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及使用擴徑保持部件的常溫收縮性管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常溫收縮性管保持為擴徑狀態(tài)的擴徑保持部件(拡徑保持部材)、尤其涉及適于對在高壓用電纜(cable)的絕緣處理中使用的壁厚的常溫收縮性絕緣筒進行擴徑保持的擴徑保持部件,以及使用該擴徑保持部件的常溫收縮性管單元。
背景技術(shù):
:在連接電纜時,利用連接襯套(sleeve)電連接一側(cè)的電纜的導體和另一側(cè)的電纜的導體,在連接部的外周安裝絕緣性的橡膠制常溫收縮性管、即所謂的常溫收縮性絕緣筒從而進行絕緣處理。安裝在電纜上之前的常溫收縮性管,通過將芯繩(-7紐)巻成螺旋狀的圓筒狀的擴徑保持部件而被保持在直徑擴張了的擴徑狀態(tài)。當解開巻繞的芯繩而從常溫收縮性管內(nèi)除去擴徑保持部件時,常溫收縮性管收縮而緊貼在電纜的外周面上。作為這種擴徑保持部件,例如有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技術(shù)。在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擴徑保持部件由具有凹凸狀的嵌合部分的樹脂制的芯繩形成。(現(xiàn)有專利文獻)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2006—187106號公報上述芯繩通常利用纏繞成形裝置巻繞成筒狀,同時通過超聲波焊接機以一定間隔焊接嵌合部分,從而做成擴徑保持部件。由此,確保能夠耐住常溫收縮性管的收縮力(面壓)的強度。尤其,由于高壓電纜用的壁厚的常溫收縮性絕緣筒在徑向上要收縮的力(面壓)大,所以在將其擴徑的擴徑保持部件中,需要進行芯繩彼此之間的焊接。但是,在超聲波焊接芯繩的嵌合部分的情況下,其焊接強度還會因芯繩的成形材料的品質(zhì)或成形精度的不均而變化。當芯繩的焊接強度弱時,在常溫收縮性管對擴徑保持部件施加的面壓的作用下,擴徑保持部件的圓筒形狀有時會崩潰。此外,有時芯繩的嵌合狀態(tài)會自然解開。尤其,為了將常溫收縮性管安裝在電纜連接部上,在拔出芯繩,巻解至中間,常溫收縮性管縮徑至中途部分,成為從中途部分擴徑的狀態(tài)時,常溫收縮性管的收縮力強力作用在擴徑保持部件的端部的芯繩上,從而擴徑保持部件的圓筒形狀崩潰。相反,在超聲波焊接引起的強度過剩的情況下,存在芯繩無法拔出,不能除去擴徑保持部件,不能使常溫收縮性管縮徑,從而無法施工的顧慮。
發(fā)明內(nèi)容因此,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擴徑保持部件以及使用該擴徑保持部件的常溫收縮性管單元,即使在常溫收縮性管的面壓高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芯繩的凹凸狀的嵌合來耐住面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為一種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用于將常溫收縮性管保持為擴徑后的狀態(tài),所述擴徑保持部件是將芯繩巻繞成螺旋狀,通過使芯繩的相鄰的部分彼此嵌合而形成為圓筒形狀而成的,所述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芯繩具有第一平坦面;第二平坦面,其形成于與所述第一平坦面相反的位置;第一凸部,其從所述第一平坦面?zhèn)认鄬τ谒龅谝黄教姑嫘毕蛲怀鲂纬桑⑶已厮鲂纠K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第二凸部,其從所述第二平坦面?zhèn)认蚺c所述第一凸部相同的朝向斜向突出形成,并且沿所述芯繩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第一凹部,其從所述第一凸部的前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一平坦面斜向形成,并且沿所述芯繩