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901952閱讀:19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已知的連接器有將安裝于第一撓性基板上的第一插 座(第一連接對象物)和安裝于第二撓性基板上的第二插座(第二連
      接對象物)進行連接的插頭(連接器)(參見日本特開2003 - 100394 號公報)。
      該插頭具有插頭本體和爪引導頭。
      插頭本體具有第一槽部區(qū)域、第二槽部區(qū)域和一對連接側(cè)部。該 第一槽部區(qū)域為連接于第一插座的區(qū)域,有多個槽部形成在該區(qū)域。 該第二槽部區(qū)域為連接于第二插座的區(qū)域,在該區(qū)域也有多個槽部。 一對連接側(cè)部具有柔性,連接第一槽部區(qū)域和第二槽部區(qū)域。
      爪引導頭為大致帶狀的金屬薄板,在其兩端部形成有腳部。該爪 引導頭一端部的腳部插入第一槽部區(qū)域的槽部,可看到其腳部的前端 部從該槽部突出出來。爪引導頭另一端部的腳部插入第二槽部區(qū)域的 槽部,可看到其腳部的前端部從該槽部突出出來。
      插頭嵌合于第一、第二插座,由配置在規(guī)定位置的第一、第二插 座覆蓋。插頭與第一、第二插座嵌合時,插頭的爪引導頭的一端部的 腳部的前端部插入第一插座的槽部,與第一插座的端子接觸。插頭的 爪引導頭的另一端部的腳部的前端部插入第二插座的槽部,與第二插 座的端子接觸,從而實現(xiàn)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的連接。
      在通過上述插頭連接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時,第一、第二撓性基 板配置在底架、框體等的配置對象物上,將插頭嵌合在安裝在第一、 第二撓性基板上的第一、第二插座上。
      但有時候需要將撓性基板的插座所安裝區(qū)域的背面區(qū)域用做電子部件的安裝區(qū)域,例如,有時候要在安裝有撓性基板的插座的區(qū)域的
      面的相反一面上全部安裝LED。
      在這種情況下,插頭會被配置在配置對象物與第一、第二撓性基 板之間。
      但是,因插頭不是固定在配置對象物上,所以,在將插頭與第一、 第二撓性基板的插座嵌合時,插頭可能會在配置對象物上移動,從而 不能容易地進行連接作業(y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能簡單地與第一、第二連接對象物進 行連接作業(yè)的連接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具有殼體和接點部件(3》夕
      夕卜),該殼體包括配置在配置對象物上的第一連接對象物所連接的第 一連接部和配置在配置對象物上的第二連接對象物所連接的第二連接 部。該接點部件保持在該殼體上,用于導通連接在第一連接部上的第 一連接對象物和連接在第二連接部上的第二連接對象物。所述殼體具 有包括第一、第二連接部的殼體本體和設(shè)置在該殼體本體上并具有與 設(shè)置在所述配置對象物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因該連接器的殼體具有包括第一、第二連接部的殼體本體和設(shè)置 在該殼體本體上并具有與設(shè)置在所述配置對象物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 卡合部,所以,殼體可以固定在配置對象物上,在進行第一、第二連
      接對象物與第一、第二連接部的連接作業(yè)時,連接器不會隨意移動。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是,所述被卡合部為孔,所述卡合部為與所述 孔卡合的具有彈性的鉤。
      本發(fā)明的另外的優(yōu)選方案是,所述殼體具有與所述鉤同時插入所 述孔、并限制所述鉤彈性變形的突起部。
      本發(fā)明的另外的優(yōu)選方案是,所述殼體本體具有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 成部件、和與其分體的獨立的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該第一、第二 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分別具有所述卡合部,所述接點部件具有伸縮部, 所述伸縮部連接所述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連接對象物之間的相對錯位。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中繼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3為圖1所示中繼連接器的截面圖4為將圖1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5為將圖1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6為沿圖5中VI- VI線的截面圖7為連接在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上的插頭連接器的立體圖8為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9為將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安裝到印刷基板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
