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sim卡插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移動通訊用設備用連接器技術領域,特指一種SIM卡插座。
技術背景SIM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客戶識別模塊)的縮寫,也稱為智能卡、用戶身份識別卡。數(shù)字移動通訊終端必須裝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芯片上存儲了數(shù)字移動電話客戶的信息、加密密碼及其他信息。目前蘋果公司推出了一種Micro-SIM卡。這種卡較傳統(tǒng)SIM小一點,故通常稱之為Micro-SIM卡(SIM小卡)。不論是普通的SIM卡或者SIM 小卡使用時均需要將其插入移動通訊終端設備上的插座內。通常SIM卡插座具有多個端子,當將SIM卡插入插座內后,插座內端子的接觸部將與SIM卡表面芯片的電極接觸,形成電性連接。常見的SIM卡插座包括底座和蓋體,底座和蓋體相互扣合形成一個供SIM卡插入的空間。目前的SIM卡插座為檢測SIM卡是否已經(jīng)插入,通常會設置一個偵測裝置。該偵測裝置通常采用觸發(fā)開關,將其設置在底座的表面開設的槽內,并且觸發(fā)開關中的一個彈性開關片向上凸顯于SIM卡容置的空間內。當SIM卡插入后,通過SIM卡對凸起的彈性開關片形成向下按壓效果,從而令觸發(fā)開關實現(xiàn)接觸,完成偵測作業(yè)。這種偵測裝置中向上凸起的彈性開關片由于無任何預壓限制,其狀態(tài)無法保持在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形成觸發(fā),形成錯誤的指示。同時,由于沒有任何部件對其形成的阻擋,彈性開關片一直處于向上凸起的狀態(tài),其可能對插入的SIM卡片形成干涉,導致無法順利插入。另外,這種偵測裝置中彈性開關片是自下向上彈起,其對SIM卡無預壓功能,其不利于SIM卡的自動退出ο將SIM卡插入該空間時,直接把SIM卡插入端沿空間插入口插入即可。在將SIM 卡由空間取出時,不同的生產廠家采用不同的結構最簡單的方式是將該空間后端設計成開放式,以方便使用者由空間后端將SIM卡向前端插入口方向推進,令SIM卡前端伸出,使用者再將其取下。使用較為方便的方式是在SIM卡插座中設置一個自動彈出裝置,即當需要將SIM 卡取出時,首先將SIM卡繼續(xù)向前推進一下,觸發(fā)自動彈出裝置,自動彈出裝置將推動SIM 卡自動退出。雖然具有自動彈出的SIM卡插座使用方便,但是的自動彈出裝置容易出現(xiàn)“卡死” 的情況,導致SIM卡無法被退出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克服現(xiàn)有產品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 SIM卡插座,該插座具有狀態(tài)穩(wěn)定的偵測開關,可以準確檢測SIM卡是否插入插座內。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克服現(xiàn)有產品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 SIM卡插座,該插座不僅具有可以自動檢測SIM卡是否插入的偵測開關,并且該偵測開關還有助于SIM卡的自動退出。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該插座包括底座、蓋體和端子組,其中端子組與底座一體成型,底座和蓋體構成供SIM卡插入的容置空間,所述端子組與插入容置空間內的SIM卡形成電性接觸,所述的容置空間后端設置有彈性偵測開關, 通過插入容置空間的SIM卡的插入端觸碰該偵測開關觸發(fā),所述的偵測開關包括采用彈性金屬件制作的左端子和右端子,其中左、右端子分別具有與底座相對固定的固定端以及相互鄰近的觸發(fā)端;所述的底座上成型有對左、右端子形成阻擋的左擋塊和右擋塊,左、右端子中的觸發(fā)端在該左擋塊、右擋塊的阻擋下形成相互不接觸的交錯。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左端子的固定端卡嵌固定在底座左側后端的卡槽內,所述的右端子的固定端卡嵌固定在底座右側后端的卡槽內。