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振動型致動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壓電元件等驅動元件對驅動器勵振而使移動體移動的振動型致 動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在以下的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振動型致動器,其具有經(jīng)由螺紋部互相嵌合 的驅動器和移動器、對所述驅動器勵振的壓電元件。當將所述壓電元件的驅動器反復進行二軸且存在相位差的彎曲運動(或彎曲振 動,以下相同)時,驅動器的運動為進行旋轉運動,并向移動器傳遞,而使移動器移動。移動 器經(jīng)由螺紋部與驅動器嵌合,故移動器在本身旋轉力的作用下,向螺紋的軸向移動。在這種 振動型致動器中,移動器能夠以較低速旋轉,同時向沿著所述中心軸的方向進退移動,且具 有能夠獲得大驅動轉矩而發(fā)揮大進退移動力(推進力)的優(yōu)點。作為這樣的彎曲運動的由長條形狀構成的致動器的支承構件,存在例如以下的專 利文獻2等。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一種利用了壓電振動器的振動型回轉儀,該壓電振動器由 長條狀的圓柱壓電陶瓷構成,在其外周面形成有驅動用、檢測及共用接地用的電極圖案,且 若對各電極之間施加規(guī)定電壓則整體進行彎曲運動。壓電振動器在從其兩端隔有規(guī)定距離的兩處位置具有用于進行彎曲運動的節(jié)點 (振動節(jié)),在該節(jié)點的附近分別外插有包括彈性材質的環(huán)狀支承構件,且將該環(huán)狀支承構 件分別裝接于在支承架上豎立設置的兩處凸緣部的安裝孔內,而被支承固定。專利文獻1 日本特表2007-505599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表2002-22451號公報如上所述,在長條狀的振動器的情況下,分別通過彈性材料支承兩端的節(jié)點(振 動節(jié))附近,能夠實現(xiàn)效率良好的彎曲運動。然而,支承振動器的位置雖然適當,但存在這樣的問題當加壓力過小時,每次彎 曲運動支承位置會在長邊方向上產(chǎn)生偏差,導致彎曲運動變得不穩(wěn)定,其結果是,振動器的 進退移動力(推進力)降低。另外,與其相反地存在這樣的問題當加壓力過大時,振動器的動作受到拘束,無 法進行效率良好的彎曲運動,從而導致進退移動力(推進力)降低。進而,還存在這樣的問題需要設置支承環(huán)狀支承構件等振動器的專用的構件,且 需要收納這些構件的空間,故導致難以小型化、且若小型化則難以制造。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現(xiàn)有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降低推進力, 而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振動器(移動體)的振動型致動器。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以小的空間支承振動器(移動體),從而實現(xiàn)小型化的振動型致動器。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簡單地制造小型的振動型致動器的方法。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振動型致動器,其具有致動器主體和支承所述致動器主體的支承 構件,該致動器主體具有筒體、進退自如地設置在所述筒體的內部的移動體及設于所述筒 體的周圍對所述筒體賦予彎曲運動的壓電元件,所述振動型致動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致動器主體通過具有彈性的粘接劑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支承構件進行 所述彎曲運動的狀態(tài)。在本發(fā)明中,通過由在硬化后具有適度彈性的粘接劑來支承致動器主體,而不需 要如現(xiàn)有那樣通過加壓力來支承。由此,無需進行加壓力的調整,而能夠使致動器主體的彎 曲運動穩(wěn)定。其結果是,能夠防止移動體的推進力的降低。例如,在本發(fā)明的結構中,所述支承構件由一組支承架與罩體構成,所述致動器主 體被支承在由所述支承架與罩體組合形成的框體的內側。在這種情況下,可構成為,所述粘接劑涂敷于形成在所述致動器主體與所述支承 架的內表面之間及所述致動器主體與所述罩體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中。 在上述方式中,通過在形成于致動器主體與支承架及罩體之間的間隙涂敷粘接劑 能夠支承致動器主體。由此,無需確保用于安裝彈性體的專用的空間,而能夠小型化振動型 致動器。例如,在本發(fā)明的結構中,撓性電纜設于所述壓電元件的周圍,所述粘接劑涂敷于 所述撓性電纜的外表面。在上述方式中,能夠確保與各壓電元件的電連接的同時支承致動器主體。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支承架及所述罩體均具有側部,所述罩體的側部 被組合位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在與所述罩體之間凹凸嵌合而將所述支承 架與所述罩體之間定位的凸部,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與所述凸部對置的內表面形成有作 為所述粘接劑的樹脂積存部而發(fā)揮功能的凹部。由此,能夠簡單且高精度地進行罩體相對于支承架的定位,并且能夠抑制粘接劑 向外部露出的情況。