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向輸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多向輸入裝置,特別涉及作為用于便攜式電話機、便攜式音樂再現(xiàn)機器、游戲機用控制器等的方向鍵,而在各種電子機器的方向輸入操作中使用的多向輸入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地,多向輸入裝置可通過對方向鍵或桿狀輸入鍵進行按壓操作或推倒操作,來向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進行鍵輸入。
如圖24至圖26所示,形成有以往的多向輸入裝置的一個示例。該以往的多向輸入裝置100在形成為矩形箱狀的筐體101內部配置各個結構部,筐體101的最頂部的開口部被蓋體112塞住。
對各個結構部按照由下向上的順序,即按照筐體101、中央用固定觸點102、周緣用固定觸點103、可動電極板105、反轉部件106以及操作部件107的順序進行說明。
在筐體101的近似矩形的凹部豎立設有導向壁101b,該導向壁101b是在周方向上分割成四部分而形成的圓環(huán)狀。
圓形的中央用固定觸點102以露出表面的方式、在筐體101的導向壁101b的內側的圓形底面的中心位置處一體成形于筐體101。另外,四個矩形的周緣用固定觸點103以露出表面的方式、在筐體101的導向壁101b的外側的凹部的底面處一體成形于筐體101。如圖25所示,這些周緣用固定觸點103分別沿著筐體101的內部底面的四條邊而大致等間隔地被配置于周方向。
如圖24所示,可動電極板105是與中央用固定觸點102和周緣用固定觸點103相對配置的平板狀電極,并用彈性磷青銅等金屬平板來形成??蓜与姌O板105的形狀被形成為具有與中央用固定觸點102相對的中心部是圓形的中央用可動電極部105a;與周緣用固定觸點103相對的最外側是環(huán)狀的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經由連結部105d而與內外的中央用可動電極部105a和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相連的圓環(huán)部105c;以及使導向壁101b插通的兩個圓弧狀的開口部105e。而且,該可動電極板105以下述方式進行組裝導向壁101b插通其開口部105e,使其與周緣用固定觸點103和中央用固定觸點102之間有規(guī)定的間隙。部分地連結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和圓環(huán)部105c的各個連結部105d被形成為插通形成于圓環(huán)狀的導向壁102b的縫隙部101a。
如圖24所示,反轉部件106被形成為金屬圓頂(dome)等的圓頂狀,并被配置在圓環(huán)部105c的上方,但也可以省略該反轉部件106。
如圖24所示,操作部件107按壓可動電極板105,并被配置在可動電極部105的上方。該操作部件107具有用于進行輸入操作的操作部108、凸緣部109、中央用按壓部110以及周緣用按壓部111。凸緣部109在與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相對的位置處形成為車輪形狀。中央用按壓部110形成在凸緣部109的內側中央附近,并向與中央用可動電極部105a相對的方向突出。周緣用按壓部111在與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相對的方向上、突出形成在凸緣部109的外周下方。在該凸緣部109形成有可插通導向壁101b的圓弧狀的開口部109c。
覆蓋筐體101的蓋體112在其中央具有操作部件107的矩形桿狀操作部108插通的矩形中央孔112a,并形成為矩形平板狀。另外,該蓋體112被形成為在推倒操作該操作部件107時,接觸于操作部件107的一部分109a,從而成為該推倒操作的旋轉支點。
如圖26所示,這樣構成的以往的多向輸入裝置100,可通過向徑向外側推倒操作部件107,來進行向徑向外側的輸入。具體來說,被推倒操作的操作部件107的凸緣部109按壓可動電極板105的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由此,該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與周緣用固定觸點103接觸并導通。另外,由于可動電極板105用具有彈性的金屬平板形成,因此,在推倒操作操作部件107時,會對該操作部件107產生適度的反作用力。因此,在使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和周緣用固定觸點103相接觸時,可獲得適度的操作感(參照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3183776號公報但是,形成于可動電極板105的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與形成在連結部105d附近以外的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相比較,就會有形成在連結部105d附近的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的反作用力變大,在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感中會產生周方向上的不均勻的問題。
另外,由于筐體101具有插通可動電極板105和操作部件107以限制其配置位置的導向壁101b,因此,會產生難以在該導向壁101b的豎立設置方向進行薄化的問題。
另外,由于可動電極板105具有中央用可動電極部105a、圓環(huán)部105c、連結部105d以及周緣用可動電極部105b,因此,其結構容易變復雜,從而難以降低多向輸入裝置100的制造成本。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作出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周方向上的朝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的不均勻,從而可獲得良好的操作觸感的多向輸入裝置。
另外,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xiàn)多向輸入裝置的小型化并降低其制造成本的多向輸入裝置。
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被形成為在筐體內呈環(huán)狀地配置多個周緣用固定觸點,在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的上方,留有規(guī)定的空隙地將與配置成環(huán)狀的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相對的、并形成為環(huán)狀的平板狀的周緣用可動電極保持在所述筐體內,在所述筐體內配置具有周緣用按壓部的操作部件,所述周緣用按壓部抵抗反作用力地從上按壓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而使其與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相接,通過所述周緣用按壓部按壓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周方向的一部分,使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和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導通,由此來檢測通過該按壓而進行的輸入操作。
而且,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具有反作用力調整部,該反作用力調整部使在被保持于所述筐體的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的附近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與在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
由此,周緣用可動電極在周方向的反作用力在任何部分都是固定的,從而可減小在周方向的向徑向外側方向的操作力的不均勻。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反作用力調整部通過如下方式形成使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附近的徑向的寬度尺寸小于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寬度尺寸。
由此,能夠只通過沖壓加工等簡單的加工來改變周方向上的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反作用力調整部通過如下方式形成使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附近的厚度比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厚度薄。
