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在支撐元件上布置管狀套筒的方法和實施所述方法的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286717閱讀:22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在支撐元件上布置管狀套筒的方法和實施所述方法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支撐元件上布置管狀套筒的方法,以及用于實 施所述方法的設備。
      尤其是,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徑向擴展管狀套筒并將其布置在支 撐元件上以接合至少一對電纜的方法和設備,所述套筒適合于恢復用 于輸電或配電的電纜段之間的電氣連接。
      按照本發(fā)明方法提供接合的電纜可以是單極類型的電纜(單極電 纜)或是多級類型的電纜(例如兩極或三極電纜)。這些電纜能用于直
      流電(DC)或交流電(AC)的輸電或分配電。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和 設備的擴展套筒能應用于電網 一部分的電纜之間的任何電氣連接,以 及電纜與電氣設備,例如終端設備之間的任何電氣連接。
      背景技術
      用于輸電和配電的電纜,尤其是用于中壓和高壓輸電或配電的電 纜,從電纜的徑向最內位置開始到徑向最外位置通常包括導電導體 (一般為金屬材料)、內部半導電層、絕緣層、外部半導電層、金屬鎧 裝-通常由鋁、鉛或銅制成,以及用于防止四周大氣的聚合物護套。 組件包括以下所述順序的電纜構成元件導體、內部半導電層、絕緣 層和外部半導電層,該組件通常稱為"電纜芯線"。
      為了接合例如單極類型的兩個電纜,所述電纜的端部預先進行處 理,以便在預定長度的一部分上露出所述電纜的構成元件。接著,兩 個電纜通過例如焊接或夾緊導體而接合,以便在其導體之間形成電氣 連接,而后將分別生產的管狀覆蓋套筒設置在接合區(qū)(即導體已經接 合的區(qū)域)。
      管狀套筒通常包括多個元件,這些元件適合于恢復將要受到接合 的電纜的構成元件的電氣和機械連續(xù)性。這個管狀覆蓋套筒能以可收
      縮管狀套筒的形式應用于接合區(qū),其方式是通過預先徑向擴展套筒自 身,而隨后通過加熱使其收縮(可熱收縮套筒)或者通過取下預先布 置的管狀支撐元件達到,所述管狀支撐元件的目的是將由彈性材料制 成的管狀套筒保持在徑向擴展的狀態(tài)(可冷收縮套筒)。
      將套筒設置在支撐元件上是通過適合于將套筒裝配在所述支撐元 件上的裝置獲得的。尤其是,這些裝置通過支撐元件從套筒的一端直 接插入或通過使用支撐元件隨后被引入的適當擴展元件來引起套筒的 徑向擴展。
      以同 一 申請人:名下的文獻EP0368236 7>開了 一種用于將剛性支架 插入用于接合電纜的套筒的方法和設備。為此目的,該文獻中所述的 設備包括適合于嚙合剛性管狀支架和上述套筒的致動器。更詳細地, 致動器作用在牽引棒上,該牽引棒連接到與剛性管狀支架的前端成整 體的尖頂部上。這個牽引棒將定向于軸向上的力傳送至管狀支架,以 使所述支架插入到套筒中。致動器這樣操作,以使由預先引入穿過套 筒的牽引棒向前拖動的剛性支架從套筒自身的第一端開始插入到套筒 中,并且在套筒第二端的方向上被拉動。該設備還包括設置為嚙合管 狀套筒以便將其定位固定在軸向上的平衡單元(counter-unit )。所述 平衡單元包括兩個管殼半部,它們能彼此靠近地移動,并且每個都具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加壓器元件,以限定在管殼半部彼此靠近時套筒容 納于其中的保持支座。加壓器元件將向心徑向力施加至套筒的外表面,以使所述表面附著于加壓器元件,以便產生在整個套筒長度上分布的 反力,這種反力能抵消在管狀支架被引入套筒本身時由該管狀支架施 加的推進作用。
      文獻W02/07280公開了 一種裝置,用來將徑向上可擴展的套筒布 置在細長元件上,該細長元件具有的外部橫截面大于非擴展構造的套 筒的最大內部橫截面。該裝置包括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兩者都具有 徑向上可擴展的區(qū)段而且都可插入到套筒中。另外,第一單元可插入 到第二單元中。為了使套筒能夠預擴展,該裝置還包括被順序地引入 到第一單元中的第一剛性管和第二剛性管。
      文獻WO02/07281 公開了一種裝置,用于將至少兩個可徑向擴展 的套筒施加到至少兩個平行的細長元件上,所述細長元件具有的外部 橫截面大于非擴展構造的每個套筒的最大內部橫截面。該裝置包括至 少兩個與共用基座成整體的可擴展管狀區(qū)段,所述區(qū)段中的每一個包 括擴大部分和設有多個柔性端件的可擴展部分。該裝置插入到套筒中 并且細長元件接著插入到所述裝置中。
      文獻US6049960公開了 一種方法和裝置,用于引起在徑向上呈可 彈性擴展套筒形式的部件在圓柱形或圓錐形主體上滑動和定位,所述 圓柱形或圓錐形主體的外徑大于所述部件的內徑。該裝置包括軸環(huán), 多個細長而柔性的接片連接到該軸環(huán)上,所述接片彼此間隔開相同的 距離并且與軸環(huán)的中心軸線布置成同軸的關系。接片的自由端首先插入到套筒形部件中,而后套筒與裝置本身一起安裝在預先準備的電纜 的端部上,而接片布置在套筒形部件與構成基體的電纜端部之間。

      發(fā)明內容
      本申請人已經覺察,需要對用于安裝管狀套筒的已知工藝進行改 進,所述管狀套筒用在至少一對電纜之間的接合區(qū)。
      尤其是本申請人已經感覺,需要改進用于上述套筒的徑向擴展方 法,因為已經發(fā)現,已知技術的解決方案引起在套筒本身的(軸向相 對)端部上產生不同大小的對向力。
      實際上,本申請人已經發(fā)覺,作用于套筒不同部分上的彈力的不 對稱分布(作用力和變形相對于套筒垂直于其縱軸的中間平面的不對 稱分布)是由于已知技術的解決方案涉及僅從套筒的一端開始插入擴 展裝置。
      實際上,本申請人能確定,從套筒的一端開始引入擴展裝置導致 在與擴展裝置進入相關的套筒部分中產生軸向壓力和在與擴展裝置離 開相關的套筒部分中產生軸向拉力,所述離開部分與所述進入部分軸 向相對。
