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點機構部及具備其的電磁繼電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觸點機構部,特別是涉及組裝在電磁繼電器等開關裝置的觸點機構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作為組裝在電磁繼電器等開關裝置的觸點機構部,例如如專利文獻I的圖1所示,基于對電磁線圈8的電壓施加或停止,使電樞10轉(zhuǎn)動,由此,促動器13沿上下滑動移動。因此,上述促動器13在彈性接觸片4上轉(zhuǎn)動,觸點按鈕6與第二繼電器觸點3接觸、分離。
[0003]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6661319號說明書
[0006]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但是,上述觸點機構部中,設于促動器13的下端部的突出部15成為大致3字形狀,因此,復位時的分離力大致均勻地負載于可動接觸片4的整個寬度方向。因此,在復位時,只有大致垂直方向的拉伸力作用于可動接觸片4,因此,觸點相互難以剝離。其結(jié)果,為了使其分離,需要對電樞10有較大的驅(qū)動力,存在耗電量大的問題點。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鑒于上述問題點,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觸點分離時不需要較大的驅(qū)動力且耗電量少的觸點機構部及具備觸點機構部的電磁繼電器。
[0009]為了實現(xiàn)所述課題,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部構成為,將設于滑動移動的卡片的一端的驅(qū)動用突部與可動接觸片的自由端部卡合,使所述卡片進行滑動移動并使所述可動接觸片轉(zhuǎn)動,使設于所述可動接觸片的可動觸點與固定觸點接觸、分離,其中,設置有配置于所述卡片的一端側(cè)的驅(qū)動用突部、可與所述驅(qū)動用突部抵接而配置于所述可動接觸片的自由端部側(cè)的復位用彈性舌片,在所述可動觸點和所述固定觸點從抵接的狀態(tài)向分離的狀態(tài)過渡的過程中,通過所述驅(qū)動用突部與所述復位用彈性舌片卡合,對所述可動接觸片作用扭矩。
[0010]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復位時,卡片的驅(qū)動用突部與可動接觸片的復位用彈性舌片抵接,成為所謂的單側(cè)接觸(部分接觸)狀態(tài)。因此,由于對所述可動接觸片作用扭矩,所以可得到觸點分離時不需要較大的分離力且耗電量較小的觸點機構部。
[0011]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也可以構成為,設置有設于所述卡片的一端側(cè)的角部的驅(qū)動用突部、從所述可動接觸片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一個角部沿著軸心方向切出且可與所述驅(qū)動用突部抵接而配置的復位用彈性舌片,在所述可動觸點和所述固定觸點從抵接的狀態(tài)向分離的狀態(tài)過渡的過程中,通過所述驅(qū)動用突部與所述復位用彈性舌片卡合,對所述可動接觸片作用扭矩。
[0012]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復位時,卡片的驅(qū)動用突部與可動接觸片的復位用彈性舌片抵接,成為所謂的單側(cè)接觸狀態(tài)。因此,由于對所述可動接觸片作用扭矩,所以可得到觸點分離時不需要較大的分離力且耗電量較小的觸點機構部。
[0013]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也可以構成為,設置有在所述卡片的一端側(cè)的角部設置大致L字形狀的驅(qū)動用突部而形成的縫隙、從所述可動接觸片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一個角部突出且可與所述驅(qū)動用突部抵接而配置于所述縫隙內(nèi)的復位用彈性舌片,在所述可動觸點和所述固定觸點從抵接的狀態(tài)向分離的狀態(tài)過渡的過程中,通過所述驅(qū)動用突部抵接于與所述縫隙卡合的所述復位用彈性舌片,對所述可動接觸片作用扭矩。
[0014]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所述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將所述復位用彈性舌片與所述縫隙卡合,所述復位用彈性舌片不易脫離,得到可靠性高的觸點機構部。
[0015]作為本發(fā)明不同的實施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可動接觸片的單側(cè)緣部設置可動觸點,另一方面,使所述驅(qū)動用突部與位于所述單側(cè)緣部的相反側(cè)的從單側(cè)緣部的自由端部延伸的所述復位用彈性舌片抵接。
[0016]根據(jù)本實施方式,支點間距離變長,因此,可以作用更大的扭矩,可有效地解除觸點熔敷。
[0017]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可動接觸片的自由端部沿著寬度方向并排設置一對可動觸點,并且并排設置可與所述可動觸點接觸、分離的一對固定觸點。