由此,可在不改變寬度方向的長度的情況下改變周方向上的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反作用力調整部,在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沿其周方向被形成為凹狀或凸狀。
由此,能夠只通過沖壓加工等簡單的加工來改變周方向的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周緣用可動電極具有被筐體的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部,反作用力調整部與被支承部一體形成。
由此,在周方向能夠在幾乎不改變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的情況下,穩(wěn)定地支承周緣用可動電極。另外,通過一體形成該被支承部和反作用力調整部,可減去反作用力調整部的形成工序。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周緣用可動電極利用金屬板材而形成。
由此,可在周緣用可動電極產生大的推斥力,并且可使該周緣用可動電極變薄。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筐體形成為其外周為多角形狀的箱形,并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為了在筐體的外周的角部內側、從配置有周緣用固定觸點的位置留有規(guī)定的空隙地配置周緣用可動電極,而具有保持被保持部所需要的高度。
由此,能夠適當?shù)乩萌菀壮蔀樗澜堑目痼w角部。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在筐體內的被配置為環(huán)狀的多個周緣用固定觸點和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內周側部分,具備中央用固定觸點、留有規(guī)定的間隙地與中央用固定觸點相對配置的中央用可動電極、以及具有在中央用可動電極的上方按壓中央用可動電極的中央用按壓部的操作部件。
由此,不僅可進行向徑向外側方向的輸入操作,還可進行向中央按下方向的輸入操作。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中央用可動電極經由支承部與周緣用可動電極相連而形成一體。
由此,可減少多向輸入裝置的部件數(shù)量。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中央用可動電極形成為向中央用按壓部的軸向突出的圓頂狀。
由此可防止誤輸入。另外,在向中央按下方向進行操作時可獲得良好的點擊感。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保持部在與被保持部常接觸的部分具有共用電極。
由此,可使僅用于使共用電極和周緣用可動電極相接觸而設置的空間和保持部形成一體。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周緣用固定觸點、共用電極、或者中央用可動電極中的至少一個被鑲嵌成形于筐體。
由此可減少部件數(shù)量。并且可減少組裝工序。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周緣用固定觸點、共用電極或者中央用可動電極中的至少一個具有向筐體外引出的引出端子,向筐體外引出的引出端子根據(jù)該各個部件的種類的不同而形成為不同的形狀。
由此,可防止在將多向輸入裝置組裝到其它裝置上時產生誤組裝。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在周緣用可動電極和周緣用固定觸點之間,具備與周緣用可動電極和周緣用固定觸點絕緣而被配置的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
由此,可在向徑向外側方向的輸入操作中進行在按壓方向上的二級輸入。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形成為覆蓋周緣用固定觸點并在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軸向突出的圓頂狀。
由此,可防止對向徑向外側方向的二級輸入進行誤動作。并且,可在進行向徑向外側方向的第二級的輸入操作時獲得良好的點擊感。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操作部件具有具有周緣用按壓部的周緣用按壓部件、具有中央用按壓部的中央用按壓部件、以及由操作主體直接輸入的操作體,周緣用按壓部件被配置成在其中央附近形成的中央孔插通中央用按壓部件,中央用按壓部件相對于按壓方向而形成下述的外形不同的形狀,即在按壓方向的前方的中央用按壓部件形成為比周緣用按壓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大的形狀,在按壓方向的后方的中央用按壓部件形成為與周緣用按壓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相同或小于該中央孔的外形的形狀。
由此,在中央用按壓部件按壓中央用可動電極時,周緣用按壓部件和筐體相接觸,從而可防止對該中央用按壓部件的移動的限制。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復位部件,所述復位部件在操作部件按壓了周緣用可動電極或者中央用可動電極時,在使該操作部件返回到操作部件的初始位置的方向上產生復原力。
由此,在進行輸入操作時總是可從初始位置進行輸入操作。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復位部件形成為覆蓋形成于筐體的開口部的蓋狀。
由此,能夠防止灰塵或者水分等導致誤操作的主要因素侵入筐體的內部。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筐體具有限制周緣用按壓部件向徑向外側方向的滑動移動量的蓋體、以及從蓋體的反方向自由滑動地支承周緣用按壓部的導向壁,周緣用按壓部件形成為在與中央用按壓部和中央用可動電極相接觸的部分進行滑動,并按壓周緣用可動電極。
由此,可在使操作部件滑動移動的同時進行向徑向外側方向的輸入操作。
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特征在于,筐體具有限制周緣用按壓部件向徑向外側方向的滑動移動量的蓋體,周緣用按壓部件形成為以中央用按壓部和中央用可動電極的切點為旋轉支點來按壓周緣用可動電極。
由此,可在推倒操作部件的同時進行向徑向外側方向的輸入操作。
(發(fā)明的效果)由于通過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操作可減輕周緣用可動電極在周方向上的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的不均勻,因此,可取得良好的多向輸入裝置的操作觸感。并且,由于容易形成反作用力調整部,減少了實際安裝于多向輸入裝置的部件數(shù)量,因此,可降低多向輸入裝置的制造成本。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被配置于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筐體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配置了周緣用可動電極的筐體的俯視圖;圖4是表示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另一示例的俯視圖;圖5是圖4的A-A截面圖;圖6是表示與圖4所示不同的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另一示例的俯視圖;圖7是圖6的B-B截面圖;圖8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立體圖;圖9是圖8的C-C截面圖;圖10是圖8的D-D截面圖;圖11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向周方向進行輸入操作時的圖8的C-C截面圖;圖1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向周方向進行輸入操作時的圖8的D-D截面圖;圖13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配置了周緣用可動電極的筐體的俯視圖;圖14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圖8的D-D截面圖;