      本申請人已經證實,作用力的不對稱分布導致不對稱變形產生(尤 其是塑料裝置),這種不對稱變形在套筒材料內保持凍結狀態(tài)并因此一旦套筒已經定位于接合區(qū)上便能損害套筒本身正確的操作。由于所述 不對稱變形,根據已知技術方法和設備擴展的套筒實際上沿著其軸向 延伸部分具有不同的徑向尺寸,這將導致套筒在接合區(qū)上不對稱和不 均勻的緊固作用。
      本申請人還發(fā)現,如果將要受到擴展的套筒設有外部護套,所述 護套通常通過放入用來促進外部護套在所述套筒上涂覆的潤滑劑而與 套筒相結合,并且如果擴展裝置僅從套筒本身的一端引入,外部護套 則可能在其軸向中心相對于下面的套筒而承受改變。換言之,本申請 人已經發(fā)現,如果擴展裝置從一個套筒端部插入,為了避免外部護套 相對于套筒軸向位移,必須將護套設置在套筒上離開中心的位置,其 偏移量等于在擴展裝置引入套筒期間護套所經受的軸向滑動,使得在 擴展完成時,結果是外部護套正確地定中于下面的套筒上。
      因此,本申請人已經知道,必須獲得相對垂直于套筒的縱軸的中 間平面以對稱的方式徑向擴展的管狀套筒,使得在擴展裝置引入之后 在套筒上產生的可能永久裝置沿著套筒的縱向延伸部分對稱地分布, 并因此,確保套筒在接合區(qū)上均勻的緊固作用,以及外部護套在套筒 上定中心,如果套筒已設有所述護套。
      本申請人已經發(fā)現,如果擴展從將要受到擴展的套筒的兩個軸向 相對端開始,以逐漸且對稱的方式進行,則有利地大大改進徑向擴展 管狀套筒的方法。本申請人實際上已經證實,這樣套筒的軸向相對部 分受到相同的作用力分布。
      因此,在第一方面,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
      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布置管狀套筒; 引起所述管狀套筒從所述管狀套筒的軸向相對端部開始徑向擴展;將 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所述管狀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
      優(yōu)選地,管狀套筒的徑向擴展從所述套筒的端部開始朝著其軸向 中間部分逐步地進行。
      更優(yōu)選地,管狀套筒的徑向擴展在管狀套筒的兩個端部上同步地 進行。優(yōu)選地,管狀套筒的徑向擴展是徑向對稱的。
      在另一方面,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來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的設備,所述設備包括用于管狀套筒的支架; 一對將要置于相對于所述管狀套筒基本上同軸的位置的擴展器,每個 擴展器在套筒的相應端部處;適合于將擴展器引入到套筒的相應端部 中并引起套筒本身徑向擴展的驅動裝置;用于將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套 筒布置在所述支撐元件上的裝置。
      通過對本發(fā)明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 的方法以及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的設備 的一些優(yōu)選、但非唯一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其它特點和優(yōu)點將變得 更加明顯。


      下面將參照附圖,通過非限制性示例給予這種描述,其中
      圖l是設備在第一操作構造中的局部截面的側視圖,所述設備用 來將本發(fā)明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
      圖2示出圖l中設備在第一操作構造中的放大部分;
      圖2a示出圖2中所述部分的放大比例的詳圖3示出在第二操作構造中圖1中的設備;
      圖3a示出圖3中設備的放大比例的詳圖4示出在第三操作構造中圖1所示的設備,該操作構造與套筒 徑向擴展的第一步驟相對應;
      圖5是在圖4所示徑向擴展的第一步驟期間套筒的局部縱向截面
      圖6至8示出套筒徑向擴展的各個后來的步驟;
      圖9示出圖2所示的放大部分,該部分處于圖7和8的操作步驟 采取的構造中;
      圖1O示出在另一操作構造中圖1所示的設備;
      圖ll示出裝在支撐元件上的套筒。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附圖,根據本發(fā)明用來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2布
      置在支撐元件3上的設備通常用附圖標記1表示。
      設備1包括在套筒2的徑向擴展步驟期間能支撐并鎖定套筒2的 支架4。在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中,這個支架4具有一對彼此平行并且 以與套筒2的長度基本上相同的距離相互間隔開的板5。每個板設有 適合于接收所述套筒2的一個端部7的成形開口 6。為了這個目的, 套筒2的每個端部7的外徑小于其軸向中間部分8的外徑,以便形成 適合于緊靠相應開口 6的邊緣的臺肩9。優(yōu)選地,板的開口 6在形狀 上與套筒的相應端部7相符合并能改變其徑向尺寸,以便在套筒2的 端部7的擴展及后者的隨后變形期間變寬。
      設備l還包括一對擴展器IO,每個擴展器10由驅動裝置ll移動, 所述驅動裝置11能將擴展器布置在與置于支架4上的套筒2基本上同 軸并且靠近套筒2自身的相應端部7的位置。所述驅動裝置11還將擴 展器10引入套筒2的相應端部7,以便引起后者的徑向擴展。擴展器 10優(yōu)選地被、引入,直到在套筒2的軸向中間部分8處它們的遠端10a 彼此緊靠。
      優(yōu)選地、但不是唯一地,兩個擴展器IO是伸縮型的并具有相同的 結構。有利地,擴展器IO優(yōu)選地通過相對于與套筒2的縱軸"X"橫向 并且穿過套筒2的軸向中間部分8的對稱平面"P"同步且對稱的運動 被引入套筒2,以便引起相對于所述平面"P"也是對稱的徑向擴展。
