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插件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ー種插件連接器,并且具體涉及可附連各種類型的插件的插件連接器。
背景技術:
在電子設備和信息終端設備中,已知用于CPU或存儲器的集成電路插件板(此后簡稱為“插件”)通常通過插件連接器進行附連,以增強這些設備的功能。另ー方面,待附連的插件具有在尺寸、形狀或外部接觸點的布置上不同的各種類型插件。與出現(xiàn)的插件的寬泛種類相關聯(lián),需要ー種插件連接器,而多種類型的插件能選擇性地附連于該插件連接器。關于此種插件連接器,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JP-A-2006-172768號披露了一種包括分隔部件的插件連接器,該分隔部件將由連接器本體和罩蓋所形成的連接器殼體上下分成兩個部段。通過該分隔部件,在連接器殼體中形成上部槽和下部槽,且第一插件插在該上部槽中,而第二插件插在該下部槽中。在該插件連接器中,為了從插件連接器中排出附連的第一插件或第二插件,對于相應的槽設有第一彈出機構(gòu)和第二彈出機構(gòu)。此外,類似于JP-A-2006-172768,日本專利公開第JP-A-2004-206963號披露了一種包括分隔部件的插件連接器,該分隔部件將由連接器本體和罩蓋所形成的連接器殼體上下分成兩個部段,且安全數(shù)碼(SD)卡和記憶棒Duo (注冊商標名)插件可選擇性地附連在這兩個部段中。此種插件連接器的彈出機構(gòu)包括插件按壓件和突出部分,該插件按壓件位于殼體的上段并且與SD卡的前端表面配合,而突出部分位于殼體的下段、從插件按壓件的下部突出并且抵靠在記憶棒Duo (商標名)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突出部分比插件按壓件更向前突出(朝向插件插入槽ー側(cè)),從而當SD卡或記憶棒Duo插件已插到插件連接器中時,致使插件后端表面從插件連接器的突出量在SD卡和記憶棒Duo (注冊商標名)插件之間相
坐寸ο在JP-A-2006-172768中所披露的插件連接器中,分別為連接器殼體的上部槽和下部槽設有彈出機構(gòu)。因此,連接器的高度増大,從而難于滿足與現(xiàn)今電子設備小型化相關的插件連接器高度減小的需求。此外,此種插件連接器増大零件的數(shù)量,由此致使制造成本提聞。在JP-A-2004-206963所披露的插件連接器中,彈出機構(gòu)是統(tǒng)一的。因此,零件的數(shù)量減小,且連接器的高度可減小。然而,為了防止抵靠于記憶棒Duo (商標名)的前端表面的突出部分干涉分隔板和殼體底表面,在突部部分和分隔板之間并且在突部部分和殼體 底表面之間形成間隙。因此,突部部分在高度上變低并由此抵靠在插件的前端表面的僅僅一部分上,從而當插入或排出插件時,插件和突部部分之間的抵靠易于釋放。如果插件和突部部分之間的抵靠釋放,則插件的前端進入突部部分和分隔板之間的間隙中或者進入突部部分和殼體底表面之間的間隙中,從而存在阻礙插件插入或排出或者損壞插件和彈出結(jié)構(gòu)的可能。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說明性方面提供ー種插件連接器,該插件連接器能夠克服上述缺點。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ー種插件連接器,其中基部和罩蓋形成具有插件插入槽的插件容納空間,且第一插件和第二插件中的任一個選擇性地容納在該插件容納空間中,并且該插件連接器包括多個觸件,多個觸件包括用于第一插件的多個第一觸件和用于第二插件的多個第二觸件;分隔板,該分隔板構(gòu)造成對插件容納空間進行上下分隔,并且構(gòu)造成響應于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相對于插件容納空間向上和向下運動;以及彈出機構(gòu),該彈出機構(gòu)沿前后方向可運動地設置在插件連接器中,其中該彈出機構(gòu)包括至少ー個彈出部件、插件接觸部件以及可動金屬部件,至少ー個彈出部件構(gòu)造成沿前后方向在插件連接器中滑動,該插件接觸部件聯(lián)接于彈出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一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一插件按壓表面,而可動金屬部件附連于插件接觸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二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該第二插件按壓表面設置在第一插件按壓表面的后部;第二 插件按壓表面構(gòu)造成響應于分隔板由于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引起的向下運動和向上運動而在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下方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以及當?shù)诙寮磯罕砻嫖挥诘谝晃恢脜迹摽蓜咏饘俨考尚螢楦采w第一插件按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本發(fā)明的其它方面和優(yōu)點從下文的描述、附圖以及權利要求將會顯而易見。
圖I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件連接器在拆除罩蓋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圖2是沿圖I中的剖線II-II而對插件連接器剖取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3A和3B是示出附連到圖I所示插件連接器的第一插件的剖視圖,其中圖3A示出第一插件的前表面與插件按壓器相接觸的瞬時狀態(tài),而圖3B示出第一插件已附連到預定位置的狀態(tài)。圖4A和4B是示出附連到圖I所示插件連接器的第二插件的剖視圖,其中圖4A示出第二插件的前表面與可動金屬部件的插件按壓件相接觸的瞬時狀態(tài),而圖4B示出第二插件已附連到預定位置的狀態(tài)。圖5是圖I所示插件連接器的彈出機構(gòu)的主要部分的擴大立體圖。圖6A和6B是圖5所示彈出機構(gòu)的分解視圖,其中圖6A是彈出部件的主要部分擴大立體圖,而圖6B是可動金屬部件的擴大立體圖。圖7是用在圖I所示插件連接器中的第一插件的立體圖。圖8是用在圖I所示插件連接器中的第二插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將參見附圖來詳細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件連接器的示例實施例。在以下描述中,術語“左”和“右”分別指代在圖I所示的坐標系中的+X方向和-X方向。術語“前”和“后”分別指代在圖I所示的+y方向和_y方向。術語“向上”和“向下”分別指代在圖I所示+z方向和-Z方向。根據(jù)該實施例的插件連接器I設計成能夠附連第一插件110和第二插件120并且能夠選擇性地附連這兩個插件中的任ー個,而這兩個插件是具有彼此不同尺寸的兩種類型的IC卡。圖7是示出如下狀態(tài)的視圖,其中,諸如安全數(shù)碼(SD)卡之類的第一插件110顛倒(下文稱為“倒置狀態(tài)”)。第一插件110通常在水平截面上是矩形的,并且包括上本體111和下本體112。在下本體112中形成多個溝槽113,且每個溝槽向前和向下打開并且在每個溝槽113的底表面上具有作為外部接觸點的襯墊114。