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及火花塞的制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內(nèi)燃機的火花塞的制造技術,尤其涉及特征在于接地電極的彎折加工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發(fā)動機等內(nèi)燃機中所用的火花塞例如包括沿軸線方向延伸的中心電極、在中心電極的外側所設置的絕緣體、在該絕緣體的外側所設置的筒狀的主體配件、以及基端部與所述主體配件的前端部接合的接地電極。另外,接地電極被彎曲配置為使其前端部與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部相對,由此在中心電極的前端部和接地電極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火花放電間隙。此外,通常在組裝接合有直棒狀的接地電極的主體配件和設置有中心電極的絕緣體之后,使所述直棒狀的接地電極向中心電極側彎曲,從而形成火花放電間隙。在此,作為使接地電極向中心電極側彎曲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參見例如專利文獻1等)在配置彎折定位件以使得與中心電極的前端面相對之后,利用與接地電極的抵接部分成為傾斜面的彎折沖頭,向所述彎折定位件按壓接地電極而實施預彎折加工,之后,在取下彎折定位件之后,利用具有平坦的抵接面的彎折沖頭將接地電極彎折至形成預定間隔的火花放電間隙的位置處。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338912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但是,近年來提出了為了提高耐久性等而使接地電極的前端部與中心電極的側面相對,并且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火花放電的所謂“橫向放電型火花塞”以及使接地電極的前端部與中心電極的前端邊緣部分相對,并且相對于軸線方向傾斜地火花放電的所謂“傾斜放電型火花塞”等。在此,在橫向放電型或傾斜放電型火花塞中,需要使接地電極在更接近基端側 (更接近主體配件的一側)的位置處彎曲,但在使用上述技術的情況下,由于存在中心電極,向更接近基端側而配置所述彎折定位件也存在限制,進而使接地電極更接近基端側而彎曲是困難的。因此,想出了組裝主體配件與絕緣體之前預先彎曲接地電極,然后將主題配件和絕緣體組裝的方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并非在掌握了中心電極前端部的實際位置的情況下彎曲接地電極,因此由于主體配件和絕緣體的組裝狀態(tài)而導致產(chǎn)生中心電極前端部位置偏差,并伴隨該偏差而產(chǎn)生火花放電間隙的大小偏差。此外,上述問題不僅存在于橫向放電型或傾斜放電型的火花塞,還存在于沿軸線方向放電型的火花塞中。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火花塞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裝置,即使在組裝主體配件和絕緣體之后,也能夠在更接近基端側的位置處彎曲接地電極。下面,針對適合于達成上述目的地各結構分別進行說明。另外,根據(jù)需要添加相應結構中特有的作用效果。
結構1,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所述火花塞包括棒狀的中心電極,沿軸線方向延伸;大致圓筒狀的絕緣體,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軸孔,并且在所述軸孔的前端側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配件,設置在所述絕緣體的外周;以及接地電極,該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與所述主體配件接合,并且中間部被彎折,從而在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與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火花放電間隙,所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彎曲工序,在組裝了接合有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主體配件和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的所述絕緣體的狀態(tài)下,向所述軸線彎折所述接地電極,所述彎曲工序包括如下的彎折工序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配置具有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彎折形狀對應的彎曲面部的曲面形成單元,并且,通過變形防止單元支撐所述接地電極,以防止所述接地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中心電極側以及與所述中心電極側相反的一側中的至少一側變形,進而,使用彎 折單元從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向所述彎曲面部按壓所述接地電極,從而對所述接地電極實施彎折加工。此外,還可以在中心電極或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接合由貴金屬合金構成的貴金屬片。在這種情況下,所述貴金屬片構成中心電極或接地電極的一部分。結構2,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中,所述彎折單元為輥,能夠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相對移動,并且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通過將所述輥的外周面向所述接地電極中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側的側面按壓,對所述接地電極實施彎折加工。結構3,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或2中,所述變形防止單元包括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中心電極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所述中心電極側變形。結構4,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3中,在所述變形防止單元中,所述曲面形成單元和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一體構成。結構5,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3或4中,所述變形防止單元還包括所述變形防止單元還包括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外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接地電極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側相反的一側變形。結構6,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5中,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被配置成夾著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而相對。結構7,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5或6中,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的間隔能夠改變。結構8,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至7中,所述曲面形成單元被配置成所述彎曲面部的曲率中心比包含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基端側。結構9,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至8中,所述彎曲工序在所述彎折工序之后包括間隙調(diào)整工序,在該間隙調(diào)整工序中,使用能夠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相對移動的間隙調(diào)整單元,調(diào)整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