      本文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每個擴展器10包括徑向外部管狀主體 12,其為圓形截面并設有易于與套筒2的內壁14嚙合的側面13。徑 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近端15a^L有凸緣16,該凸緣16具有端件17, 所述端件17徑向延伸離開主體12并承載安裝于第一蝸桿19上的引導 螺母18。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遠端15b彼此面對并設有在圖5-8 中清楚看到的截頭圓錐形式的斜邊,以促進導入到套筒2中。
      第一蝸桿19平行于套筒2的縱軸"X"延伸并且具有帶有相反螺紋 的兩個部分19a、 19b,每個部分支撐連接至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 的引導螺母18中的一個。所述兩個部分19a、 19b從對稱平面"P"開 始對稱地延伸并由適當的固定框架(未示出)支撐。
      驅動裝置11包括第一主馬達20,例如電動機,通過例如皮帶傳 動機構21、或者鏈條傳動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與第一蝸桿19操作地 嚙合。在所示的非限制性示例中,皮帶22纏繞在與第一主馬達20的 軸24成整體的驅動皮帶輪23和與蝸桿10成整體的從動皮帶輪25上。 螺桿19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引起兩個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彼此靠近地 朝著對稱平面"P"平移,而在相反方向上旋轉使得它們相互間隔開。
      每個擴展器10還包括徑向內部主體26,該徑向內部主體26可在 脫離位置(圖1和10)與嚙合位置(圖3)之間移動,在所述脫離位 置,擴展器IO保持與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間隔開,優(yōu)選地在相 對于所述徑向外部主體12軸向偏移的位置處,而在所述嚙合位置,擴 展器10則插入到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中。連接至徑向外部管狀 主體12的第一主馬達20適合于在徑向內部主體26處于嚙合位置時將 擴展器10同步地引入套筒2。
      為了這個目的,每個徑向內部主體26安裝在相應主支撐組件27 上,該主支撐組件27又安裝在輔助支撐組件28上。所述組件27、 28 都在附圖中概略地示出為矩形工作臺。每個主支撐組件27和每個輔助 支撐組件28都沿著與套筒2的縱軸"X"平行的方向通過平行于所述縱 軸"X,,延伸的相應第二蝸桿29移動,并且由適合的固定框架(未示出) 支撐。第二蝸桿29支承引導螺母(未示出),該引導螺母通過輔助支 撐組件28連接至相應主支撐組件27上。更詳細地,所述引導螺母與 輔助支撐組件28成整體,并且由于隱藏在其后面而在圖中未示出。作 為驅動裝置11 一部分的第二主馬達31與第二蝸桿29操作地嚙合,以 將相應的徑向內部主體26連同主支撐組件27和輔助支撐組件28 —起 在沿著平行于縱軸"X"的方向上延伸的平行導向件30上移動。笫二主 馬達31例如也是電力型的,通過例如皮帶傳動機構32、或鏈條傳動 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連接到所述第二蝸桿29上。優(yōu)選地如圖所示,皮 帶22纏繞在與第二主馬達31的軸24成整體的驅動皮帶輪23和與第 二蝸桿29成整體的從動皮帶輪25上。第二螺桿29在第一方向上旋轉 引起相應的徑向內部管狀主體26靠近對稱平面"P"平移,而在相反方向上旋轉使得它們移動分開。優(yōu)選地,第二主馬達31由單個控制單元 (未示出)操作,用于徑向內部管狀主體26同步且對稱的移動。
      此外安裝在輔助支撐組件28上的是第三蝸桿33,該第三蝸桿33 沿著橫向于套筒2縱軸"X"和第二蝸桿29延伸并且支撐與相應主支撐 組件27成整體的隱蔽引導螺母。因此,輔助支撐組件28被保持于第 二蝸桿29與相應主支撐組件27之間的插入位置。
      第三主馬達35位于輔助支撐組件28上面并連接到相應的第三蝸 桿33上,以沿著橫向于套筒2縱軸"X,,并設置在輔助支撐組件28上 互相平行的導向件34來移動主支撐組件27。以十分類似于第一主馬 達20和第二主馬達31的方式,第三主馬達35借助于例如皮帶傳動機 構36、或鏈條傳動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連接到第三蝸桿33上。優(yōu)選 地,如圖所示,皮帶22越過與第三主馬達35的軸24成整體的驅動皮 帶輪23和與第三蝸桿33成整體的從動皮帶輪25。第三螺桿33在第 一方向上旋轉引起主支撐組件27和相應徑向內部管狀主體26靠近套 筒2的縱軸"X"平移,而在相反方向上旋轉使得它們移動分開。
      徑向內部主體26在圖2所示的第一操作構造中具有呈例如尖頂部 形式的錐形遠端37,以便于將主體自身引入到套筒2中,并且引起端 部7逐漸擴展。
      更詳細地(圖2和2a),在本文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每個徑向 內部主體26包括中心元件38,該中心元件38具有i殳有呈例如尖頂部 形式的錐形遠端39a的遠端部分39,在圖2、 2a和10的第一操作構 造中,錐形遠端39a構成被視為整體的徑向內部主體26的尖頂部37 的末端。帶有尖頂部的遠端部分39包括在后部,即朝著中心元件38 的近端40具有環(huán)形脊部42的圓柱段。中心元件38還具有插入近端 40與環(huán)形脊部42之間的中間段43,所述中間段43是桿形的并終止于 位于所述近端40上的外螺紋44。圓柱段41還設有徑向支座45,用于 容納設置以防止徑向內部主體46的不同元件之間的相互旋轉的鍵46, 如在下面的本說明書中更好的詳述的。
