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是一種表面安裝方式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
習知的零插入力連接器組合包括一互相疊置的滑動蓋體和固定基座,滑動蓋體和固定基座分別設有復數(shù)個對應的插孔,電子元件插置于蓋體上且該元件的接腳向下穿過滑動蓋體插孔而延伸至相對應的固定基座的插孔中,固定基座藉其各個插孔內插置的端子其腳柱穿越一電路板并經錫球焊接與該電路板電性連接。在此種連接器組合中,一設置于固定基座側邊上的驅動桿可在垂直于基座的平面上轉動,該驅動桿具有一凸輪構造,當旋轉驅動桿,可使凸輪帶動滑動蓋體相對于基座滑動。因此,電子元件穿過滑動蓋體插孔而向下延伸至固定基座對應插孔的接腳,可在電子元件接腳不與端子接觸的第一位置(即插入位置)和電子元件接腳與端子緊密接觸的第二位置之間隨滑動蓋體移動。在第二位置時,電子元件的接腳是被緊密夾持于基座插孔之一側壁和端子之間所界定的空間內,因而可達成電子元件的接腳和端子之間良好的電性接觸。
臺灣專利公告第240866號即公開此種形式的連接器組合。圖1為該專利所公開的連接器組合的外觀圖。該連接器組合包括一具有復數(shù)個插孔11的固定基座1;復數(shù)個插設在固定基座1的各插孔11內的端子2;一疊設于基座1上的滑動蓋體3,具有供電子元件接腳(未顯示)穿過的復數(shù)個插孔31;以及樞設于固定基座1一側上的具有凸輪構造41的驅動件4。當驅動件4在垂直于基座1的平面上的箭頭A所示的方向樞轉時,裝設于凸輪構造41上的滑動蓋體3由于凸輪構造41的作用而在箭頭B所示的方向上向前移動。
仍參考圖1以了解使用于該連接器組合中的端子2的構造。端子2是由板狀金屬構成,包括一本體21;一從本體21垂直向下延伸的腳柱22;一從本體21傾斜向上延伸的彈性臂23;一連接于該彈性臂23上端的夾持部24。
圖2是用以容納端子的固定基座插孔的放大詳圖。為了容納上述端子2,各個插孔11在容室形成側壁117的相對于上表面12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容室112和第二容室113,用以分別收納端子2的本體21的兩側邊211、212。藉由第一容室112和第二容室113與端子2的本體21的兩側邊211、212的配合,端子2被固定在對應的插孔11中。端子2的本體21下方的腳柱22向下延伸至電路板與電路板電性連接(未顯示),端子2的本體21上方的彈性臂23和夾持部24則被收納在固定基座1的插孔11中,端子2的夾持部24的上緣與固定基座11的上表面12齊平。
參考圖3A和3B的俯視圖,說明滑動蓋體3相對于固定基座1移動時,電子元件的接腳8與端子的接觸情形。由圖3A和3B可清楚看出,由于端子2的彈性接觸臂23和夾持部24比本體21更朝向夾持側壁114偏斜靠近,故端子2與夾持側壁114之間形成一接腳8的容置空間115。端子2的夾持部24在靠近欲插入電子元件的接腳8之一端上形成有一曲面部25。該曲面部25朝向容室形成側壁117率曲。夾持側壁114在相對于該曲面部25的位置形成一斜面116,以利電子元件的接腳8可順利橫移進入該容置空間115內。如圖3A顯示,當電子元件的接腳8插入滑動蓋體3的插孔31,并進一步延伸到固定基座1的插孔11時,電子元件的接腳8是在不與端子2接觸的第一位置C處,此時電子元件的接腳8并未受阻力。隨著驅動件4的向前樞轉,蓋體3被凸輪構造41帶動而在基座1上向前滑動,此時,透過蓋體3的插孔31而延伸到基座1的插孔11的接腳8亦向前移入端子與夾持側壁114間所界定的接腳容置空間115,端子2的彈性臂23和夾持部24因為晶片接腳8的擠壓而側向移動。當驅動件4樞轉至可扣合于基座1一側壁上的扣合位置時,晶片接腳8到達端子2與接腳8緊密接觸的第二位置D(參考圖3B)。藉由端子2的夾持部24的側向移動所產生的正向壓力,接腳8可被緊緊夾持于端子2和夾持側壁114之間,而可與端子2維持良好的接觸關系。
然而,隨著電子裝置愈來愈趨向微型化薄型化,習知連接器使用的端子為長條型的端子,其組合上該長長型端子的長度,使連接器在厚度上已無法配合該微型化薄型化的目標;且其導電路徑太長,無法使電子裝置處理資料的速度變快。因此,連接器的厚度要朝向愈來愈薄的方向發(fā)展,加快電子裝置處理資料的速度也愈來愈重要。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具有薄型化結構,及易于組裝及電性接觸良好的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具有導電路徑較短,縮短電訊傳導時間,加速資料處理的速度的優(yōu)點。