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左端子主體的向前彎曲,并在其觸發(fā)端向后翻卷形成一環(huán)體;所述的右端子主體向前彎曲;所述的左端子的觸發(fā)端位于右端子觸發(fā)端的前方,通過插入容置空間的SIM卡推動左端子的觸發(fā)端與右端子的觸發(fā)端接觸。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左擋塊上成型有與左端子接觸的平面;所述的右擋塊上成型有與右端子接觸的平面。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容置空間一側設置有彈出機構,該彈出機構具有將插入容置空間內的SIM卡片彈出的滑塊。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彈出機構包括可滑動的安裝在底座上的滑塊、設置在底座和滑塊之間的彈簧、導桿以及成型于底座表面的定位滑槽;其中滑塊通過彈簧作用具有向前運行的趨勢,在滑塊靠近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有與SIM卡干涉的延伸部, 所述的導桿一端與滑塊連接,其另一端具有與定位滑槽配合的定位鉤。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定位滑槽由起始滑槽、進入滑槽、退出滑槽和連通滑槽構成循環(huán)滑槽,其中于連通進入滑槽和退出滑槽的連通滑槽上形成有定位凹槽。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蓋體上對應彈出機構的位置設置有一舌片, 該舌片自蓋體后端向前延伸并抵壓于導桿上方,通過舌片對導桿形成向下的壓力,以保持導桿運行過程中不會脫離定位滑槽。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底座左右兩側向上凸起形成左、右側邊,于左、右側邊的外側成型有卡扣部;蓋體左右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與底座左、右側邊配合的左、 右側面,并且于左、右側面上設置有與上述卡扣部對應的扣孔。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相對于目前同類產品,其具有如下優(yōu)點1、本實用新型的偵測開關,設置于容置空間的后端,并且該偵測開關采用左右固定方式,增加了偵測開關中端子的穩(wěn)固性。2、本實用新型中偵測開關中左右端子通過左右擋塊形成預壓效果,以確保左右端子可以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不會出現(xiàn)意外觸發(fā)的情況。3、本實用新型中的偵測開關不僅可以判斷插座內是否已經(jīng)插入了 SIM卡,當SIM 卡退出時,該偵測關開形成的壓力將有助于SIM卡的順利退出。4、本實用新型中的彈出機構運行順暢,不會出現(xiàn)“卡死”的情況。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應用在普通的SIM卡上,其也可應用在SIM小卡上,相對于目前的同類產品,本實用新型使用更加方便。
[002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002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0028]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0029]圖4是本實用新型底座部分的主視圖;[0030]圖5是本實用新型底座部分的立體圖。[0031]附圖標記說明[0032]1底座10通孔 11左側邊111卡扣部[0033]12右側邊120卡扣部 121卡扣部13卡槽[0034]14卡槽15左擋塊 16右擋塊17安裝槽[0035]2蓋體21左側面 22右側面23前側面[0036]20缺口M舌片 210扣孔231扣孔[0037]3偵測開關31左端子 32右端子311固定端[0038]312觸發(fā)端321固定端 322觸發(fā)端4彈出機構[0039]41滑塊42彈簧 43導桿44定位滑賴[0040]411延伸部431定位鉤 441起始滑槽442進入滑[0041]443退出滑槽444連通滑槽 440定位凹槽5端子組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見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底座1、蓋體2、偵測開關3、彈出機構4和端子組 5。