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以及第二凹部,其從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二平坦面斜向形成,并且沿所述芯繩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所述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是通過使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一凸部與相鄰配置的所述芯繩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凹部嵌合,并且使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一凹部與相鄰配置的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二凸部嵌合而構(gòu)成。該擴徑保持部由于芯繩的凸部和凹部傾斜嵌合,所以對在擴徑保持部件的徑向內(nèi)側(cè)施加力時,凸部和凹部的傾斜的側(cè)面彼此相碰產(chǎn)生阻力。其結(jié)果是該擴徑保持部件可以耐住常溫收縮性管的更大的面壓。在本發(fā)明中,所謂平坦面是指當巻繞芯繩制成擴徑保持部件時,整體上形成為大致平坦的面。在本發(fā)明中,在第一平坦面上,在常溫收縮性管的內(nèi)表面即使存在不產(chǎn)生問題的范圍的凹凸也可以。此外,在第二平坦面上,為了除去擴徑保持部件,如后述那樣在拉伸芯繩的端部時不產(chǎn)生問題的范圍內(nèi)也可以存在凹凸。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優(yōu)選所述芯繩的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口部處的寬度小于里部的寬度。由此,由于會產(chǎn)生當?shù)谝煌共繌牡诙疾勘话纬鰰r的拔出阻力以及第二凸部從第一凹部被拔出時的拔出阻力,所以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擴徑保持部件的芯繩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自然崩潰的情況。即,能夠以比操作者的意圖更快的速度防止芯繩解開的故障。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優(yōu)選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以平滑膨脹的方式形成,與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嵌合的所述第二凹部及所述第一凹部的里部以平滑擴展的方式形成。由此,芯繩將常溫收縮性管擴徑并能夠保持住的耐力變大,并且當解開擴徑保持部件時能夠順利拔出芯繩。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優(yōu)選所述第一凸部相對于所述第一平坦面傾斜的角度、所述第二凸部相對于所述第二平坦面傾斜的角度、第一凹部相對于所述第一平坦面傾斜的角度以及第二凹部相對于所述第二平坦面傾斜的角度大致等于角度e,該角度e為30度以上且70度以下。通過設(shè)角度e為30度以上且70度以下,容易同時兼顧解開巻繞的芯繩并從常溫收縮性管內(nèi)除去擴徑保持部件時的操作性以及防止擴徑保持部件的自然崩潰。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優(yōu)選所述角度e為40度以上。通過設(shè)角度e為40度以上,可以使解開巻繞的芯繩所需的拔出力成為更希望的大小。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更優(yōu)選所述角度e為45度以上且65度以下。通過設(shè)角度6為45度以上且65度以下,即使因擠壓成形條件的差異而使角度e有差異,也能夠降低拔出力的差異。此外,本發(fā)明的常溫收縮性管單元,是通過所述的擴徑保持部件對常溫收縮性管單元進行擴徑。