      圖IO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l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前的狀態(tài)的 立體圖ll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l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后的狀態(tài)的 立體圖12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l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后的狀態(tài)的 截面圖13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的立體圖14為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的截面圖15為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的截面圖16為將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17為將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后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18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17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后的狀態(tài)
      的立體圖19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17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后的狀態(tài) 的截面圖20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1為圖20所示中繼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22為圖20所示中繼連接器的截面圖23為將圖20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24為將圖20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前的狀態(tài)的側(cè)面圖; 圖25為將圖20所示中繼連接器固定于底架之后的狀態(tài)的側(cè)面圖; 圖26為將印刷基板固定到圖20所示的插頭連接器上之前的狀態(tài) 的截面圖27為將一個印刷基板固定到圖20所示的插頭連接器上之后的 狀態(tài)的立體圖28為將兩印刷基板固定到圖20所示的插頭連接器上之后的狀 態(tài)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按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連接器)具有殼體3和接點部件5。
      殼體3由殼體本體31、鉤(卡合部)33和突起部35構(gòu)成。
      殼體本體31具有第一收容部(第一連接部)311和第二收容部(第 二連接部)312以及固定部313。
      第一收容部311大致為框體狀,第一收容部311通過收容后述的 第一插頭連接器80而使第一插頭連接器80與第一收容部311連接。
      第二收容部312大致為框體狀,第二收容部312通過收容后述的 第二插頭連接器80'而與第二插頭連接器80連接。
      固定部313為大致長方體狀,連接第一收容部311和第二收容部
      312。
      多個接點部件收容槽315沿殼體3的縱向L等間隔地形成在殼體 本體31上。如圖3所示,接點部件收容槽315具有橫槽部315a、縱 槽部315b和縱槽部315c,其中橫槽部315a配置在第一、第二收容部 311、 312以及固定部313的底面,沿殼體3的橫向W延伸??v槽部 315c配置在第一收容部311的內(nèi)周面311a,沿殼體3的高度方向H 延伸??v槽部315b配置在第二收容部312的內(nèi)周面312a,沿殼體3 的高度方向H延伸。多個壓入孔317、 318沿固定部313的縱向L等間隔地形成在固 定部313上。壓入孔317、 318沿殼體3的高度方向H延伸,壓入孔 317、 318連通到接點部件收容槽315的橫槽部315a。
      鉤33分別設(shè)置在第一收容部311的兩端部的下面以及第二收容部 312的兩端部的下面,該鉤33具有臂部33a和爪部33b。臂部33a為 薄板狀,具有彈性。爪部33b結(jié)合在臂部33a的下端,其截面形狀大 致為三角形。
      突起部35分別在第一收容部311的兩端部的下面以及第二收容部 312的兩端部的下面鄰接著鉤33設(shè)置著,突起部35與鉤33之間具有 間隙。突起部35為板狀,用于限制鉤33的彈性變形,使鉤33不會過 度彈性變形。
      如圖2所示,接點部件5具有第一接觸部51、第二接觸部52、連 接部53、第一壓入部54和第二壓入部55。
      第一接觸部51為板狀,配置在接點部件收容槽315的縱槽部 315c。第一接觸部51的接觸面51a從縱槽部315c突出出來,與后述 的第一插頭連接器80接觸。
      第二接觸部52為板狀,配置在接點部件收容槽315的縱槽部 315b。第二接觸部52的接觸面52a從縱槽部315b突出出來,與后述 的第二插頭連接器80'接觸。
      連接部53為板狀,連接第一接觸部51和第二接觸部52,配置在 接點部件收容槽315的橫槽部315a。
      第一、第二壓入部54、 55分別為板狀,連接在連接部53并壓入 壓入孑L317、 318內(nèi),第一、第二壓入部54、 55通過壓入壓入孔317、 318內(nèi)而使接點部件5保持在殼體3上。
      圖4為將圖l所示中繼連接器l固定于底架7之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 圖。圖5為將圖1所示中繼連接器1固定于底架7之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 圖。圖6為沿圖5中VI - VI線的截面圖。
      如圖4所示,收容中繼連接器1的下部的凹部71形成在后述的作 為印刷基板9、 9'的配置對象物的底架7上,凹部71的底面四角形成有四個孔72 (被卡合部)。鉤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孔72中,孔72 為矩形,孔72的寬(長徑尺寸)比鉤33以及突起部35的寬度要寬, 所以在殼體3的4黃向,孔72的內(nèi)周面與鉤33之間,孑L72的內(nèi)周面與 突起部35之間分別存在間隙,這樣,中繼連接器l可以在底架7上向 橫向W移動該間隙的大小。