第一插件110具有如下結(jié)構(gòu),其中上本體111的寬度(WlO)大于下本體112的寬度(Wll)。因此,第一插件110具有如下形狀,其中該第一插件的側(cè)向相対的兩個側(cè)部通過臺階部分115而成形為階梯形狀。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插件110以倒置狀態(tài)、也就是說以其上形成有襯墊114的表面(后表面)面向上的狀態(tài)附連到插件連接器I中。在圖7中,附圖標記116指代作為形成在插件的前角部處的凹ロ部分的傾斜表面,而附圖標記117指代插件的前端表面,當?shù)谝徊寮?10適當?shù)夭宓讲寮B接器I的插件容納空間中時,該前端表面變?yōu)椴寮?10的前表面。此外,LlO代表沿第一插件110的前后方向的長度,W12代表形成在插件的右側(cè)和左側(cè)的每個臺階部分115的寬度,HlO代表第一插件110的整個高度(厚度),而Hll和H12分別代表上本體111的高度和下本體112的高度。如圖8所示,第二插件120在長度、寬度以及高度上小于諸如記憶棒Duo (商標名)的第一插件110。在該實施例中,第二插件120包括在水平截面上大體是矩形的的主體121。在該主體121中形成多個溝槽122,且每個溝槽向前和向下打開并且在每個溝槽122的底表面上具有作為外部接觸點的襯墊123。在該實施例中,第二插件120具有L20的長度、W20的寬度以及H20的高度(厚度)。第二插件120的寬度小于第一插件110的上本體111的寬度W10,并且還小于該第一插件110的下本體112的寬度W11。在該實施例中,第二插件120以正常狀態(tài)(以從圖8所示狀態(tài)向上翻的狀態(tài))附連到插件連接器I中,在該正常狀態(tài)中,其上形成有襯墊123的表面(后表面)面向下。此外,在圖8中,附圖標記124指代作為形成在插件的前角部處的凹ロ部分的傾斜表面。附圖標記125是空設溝槽,該空設溝槽相對于傾斜表面124而向前和向下打開。此外,附圖標記127指代插件前端表面,而當?shù)诙寮?20適當?shù)夭宓讲寮B接器I的插件容納空間中時,該前端表面變?yōu)椴寮?20的前表面。此外,W21代表空設溝槽125的寬度,而W22代表空設溝槽125離插件側(cè)表面的距離。L21代表中心側(cè)上空設溝槽125沿左右方向的深度(沿前后方向的長度),而L22代表側(cè)向表面?zhèn)壬峡赵O溝槽125的深度。H21代表空設溝槽125的深度(沿上下方向的長度)。此夕卜,H22代表第二插件120的前端表面127的垂直部分的高度(沿上下方向的長度)。接著,參見圖I對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插件連接器I的結(jié)構(gòu)進行描述。該插件連接器I總地包括基部10、罩蓋8 (參見圖2至4B)、分隔板41、鎖定支架50、致動器60、多個觸件80和90以及彈出機構(gòu)20。該實施例中的插件連接器I還可包括寫入保護開關70和插件識別開關75。通過對薄金屬板進行沖切和彎曲的沖壓加工來形成罩蓋8。通常,罩蓋8包括頂板 8a以及右側(cè)壁和左側(cè)壁(未示出),并且具有基本上倒置的U形垂直橫截面。多個附連孔形成在該罩蓋的右側(cè)壁和左側(cè)壁中,并且與之后進行描述的形成在基部10的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中的多個突部19配合,以形成插件連接器I。即,通過將罩蓋8附連于基部10,該罩蓋8形成IC卡容納空間,而該IC卡容納空間具有向后打開的插件插入槽5?;?0包括底壁11、前壁12以及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大體呈盒形并且由電絕緣的塑性材料制成。此外,包括第二觸件90和上推彈簧49 (參見圖2)的部件通過內(nèi)嵌模制而嵌在基部10的底壁1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穿過前壁12的多個通孔12a形成在基部10的前壁12的上部中。將與第一插件110的多個襯墊114相對應的多個第一觸件80分別壓到通孔12a中。多個第一觸件80類似于懸臂而由前壁12支承,使得它們的接觸點81能向上和向下移位。每個觸件80的接觸點81成形為類似于圓弧而突出,并且支承成使得該圓弧狀突出部分方向向下。成對引導通路形成在基部10的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中,并且兩種類型的具有不同寬度的插件110和120沿著該對引導通路而引導到插件容納空間中。在該實施例中,在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的面向插件容納空間的相應側(cè)部上形成成對上段引導通路15、成對 中段引導通路16以及成對下段引導通路17。成對上段引導通路15、成對中段引導通路16以及成對下段引導通路17各自垂直于底壁11并且成形為彼此平行。在兩個相鄰引導通路之間形成各臺階。形成在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中的成對上段引導通路15之間的寬度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件110的下本體112的寬度W11。此外,成對中段引導通路16之間的寬度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件110的上本體111的寬度W10。此外,上段引導通路15和中段引導通路16的高度總和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一插件110的高度H10。通過上段引導通路15和中段引導通路16將處于倒置狀態(tài)的第一插件110引導到并且插到插件容納空間中。成對下段引導通路17之間的寬度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插件120的寬度W20。此夕卜,下段引導通路17的高度小于第二插件120的高度。由于第二插件120的高度大于下段引導通路17的高度,因而通過該下段引導通路17將處于如下狀態(tài)中的第二插件120引導到并且插到插件容納空間中該第二插件120的一部分在中段引導通路16之間突出。因此,第一插件110的插件容納空間和第二插件120的插件容納空間彼此交迭。因此,在容納一個插件的情形中,無法容納另ー個插件,于是可防止同時插入插件。此外,通過將插件容納空間交迭,可降低插件連接器I的高度。在基部10的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的后部,提供成對鎖定支架50。成對鎖定支架50雙向地對稱設置在后部容納溝槽13a和14a中以彼此相對,而后部容納溝槽13a和14a形成在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的相應后側(cè)(也就是,在插件插入槽5 —側(cè))上。在基部10的底壁11的前部中,多個第二觸件90對應于多個襯墊123而彼此平行設置,而多個襯墊123是第二插件120的外部接觸點。多個第二觸件90類似于懸臂而分別由底壁11支承。在該實施例中,多個第二觸件90的預定部分內(nèi)嵌模制到底壁11中,但該方面并不受限制。然后,將描述成對鎖定支架。成對鎖定支架50具有相同的形狀,但在此僅僅描述設置在左側(cè)壁14中的后部容納溝槽14a中的左側(cè)鎖定支架50。該鎖定支架50包括彈性變形件51和固定件53,該彈性變形件設置在后部容納溝槽14a的插件容納空間ー側(cè)(內(nèi)側(cè)),而固定件設置在遠離該后部容納溝槽14a的插件容納空間的ー側(cè)(外側(cè))。彈性變形件51和固定件53彼此平行并且在它們的后部彼此連接,從而具有基本上U形水平橫截面。