盒式盤101被包含在板件1和2之間并受其保護。
為了從外套盒100中取出盒式盤101,通過切口5,6將露在外面的盒式盤的后部相對于外套盒100向后拉。則鎖定件9的鎖定凸臺71,71被主盒體102側表面的前部推進,使得底板部分2a的后部在遠離頂板部分1a的方向上產(chǎn)生偏移從而釋放由鎖定凸臺71,71對主盒體102的固定。此時,可通過開口從外套盒100中取出盒式盤101。如果進一步向后移動盒式盤101的話,鎖定件9將回到其初始狀態(tài)。通過向外拉盒式盤101可將其從外套盒100中取出。
如果對于本外套盒100來說,在主盒件的兩個側邊上形成一對鎖定凸臺的話,那么,這些鎖定凸臺基本上呈三角形,且其三角形端面平行于外側壁件17,18延伸,其上邊緣由從遠離底板部分2a向上突出的斜面所限定。
下面將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外套盒的第五種改進。
在頂板件1內(nèi)側壁件11,12的后外側表面中形成一對限定底孔的切口80,81。該切口80,81是作為從內(nèi)側壁件11,12的近側到下端(即從頂板部分1a的下表面到內(nèi)側壁件11,12的下端附近)延伸的凹槽而形成的,如在圖61中所示。
在底板件2的外側壁件17,18的后部有一對切口82,83,用于確定與切口80,81對齊的一個底孔。該切口82,83是在從外側壁件17,18的上端向近端的方向上形成的,如在圖63中所示。
另一方面,在外側壁件17,18外側表面的上端形成的切口37,38和頂板部分1a的側邊附近的區(qū)域限定了側槽7,8。即,外側壁件17,18的上邊在向內(nèi)偏移一段等于切口37,38深度的距離的位置上緊靠在頂板部分1a的側邊上,如在圖20中所示。這些側槽7,8從外套盒100側面的前邊向后端延伸。
在這些側槽7,8內(nèi)插入用來盛放和支承多個外套盒100的支架的支承件(未示出)。即,通過支承件,讓支承件插入到側槽7,8中使支架對上述外套盒100進行支承。
在這些側槽7,8底部的后側具有由外側壁件17,18上的切口82,83所限定的底孔,該切孔82,83與內(nèi)側壁件11,12上的切口80,81重合。
通過讓支架的嚙合部件在底孔中嚙合,這些底孔起到了卡住外套盒100的作用。這些底孔所具有的深度足以允許嚙合部件嚙合在其中。由圖63中箭頭G所指的底孔的深度對應于切口80,81的深度與外側壁件17,18厚度之和,如在圖63中所示。該深度比外側壁17,18的厚度或內(nèi)側壁件11,12的厚度要深。
下面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盒式盤外套盒的第六種改進。在本改進中,側槽7,8不局限于像在前面實施例中的由頂板部分1a和切口37,38所限定的那些側槽7,8,而是可以由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端面,內(nèi)側壁件11,12的外側面以及頂板部分1a的端部附近區(qū)域所限定,在這種情形下,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下端緊靠在底板部分2a上,并在其外側設有階梯形支座85,如在圖64中所示。外側壁部件17,18沒有切口37,38,但具有平的上端面。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端部分靠在支座85的下表面上,同時其內(nèi)側表面靠在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外側表面上。
如果由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端面,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外側面和頂板部分1a的端部附近區(qū)域限定側槽7,8的話,則內(nèi)側壁部件11,12可以不含支座85,如在圖65中所示。在這種情況下,外側壁部件17,18會靠緊并支承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外側表面的下端部。
側槽7,8還可以由在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端,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外側表面和頂板部分1a的端部附近區(qū)域上形成的切口37,38來限定,如在圖66中所示。在這種情況下,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端部緊靠在底板部分2a上,且在其外側設有階梯形支座86。外側壁部件17,18帶有切口37,38。這些外側壁部件17,18的上端(即比切口37,38更向內(nèi)偏移的部分)靠在支座86的下表面上。此外,外側壁部件的內(nèi)側表面靠緊并支承在內(nèi)側壁部分11,12的外側表面上。
此外,由于構成側槽7,8的切口沒有向上突起部分(如凸緣22),所以可以用一種具有簡單結構的金屬模進行模塑,即該金屬模僅由一個上模501和一個下模502構成,且不設滑動芯部,如在圖67中所示。
采用這種改進,由于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下端靠在底板部分2a上,外側部件17,18的上端會靠在頂板部分1a上,并且外側壁部件17,18靠在并支承在內(nèi)側壁部件11,12的外側表面上,則可以獲得較高的盒式盤外套盒的機械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盒式盤的外套盒,包括一個具有正方形平板部分的第一半,它還具有一對沿所述平板部分的平行邊形成的側壁部分和一個由所述側壁部分之間限定的后壁部分,在所述側壁部分上形成的第一嚙合裝置,在所述后壁部分上形成的第二嚙合裝置,一個具有正方形平板部分的第二半,它還具有一對沿所述平板部分的平行邊形成的側壁部分和一個由所述側壁部分之間限定的后壁部分,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側壁部分上形成的用來與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嚙合的嚙合裝置,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后壁部分上形成的用來與所述第二嚙合裝置嚙合的嚙合裝置,以及用來保持所述盒式盤在所述外套盒內(nèi)就位的夾持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進一步包括,當所述第二嚙合裝置與用來嚙合它的所述裝置嚙合時,用來將所述第一半和所述第二半固定在一起的鎖定裝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的邊形成的突起和凹槽,以及用來與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嚙合的所述裝置包括嚙合在所述第一嚙合裝置中的突起和嚙合在所述第一嚙合裝置的突起中的凹槽,所述突起平行于所述第一嚙合裝置的凹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嚙合裝置包括一個在所述第一半后壁的遠端上形成的向所述第一半內(nèi)側突出的突起,和一個在所述第一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與所述突起之間形成的切口,而且所述用來嚙合所述第二嚙合裝置的所述裝置包括一個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后壁的遠端處向所述第二半外側突出的用來嚙合在所述第一半的所述切口中的突起,和一個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突起與所述第二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之間形成的切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進一步包括在其外側壁上形成的一對凹槽。