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支承架具有第一平面部;在所述第一平面部的 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高度方向形成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所述罩體具有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 與所述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相反的方向形成的第三側部及第四側部,在由所述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側部、所述第二側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圍成的空 間內,所述致動器主體經(jīng)由所述粘接劑而分別被支承于所述第一平面部的內表面、所述第 二平面部的內表面、所述第一側部的內表面及所述第二側部的內表面。在致動器主體與支承構件之間能夠經(jīng)由粘接劑而支承致動器主體的上下左右,由 此,能夠相對于外力而穩(wěn)定地支承致動器主體。另外,能夠形成粘接劑難以向外部流出的結 構。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在所述第三側部及所述第四側部的裙部形成有所述 左右方向的間隔朝向基端逐漸擴展的引導部。由此,在將罩體的側部滑動移動到支承架11
6的側部而裝入時,所述罩體的引導部與形成于支承架的外表面的凸部抵接之際,所述引導 部向使所述罩體的第三側部及第四側部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隔擴展的方向作用,從而能夠順 暢地將罩體的側部沿著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裝入凹凸嵌合的位置。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側部及所述第二側部分別在相對于所述左 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X1-X2)多個分離而形成,在被分離的所述第一側部之間或所述第 二側部之間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平面部一體延伸的安裝部,在各第一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及各第二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分別 涂敷有所述粘接劑。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分別涂敷于所述第一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所 述第二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所述第一平面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及所述第二平 面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的所述粘接劑位于相對于前后方向(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由此,能夠在致動器主體的上下左右平衡良好地涂敷粘接劑,特別是,能夠在關節(jié) (振動節(jié))的位置的上下左右平衡良好地涂敷所述粘接劑,能過效率良好地使筒體進行彎 曲運動,從而能夠有效地增大移動體的進退移動力。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內表面中的 至少一者形成有保持用于涂敷的所述粘接劑的凹部。在上述方式中,能夠在凹部預先積存硬化前的粘接劑,因此,能夠防止粘接劑的浪費?;蛘呤?,將粘接劑嵌入凹部,故即使致動器主體進行彎曲運動,粘接劑也不會錯 位。由此,能夠將致動器主體與支承構件的移動方向上的相對位置關系維持在初始狀態(tài)。另外,通過凹部能夠限制涂敷粘接劑的位置。例如,所述粘接劑為硅酮橡膠。另外,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通過組合支承架與罩體而形成由框體構成的支承構件的工序;(b)在所述支承構件的內部,不與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及所述罩體的內表面相接 而分別隔著規(guī)定的間隙保持致動器主體的工序;(c)向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與所述致動器主體的間隙及所述罩體的內部與致動器 主體的間隙涂敷粘接劑的工序?;蛘呤?,本發(fā)明涉及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d)保持致動器主體的工序;(e)在所述致動器主體兩側中的一側配置保持架,在另一側對置配置罩體的工 序;(f)向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中的一者及所述罩體的內表面與所 述致動器主體中的一者分別涂敷粘接劑的工序;(g)通過組合所述支承架與所述罩體而形成由框體構成的支承構件的工序。在上述方法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粘接劑為硅酮橡膠。在本發(fā)明中,能夠簡單地制造通過粘接劑彈性支承致動器主體的振動型致動器。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在所述支承架形成側部,在該側部的外表面形成凸部,在該 側部的與所述凸部對置的內表面形成凹部,使所述罩體的側部位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此時,通過所述凸部凹凸嵌合所述支承架的側部與所述罩體的側部,將所述支承架與所述罩體之間定位,使用所述凹部作為涂敷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的所述粘接劑的積存部。