其中,底座1和蓋體2相互扣合,二者之間形成供SIM卡插入的容置空間,裝配時,將SIM 卡由容置空間的前端入口插入。參見圖3、4、5,所述的底座1采用絕緣材料制作,其左右兩側向上凸起形成左、右側邊11、12。于左、右側邊11、12的外側面形成有與蓋體2扣合用的卡扣部111、121。于底座1的中間區(qū)域開設由供端子組5顯露的通孔10。參見圖3,所述的蓋體2采用金屬材料制作,蓋體2左右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與上述底座1左、右側邊11、12配合的左、右側面21、22,并且于左、右側面21、22上設置有與上述卡扣部111、121對應的扣孔210。另外,在底座1右側的前端,即設置彈出機構4的右側前端,設置有卡扣部120。蓋體2對應該卡扣部120的位置形成有一前側面23,并且該前側面23上開設有與上述卡扣部 120對應的扣孔231。通過上述的卡扣部與對應的扣孔的卡扣配合,令底座1與蓋體2相互連接在一起。所述的蓋體2上對應彈出機構4的位置形成有一缺口 20,該缺口 20內與蓋體2 — 體形成設置有一舌片對,該舌片M自蓋體2后端向前延伸。端子組5 —體成型于底座1上,即端子組5采用與底座1 一體注塑成型方式形成為一個整體。本實施例中共設置有八個端子,每個端子分別通過底座1上的通孔10顯露出。
5當SIM卡插入底座1和蓋體2構成的容置空間后,所述端子組5與SIM卡形成電性接觸。上述由底座1和蓋體2構成的容置空間的后端設置有一彈性偵測開關3。該偵測開關3安裝在座體1的前端。所述的偵測開關3包括采用彈性金屬件制作的左端子31和右端子32,該左、右端子31、32分別具有與底座1相對固定的固定端311、321以及相互鄰近的觸發(fā)端312、322。其中左、右端子31、32中的觸發(fā)端312、322形成相互不接觸的交錯,即左端子31的觸發(fā)端312位于前側,右端子32的觸發(fā)端322位于后側,二者在無外力作用下不會接觸。所述左端子31的固定端311卡嵌固定在底座1左側后端的卡槽13內,所述的右端子32的固定端卡嵌固定在底座1右側后端的卡槽14內。所述的左端子31主體的向前彎曲,并在其觸發(fā)端312向后翻卷形成一環(huán)體;所述的右端子32主體向前彎曲。由于左、右端子自身彈性結構,在自身彈力作用下,其具有向彎曲方向翻卷的趨勢,故在底座1上成型有對左、右端子31、32形成阻擋的左擋塊15和右擋塊16。通過左、右擋塊15、16對左、右端子31、32形成阻擋,左、右端子31、32將對左、右擋塊15、16形成預壓緊力。所述的左擋塊15上成型有與左端子31接觸的平面;所述的右擋塊16上成型有與右端子32接觸的平面。偵測開關3中左、右端子31、32通過左、右擋塊15、16形成預壓效果,以確保左、右端子31、32可以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在無外力作用下,左、右端子31、32不會接觸,即不會出現(xiàn)意外觸發(fā)的情況。只有當SIM卡插入容置空間后,隨著SIM卡的深入,SIM 卡的插入端將觸碰到偵測開關3中左端子31的觸發(fā)端312,并推動左端子31產生彈性形變,從而令左端子31的觸發(fā)端312與右端子32觸發(fā)端322形成接觸。由于左端子31和右端子32接入電路中,當二者接觸時將產生觸發(fā)信號,該觸發(fā)信號就可以表示為SIM卡已經(jīng)插入。在上述的容置空間的側面設置有彈出機構4,通過該彈出機構4可將插入容置空間內的SIM卡彈出。所述的彈出機構4包括可滑動的安裝在底座1上的滑塊41、設置在底座1和滑塊41之間的彈簧42、導桿43以及成型于底座表面的定位滑槽44。具體而言,在底座1的右側形成有一個安裝槽17,所述的滑塊41可滑動與安裝槽17形成卡嵌配合。彈簧42位于安裝槽17內,并且其兩端分別固定在底座1和滑塊41之間,令滑塊41通過彈簧 42作用具有向前運行的趨勢。在滑塊41靠近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有與SIM卡形成干涉的延伸部411。所述的導桿43 —端與滑塊41活動連接,其另一端具有與定位滑槽44配合的定位鉤431。