根據(jù)該常溫收縮性管單元,能夠更穩(wěn)定地保持將常溫收縮性管擴徑后的狀態(tài)。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通過芯繩的嵌合而能夠耐住大的常溫收縮性管的面壓的擴徑保持部件以及常溫收縮性管單元。圖1是表示由本發(fā)明的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2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芯繩的相鄰部分的嵌合狀態(tài)的剖面圖;圖3是表示如圖2所示的芯繩的形狀的圖,(A)是右側(cè)視圖,(B)是主視圖,(C)是后視圖,(D)是俯視圖4是表示如圖3所示的芯繩的尺寸例的圖;圖5是表示芯繩要被拔出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6是從常溫收縮性管被擴徑保持的狀態(tài)開始拔出芯繩,并且常溫收縮性管緊貼在電纜的外周面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7是用于形成擴徑保持部件的旋轉(zhuǎn)輥(roll)的側(cè)視圖;圖8是用于形成擴徑保持部件的旋轉(zhuǎn)輥的俯視圖;圖9是表示試制的芯繩的尺寸及角度的測量位置的剖面圖;圖10是表示角度e和拔出力的關(guān)系的散布圖11是表示用于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擴徑保持部件的芯繩的形狀的圖,(A)是右側(cè)視圖,(B)是主視圖,(C)是后視圖,(D)是俯視圖中l(wèi)一擴徑保持部件;10、IOA—芯繩;11、12—一部分;21—第一平坦面;22—第二平坦面;23—第一凸部;24—第二凸部;25—第一凹部;26一第二凹部;101—拔出線材;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表示由本發(fā)明的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1所示的擴徑保持部件1是利用芯成形裝置(未圖示)將具有凹凸形狀部分的長條的芯繩10巻繞為螺旋狀而形成的圓筒狀的部件。擴徑保持部件l也被稱為螺旋芯(spiralcore),芯繩10具有可彎曲性。芯繩10要求具有能耐住常溫收縮性管要收縮的力的強度,其是由在使用環(huán)境溫度下很難軟化,并能夠維持常溫收縮性管的擴徑狀態(tài)的材質(zhì)成形的。芯繩10例如通過擠壓成形而制作,并由能夠彈性變形的材質(zhì)例如聚丙烯樹脂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來制作。芯繩10的前端部90從擴徑保持部件1中穿過,在相反側(cè)被拔出。該部分90作為從常溫收縮性管除去擴徑保持部件1時拉拔用的拔出線材101使用。芯繩10的拔出力在考慮下述(1)、(2)點時優(yōu)選為15N以上。更優(yōu)選為30N以上。(1)確保擴徑保持部件1不會因被覆的常溫收縮性管的面壓而被壓壞的強度。(2)拔出芯繩10,在將常溫收縮性管安裝在電纜連接部上時,防止芯繩10被夾入在管和電纜連接部之間。另一方面,由拔出操作的操作性方面看,優(yōu)選拔出力為110N以下。更優(yōu)選為70N以下。圖2表示構(gòu)成圖1所示的擴徑保持部件1的芯繩10的嵌合的構(gòu)造例,是具有圖1的B—B線的剖面的立體圖。圖3表示芯繩10的形狀,(A)是右側(cè)視圖,(B)是主視圖,(C)是后視圖,(D)是俯視圖。在該圖(B)(D)中,關(guān)于曲線(曲面)部分未圖示線條。仰視圖和俯視圖相同。左側(cè)視圖和右側(cè)視圖對稱。該芯繩的形狀在主視圖中左右連續(xù)。在圖2中,為了附圖的簡化,以芯繩10的嵌合構(gòu)造的一部分為代表來表示。即,在圖2中,表示在圖l中由符號ll、12表示的一部分的芯繩IO的嵌合狀態(tài)。如圖2和圖3所示,芯繩10的壁壓(肉壓)比較均等,以圖3所示的中心點CL為中心形成為180度旋轉(zhuǎn)對稱形狀。圖2所示的芯繩10的一部分11、12都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狀。