圖15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所配置的筐體的俯視圖;圖16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配置了周緣用可動電極和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的筐體的俯視圖;圖17是第四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圖8的C-C截面圖;圖18是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19是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筐體的俯視圖;圖20是圖19的E-E截面的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截面圖;圖21是圖19的F-F截面的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截面圖;圖22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被單元化的蓋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3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被單元化的蓋部件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圖24是表示以往的多向輸入裝置的一個示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5是表示配置在以往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筐體的俯視圖;圖26是表示以往的多向輸入裝置中向周方向進行輸入操作的簡圖。
符號說明1多向輸入裝置2筐體2a空洞部2b導向壁2c導向壁外側的底面2d導向壁內側的底面2e保持部2f保持面2g支承部2h支承面2i爪部3周緣用固定觸點3a引出端子
3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4周緣用可動電極4a被保持部4b被支承部4c、4d反作用力調整部4e被保持部附近的部分4f被保持部附近以外的部分5周緣用共用電極5a引出端子5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6中央用固定觸點6a引出端子6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7中央用可動電極7a彎曲部7b底座部8中央用共用電極8a引出端子8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9操作部件10操作體10a操作部10b凸部11中央用按壓部件11a插入安裝部11b抑制部11c凹部12周緣用按壓部件12a周緣用按壓部12b中央孔
12c凸壁13蓋體13a中央孔13b插通孔13c中央孔的下部14復位部件14a彈性隔膜部14b中央孔14c突出部15限制部件15a腕部15b中央孔16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a彎曲部16b底座部17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a引出端子17b引出端子的前端部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利用圖1至圖17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
在這里,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筐體的俯視圖。圖3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配置了周緣用可動電極的筐體的俯視圖。圖4表示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另一示例。圖5表示圖4的A-A截面圖。圖6表示與圖4所示不同的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另一示例。圖7表示圖6的B-B截面圖。圖8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立體圖。圖9表示圖8的C-C截面圖。圖10表示圖8的D-D截面圖。圖11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向周方向進行輸入操作時的圖8的C-C截面圖。圖12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向周方向進行輸入操作時的圖8的D-D截面圖;另外,圖13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配置了周緣用可動電極的筐體的俯視圖。
另外,圖14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圖8的D-D截面圖。圖15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筐體的俯視圖。圖16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配置了周緣用可動電極以及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的筐體的俯視圖。
而且,圖17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圖8的C-C截面圖。
進而,圖18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19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中的筐體的俯視圖。圖20表示圖19的E-E截面的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截面圖。圖21是圖19的F-F截面的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截面圖。圖22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被單元化的蓋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3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中的多向輸入裝置的被單元化的蓋部件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
(1)第一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將如圖1所示那樣被分解的結構各部如圖8和圖9所示來被組裝形成。對本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的結構各部按照從下向上的順序,即按照筐體2、周緣用固定觸點3和周緣用可動電極4以及周緣用共用電極5等用于向周方向進行輸入的各個部件、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等用于向中央的按壓方向進行輸入的各個部件、操作部件9、蓋體13、復位部件14以及限制部件15的順序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多向輸入裝置1的筐體2用絕緣性的合成樹脂形成為近似矩形的薄箱狀。另外,在該筐體2的中央部形成有近似圓柱狀的空洞部2a。在空洞部2a的內周直徑的大約2/3位置處從底部豎立設有圓環(huán)狀的導向壁2b。另外,在空洞部2a的筐體2的對角線位置、分別呈放射狀地一體形成有凹槽狀的保持部2e,該保持部2e保持周緣用可動電極4,使之無法在周方向上移動。并且形成有所述保持部2e和支承部2g,所述保持部2e在筐體2的空洞部2a的內部且在導向壁2b的外側的底面(以下稱為“導向壁外側的底面”)2c的上方位置保持周緣用可動電極4,所述支承部2g在導向壁2b外周的各保持部2e的中間位置突出并支承該周緣用可動電極4。并且,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和支承部2g的支承面2h,為了水平地保持周緣用可動電極4,各自的面2f、2h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周緣用固定觸點3通過鑲嵌(insert)成型被一體成形在筐體2上。另外如圖2所示,該周緣用固定觸點3在筐體2的導向壁外側的底面2c露出,并且從上向下觀察,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上留有固定間隔地被配置為環(huán)狀。各周緣用固定觸點3具有用于向筐體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3a。為了將該引出端子3a的向筐體2外引出的部分(以下稱為“引出端子的前端部”)3b與周緣用共用電極5、中央用固定觸點6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的各引出端子5a、6a、8a的前端部5b、6b、8b分別區(qū)分開,而使這些各引出端子3a、5a、6a、8a分別形成為不同的形狀。例如,使各引出端子3a、5a、6a、8a的長度和寬度等形成為各自不同,或者使各引出端子3a、5a、6a、8a的前端部3b、5b、6b、8b形成為具有各自不同的形狀或模樣,或者使各引出端子3a、5a、6a、8a形成為具有各自獨特的形狀。
如圖1和圖3所示,周緣用可動電極4是利用可產生大的反作用力的彈性磷青銅等金屬平板材料形成為平板狀,并且是與筐體2的導向壁外側的底面2c相重疊的環(huán)狀,且形成為具有規(guī)定的徑向寬度,使得與通過四個周緣用固定觸點3所形成的環(huán)大小相同。在該周緣用可動電極4,從其外周朝向外側呈放射狀延伸的被保持部4a與保持部2e對應地形成在其外周的四個方向上,并且在其內周以及各個被保持部4a的周方向中間位置形成有從內周向內側延伸的凸狀的被支承部4b。該被保持部4a的突出長度為被保持面2f保持一方,且不超出該保持部2e的外側。另外,被支承部4b的突出長度被支承面2h支承,且不與位于其內側的導向壁2b接觸。