      徑向內部主體26還包括布置在中心元件38周圍并與所述中心元件可滑動嚙合的外部管狀元件47。優(yōu)選地,中間管狀元件48位于中 心元件38與外部管狀元件47之間并與它們兩個可滑動地嚙合。盡管 在所示實施例中僅示出一個中間元件48,然而采用彼此同軸的多個中 間元件48也屬入本發(fā)明的范圍,以便限定多級伸縮的徑向內部主體 26。優(yōu)選地,所述級的數量為四個。
      外部管狀元件47具有設有錐形遠端49a,優(yōu)選為截頭圓錐形的遠 端部分49。詳細地,遠端部分49在內部具有軸向花鍵50,該花鍵50 適合于可滑動地容納鍵46,該鍵46插入到在中間管狀元件48中形成 的徑向支座45里,以防止所述中間管狀元件48相對于外部管狀元件 47相互旋轉。外部管狀元件47的遠端部分49的壁具有與所述外部管 狀元件47的中間段51相比增大的厚度并且限定適合于接收并引導中 間管狀元件48的遠端部分52的通路。外部管狀元件47的近端53具 有引導螺母55安裝于其上的外螺紋54,所述引導螺母55借助于例如 軸承56可旋轉地安裝在支座57中,該支座57形成于在主支撐組件 27上以整體方式設置的外殼主體58里座(圖2、 3a和9)。安裝在外 部管狀元件47上的引導螺母55相對于所述外殼主體58被軸向鎖定。
      此外,中間管狀元件48的遠端部分52還具有遠端52a,該遠端 52a設有適合于使其成截頭圓錐形漸縮形狀的斜面,并且在內部設有 軸向花鍵59,容納在中心元件38的圓柱段41的徑向支座45中的鍵 46可滑動地嚙合入所述軸向花鍵59中,以防止所述中間管狀元件48 與中心元件38之間相互旋轉。遠端部分52還包括圓柱段60,該段60 在后部,即朝著中間管狀元件48的近端61具有環(huán)形脊部62,所述環(huán) 形脊部62類似于中心元件38的環(huán)形脊部42。
      中間管狀元件48的近端61具有引導螺母64安裝于其上的外螺紋 63,所述引導螺母64借助于例如軸承56可旋轉地嚙合到外部環(huán)形元 件47的近端53中。安裝在中間管狀元件48上的引導螺母64相對于 所述外部管狀元件47被軸向鎖定并可與其移動。
      最后,另一引導螺母65安裝在中心元件38的螺紋44上,借助于 例如軸承56可i走轉地嚙合到中間管狀元件48的近端61中,并相對于
      所述中間管狀元件48被軸向鎖定并可與其移動。
      在未示出的其中具有數個中間管狀元件的實例中,每個中間管狀元件的結構與對附圖所示的中間管狀元件48的描述的那些基本上相同。
      在未示出的另 一可替換實施例中,沒有中間管狀元件48并且中心元件38的引導螺母65直接地安裝到外部管狀元件47的近端53上。
      中心元件38、中間管狀元件48和外部管狀元件47均在所述第一操作構造與第二操作構造之間可相互移動,在所述第一操作構造,尖頂部形狀的端部39a和錐形遠端49a、 52a形成圖2和2a所示的連續(xù)錐形且優(yōu)選基本為圓錐形的表面,而在所述第二操作構造,尖頂部形狀端部39a的末端和錐形遠端49a、52a的邊緣66處于相同平面中(圖 9)。在圖2a的第一操作構造中,由中心元件38和中間管狀元件48的環(huán)形脊部42、 62限定的臺肩處于倚靠臺肩67的狀態(tài),所述臺肩67 分別位于中間管狀元件48和外部管狀元件47的內表面上。
      驅動裝置11還包括一對輔助馬達68,所述輔助馬達68中的每一個均固定地安裝在主支撐組件27上并借助于例如皮帶傳動機構69、 或鏈條傳動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連接到相應的外部管狀元件47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皮帶22纏繞于安裝在第一輔助馬達68的軸24上的傳動皮帶輪23上和外部管狀元件47的引導螺母55上。由笫一輔助馬 達通過皮帶22引起的引導螺母55的旋轉導致外部管狀元件47相對于裝在其上的主支撐組件27平移。
      第二對輔助馬達70移動中間管狀元件48。尤其是,每個第二輔助馬達70安裝在主支撐組件27上并借助于皮帶傳動機構71、或鏈條傳動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連接到相應的中間管狀元件48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皮帶22纏繞在安裝于第二輔助馬達70的軸24上的傳動皮帶輪23上和中間管狀元件48的引導螺母64上。由第二輔助馬達70通過皮帶22引起的引導螺母64的旋轉導致中間管狀元件48相對于外部管狀元件47平移。第二輔助馬達70在導向件72上移動,所述導向件72基本上平行于套筒2的縱軸"X"并位于第一主支撐組件27上,
      以跟隨外部管狀元件47的軸向移動。從外部管狀元件47至第二輔助馬達70的軸向運動傳送優(yōu)選地通過剛性連接(未示出)進行。
      第三對輔助馬達73移動中心元件38。尤其是,每個第三輔助馬達73安裝在主支撐組件27上并借助于例如皮帶傳動機構74、或鏈條 傳動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連接到相應的中心元件38上。
      至于第一輔助馬達68和第二輔助馬達70,皮帶22纏繞在安裝于 第三輔助馬達73的主軸24上的傳動皮帶輪23上和中心元件38的引 導螺母65上。由第三輔助馬達73通過皮帶22引起的引導螺母65的 旋轉導致中心元件38相對于中間管狀元件48平移。第三輔助馬達73 在導向件75上移動,所述導向件75基本上平行于套筒2的縱軸"X" 并位于第一主支撐組件27上,以跟隨中間管狀元件的軸向運動。從中 間管狀元件48至第三輔助馬達73的軸向運動傳送優(yōu)選地通過剛性連接(未示出)進行。
      每個支撐組件27包括鎖定裝置76,該鎖定裝置76能使擴展器10的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3和支撐組件27相互成整體。
      詳細地,鎖定裝置76由液壓缸或氣壓缸78安裝于其上的外殼主體58的端件77限定。缸78的桿79沿徑向在端件77上形成的孔80中可滑動。
      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具有例如位于近端15a上并形成于凸緣16 中的外殼81。殼體81能在徑向內部主體26處于其插入相應的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中的上述嚙合位置時接收桿79。因此桿79可在向后位 置與抽出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向后位置,桿79完全地容納于孔80 中,而在所述抽出位置,該桿79從所述孔80中伸出進入外殼81。