通過上述結構,能夠將罩體與支承架之間可靠且簡單地組裝,另外,能夠簡單且高 精度地進行罩體相對于支承架的定位。另外,即使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涂敷的所 述粘接劑為例如流動性高的材料,也能過在所述凹部內積存,從而能夠抑制粘接劑向外部 流出的情況。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支承架具有底部;在所述底部的左右方向 (Y1-Y2)的兩側朝向上方(Z1)形成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所述罩體具有上部;在所述上部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下方(Z2)形成 的第三側部及第四側部;其中,所述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支承架的所述底部的內表面、所述第一側部的內表面及所述第二側部的內 表面分別涂敷硬化前的粘接劑的工序;在由所述支承架的所述底部、所述第一側部及所述第二側部圍成的空間內以隔著 所述粘接劑的狀態(tài)保持所述致動器主體,進而在所述致動器主體的上表面涂敷硬化前的粘 接劑的工序;使所述罩體的第三側部及第四側部與所述支承架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的外表 面對置且凹凸嵌合,從而將所述支承架與罩體之間定位的工序。由此,能夠在致動器主體與支承構件之間經(jīng)由粘接劑而支承致動器主體的上下左 右,由此,能夠相對于外力而穩(wěn)定地支承致動器主體。另外,在比罩體的側部更靠內側的位 置的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涂敷粘接劑,因此,能夠形成粘接劑難以向外部流出的結構。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在比形成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的凹部更靠 上方的位置設有粘接劑涂敷的標記。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粘接劑向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的涂敷。另外,通過以所述 標記為基礎,例如在標記表面涂敷粘接劑,而經(jīng)由粘接劑將致動器主體保持在支承架的側 部之間時,或者在粘接劑的自重的作用下,粘接劑順著所述側部向下方移動的情況下,由于 在所述下方具有凹部,因此能夠有效地在所述凹部內積存粘接劑,從而能夠適當?shù)匾种扑?述粘接劑向外部流出的情況。發(fā)明效果在本發(fā)明中,能夠借助粘接劑具有的粘接力來支承致動器主體。由此。無需進行 加壓力的調整,而能夠始終穩(wěn)定地支承致動器主體。因此,能夠防止推進力的降低。另外,通過在致動器主體與支承構件的間隙涂敷粘接劑,能夠支承致動器主體,因 此,能過實現(xiàn)小型的振動型致動器。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振動型致動器(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由支承構件支承 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4是圖3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從圖3的箭頭V方向觀察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振動型致動器的立體圖。圖7是圖6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的主視圖。圖8是圖6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分解立體圖(未圖示粘接劑)。圖9是圖6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分解立體圖(未圖示粘接劑)且示出了其制造 方法的一工序圖。圖10是示出了接著圖9進行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圖(立體圖)。圖11 (a)是表示在致動器主體的側部涂敷的粘接劑的優(yōu)選涂敷位置的示意圖,圖 11(b)是表示比較例的示意圖。圖12是表示振動型致動器的安裝結構的概略的主視圖。附圖標號1致動器主體2移動體4振動筒體4a貫通孔6、7、8、9 壓電元件6a、7a、8a、9a壓電元件的外側電極6b、7b、8b、9b壓電元件的內側電極10支承構件11支承架(支承構件)11A 底部11B前側部11C后側部11D安裝部11E延伸部11F卡止部11G1、11G2 第一側部11H1、11H2 第二側部11a 凹部lib 凸部11c卡止凸部lid安裝孔lie 凹部12罩體(支承構件)12A 上部12B 側部12D引導部12a避讓部