另外,該周緣用可動電極4具有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該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使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產生的反作用力和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之外的部分4f產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具體來說,如圖3所示,該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通過沖壓加工來形成,使得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徑向寬度尺寸比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徑向寬度尺寸小。另外,由于易于形成周緣用可動電極4,因此優(yōu)選該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與被支承部4b一體形成。
當然,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根據(jù)如前所述的寬度尺寸的變化而不限于所形成的形狀。例如,該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可以如圖4和圖5所示,通過使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厚度薄于被保持部4a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厚度來形成,也可以如圖6和圖7所示,在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被保持部附近以外的部分4f,沿著該環(huán)在厚度方向上形成為凹狀或者凸狀。另外,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的形成位置和個數(shù)不限于所述的形成位置和個數(shù),更優(yōu)選的是通過在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環(huán)上的各個位置形成多個各種形狀的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使得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反作用力在各被保持部4a之間進行無級變化。
如圖2所示,周緣用共用電極5通過鑲嵌成形而一體成形于保持筐體2四角的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保持部2e中的若干個,并且僅使形成在周緣用共用電極5上的凸部5c從若干個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露出。另外,各周緣用共用電極5具有用于向筐體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5a。如前所述,為了將該引出端子5a的前端部5b與周緣用固定電極3、中央用固定觸點6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的各引出端子3a、6a、8a的前端部3b、6b、8b分別區(qū)別開,而使這些各引出端子3a、5a、6a、8a形成為不同的形狀。
如圖2所示,中央用固定觸點6通過鑲嵌成形而一體成形于筐體2的空洞部2a的內部且導向壁2b的內側的底面(以下稱為“導向壁內側的底面”)2d。另外,該中央用固定觸點6被配置成僅使形成于該中央用固定觸點6的凸部6c從所述底面2d突出而露出。此外,該中央用固定觸點6具有用于向筐體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6a,并且如前所述,其前端部6b形成為與上述各引出端子3a、5a、8a的前端部3b、5b、8b不同的形狀。
如圖2所示,中央用共用電極8通過鑲嵌成形,在導向壁內側的底面2d形成為包圍但不接觸中央用固定觸點6的外周的平面U字形。另外,該中央用共用電極8被設置成僅使形成于U字形的中央用共用電極8的凸部8c從所述底面2d突出而露出。此外,該中央用共用電極8具有用于向筐體2的外部引出的引出端子8a,并且如前所述,該引出端子8a的前端部8b形成為與上述各引出端子3a、5a、6a的前端部3b、5b、6b不同的形狀。
如圖1、圖9和圖10所示,中央用可動電極7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形成為圓頂狀的彎曲部7a以及與中央用共用電極8的凸部8c相接觸的底座部7b。該中央用可動電極7被設置成留有規(guī)定間隙地與中央用固定觸點6相對。另外,該底座部7b的直徑與中央用共用電極8的相對的各個凸部8c之間的距離相等。并且如圖9和圖10所示,該中央用可動電極7被從上方覆蓋中央用可動電極8的固定用樹脂片7c固定。
如圖1、圖8、圖9和圖10所示,操作部件9具有操作體10、中央用按壓部件11以及周緣用按壓部件12。
如圖1、圖9和圖10所示,操作體10被形成為具有圓柱狀的凸部10b,所述凸部10b在形成為圓盤狀的操作部10a的下方與中央用按壓部件11相卡合。
周緣用按壓部件12具有和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內徑大致相同的直徑,并形成為圓形凸緣狀。該周緣用按壓部件12在其外周下方具有按壓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周緣用按壓部12a,并在其中心部分具有中央孔12b。另外,在該中央孔12b的外側上表面部分形成有圓形凸狀的凸壁12c。
中央用按壓部件11按照由上向下的順序(向著操作部件9的按下方向PD的順序),具有形成為圓柱狀的插入安裝部11a和形成為圓形的抑制部11b,其中,所述插入安裝部11a具有可活動嵌入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中央孔12b的直徑,所述抑制部11b具有比插入安裝部11a和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中央孔12b的直徑大的直徑。另外,插入安裝部11a具有與操作體10的圓柱狀凸部10b相嵌合的凹部11c,抑制部11b在其下表面具有按壓中央用可動電極7的凸狀的中央用按壓部11d。而且,中央用按壓部件11被如下地配置在筐體2內將插入安裝部11a插通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中央孔12b,且使操作體10的凸部10b和中央用按壓部件的凹部11c相嵌合。
蓋體13用金屬板而形成為具有與筐體2的外周同等大小的矩形。另外,在該蓋體13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具有比凸壁12c的直徑大的直徑的圓形的中央孔13a,同時在該蓋體13的四角分別貫穿設有插通孔13b。該蓋體13被配置在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上方,如果使操作體10滑動向任意的周方向,則周緣用按壓部件12以如下所述的方式被可自由滑行移動地夾持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下表面滑動于筐體2的導向壁2b的上表面2j,同時其上表面滑動于蓋體13的中央孔13a的下部13c。另外,如果周緣用按壓部件12大幅度滑動,則其凸壁12c的外周部與蓋體13的中央孔13c的內周面相接觸,從而作為限位部來發(fā)揮作用。
復位部件14由橡膠或彈性材料等彈性部件構成,如圖9所示被配置在蓋體13的上方。該復位部件14被形成為具有與蓋體13的外形大小相同的外形,并具有環(huán)狀的彈性隔膜部14a,該彈性隔膜部14a具有蛇形截面,所述蛇形截面相對于操作體10的滑動操作方向產生復位到該操作體10的配置初始位置(中心位置)的復原力。在該彈性隔膜部14a的中心部形成有大小為覆蓋中央用按壓部件11的凹部11c的外周的中央孔14b,并在該彈性隔膜部14a的下表面形成有四個突出部14c,該四個突出部14c插通蓋體13的插通孔13b,同時將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被保持部4a按壓并保持在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以及周緣用共用電極5上。另外,該復位部件14形成為密閉并覆蓋形成在筐體2上的開口部的蓋狀,并且除了中央孔14b之外,沒有形成使水分和灰塵等從外部侵入到筐體2的內部的孔。
限制部件15形成為覆蓋復位部件14的彈性隔膜部14a的外側上表面的環(huán)形板狀,與形成在筐體2的各邊外側面的爪部2i相卡合的四個腕部15a向下突出,并且為了不妨礙彈性隔膜部14a的動作而將內周部立為筒狀來形成中央孔15b。該限制部件15從蓋體13和復位部件14的上方將各個腕部15a卡合到各個爪部2i上來進行組裝,從而限制了蓋體13和復位部件14。
下面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的作用。