      如圖4所示,為將中繼連接器1固定到底架7上,該中繼連接器 l定位為使鉤33以及突起部35位于孔72的上方。之后,放下中繼 連接器1,使鉤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孔72中。
      其結(jié)果是,如圖5、 6所示,鉤33的爪部33b卡在孔72的周緣上, 從而使中繼連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
      中繼連接器1固定到底架7上時,在殼體3的縱向L上,鉤33 的臂部33a雖然與孔72的內(nèi)周面接觸,但突起部35和孔72的內(nèi)周面 之間存在間隙,因此,中繼連接器l也可以在底架7上向縱向L移動 該間隙大小。
      圖7為連接在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上的插頭連接器80、 8(T的 立體圖。圖8為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80、 8(T的分解立體圖。圖9 為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80、 8(T安裝到印刷基板9、9'上的狀態(tài)的 立體圖。
      如圖7~9所示,第一插頭連接器(第一連接對象物)80具有殼 體82和接點部件84。
      殼體82具有殼體本體821和一對腳部822、 823,殼體本體821 為長方體狀,腳部822、 823連接在殼體本體821的底部。多個接點部 件收容空間824沿殼體82的縱向等間隔地形成在殼體82上。
      接點部件84具有接觸部841、彈簧部842、壓入部843和端子部 844。接觸部841與接點部件5的第一接觸部51接觸。彈簧部842連 接在接觸部841上,彈簧部842使接觸部841按壓在第一接觸部51 上,壓入部843連接在彈簧部842上并壓在殼體82內(nèi),通過壓入部 843壓入到殼體82內(nèi),接點部件84固定于殼體82,端子部844與壓 入部843連接。接點部件84收容在殼體82的接點部件收容空間824中,接觸部 841以及端子部844從接點部件收容空間824突出出來。
      固定片86壓入殼體82的腳部823的兩端部。
      第一插頭連接器80的端子部844以及固定片86通過軟釬焊焊接 焊到印刷基板9的墊片(未圖示)上,這樣第一插頭連接器80如圖9 所示安裝到印刷基板9上。
      第二插頭連接器80'的結(jié)構(gòu)與第一插頭連接器80相同,其附圖 標記也與第一插頭連接器80的相同,在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圖IO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l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前的狀態(tài)的 立體圖,圖11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后的狀 態(tài)的立體圖,圖12為將插頭連接器連接到圖l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后 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
      如圖10所示,為了將安裝在第一印刷基板9上的第一插頭連接器 80和安裝在第二印刷基板9'上的第二插頭連接器80'連接到中繼連 接器l,預先將中繼連接器l固定到底架7上。
      接下來,將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分別配置在中繼連接 器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311、 312的上方(參見圖10)。
      之后,如圖11所示,將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T插入中 繼連接器l的第一、第二收容部311、 312內(nèi)(參見圖ll)。
      此時,中繼連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所以能夠很容易地將第一、 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連接到中繼連接器l上。
      另外,中繼連接器1可以在底架7上略微移動,從而能夠吸收第 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相對于中繼連接器1的錯位。
      如圖12所示,如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插入中繼連接 器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311、 312內(nèi),接點部件5與第一、第二插頭 連接器80、 8(K的接點部件84、 84接觸,第一印刷基板9與第二印 刷基板9'通過中繼連接器1以及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實 現(xiàn)電連接。
      根據(jù)該實施方式,中繼連接器l固定在底架7上,所以能夠很容易地將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連接到中繼連接器l上。
      另外,可以吸收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相對于中繼連接 器1的錯位。
      進而,中繼連接器1固定在底架7上后,底架7可以起到作為中 繼連接器1的加固板的作用,提高了中繼連接器1的強度。
      接下來按照附圖13~15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中的中繼連接器 (連接器)201進行說明。
      圖13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的立體圖,圖14為 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的截面圖,圖15為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的截面 圖。