結構10,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9中, 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包括間隙擴大單元,該間隙擴大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分離的方向相對移動,能夠擴大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所述間隙擴大單元被配置成比包含所述絕緣體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結構11,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9或10中,在所述間隙調(diào)整工序中,使用用于限制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的、至少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的相對移動的限制單元。結構12,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至11的任意一項中,在所述火花塞中,所述中心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之間的最短距離形成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邊緣部分或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面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之間。結構13,本結構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所述火花塞包括棒狀的中心電極,沿軸線方向延伸;大致圓筒狀的絕緣體,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軸孔,并且在所述軸孔的前端側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配件,設置在所述絕緣體的外周;以及接地電極,該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與所述主體配件接合,并且中間部被彎折,從而在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與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火花放電間隙,所述火花塞的制造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彎折裝置,用于在組裝了接合有直棒狀的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主體配件和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的所述絕緣體的狀態(tài)下,向所述軸線彎折所述直棒狀的接地電極,所述彎折裝置具有曲面形成單元,具有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彎折形狀對應的彎曲面部,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第一變形防止單元,用于防止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中心電極側以及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中的至少一側變形;以及彎折單元,從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向所述曲面形成單元的所述彎曲面部按壓所述接地電極。結構14,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3中,所述彎折單元為輥, 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并且能夠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進行接近或遠離移動。結構15,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3或14中,所述變形防止單元包括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位于中心電極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所述中心電極側變形。結構16,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5中,在所述變形防止單元中,所述曲面形成單元和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一體構成。結構17,根據(jù)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5或16中,所述變形防止單元還包括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外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接地電極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側相反的一側變形。結構18,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7中,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被配置成夾著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而相對。結構19,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7或18中,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的間隔能夠改變。 結構2 0,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3至19的任意一項中,所述曲面形成單元被配置成所述彎曲面部的曲率中心比包含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基端側。 結構21,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3至20的任意一項中,所述彎折裝置還包括間隙調(diào)整單元,該間隙調(diào)整單元能夠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相對移動,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調(diào)整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結構22,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21中,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包括間隙擴大單元,該間隙擴大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朝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分離的方向相對移動,能夠擴大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所述間隙擴大單元被配置成比包含所述絕緣體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結構23,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21或22中,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還包括限制單元,該限制單元用于限制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的、 至少向所述軸線方向前端側的相對移動。