芯繩IO具有成為擴徑保持部件1的外周面的第一平坦面21和成為內(nèi)周面的第二平坦面22;第一凸部23;第二凸部24;第一凹部25以及第二凹部26。第一凸部23和第二凸部24,以及第一凹部25和第二凹部26沿芯繩10的長度方向L平行連續(xù)形成。如圖3所示,第一平坦面21和第二平坦面22以距離Sl分開并且與X方向平行地形成。第二平坦面22是與第一平坦面21相反一側(cè)的面。此外,芯繩10在X方向上具有距離S2的寬度。這里,如圖1所示,X方向與擴徑保持部件1的中心軸的方向一致。此外,Y方向與擴徑保持部件1的徑向一致。在第一平坦面21的一端部21B側(cè)額狀地形成有凸部分31。該凸部分31具有例如1/4圓周形狀的曲面部分。從該凸部分31,所述第一凸部23以箭頭Rl所示那樣斜向地向下方突出形成。第一凸部23從第一平坦面21側(cè)相對于第一平坦面21斜向突出,并沿芯繩10的長度方向L連續(xù)設(shè)置。如圖3所示,第一凸部23的前端部分32以平滑地膨脹的方式形成為圓弧狀。在該前端部分32和所述凸部分31之間形成有圓弧形狀的凹部分33。在第一平坦面21的另一端部21C側(cè)呈后頭部(後頭部)狀形成有凸部分34。該凸部分34具有例如l/4圓周形狀的曲面部分。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第二平坦面22的一端部22B側(cè)呈臀部狀地形成有凸部分41。該凸部分41具有1/4圓周形狀的曲面部分。從該凸部分41,第二凸部24如箭頭R2所示那樣以與所述第一凸部23大致相同的傾斜度斜向設(shè)置,并向上方突出形成。第二凸部24從第二平坦面22側(cè)相對于第二平坦面22斜向突出,并沿芯繩IO的長度方向L連續(xù)設(shè)置。第二凸部24的前端部分42以平滑地膨脹的方式形成為圓弧形狀。在該前端部分42和所述凸部分41之間形成有圓弧狀的凹部分43。如圖3所示,在第二平坦面22的另一端部22C側(cè),呈頜狀地形成有凸部分44。該凸部分44具有l(wèi)/4圓周形狀的曲面部分。所述第一凹部25從第一凸部23的前端側(cè)朝向第一平坦面21傾斜形成,具有平滑的里部(奧部),并沿芯繩10的長度方向L連續(xù)設(shè)置。第二凹部26從第二凸部24的前端側(cè)朝向第二平坦面22傾斜形成,具有平滑的里部,并沿芯繩IO的長度方向L連續(xù)設(shè)置。如圖3所示,第一凹部25在第一凸部23的前端部分32和第二平坦面22的凸部分44之間在R3方向上形成。同樣,第二凹部26在第二凸部24的前端部分42和第一平坦面21的凸部分34之間在R4方向上形成。如圖2所示,箭頭R1和R4、箭頭R2和R3分別大致平行。在此例中,Rl4相對于X方向大致以相同角度e,即在圖3中逆時針轉(zhuǎn)約45度傾斜。S卩,第一凸部23和第一凹部25從第一平坦面21朝向第二平坦面22,向從通過中心點CL的Y方向的假想線逐漸遠離的方向傾斜。第二凸部24和第二凹部26從第二平坦面22朝向第一平坦面21,向從通過中心點CL的Y方向的假想線逐漸遠離的方向傾斜。圖4表示圖3所示的芯繩10的剖面形狀的尺寸例。第一凸部23的前端部分32和第二凸部24的前端部分42以及它們嵌合的第一凹部25的里部和第二凹部26的里部,被形成為半徑R為1.25mm的圓弧狀。此外,這些圓弧的中心角比180°大,由此,如圖2所示,第二凹部26的口部分中最窄部位的寬度Wl變得小于在第二凹部26的里部嵌合的第一凸部23的最寬部位的寬度W2。同樣,第一凹部25的口部分中最窄部位的寬度Wl被設(shè)定為小于在第二凸部24的里部嵌合的最寬部位的寬度W2。如圖4所示,凸部分31、41和凸部分34、44以及凹部分33、43成為半徑R是1.25mm的1/4圓弧形狀。返回圖2和圖3,如第一平坦面21和第二平坦面22的距離Sl所示,芯繩10的壁壓沿X方向比較均等,以圖3所示的中心點CL為中心形成為180度旋轉(zhuǎn)對稱形狀,因此擠壓成形容易,容易顯出第一平坦面21和第二平坦面22的平滑性,從而能夠穩(wěn)定成形沒有棱角地形成的凸部和凹部的形狀。如圖2所示,芯繩10的相鄰的一部分11、12被嵌合,并且能夠裝拆地相互連結(jié)。一部分12的第一凸部23被嵌合在相鄰的一部分11的第二凹部26內(nèi),并且一部分ll的第二凸部24被嵌合在一部分12的第一凹部25內(nèi)。