      與第 一 實施方式相同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省略其說明。 以下只針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主要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3 ~ 15所示,中繼連接器201具有殼體203和接點部件205。
      殼體203由殼體本體231、鉤33 (卡合部)和突起部35構(gòu)成。
      殼體本體231具有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和第二殼體本體 構(gòu)成部件231B。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和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231B為分離獨立的關(guān)系。
      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具有第一收容部(第一連接部)2311 和第一固定部2313。
      第一收容部2311大致為框體狀,第一收容部2311通過收容第一 插頭連接器80而使第一插頭連接器80連接在第一收容部2311。
      第一固定部2313大致為長方體狀,形成在第一收容部2311的側(cè)部。
      多個接點部件收容槽2315沿殼體203的縱向L等間隔地形成在 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上。接點部件收容槽2315具有橫槽部 2315a、縱槽部2315b和縱槽部2315c(參見圖15),其中橫槽部2315a 配置在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的底面,沿殼體3 (203 )的橫向 W延伸??v槽部2315b配置在第一收容部2311的內(nèi)周面2311a,沿殼 體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v槽部2315c配置在第一固定部2313的與后述的第二固定部2314相向的面上,沿殼體203的高度方向H延 伸。
      多個壓入孔2317沿殼體203的縱向L等間隔地形成在第一固定 部2313上。壓入孔2317沿殼體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壓入孔2317 通到接點部件收容槽2315的橫槽部2315a。
      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B具有第二收容部(第二連接部)2312 和第二固定部2314。
      第二收容部2312大致為框體狀,第二收容部2312通過收容第二 插頭連接器80'而使第二插頭連接器80'與第二收容部2312連接。
      第二固定部2314大致為長方體,形成在第二收容部2312的側(cè)部。
      多個接點部件收容槽2316沿殼體203的縱向L等間隔地形成在 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B上。接點部件收容槽2316具有橫槽部 2316a、縱槽部2316b和縱槽部2316c(參見圖15),其中橫槽部2316a 配置在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B的底面,沿殼體203的橫向W延 伸??v槽部2316b配置在第二收容部2312的內(nèi)周面2312a,沿殼體203 的高度方向H延伸。縱槽部2316c配置在第二固定部2314的與第一 固定部2313相向的面上,沿殼體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
      多個壓入孔2318沿殼體203的縱向L等間隔地形成在第二固定 部2314上。壓入孔2318沿殼體203的高度方向H延伸,壓入孔"18 通到接點部件收容槽2316的橫槽部2316a。
      接點部件205具有第一接觸部251、第二接觸部252、連接部253、 第一壓入部254和第二壓入部255。
      第一接觸部251為板狀,配置在接點部件收容槽2315的縱槽部 2315b。第一接觸部251的接觸面251a從縱槽部2315b突出出來,與 第一插頭連接器80接觸。
      第二接觸部252為板狀,配置在接點部件收容槽2316的縱槽部 2316b。第二接觸部252的接觸面252a從縱槽部2316b突出出來,與 第二插頭連接器80'接觸。
      連接部253為板狀,連接第一接觸部251和第二接觸部252,連接部253具有大致成U字形彎曲的伸縮部253a。伸縮部253a連接第 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 231B的同時,吸收第一、第二插 頭連接器80、 8(T之間的相對錯位。除了伸縮部253a,連接部253 配置在接點部件收容槽2315、 2316的橫槽部2315a、 2316a。而伸縮 部253a可彈性變形地配置在接點部件收容槽2315、 2316的縱槽部 2315c、 2316co
      第一、第二壓入部254、 255分別連接在連接部253上,并壓入到 壓入孔2317、 2318內(nèi),第一、第二壓入部254、 255通過壓入壓入孔 2317、 2318內(nèi)而使接點部件205保持在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 231A、 231B上。
      圖16為將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201固定于底架7之前的狀態(tài)的 立體圖,圖17為將圖13所示中繼連接器201固定于底架7之后的狀 態(tài)的截面圖。
      如圖16所示,為將中繼連接器201固定到底架7上,該中繼連接 器201相對于底架7定位為使中繼連接器201的鉤33以及突起部 35位于底架7孔72的上方。之后,使中繼連接器201的鉤33以及突 起部35插入底架7的孔72中。