12b避讓凹部12c卡止孔12d避讓孔12f臺階部21、22、40、61 68、70、71 粘接劑30 筐體31卡止部32 凹部33螺紋孔50撓性電纜50A配線部51、52、53、54 連接部56 焊料69 標記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振 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的分解立體圖。首先,參考圖1及圖2對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的基本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1具有振動筒體(驅動器)4 ;插入在該 振動筒體4的內部的移動體2。振動筒體4具有四個側面,從XI方向或X2方向(前后方向)觀察的端面的形狀 呈大致正方形形狀。在振動筒體4的中心形成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4a,在該貫通孔4a的 內周面形成有內螺紋部4al。并且,振動筒體4分別具有一對關節(jié)(振動節(jié))。一關節(jié)設于 長條狀的振動筒體4的一端側(XI),另一關節(jié)設于長條狀的振動筒體4的另一端側(X2)。另外,在振動筒體4的四個側面分別安裝有作為驅動元件發(fā)揮功能的四個壓電元 件6、7、8、9。壓電元件6、7、8、9由發(fā)揮電致伸縮效應的壓電陶瓷形成,且壓電元件6、7、8、9 各自的電介質極化的朝向為厚度方向。壓電元件6與壓電元件8分別設于振動筒體4的對置的側面4A、4C,壓電元件7與 壓電元件9分別設于與上述側面正交的另一側面4B、4D。在壓電元件6、7、8、9中,在外側的 表面設有外側電極6a、7a、8a、9a,在與側面4A、4C、4B、4D對置的內側的表面設有內側電極 6b、7b、8b、9b。在四個壓電元件6、7、8、9的周圍卷繞有撓性電纜50。撓性電纜50由具有絕緣性 及可撓性的聚酰亞胺等薄膜形成,在薄膜的內部配線有多個導電圖案。在撓性電纜50中,具有沿XI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多個連接部51、52、53、54在Y1-Y2 方向上連續(xù)設置,且從連接部51的一端部向外部延伸形成有配線部50A。連接部51、52、53、 54分別具有規(guī)定寬度形成。在連接部51、52、53、54分別形成有貫通孔55,在貫通孔55的 內表面?zhèn)鹊闹車纬捎信c內部中的任一配線圖案連接的連接電極(未圖示)。并且,當隔著壓電元件6、7、8、9將撓性電纜50卷繞于振動筒體4的周圍時,四個
10各連接部51、52、53、54與四個各壓電元件6、7、8、9對置。此時,形成于連接部51、52、53、 54的連接電極與壓電元件6、7、8、9的外表面?zhèn)鹊耐鈧入姌O6a、7a、8a、9a對置。由此,在各 貫通孔55中流入焊料56 (例如參考圖4),從而能夠分別軟釬焊壓電元件6、7、8、9的外表面 側的外側電極6a、7a、8a、9a與連接部51、52、53、54的各連接電極。并且,壓電元件6、7、8、9 的內表面?zhèn)鹊膬葌入姌O6b、7b、8b、9b接地用,例如經(jīng)由線束(未圖示)與設于撓性電纜50 上的接地電極(未圖示)連接。移動體2為軸體,其軸中心呈直線狀。并且,在移動體2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向軸向 (X1-X2方向)連續(xù)的外螺紋部2a。外螺紋部2a具有與形成于振動筒體4的內周面的內螺紋部4al相同的螺距,但外 螺紋部2a的中徑比內螺紋部4al的中徑稍小。由此,在移動體2的外螺紋部2a嵌合于振 動筒體4的內螺紋部4al時,移動體2具有向與軸中心01正交的方向稍許的晃動(間隙), 但即使要將移動體2向沿著軸中心0 1的方向移動,外螺紋部2a的螺紋牙也不會超過內螺 紋部4al的螺紋牙。即,移動體2以相對于振動筒體4以在軸向產(chǎn)生晃動的方式嵌合,但移 動體2不會相對于振動筒體4向軸向脫出。而且,如上所述,內螺紋部4al可以形成在振動筒體4側的貫通孔4a內的整個長 度上,但也可以僅僅分別形成在貫通孔4a內的兩端的關節(jié)附近。這樣,能夠減少內螺紋部 4al與外螺紋部2a之間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夠效率良好且順暢地進行螺紋輸送?;蛘呤牵部梢詷嫵蓛H僅在貫通孔4a的中心部形成內螺紋部4al的結構。從未圖示的驅動電路經(jīng)由撓性電纜50對壓電元件6、7、8、9賦予規(guī)定的驅動信號。 即,在對壓電元件6賦予使其產(chǎn)生伸展力的驅動振動時,對設于與該壓電元件6對置的位置 的壓電元件8賦予使其產(chǎn)生收縮力的驅動信號。接著,在對與壓電元件6鄰接的壓電元件7 賦予使其產(chǎn)生伸展力的驅動信號時,對設于與該壓電元件7對置的位置的壓電元件9賦予 使其產(chǎn)生收縮力的驅動信號。以下相同,若對互相對置的一壓電元件賦予伸展力則同時對另一壓電元件賦予收 縮力,并使這樣的方式在規(guī)定的周期內按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進行切換時,即對各壓 電元件6、7、8、9賦予相位相差90°的驅動信號時,能夠在振動筒體4上反復產(chǎn)生彎曲運動。 由此,通過預先將振動筒體4支承為能夠進行彎曲運動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在軸向上螺紋輸 送設于貫通孔4a內的移動體2。即,移動體2在振動筒體4的內部被設置成沿著移動方向 進退自如。在這樣的致動器主體1中,通過沿軸向螺紋輸送移動體2,而能夠產(chǎn)生大驅動力。 由此,在例如拍攝裝置中,可預料到應用在使透鏡移動的對焦機構等中。接著,對上述振動型致動器的支承構件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振動型致動器(振動型的致動器主體由支承構件支承 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從圖3的箭頭V方向 觀察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如圖3 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致動器主體1具有由一組支承架11與罩體12構成 的框狀的支承構件10,且被支承在由這些支承構件10構成的框體的內部。支承架11及罩體12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板金加工而形成。