并且,如圖4和圖2所示,由于第一凸部23和第二凹部26、第二凸部24和第一凹部25傾斜嵌合,所以通過施加在擴徑部件的徑向上的常溫收縮性管的面壓,芯繩10的凸部23、24和凹部26、25的側(cè)面抵接,由該側(cè)面的壓接力來抑制它們的嵌合解開。此外,由于當?shù)谝煌共?3從第二凹部26被拔出時,以及當?shù)诙共?4從第一凹部25被拔出時可能產(chǎn)生適度的拔出抵抗,所以能夠防止擴徑保持部件l的芯繩的相互的嵌合狀態(tài)自然崩潰。即,能夠可靠地進行第一凸部23與第二凹部26的嵌合以及第二凸部24與第一凹部25的嵌合,從而不會容易解除嵌合狀態(tài)。接著,說明使用由上述的芯繩IO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1,將常溫收縮性管擴徑并保持的擴徑保持方法以及拔出擴徑保持部件1的芯繩10并使常溫收縮性管縮徑的操作。首先,關(guān)于使用芯繩10形成擴徑保持部件1的方法,使用圖7、圖8進行說明。圖7是在擴徑保持部件1的形成中使用的旋轉(zhuǎn)輥51的側(cè)視圖,圖8是旋轉(zhuǎn)輥51的俯視圖。如圖7、8所示,將芯繩10供應(yīng)到短的圓筒狀的旋轉(zhuǎn)輥51的基端,利用旋轉(zhuǎn)輥51的旋轉(zhuǎn)將繩IO巻繞成螺旋狀。巻繞的芯繩10順次被擠壓向旋轉(zhuǎn)輥51的前端側(cè)。當其成為規(guī)定的長度時將其切斷,從而成為圓筒狀的擴徑保持部件1(參照日本特開2004—328910號)。當向旋轉(zhuǎn)輥51供應(yīng)芯繩10時,在之前巻繞的芯繩10的側(cè)緣上一部分重合。根據(jù)需要,用按壓輥52按壓供應(yīng)的芯繩10。由此,如圖2所示,一部分12的第一凸部23被嵌合到相鄰的一部分11的第二凹部26內(nèi),并且一部分11的第二凸部24被嵌合到一部分12的第一凹部25內(nèi)。在該實施方式中,不進行超聲波焊接。該擴徑保持部件1,如圖6(A)所示,配置在圓筒狀的常溫收縮性管100的內(nèi)側(cè)。常溫收縮性管100和擴徑保持部件1構(gòu)成常溫收縮性管單元。擴徑保持部件1耐住常溫收縮性管100的要收縮的力(面壓)并將常溫收縮性管ioo擴徑來保持。這樣,在擴徑保持部件1將常溫收縮性管100的內(nèi)徑擴大來保持的狀態(tài)下,芯繩10的第一平坦面21緊貼在常溫收縮性管100的內(nèi)周面上。該常溫收縮性管100是利用彈性材料即例如硅酮橡膠、乙烯丙烯橡膠(ethylenepropylenegom)等制作的圓筒狀的絕緣體。如圖1和圖6(A)所示,從擴徑保持部件1的前端部分將芯繩10的前端部90,作為拔出線材IOI,通過擴徑保持部件1之中向拔出方向T拔出。其次,通過圖6說明由常溫收縮性管100和擴徑保持部件1形成的單元的使用方法。如圖6(A)所示,單元被配置在電纜的連接部120的周圍。電纜的連接部120是連接第一電纜111和第二電纜112的部分。第一電纜111具有電纜絕緣體121和電纜導體123,第二電纜112具有電纜絕緣體122和電纜導體124。電纜導體123和電纜導體124使用連接襯套125被電氣地機械地連接。在電纜導體123、124以及連接襯套125的周圍配置有絕緣材料126。如圖6(A)所示,擴徑保持部件1的內(nèi)徑M被設(shè)定為大于第一電纜Ul和第二電纜112的外徑N。由此,在將常溫收縮性管IOO保持為擴徑狀態(tài)下,擴徑保持部件1能夠配置在電纜的連接部120的周圍。當將圖6(A)所示的拔出線材101如圖6(B)所示那樣沿擴徑保持部件l的拔出方向T開始拔出時,圖2所示的相鄰的一部分11、12的嵌合狀態(tài)變?yōu)閳D5所示。g卩,如圖5所示,當一部分11相對于一部分12沿拔出方向T被開始拔出時,一部分12的第一凸部23將作為一部分U的第二凹部26的口部分的、一部分ll的凸部分34向H方向推開,因此一部分ll的第二凹部26被擴開成寬度W3。同樣,如圖5所示,一部分11的第二凸部24將作為一部分12的第一凹部25的口部分的、一部分12的凸部分44向J方向推開,因此一部分12的第一凹部25被擴開成寬度W3。