      其結(jié)果是,如圖17所示,中繼連接器201的鉤33的爪部33b卡 在底架7孔72的周緣上,從而實現(xiàn)中繼連接器201固定在底架7上。
      中繼連接器201固定到底架7上時,鉤33的臂部33a雖然與孔 72的內(nèi)周面接觸,但突起部35和孔72的內(nèi)周面之間有間隙,因此, 中繼連接器201可以在底架7上移動該間隙大小。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 部件231A和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B由接點部件205的伸縮部 253a連接,所以能夠分別移動。
      圖18為將插頭連接器80、 80'連接到圖17所示的中繼連接器之 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9為將插頭連接器80、 80'連接到圖17所示 的中繼連接器之后的狀態(tài)的截面圖。
      為了將安裝在第一印刷基板9上的第一插頭連接器80和安裝在第 二印刷基板9'上的第二插頭連接器8(T連接到中繼連接器201,要預先將中繼連接器201固定到底架7上(參見圖17)。
      接下來,將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分別配置在中繼連接 器20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2311、 2312的上方(參見圖16)。
      之后,如圖18所示,將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分別插 入中繼連接器201的第一、第二收容部2311、 2312內(nèi)。
      此時中繼連接器201固定在底架7上,所以能夠很容易地將第一、 笫二插頭連接器80、,到中繼連接器201上。
      另外,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 231B能夠分別獨立 地在底架7上略微移動,所以可以分別吸收第一插頭連接器80相對于 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的錯位以及第二插頭連接器80'相對于 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B的錯位。
      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插入到中繼連接器201的第一、 笫二收容部2311、 2312內(nèi)后,如圖19所示,接點部件205與第一、 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的接點部件84、 84接觸,第一印刷基板9 與第二印刷基板9'通過中繼連接器201以及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 80、 80'實現(xiàn)電連接。
      該實施方式可以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技術(shù)效果,同時第一 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A與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231B通過接點部件 205的伸縮部235a連接在一起,所以可以吸收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 80、 80'相對于中繼連接器201的更大的錯位。尤其可以吸收殼體203 的橫向W上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80、 80'相對于中繼連接器201的 更大的錯位。
      接下來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3101 進行說明。
      圖20~圖28為示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的附圖。 與第一、二實施方式相同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在此省略其
      說明。以下只針對與第一、二實施方式不同的主要部分進行說明。
      第一、二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1、 201通過第一、第二插頭連 接器80、 80'連接在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 9'上,而本實施方式中的中繼連接器3101直接連接在第一印刷基板1110和第二印刷基板 1120上。
      如圖20~22所示,中繼連接器3101具有殼體3103和接點部件 3130、 3150。
      殼體3103由殼體本體3104、鉤33 (卡合部)33和突起部35構(gòu)成。
      殼體本體3104具有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和第二殼體本體 構(gòu)成部件3120。
      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具有底座部3111、多個插入部3112 (第一連接部)、定位用的凸部3113以及側(cè)臂部3114。
      底座部3111大致為板狀,具有支承第一印刷基板(第一連接對象 物)1110 (參見圖27)端部的支承面3111a。
      插入部3112為大致圓柱狀,形成在底座部3111的支承面3111a 上,插入部3112的前端部形成為大致錐形。插入部3112沿第一殼體 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的縱向Ll等間隔地排成2列。其中 一列插入部3112 與另一列插入部3112在縱向Ll上錯開半個間距。
      定位用的凸部3113形成在底座部3111的支承面3111a的兩端部。
      側(cè)臂部3114形成在底座部3111的支承面3111a的周緣部。