      在使用中,在靜止構造中,即,還沒有擴展的套筒2被置于支架 4上并且其端部7位于開口6內。如圖1所示,擴展器10的徑向外部 管狀主體12與縱軸"X"對準,它們的遠端15b面向套筒2的端部7。 另外,徑向內部主體26也處于與縱軸"X"對準的狀態(tài),它們的遠端37 面向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近端15a。每個徑向內部管狀主體26處于笫一操作構造中,在圖2和2a中清楚地示出,圖中,尖頂部形狀的端部39a和錐形遠端49a、 52a形成連續(xù)且基本上圓錐形的表面。
      接著,通過操作第二主馬達31,徑向內部主體26連同相應的主 支撐組件27和輔助支撐組件28 —起,沿著相應的蝸桿29向前移動, 直到每個徑向內部主體26完全插入到相應的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 并且外殼81靠近端件77的孔80布置(圖3和3a)。缸78的桿79插 入到孔81中,以將每個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鎖定在相應的主支撐組 件27上。
      這時,第一主馬達20驅動第一蝸桿19旋轉,該第一蝸桿19通過 與其連接的引導螺母18沿著每個皆與其主支撐組件27和輔助支撐組 件28成整體的兩個擴展器IO拖動,并將它們移動靠近對稱平面"P"。 在這個步驟期間,輔助組件28優(yōu)選地與第二蝸桿29脫離,并且在被 第一蝸桿19單獨向前拖動之下沿它們的導向件30移動。在朝向所述 對稱平面"P"向前移動期間,擴展器10由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和徑 向內部主體26的遠端15b、 37形成的遠端10a進入套筒2的端部7, 從而引起所述端部的徑向擴展,直到遠端10a,即尖頂部的末端在對 稱平面"P"處彼此緊靠(圖4和5)。在這種狀態(tài)下,從圖5中可看到, 套筒2的端部7a已經擴展,而軸向中間部分8只是部分擴展。
      為了完成擴展,第一輔助馬達68、第二輔助馬達70以及第三輔 助馬達73在與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向前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 上移動管狀元件47、 48和中心元件38,以《更首先^f吏中心元件38的遠 端39a相互接觸,然后是管狀元件47、 48的遠端49a、 52a,而最后 是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遠端15b。
      更詳細地,在尖頂部末端10a已經互相接觸之后(圖5),主組件 27和輔助組件28在第一主馬達20操作時連同它們一起帶著彼此成整 體的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外部管狀元件47和中間管狀元件48朝著 對稱平面"P,,繼續(xù)向前移動。兩個擴展器10中的每一個的第三輔助馬 達73作用于中心元件38上,使其相對于中間管狀元件48向后移動, 以便保持其遠端39a固定在對稱平面"P"上。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 外部管狀元件47和中間管狀元件48也開始使套筒2的軸向中間部分8逐漸擴展。
      當中間管狀元件48的遠端52a進入相互接觸時(圖6),出現與第三輔助馬達73—起工作的第二輔助馬達70的介入,導致中心元件 38和中間管狀元件48相對于外部管狀元件47共同向后運動,以便也保持中間管狀元件48的遠端52a固定在對稱平面"P"上,而外部管狀 元件47連同徑向內部管狀主體12 —起繼續(xù)向前移動。
      當外部管狀元件47的遠端49a也進入相互接觸時(圖7),出現 與第二輔助馬達70和第三輔助馬達73 —起工作的第一輔助馬達68 的介入,導致中心元件38、中間管狀元件48和外部管狀元件47相對于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共同向后運動。所述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在第一主馬達20操作時繼續(xù)向前移動,直到使它們的遠端15b相互接觸并且完成套筒2的徑向擴展(圖8 )。
      在具有多個中間管狀元件48的情況下,徑向內部主體26形成有多個布置在中心元件38周圍的伸縮管狀元件。這些伸縮管狀元件從最內部的一個到最外部的一個接連地向前移動,直到相應的錐形遠端一個接一個地鄰接。
      為了獲得套筒2的全部擴展,兩個徑向外部主體12的鄰接是充分的。因此,根據本發(fā)明的變型,僅是徑向外部主體12彼此緊靠,而沒有使徑向內部主體26相互接觸。
      當擴展已經完成時,擴展器10的徑向內部主體26被解鎖并從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中拉出。為了這個目的,輔助組件28與相應的第二蝸桿29連接并通過第二主馬達31的操作軸向地移動離開套筒2。 另外, 一旦分開并軸向地間隔開,徑向內部主體26便相對于套筒2自身的縱軸"X,,徑向地位移,從而在第三主馬達35和第三蝸桿33操作時沿著相應的導向件34移動主支撐組件27 (圖10)。
      未示出的裝置執(zhí)行將支撐元件3插入到仍然布置在套筒2中的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內。最后,徑向插入在套筒2與支撐元件3之間的所述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在第一馬達20操作時同步地被拉出,以使在支撐元件3上的套筒2能夠收縮(圖11 )。