支承架11具有板狀的底部(第一平面部)11A ;在前方(XI側)的位置從底部11A的兩側分別垂直豎立設置的一對板狀的前側部11B、11B ;在后方(X2側)的位置從底部11A 的兩側分別垂直豎立設置的一對板狀的后側部11C、11C ;底部11A的一部分從前側部11B、 11B與后側部11C、11C之間向一側的Y1方向延伸的板狀的安裝部11D;向另一 Y2方向延伸 的板狀的延伸部11E,其中,上述這些構件均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板金加工來形成。在底部11A的內表面形成有凹部11a,在外表面形成有凸部lib。凹部11a與凸部 lib通過對底部11A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具有表背一體的關系(參考圖5)。另外,在前側部11B、11B及后側部11CU1C的外表面分別形成有卡止凸部11c、 llc、llc、llc。進而,在安裝部11D穿孔設有安裝孔lid。另外,如圖5所示,安裝部11D從 基端朝向前端彎曲形成,其前端位于比水平面HP更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延伸部11E的 前端形成有俯視下呈大致T字形狀的卡止部11F??ㄖ共?1F的前端的寬度尺寸比撓性電 纜50的配線部50A的寬度尺寸寬。由此,即便在從上方觀察時,延伸部11E被配置于延伸 部11E之上的配線部50A隱藏,也能夠使卡止部11F向配線部50A的兩側(XI及X2方向) 突出,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之后所述的安裝時的操作。罩體12具有上部(第二平面部)12A ;上部12A的兩側向下方垂直折曲形成的一 對側部12B、12B。在上部12A的長邊方向的兩端形成有大致呈U字形狀切開的避讓部12a、 12a。另外,在上部12A的內表面設有通過沖壓加工時的壓痕而形成的避讓凹部12b、12b。 在一對側部12B、12B的前后位置形成有卡止凹部12c、12c、12c、12c,且在其附近穿孔設有 避讓孔12d、12d、12d、12d。在本實施方式中,卡止凹部12c、12c、12c、12c由貫通孔形成。另 外,在側部12B、12B的下端分別一體形成有通過切除一部分而成的臺階部12f、12f。在支承架11的前側部11B、11B與后側部11C、11C的外側安裝罩體12的側部12B、 12B,并使支承架11側的卡止凸部11c、11c、11c、11c分別凹凸嵌合于罩體12側的卡止凹部 12c、12c、12c、12c中,從而能夠組裝支承構件10。接著,對利用支承構件10對致動器主體1支承而形成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 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利用未圖示的卡具將致動器主體1保持為中空狀態(tài)。接著,隔著致動 器主體1在一側配置支承架11,在另一側對置配置罩體12。接著,采用分配器,在例如罩體12的上部12A的內表面或撓性電纜50的連接部52 的表面中的一者上涂敷粘接劑21。同樣地,在例如支承架11的底部11A的內表面或撓性電 纜50的連接部54的表面中的一者上涂敷粘接劑22。在這種狀態(tài)下,使支承架11與罩體 12嵌合。然后,通過使粘接劑21、22硬化,從而能夠在支承構件10 (支承架11與罩體12) 的內部以中空狀態(tài)彈性支承致動器主體1。并且,可以在將從致動器主體1上卸除移動體2的狀態(tài)下的、即具有壓電元件6、7、 8、9及撓性電纜50的振動筒體4配置在支承架11與罩體12對置的空間內,并采用粘接劑 21,22將這些構件的間隙固定之后,即在粘接劑21、22硬化之后,將移動體2安裝在振動筒 體4內。或者是,采用未圖示的卡具將致動器主體1或卸除了移動體2的致動器主體1不 與支承架11及罩體12的內表面接觸而以懸浮的中空狀態(tài)保持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該支 承構件10處于預先將支承架11與罩體12嵌合的狀態(tài)下。然后,采用分配器,在罩體12的 上部12A的內表面與撓性電纜50的表面對置的間隙涂敷粘接劑21,同樣地,在支承架11的底部11A的內表面與撓性電纜50的表面對置的間隙涂敷粘接劑22。而且,如圖3所示,撓性電纜50的配線部50A經(jīng)由形成于延伸部11E與臺階部12f 之間的間隙,而被向支承構件10的外部引出。此處,優(yōu)選粘接劑21、22為能夠在硬化后保持盡量柔軟的狀態(tài)而發(fā)揮彈力的材 料。作為粘接劑21、22的硬度,優(yōu)選基于硬度計A的硬度為43左右。另外,在采用分配器 的情況下,優(yōu)選采用以單液性且具有膏狀的材料,除此之外,優(yōu)選在常溫下硬化且硬化時間 短的材料。作為這樣的粘接劑21、22,例如硅酮橡膠等適當,但并不是局限于硅酮橡膠。如上所述,在支承架11的底部11A的內表面形成有凹部11a、11a,在罩體12的上 部12A的內表面形成有避讓凹部12b、12b。由此,能夠在凹部lla、lla及避讓凹部12b、12b 中積存被涂敷的粘接劑21及粘接劑22,而能夠防止流入多余的部分而造成的粘接劑的浪 費。即,凹部lla、lla及避讓凹部12b、12b具有保持硬化前的粘接劑21、22的功能。因而, 能夠防止粘接劑21、22的量增大到必要以上,從而能夠以較少的量可靠地將致動器主體1 保持、固定在支承構件10內。而且,優(yōu)選的是,支承架11的凹部11a、11a和罩體12的避讓凹部12b、12b 二者均 形成的結構,但也可以至少形成一者。特別是,在支承架11的底部11A形成凹部lla、lla 是適當?shù)?。另外,在硬化前的粘接?1、22的粘度高且流動性低的情況下,也可以構成不具 有凹部lla、lla及避讓凹部12b、12b的結構,但具有凹部lla、lla及避讓凹部12b、12b的 結構從視覺上即可限定涂敷粘接劑21、22的位置,故在這一方面是優(yōu)選的。在形成于支承構件10與致動器主體1之間的間隙中,通過硬化后的粘接劑21、22 所具有的粘接力將致動器主體1彈性支承為被自上下方向柔軟的粘接劑21、22所夾持的狀 態(tài)。這樣,在本發(fā)明中,為通過粘接劑21、22所具有的粘接力來保持致動器主體1的結 構,而不是由加壓力來保持的結構,因此,能夠消除如現(xiàn)有那樣因加壓力的大小而引起的問 題。也就是說,粘接劑21、22在硬化后也具有彈性,能夠支承致動器主體1。