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guān)一種用于高速傳輸信號的電連接器,尤指一種同時與分別安裝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上的兩個對應連接器相配合以形成電性連接路徑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隨著通訊及計算機技術(shù)的發(fā)展,電子設備之間需要用高密度電連接器連接,以在電子設備之間建立大量數(shù)據(jù)傳輸信道。每個電連接器需設有若干電路板,以改善不同電氣特性的信號在電連接器中的傳輸。高密度電連接器已被廣泛應用于服務器、路由器以及需要數(shù)據(jù)高速處理與傳輸?shù)脑O備內(nèi)部連接系統(tǒng)。
這些電連接器一般包括兩個相互配接的連接器部分,其中插頭連接器與第一基板連接,插座連接器與第二基板連接。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間直接通過插頭和插座連接器的連接而達到電氣導通。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安裝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上的連接器是同種類型的,或者在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間需保持一個較大的距離,這樣就需要提供線纜連接器組件來達成第一和第二基板之間的電氣導通。
美國專利第6,217,364號揭示了一種包括線纜及端接至線纜一端的線纜連接器組件,電連接器包括一對結(jié)構(gòu)相同并可相互接合的上、下本體組成,兩個上、下本體形成一具有前開口及后開口的內(nèi)部空腔。線纜包括分別與若干導電端子端接的若干導線,這些導電端子被包覆成型在若干扁平薄片內(nèi)。這些薄片并列排布于一個本體的內(nèi)部空腔內(nèi)以使線纜突伸出空腔的后開口,而另一本體則將線纜與薄片的組合完全遮蔽。然而,線纜及薄片的組合是通過螺栓及螺母將上、下本體組裝在一起而固持于本體內(nèi),從而使線纜連接器組裝復雜,而且,在運輸過程及其它情況下產(chǎn)生的震動易使上、下本體間的結(jié)合松動,使線纜及薄片的組合不能穩(wěn)固的收容于絕緣本體內(nèi)。
美國專利第6,102,747號則揭示了另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請參閱美國專利第6,102,747號第4a-4c、第5a-5c圖所示,該線纜連接器組件包括具有若干平行槽道的絕緣本體及若干收容于上述狹槽內(nèi)的模塊。每一個模塊包括一印刷基板、位于基板一端并具有若干叉形端子的端子座及位于基板另一端并與該端子座相對的絕緣刺破型端子座,絕緣刺破型端子座具有若干與線纜的導線相連接的絕緣刺破型端子。該模塊干涉固持在絕緣本體內(nèi)。
為電性連接第一和第二基板,如采用上述專利所述的方法,線纜連接器組件就需要有兩個端接至線纜末端的電連接器,從而使制程更加復雜,且整個制造成本也相應的增加。
因此,需要對電性連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電連接器進行改良,以克服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其同時與分別安裝于第一及第二基板的兩個對應連接器相配合而在二者之間形成電性導通。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若干電路板模塊,其中絕緣本體包括前本體、后本體及連接前、后本體的中間本體,并且前本體及后本體都設有若干沿第一方向并列延伸的槽道。若干電路板模塊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地固持于本體中。每一個電路板模塊包括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以及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的若干線纜。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具有分別收容于前本體和后本體的信道中的前對接邊及后對接邊,用以與對接組件相配接。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線纜連接的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組成的電路板模塊,可同時與分別安裝于第一及第二基板的兩個對應連接器相配合而于二者之間形成電性導通。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圖1所示的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電路板模塊的立體放大圖。
圖4是圖3所示電連接器的電路板模塊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包括縱長絕緣本體2、并列收容于絕緣本體2內(nèi)的若干電路板模塊3、用以將電路板模塊3固定在一起的若干第一緊固件4以及用來把電路板模塊3固持于絕緣本體2中的若干第二、第三緊固件5、6絕緣本體2包括前本體20、后本體22及連接前本體20和后本體22的中間本體24。前本體20和后本體22在結(jié)構(gòu)上相同,且兩者都呈矩形狀。前本體20和后本體22分別設有與前對接面200和后對接面220分別相鄰的前配接部21和后配接部23。前配接部21和后配接部23的上表面212均設有若干凸起213,在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對接時提供防呆作用。前本體20和后本體22均設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入前配接部21和后配接部23的并列槽道202。在前本體20和后本體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設有若干凹槽204及自相應凹槽204進一步延伸的凹陷部2040,于前本體20和后本體22的相對應兩側(cè)面上設有與槽道202相垂直的開槽205。
中間本體24包括兩個相互分離的第一蓋體240和第二蓋體242。每一個蓋體240、242均具有頂壁2430、底壁2431及位于頂壁2430與底壁2431之間的側(cè)壁2432。每一蓋體240、242均具有自頂壁2430、底壁2431前緣及后緣向前延伸的一對扣持臂2434、用以組裝兩蓋體240、242的若干銷柱2436及銷孔2437。每一扣持臂2434的自由端設有一個突部2434a。在第一、二蓋體240、242的頂、底壁2430、2431內(nèi)設有延伸貫穿側(cè)壁2432的收容孔2435。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蓋體240和第二蓋體242也可采用其它方法相結(jié)合,該種分離式設計可便于連接前本體20及后本體22。且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蓋體240及第二蓋體242也可設計成一體式然后再安裝至絕緣本體2上。