[001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成為雙觸點結(jié)構,得到接觸可靠性更加高的觸點機構部。
[0019]為了實現(xiàn)所述課題,本發(fā)明的電磁繼電器構成為,具備所述觸點機構部的任一個。
[0020]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復位時,卡片的驅(qū)動用突部與可動接觸片的復位用彈性舌片抵接,成為所謂的單側(cè)接觸狀態(tài)。因此,由于對所述可動接觸片作用扭矩,所以具有得到觸點分離時不需要較大的分離力且耗電量小的電磁繼電器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21]圖1A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的整體立體圖,圖1B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上述電磁繼電器的整體立體圖;
[0022]圖2是圖1A中表不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0023]圖3是圖1B中表不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0024]圖4是表示從圖1A卸下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5]圖5A是圖4的平面剖面圖,圖5B是圖4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0026]圖6是圖2中表示的箱形基體的立體圖;
[0027]圖7A、B是圖2中表示卡片的平面圖及剖面圖;
[0028]圖8是圖2中表示的可動接觸片的分解立體圖;
[0029]圖9A、B是表示圖4中表示的電磁繼電器的動作前后的平面圖;
[0030]圖10A、B、C是圖2中表示的觸點機構部的動作前的正面圖、背面圖及底面圖;
[0031]圖11A、B、C是圖2中表示的觸點機構部的動作后的正面圖、背面圖及底面圖;
[0032]圖12是表示從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卸下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33]圖13是圖12中表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的分解立體圖;
[0034]圖14是從圖13中表示的第二實施方式不同的角度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35]圖15A、B是表示圖12中表示的電磁繼電器的動作前后的平面圖;
[0036]圖16A、B、C是圖13中表示的觸點機構部的動作前的正面圖、背面圖及底面圖;
[0037]圖17A、B、C是圖13中表示的觸點機構部的動作后的正面圖、背面圖及底面圖;
[0038]圖18是表示從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卸下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39]圖19是圖18中表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電磁繼電器的分解立體圖;
[0040]圖20是從圖18中表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不同角度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41]圖21是圖20中表示的可動觸點端子及可動接觸片的分解立體圖;
[0042]圖22A、B是圖19及圖20中表示的卡片的放大立體圖;
[0043]圖23A、B是圖19及圖20中表示的轉(zhuǎn)動塊的放大立體圖;
[0044]圖24A、B是圖18中表示的觸點機構部的動作前的概略正面圖及概略底面圖;
[0045]圖25A、B是圖18中表示的觸點機構部的動作后的概略正面圖及概略底面圖。
[0046]符號說明
[0047]10:箱形基體
[0048]1a:定位突部
[0049]1b:定位孔
[0050]11:絕緣壁
[0051]Ila:操作用切口部
[0052]12:第一凹處
[0053]13:第二凹處
[0054]15a、15b:端子槽
[0055]16:軸承部
[0056]17a、17b:定位凹部
[0057]18:切口臺階部
[0058]19:安裝孔
[0059]20:電磁鐵塊
[0060]21:卷筒
[0061]22a、22b:凸緣部
[0062]23:線圈
[0063]24:鐵芯
[0064]25、27:軛鐵
[0065]26、28:寬幅部
[0066]29:線圈端子
[0067]30:轉(zhuǎn)動塊
[0068]31、32:板狀可動鐵片
[0069]33:轉(zhuǎn)動塊主體
[0070]34a、34b:轉(zhuǎn)動軸部
[0071]35:驅(qū)動用臂部
[0072]36:卡合用爪部
[0073]40:卡片
[0074]41:驅(qū)動孔
[0075]42:卡合孔
[0076]43:驅(qū)動用突部
[0077]45:故障安全用突部
[0078]46:縫隙
[0079]50:觸點機構部
[0080]51:固定觸點端子
[0081]52,53:固定觸點
[0082]54:可動觸點端子
[0083]55:操作孔
[0084]56、57:可動觸點
[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