      一種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2布置在支撐元件3上的方 法包括步驟使管狀套筒2從該套筒2自身的軸向相對端部7開始徑 向擴展,和將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管狀套管2布置在支撐元件3上。
      不考慮使用的設備,根據本發(fā)明,這種徑向擴展優(yōu)選地從管狀套 筒2的端部7開始到軸向中間部分8逐步地進行并在兩個端部7上同 步地進行,使得所述徑向擴展相對于上述對稱平面"P"徑向對稱。在 徑向擴展步驟之后,套筒2的內徑優(yōu)選地大于支撐元件3的外徑,套 筒2將要布置在所述支撐元件3上,并且布置通過在支撐元件3自身 上引起套筒2徑向收縮產生。
      支撐元件3優(yōu)選是獨立的管狀支架,如上面描述設備l的操作所 規(guī)定的。
      可替換地,支撐元件包括待接合電纜自身的端部,上述操作直接 在電纜溝中進行。
      可替換地,支撐元件由兩個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構成。在這種情 況下,所述兩個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與安裝在第一蝸桿19上的引導 螺母18成整體的凸緣16分離并在需要由另外主體12代替時進行后續(xù) 套筒2的擴展。
      上述運動優(yōu)選并有利地由電子可編程控制單元控制和管理,所述 可編禾呈控制單元連接到馬達20、 31、 35、 68、 70、 73的全部或部分上 并且還可能連接到未示出的傳感器上,這些傳感器適合于檢測例如設 備的不同部分的位置、位移和速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布置管狀套筒(2);-引起所述管狀套筒(2)從所述管狀套筒(2)的軸向相對端部(7a)開始徑向擴展;-將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所述管狀套筒(2)布置在支撐元件(3)上。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管狀套筒的徑向擴展從端部 (7a)開始朝向管狀套筒(2)的軸向中間部分(8)逐步地進行。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管狀套筒的徑向擴展在兩個 端部(7a)上同步地進行。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徑向擴展是徑向對稱的。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徑向擴展相對于橫向于管狀 套筒(2)的縱軸(X)并穿過所述管狀套筒(2)的軸向中間部分(8) 的對稱平面(P)是對稱的。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徑向擴展步驟之后,套筒 (2)的內徑大于支撐元件(3)的外徑。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徑向擴展步驟之后,套筒 (2)安裝在支撐元件(3)上,引起所述套筒(2)在所述支撐元件(3) 上徑向收縮。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徑向擴展包括步驟布置一 對擴展器(10 ),每個擴展器(10 )位于管狀套筒(2 )的相應端部(7 ) 處并在相對于所述管狀套筒(2)的基本上同軸的位置處,而且將擴展 器(10)引入管狀套筒(2)的相應端部(7)中。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將擴展器(10)引入管狀套 筒(2)的相應端部(7)的步驟包括在套筒(2)的軸向中間部分(8) 處使所述擴展器(10)的遠端(10a)相互緊靠的步驟。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每個擴展器(IO)包括徑 向外部管狀主體(12)和至少一個徑向內部主體(26),并因此所述擴 展器(10)的遠端(10a)鄰接的步驟包括引起至少所述徑向外部管狀 主體(12)鄰接的步驟。
      11.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每個擴展器(10)包括徑 向外部管狀主體(12)和至少一個徑向內部主體(26),并因此引起所 述擴展器(10)的遠端(10a)鄰接的步驟包括首先鄰接徑向內部管狀 主體(26)的步驟和隨后鄰接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步驟。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包括 具有尖頂部形狀遠端(39a)的中心元件(38)和至少一個布置在中心 元件(38)周圍并具有錐形遠端(49a、 52a)的管狀元件(47、 48); 首先鄰接徑向內部管狀主體(26)的步驟通過使中心元件(38)和以 第一操作構造布置的相應管狀元件(47、 48)共同地向前移動來進行, 在第一操作構造,尖頂部形狀的端部(39a)和錐形遠端(49a、 52a) 形成基本上圓錐形連續(xù)表面,直到使尖頂部末端(39a)接觸并隨后單 獨地向前移動管狀元件(47、 48),直到使相應的錐形遠端(49a、 52a ) 相互鄰接。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包括 多個布置在中心元件(38)周圍的伸縮管狀元件,并且所述伸縮管狀 元件從最內部的一個到最外部的一個接連地向前移動,直到出現相應 錐形端一個接一個地鄰接。
      14.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方法,其中,將彈性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 套筒(2)布置在支撐元件(3)上的步驟包括拉出徑向內部主體(26)、 將支撐元件(3)插入到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內并最后將所述徑向 外部管狀主體(12)從套筒(2)中拉出,以便引起所述套筒(12)在 所述支撐元件(3)上徑向收縮。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拉出徑向內部主體(26) 的步驟通過使所述徑向內部主體(26)軸向滑出并隨后使它們從套筒 (2)的縱軸(X)在徑向上移動來進行。
