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形成具有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半導體元件的制造方法,特別是涉及形成具有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的方法,在上述多晶硅-硅化鈦結構中,硅化鈦層形成在多晶硅層上。
一般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的柵極是用摻雜的多晶硅膜形成的。然而,由于半導體器件的高度集成化,柵極的線寬以及其它圖形都做得非常微小。最近,結構的微小化達到元件的線寬為0.15微米(μm)以下的程度。與此相適應,通常作為柵極材料使用的摻雜的多晶硅,由于其比電阻特性高,延遲時間長,因此,對于要求快速動作的元件,難以適用。這個問題,隨著半導體器件的高度集成化成為一個深刻的問題。因此,對于1GDRAM以上的半導體元件,主要采用由多晶硅膜和硅化鈦膜層疊結構組成的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
圖1A至圖1E為說明先前的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形成方法的截面圖。
參見圖1A,在半導體基底11上,用熱生長方式或蒸鍍方式,形成柵極氧化膜12,在該柵極氧化膜12上,再形成摻雜的多晶硅膜13。其次,如圖1B所示,在多晶硅膜13上,使用硅化鈦靶(TiSix),采用物理氣相沉積(PVD)法,蒸鍍一層非晶體的硅化鈦。(TiSix)膜14。然后,如圖1C所示,在給定溫度下,進行數(shù)秒鐘的快速熱處理(RTP),使非晶相的硅化鈦膜14相變(phasetransformation)為晶相的硅化鈦膜14a。
再參見圖1D,為了進行通常的自調整接觸(SACself-aligned contact)工序等后續(xù)工序,在TiSi2膜14a上,按照柵極的形狀,形成一個屏蔽絕緣膜15。這里,屏蔽絕緣膜15是用氧化膜或氮化膜制成的。接著,對屏蔽絕緣膜15的屏蔽層進行腐蝕,并對TiSi2膜14a和多晶硅膜13進行腐蝕,形成柵極100。
再參見圖1E,為了除去腐蝕造成的損傷,并提高柵極氧化膜12的可靠性,要利用再氧化工序,對圖1D的結構進行氧化,在柵極100的側面和基底11的表面上,形成氧化膜16。這里,再氧化工序一般是在800℃以上的溫度下,通過熱氧化工序進行的。
但是,在進行上述再氧化工序時,由于TiSi2膜14a的快速氧化,柵極100的硅化鈦(TiSi2)膜14a的側面會過度氧化;這樣,形成柵極100的TiSi2膜14a的線寬減少,柵極100的形態(tài)變形,如圖1E所示。由于這樣,難以進行用以形成源極和漏極的注入雜質離子的工序,而且柵極100電阻增加,結果,使元件的可靠性降低。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在柵極再氧化工序時,可防止柵極的異常氧化,同時可以減少柵極電阻的多晶硅-硅化鈦結構(titanium polycidestructure)的柵極的形成方法。
為了達到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在半導體基底上,依次形成柵極氧化膜,多晶硅膜和硅化鈦膜;在上述TiSi2膜上,按照柵極的形狀,形成屏蔽絕緣膜;以上述屏蔽絕緣膜作為蝕刻掩模,對上述TiSi2膜和多晶硅膜進行腐蝕,形成柵極;和利用再氧化工序,對上述基板進行氧化,在上述柵極的側面和上述基板表面上,形成厚度均勻的氧化膜;上述再氧化工序,是在750℃以下的溫度下,利用在干燥氣氛下進行氧化的方法進行的。
另外,再氧化工序是在700℃~750℃的溫度下進行的,氧化膜的膜厚為30?!?0埃,最好為50埃。
通過以下結合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點會更明顯。附圖中圖1A~圖.1E為用于說明現(xiàn)有技術的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形成方法的截面圖;圖2A~圖2E為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形成方法的截面圖;圖3為表示多晶硅膜和硅化鈦(TiSi2)膜的氧化速度與溫度的倒數(shù)(1/T)的關系的圖。
以下,根據(jù)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圖2A~圖2E為用于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多晶硅-硅化鈦結構的柵極形成方法的截面圖。
參見圖2A,在半導體基底21上,用熱成長方式或蒸鍍方式形成柵極氧化膜22,在柵極氧化膜22上,再蒸鍍形成摻雜的多晶硅膜23。其次,如圖2B所示,在多晶硅膜23上,采用使用硅化鈦(TiSix)靶的物理氣相沉積(PVD)法,蒸鍍形成非晶相的硅化鈦(TiSix)膜24。接著,如圖2C所示,在給定溫度下,在數(shù)秒鐘內進行快速熱處理(RTP),將非晶體的TiSix膜24相變?yōu)榫嗟墓杌?TiSi2)膜24a。
再參見圖2D,為了進行通常的自調整接觸(SAC)工序等后續(xù)工序,在TiSi2膜24a上,按照柵極的形態(tài),形成屏蔽絕緣膜25。這里,屏蔽絕緣膜25是由氧化膜或氮化膜或者氧化膜與氮化膜的復合膜形成的。其次,以屏蔽絕緣膜25作為蝕刻掩模,對TiSi2膜24a和多晶硅膜23進行腐蝕,形成柵極200。