請參閱圖3及圖4所示,各個電路板模塊的結(jié)構(gòu)相同。每一個電路板模塊3包括第一電路板30、第二電路板32及連接第一電路板30、第二電路板32的若干線纜33。結(jié)構(gòu)相同的第一電路板30、第二電路板32均具有絕緣基板、若干信號傳輸線路(未標示)及若干接地線路(未標示),其中絕緣基板由普通電路基板如材料FR4等制成,信號傳輸線路設置于基板的一側(cè)面,以達到為電連接器1提供信號傳輸路徑的功效,接地線路設置于基板的兩側(cè)。電路板30、32均設有前后兩個對接邊300、320,并分別收容于絕緣本體2前、后配接部21、23內(nèi)的槽道202內(nèi)。排列于電路板30、32上的若干通孔302與前本體20及后本體22上的開槽相對應。每個電路板模塊3的線纜33排列于同一平面,這些線纜33具有相對兩端分別焊接于第一及第二電路板30、32上的信號傳輸線路上的若干芯線330。如此,線纜33于第一及第二電路板30、32之間建立電氣導通路徑。
電路板模塊3還包括一對接地片34及固定線纜33的一對線纜夾35。該對接地片34采用了優(yōu)質(zhì)銅材,分別裝于電路板30、32上以防止芯線330間的電磁干擾。
線纜夾35包括兩個由金屬片沖壓而成相互鎖在一起且從一側(cè)夾住線纜33的第一固定片351及第二固定片352。另外,第一固定片351及第二固定片352上均設有與相鄰線纜33間的對應間隙36相對應排列的若干穿孔355。
組裝時,電路板模塊3自前本體20的后端向前對接面200的方向插入,直至第一電路板30前對接邊300不能再靠近前本體20的前對接面200為止。此時第一基板30的前對接邊300收容在前本體20的槽道202中。然后將第一緊固件4插入線纜夾35的穿孔355內(nèi)而將電路板模塊3固持在一起以消除應力,隨后將第二緊固件5插入前本體20的開槽205及第一電路板30上鄰近前對接邊300的通孔302,進一步緊固至前本體20,從而把第一電路板30穩(wěn)固收容于前本體20內(nèi)。
隨后將第一蓋體240、第二蓋體242沿橫向?qū)?,此時銷柱2436與對應的銷孔2437干涉配合。接著,前本體20沿從前向后的方向與中間本體24配接,扣持臂2434的突部2434a機械配合于前本體20的凹槽204的凹陷部2040。第三緊固件6插入中間本體24的收容孔2435內(nèi),以阻止電路板模塊3于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此時,第二電路板32后對接邊320暴露于前本體20及中間本體24之外,將第二電路板32后對接邊320向后本體22的后對接面220的方向插入,直至第二電路板32后對接邊320收容于后本體22的槽道202中,中間本體24的扣持臂2434的突部2434a與凹槽204的凹陷部2040機械配合。第二緊固件5插入穿過后本體22的開槽205及第二電路板32上與后對接邊320相鄰的通孔302,進一步緊固至后本體22上,從而將電路板32穩(wěn)固收容于后本體22內(nèi)。
線纜33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30及第二電路板32,以在二者之間形成電氣導通,且前對接邊300和后對接邊320分別收容于前本體20、后本體22內(nèi),從而可以同時與分別安裝于第一、第二電路板(未圖示)上的兩個對接連接器之間相互對接,從而建立電性連接。絕緣本體2也可制成一體式結(jié)構(gòu),第一電路板30及第二電路板32也可以采用其它連接方式來達成相互間的電性連接,例如導體。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及固持于絕緣本體內(nèi)的若干電路板模塊;其特征在于絕緣本體包括第一配接部及第二配接部,每一電路板模塊包括第一電路板及與第一電路板電性連接的第二電路板,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包括分別收容于第一、第二配接部內(nèi)用以與對接連接器相配接的第一對接邊和第二對接邊。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電路板模塊包括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的若干線纜。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配接部與第二配接部中的每一個均包括設置在其上表面以提供與對接連接器相配接時的防呆作用的若干凸起。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絕緣本體的第一、第二配接部內(nèi)設有若干沿絕緣本體的第一方向排列的槽道,其中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地收容于第一及第二對接部的槽道內(nèi)。
5.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線纜包括相對后端裸露且電性焊接到第一和第二電路板上的導電芯線。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電路板包括一對分別安裝在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上以防止線纜間電磁干擾的接地片及一緊固線纜的線纜夾。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進一步包括有將電路板模塊固持在一起的第一緊固件,其中每一線纜夾至少設有一通孔,且第一緊固件插入穿過線纜夾上的通孔。
8.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絕緣本體包括前本體及后本體,且第一及第二電路板的第一對接邊和第二對接邊分別收容在前本體和后本體內(nèi)。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其進一步包括若干第二緊固件,其中前本體和后本體均設有若干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開槽,第一和第二電路板均設有與對應開槽相對準的若干通孔,第二緊固件插入穿插過本體的開槽及第一、二電路板的相對應的通孔中。
10.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絕緣本體包括前本體、后本體及連接前后本體的中間本體,且電連接器進一步包括第三緊固件,其中中間本體設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收容孔,第三緊固件收容在收容孔內(nè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guān)于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其中絕緣本體又包括前本體、后本體及連接前本體和后本體的中間本體,且前本體及后本體均設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列的若干槽道。若干電路板模塊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地收容于本體中。每一個電路板模塊包括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及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的線纜。第一電路板及第二電路板均包括與對接連接器相互配合并分別收容于前本體和后本體的槽道中的前對接邊、后對接邊。通過線纜連接的第一電路板與第二電路板組成的電路板模塊,可同時與分別安裝于第一及第二基板的兩個對應連接器相配合而在二者之間形成電性導通。
文檔編號H01R13/514GK2699515SQ20032012718
公開日2005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7月1日
發(fā)明者杰利·吳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