如圖5所示,第一凸部23、第二凹部26、第二凸部24以及第一凹部25由于沿芯繩10的長度方向L連續(xù)形成,所以如圖6(A)所示,能夠?qū)U徑保持部件1的芯繩沿拔出方向T以一定的力拔出,相鄰部分的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沿T方向順次被解開。當芯繩被解開時,如圖6(B)所示,常溫收縮性管100的一部分118收縮而縮徑,因此常溫收縮性管100的一部分118的內(nèi)表面緊貼在電纜絕緣體121的外周面。進而,當將擴徑保持部件1的芯繩向拔出方向T拔出時,最終芯繩10全部解開,如圖6(C)所示,擴徑保持部件1從常溫收縮性管100的內(nèi)側(cè)被除去。常溫收縮性管IOO收縮而緊貼在電纜絕緣體121的外周面、絕緣體126的外周面以及電纜絕緣體122的外周面。這樣,擴徑保持部件1起到常溫收縮性管100的擴徑保持功能。所謂常溫收縮性,如上述那樣,是指管100在常溫下收縮的意思。如上所述,擴徑保持部件1的芯繩10具有圖2圖4所示的剖面形狀。即,凸部23、24和凹部26、25斜向嵌合。即,如圖2所示,第一凸部23和第二凹部26的嵌合角度e是約斜向45度,同樣,第二凸部24和第一凹部25的嵌合角度0約為45度。因此,該擴徑保持部件l,當在徑向內(nèi)側(cè)施加力時,凸部23、24和凹部26、25的傾斜的側(cè)面彼此相碰而產(chǎn)生阻力。其結(jié)果是即使常溫收縮性管100的面壓變得更大,該擴徑保持部件l也可以耐住,所以可以不要芯繩10的相鄰的一部分11和12的焊接。此外,該擴徑保持部件1由于芯繩10的第一凹部25和第二凹部26與里部的寬度W2相比,在口處的寬度W1小,所以如圖5所示,當開始將一部分11相對于一部分12沿拔出方向T拔出時,一部分12的第一凸部23將一部分11的第二凹部26的口部分即凸部分34向圖5中H方向推開,因此第二凹部26的窄部分的寬度擴展為W3。同樣,由于第二凸部24將位于第一凹部25的口部分的凸部分44向J方向推開,所以第二凹部26的窄部分的寬度擴展為W3。由此,由于產(chǎn)生第一凸部23從第二凹部26被拔出時的拔出阻力,并且產(chǎn)生第二凸部24從第一凹部25被拔出時的拔出阻力,所以能夠以比操作者的意圖更快的速度防止芯繩IO解開的麻煩。進而,擴徑保持部件1的芯繩10的第一凸部23和第二凸部24的前端部成為圓弧形狀那樣的圓形狀,并且第一凹部25和第二凹部26的里部成為圓弧形狀那樣的圓形狀,因此當解開擴徑保持部件1時可以平滑地拔出芯繩10。如以上說明,該實施方式的擴徑保持部件,不用超聲波焊接,就能夠確??蓪⒏笮偷某厥湛s性管100保持為擴徑狀態(tài)的耐力,并且能夠適度設(shè)計解開芯繩10并除去時的拔出力。在該實施方式中,由于在將芯繩10巻繞成螺旋狀并構(gòu)成擴徑保持部件1時可以不用超聲波焊接,所以能夠避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在超聲波焊接過度的情況下無法拔出芯繩而不能使常溫收縮性管縮徑,從而不能施工"的問題。進而,由于擴徑保持部件1可以不焊接,所以即使在芯繩10的原材料的特性上存在不均,芯繩10的嵌合強度也穩(wěn)定,從而擴徑保持部件的生產(chǎn)率提高。即,能夠壁面因聚丙烯等原材料的特性的不均而使得無法得到焊接強度等的不良情況。此外,由于可以不用對芯繩10彼此的嵌合部分實施超聲波焊接,所以也能夠避免由芯繩10的成形精度的不均引起的擴徑保持部件1的耐壓的不均的問題。從芯繩10的剖面形狀明確可知,壁厚比較均等,并且以圖3所示的中心點CL為中心形成為180度旋轉(zhuǎn)對稱形狀,因此擠壓成形容易,顯示出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的平滑性,能夠穩(wěn)定成形沒有棱角地形成的第一凸部23和第二凸部24以及第一凹部25和第二凹部26的形狀。在芯繩10的剖面形狀中,由于未形成有尖的角部分,所以擠壓成形時的調(diào)整比較容易。(實施例)利用擠壓成形法試制了7種改變了第一凸部23、第一凹部25、第二凸部24以及第二凹部26與X軸所成角度6的芯繩10。芯繩10的材料使用"primepolymer"柱式會社制造的聚丙烯E—253GT。將這些芯繩10用圖7、8所示的裝置巻繞成螺旋狀,成形擴徑保持部件l(內(nèi)徑170mm),研究各自的成形性。