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材端接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將接線端連接到芯線(線材)上的線材端接設備。
背景技術:
在公開號為No.61(1986)-133590的未審定的日本專利中已知一種常規(guī)的用于使線材與接線端連接的線材端接設備。該線材端接設備包括用于在圓形接線端的圓柱體金屬環(huán)內引導一引線的導向件(第3-4頁,圖5、6)。該導向件為圓錐形,其包括兩個垂直分離的圓錐形半部。
另一已知的線材端接設備披露在公開號為No.9(1997)-82449的未審定的日本專利中。該線材端接設備包括兩個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定位導向件,以用于引導線材的芯線部分進入封閉圓筒接線端的線材插入孔內(第3-4頁,圖1)。定位導向件的結構確定成可水平分離為兩個部件。
在公開號為No.16(1986)-133590的未審定的日本專利中披露的線材端接設備中,導向件環(huán)形地封閉,并且沒有向上開口。因此,在其插入到導向件的環(huán)形部分中的過程中必需對準線材。所以,該線材插入操作是困難的。此外,存在線材抵靠圓錐形導向件并彎曲的可能性。
在公開號為No.9(1997)-82449的未審定的日本專利中披露的線材端接設備中,該導向件沒有向上開口。所以,該芯線插入操作是困難的。此外,存在芯線部分抵靠圓錐形導向件并彎曲的可能性。
在以上這兩個常規(guī)的線材端接設備中,線材通過線材輸送機構插入到接線端中或同時被夾緊件夾緊。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該線材從例如為熒光管的細長體的端部稍微突伸,不能使用以上該方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基于以上觀點提出。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材端接設備,該線材端接設備有助于使細長物件的芯線相對于接線端子定位,由此有助于端接操作。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材端接設備,其中避免這樣一種情況,即,由于在端接過程中施加在芯線上的載荷施加到細長物件上從而損壞該細長物件。
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材端接設備,其中簡化了用于導向件的驅動機構。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材端接設備,其中可避免壓接器與細長物件在端接過程中的干涉。
一種線材端接設備,其包括彼此朝向或分離地移動的壓接器和砧座;和具有向上開放的導向凹槽的導向件,該導向凹槽設置成靠近該砧座并與其對準;其中,放置在該砧座上的接線端子由該壓接器擠壓,由此將插入在該接線端子的芯線插入孔內的芯線端接到該接線端子上,此時該芯線相對于該芯線插入孔由一接收在導向凹槽中的細長物件來定位,該細長物件在其末端處具有芯線。
在該壓接器抵靠該接線端子之前,該導向件構造成受驅動以便對應于該壓接器的向下運動從該細長物件處撤回。
該導向件構造成聯(lián)接到該壓接器上。該導向件通過聯(lián)接件與該壓接器聯(lián)接。
該砧座還包括用于通過抵靠該細長物件的末端從而定位該細長物件的定位板,該定位板具有用于在芯線的端接過程中使得該芯線移動的脫開凹槽。
本發(fā)明的端接設備包括具有向上開放的導向凹槽的導向件,該導向凹槽設置成靠近該砧座并與其對準,該導向件這樣構造成,即,使得當在其末端處具有芯線的細長物件容納在導向凹槽內時,該芯線相對于芯線插入孔定位。因此,可實現(xiàn)以下效果。
芯線相對于該芯線插入孔簡單地通過將例如熒光管的細長物件放置在導向件的導向凹槽中來定位。該芯線可通過沿導向凹槽移動該細長物件從而插入接線端子。因此,有助于芯線插入操作。