如圖11或者圖12所示,如果使多向輸入裝置1的操作部件9的操作體10向任意的徑向外側滑動移動來進行輸入操作,則周緣用按壓部件12與筐體2的導向壁2b的上表面2j和蓋體13的中央孔13a的下部13c相對滑動,同時向該被滑動操作的方向移動,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周緣用按壓部12a與周緣用可動電極4相接觸。若進一步滑動移動該操作體10,則周緣用按壓部12a使周緣用可動電極4變形,從而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處于其下方的周緣用固定觸點3接觸而導通。由此,多向輸入裝置1可以檢測對操作體10的向任意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
該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通過使周緣用可動電極4在厚度方向上變形,由此會在周緣用可動電極4產生大的推斥力。在這里,由于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的周緣用可動電極4具有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因此,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周方向上的反作用力在任何部位都是恒定的,從而能夠降低徑向外側的操作力的不均勻。該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由于被形成為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寬度尺寸比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寬度尺寸小,因此,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反作用力可能減小,而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反作用力可能加大。由此,由于能夠減小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的不均勻,因此,多向輸入裝置1的操作觸感變好。
如前所述,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可以被形成為如圖4和圖5所示,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的厚度比被保持部4a附近以外的部分4f的厚度薄,或者如圖6和圖7所示,通過在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沿其周邊形成為凹狀或凸狀,從而與使所述寬度尺寸變化的情況相同地,可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4e減小該反作用力,而在被保持部4a的附近以外的部分4f加大該反作用力。
另外,由于該周緣用可動電極4具有被筐體2的支承部2g無任何限制地支承著的被支承部4b,因此,在產生于被支承部4b的附近的反作用力幾乎不增大的狀態(tài)下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周緣用可動電極4。另外,通過使該被支承部4b和反作用力調整部4d一體形成,可省去反作用力調整部4d的形成工序,從而可降低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制造成本。
另外如圖2所示,支承該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被保持部4a的筐體2的保持部2e形成在筐體2的四個角部。由此,不會加大筐體2的外形,并且可適當?shù)乩萌菀壮蔀榭痼w2內的死角(dead space)的筐體2的角部,從而可力圖實現(xiàn)多向輸入裝置1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在該保持部2e的保持面2f形成有與周緣用可動電極4導通的周緣用共用電極5,因此,可以一體形成僅用于使周緣用共用電極5與周緣用可動電極4相接觸而設置的空間和保持部2e,從而可進一步實現(xiàn)多向輸入裝置1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具有中央用可動電極7,該中央用可動電極7相對于操作部件9的按下方向PD,與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中央用共用電極8相接觸。由此,通過按下操作部件9的操作體10,中央用按壓部件11的中央用按壓部11d按壓中央用可動電極7并使之變形,并可以通過中央用可動電極7和中央用固定觸點6的接觸來檢測向按下方向PD的輸入操作。此時,由導向壁2b的上表面2j來限制被配置于操作部件9的周緣用按壓部件12向按下方向PD的前方方向的移動,但由于中央用按壓部件11的插通部11a活動嵌入于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中央孔12b,因此,可一邊相對于該中央孔12b滑動一邊向按下方向PD的前方(圖中的下方)移動。由此,即使導向壁2b的上表面2j和周緣用按壓部件12相接觸,操作部件9也能夠向按下方向移動。由此,不僅能夠進行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還能夠進行向按下方向PD的輸入操作。
該向按下方向PD的輸入操作,由于中央用可動電極7形成為圓頂狀,因此在與按下方向PD相反的方向上產生反作用力,從而能夠防止誤輸入。另外,在想要向按下方向PD進行操作時,可獲得良好的點擊感。
而且,在結束所述的向周方向和向按下方向PD的輸入操作時,為了方便進行接下來的輸入操作,需要使操作部件9的操作體10返回配置其的初始位置。此時,由于多向輸入裝置1具有產生用于使操作部件9復原到所述初始位置的復原力的復位部件14,因此在進行輸入操作時,可自動從初始位置進行輸入操作。另外,由于該復位部件14形成為密閉筐體2的內部的蓋狀,因此,能夠防止灰塵或者水分等導致誤操作的主要因素侵入筐體2的內部。
由于被配置在筐體2的內部的且需要和筐體2的外部部件電連接的周緣用固定觸點3、周緣用共用電極5、中央用固定觸點6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均通過鑲嵌成形來形成,因此可減少多向輸入裝置1的部件數(shù)量,并可以減少其組裝工序。另外,由于它們各自的引出端子3a、5a、6a、8a的前端部3b、5b、6b、8b分別形成為不同的形狀,因此,在組裝時將很少引起錯誤組裝,從而可提高多向輸入裝置1的成品率。
即,在通過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向徑向外側方向和按下方向PD進行輸入操作時,能夠在獲得舒適的操作感的同時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成品率。
(2)第二實施方式如圖13所示,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a中,除了筐體2的導向壁2b、周緣用可動電極4、中央用可動電極7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以外,配置在多向輸入裝置1a中的各個部件與用于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中的部件相同。在這里如圖13所示,用于第二實施方式的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經由支承部4g而相互連通并形成為一體。從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未設置中央用共用電極8而將其排除。另外,在環(huán)狀的導向壁2b的一部分設有縫隙2k,該縫隙2k使連結并支承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的支承部4g通過。
下面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a的作用。
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相同,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a可進行向徑向外側以及按下方向PD的輸入操作。但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a,由于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形成一體,所以通過經由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使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周緣用共用電極5導通,由此能夠檢測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的接觸。由此不需要配置中央用共用電極8,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相比可削減構成部件的部件數(shù)量,并因此使得多向輸入裝置1a的組裝變得容易,且能夠防止錯誤組裝該多向輸入裝置1a。另外,還能夠實現(xiàn)降低多向輸入裝置1a的成本。