此外,如圖1所示,從制造的擴徑保持部件1將芯繩10的前端部90作為拔出線材101拔出,拉伸該拔出線材101,測量解開擴徑保持部件l時所需的力。試制的芯繩10的尺寸和角度的測量位置如圖9所示,各自的測量結(jié)果如表l所示。這里,角度e為圖9所示的角度el和e2的平均值。此外,解開擴徑保持部件i所需的力的平均值以拔出力來表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拔出力進入到特別希望的范圍(30—70N)。〇拔出力良好?!靼纬隽M入希望的范圍(15—110N)。X拔出時的受到的感覺弱,在操作時擔心產(chǎn)生自然崩潰?;诒韑所示的測量結(jié)果,設(shè)橫軸為角度e,并且設(shè)縱軸為拔出力時的散布圖如圖io所示。圖io是表示角度e和拔出力的關(guān)系的散布圖。根據(jù)該圖,為了使希望拔出力為15N110N的范圍,角度0最好為3O度70度,更優(yōu)選角度e為40度70度。進而,為了使拔出力為30N70N的范圍,尤其優(yōu)選角度e為45度65度。根據(jù)圖10,通過令角度e為45度65度,即使因擠壓成形條件的差異而使角度e存在差異,也能夠降低拔出力的差異。(實施方式2)關(guān)于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擴徑保持部件使用圖11所示的芯繩IOA來形成。圖11是表示芯繩IOA的形狀的圖,(A)是右側(cè)視圖,(B)是主視圖,(C)是后視圖,(D)是俯視圖。在該圖(B)(D)中,關(guān)于曲線(曲面)部分未圖示線條。仰視圖與俯視圖相同。左側(cè)視圖和右側(cè)視圖對稱。該芯繩的形狀在主視圖中左右連續(xù)。對于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構(gòu)成部分標注相同符號并省略其說明。該芯繩10A的第一凸部23、第二凸部24、第一凹部25以及第二凹部26的傾斜的角度6是相對于X方向為55度。此外,在該芯繩10A上,在第一凸部23和第二凸部24的前端部內(nèi)側(cè)分別設(shè)有嘴狀的返回部23A、24A。此外,在第一凹部25和第二凹部26上分別設(shè)有返回部24A、23A嵌合的凹陷部25A、26A。由該芯繩10A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通過返回部23A和凹陷部26A卡住以及返回部24A和凹陷部25A卡住,從凹部26、25解開凸部23、24時的阻力變大,因此可以使拔出芯繩10時的阻力變大,使受到的感覺變強。在該實施方式中,在擠壓成形芯繩10A時不會帶來障礙的范圍內(nèi)盡量減小第一平坦面21以及第二平坦面22的一端部21B、22B和另一端部21C、22C的曲面。但是,本發(fā)明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而可以采用各種的變形例。例如,芯繩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的形狀不僅限于圓弧形狀,只要前端部平滑地膨脹形成,就沒有特別限定。此外,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形狀與第二凸部和第一凸部的形狀相配,只要彼此能夠嵌合就可以,沒有特別限定。只要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傾斜的方向相同就可以,即使傾斜角度e不同也可以。此外,本發(fā)明的擴徑保持部件還包括輔助地對芯繩進行超聲波焊接的技術(shù),例如為了防止芯繩從擴徑保持部件的端部解開而在擴徑保持部件的端部焊接芯繩的技術(shù)。