結構24,本結構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結構13至23的任意一項中,在所述火花塞中,所述中心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之間的最短距離形成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邊緣部分或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面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之間。發(fā)明效果根據(jù)上述結構1,在彎折工序中,曲面形成單元被配置在接地電極的基端部和中心電極的側部之間。即,接地電極的彎折位置的基準即彎曲面部不會妨礙中心電極而被配置得更靠近基端側(更接近主體配件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已組裝了主體配件和絕緣體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在基端部側比較容易地彎曲接地電極。另外,通過用變形防止單元支撐接地電極,能夠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倒向中心電極側或向與中心電極的相反一側膨出。作為用于將接地電極向所述彎曲面部按壓的彎折單元,例如,如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那樣,可以使用與接地電極的抵接面傾斜的彎折沖頭等。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接地電極在與彎折沖頭摩擦的同時被彎折,因此存在接地電極被劃傷的擔憂。另外,為了防止接地電極被劃傷,雖然考慮了從軸線方向的傾斜前端側對接地電極進行按壓,并根據(jù)接地電極的彎折情況逐漸改變按壓方向的方法,但在采用該方法的情況下,存在導致裝置復雜化的擔憂。在這一點上,根據(jù)上述結構2,彎折單元由輥構成,能夠沿與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進行相對移動,并且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因此,不用改變接地電極的按壓方向而能夠切實地將接地電極向彎曲面部進行按壓。另外,由于輥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因此能夠盡可能抑制接地電極在與輥摩擦的同時被彎折的狀況,能夠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被劃傷。此外,從更為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擦傷的觀點上看,優(yōu)選的是,將輥的外周面中可能與接地電極接觸的部位和輥的軸承部位的摩擦系數(shù)抑制得較低。因此,也可以在輥的外周面和軸承部分設置由類金剛石的碳構成的被膜,以實現(xiàn)摩擦系數(shù)降低。根據(jù)上述結構3,通過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來防止接地電極向中心電極側變形。
根據(jù)上述結構4,在彎折工序中,配置在接地電極和中心電極等之間的所述曲面形成單元和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構成為一體。因此,能夠防止裝置復雜化。根據(jù)上述結構 5,由于變形防止單元包括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外側變形防止單元這兩者,因此能夠更切實地防止在彎折工序中接地電極變形。根據(jù)上述結構6,能夠更切實地支撐接地電極,并且能夠更為切實地防止在彎折工序中接地電極變形。根據(jù)上述結構7,能夠應對具有各種幅度的接地電極,并且能夠更為步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變形。根據(jù)上述結構8,所述曲面形成單元被配置成所述彎曲面部的曲率中心比包含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面的平坦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基端側。因此,能夠更靠近基端側而彎折接地電極,尤其能夠比較容易地制造橫向放電型或傾斜放電型的火花塞。根據(jù)上述結構9,能夠利用間隙調(diào)整單元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因此,能夠更精確地形成火花放電間隙。通常,在接地電極和絕緣體之間形成的空間比較小。因此,在該空間中配置使接地電極沿著從中心電極分離的方向進行相對移動的間隙擴大單元的情況下,通過該間隙擴大單元使接地電極向中心電極側相對移動受到限制,存在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的大小變得比較困難的擔憂。在這一點上,根據(jù)上述結構10,間隙擴大單元被配置成比包含絕緣體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軸線方向的前端側,即配置在空間比較大的中心電極和接地電極之間。因此,能夠抑制通過間隙擴大單元使接地電極向中心電極側相對移動受到限制,并且能夠更加容易且更加準確地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的大小。在間隙調(diào)整工序中,當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與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時,存在彎折工序中調(diào)整的、接地電極的前端部相對于中心電極沿軸線方向的相對高度位置即火花放電間隙沿著軸線方向的大小產(chǎn)生偏差的擔憂。在這一點上,根據(jù)上述結構11,利用限制單元來限制接地電極的前端部相對于中心電極的、至少向軸線方向前端側的相對移動。其結果是,能夠切實地防止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軸線方向的大小產(chǎn)生偏差,能夠更準確地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的大小。如上述結構12那樣,在中心電極與接地電極間的最短距離形成在中心電極的前端邊緣部分與接地電極之間的所謂傾斜放電型火花塞中,或者在中心電極與接地電極間的最短距離形成在中心電極的側面部與接地電極之間的所謂橫向放電型火花塞中,采用上述結構1等更有意義。換言之,通過采用上述結構1等,能夠更加徹底地解決在基端側的接地電極的彎曲、以及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與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的調(diào)整這些在制造橫向放電型或傾斜放電型的火花塞時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如上述結構13那樣,也可以在火花塞的制造裝置中實現(xiàn)上述結構1的技術思想。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qū)崿F(xiàn)與上述結構1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據(jù)上述結構14至24,分別能夠?qū)崿F(xiàn)與上述結構2至12相同的作用效果。
圖1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火花塞的結構的局部剖面主視圖。圖2是示出火花塞的前端部的結構的局部剖面放大主視圖。圖3是示出彎曲裝置的結構的框圖。圖4是示出具有彎曲加工前的接地電極的火花塞的局部放大圖。圖5示出預彎折裝置等的放大示意圖。圖6是示出主彎折裝置等的放大示意圖。圖7(a)是示出間隙調(diào)整裝置等的結構的正面示意圖,圖7(b)是示出間隙調(diào)整裝置等的結構的側面示意圖。標號說明L···火花塞2…作為絕緣體的絕緣子3…主體配件4…軸孔5···中心電極26…主體配件的前端部27…接地電極33…火花放電間隙51…彎曲裝置61…預彎折裝置62…第1變形防止單元62A…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B…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3 …輥65···彎曲面部71…主彎折裝置72…按壓單元73…第2變形防止單元81…間隙調(diào)整裝置83…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A…作為間隙擴大單元的臂84…限制單元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示出火花塞1的結構的局部剖面主視圖。此外,在圖1中,以火花塞1的軸線CLl方向為圖中的上下方向,以圖中的下側為火花塞1的前端側,以上側為后端側進行說明?;鸹ㄈ?由形成為筒狀的作為絕緣體的絕緣子2以及保持該絕緣子2的筒狀的主體配件3構成。