所述的定位滑槽44由起始滑槽441、進入滑槽442、退出滑槽443和連通滑槽444 構成循環(huán)滑槽,其中于連通進入滑槽442和退出滑槽443的連通滑槽444上形成有定位凹槽 440。導桿43的定位鉤431將在滑塊41帶動下沿定位滑槽44移動。該定位滑槽44為一個單向滑槽,即導桿43的定位鉤431在定位滑槽44內的運行只能按照如下軌跡運行首先由起始滑槽441運行到進入滑槽442,其次由進入滑槽442運行到連通滑槽444,接著由連通滑槽444進入退出滑槽443,最后由退出滑槽443返回起始滑槽441。之所以是單向滑槽,是因為定位滑槽44中各個滑槽的交界處底面采用階梯設計,防止導桿43的定位鉤431 逆向運行。同時連通滑槽44同時采用了導向的傾斜設計,防止導桿43的定位鉤431逆向運行,返回到進入滑槽442內。[0056]為了確保導桿43的定位鉤431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彈出定位滑槽44,在定位滑槽 44所在區(qū)域的上方設置有舌片M。該舌片M位于定位滑槽44上方,其將對定位鉤431形成一種向下的壓力,防止定位鉤431在運行過程中彈出,脫離定位滑槽44。同時,由于該舌片M自蓋體2后端向前延伸,所以導桿43在運行過程中不會與舌片M形成干涉,可以順暢的運行。不會出現(xiàn)由于導桿43的定位鉤431與舌片M邊緣相互干涉形成“卡死”的情況。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對其進行進一步說明。在起始狀態(tài)下,SIM卡未插入容置空間內,彈出機構4中的滑塊41在彈簧42作用下位于起始端(即位于安裝槽17的前端),導桿43隨滑塊41連動,其定位鉤431位于定位滑槽44的起始滑槽441內。于此同時,偵測開關3也未被觸發(fā)。當將SIM卡插入容置空間時,由于滑塊41的延伸部411延伸至容置空間內,所以 SIM卡的插入前端首先與延伸部411形成干涉,即延伸部411對SIM卡的插入形成阻擋。在外力作用下,SIM卡被逐步插入,其將推動滑塊41的延伸部411向底座1的后端運行。此時導桿3也將隨滑塊41向后運行,其定位鉤431將由起始滑槽441運行到進入滑槽442。當SIM卡完全推進容置空間后,由于左、右擋塊15、16的存在,SIM卡的插入前端運行到此后,在左、右擋塊15、16的限制下無法繼續(xù)前行,此時推進SIM卡的外力停止施力。當 SIM卡上的外部推力停止施力后,滑塊41將在彈簧42推動下形成向前運行,其延伸部411 將帶動SIM卡同時具有向底座1前端運行的動作。導桿43的定位鉤431也將由進入滑槽 442的底部運行到連通滑槽444。由于連動滑槽444中形成有一個定位凹槽440,所以當定位鉤431運行到定位凹槽440后,將無法繼續(xù)向前運行,并且在彈簧42彈力作用下定位鉤 431被限制在該位置處。至此,整個彈出機構4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不會繼續(xù)運行。與此同時,當SIM卡完全推進容置空間后,SIM卡的插入前端將觸碰到偵測開關3 中左端子31的觸發(fā)端312,并推動左端子31產生彈性形變,從而令左端子31的觸發(fā)端312 與右端子32觸發(fā)端322形成接觸。由于左端子31和右端子32接入電路中,當二者接觸時將產生觸發(fā)信號,該觸發(fā)信號就可以表示為SIM卡已經(jīng)插入。然后,SIM卡隨滑塊41中延伸部411帶動退回一定距離后停止運行,并保持不動,進入工作狀態(tài)。當需要將SIM卡退出時,首先繼續(xù)推動SIM卡深入容置空間,并通過延伸部411推動滑塊41向底座1的后端運行。此時導桿3也將隨滑塊41向后運行,其定位鉤431將由連通滑槽444進入退出滑槽443。當SIM卡運行到左、右擋塊15、16時,停止繼續(xù)推動,并停止外部施力。此時,SIM卡將同時受到來至滑塊41的推力,以及來至偵測開關3的推力, 令SIM卡迅速被彈出。而彈出機構4中導桿43的定位鉤431也將由退出滑槽443返回起始滑槽441。至此,本實用新型又恢復到起始狀態(tài),等待SIM卡下一次插入。