(3)第三實施方式如圖14所示,為了在向周方向的輸入操作中施加二級輸入而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中附加下述的各個部件,從而形成了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b。即,如圖14所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b和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筐體2具有周緣用固定觸點3和周緣用可動電極4以及周緣用共用電極5等用于向徑向外側輸入的各個部件、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等處于中央的用于向按下方向輸入的各個部件、操作部件9、蓋體13、復位部件14、以及限制部件15,同時在周緣用固定觸點3的附近具備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和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以用于進行向徑向外側的二級輸入操作。具體來說,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和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被如下形成。另外,對于使用和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相同的部件,省略其具體說明。
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如圖15所示,通過鑲嵌成形而與筐體2一體形成,并且從筐體2的導向壁外側的底面2c露出的部分與處于四個方向的各周緣用固定觸點3絕緣,且形成為覆蓋該各周緣用固定觸點3的近似“コ”字形。該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與被鑲嵌成形在筐體2的內部的其它觸點或電極3,5,6,8相同,具有引出到筐體2的外部的各個引出端子17a,該引出端子的前端部17b形成為具有可與其它引出端子3a、5a、6a、8a相區(qū)別的特別的形狀。
如圖14至圖16所示,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具有向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厚度方向突出的橢圓圓頂狀的彎曲部16a和形成在彎曲部16a的周緣并與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相接觸的底座部16b,并在初始狀態(tài)(不進行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的狀態(tài))下被配置成與周緣用固定觸點3和周緣用可動電極4絕緣并覆蓋處于四個方向的各個周緣用固定觸點3。另外,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的底座部16b被配置成與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相接觸。
下面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b的作用。
除了由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進行的輸入以外,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b還可進行向徑向外側的二級輸入。例如,如果使圖14所示的操作部件9的操作體10向任意徑向外側滑動移動,則周緣用按壓部件12按壓周緣用可動電極4并使之變形。這樣,周緣用可動電極4與配置在四個方向上的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的任一個相接觸,從而導通與該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相接觸的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和周緣用共用電極5。由此,多向輸入裝置1b可適當?shù)貦z測向任意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這是向周方向的第一級輸入操作。
而且,在周緣用可動電極4與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若使操作部件9的操作體10進一步向該任意的徑向外側滑動移動,則周緣用按壓部件12進一步按壓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與周緣用可動電極4接觸了的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這樣,被按壓的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與被配置在下方的周緣用固定觸點3相接觸。由此,由于連接于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周緣用共用電極5與第二周緣用共用電極17和周緣用固定觸點3導通,所以多向輸入裝置1b可檢測在第一級的向周方向的輸入操作之后進一步按壓而向徑向外側進行的輸入操作。這是第二級的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與第一級的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不同,該第二級的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通過按壓形成為圓頂狀的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16而具有點擊感,因此可防止向徑向外側的二級輸入的誤動作。另外,在進行向徑向外側的第二級輸入操作時,可伴隨著良好且輕快的點擊感來進行操作。
即,第三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b在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中,能夠在按壓方向上進行二級輸入,從而可以取得提高多向輸入裝置1b的方便性的效果。
(4)第四實施方式如圖17所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c和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筐體2具有周緣用固定觸點3和周緣用可動電極4以及周緣用共用電極5等用于向周方向輸入的各個部件、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等處于中央的用于向按下方向進行輸入的各個部件、操作部件9、蓋體13、復位部件14、以及限制部件15。這里和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不同的是,筐體2的導向壁2b被形成為具有不與周緣用按壓部件12相接觸的程度的高度,且中央用可動電極7被形成為在和中央用按壓部11d相接觸的部分具有凹坑7c。
和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不同,在向周方向進行輸入操作時,具有所述導向壁2b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c能夠通過推倒移動而不是滑動移動來進行其輸入操作。具體來說,如果向徑向外側推倒操作操作部件9,則操作部件9以中央用按壓部11d與中央用可動電極7的凹坑7c的切點為旋轉支點,并且蓋體13和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將周緣用按壓部件12限制為向周方向自由滑動移動,因此,周緣用按壓部件12可在按壓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同時推倒。由此,第四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c不僅可進行像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那樣的由操作體10的滑動移動而進行的向周方向的輸入操作,還可進行像第四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c這樣的由操作體10的推倒而進行的向徑向外側的輸入操作。
(5)第五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和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筐體2具有周緣用固定觸點3和周緣用可動電極4以及周緣用共用電極5等用于向周方向輸入的各個部件、中央用固定觸點6和中央用可動電極7以及中央用共用電極8等處于中央的用于向按下方向輸入的各個部件。這里和第一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不同之處在于,作為下部部件的蓋體113、復位部件114、以及作為上部部件的限制部件15預先被一體化,從而被作為一個蓋部件而被單元化。