在彈性變形件51連接于固定件53的后側(cè)部分附近提供接觸部分52,且該接觸部分52從開ロ部分(未示出)突到插件容納空間中,該開ロ部分在插件插入槽5附近形成在左側(cè)壁14的中段引導通路16中。在彈性變形件51的前部自由端ー側(cè)上形成有開ロ 54,而之后描述的致動器60的突出銷62 (在圖I中僅僅示出右側(cè)突出銷62)與該開ロ配合。確切地說,通過對薄金屬板進行沖切以獲得細長板狀本體、并且然后將所獲得的細長板狀本體進行折疊的沖壓加工來形成鎖定支架50。在該鎖定支架50中,將該鎖定支架的固定件53壓到并且固定到左側(cè)壁14的后部容納溝槽14a中。該后部容納溝槽14a形成為在從溝槽14a與彈性變形件51中開ロ 54相對應的部分到分隔壁14b的區(qū)域內(nèi)、整體上與插件容納空間連通。因此,成對上段引導通路15、成對中段引導通路16以及成對下段引導通路17從插件插入槽5延伸至一位置,該位置在溝槽14a與彈性變形件51中開ロ 54相對應的部分緊接著的前部。在基部10的右側(cè)壁13的后部容納溝槽13a的前部,通過分隔壁13b形成前部容納溝槽13c。在右側(cè)壁13中的前部容納溝槽13c中設置有寫入保護開關70和插件識別開關75,而該寫入保護開關和插件識別開關成形為部分地突到插件容納空間中。在基部10的左側(cè)壁14的后部容納溝槽14a的前部,通過分隔壁14b形成前部容納溝槽14c。在左側(cè)壁14中的前部容納溝槽14c中設置有彈出機構(gòu)20,以助于將IC卡110和120附連到插件容納空間中并且從該插件容納空間中排出IC卡110和120。該實施例中的彈出機構(gòu)20設有傳統(tǒng)上眾所周知的雙按式彈出機構(gòu)。確切地說,在該實施例中的彈出機構(gòu)20通常包括凸輪桿21、彈出部件24、壓縮卷簧29以及插件接觸部件25。凸輪桿21用作凸輪從動件,該凸輪從動件一端由分隔壁14b可擺動地支承,而另一端被引導至形成在彈出部件24中的凸輪溝槽23。詳細如圖6A所示,在彈出部件24的頂面,形成有心形凸輪22和凸輪溝槽23。彈出部件24容納在前部容納溝槽14c中,從而沿前后方向在形成于左側(cè)壁14的分隔壁14b的前部的前部容納溝槽14c中可滑動地運動。壓縮卷簧29設置在左側(cè)壁14中前部容納溝槽14c的前側(cè),以向后推壓彈出部件24。將參見圖5、6A以及6B來詳細描述最體現(xiàn)本發(fā)明特征的插件接觸部件25。在該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插件接觸部件25包括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以及可動金屬部件30,且該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連接于彈出部件24。第一和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6和27都成形為突出到插件容納空間中。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連接于彈出部件24并且成形為從彈出部件24沿向右方向突出、也就是突到插件容納空間中。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設置在彈出部件24上方。如圖6A和7所不,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具有傾斜表面26a,該傾斜表面26a抵靠于形成在第一插件110上的凹ロ部分的傾斜表面116。如圖I和2所示,當并未插入插件時,該實施例中的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設置在之后描述的分隔板41上方。如圖6A所示,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通過連接部分28連接于彈出部件24的下部。此外,該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設置在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的右側(cè)下部上。如圖I和2所示,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設置成當并未插入插件時,設置在分隔板41下方和前部。更確切地說,從彈出部件24延伸到插件容納空間中的連接部分28包括水平部分,該水平部分成形為跨在分隔板41的彈黃接納部分43上方。 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包括主體27a和支承體27d。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的上表面基本上與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平行并且水平地形成,以位于基本上與分隔板41的下表面相同的平面中。此外,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的下表面與該第ニ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上表面平行,并且成形為能夠沿前后方向沿著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滑動。將主體27a的高度(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的距離)設定成變得基本上與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相等。構(gòu)成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的前端表面27η成形為與基部10的底壁11成直角并且變?yōu)槠叫杏诨?0的前壁12。
構(gòu)成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包括傾斜表面27c,該傾斜表面27c抵靠在形成于第一插件110上的凹ロ部分的傾斜表面116上。該傾斜表面27c還成形為位于與形成在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上的傾斜表面26a的相同平面中。主體27a還包括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該第一插件按壓表面抵靠在第一插件110的前端表面117上。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與上述傾斜表面27c相鄰形成在該傾斜表面27c的右側(cè)。為第二接觸部件27設有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以與基部10的底壁11成直角并且變得平行于前壁12。當?shù)谝徊寮?10抵靠在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上時,該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用作使彈出部件24抵抗壓簧29而運動的主要元件。主體27a設有接納件27h,該接納件27h與上部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相鄰形成在該第一按壓表面27b的右側(cè),并且向后突出。接納件27h包括滑動表面27i,且構(gòu)成之后描述的可動金屬部件30的接觸件35在該滑動表面上接觸滑動。