      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的結(jié)構(gòu)大致與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3110相同,具有底座部3121、多個插入部3122 (第二連接部)、定 位用的凸部3123以及側(cè)臂部3124。
      底座部3121為大致板狀,具有支承第二印刷基板(第二連接對象 物)1120 (參見圖27)端子部的支承面3121a。
      插入部3122為大致圓柱狀,形成在底座部3121的支承面3121a 上,插入部3122的前端部形成為大致錐形。插入部3122沿第二殼體 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的縱向L2等間隔地形成2列。其中 一列插入部3122 與另一列插入部3122在縱向L2上錯開半個間距。
      定位用的凸部3123形成在底座部3121的支承面3121a的兩端部。
      側(cè)臂部3124形成在底座部3121的支承面3121a的周緣部。接點部件3130通過沖壓金屬板而成。接點部件3130具有第一接 觸部3131、第二接觸部3132、第一彈簧部3133、第二彈簧部3134、 連接部3135、壓入部3136、 3137和壓入部3138、 3139(參見圖22)。
      第一接觸部3131大致為三角形,接觸于第一印刷基板1110的通 孔1111 (參見圖26)。
      第二接觸部3132大致為三角形,接觸于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通 孔1121 (參見圖26)。
      第一彈簧部3133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接觸部3131,第一彈簧部3133 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部3135。第一彈簧部3133使第一接觸部3131按 壓在通孔1111。
      第二彈簧部3134的一端連接在第二接觸部3132,第二彈簧部3134 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部3135。第二彈簧部3134使第二接觸部3132按 壓在通孔1121。
      連接部3135由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延伸至第二殼體本體 構(gòu)成部件3120,具有由其中間位置稍稍向第二彈簧部3134側(cè)位置彎 曲的部分(伸縮部)3135a。連接部3135掛接在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3110和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之間,連接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 部件3110和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
      壓入部3136、3137夾著第一彈簧部3133、3131連接在連接部3135 的一端部。壓入部3136、 3137壓入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
      壓入部3138、3139夾著第二彈簧部3134、3134連接在連接部3135 的另一端部。壓入部3138、 3139壓入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
      接點部件3150通過沖壓金屬板而成。接點部件3150與接點部件 3130形狀相同、大小相同,目的是實現(xiàn)部件的通用。但在將接點部件 3130、 3150壓入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 3120時,需要 接點部件3130的表面和接點部件3150的背面朝向相同的方向。接點 部件3150具有第一接觸部3151、第二接觸部3152、第一彈簧部3153、 第二彈簧部3154、連接部3155、壓入部3156、 3157和壓入部3158、 3159 (參見圖21)。如圖21所示,第一接觸部3151大致為三角形,接觸于第一印刷 基板1110的通孔1111 (參見圖26 )。
      第二接觸部3152大致為三角形,接觸于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通 孔1121 (參見圖26)。
      第一彈簧部3153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接觸部3151,第一彈簧部3153 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部3155。第一彈簧部3153使第一接觸部3151按 壓在通孔1111。
      第二彈簧部3154的一端連接在第二接觸部3152,第二彈簧部3154 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部3155。第二彈簧部3154使第二接觸部3152按 壓在通孔1121。
      連接部3155由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延伸至第二殼體本體 構(gòu)成部件3120,具有由其中間位置稍稍向第一彈簧部3153側(cè)位置彎 曲的部分(伸縮部)3155a。連接部3155桂接在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3110和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之間,連接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 部件3110和笫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
      壓入部3156、 3157夾著第一彈簧部3153 (3151、 3151)連接在 連接部3135的一端部。壓入部3156、 3157壓入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3110。