由此,能夠穩(wěn)定 地支承振動驅動中的致動器主體1,從而能夠防止推進力的降低。另外,能夠通過在間隙中涂敷粘接劑來進行支承,因此,無需預先在支承構件10 中確保用于配置彈性構件的專用的空間。由此,能夠小型化振動型致動器。為了獲得大推進力,優(yōu)選涂敷粘接劑的位置為振動筒體4的關節(jié)(振動節(jié))的部 分,但并不局限于關節(jié)(振動節(jié))部分。另外,如粘接劑21那樣,粘接劑的形狀可以是半球 狀或圓錐狀等形狀,也可以如粘接劑22那樣,為相對于致動器主體1及支承構件10在前后 方向(X1-X2)上具有比左右方向(Y1-Y2)長的粘接面積的形狀。而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如示出了在四個壓電元件6、7、8、9的周圍卷繞的撓 性電纜50的連接部52、54的表面涂敷粘接劑21、22的結構,但在由未卷繞撓性電纜50的 結構構成致動器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四個壓電元件6、7、8、9中對置的任兩個壓電元件的外 側電極(例如,外側電極6a、8a)的表面涂敷粘接劑21、22的結構?;蛘呤牵部梢允菍⒄辰觿?1、22直接涂敷于振動筒體4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 在振動筒體4上通過在四個倒角部分(例如,鄰接的側面4A與側面4B之間的部分)中的、 互相對置的任兩個倒角部分涂敷粘接劑,也能夠與上述同樣地以中空狀態(tài)來支承。在致動器主體1被保持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形成于撓性電纜50的連
13接部54的表面的焊料56與支承架11的XI側的凹部11a對置,同樣地,形成于連接部52 的表面的焊料56與罩體12的XI側的避讓部12a對置。進而,形成于連接部51、53的表面 的焊料56與形成于支承架11的側部12B、12B的避讓孔(避讓部)12d、12d對置。由此,即 使致動器主體1在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彎曲運動,各焊料56的頂部也不會與形成支承 構件10的支承架11的底部11A、前側部11B、11B及罩體12的上部12A的各內表面抵接,因 而,能夠避免振動驅動中的致動器主體1與支承構件10的干涉,而能夠防止推進力的降低。在圖3 圖5所示的致動器主體1的支承結構中,存在這樣的結構分別在致動器 主體1的下表面與支承架11的底部11A的內表面及致動器主體1的上表面與罩體12的上 部12A的內表面之間涂敷粘接劑21、22。不過,在僅在上下將致動器主體1支承于支承構件10的結構中,在例如施加來自 側部方向的外力的情況下,不僅上下的粘接劑21、22的粘接力弱,就連將致動器主體1保持 于支承構件10的力也弱,故存在致動器主體1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發(fā)生錯位等問題。對此,例如從形成于圖3所示的罩體12的避讓孔12d注入粘接劑,并將致動器主 體1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也經(jīng)由所述粘接劑支承在支承構件10上,通過這種結構, 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其中,在圖3的結構中,所述避讓孔12d形成在位于支承架11的側部11B、11C的外 表面的罩體12的側部12B、12B上,因此,如圖11(b)的示意圖所示,當從避讓孔12d注入流 動性高或粘性低的硬化前的粘接劑40、40時,存在粘接劑40、40順著支承架11的側部11B、 11C與罩體12的側部12B、12B之間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或者是粘接劑40易于從所述避讓 孔12d向外側露出,導致存在外觀損傷、或在振動型致動器使用時被判斷為存在異物而成 為不良品處理的情況。對此,對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振動型致動器的結構進行以下改良。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振動型致動器的立體圖,圖7是圖6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 的主視圖,圖8是圖6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分解立體圖(未圖示的粘接劑),圖9是圖6 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分解立體圖(未圖示粘接劑)且示出了其制造方法的一工序圖,圖 10是示出了接著圖9進行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圖(立體圖)。并且,在圖 6至圖10中,與圖1至圖5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標號。在圖6至圖8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中具有致動器主體1、支承架11及罩體12。致 動器主體1的結構與圖1、圖2及圖4所示的致動器主體1沒有什么變化,故省略其說明。圖7、圖8所示的支承架11具有板狀的底部(第一平面部)11A ;從底部11A的 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向上方(Z1)延伸的板狀的第一側部11G1、11G2;板狀的第二側部 11H1、11H2。如圖8所示,第一側部11G1、11G2在前后方向(X1-X2)上分離形成,在形成于前側 的第一側部11G1與形成于后側的第一側部11G2之間朝向Y1方向形成有與底部11A —體 形成的延伸部11E及卡止部11F。另外,如圖8所示,在形成于前側的第二側部11H1與形成于后側的第二側部11H2 之間朝向Y2方向形成有與底部11A —體形成的安裝部11D。