絕緣子2如周知地那樣通過燒制氧化鋁等而形成,絕緣子2的外部形狀中包括在后端側形成的后端側主體部10 ;與該后端側主體部10相比在前端側沿徑向向外突出形成的大徑部11 ;以及與該大徑部11相比在前端側直徑比大徑部11減小而形成的中間主體部 12。另外,所述絕緣子2在所述中間主體部12的前端側具有朝向軸線CLl方向前端一側前端變細的長腿部13,在絕緣子2中,大徑部11、中間主體部12以及長腿部13的大部分被容納在主體配件3的內(nèi)部。而且,在長腿部13和中間主體部12的連接部形成錐狀的階梯部 14,利用該階梯部14使絕緣子2卡定于主體配件3。
另外,在絕緣子2中,沿軸線CLl貫通形成有軸孔4,在該軸孔4的前端側插入并固定中心電極5。該中心電極5整體形成為棒狀(圓柱狀),其前端面平坦,并且從絕緣子2的前端突出。另外,中心電極5具有由銅或銅合金構成的內(nèi)層5A以及由以鎳(Ni)為主要成分的Ni合金構成的外層5B。另外,在所述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設置有由貴金屬合金(例如,銥合金)構成的圓柱狀的貴金屬部31。更具體地,通過對所述外層5B和所述貴金屬部 31的抵接面的外周進行激光熔接來形成熔融部41 (參照圖2),從而設置貴金屬部31。另外,端子電極6以從絕緣子2的后端突出的狀態(tài)插入軸孔4的后端側,并固定在軸孔4的后端側。另外,在軸孔4的中心電極5和端子電極6之間設置圓柱狀的電阻體7。該電阻體 7的兩個端部分別經(jīng)由導電的玻璃密封層8、9與中心電極5和端子電極6電連接。除此以外,所述主體配件3由低碳鋼等金屬形成為筒狀,并且其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將火花塞1安裝在發(fā)動機頭上的螺紋部(公螺紋部)15。另外,螺紋部15后端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基座部16,在螺紋部15后端的螺紋頸17嵌入環(huán)狀墊圈18。另外,主體配件 3的后端側設置有剖面為六邊形的工具扣合部19,該工具扣合部19用于在將主體配件3安裝在發(fā)動機頭上時與扳鉗等工具扣合,并且主體配件3的后端部設置有用于保持絕緣子2 的緊固部20。另外,主體配件3的內(nèi)周面上設置有用于卡定絕緣子2的錐狀的階梯部21。而且, 絕緣子2從主體配件3的后端側向前端側插入,在本身的階梯部14卡定于主體配件3的階梯部21的狀態(tài)下,將主體配件3后端側的開口部向徑向的內(nèi)側緊固,S卩,通過形成上述的緊固部20來固定絕緣子2。此外,在絕緣子2和主體配件3這兩者的階梯部14、21之間設置圓環(huán)狀的密封板22。由此,可以保持燃燒室內(nèi)的氣密性,并且進入到絕緣子2的暴露于燃燒室中的長腿部13和主體配件3的內(nèi)周面之間的間隙中的燃料空氣不會泄露到外部。另外,為了進一步提高通過緊固所形成的封閉效果,在主體配件3的后端側,在主體配件3和絕緣子2之間設置環(huán)狀的環(huán)部件23、24,并在環(huán)部件23、24之間填充滑石(talc) 25 的粉末。也就是說,主體配件3通過密封板22、環(huán)部件23、24以及滑石25來保持絕緣子2。另外,在主體配件3的前端部26的前端面上接合接地電極27,該接地電極27是本身的中間部向中心電極5彎折而形成的。該接地電極27在其前端部的內(nèi)周面上具有貴金屬片32,該貴金屬片32的前端邊緣部分和所述貴金屬部31的前端邊緣部分相對。也就是說,所述中心電極5(貴金屬部31)以及所述接地電極27 (貴金屬片32)之間的最短距離在貴金屬部31的前端邊緣部分和貴金屬片32的前端邊緣部分之間形成,進而在中心電極5 的前端部和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相對于所述軸線CLl沿傾斜方向進行火花放電的火花放電間隙33。
此外,在中心電極(貴金屬部)的前端面和接地電極的側面相對的類型的火花塞 (例如參見日本特開2007-234435號公報等)中,大致沿著軸線方向放電。也就是說,火花放電間隙的大小是表示兩電極之間的沿軸線方向的距離。而在本實施方式的火花塞1中, 在上述的傾斜方向上放電,因此如圖2所示,火花放電間隙33的大小由距離Gx和距離Gy確定,其中,Gx為兩電極5、27間的沿著與軸線CLl正交的方向的距離,Gy為兩電極5、27之間的沿著軸線CLl的距離。因此,為了使火花放電間隙33成為預定的大小,在將接地電極27 向中心電極5側進行彎折時,不但需要調(diào)整距離Gy,還要準確地調(diào)整距離Gx0因此,接下來, 對作為本發(fā)明的特征的、在火花塞1的制造過程中使用的、用于將接地電極27向中心電極 5側彎折并形成預定大小的火花放電間隙33的彎曲裝置51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所示, 所述彎曲裝置51包括預彎折裝置61、主彎折裝置71以及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火花塞1能夠通過保持單元(未示出)保持為其前端部朝上且軸線CLl沿豎直方向,并且通過輸送機等傳送單元(未示出)按照預彎折裝置61、主彎折裝置71以及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的順序(圖中箭頭的順序)進行傳送。另外,在各裝置 61、71、81中,設置有用于將接地電極27在一定的圓周方向上定位的定位裝置(未示出), 通過該定位裝置,在接地電極27的圓周方向位置一定的狀態(tài)下配置于各裝置61、71、81。所述預彎折裝置61對具有未彎曲狀態(tài)(直棒狀)的接地電極27的火花塞1 (參照圖4),對接地電極27的彎曲部分(中間部分)所對應的位置進行預彎曲,也就是說,對接地電極27實施預彎折加工。如圖5所示,該預彎折裝置61包括用于防止接地電極27倒向中心電極5側或向中心電極5的相反側膨出的第1變形防止單元62 ;以及作為用于彎折接地電極27的第1彎折單元的輥63。所述第1變形防止單元62具有分別沿接地電極27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形成為棒狀的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和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另外,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 62A和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構成為能夠沿著與火花塞1接近或遠離的方向移動,在對接地電極27實施預彎折加工時,所述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配置在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和中心電極5的側部之間,所述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配置成與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的外周面抵接。此外,兩個變形防止單元62A、62B具有平坦狀的平面部64A、64B,在實施預彎折加工時,該平面部64A、64B被配置成相對,并且與所述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進行面抵接。除此之外,兩個變形防止單元62A、62B在兩者間的間隔可變的狀態(tài)下,各自的基端部分別由圖中未示出的連接部所支撐。另外,盡管所述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構成為至少與接地電極27相抵接的部分的剖面形狀為三角形,但在連接所述平面部64A以及位于該平面部64A的背面上方的側面的部分,設置有彎曲狀的彎曲面部65。在利用所述輥63對接地電極27進行預彎折時,該彎曲面部65為被所述接地電極27的內(nèi)周面按壓的部分,并且為與接地電極27的彎折形狀對應的形狀。也就是說,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中,用于形成接地電極27的彎曲形狀的大體形狀(形成曲面)的單位和用于防止接地電極27倒向中心電極5側的單元構成為一體。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彎曲面部65被配置成,在對接地電極27實施預彎折加工時, 其本身的曲率中心CC與包含所述中心電極5 (貴金屬部31)的前端面的平面PLl相比,位于更靠近軸線CLl方向的基端側的位置。除此以外,所述輥63本身的外周面具有預定的寬度(例如3mm),并且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另外,該輥63構成為能夠通過圖中未示出的移動單元沿水平方向(圖中的箭頭方向)移動,進而輥63能夠向接地電極27的與中心電極5相反一側的側面移動并按壓該側面。