      16. 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支撐元件(3)由兩個徑 向外部管狀主體(12)形成。
      1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支撐元件(3)由一個管狀 支架形成。
      1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支撐元件(3)由兩個待接 合的電纜的端部形成。
      19. 一種用來將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 的設備,所述設備包括-用于管狀套筒(2)的支架(4);- 一對擴展器(10 ),該對擴展器(10 )將要置于相對于所述管狀 套筒(2)基本上同軸的位置,每個擴展器(10)位于套筒(2)的相 應端部(7)處;-驅動裝置(11 ),該驅動裝置(11)適合于將擴展器(10 )引入 套筒(2)的相應端部(7)中并引起所述管狀套筒(2)的徑向擴展;-用于將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套筒(2)布置在所述支撐元件(3) 上的裝置。
      20.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設備,其中,擴展器(10)在結構上是 相同的。
      21.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設備,其中,擴展器(10)是伸縮型的。
      22.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設備,其中,每個擴展器(IO)包括與 套筒(2)的內壁(14)相嚙合的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和相對于徑 向外部管狀主體(12)可軸向移動的徑向內部主體(26)。
      23.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可在 脫離位置與嚙合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脫離位置,徑向內部主體(26) 處于與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間隔開的狀態(tài),而在所述嚙合位 置,徑向內部主體(26)插入到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中。
      24.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具有 尖頂部形狀的遠端。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設備,其中,在脫離位置徑向內部主體(26)從徑向外部主體(12)軸向地偏移。
      26. 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設備,其中,驅動裝置(ll)包括第一主馬達(20),該第一主馬達(20)連接到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上 并適合于在徑向內部主體(26)處于嚙合位置時同步地將擴展器(10) 引入到套筒(2)中。
      27. 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設備,其中,第一主馬達(20)與第一蝸桿(19)操作地嚙合,所述第一蝸桿(19)平行于套筒(2)的縱軸 (X)并具有兩個帶相反螺紋的部分(19a、 19b),每個部分(19a、 19b) 支撐連接到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引導螺桿(18)。
      28. 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設備,其中,皮帶傳動機構(21)將第一主馬達(20)連接到第一蝸桿(19)上。
      29. 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設備,其中,驅動裝置(ll)還包括用于每個徑向內部主體(26)的第二主馬達(31),以便沿著平行于套筒 (2)縱軸(X)的方向移動相應的徑向內部主體(26)。
      30. 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設備,其中,第二主馬達(31)與第二蝸桿(29)操作地嚙合,所述第二蝸桿(29)平行于套筒(2)的縱軸 (X)并支撐連接到徑向內部主體(26)的相應主支撐組件(27)的引 導螺母。
      31.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設備,其中,皮帶傳動機構(32)將笫二主馬達(31)連接到相應的第二蝸桿(29)上。
      32.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設備,還包括插入到第二蝸桿(29)與相應主支撐組件(27)之間并支撐連接到相應主支撐組件(27)的第 三主馬達(35)的輔助支撐組件(28),以沿著橫向于套筒(2)縱軸 (X)的方向移動所述主支撐組件(27)。
      33. 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設備,其中,第三主馬達(35)與第三蝸桿(33)操作地嚙合,所述第三蝸桿(33)安裝在垂直于套筒(2) 縱軸(X)的輔助支撐組件(28 )上并支撐安裝在相應主支撐組件(27 ) 上的引導螺母。