      壓入部3158、3159夾著第二彈簧部3154、3154連接在連接部3155 的另一端部。壓入部3158、 3139壓入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
      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如圖22所示,具有多個收容空間 3115、 3116。
      收容空間3115形成在插入部3122和底座部3111上,收容空間 3115沿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的縱向Ll等間隔排列。第一彈簧 部3133、 3153可彈性變形地收容在收容空間3115的靠近底座部3111 側(cè)的空間內(nèi),第一接觸部3131、 3151可位移地收容在收容空間3115 的靠近第 一插入部3112側(cè)的空間(收容部3115a )內(nèi),第 一接觸部3131、 3151的一部分向收容部3115a之外突出。
      收容空間3116形成在側(cè)臂部3114和底座部3111上,收容空間3116沿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的縱向Ll等間隔排列。
      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如圖22所示,具有多個收容空間 3125、 3126。
      收容空間3125形成在插入部3122和底座部3121上,收容空間 3125沿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的縱向L2等間隔排列。第二彈簧 部3134、 3154可彈性變形地收容在收容空間3125的靠近底座部3121 側(cè)的空間內(nèi),第二接觸部3132、 3152可位移地收容在收容空間3125 的靠近第二插入部3122側(cè)的空間(收容部3125a )內(nèi),第二接觸部3132、 3152的一部分向收容部3125a之外突出。
      收容空間3126形成在側(cè)臂部3124和底座部3121上,收容空間 3126沿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的縱向L2等間隔排列。
      彎曲部分3135a、 3155a可變形地收容在收容空間3116、 3126內(nèi)。 收容空間3116、 3126縱向Ll、 L2的長度比彎曲部分3135a、 3155a 縱向Ll、 L2的長度長。其結(jié)果是,彎曲部分3135a、 3155a可以吸收 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和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縱向Ll、 L2的錯位。
      如圖26、 27所示,導電電路1112連接在第一印刷基板1110的通 孔1111,另外,在第一印刷基板1110上形成有定位孔1113。定位孔 1113收容著定位用凸部3113。
      導電電路1122連接在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通孔1121,另外,在 第二印刷基板1120上形成有定位孔1123。定位孔1123收容著定位用 凸部3123。
      為了通過接點部件301連接第一印刷基板1110和笫二印刷基板 1120,要預先將中繼連接器3101固定到底架7上。
      如圖23、 24所示,為將中繼連接器3101固定到底架7上,該中 繼連接器3101定位為使鉤33以及突起部35位于孔72的上方。之 后,放下中繼連接器3101, 4吏鉤33以及突起部35插入孔72中。
      其結(jié)果是,如圖25所示,鉤33的爪部33b卡在孔72的周緣上, 中繼連接器3101固定在底架7上。接下來,如圖26、 27所示,將第二印刷基板1120的定位孔1123 與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的定位用凸部3123對合,放下第二印 刷基板1120,使雙方的定位用凸部3123分別穿過雙方的定位孔1123, 通過定位孔1123與定位用凸部3123,第二印刷基板1120定位于第二 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上,所以,所有的插入部3122插入到所有全 部的通孔1121,從收容部3125a突出出來的第二接觸部3132、 3152 與通孔1121接觸,接點部件3130、 3150與第二印刷基板1120被導通。
      第一印刷基板1110也一樣,安裝在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 上,如圖28所示,通過連接器3101使第一印刷基板1110和第二印刷 基板1120電連接。
      為了4吏定位用凸部3123穿過定位孔1123而將第二印刷基板1120 放置在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20的支承面3121a上時,如果將第二 印刷基板1120相對于支承面3121a稍微傾斜,第二接觸部3132、 3152 相對傾斜地插入通孔1121,會產(chǎn)生使第二接觸部3132、 3152以及第 二彈簧部3134、 3154變形的力,但該力基本上全部被插入部3122承 受,第二接觸部3132、 3152以及第二彈簧部3134、 3154不會出現(xiàn)變 形。該情況也同樣適用于為使定位用凸部3113穿過定位孔1113而將 第一印刷基板1110放置在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3110的支承面上的 場合。
      這樣,第一接觸部3131、 3151被插入部3112保護,第二接觸部 3132、 3152被插入部3122保護,所以不需要接點部件3130、 3150使 用高強度的材質(zhì),而可以使用富有柔性的材料。這樣能夠?qū)崿F(xiàn)第一、 第二接觸部3131、 3151、 3132、 3152很輕易地插入通孔1111、 1121。
      該實施方式可以得到與第一、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技術(shù)效果,接點 部件3130、 3150能夠很輕易地插入通孔1111、 1121,并能防止接點部 件3130、 3150變形。