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連接器包含一絕緣底座,該絕緣底座具有可與一電路板接近的一安裝面,另設一相對應的插接面,于該安裝面與該插接面之間設有復數(shù)個貫穿的通孔,一湍動座,裝設于該絕緣底座的插接面上,該滑動座可被驅動地相對于該絕緣底座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上具有復數(shù)個穿孔分別對應該絕緣底座的各通孔,各該穿孔中可分別容置一電子元件的接腳插入,并穿過而達該絕緣底座的通孔中;及復數(shù)個端子,分別置入于該對應的通孔,該端子具有一基板,該基板具有一第一面,使該基板第一面接近該安裝面且橫亙于該通孔之中;該基板之一第一側邊向該插接面延伸一第一彈性臂,該第一彈性臂遠離該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一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與該通孔壁面不接觸且于該第一接觸部之一端為略成斜弧面的第一導引部;該基板與該第一側邊相鄰之一第二側邊向該插接面延伸一固定部,該固定部之二側設有干涉部與相鄰的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定位;該基板的第一面設一安裝部朝向該安裝面;復數(shù)個錫球,附著于各該安裝部與該電路板的接點電性接觸;如此,當該滑動座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復數(shù)個電子元件的接腳無阻力地進入各該通孔中,當該滑動座受驅動地滑至該第二位置時,該電子元件的接腳與該端子的第一接觸部接觸,達成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使用彎折型的端子,使附著錫球的安裝部直接位于端子的基板表面,縮短端子的高度,因此,整體連接器的厚度可以減小,促進使用該連接器的電子產品的微型化及加快該電子產品處理速度。
有關本實用新型為達到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例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
如下圖1是習知技術中零插入力連接器組合及其所用的端子分解外觀圖;圖2是圖1的零插入力連接器的基座的其中一插孔的細部放大示意圖;圖3A是晶片接腳以零插入力插入基座接腳時,晶片接腳與電路板端子的位置關系的俯視圖;圖3B是蓋體向前移動時,晶片接腳被夾持于端子與夾持側壁之間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連接器的分解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連接器使用的端子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使用的端子側視圖及與錫球及電路板的關系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的端子置入通孔的頂視圖;圖8A是電子元件接腳位于第一位置示意圖;圖8B是電子元件接腳位于第二位置示意圖。
請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其具有一絕緣底座50,該絕緣底座50設有復數(shù)個貫穿的通孔51,復數(shù)個端子6置于該通孔51之中,一滑動座52可分離地結合于該絕緣底座50之上,該滑動座52亦設有復數(shù)個穿孔53,該穿孔53與該通孔51相對應,可容置電子元件的接腳(圖未示)穿過該穿孔53進入該通孔51,且該滑動座52可被驅動地在該絕緣底座50上一第一位置(電子元件的接腳與端子6未接觸的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電子元件的接腳與端子6接觸的位置)之間移動。在本實施例的圖中所示驅動該滑動座52的一驅動件54為一具曲柄541及凸輪542的驅動件,該驅動件54結合于該絕緣底座50與該滑動座52之間之一側邊,當該驅動件541的曲柄541初始位置為與該滑動件的平面垂直的位置,依照凸輪542旁的旋轉箭號A所示的旋轉方向旋轉至置于該滑動座的另一側邊最終位置時,該凸輪542則驅動該滑動座52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如圖中箭頭B的方向移動),本實施例所舉的驅動件54僅為驅動該滑動座的一種方式,熟習該項技術者亦可在底座及及滑動座設對應撥接孔以桿狀物插入撥接方式驅動,且該驅動方式非本實用新型重點,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選用適當?shù)尿寗臃绞綖橹灰灰毁樖觥?br>