      34. 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設備,其中,皮帶傳動機構(36)將第 三主馬達(35)連接到相應的第三蝸桿(33)上。
      35.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包括 中心元件(38)和外部管狀元件(47),所述中心元件(38)具有尖頂 部形狀的遠端(39a ),而所述外部管狀元件(47 )布置在中心元件(38 ) 周圍并具有相對于中心元件(38)軸向可移動的錐形遠端(49a)。
      36. 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還包 括至少一個中間管狀元件(48),所述中間管狀元件(48)位于中心元 件(38)與外部管狀元件(47)之間并具有相對于所述中心元件(38) 和所述外部管狀元件(47)軸向可移動的錐形遠端(52a)。
      37. 如權利要求36所述的設備,其中,中心元件(38)、所述至 少一個中間管狀元件(48)和外部管狀元件(47)可在第一操作構造與第二操作構造之間相互移動,在所述第一操作構造,尖頂部形狀的 端部(39a)和錐形遠端(49a、 52a )形成基本上圓錐形連續(xù)表面,而 在所述第二操作構造,尖頂部形狀的端部(39a)的末端和錐形遠端(49a、 52a)的邊緣(66)處于同一平面上。
      38. 如權利要求36所述的設備,其中,鍵(46)布置在中心元件 (38)與管狀元件(47、 48)之間,以防止它們相互旋轉。
      39. 如權利要求36所述的設備,其中,驅動裝置(ll)包括至少 一對每個與相應徑向內部主體(26)的外部管狀元件(47)相連接的 第一輔助馬達(68)、至少一對每個連接到中間管狀元件(48)的第二 輔助馬達(70)和一對每個連接到相應徑向內部主體(26)的中心元 件(38)的第三輔助馬達(73),以在與套筒中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 (12)的向前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動所述管狀元件(47、 48)和中 心元件(38),以便首先使中心元件(38)的遠端(39a)相互接觸, 然后使管狀元件(47、 48)的遠端(49a、 52a)相互接觸,并且最后 使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的遠端(15b)相互接觸。
      40.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設備,其中,每個徑向內部主體(26)、 相應的第一輔助馬達(68)、相應的第二輔助馬達(70)和至少一個第 三輔助馬達(73)安裝在主支撐組件(27)上,該主支撐組件(27) 可在脫離位置與嚙合位置之間移動,在所述脫離位置,徑向內部主體(26)處于與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間隔開的狀態(tài),而在所述嚙 合位置,徑向內部主體(26)插入到相應徑向外部管狀主體(12)中。
      41.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的外 部管狀元件(47)在其近端(53)上設有由引導螺母(55)嚙合的外 螺紋(54 ),所述引導螺母(55 )可旋轉地安裝在主支撐組件(27 )上 并連接到第一輔助馬達(68)上。
      42. 如權利要求41所述的設備,其中,皮帶傳動機構(69)將第 一輔助馬達(68)連接到相應的引導螺母(55)上。
      43. 如權利要求41所述的設備,其中,第一輔助馬達(68)相對 于支撐組件(27)固定。
      44.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的所 述至少一個中間管狀元件(48 )在其近端(61)上設有由引導螺母(64 ) 嚙合的外螺紋,所述引導螺母(64 )可旋轉地安裝在外部管狀主體(47 ) 上并連接到第二輔助馬達(70)上。
      45. 如權利要求44所述的設備,其中,皮帶傳動機構(71)將第 二輔助馬達(70)連接到相應的引導螺母(64)上。
      46. 如權利要求44所述的設備,其中,第二輔助馬達(70)連同 外部管狀元件(47)相對于主支撐組件(27)能移動。
      47.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設備,其中,徑向內部主體(26)的中 心元件(38)在其近端(40)上設有由引導螺母(65)嚙合的外螺紋 (44),所述引導螺母(65)可滑動地安裝在中間管狀元件(48)的近 端(61)上并連接到第三輔助馬達(73)上。
      48. 如權利要求47所述的設備,其中,皮帶傳動機構(74)將第 三輔助馬達(73)連接到相應的引導螺母(65)上。
      49. 如權利要求47所述的設備,其中,第三輔助馬達(73)連同 中間管狀元件(48)相對于支撐組件(27)能移動。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電纜接頭的管狀覆蓋套筒布置在支撐元件上,引起所述套筒(2)從該套筒(2)自身的軸向相對端部(7a)開始徑向擴展。在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管狀套筒(2)安裝在支撐元件(3)上。一種用于將上述方法付諸實踐的設備(1)包括用于管狀套筒(2)的支架(4)和一對被置于到基本上與所述套筒(2)同軸位置的擴展器(10),每個擴展器位于套筒(2)自身的相應端部(7)處。驅動裝置(11)用于將擴展器(10)引入到相應的套筒端部(7)中并引起徑向擴展。所述設備(1)還包括適合于將徑向擴展狀態(tài)下的套筒(2)布置在支撐元件(3)上的裝置。
      文檔編號H02G1/14GK101346860SQ200580052416
      公開日2009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F·波塔斯, U·瓦勞里 申請人:普雷斯曼電纜及系統能源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