在這種情況下,導向件受驅動以便在壓接器抵靠接線端子之前從該細長物件處撤回。避免了這樣的情況即,由于在端接過程中施加在芯線上的載荷施加到細長物件上從而損壞該細長物件。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該導向件聯(lián)接到該壓接器上。簡化了用于導向件的驅動機構。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該砧座還包括用于通過抵靠該細長物件的末端從而定位該細長物件的定位板,該定位板具有用于在芯線的端接過程中使得該芯線移動的脫開凹槽,通過定位板有助于細長物件的定位。此外,可避免壓接器與細長物件在端接過程中的干涉。因此避免了細長物件的損壞。
圖1是示出該設備的整體的部分截取的透視圖。
圖2A是本發(fā)明的線材端接設備使用的接線端子的側視圖。
圖2B是本發(fā)明的線材端接設備使用的接線端子的主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線材端接設備的壓接部的放大透視圖。
圖4A示出了壓接器和砧座在接線端子沒有放置在砧座上的狀態(tài)。
圖4B示出了壓接器和砧座在接線端子放置在砧座上且即將被壓接器的狀態(tài)。
圖5是壓接部的示意圖,其示出了在接線端子壓接之前的狀態(tài)。
圖6是是壓接部的示意圖,其示出了在接線端子壓接之后的狀態(tài)。
圖7是壓接后的接線端子和熒光管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
圖8A、圖8B、圖8C是示出了壓接后的接線端子的各種形狀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的線材端接設備的優(yōu)選實施例,(以下,線材端接設備簡稱為“設備”)。
圖1是示出該設備1的整體的部分截取的透視圖。如圖1所示,該設備1包括一對板狀腿2;由該腿2支承的基板4;在該基板4上安裝的框架6;以及安裝在該框架6的上部上的頂板8。從基板4延伸到頂板8的殼體84安裝在基板4上。可垂直滑動的沖頭10安裝在框架6上。該沖頭10由安裝在頂板8上的空氣缸12驅動。
用于引導承載帶18的導軌,即導向基座14,安裝在矩形的基板4上。多個接線端子16在壓接之前以預定的間隔整體地聯(lián)接并保持在承載帶18上。用于覆蓋該導向基座14的覆蓋件82借助鉸接件85安裝在殼體84上,以使其可開口和關閉。
平面安裝板5通過螺栓固定到基板4上。導向基座14和用于輸送承載帶18的輸送部20通過螺栓固定在平面安裝板5上。輸送部20設置到導向基座14的右側(箭頭19所示的方向)。承載制動器30有安裝板5支承,以便該承載制動器30相對于安裝板5可垂直移動。承載制動器30與導向基座14相比設置成更靠近附面。接著,將描述導向基座14、輸送部20、和承載制動器30。
導向基座14包括較寬的主體14a以及細長的導向板14b和14c,主體14a沿承載帶18的輸送方向延伸,導向板14b和14c設置該主體14a上,彼此分隔開。用于承載帶18在下方通過的朝下臺階部15設置在導向板14b的下表面上,該臺階部沿該承載帶的縱向方向延伸。用于容納承載制動器30的切去部17形成在導向板14b中,位于沿其縱向方向的中心部處。切去部17與朝下臺階部15連通。承載帶18沿箭頭19所示的方向移動,通過在導向板14b和14c之間被導向。與朝下臺階部15連通的槽口21沿導向板14b的縱向形成在導向板14b中。槽口21形成在導向板14b的下游,即在圖1中在導向板14b的右側附近。
輸送部20固定到安裝板5上以鄰接導向基座14,該輸送部20由大致盒形的塊23構造成??諝飧?2設置在塊23內。銷25安裝在空氣缸22的往復驅動軸(未示出)上,以便該銷25垂直該驅動軸。銷25從塊23的側面突伸,并聯(lián)接到設置在導向基座14上的臂26上。用于容納銷25的槽口(未示出)形成在塊23上。通過這種結構,銷25可與空氣缸22的驅動軸一起沿承載帶18往復移動。朝下的爪24用于通過進入槽口21與承載帶18的定位孔18a接合,該朝下的爪24設置在臂26的另一端部處。承載帶18通過該爪24的移動而移動。