在圖8所示的底部11A上沿前后方向(X1-X2)形成有多個有底的凹部lla、lla。另外,如圖8所示,在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二側部11H1、11H2的外表面形成有卡止凸部11c,在板厚方向上與卡止凸部11c對置的內表面形成有凹部lie。即,卡止 凸部11c與凹部lie處于表背一體的關系。通過沖壓加工等而能夠簡單形成卡止凸部11c 及凹部lie。例如,使如圖8所示的卡止凸部11c的位置位于比圖4的卡止凸部11c的位置 更靠上方的位置。如圖6至圖8所示,罩體12具有板狀的上部(第二平面部)12A;從上部12A的 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向下方(Z2)延伸的板狀的第三側部12B及第四側部12B。如圖6、圖8所示,在第三側部12B及第四側部12B分別形成有卡止凹部12c。在 該實施方式中,卡止凹部12c通過貫通孔形成??ㄖ拱疾?2c形成于在組合支承架11與罩 體12時與形成于支承架11的各卡止凸部11c對置的位置。如圖6、圖7、圖8所示,在罩體12的第三側部12B及第四側部12B的裙部形成有 左右方向(Y1-Y2)的間隔朝向基端(下方向)逐漸擴展的引導部12D、12D。在所述引導部12D、12D中,如圖6所示,在組合支承架11與罩體12時,各引導部 21D在前后方向(X1-X2)分離形成,且在沿前后方向被分離的各引導部12D之間形成有空間 部12E,該空間部12E用于將所述撓性電纜50的配線部50A適當向外側引出,以使引導部 12D、12D不與撓性電纜50的配線部50A及支承架11的延伸部11E、卡止部11F抵接。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如圖9所示,在支承架11上預先涂敷硬化前的粘接劑61 66。將涂敷于支承架11的底部11A的內表面的粘接劑61、62涂敷于形成在所述底部11A 的內表面的凹部lla、lla的位置。由此,即使是流動性高或粘性低的粘接劑61、62的情況 下,也能夠抑制所述粘接劑61、62向底部11A表面擴展而流出外部的情況。另外,如圖9所示,在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二側部11H1、11H2的內表面涂 敷各粘接劑63 66。如圖8、圖9所示,優(yōu)選在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二側部11H1、11H2的內表 面上比凹部lie更靠上方的位置設有告知粘接劑的涂敷位置的標記69。例如,標記69為刻 的標記,但標記69的標記方式并沒有特別限定。標記69提示只要在其附近涂敷粘接劑即 是優(yōu)選的方式。在圖9中,構成了在形成于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二側部11H1、11H2的內 表面的各凹部lie的表面涂敷了粘接劑63 66的圖,不過,特別是,在為流動性高或粘性 低的粘接劑63 66的情況下,在比各凹部lie更靠上方的位置涂敷粘接劑63 66較好。 此時,也可以在各標記69的表面涂敷所述粘接劑63 66,也可以在標記69的稍靠下方位 置涂敷所述粘接劑63 66。無論哪一種情況下,涂敷于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二側 部11H1、11H2的內表面的粘接劑63 66在凹部lie的下方均無法有效利用作為樹脂積存 部發(fā)揮功能的凹部lie,因此,可以將粘接劑63 66涂敷在凹部lie的表面或者是在其以 上的上方位置。如圖9所示,在支承架11的六處涂敷粘接劑63 66。此時,如圖9所示,以涂敷 于前側(XI)的各粘接劑61、63、65位于與前后方向(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由Y1-Y2方 向與Z1-Z2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方式來限制各粘接劑61、63、65的涂敷位置,另外,以涂敷 于后側(X2)的各粘接劑62、64、66位于與前后方向(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由Y1-Y2方 向與Z1-Z2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方式來限制各粘接劑62、64、66的涂敷位置。另外,如圖9所示,在致動器主體1的上表面的兩處涂敷粘接劑67、68。
在致動器主體1的上表面的前側(XI)與后側(X2)分別各涂敷一處粘接劑67、68, 但在將致動器主體1裝入支承構件10內時,以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前側的粘接劑67與 涂敷于支承架11的前側的各粘接劑61、63、65均位于與前后方向(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 (由Y1-Y2方向與Z1-Z2方向形成的平面)、且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后側的粘接劑68與 涂敷于支承架11的后側的各粘接劑62、64、66均位于與前后方向(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 (由Y1-Y2方向與Z1-Z2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方式,來預先對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各粘接 劑67、68的涂敷位置進行限定。接著,如圖10所示,在由支承架11的底部11A、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二側 部11H1、11H2圍成的空間內經(jīng)由六處的粘接劑61 66,并采用規(guī)定的卡具來保持致動器主 體1。