該滑動表面27i形成接納件27h的后端表面,并且成形為近似平行于上述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瑒颖砻?7i以等于如下長度的距離設置在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后方,該長度通過從第一插件110和第二插件120之間的長度差(L10-L20)減去可動金屬部件30 (可動金屬部件30的接觸件35)的厚度t而獲得。通過由此來形成滑動表面27i,即使在第一插件110或第二插件120已選擇性地附連到插件連接器I中的情形下,插件從插件連接器I向后突出的量值變成對于插件110和120近似相等。接納件27h從滑動表面27i的上端向前延伸的上表面基本上是水平的,并且由此基本上與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下表面平行。接納件27h的上表面成形為使得可動金屬部件30的運動件34能抵靠在接納件27h上,這將在之后進行描述。將從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的下表面至接納件27h的上表面的高度設定成使得從罩蓋8的頂板8a的下表面至接納件27h的上表面的距離變?yōu)榛旧系扔诨蚵源笥谌缦麻L度,該長度通過將可動金屬部件30的厚度t (運動件34的厚度t)與第一插件110的厚度HlO相加而獲得。至接納件27h上表面的高度小于主體27a的高度,由此能設定成充分地小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在該實施例中,在與接納件27h的水平上表面連續(xù)的前部位置中形成有移位空間27j,在該移位空間中,可動金屬部件30的配合件37上下運動。在該移位空間27j上方設有止動件27k,該止動件防止可動金屬部件30過度地向上運動。構(gòu)成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支承本體27d是用于主要支承可動金屬部件30的部件,使得可動金屬部件30能彈性變形。支承本體27d包括前部27dl和后部27d2。支承本體27d的前部27dl成形為離上述接納件27h具有微小空間,并且從主體27a的左側(cè)后方下側(cè)向后突出、也就是說平行于接納件27h而從傾斜表面27c和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的部分下側(cè)突出。如圖6A所示,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沿前部27dl的右側(cè)表面進ー步向后延伸。后部27d2在寬度上(沿左右方向的長度)小于前部27dl,并且具有略小于形成在第二插件120的后表面中的空設溝槽125的寬度W21的寬度。此外,將從后部27d2的下表面的高度設定為小于ー長度,該長度通過從空設溝槽125的深度H21中減去之后進行描述的可動金屬部件30的支承件32的厚度t而獲得。此外,將后部27d2從前部27dl的后端延伸的長度設定成變得基本上與第二插件120的空設溝槽125的側(cè)向側(cè)上的深度L22相等。通過由此來構(gòu)造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當已插入第二插件120時,后部27d2和可動金屬部件30的支承件32容納在第二插件120的空設溝槽125中。包括前部27dl和后部27d2的支承本體27d的下表面成形為與主體27a的下表面齊平,并且成形為可與主體27a —起沿著基部10的底壁1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而滑動。在支承本體27d的前部27dl中形成C形溝槽27g,該C形溝槽在俯視圖上近似地形成為C形并且向上和向后打開。C形溝槽27g的底表面通過水平傾斜表面27gl和傾斜表面27g2而形成,該水平傾斜表面27gl基本上水平延伸,而該傾斜表面27g2從水平表面27gl向前上升。該C形溝槽部分27g的更前方底表面成形為沿著主體27a的傾斜表面27c和第一按壓表面27b的水平表面27g3,該水平表面27g3成形為沿左右方向與主體27a的接納件27h的上表面相對。應理解的是,如圖5、6A和6B所示,形成在支承本體27d的前部27dl中的C形溝槽27g的形狀基本上與可動金屬部件30的形狀相同。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包括后端表面27e,該后端表面27e具有壓入孔27f,而構(gòu)成之后進行描述的可動金屬部件30的固定件31壓到該壓入孔27f中。后端表面27e成形為基本上與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平行。該壓入孔27f向后打開,并且沿前后方向在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中延伸基本上與上述固定件31的長度相等的長度。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的上表面在后側(cè)形成水平表面27d21而在前側(cè)形成傾斜表面27d22,該水平表面27d21從后端表面27e的上端水平地向前延伸,而該傾斜表面27d22向前下降。形成在支承部件27d的后部27d2處的傾斜表面27d22與形成在支承本體27d的前部27dl中的基本上C形溝槽27g連續(xù)。接下來,將對構(gòu)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件接觸部件25的可動金屬部件30進行描述??蓜咏饘俨考?0具有如下功能對于選擇性的插件附連,并且與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協(xié)作而將經(jīng)附連的插件整理到其上抵靠有第一插件110的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或者其上抵靠有第二插件120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35a處。具體如圖6B所示,該可動金屬部件30在俯視圖上基本上呈C形,并且包括固定件31、支承件32、彈性變形件33、運動件34以及接觸件35。通過將具有厚度t的薄金屬板沖切成所希望的形狀并且將沖切好的板彎曲來形成可動金屬部件30。構(gòu)成可動金屬部件30的固定件31具有多個配合爪31a并且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イ申,且這些配合爪31a形成在該固定件31的左右側(cè)表面上。支承件32在固定件31的后端部分處以180的角度彎曲,并且平行于固定件31并沿向前方向水平地延伸。通過由此形成固定件31和支承件32,固定件31壓到壓入孔27f中,且支承件32與形成在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處的水平表面27d21緊密接觸。藉此,可動金屬部件30固定于第二接觸部件 27的支承本體27d。在該實施例中,由于形成在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處的傾斜表面27d22向前傾斜,因而支承件32的前部設置成與支承本體27d的上表面隔開。此外,支承件32的寬度(沿左右方向的長度)基本上與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的寬度相等,且因此略小于形成在第二插件120的后表面中的空設溝槽125的寬度W21。