另外,在所述輥63的外周面中可能與所述接地電極27接觸的部分以及輥 63的軸承部分形成由類金剛石的碳(DLC)構成的被膜(圖中未示出),該被膜表面的摩擦系數(shù)為0.2以下。所述主彎折裝置71使經(jīng)過預彎折加工的接地電極27大致彎曲成直角(實施主彎折加工),并且調(diào)整接地電極27 (貴金屬片32)的前端部相對于中心電極5 (貴金屬部31) 的前端部沿所述軸線CLl方向的相對高度位置。如圖6所示,該主彎折裝置71包括作為第 2彎折單元的按壓單元72以及用于防止接地電極27變形的第2變形防止單元73。 所述按壓單元72構成為能夠沿豎直方向移動,并通過將所述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向中心電極5側按壓,對接地電極27實施主彎折加工。另外,在按壓單元72中,在進行主彎折加工時與接地電極27抵接的下表面部72A形成為平坦狀,并且在該下表面部72A的表面上形成由DLC構成的被膜(圖中未示出)。因此,該下表面部72A的摩擦系數(shù)比較小。所述第2變形防止單元73包括分別沿接地電極27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形成為棒狀的第2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73A和第2外側變形防止單元73B。另外,第2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73A和第2外側變形防止單元73B構成為能夠沿著與火花塞1接近或遠離的方向移動, 在對接地電極27實施主彎折加工時,第2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73A在接地電極27和中心電極5等之間與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內(nèi)周面抵接,第2外側變形防止單元73B與接地電極27 的基端部外周面抵接。另外,兩個變形防止單元73A、73B具有平坦狀的平面部74A、74B,在實施主彎折加工時,該平面部74A、74B與所述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進行面抵接。其結果, 能夠更加切實地防止在對接地電極27實施主彎折加工時接地電極27變形。另外,兩個變形防止單元73A、73B在兩者的間隔能夠改變的情況下,各自的基端部由圖中未示出的連接部所支撐。另外,主彎折裝置71包括對火花塞1的前端部(至少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和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照射預定的光的第1照射單元(圖中未示出);以及對被光照射的火花塞1的前端部進行拍攝的第1拍攝單元(圖中未示出)。另外,主彎折裝置71包括控制單元(圖中未示出),該控制單元根據(jù)由所述第1拍攝單元拍攝的拍攝數(shù)據(jù),獲取兩個電極 5、27(貴金屬部31以及貴金屬片32)間的間隙的大小,并且根據(jù)該間隙的大小計算出按壓單元72的按壓量(相當于回彈(springback)量與后述的偏差量相加而得到的量),并且根據(jù)該按壓量對按壓單元72進行控制。在此,如下對該控制單元的動作進行詳細說明。也就是說,控制單元計算所獲得的兩個電極5、27之間的間隙的沿豎直方向的大小相對于所設計的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軸線CLl方向的大小的偏差量。然后,利用所述按壓單元72將所述接地電極27向下按壓該偏差量與回彈量相加所得的量,從而對接地電極 27實施主彎折加工。由此來形成火花放電間隙33,以使得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貴金屬片32)相對于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貴金屬部31)的相對高度位置大致與所設計的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相對于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的相對高度位置相同。也就是說,使火花放電間隙33形成為在兩個電極5、27之間形成的火花放電間隙33中沿軸線CLl方向的距離Gy與所設計的距離Gy相等。所述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用于保持由所述彎折裝置71所調(diào)整的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軸線CLl的距離Gy,并用于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與軸線CLl正交的方向上的距離Gx。 如圖7、圖8所示,該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包括第2拍攝單元82、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限制單元 84、圖像處理單元85以及對火花塞1的前端部照射預定的光的第2照射單元(未示出)。所述第2拍攝單元82拍攝被所述第2照射單元進行光照射的火花塞1的前端部, 并將獲得的拍攝數(shù)據(jù)輸出給圖像處理單元85。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由如下部分構成分別沿接地電極27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形成為棒狀的、剖面為矩形的臂83A、83B ;以及支撐兩個臂83A、83B以使其能夠沿水平方向 (圖7的箭頭方向)移動的連接部83C(此外,臂83A相當于間隙擴大單元)。另外,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構成為能夠向接近或遠離所傳送的火花塞1的方向移動,并且當調(diào)整所述距離Gx時所述兩個臂83A、83B接近火花塞1,并通過兩個臂83A、83B來夾著接地電極27。而且,能夠通過使兩個臂83A、83B水平移動來調(diào)整距離Gx。除此以外,所述臂83A形成為與所述臂83B相比較細,相比于包含絕緣子2的前端面的平面PL2,該臂83A配置在軸線CLl前端側。也就是說,臂83A配置在空間較大的中心電極5及接地電極27之間。 另外,所述限制單元84由所述圖像處理單元85控制,該限制單元84本身的下表面部84A形成為平坦狀。除此以外,該下表面部84A上形成有由DLC形成的被膜(未示出)。 另外,該限制單元84構成為能夠沿豎直方向移動,當調(diào)整距離Gx時,所述下表面部84A以不動的狀態(tài)配置在與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抵接的位置處。由此,在利用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調(diào)整距離Gx時,能夠限制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5沿軸線CLl方向相對移動,進而能夠保持利用所述主彎折裝置7 1形成的距離Gy。所述圖像處理單元85能夠根據(jù)由所述第2拍攝單元82拍攝的拍攝數(shù)據(jù)來控制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以及限制單元84的動作。更詳細地說,圖像處理單元85使所述兩個臂 83A、83B水平移動與回彈量和下述偏差量相加所得到的距離該偏差量是通過所述拍攝數(shù)據(jù)獲得的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和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之間沿水平方向的距離相對于所設計的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與軸線CLl正交的方向的距離Gx的偏差量。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考慮接地電極27的恢復變形并利用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 83調(diào)整距離Gx之后,使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以及限制單元84從火花塞1收回,之后利用所述拍攝單元82再次對火花塞1進行拍攝,并確認火花放電間隙33的距離Gx及距離Gy是否與所設計的大小相等。在此,在距離Gx及Gy大體與設計相符的情況下,結束接地電極27的彎折加工。另一方面,在距離&及Gy與設計有較大差別的情況下,利用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再次調(diào)整距離Gx,另外,利用限制單元84再次調(diào)整距離Gy。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中的限制單元 84不僅能夠限制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5向軸線CLl方向前端側相對移動,還能夠通過將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向中心電極5側按壓來調(diào)整距離Gx。接下來,對利用上述彎曲裝置51彎曲接地電極27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已確定接地電極27的位置的火花塞1 (參照圖4)被所述傳送單元傳送到預彎折裝置61。然后,第1變形防止單元62向火花塞1接近,并且利用該第1變形防止單元 62來支撐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接下來,所述輥63向接地電極27側移動,從而接地電極 27被按壓至彎曲面部65,并對接地電極27實施預彎折加工。然后,第1變形防止單元62 和輥63從火花塞1收回。