當然,以上所述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SIM卡插座,包括底座、蓋體和端子組,其中端子組與底座一體成型,底座和蓋體構成供SIM卡插入的容置空間,所述端子組與插入容置空間內的SIM卡形成電性接觸,所述的容置空間后端設置有彈性偵測開關,通過插入容置空間的SIM卡的插入端觸碰該偵測開關觸發(f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偵測開關包括采用彈性金屬件制作的左端子和右端子,其中左、右端子分別具有與底座相對固定的固定端以及相互鄰近的觸發(fā)端;所述的底座上成型有對左、右端子形成阻擋的左擋塊和右擋塊,左、右端子中的觸發(fā)端在該左擋塊、右擋塊的阻擋下形成相互不接觸的交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子的固定端卡嵌固定在底座左側后端的卡槽內,所述的右端子的固定端卡嵌固定在底座右側后端的卡槽內。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端子主體向前彎曲, 并在其觸發(fā)端向后翻卷形成一環(huán)體;所述的右端子主體向前彎曲;所述的左端子的觸發(fā)端位于右端子觸發(fā)端的前方,通過插入容置空間的SIM卡推動左端子的觸發(fā)端與右端子的觸發(fā)端接觸。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擋塊上成型有與左端子接觸的平面;所述的右擋塊上成型有與右端子接觸的平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空間一側設置有彈出機構,該彈出機構具有將插入容置空間內的SIM卡片彈出的滑塊。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出機構包括可滑動的安裝在底座上的滑塊、設置在底座和滑塊之間的彈簧、導桿以及成型于底座表面的定位滑槽;其中滑塊通過彈簧作用具有向前運行的趨勢,在滑塊靠近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有與 SIM卡干涉的延伸部,所述的導桿一端與滑塊連接,其另一端具有與定位滑槽配合的定位鉤。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滑槽由起始滑槽、 進入滑槽、退出滑槽和連通滑槽構成的循環(huán)滑槽,其中于連通進入滑槽和退出滑槽的連通滑槽上形成有定位凹槽。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蓋體上對應彈出機構的位置設置有一舌片,該舌片自蓋體后端向前延伸并抵壓于導桿上方。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SIM卡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左右兩側向上凸起形成左、右側邊,于左、右側邊的外側成型有卡扣部;蓋體左右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與底座左、右側邊配合的左、右側面,并且于左、右側面上設置有與上述卡扣部對應的扣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SIM卡插座。該插座的底座和蓋體構成供SIM卡插入的容置空間,所述的容置空間后端設置有彈性偵測開關,通過插入容置空間的SIM卡的插入端觸碰該偵測開關觸發(fā),所述的偵測開關包括采用彈性金屬件制作的左端子和右端子,其中左、右端子分別具有與底座相對固定的固定端以及相互鄰近的觸發(fā)端;所述的底座上成型有對左、右端子形成阻擋的左擋塊和右擋塊,左、右端子中的觸發(fā)端在該左擋塊、右擋塊的阻擋下形成相互不接觸的交錯。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首先,偵測開關形成有預壓效果,可以確保其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不會出現(xiàn)意外觸發(fā)的情況。其次,該偵測開關不僅可以判斷SIM卡是否已插入,并且其還有助于SIM卡的順利退出。
文檔編號H01R12/71GK202196962SQ201120295739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15日
發(fā)明者肖則鵬, 蔡佳諺 申請人:實盈電子(東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