請參閱圖5及圖6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所使用端子6的示意圖,其具有一方形基板60,該基板60具有一第一面601;該基板60有一第一側邊61,自該第一側邊61向上彎折延伸一第一彈性臂65,該第一彈性臂65遠離該第一側邊61的一端設有一第一接觸部68,該第一接觸部68設一略彎折斜面為導引部681。該基板60與該第一側邊61相鄰的第二側邊,延伸一連接部603,該連接部603較佳的實施方式為一較小面積的板狀,以提供該基板60必要的彈性。該連接部603再向上彎折延伸一固定部63,該固定部63的二側邊各設有干涉部631,該干涉部631與該通孔51的壁面形成干涉定位。本實施例中該干涉部631為鋸齒形狀,惟該干涉部631亦可以做成如突剌、倒鉤等,然其皆為熟習此項技術者能較易完成者。該基板與該第一側邊61相對的一第三側邊64,亦可以如上方式加設由該第三側邊64向上彎折延伸一第二彈性臂66,該第二彈性臂66遠離該第三側邊64的一端設為一第二接觸部69,該第二接觸部69并設一略彎折斜面為導引部691。如此,使該第一彈性臂65與該第二彈性臂66相對矗立,其自由端的第一接觸部68及第二接觸部69亦相對矗立成一夾置空間。于是,該固定部63及該第一彈性臂65及該第二彈性臂66接位于該基板60的一側,形成以該基板60為底板向上開放的槽狀空間,該基板60朝下的表面設為一安裝部67,該安裝部67與該固定部63及第一彈性臂65及第二彈性臂6等分在基板的異側,該安裝部67為一盤狀,較佳的實施方式,可于該盤狀凹入一球板面,該基板60與該固定部63相對的一側邊亦可設復數(shù)個柱狀突剌604,605等,其皆為與該通孔51壁面相抵接產生于涉定位之用。
再請參閱圖6所示,為本實施例端子6的側視圖及表示其與一電路板70及附著錫球72的關系,此圖中由該基板60的第一面601設一安裝部67附著一錫球72,該錫球72與一電路板70表面上的接點71相接觸,待加熱該錫球72焊接于該接點71后,完成端子6與該電路板70的電性連接。該安裝部67由該連接部603提供彈性,且可使該錫球72置于凹設的球板面,因而具有制約該錫球72的作用,使在表面安裝加熱該錫球72的過程中,該錫球72始終保定位,提高焊接的良好率。另,該安裝部67為盤狀,使與該錫球72有較大面積的接觸,使達到良好的電性接觸。
請參閱圖7并配合圖5及圖6所示,其為本實施例中端子6置入絕緣底座50的通孔51的頂視圖,該通孔51具有一第一通孔壁511及一與該第一孔壁511相對的一第二通孔壁512。該端子6置入該通孔51中,使該基板60的第一側邊61與該第一側壁511相接近,該第一彈性臂65漸漸遠離該第一通孔壁511,使該第一接觸部68矗立于該孔51之中,該第一接觸部68與第一通孔壁面511不相接觸,使該第一接觸部68向該第一通孔壁面511具有彈性位移的空間。該第一彈性臂65與該第一側邊61相交處,提供該第一彈性臂65彈性作動時支撐抵靠于該第一通孔壁面511。該基板60的第三側邊64與該第二側壁512相接近,該第二彈性臂66則漸漸遠離該第二通孔壁512,使該第二接觸部69矗立于該孔51之中,該第二接觸部69與第二通孔壁面512不相接觸,使該第二接觸部69向該第二通孔壁面512具有彈性位移的空間。該第二彈性臂66與該第三側邊64相交處,提供該第二彈性臂66彈性作動時支撐抵靠于該第二通孔壁面512。此時,該第一接觸部68與該第二接觸部69,兩相對立于該通孔中,提供一夾置空間。端子6的固定部63藉連接部603與基板60相連,該固定部63二側邊之干涉部631與相鄰的二通孔壁形成干涉,本實施例中,該干涉部631是與第一通孔壁面511及第二通孔壁面512形成干涉,使端子6定位于通孔中。與該固定部63相對的該柱狀突剌604及605亦與該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另,由于該基板60橫亙于通孔51中,占去該通孔51大部分的截面積,在該錫于球72被加熱時,該基板60能有效地封阻錫液進入通孔中,亦可提高電連接器的良好率。
繼續(xù)請參閱圖8A及圖8B并配合圖4所示,其為本實施例中電子元件的接腳9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動作示意圖,在圖8A,電子元件的接腳9未受任何阻力地插入并穿越滑動座52的穿孔53后,進入對應絕緣底座50的通孔51第一位置中。此時,該接腳9尚與通孔51中端子6接觸。隨滑動座52被拔動使滑座52相對絕緣底座50移動(請一并參照圖4),而使該電子元件的接腳9,先接觸端子6的第一導引部681、第二導引部691,經該第一導引部681、第二導引部691的導引,使接腳9進入與第一接觸部68、第二接觸部69接觸,該第一接觸部68、第二接觸部69會被該電子元件的接腳9各推向第一通孔壁511、第二通孔壁512。此時,電子元件9與該第一接觸部68、第二接觸部69接觸時為第二位置。由于該端子的第一彈性臂65、第二彈性臂66的彈性作用,該第一接觸部68、第二接觸部69始終與該電子元件的接腳9彈性接觸,達成良好電性連接。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確能藉上述構造和裝置,達到預期目的與功效,而且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在申請前并未見于任何刊物亦未曾公開使用,誠符合實用新型專利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條件。