接下來,利用所述傳送單元把被實施了預彎折加工的火花塞1傳送向主彎折裝置 71。然后,利用所述第1拍攝單元,拍攝由所述第1照射單元進行光照射的火花塞1的前端部,并且根據(jù)該拍攝數(shù)據(jù),利用所述控制單元計算按壓量。接下來,第2變形防止單元73接近火花塞1,并且利用該第2變形防止單元73來支撐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然后,利用所述按壓單元72將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按壓所述按壓量,對接地電極27實施主彎折加工。 由此,使接地電極27彎曲成大致成直角,并且形成火花放電間隙33中沿軸線CLl方向的距離Gy。在實 施主彎折加工之后,所述按壓單元72和第2變形防止單元73從火花塞1收回。接著,利用所述傳送單元把被實施了主彎折加工的火花塞1傳送向間隙調(diào)整裝置 81,并且利用所述第2拍攝單元拍攝由所述第2照射單元進行光照射的火花塞1的前端部。 然后,根據(jù)由該第2拍攝單元82拍攝的拍攝數(shù)據(jù),利用所述圖像處理單元84把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和限制單元84配置在預定位置。接下來,利用限制單元84來保持距離Gy,并利用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調(diào)整距離Gx0此后,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和限制單元84從火花塞1收回,并利用所述第2拍攝單元82再次對火花塞1的前端部拍攝。然后,根據(jù)需要,根據(jù)所述再次獲得的拍攝數(shù)據(jù),利用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和限制單元84再次調(diào)整距離Gx和Gy。其結果是,火花放電間隙33形成為預定的(接近設計的)大小,結束接地電極27的彎曲。如上面所詳細說明的,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進行(預)彎折加工時,用于形成曲面的單元(彎曲面部65)被配置在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和中心電極5的側部之間。也就是說,接地電極27的彎折位置的基準即彎曲面部65不會妨礙到中心電極5而被配置得更靠近基端側(更接近主體配件3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已組裝了主體配件3以及絕緣子2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在基端部側比較容易地彎曲接地電極27。另外,通過用第1變形防止單元 62來支撐接地電極27,能夠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27倒向中心電極5側或向中心電極5的相反側膨出。進一步地,在實施(主)彎折加工時,根據(jù)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的實際位置,調(diào)整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相對于中心電極5的前端部沿軸線CLl方向的相對高度位置。由此, 能夠更加準確地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軸線CLl方向的大小。另外,通過用第2變形防止單元73來支撐接地電極27,能夠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27倒下或膨出。除此以外,能夠利用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來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與軸線CLl正交的方向的大小。也就是說,在主彎折裝置71中,能夠以預定量形成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軸線CLl方向的大小,在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中,能夠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與軸線CLl正交的方向的大小,因此能夠以較好的精度形成火花放電間隙33。另外,第1彎折單元能夠沿與軸線CLl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接地電極27進行相對移動,并且由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的輥63構成。因此,不會改變接地電極27的按壓方向而能夠更加切實地將接地電極27向彎曲面部65進行按壓。另外,輥63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因此能夠盡可能抑制接地電極27與輥63摩擦著被彎折的狀況,能夠更加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27被劃傷。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將輥63的外周面中可能與接地電極27接觸的部位和輥63的軸承部位的摩擦系數(shù)抑制得較低,在輥63的外周面和軸承部分設置由DLC構成的被膜。由此,能夠更為切實地防止接地電極27被劃傷。除此以外,在預彎折裝置61中,配置在接地電極27和中心電極5等之間的所述彎曲面部65和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構成為一體化。因此,能夠防止裝置復雜化。另外,彎曲面部65配置成所述彎曲面部65的曲率中心CC比包含中心電極5的前端面的平坦面PLl更靠近軸線CLl方向的基端側。因此,能夠更靠近基端側地彎折接地電極27,并且能夠比較容易地制造橫向放電型或傾斜放電型的火花塞。除此以外,臂83A被配置成比包含絕緣子2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軸線CLl方向的前端側,即配置在空間比較大的中心電極5和接地電極27之間。因此,能夠抑制由于存在臂83A而限制接地電極27向中心電極5側的相對移動,并且能夠更加容易且更加準確地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33的大小。此外,利用限制單元84來限制接地電極27的前端部相對于中心電極5的、至少向軸線CLl方向的前端側的相對移動。其結果是,能夠防止火花放電間隙33的沿軸線CLl方向的距離Gy產(chǎn)生偏差,能夠更準確地調(diào)整火花放電間隙33的大小。此外,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內(nèi)容,還可以例如如下實施本發(fā)明。 當然還可以是下面的示例中未示出的其它應用示例和變形示例。(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1變形防止單元62包括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和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但也可以僅包括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和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中的任意一個。(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采用輥63作為用于對接地電極27實施預彎折加工的第1 彎折單元,但用于對接地電極27實施預彎折加工的單元不局限于此。