      另外,因具有定位用凸部3113、 3123,在將第一、第二印刷基板 1120安裝到連接器3101后,即使有張力等外力作用于第一、第二印 刷基板1110、 1120,該力被定位用凸部3113、 3123接受,可以防止插入部3U2、 3122等的破損。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設(shè)置有限制鉤33彈性變形地突起部 35,也可以不設(shè)置該突起部35。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采用鉤33作為卡合部,孔72作為被卡合部, 當然,卡合部并不僅限于鉤33,被卡合部也不僅限于孔72。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 9' 、 1110、 1120配置在底架7上,當然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 9' 、 1110、 1120 的配置對象物并不僅限于底架7,也可以是例如框體等。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中繼連接器l、 201、 3102等中繼的是 第一、第二印刷基板9、 9' 、 1110、 1120,本發(fā)明也可適用于FFC (Flexible Flat Cable )、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的連接。
      以上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當然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都 明白,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以及范圍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器具有殼體和接點部件,該殼體包括配置在配置對象物上的第一連接對象物所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和配置在所述配置對象物上的第二連接對象物所連接的第二連接部,該接點部件保持在該殼體上,用于導通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部上的第一連接對象物和連接在所述第二連接部上的第二連接對象物,所述殼體具有包括所述第一、第二連接部的殼體本體,和設(shè)置在該殼體本體上并具有與設(shè)置在所述配置對象物上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卡合部為 孔,所述卡合部為與所述孔卡合的具有彈性的鉤。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與 所述鉤同時插入所述孔并限制所述鉤彈性變形的突起部。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本體具 有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和與之分體的獨立的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該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分別具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接點部件具有伸縮部,所述伸縮部連接所迷第一、第二殼體 本體構(gòu)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連接對象物之間的相對錯位。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本體具 有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和與之分體的獨立的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 件,該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分別具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接點部件具有伸縮部,所述伸縮部連接所述第一、第二殼體 本體構(gòu)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連接對象物之間的相對錯位。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本體具 有第一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和與之分體的獨立的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該第一、第二殼體本體構(gòu)成部件分別具有所述卡合部, 所述接點部件具有伸縮部,所述伸縮部連接所述第一、第二殼體 本體構(gòu)成部件,并吸收所述第一、第二連接對象物之間的相對錯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簡單地進行與第一、第二連接對象物進行連接的連接器。在電連接配置在底架上的第一、第二插頭連接器的中繼連接器的殼體上,形成有與第一插頭連接器連接的第一收容部和與第二插頭連接器連接的第二收容部,而且,該殼體上設(shè)置有導通連接在第一收容部的第一插頭連接器和連接在第二收容部的第二插頭連接器的接點部件,該殼體由包括第一、第二收容部的殼體本體和設(shè)置在該殼體本體上并具有與設(shè)置在底架上的孔卡合的鉤構(gòu)成。
      文檔編號H01R13/74GK101436739SQ200810176179
      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11月16日
      發(fā)明者工藤高明, 樋口真佐央 申請人:日本航空電子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