又參見圖2E,為了除去由蝕刻工藝造成的損傷,并恢復柵極氧化膜22的可靠性,通過再氧化工序,對圖2D的結構再進行氧化,在柵極200的側面和基底21的表面上形成氧化膜26。這里,為了使氧化膜26的厚度均勻,應在TiSi2膜24a和多晶硅膜23的氧化速度一致的溫度范圍內,進行再氧化工序。
例如,分別在700℃,750℃,800℃,850℃的溫度下進行再氧化工序的實驗結果顯示,在800℃和850℃下,TiSi2膜24a的氧化速度比多晶硅膜23的氧化速度高。因此,如現(xiàn)有技術(參見圖1E)那樣,會發(fā)生TiSi2膜24a的側面氧化過度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如圖2E所示,在700℃和750℃下TiSi2膜24a和多晶硅膜23的氧化速度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柵極200的側面上,可以形成厚度均勻的氧化膜26,如圖2E所示。
圖3為表示由上述實驗得出的多晶硅膜23和TiSi2膜24a的氧化速度,與溫度的倒數(shù)(1/T)的關系的圖。如圖3所示,當溫度增加時,TiSi2膜的氧化速度也增加;而在750℃以下,多晶硅膜23和TiSi2膜24a的氧化速度大致是一致的。但是,在700℃以下,氧化速度太慢,工序時間長。因此,再氧化工序最好在700℃~750℃溫度下進行。
另外,分別在700℃,750℃,800℃的溫度下,利用在潮濕氣氛下進行氧化的方法,進行再氧化工序的另一實驗結果顯示,在700℃和750℃下,在圖2E所示的多晶硅膜23和TiSi2膜24a的側面上,都能形成比較均勻的氧化膜26。相反,在800℃溫度下,TiSi2膜24a的氧化速度快,因此,會發(fā)生如現(xiàn)有技術(參見圖1E)那樣的、TiSi2膜24a的側面氧化過度的現(xiàn)象。但是,與在干燥氣氛下進行的氧化比較,由于在潮濕氣氛下進行氧化時的氧化均勻性差、氧化速度快,因此,再氧化工序最好采取在干燥的氣氖下氧化的方法進行。
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可知,再氧化工序最好是在700℃~750℃下,利用在干燥的氣氛下進行氧化的方法進行,這樣可形成厚度均勻的氧化膜26。另外,氧化膜26的膜厚為30(埃)~60埃,最好為50埃。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在TiSi2膜和多晶硅膜的氧化速度一致的溫度范圍內,利用在干燥氣氛下進行氧化的方法進行再氧化工序,可以防止TiSi2膜的過度氧化。與此相適應,可以防止柵極的異常氧化,用于形成源極和漏極的注入雜質離子的工序容易進行,柵極電阻可以減小。結果,可以提高元件的可靠性。
本發(fā)明不是僅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精神的范圍內,可以作各種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形成具有多晶硅-硅化物結構的柵極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在半導體基底上,依次形成柵極氧化膜,多晶硅膜和硅化鈦膜;在上述TiSi2膜上,按照柵極的形狀,形成屏蔽絕緣膜;以上述屏蔽絕緣膜作為蝕刻掩模,對上述TiSi2膜和多晶硅膜進行腐蝕,形成柵極;和利用再氧化工序,對上述基板進行氧化,在上述柵極的側面和上述基板表面上,形成厚度均勻的氧化膜;其特征為,上述再氧化工序,是在750℃以下的溫度下,利用在干燥氣氛下進行氧化的方法進行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為,上述再氧化工序是在700℃~750℃溫度下進行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為,上述氧化膜的膜厚為30?!?0埃。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為,上述氧化膜的膜厚大致為50埃。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為,形成上述硅化鈦膜的步驟包括在上述多晶硅膜上,沉積一層非晶相的硅化鈦膜的步驟;和對上述非晶相的硅化鈦膜進行熱處理,使該硅化鈦膜相變?yōu)榫嗟墓杌伳さ牟襟E。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為,上述非晶相的硅化鈦膜,是用物理氣相沉積方式沉積形成的。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為,上述熱處理是利用快速熱處理工序進行的。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在柵極的再氧化工序中防止柵極異常氧化,同時,可以減小柵極電阻的多晶硅-硅化物結構的柵極形成方法。包括依次形成柵極氧化膜、多晶硅膜和硅化鈦膜;在硅化鈦膜上,按照柵極的形狀,形成屏蔽絕緣膜。接著,對屏蔽絕緣膜的屏蔽層進行腐蝕,對硅化鈦膜和多晶硅膜進行腐蝕,形成柵極。又利用再氧化工序,對基板進行氧化,在上述柵極的側面和上述基板表面上,形成厚度均勻的氧化膜。
文檔編號H01L21/28GK1255739SQ99124899
公開日2000年6月7日 申請日期1999年1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11月26日
發(fā)明者張世億, 金泰均, 呂寅碩, 李相圭 申請人:現(xiàn)代電子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