(c)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輥63的外周面和按壓單元72的下表面部72A等處設置由DLC構成的被膜,但也可以不設置該被膜。(d)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火花塞1是相對于軸線CLl方向傾斜地進行火花放電的傾斜放電型火花塞,但火花塞1的放電方向不局限于此。因此,也可以是沿與軸線CLl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進行火花放電的橫向放電型火花塞,還可以是大致沿軸線CLl方向進行火花放電的縱向放電型火花塞。(e)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接地電極27接合在主體配件3的前端部沈的前端面上的情況進行了具體說明,但還可以適用于對主體配件的一部分(或者預先熔接在主體配件上的前端配件的一部分)進行切削從而形成接地電極的情況(例如日本特開 2006-236906號公報等)。另外,還可以將接地電極27接合在主體配件3的前端部沈的側(f)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工具扣合部19的剖面為六邊形,但是,工具扣合部19的形狀不局限于這樣的形狀。例如,其還可以是Bi-HEX(變形的12邊形)形狀[IS022977 2005(E)]等。(g)還可以根據(jù)火花塞1的前端部的拍攝數(shù)據(jù)來確定進行預加工時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和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的配置位置。(h)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1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62A和第1外側變形防止單元62B、 第2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73A和第2外側變形防止單元73B、臂83A和臂8 分別由不同的部件構成,但也可以由單一部件來構成。(i)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間隙調(diào)整單元83夾著接地電極27的基端部,但作為間隙調(diào)整單元,也可以按壓接地電極27的前端面(在具有貴金屬片32的情況下為除去貴金屬片32以外的接地電極母材的前端面)。
權利要求
1.一種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所述火花塞包括棒狀的中心電極,沿軸線方向延伸;大致圓筒狀的絕緣體,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軸孔,并且在所述軸孔的前端側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配件,設置在所述絕緣體的外周;以及接地電極,該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與所述主體配件接合,并且中間部被彎折,從而在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與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火花放電間隙, 所述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彎曲工序,在組裝了接合有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主體配件和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的所述絕緣體的狀態(tài)下,向所述軸線彎折所述接地電極, 所述彎曲工序包括如下的彎折工序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配置具有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彎折形狀對應的彎曲面部的曲面形成單元,并且,通過變形防止單元支撐所述接地電極,以防止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中心電極側以及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中的至少一側變形,進而,使用彎折單元從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向所述彎曲面部按壓所述接地電極,從而對所述接地電極實施彎折加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單元為輥,能夠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相對移動,并且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通過將所述輥的外周面朝所述接地電極中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一側的側面按壓,對所述接地電極實施彎折加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形防止單元包括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位于中心電極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所述中心電極側變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變形防止單元中,所述曲面形成單元和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一體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形防止單元還包括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外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接地電極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一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側相反的一側變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被配置成夾著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而相對。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與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的間隔能夠改變。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形成單元被配置成所述彎曲面部的曲率中心比包含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基端側。
9.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曲工序在所述彎折工序之后包括間隙調(diào)整工序,在該間隙調(diào)整工序中,使用能夠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相對移動的間隙調(diào)整單元,調(diào)整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包括間隙擴大單元,該間隙擴大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朝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分離的方向相對移動,能夠擴大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所述間隙擴大單元被配置成比包含所述絕緣體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間隙調(diào)整工序中,使用用于限制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的、至少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的相對移動的限制單元。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花塞中,所述中心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之間的最短距離形成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邊緣部分或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面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之間。