復位部件114形成為具有和限制部件115的外形大小相同的外形,并在四個角部形成有定位突起114e和定位突起114f,所述定位突起114e作為和限制部件115的定位邊相嵌合的定位部而朝上形成在上表面,所述定位突起114f作為嵌入到蓋體113的插通孔113b的定位部而朝下形成在下表面。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突起114f的作用是,在將被單元化了的蓋部件安裝到筐體2時,將被收容在所述保持部2e中的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4的被保持部4a按壓于保持面2f和周緣用共用電極5(參照圖20)。
作為下部部件的蓋體113是被配置在所述復位部件114的下表面一側,并支承所述復位部件114的由金屬構成的板狀部件,其形成為具有和所述筐體2的外周大小相同的矩形外形。并且,在該蓋體113的中央附近形成有能夠以滑動操作的方式使操作部件9活動嵌入的中央孔113a,并且還具有保護體113c和凸緣部113d,所述保護體113c被配置成通常覆蓋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外緣部的上方,所述凸緣部113d被配置在所述保護體113c的外周,并被形成為在俯視時形狀與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凸緣部114d大致相同的形狀。
在所述凸緣部113d的側邊,以從所述凸緣部113d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構成止動用卡止機構的止動用突起113e。
并且,在蓋體113的四個角部分別貫穿設有插通孔113b,該插通孔113b是作為與形成于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底面的四個角部的定位突起114f相對應的定位部。
而且,在將已被單元化的蓋部件安裝于筐體2時,蓋體113被配置在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上方,如果使操作部件9向任意的徑向滑動移動,則周緣用按壓部件12被夾持成可在導向壁2b的上表面以及蓋體113的中央孔113a的下部滑動并自由滑移。
作為上部部件的限制部件115被配置在所述復位部件114的上表面一側,是保持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外周部的由金屬構成的板狀部件,其形成為具有和所述筐體2的外周大小相同的矩形外形。
在該限制部件115的中央形成有配置彈性隔膜部114a的中央孔115a,限制部件115具有上板部115b和側板部115c,所述上板部115b被形成為在俯視時形狀與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凸緣部114d大致相同,所述側板部115c與所述上板部115b的側邊相連,并向所述上板部115b的下方延伸。由所述上板部115b和側板部115c所包圍的空間部,是限制所述復位部件114和蓋部件113的側面位置并嵌合所述筐體2的至少上側的一部分的收納空間部。
另外,在所述各個側板部115c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止動用孔115e,該止動用孔115e與作為止動用卡止機構而形成的所述蓋部件113的止動用突起113e相卡合。
而且,所述止動用孔115e的在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即高度尺寸被形成為大于所述止動用突起113e的在復位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在所述側板部115c的下端邊部分的所述止動用孔115e的中央假想線,形成有作為向所述筐體2進行安裝的安裝機構的安裝用舌片115f,通過在規(guī)定的尺寸位置鉚接該安裝用舌片115f的前端部,使其嵌合于所述筐體2的安裝用凹部2k而將被單元化了的蓋部件固定于筐體2。
另外,所述限制部件115的四個角部被倒角,其端邊部分形成為與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定位突起114e相對應的定位部(定位用端邊)115g。
在本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d中,按照下述順序對蓋部件進行單元化并組裝。
即,復位部件114被夾持在配置于下方的蓋體113和配置于上方的限制部件115之間,將形成于所述蓋體113的止動用突起113e卡合在形成于所述限制部件115的止動用孔115e中來進行暫時固定,從而將各個部件114、115、116作為一體來形成單元化的蓋部件。
接著,如下所述來組裝多向輸入裝置1d將已被止動并被單元化了的蓋部件從上側嵌合到筐體2上,然后向筐體2一側按壓所述限制部件115,以使所述復位部件114壓縮,并將安裝用舌片115f向形成在筐體2的底部的安裝用凹部2k內彎曲來安裝。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蓋部件的安裝高度被調整限制為所述安裝用舌片115f的長度尺寸,但如果在厚度方向上壓縮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凸緣部114d,并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安裝,并在此之后解除壓縮狀態(tài),則復位部件114在所述安裝高度的范圍內,在其彈性復原力的作用下使所述蓋體113緊密接觸在筐體2一側。此時,在被夾持在所述限制部件115和蓋體113之間的所述復位部件114被壓縮的狀態(tài)下,所述止動用突起113e位于止動用孔115e內的上方,之后,如果解除壓縮,則在所述復位部件114的彈性復原力的作用下蓋體113被壓向筐體2一側,并隨之向止動用孔115e內的下方移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作為向所述筐體2進行安裝的安裝機構的安裝用舌片115f形成在所述止動用孔115e的中央假想線上,使得蓋部件在已被壓縮的復位部件的彈性復原力的作用下與筐體2緊密接觸,此時,能夠以最高效率進行所述復位部件的壓縮和壓縮的解除。
這樣,在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d中,通過將形成于所述復位部件固定板的所述凸緣部的側邊的、并向外側突出的止動用突起;以及與形成于所述筐體安裝板16的側壁的所述止動用突起相卡合的止動用孔,作為所述止動用卡止機構,從而能夠簡單且價格低廉地形成止動用卡止機構。另外,在夾著所述復位部件的狀態(tài)下,可通過簡單的動作進行暫時固定,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組裝。
即,由于通過所述第一至第五實施方式的多向輸入裝置1、1a、1b、1c、1d,可降低向徑向外側的操作力的不均勻,因此,多向輸入裝置1、1a、1b、1c、1d的操作觸感變好。另外,由于可容易地形成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并且使筐體2的內部的導向壁2b比以往技術形成得低,因此,可得到多向輸入裝置1、1a、1b、1c、1d的形狀變得緊湊的效果。進而,由于周緣用可動電極4和周緣用按壓部件12的形狀比較簡單,因此,可得到降低多向輸入裝置1、1a、1b、1c、1d的制造成本的效果。而且,通過改變導向壁2b等的形狀,能夠進行向徑向外側的二級輸入,或者能夠選擇利用滑動移動和推倒進行的輸入操作。
此外,本發(fā)明可根據(jù)需要進行各種變更,而不僅限定于所述的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多向輸入裝置,其在筐體內呈環(huán)狀地配置多個周緣用固定觸點,在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的上方,留有規(guī)定的空隙地將與配置成環(huán)狀的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相對的、并形成為環(huán)狀的平板狀的周緣用可動電極保持在所述筐體內,在所述筐體內配置具有周緣用按壓部的操作部件,所述周緣用按壓部抵抗反作用力地從上按壓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周方向的一部分而使其與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相接,通過所述周緣用按壓部按壓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周方向的一部分,使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和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導通,由此來檢測通過該按壓而進行的輸入操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具有反作用力調整部,該反作用力調整部使在被保持于所述筐體的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的附近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與在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作用力調整部被形成為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所述被保持部附近的徑向的寬度尺寸小于所述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寬度尺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作用力調整部被形成為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所述被保持部附近的厚度比所述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的厚度薄。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作用力調整部,在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所述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的部分,沿其周方向被形成為凹狀或凸狀。