接著,將描述位于導向基座14附近的承載制動器30。承載制動器30是大致C形的部件,并且其包括設置在安裝板5上的板狀基部30a;用于促動制動器的板狀促動部30c;以及聯(lián)接板狀基部30a和板狀促動部30c的聯(lián)接部30b。壓縮螺旋彈簧27設置在板狀基部30a與導向基座14的主體14a之間。螺旋彈簧27通常向下朝向該安裝板5壓制承載制動器30。
朝向承載帶18進入切去部17的突起41形成在促動部30c的頂端。因此,在正常狀態(tài)中,突起41從上方借助螺旋彈簧27的力彈性地壓制承載帶18,以便限制承載帶18的移動。然而,當承載帶18由輸送部20的臂26輸送時,輸送力克服了承載帶18與承載制動器30之間的摩擦接合,以便沿其縱向輸送該承載帶18。
手柄78可旋轉地安裝在承載制動器30的聯(lián)接部30b上。聯(lián)接到該手柄78上的(未示出的)凸輪設置在導向基座14與承載制動器30之間。該承載制動器30構造成依據(jù)手柄78的旋轉從而垂直地移動。以這種方式,可按需要使得承載制動器30相對于承載帶18的接合和松釋。當承載帶18將被取出時,手柄78旋轉以便使得承載制動器30與承載帶18脫離接合,隨后將承載帶18取出。
接著,將描述沖頭10的移動。沖頭殼32安裝在框架6上。沖頭10由沖頭殼32沿垂直方向進行導向。即,沖頭10由構造成沖頭殼32的板32a、32b、32c、32d進行導向。用于壓扁接線端子16的壓接器34安裝在沖頭10的下端部上。接線端子16置于砧座36上,該砧座對應于壓接器34的位置安裝在基板4上。接線端子16通過壓接部52壓扁,其包括沖頭10、壓接器36、和砧座36。以下將描述接線端子16被壓接的方式。此處需要注意,“壓接”意味著接線端子被壓扁。
沿沖頭10的滑動方向(即垂直方向)延伸的細長聯(lián)接件38通過螺釘33安裝到沖頭10上。導向件40通過螺釘35安裝在該聯(lián)接件38的末端上。
導向件40如此定位,即,當沖頭10位于其最上端位置時使得該導向件與設置在砧座36上的接線端子16對準。杜美絲46作為例如熒光燈(即熒光管)的細長體的一種相對較硬的單芯線材,并且絕緣線材48的芯線50從彼此垂直的方向插入到接線端子16中。接線端子16隨后被壓接器34壓接。芯線50可以是單線,或包括多個線材的絞合線。
接著,參照圖2將描述此處使用的接線端子16。接線端子16的詳細描述在(2002年9月26日提交的申請?zhí)枮镹o.2002~280742日本專利)“線材連接器”中給出。這里只進行大致的描述。
圖2A是接線端子16的側視圖,圖2B是其主視圖。如圖2A、2B所示,接線端子16通過沖壓并彎折一單個金屬板而形成,以便使其在上部重疊。兩個側壁60、60的中心部朝向內部下壓,以便使它們彼此接近。垂直延伸的槽口62(芯線插入孔)形成在兩個側壁60、60上位于沿其寬度方向(即圖2A的水平方向)的中心部處。杜美絲46設置在槽口62內,并且芯線50設置接線端子16的開放端64(芯線插入孔)。其后,接線端子16沿箭頭65(圖2B)所示的方向被壓接,以使杜美絲46與芯線50電連接。此時,杜美絲46由接線端子16的上壁69向下壓,以便緊密接觸該槽口62的邊緣,如圖2A的箭頭39所示。
接著,參照圖3-6描述壓接部52。圖3是壓接部52的放大透視圖。圖4A和圖4B示出了砧座36和壓接器34的形狀。圖5是壓接部52的示意圖,其示出了在接線端子16壓接之前的狀態(tài)。圖6是是壓接部52的示意圖,其示出了在接線端子16壓接之后的狀態(tài)。圖7是壓接后的接線端子16和熒光管44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圖8A、8B、8C是示出了壓接后的接線端子16的各種形狀的主視圖。
在圖3中,接線端子16置于砧座36上位于預壓接位置。注意形成有砧座36的傾斜表面37,以防止在接線端子16的輸送過程中接線端子16與砧座36之間的干涉。當沖頭10處于如圖3所示的其最上端位置時,如上所述,導向件40與接線端子16對準。對準的方式以下將描述。
朝上的(即向上的)開放V形槽66(導向槽)形成在導向件40中。導向件40沿V形槽66的方向具有8mm的厚度,并且沿沖頭10移動的方向具有6mm的高度。從上觀察時,V形槽的凹下中心部,即線形部66a,與接線端子的槽口62對準。