構(gòu)成可動支承部件30的彈性變形件33形成在支承件32的前方。該彈性變形件33通過連接部分32a而連接于支承件32,該連接部分32a從支承件32的后端向前左方對角地水平延伸并且由該支承件32支承。由于該彈性變形件33對應于形成在第二插件120的角部處的傾斜表面124而形成,因而彈性變形件33能防止該彈性變形件由于干涉第二插件120而發(fā)生的變形。該彈性變形件33包括傾斜部分33a和水平部分33b,該傾斜部分33a從連接部分32a的前端向前上升,而該水平部分33b與該傾斜部分33a連續(xù)并且從傾斜部分33a的前端向前水平延伸。該傾斜部分33a和水平部分33b通過在連接部分32a的前端處和在傾斜部分33a的前端處彎曲所希望的角度而形成。在圖2所示的未插入插件的狀態(tài)下,至少可動金屬部件30的傾斜部分33a成形為設置在分隔板41下方。傾斜表面33a和水平部分33b分別設置成在構(gòu)成C形溝槽27g的底表面的水平表面27gl和傾斜表面27g2上方具有間距,且該C形溝槽27g形成在第二接觸部件27的支承本體27d的前部27dl中(參見圖5)。通過具有此種構(gòu)造,當分隔板41向下運動時,該彈性變形件33可在連接部分32a作為支承點的前端附近向下變形。
構(gòu)成可動金屬部件30的運動件34通過在彈性變形部分33前部的連接部分33c而形成,以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如圖6B所示,運動件34和彈性變形件33成形為相對于彼此形成基本上直角,并且成形為覆蓋形成在主體27a上的傾斜表面27c和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這可從后側(cè)觀察到(參見圖2和5)。通過彈性變形件33的變形,運動件34可上下變形。在圖2所示的未插入插件的狀態(tài)中,運動件34成形為位于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和分隔板41之間,并且近似位干與分隔板41相同的高度。構(gòu)成可動金屬部件30的接觸件35通過被向下彎曲成與運動件34形成直角而形成在運動件34的引導端部(右側(cè)端部)的后側(cè)。藉此,接觸件35向后設置的垂直表面用作第二插件按壓表面35a,該第二插件按壓表面抵靠在第二插件120的前端表面127上。該接觸件35較佳地延伸至位于下方的接納件27h的滑動表面27i上。通過彈性變形件33的變形,接觸件35可與運動件34 —起上下運動。換言之,當未插入插件或者已插入第二插件120吋,由于可動金屬部件30 (可動金屬部件30的彈性變形件33)并不變形,因而接觸件35、也就是可動金屬部件30位于作為第一位置的上方位置處。另ー方面,當已插入第一插件110吋,由分隔板41向下按壓該可動金屬部件30 (該可動金屬部件的彈性變形件33),藉此接觸件35、也就是可動金屬部件30位于作為第二位置的下方位置處,在該第二位置中,運動件34與接納件27h的上表面相接觸。此外,接觸件35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35a會在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下方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當接觸件35位于第二位置吋,該接觸件35的下端部分定位成不干渉基部10的底壁11。在該實施例中,當已插入第二插件120時,接觸件35位于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因此第二插件120的前端表面127可抵靠在接觸件35具有足夠尺寸(面積)的第二插件接觸表面35a上。藉此,第二插件120可使彈出部件24可靠地運動。此外,還在已插入第一插件110吋,可動金屬部件30 (該可動金屬部件的運動件34)向下運動至第二位置,因此該第一插件110可抵靠在具有足夠尺寸(面積)的第一插件接觸表面27b上。藉此,第一插件110可使彈出部件24可靠地運動。從這些方面來看,形成在主體27a上的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和形成在可動金屬部件30上的第ニ插件按壓表面35a通常、也就是在并未插入插件時、沿左右方向彼此并不對準(從后側(cè)觀察到)但卻沿上下方向彼此交迭。也就是說,當?shù)诙寮磯罕砻?5a位于第一位置時,可動金屬部件30成形為覆蓋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的至少一部分。在該實施例中,構(gòu)成可動金屬部件30的防抬升件36與接觸件35的左側(cè)相鄰并且形成在運動件34的后側(cè)。該防抬升件36成形為比運動件34略高并且從運動件34的后部水平地延伸。當已插入第二插件120并且第二插件120的插件前端表面127已抵靠在接觸件35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35a上吋,該防抬升件36與第二插件120的上表面相接觸,由此防止第二插件120的抬升。在該實施例中,構(gòu)成可動金屬部件30的配合件37也形成在運動件34的前端部分(右側(cè)端部)的前側(cè)上。配合件37與為了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主體27a而設置的止動件27k配合,由此來調(diào)節(jié)可動金屬部件30的向上運動。在該實施例中,該配合件37通過被彎曲成位于運動件34下方而形成,但也可在與運動件34相同的高度上水平地向前延伸。接下來,將描述分隔板41,該分隔板對已附連的IC卡(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插件110或第二插件120)進行分類。分隔板41通常在位于將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的相應分隔壁13b和14b進行連結(jié)的線的前部的插件容納空間中上下運動,由此使得具有不同尺寸的IC卡能被分類并且引導至插件容納空間中的上方區(qū)域和下方區(qū)域。當分隔板41在第一插件110引導到分隔板41上時向下運動時,這同時使附連于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可動金屬部件30從第一位置運動至第二位置。該分隔板41包括ー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一對驅(qū)動件44和45以及ー對調(diào)節(jié)件46和47。如圖I所示,分隔板41在被組裝到插件連接器I中時是平坦的并且設置于橫貫該插件容納空間的第一位置。此時,將分隔板41設置成使得分隔板41的下表面離底壁11的高度變?yōu)閹缀醯扔诨蚵源笥诘诙寮?20的厚度H20。在該實施例中,分隔板41設在成對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高度上方,而該成對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設在該分隔板的相對兩側(cè)。此種構(gòu)造允許小型插件120能由垂直臺階部分引導,而該垂直臺階部分將分隔板41的相對兩側(cè)連接于成對彈簧接納部件42和43。因此,分隔板41的寬度幾乎與小型插件120的寬度W相等。分隔板41以此種合適的形式成形為在該分隔板中形成基本上矩形的前部凹ロ 41a,從而即使在分隔板41上下運動的情形中,該分隔板仍不會干渉第一和第二觸件80和90以及彈出機構(gòu)20。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設在分隔板41的側(cè)向相對兩側(cè),從而在組裝到插件連接器中時,與設在基部10的底壁11上的ー對上推彈簧49和49 (參見圖2)相對應。因此,該成對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由該成對上推彈簧49和49向上推壓,于是該分隔板41通常位于分隔板41被向上推的第一位置。