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用于將常溫收縮性管保持為擴徑后的狀態(tài),所述擴徑保持部件是將芯繩卷繞成螺旋狀,通過使芯繩的相鄰的部分彼此嵌合而形成為圓筒形狀而成的,所述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芯繩具有第一平坦面;第二平坦面,其形成于與所述第一平坦面相反的位置;第一凸部,其從所述第一平坦面?zhèn)认鄬τ谒龅谝黄教姑嫘毕蛲怀鲂纬桑⑶已厮鲂纠K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第二凸部,其從所述第二平坦面?zhèn)认蚺c所述第一凸部相同的朝向斜向突出形成,并且沿所述芯繩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第一凹部,其從所述第一凸部的前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一平坦面斜向形成,并且沿所述芯繩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以及第二凹部,其從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側(cè)朝向所述第二平坦面斜向形成,并且沿所述芯繩的長度方向設(shè)置,所述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是通過使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一凸部與相鄰配置的所述芯繩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凹部嵌合,并且使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一凹部與相鄰配置的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二凸部嵌合而構(gòu)成。2.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口部處的寬度小于里部的寬度。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繩的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以平滑膨脹的方式形成,與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的前端嵌合的所述第二凹部及所述第一凹部的里部以平滑擴展的方式形成。4.如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相對于所述第一平坦面傾斜的角度、所述第二凸部相對于所述第二平坦面傾斜的角度、第一凹部相對于所述第一平坦面傾斜的角度以及第二凹部相對于所述第二平坦面傾斜的角度大致等于角度e,該角度e為30度以上且70度以下。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e為40度以上。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e為45度以上且65度以下。7.—種常溫收縮性管單元,在常溫收縮性管的孔內(nèi)插入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擴徑保持部件來擴徑。全文摘要提供一種由芯繩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以及使用擴徑保持部件的常溫收縮性管的擴徑保持方法,當利用芯繩形成擴徑保持部件時,即使不進行焊接,也可以運送或在現(xiàn)場施工時能夠?qū)⒊厥湛s性管保持為擴徑的狀態(tài)。由芯繩(10)形成的擴徑保持部件(1)是這樣構(gòu)成的通過使芯繩(10)的一部分(12)的第一凸部(23)和相鄰配置的芯繩(10)的一部分(11)的第二凹部(26)嵌合,并且通過使芯繩(10)的一部分(12)的第一凹部(25)和相鄰配置的芯繩(10)的一部分(11)的第二凸部(24)嵌合,從而構(gòu)成所述擴徑保持部件。文檔編號H02G1/14GK101673924SQ20091017053公開日2010年3月17日申請日期2009年9月8日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9月10日發(fā)明者田代豐明,高岡功申請人:株式會社維世佳;株式會社藤倉;古河電氣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