5.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具有被所述筐體的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部,所述反作用力調整部與所述被支承部一體形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利用金屬板材而形成。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筐體形成為其外周為多角形狀的箱形,并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為了在筐體的外周的角部內側、從配置有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的位置留有規(guī)定的空隙地配置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而具有保持所述被保持部所需要的高度。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筐體內的被配置為環(huán)狀的多個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和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內周側部分,具備中央用固定觸點、留有規(guī)定的間隙地與所述中央用固定觸點相對配置的中央用可動電極、以及具有在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的上方按壓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的中央用按壓部的所述操作部件。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經由支承部與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相連而形成一體。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形成為向所述中央用按壓部的軸向突出的圓頂狀。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在與所述被保持部常接觸的部分具有共用電極。
12.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8或權利要求11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所述共用電極、或者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的至少一個被鑲嵌成形于所述筐體。
1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8或權利要求11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所述共用電極或者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的至少一個具有向所述筐體外引出的引出端子,向所述筐體外引出的該引出端子根據(jù)該各個部件的種類的不同而形成為不同的形狀。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和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之間,具備與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和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絕緣而被配置的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周緣用可動電極被形成為覆蓋所述周緣用固定觸點并在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的軸向突出的圓頂狀。
16.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具有具有所述周緣用按壓部的周緣用按壓部件、具有所述中央用按壓部的中央用按壓部件、以及由操作主體直接輸入的操作體,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被配置成在其中央附近形成的中央孔插通所述中央用按壓部件,所述中央用按壓部件相對于按壓方向而形成下述的外形不同的形狀,即在按壓方向的前方的所述中央用按壓部件形成為比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大的形狀,在按壓方向的后方的所述中央用按壓部件形成為與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的中央孔的外形相同或小于該中央孔的外形的形狀。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復位部件,所述復位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按壓了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或者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時,在使該操作部件返回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初始位置的方向上產生復原力。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部件形成為覆蓋形成于所述筐體的開口部的蓋狀。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筐體具有限制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向徑向外側的滑動移動量的蓋體、以及從所述蓋體的反方向自由滑動地支承所述周緣用按壓部的導向壁,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被形成為在與所述中央用按壓部和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相接觸的部分進行滑動,并按壓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
20.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多向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筐體具有限制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向徑向外側的滑動移動量的蓋體,所述周緣用按壓部件被形成為以所述中央用按壓部和所述中央用可動電極的切點為旋轉支點來按壓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可減小操作力在操作方向上的不均勻,從而取得良好的操作觸感的多向輸入裝置。本發(fā)明的多向輸入裝置(1)具有配置成環(huán)狀的多個周緣用固定觸點(3);具有向其圓周內側或外側延伸的凸狀的被保持部(4a)、相對于在該圓周上產生的按壓力而產生反作用力的周緣用可動電極(4);筐體(2),與配置成環(huán)狀的周緣用固定觸點相對,并留有規(guī)定的空隙來保持周緣用固定觸點和周緣用可動電極;操作部件(9),配置在周緣用可動電極的上方,具有周緣用按壓部(12a)。并且,所述周緣用可動電極具有使在被保持部附近(4e)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與在被保持部的附近以外部分(4f)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大致相同的反作用力調整部(4c、4d)。
文檔編號H01H25/00GK1881503SQ20061008199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佐佐木基成 申請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