在該實施例中,如上所述,該成對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形成在分隔板41的高度的下方,并且成形為使得左側(cè)彈簧部分43位于插件接觸部件25下方。將分隔板41和設在該分隔板41的側(cè)向相對兩側(cè)上的成對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組合長度、也就是它們的組合寬度設定成變?yōu)閹缀跖c第一插件UO的寬度相等。 在該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中每個的外部,垂直引導件(在圖I中,僅僅示出形成在彈簧接納部分43上的垂直引導件43a)設置成正交于該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中的每個。該垂直引導件43a沿該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中每個的前后方向設置在合適位置處。這些垂直引導件43a沿基部10的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中每個的內(nèi)壁表面(面向插件容納空間)運動,由此來對分隔板41的向上和向下運動進行引導。通過對垂直引導件43a的高度進行適當?shù)卦O定,這些垂直引導件43a能與之后描述的成對調(diào)節(jié)件46和47—起對分隔板41的向上運動進行調(diào)節(jié)。即,垂直引導件43a和成對調(diào)節(jié)件46和47對分隔板41的向上運動進行調(diào)節(jié),使得分隔板41不會運動到第一位置上方,該第一位置與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位于相同高度。在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后端部分處,成對驅(qū)動件44和45設置成從該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相應后端部分向后延伸。該成對驅(qū)動件44和45從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后端部分延伸預定長度,以允許在之后描述的致動器60轉(zhuǎn)動時與該致動器60配合。隨著致動器60的轉(zhuǎn)動,該成對驅(qū)動件44和45與形成在致動器60中的ー對配合凹槽部分(未示出)配合。此后,通過致動器60的進ー步轉(zhuǎn)動,抵抗上推彈簧49和49的推壓カ而將該成對驅(qū)動件44 和45向下推動。藉此,分隔板41傾斜成向后下降,因此當?shù)谝徊寮?10到達分隔板41的后端時,該第一插件110可被引導到該分隔板41上。此后,該第一插件110還由垂直引導件43a引導到插件容納空間中,且分隔部件40整體由第一插件110向下推動,由此運動至平行于底壁11的第二位置。在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前端部分處,成對調(diào)節(jié)件46和47設置成從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的相應前端部分向上延伸。該成對調(diào)節(jié)件46和47彎曲成正交于該成對細長彈簧接納部分42和43。該成對調(diào)節(jié)件46和47例如通過沿前壁12的內(nèi)壁表面(面向插件容納空間)運動而對分隔部件40的向上向下運動進行引導,同時對分隔部件40的向上運動進行調(diào)節(jié)。隨后,將描述致動器60,該致動器抑制除了第一插件110以外插件的插入,并且在第一插件Iio插到插件連接器中吋,該致動器60使上述分隔板41傾斜,由此將第一插件110引導至插件容納空間中的預定位置。致動器60包括關閉件61、ー對突出銷62 (在圖I中僅僅示出右側(cè)突出銷62)、一對腿部65 (在圖I中,僅僅示出左側(cè)腿部65)以及ー對轉(zhuǎn)軸(未示出)。致動器60設置成橫跨插件容納空間,從而可在插件容納空間中轉(zhuǎn)動。此外,致動器60包括通道開ロ,該通道開ロ由關閉件61和成對腿部65形成并且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垂直橫截面。第二插件120可穿過該通道開ロ。當如圖I所示IC卡并未附連到插件連接器中時,關閉件61設置成正交于插件插入方向延伸以側(cè)向地橫貫插件容納空間,由此覆蓋該插件容納空間的上部。在該關閉件61的側(cè)向相對兩側(cè)上,成對突出銷62成形為突到相對應的右后方和左后方容納溝槽13a和14a中。當如圖I所示IC卡并未附連到插件連接器中吋,該成對突出銷62如上所述與成對鎖定支架50中的相對應開ロ 54配合。在關閉件61的側(cè)向相對兩側(cè)以及成對突出銷62的內(nèi)部,成對腿部65設置成面向下。通過關閉件61和成對腿部65,形成具有基本上矩形垂直橫截面的通道開ロ(參見圖I)。通道開ロ的垂直橫截面的形狀設定成幾乎與第二插件120的垂直橫截面的形狀ー樣大或者略大于該第二插件的垂直橫截面的形狀。即,成對腿部65之間的距離與第二插件120的寬度W20相等,由此基本上與成對下段引導通路17之間的距離相等。配合凹槽部分(未示出)分別形成在成對腿部65的前表面?zhèn)?。當致動?0轉(zhuǎn)動時,該成對配合凹槽部分與分隔板41的成對驅(qū)動件44和45配合,向下推動該成對驅(qū)動件44和45并最終向下推動分隔板41的后端部分。
在成對腿部65的下端處,成對轉(zhuǎn)軸(未示出)分別成形為從下端突至側(cè)向外部。成對轉(zhuǎn)軸分別設置在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的后部容納溝槽13a和14a中,橫貫后部容納溝槽13a和14a的底部并且由右側(cè)壁13和左側(cè)壁14可轉(zhuǎn)動地支承。扭轉(zhuǎn)螺旋彈簧(未示出)卷繞在成對轉(zhuǎn)軸中ー個或兩個的周圍。該扭轉(zhuǎn)螺旋彈簧將致動器60的關閉件61推壓至如圖I所示的直立位置、也就是第一位置,而在該第一位置,關閉件61將插件容納空間關閉。如圖I所示,該致動器60通常位于第一位置,在該第一位置,該致動器的關閉件61將插件容納空間部分地關閉。在之后進行描述的是,當?shù)谝徊寮?10已插到插件連接器中吋,該致動器60與鎖定支架50脫開,并且進入繞轉(zhuǎn)軸的可轉(zhuǎn)動狀態(tài)。當進ー步插入第一插件110時,該關閉件61抵靠在第一插件110上,藉此致動器60在轉(zhuǎn)動的同時被向前下推,并且轉(zhuǎn)動地運動至第二位置,而在該第二位置,關閉件61將插件容納空間打開。此外,當?shù)讠瞬寮?20已插到插件連接器中時,該第二插件120穿過形成在致動器60中的通道開ロ,而不轉(zhuǎn)動該致動器6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件連接器I具有上述構(gòu)造。下文將詳細描述將IC卡選擇性地附連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插件連接器I中的操作。首先,將對將第一插件110附連到根據(jù)本發(fā)明插件連接器I中的操作進行描述。如圖I和2所示,當?shù)谝徊寮?10并未附連到插件連接器中吋,插件連接器I的鎖定支架50、致動器60以及分隔板41都位于相應的第一位置。確切地說,鎖定支架50位于第一位置,在該第一位置,該鎖定支架50的成對接觸部分52關閉,而致動器60位于第一位置,在該第一位置,該致動器60的關閉件61部分地關閉插件容納空間。