上述附圖及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非為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大凡熟悉該項技藝人士,依本實用新型的特征范疇所作其他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以下本案的權利要求書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包括一絕緣底座,該絕緣底座具有可與一電路板接近之一安裝面,另設一插接面,于該安裝面與該插接面之間設有復數(shù)個貫穿的通孔,一滑動座,裝設于該絕緣底座的插接面上,該滑動座可被驅動地相對于該絕緣底座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上具有復數(shù)個穿孔分別對應該絕緣底座的各通孔,各該穿孔中可分別容置一電子元件的接腳插入,并穿過而達該絕緣底座的對應通孔中;及復數(shù)個端子,分別置入該對應的通孔,該端子具有一基板,該基板具有一第一面,使該基板第一面接近該安裝面且橫亙于該通孔之中;該基板之一第一側邊向該插接面延伸一第一彈性臂,該第一彈性臂遠離該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一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與該通孔壁面不接觸且于該第一接觸部之一端為略成斜弧面的第一導引部;該基板與該第一側邊相鄰之一第二側邊向該插接面延伸一固定部,該固定部之二側沒有干涉部與相鄰的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定位;該基板的第一面設一安裝部朝向該安裝面;復數(shù)個錫球,附著于各該安裝部與該電路板的接點產生電性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與該第一側邊相對之一第三側邊,向該安裝面延伸一第二彈性臂,該第二彈性臂遠離該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二接觸部,該第二接觸部與該第一接觸部相間隔,并與該通孔壁面不接觸,且該第二接觸部之一端為略成斜面的第二導引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與該固定部相對之一側邊,朝向與其相鄰的通孔壁面延伸至少一柱狀突剌,該柱狀突剌與該通孔壁面形成干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與該第一側邊相對之一第三側邊,向該安裝面延伸一第二彈性臂,該第二彈性臂遠離該基板之一端形成一第二接觸部,該第二接觸部與該第一接觸部相間隔,并與該通孔壁面不接觸,且于該第二接觸部之一端為略成斜面之第二導引部。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干涉部為凸設的鋸齒狀,與該相鄰通孔壁面形成干涉定位。
6.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安裝部為一盤狀。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盤狀凹設一球板面。
8.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基板的第二側邊與該固定部之間介入較該基板為小的板面為一連接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安裝部為一盤狀。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盤狀凹設一球弧面。
專利摘要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端子的基板的一側邊延伸一連接部再轉折延伸向底座的一插接面成一固定部,該基板與該連接部相鄰的側邊則向該插接面延伸一彈性臂,由該彈性臂自由端形成接觸部及導引部矗立于通孔中,該接觸部與電子元件的接腳維持彈性接觸;基板的安裝部藉附著的錫球與電路板相接觸;如此,端子的接觸部與固定部接在基板板面的同一側,而安裝部直接位于接觸部相異側的基板面,采表面安裝方式;因此,降低端子的高度和縮短導電路徑。
文檔編號H01R12/57GK2478263SQ0120249
公開日2002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月20日
發(fā)明者江圳祥 申請人:莫列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