同時,杜美絲46從熒光管4 4的末端部77延伸僅僅2mm,杜美絲的直徑約為1.5mm。V形槽66的角度和尺寸這樣確定,即,使得當熒光管44的末端部77置于V形槽66內時,杜美絲46定位在接線端子16的槽口62的上部處。如果在此狀態(tài)中熒光管44沿V形槽66壓向接線端子16,則杜美絲46可容易地壓入槽口62。當熒光管44將要置于V形槽66內時,末端部77僅需要從上方置于V形槽66內。因此,放置操作非常容易。
芯線50插入接線端子16的開放端64的下側(即在杜美絲46之下)中。當熒光管44的末端部77置于V形槽66內時,熒光管44的相反端部置于與導向件40相似的分離且固定的安裝基座80上。安裝基座80也設置有V形槽81。當壓接器34壓接接線端子16時,導向件40下降,如圖3的虛線所示。導向件40在壓接器34接觸接線端子16之前下降。
定位板74具有形式為U形槽口的脫開凹槽72,脫開凹槽72設置在接線端子16與導向件40之間。脫開凹槽72向上開口,并具有在壓接過程中使得杜美絲46垂直移動的深度。注意為了清晰地示出接線端子16的形狀,脫開凹槽72僅在定位板74中部分地示出,該定位板內置在壓接部52中。脫開凹槽72在圖3的圓形部分中放大。定位板74作為用于熒光管44的止擋。即,當熒光管44置于導向件40上時,通過熒光管44的末端76抵靠定位板74,使得杜美絲46在接線端子16內的插入量保持恒定。此外,由于熒光管44避免進入壓接器34的移動路徑中,所以壓接器34與熒光管44之間的干涉可避免。換言之,可避免杜美絲46的插入程度的過多或不足。同時,可避免熒光管44被壓接器34損壞。
接著,將參照圖4A和4B描述壓接器34和砧座36的形狀。圖4A示出了壓接器34和砧座36在接線端子16沒有放置在砧座36上的狀態(tài)。圖4B示出了壓接器34和砧座36在接線端子16放置在砧座36上且即將被壓接器34的狀態(tài)。該壓接器34的壓制接線端子16的部分形成為凹部70,其形狀與接線端子16的上壁68互補。即,壓接器34具有臺階部34a,其對應于接線端子16的上壁68的板厚度。此外,弧形表面70a和70b用于容納接線端子16的上壁68的弧形臺階部68a和68b(圖2B),弧形表面70a和70b形成在壓接器3 4的凹部70中。用于在其中放置接線端子16的凹部86形成在砧座36中?;⌒伪砻?6a和86b用于容納接線端子16的下壁88的兩個側面上的弧形部88a和88b(圖2B),弧形表面86a和86b形成在凹部86中。形成該凹部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在壓接過程中接線端子16的移動。特別是,由臺階部34a防止上壁68的移動,以便進行壓接同時準確地保持接線端子16的形狀。通過這種結構,可避免例如如圖8所示的接線端子16的變形或寬展的壓接損壞。如圖8所示的狀態(tài)將在以下進行描述。
接著,將參照圖5描述在壓接過程中接線端子16和導向件40的狀態(tài)。在如圖5所示的狀態(tài)中,杜美絲46插入接線端子16并且完全了壓接的準備,熒光管44置于導向件40上。清晰所示,熒光管44的末端76抵靠在壓接器34的移動路徑外側的定位板74。壓接器34從該狀態(tài)下降,以進行接線端子16的壓接。接線端子16的壓接狀態(tài)如圖6所示。
如圖6所示,當壓接器34下降以壓接該接線端子16時,杜美絲46也稍微向下移動一距離y。杜美絲46可在脫開凹槽72內移動一距離y。因此,杜美絲46不與定位板74干涉。此外,通過聯(lián)接件38與沖頭10聯(lián)接的導向件40沿沖頭10的向下移動方向向下移動。因此,即使熒光管44由于杜美絲46在壓接過程中被拉動而向下移動,也可避免其與導向件40的干涉。
在導向件40不移動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問題。該問題的實質如7圖所示。在這種導向件40不移動的情況下,如7圖所示,當杜美絲46由于壓接被拉動時,熒光管44放置在導向件40上的位置保持不變。因此,施加在杜美絲46上的載荷傳遞給熒光管44,導致過大的力施加在其上。這導致熒光管44被損壞的可能性。