13.一種火花塞的制造裝置, 所述火花塞包括棒狀的中心電極,沿軸線方向延伸;大致圓筒狀的絕緣體,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軸孔,并且在所述軸孔的前端側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配件,設置在所述絕緣體的外周;以及接地電極,該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與所述主體配件接合,并且中間部被彎折,從而在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與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部之間形成火花放電間隙, 所述火花塞的制造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彎折裝置,用于在組裝了接合有直棒狀的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主體配件和設置有所述中心電極的所述絕緣體的狀態(tài)下,向所述軸線彎折所述直棒狀的接地電極, 所述彎折裝置具有曲面形成單元,具有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彎折形狀對應的彎曲面部,并且被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第一變形防止單元,用于防止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基端部向所述中心電極側以及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中的至少一側變形;以及彎折單元,從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向所述曲面形成單元的所述彎曲面部按壓所述接地電極。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單元為輥,被以能夠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并且能夠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進行接近或遠離移動。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形防止單元包括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位于中心電極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所述中心電極側變形。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變形防止單元中,所述曲面形成單元和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一體構成。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形防止單元還包括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該外側變形防止單元配置在所述接地電極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的一側,用于支撐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的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反一側的側部,從而防止所述接地電極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側相反的一側變形。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和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被配置成夾著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而相對。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側變形防止單元與所述外側變形防止單元的間隔能夠改變。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3至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形成單元被配置成所述彎曲面部的曲率中心比包含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基端側。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3至2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裝置還包括間隙調(diào)整單元,該間隙調(diào)整單元能夠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沿與所述軸線大致正交的方向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相對移動,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調(diào)整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
22.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包括間隙擴大單元,該間隙擴大單元配置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基端部之間,使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向與所述中心電極分離的方向相對移動,能夠擴大所述火花放電間隙的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的大小,所述間隙擴大單元被配置成比包含所述絕緣體的前端面的平面更靠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隙調(diào)整單元還包括限制單元,該限制單元用于限制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相對于所述中心電極的、至少向所述軸線方向的前端側的相對移動。
24.根據(jù)權利要求13至2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火花塞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花塞中,所述中心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之間的最短距離形成在所述中心電極的前端邊緣部分或所述中心電極的側面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前端部之間。
全文摘要
即使在組裝了主體配件和絕緣體之后,也能夠使接地電極更靠近基端側地彎曲,并且以較好的精度形成火花放電間隙。在火花塞的制造過程中所使用的彎曲裝置(51)包括預彎折裝置(61)、主彎折裝置(71)以及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預彎折裝置(61)包括防止接地電極變形的第(1)變形防止單元,設有與接地電極的彎折形狀對應的彎曲面部;和輥,將接地電極向彎曲面部按壓而對接地電極實施預彎折加工。主彎折裝置(71)具有用于防止接地電極變形的第(2)變形防止單元和對接地電極施加主彎折加工的按壓單元。間隙調(diào)整裝置(81)具有使接地電極的前端部沿與軸線正交的方向相對于中心電極相對移動的間隙調(diào)整單元。
文檔編號H01T13/20GK102160247SQ20098013631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6日
發(fā)明者久禮圭祐, 江沼政博 申請人:日本特殊陶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