此時,成對鎖定支架50中的成對開ロ 54與致動器60的成對突出銷62配合。此外,分隔板41位于第一位置,在該第一位置,分隔板41基本上平行于基部10的底壁11,且該分隔板41離底壁11的高度幾乎與第二插件120的厚度相等。此外,關于可動金屬部件30,其運動件34和接觸件35位于作為第一位置的上方位置。第一插件110準備以倒置狀態(tài)從插件插入槽5插到插件連接器中,在該倒置狀態(tài),其上形成有襯墊114的表面面向上。即,第一插件110準備從插入槽5插入,使得第一插件110的寬上本體111沿中段引導通路16運動,而使得第一插件110的窄下本體112沿上端引導通路15運動。當?shù)谝徊寮?10向前插入時,寬上本體111穿過中段引導通路16中的開ロ(未示出)與成對鎖定支架50突到插件容納空間中的成對接觸部分52相接觸。此種接觸致使成對接觸部分52同時從插件容納空間中縮回。即,成對接觸部分52運動至第二位置。藉此,該成對鎖定支架50的成對彈性變形件51打開(運動至第二位置),且同時成對變形件51的成對開ロ 54與致動器60的成對突出銷62脫開。因此,致動器60進入可轉(zhuǎn)動狀態(tài)。當?shù)谝徊寮?10從此種狀態(tài)進ー步插入并且向前運動時,第一插件110的前端抵靠在致動器60的關閉件61上。此時,如上所述,致動器60處于可轉(zhuǎn)動狀態(tài)下。因此,隨著第一插件110的向前運動,致動器60抵抗扭轉(zhuǎn)螺旋彈簧的推壓カ而轉(zhuǎn)動,從而被向前下推。在致動器60的轉(zhuǎn)動過程中,設在致動器60的成對腿部65中的配合凹槽部分(未示出)與 分隔板41的成對側(cè)向驅(qū)動件44和45配合。當?shù)谝徊寮?10進ー步插入時,致動器60轉(zhuǎn)動至第二位置,而在該第二位置,致動器60完全被帶下,且插件容納空間的上部打開,使得第一插件110能穿過該上部。藉此,第ー插件110越過致動器60的關閉件61而向前運動。此時,致動器60直至第二位置的轉(zhuǎn)動充分地向下推動成對驅(qū)動件44和45并且使分隔板41傾斜。即,向下推動分隔板41的后端部分。因此,第一插件110的前端處于如下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中,該第一插件可行進到分隔板41的后端部分上。當?shù)谝徊寮?10從該狀態(tài)進ー步插入時,隨著第一插件110的向前運動,分隔板41被向下推至一位置、也就是第二位置,而在第二位置,分隔板41變?yōu)槠叫杏诨?0的底壁11的上表面。通過分隔板41的此種下推運動,設置在分隔板41下方的可動金屬部件30的 彈性變形件33變形,且可動金屬件30的運動件34和接觸件35向下運動。可動金屬部件30向下運動至第二位置,而在該第二位置,運動件34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接納件27h的上表面上。因此,如圖3A所示,第一插件110的插件前端表面117可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第一插件按壓表面27b上,且該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構(gòu)成彈出機構(gòu)20的插件接觸部件25。此時,作為第一插件110的凹ロ部分的傾斜表面116抵靠在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的傾斜表面26a以及第ニ插件接觸部件27的傾斜表面27c上。藉此,抵抗彈出機構(gòu)20的壓縮卷簧29的推壓カ而將第一插件110進ー步向前推動,并且如圖3B所示推入,直到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前端表面27η到達基部10的前壁12為止。在圖3Β所示的狀態(tài)中,當去除將第一插件110推入的カ時,第一插件110以如下狀態(tài)保持在插件連接器I的插件容納空間中在該狀態(tài)中,第一插件110在雙按彈出機構(gòu)20的作用下已被略微向后推動。此時,第一插件110的多個襯墊114會分別與相對應的多個第一觸件80相接觸。如上所述,第一插件110通過分隔板41抵抗成對上推彈簧49的推壓カ而將位于插件容納空間中的分隔板41向下推至第二位置,該成對上推彈簧49位于插件110和底壁11之間。換言之,分隔板41與第一插件110的上本體111的表面相接觸、位于平行于底壁11的第二位置并且向上推動第一插件110。因此,第一插件110的多個襯墊114會以合適的接觸壓カ分別與相對應的多個第一觸件80進行電接觸。當?shù)谝徊寮?10已附連到插件連接器I的插件容納空間中時,第一插件110的上本體111的表面會與用于第二插件120的多個第二觸件90相接觸。由于在第一插件110的上本體111的表面上并不形成襯墊并且由于上本體111的表面并不導電,因而此種構(gòu)造并不影響該第一插件110。然而,上本體111的表面和多個第二觸件90之間的接觸增大第一插件110和第一觸件80之間的接觸壓力。因此,可利用這些觸件的排斥力。即使在超出假設范圍的、寬度與第一插件110的上本體111的寬度相等的IC卡已被插到中段引導通路16中的情形中,由于IC卡抵靠在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的傾斜表面26a和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傾斜表面27c上,因而防止IC卡向前運動至預定位置。此夕卜,即使第一插件HO將從后到前被插到插件連接器,通過下段引導通路17來防止第一插件的插入。當?shù)谝徊寮?10從插件連接器I中脫離時,將位于相對于圖3B所示狀態(tài)的略微縮回位置的第一插件110再次推入至圖3B所示的狀態(tài)。隨后,在圖3B所示的狀態(tài)中,釋放將第一插件110推入的力。籍此,第一插件110在彈出機構(gòu)20的作用下從插件連接器I中排出??蓜咏饘俨考?0、分隔部件40、鎖定支架50以及致動器60都返回至相應的第一位置。
接下來,將參見圖4A和4B對將第二插件120附連到插件連接器I中的操作進行描述。第二插件120準備以正常狀態(tài)沿下段引導通路17從插件插入槽5插到插件連接器I中,在該正常狀態(tài),第二插件120的其上形成有襯墊123的表面面向下。由于第二插件120的插入沿下段引導通路17進行引導,因而第二插件并不與鎖定支架50相接觸。因此,致動器60仍位于第一位置。然而,由于第二插件120可穿過設在致動器60中的通道開ロ,因而該第二插件可在不干渉該致動器的情形下而在插件容納空間中向前運動。此外,由于分隔板41也位于第一位置,且該分隔板的高度大于第二插件120的厚度H20,因而第二插件120可插到位于分隔板41下方的插件容納空間中。當?shù)诙寮?20在分隔板41下方的空間中進一歩向前運動時,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支承本體27d的后部27d2和固定于后部27d2的可動金屬部件30的支承件32容納到設在第二插件120中的空設溝槽125中。然而,如上所述,構(gòu)成可動金屬部件30的彈性變形件33成形為不與第二插件120相接觸而與設在第二插件120中作為凹ロ部分的傾斜表 面124協(xié)配。藉此,由于可動金屬部件30的彈性變形件33并不變形,因而第二插件120的插件前端表面127可抵靠在可動金屬部件30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35a上,而該可動進行部件30位于如圖4A所示的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處。由于第二插件120的隨后附連操作與第一插件110的操作相同,因而將省去對隨后操作的描述。