6.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凹槽包括所述第一嚙合裝置的用來與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嚙合的所述裝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設在所述第二半上的夾持裝置。
8.如權利要求7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還包括一個所述夾持裝置提供的切口部分,當所述第二嚙合裝置和用來嚙合所述第二嚙合裝置的所述裝置與包含于所述第二半的一對側壁之一中的所述夾持裝置嚙合時,所述切口部分被封閉。
9.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包括一對在所述第二半的內(nèi)側上形成的一對夾持部分。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包括一對在所述第二半的內(nèi)側上形成的一對夾持部分。
11.如權利要求6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還包括阻止錯誤裝入的裝置。
12.如權利要求5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還包括用來加強所述后壁的加強裝置。
13.一種盒式盤的外套盒,包括一個第一半,它具有一個正方形平板部分,一對沿著平行于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的一對邊形成的一對凸緣,平行于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的所述邊形成的且比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的邊緣更向內(nèi)偏移的一對側壁部分,用來與所述側壁部分相連的比所述平板部分的邊緣更向內(nèi)偏移的一個壁部,以及在所述側壁部分、所述壁部與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之間形成的多個凸緣,在所述第一半的所述側壁部分上形成的第一嚙合裝置,在所述第一半的所述側壁部分上形成的第二嚙合裝置,一個第二半,它具有一個正方形平板部分,和從所述平板部分的平行邊豎直向下的一對側壁部分及用來與所述側壁部分相連的從所述第二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豎直向下的一個壁部,在所述側壁部分上形成的用來與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嚙合的裝置,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壁部上形成的用來與所述第二嚙合裝置嚙合的裝置,以及用來使所述盒式盤在所述外套盒中固定就位的夾持裝置。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對在外套盒的外側壁上形成的一對凹槽。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壁部分帶有切口,并且所述槽包括所述第一半的所述凸緣和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切口。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凹槽都具有切口部分。
17.如權利要求13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的側邊形成的突起和凹槽,且用來與所述第一嚙合裝置嚙合的所述裝置包括嚙合在所述第一嚙合裝置的凹槽中的突起和嚙合在所述第一嚙合裝置的突起中的凹槽,所述突起平行于所述第一嚙合裝置的凹槽。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嚙合裝置包括一個在所述第一半后壁的遠端上形成的向所述第一半內(nèi)側突出的突起,和一個在所述第一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與所述突起之間形成的切口,并且用來與所述第二嚙合裝置的所述裝置包括一個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后壁的遠端向所述第二半外側突出的、用來嚙合在所述第一半的所述切口中的突起,和一個在所述第二半的所述突起與所述第二半的所述正方形平板部分之間形成的切口。
19.如權利要求13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包括設在所述壁部與所述第二半的所述部分的所述平板部分之間形成的夾角處的至少一個夾持件。
20.如權利要求14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設在所述壁部與所述第二半的所述平板部分之間的夾角處的阻止錯誤裝入的裝置。
21.如權利要求13所述外套盒,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半的每一個所述壁部成對的側邊向所述平板部分內(nèi)形成的一對切口,所述切口之一的尺寸大于另一個。
22.一種具有一個開口和一個從開口向外套盒內(nèi)側形成的切口的外套盒的封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一個片狀件加蓋在至少所述開口和所述切口上,施加一種圓筒形薄膜,使得在外套盒的側邊上形成重疊部分,加熱所述重疊部分使所述薄膜的端部熔合。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封裝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加熱所述重疊部分以使所述薄膜的端部熔合以及加熱整個部件的步驟。
24.一種具有一個開口,一個從開口向外套盒內(nèi)側形成的切口、和在外套盒的每一個側壁上形成的一對凹槽的外套盒的封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一個片狀件加蓋在至少所述開口和所述切口上,施加可熱縮薄膜,使得在偏離外套盒側邊上的凹槽的位置上形成重疊部分,以及加熱所述重疊部分以便讓所述薄膜的端部熔合。
全文摘要
一種盒式盤的外套盒,包括第一和第二半及一對夾持裝置。第一半包括一個平板部分,一對平行于平板部分的平行邊形成的側壁部分和側壁部分之間開形的壁部。第二半包括一個平板部分,一對平行平板部分的平行邊形成的側壁部分和側壁部分之間的壁部。每一個側壁部分都帶有一個突起和一個凹槽。通過讓突起嚙合在凹槽中使第一和第二半連接在一起。在第二半的內(nèi)部設有一個夾持裝置。
文檔編號G11B33/04GK1081993SQ93105480
公開日1994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3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船渡孝次, 深谷正榮, 本間博幸, 高橋賢二 申請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