接著,參照圖8A、8B、8C描述壓接后的接線端子16的各種形狀。圖8示出了接線端子16正確壓接的狀態(tài)。圖8B和圖8C示出了發(fā)生壓接故障的接線端子。在接線端子16正確壓接的狀態(tài)中,上壁68保持重疊,同時接線端子16沿垂直方向被壓扁,不朝向圖8A的左側或右側傾斜。然而,如果弧形表面70a和70b(圖4A)沒有設置在壓接器34中,上壁68發(fā)生位移,并且接線端子16的寬度尺寸x將變大,如圖8B所示。此外,如果壓接器34的凹部70和86以及砧座36沒有對準,則接線端子16的形狀在壓接過程中將變形。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然而,本發(fā)明當然不限于所述的實施例。例如,作為用于使導向件40向下移動的結構,可設置一驅動導向件40的獨立的空氣缸,以代替所述實施例的結構?;蛘?,導向件40可由下方的彈簧來支承,并且當沖頭10在其向下移動的過程中下壓以克服彈簧力而下降。作為另一替代實施例,由于與沖頭10向下移動的聯(lián)接,導向件40可旋轉離開熒光管44。
將插入槽 62的芯線不限于杜美絲46,并且可以是另一柔性的芯線。
在以上所述實施例中,壓接器34朝向砧座36移動。然而,可采用砧座36朝向壓接器34移動的結構來進行接線端子16的壓接。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材端接設備,其包括彼此朝向或分離地移動的壓接器和砧座;和具有向上開放的導向凹槽的導向件,該導向凹槽設置成靠近該砧座并與其對準;其中,放置在該砧座上的接線端子由該壓接器擠壓,由此將插入在該接線端子的芯線插入孔內的芯線端接到該接線端子上,此時該芯線相對于該芯線插入孔由一接收在導向凹槽中的細長物件來定位,該細長物件在其末端處具有芯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材端接設備,其特征在于,在該壓接器抵靠該接線端子之前,該導向件構造成受驅動以便對應于該壓接器的向下運動從該細長物件處撤回。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材端接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向件聯(lián)接到該壓接器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材端接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砧座還包括用于通過抵靠該細長物件的末端從而定位該細長物件的定位板,該定位板具有用于在芯線的端接過程中使得該芯線移動的脫開凹槽。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材端接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砧座還包括用于通過抵靠該細長物件的末端從而定位該細長物件的定位板,該定位板具有用于在芯線的端接過程中使得該芯線移動的脫開凹槽。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材端接設備,其特征在于,該砧座還包括用于通過抵靠該細長物件的末端從而定位該細長物件的定位板,該定位板具有用于在芯線的端接過程中使得該芯線移動的脫開凹槽。
全文摘要
在線材端接設備中,用于在其上放置接線端子的砧座安裝在基板上,其位置對應于沖頭的壓接器的位置。接線端子由包括壓接器和砧座的壓接部來壓接。細長的聯(lián)接件安裝在沖頭上,并且導向件具有凹槽,例如熒光管的細長物件放置在該凹槽中,該導向件安裝在聯(lián)接件的末端處。當沖頭位于其最高位置時,導向件定位成對準放置在砧座上的接線端子。細長物件的杜美絲(芯線)和絕緣線材的芯線從彼此垂直的方向插入該端子中,隨后該端子被壓接器壓接。
文檔編號H01B13/00GK1497799SQ03160308
公開日2004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今井康二 申請人:安普泰科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