此外,類似于第一插件110的情形,當?shù)诙寮?20已附連到插件連接器中時,第二插件120的上表面(不形成有襯墊的表面)會與用于第一插件110的多個第一觸件80相接觸。即使第二插件120沿中段引導通路16錯誤地插入,該第二插件120的小寬度防止成對鎖定支架50的成對接觸部分52同時運動至第二位置。因此,致動器60不會進入可轉(zhuǎn)動狀態(tài),從而防止第二插件120向前插入至超出致動器60的關閉件61。這防止第二插件120、插件連接器I以及通過插件連接器I連接的電子裝置受損。此外,在第二插件120已從后到前插到下段引導通路17中的情形下,第二插件120的后端表面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支承本體27d的后端表面27e上,因此可防止第二插件120向前運動直至預定位置?;蛘?,還在超出假設范圍的、寬度與第二插件120的寬度相等的插件插到下段引導通路17中的情形下,該超出假設范圍的插件的后端表面抵靠在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的支承本體27d的后端表面27e上,因此防止該插件向前運動直至預定位置。在該實施例中,插件連接器I如此形成,使得第一插件110以倒置狀態(tài)進行附連,而第二插件以正常狀態(tài)進行附連。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種結(jié)構(gòu)。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還可將插件連接器形成為使得第一插件110和第二插件120都以正常狀態(tài)進行附連。在該情形下,構(gòu)成插件接觸部件25的第一插件接觸部件26和形成在第二插件接觸部件27上的傾斜表面27c可省略。盡管已參照本發(fā)明的某些示例實施例而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概念,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對其進行形式和細節(jié)的各種改變而不背離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ー種插件連接器,所述插件連接器中基部和罩蓋形成具有插件插入槽的插件容納空間,且第一插件和第二插件中的任一個選擇性地容納在所述插件容納空間中,并且所述插件連接器包括 多個觸件,所述多個觸件包括用于所述第一插件的多個第一觸件和用于所述第二插件的多個第二觸件;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構(gòu)造成對所述插件容納空間進行上下分隔,并且構(gòu)造成響應于所述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相對于所述插件容納空間向上和向下運動;以及 彈出機構(gòu),所述彈出機構(gòu)沿前后方向能運動地設置在所述插件連接器中,其中 所述彈出機構(gòu)包括至少ー個彈出部件、插件接觸部件以及可動金屬部件,所述至少一個彈出部件構(gòu)造成沿所述前后方向在所述插件連接器中滑動,所述插件接觸部件聯(lián)接于所述彈出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所述第一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一插件按壓表面,所述可動金屬部件附連于所述插件接觸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所述第二插件的前端表面上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 所述第二插件按壓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插件按壓表面的后部; 所述第二插件按壓表面構(gòu)造成響應于所述分隔板由于所述第一插件的插入和排出而引起的向下運動和向上運動而在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下方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以及 當所述第二插件按壓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可動金屬部件成形為覆蓋所述第ー插件按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插件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件比所述第一插件短、窄且薄。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插件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接觸部件包括主體,所述主體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插件按壓表面;以及支承本體,所述支承本體構(gòu)造成從所述主體向后延伸,并且將所述可動金屬部件固定地支承在所述支承本體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插件連接器,其特征在干, 具有滑動表面的接納件形成在所述插件接觸部件的所述主體上, 所述可動金屬部件包括固定件和支承件,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承件構(gòu)造成將所述可動金屬部件固定并且支承到所述支承本體上;彈性變形件,所述彈性變形件以能彈性變形方式由所述支承件來支承;運動件,所述運動件連接于所述彈性變形件,并且形成為從后側(cè)觀察時與所述彈性變形件一起覆蓋形成在所述主體上的所述第一插件按壓表面的至少ー部分;以及接觸件,所述接觸件設在所述運動件的后部處并且構(gòu)造成在所述接納件的滑動表面上滑動;并且 所述第二插件按壓表面形成在所述可動金屬部件的所述接觸件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插件連接器,其特征在干, 至少向前和向下打開的空設溝槽形成在所述第二插件中,以及 所述插件接觸部件的所述支承本體的一部分和所述可動金屬部件的所述支承件形成為容納在所述第二插件的空設溝槽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插件連接器,該插件連接器用于容納第一插件和尺寸與第一插件不同的第二插件中的任一種并且包括觸件,這些觸件包括用于第一插件的第一觸件和用于第二插件的第二觸件;分隔板,該分隔板對插件容納空間進行上下分隔;以及彈出機構(gòu),該彈出機構(gòu)包括彈出部件、插件接觸部件以及可動金屬部件,該彈出部件沿前后方向在插件連接器中滑動,該插件接觸部件聯(lián)接于彈出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一插件上的第一插件按壓表面,而可動金屬部件附連于插件接觸部件并且具有抵靠在第二插件上的第二插件按壓表面,并且該第二插件按壓表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運動。當?shù)诙寮磯罕砻嫖挥诘谝晃恢脮r,該可動金屬部件覆蓋第一插件按壓表面的一部分。
文檔編號H01R27/00GK102651527SQ20121003160
公開日2012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2月24日
發(fā)明者高居陽介 申請人:山一電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