此時,在將致動器主體1移動到支承架11的規(guī)定位置時,存在預先涂敷于支承架 11的各側部11G1、11G2、11H1、11H2的內表面的各粘接劑63 66被致動器主體1的移動拽 拉而向下方移動或因自重而向下方流動的可能性,不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各側部11G1、 11G2、11H1、11H2的內表面設置凹部11 e (參考圖8),因此,所述凹部11 e作為樹脂積存部發(fā) 揮功能,而能夠適當?shù)匾种聘髡辰觿?3 66在各側部11G1、11G2、11H1、11H2的表面上順 著下方向而向外部流出的情況。接著,如圖10所示,使罩體12向下方向移動,而裝入支承架11中。此時,使罩體 12的各側部12B沿著支承架11的第一側部11G1、11G2、11H1、11H2的外表面滑動移動。此 時,形成于罩體12的各側部12B的裙部的引導部12D在保持架11的第一側部11G1、11G2及 第二側部11H1、11H2的外表面上向下方向滑動移動,之后,當與形成于第一側部11G1、11G2 及第二側部11H1、11H2的外表面的卡止凸部11c抵接時,左右方向(Y1-Y2)的寬度朝向基 端(下方)逐漸擴展形成的引導部12D容易與卡止凸部11c的表面相碰,從而以使罩體12 的第三側部12B與第四側部12B之間的左右方向(Y1-Y2)的間隔擴展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其 結果是,能夠使罩體12的各側部12B、12B沿著支承架11的各側部11G1、11G2、11H1、11H2 的外表面順暢地移動。然后,當形成于保持架11的卡止凸部11c與形成于罩體12的卡止凹部12c凹凸 嵌合時,罩體12被固定于支承架11而被定位。此時,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上表面的粘接劑67、68與罩體12的上部12A的內表 面抵接。之后,當以常溫經(jīng)過規(guī)定時間時,各粘接劑61 68硬化,而能夠卸除卡具。而且, 在不損傷振動型致動器的性能的范圍內,可以實施相對于粘接劑的硬化的熱處理、加濕處 理、UV光照射等粘接劑的硬化促進處理。在經(jīng)由圖9、圖10的制造工序而形成的圖6、圖7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振動型致動 器中,致動器主體1的上下左右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形成經(jīng)由粘接劑61 68而被支承 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相對于外力穩(wěn)定地支承致動器主體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承架11的各側部11G1、11G2、11H1、11H2的外表面形 成有卡止凸部11c,在內表面形成有凹部lie,并且,通過沖壓加工等表背一體形成所述卡 止凸部11c與凹部lie。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所述卡止凸部11c將罩體12的各側部12B、12B與支承架11
16的各側部11G1、11G2、11H1、11H2凹凸嵌合,而能夠將罩體12與支承架11之間定位,且使形 成于卡止凸部11c的背面的凹部lie作為對于涂敷于支承架11的各側部11G1、11G2、11H1、 11H2的內表面的各粘接劑63 66的樹脂積存部來發(fā)揮作用。由此,通過形成于側部的表 背面的凸部與凹部,能夠簡單且高精度地進行罩體12相對于支承架11的定位,并且能夠有 效地抑制粘接劑63 66向外部流出的情況。在圖6、圖7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1(a)的示意圖所示,對所述側部中位于致 動器主體2側的支承架11的側部11G、11H的內表面賦予涂敷于致動器主體2與支承構件 10的側部之間的粘接劑70、71,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側部11G、11H設有作為樹脂積存 部的凹部,因此,與圖11(b)所示的支承構件的結構相比,能夠有效地抑制粘接劑向外部流 出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形成于支承架11的第一側部11G1、11G2及第二側 部11H1、11H2在前后方向(X1-X2)上分離形成,從而能夠由各第一側部11G1、11G2及各第 二側部11H1、11H2之間,以與底部11A —體簡單的結構來形成用于安裝于電子設備等的安 裝部11D及卡止部11F。并且,在圖6、圖7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中,構成了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在前側的 上下左右、后側的上下左右共計八處而經(jīng)過粘接劑61 68來支承致動器主體1的結構,從 而能夠更穩(wěn)定地支承致動器主體1。另外,以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前側的各粘接劑61、63、65、67位于與前后方向 (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由Y1-Y2方向與Z1-Z2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方式來限制各粘接 劑61、63、65、67的涂敷位置,且以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后側的各粘接劑62、64、66、68位 于與前后方向(X1-X2)交的同一面內(由Y1-Y2方向與Z1-Z2方向形成的平面)的方式來 限制各粘接劑62、64、66、68的涂敷位置,由此,能過使各粘接劑61 68的涂敷位置與關節(jié) (振動節(jié))的位置匹配,并能夠使振動筒體4有效進行彎曲運動,而能夠有效地增大移動體 2的進退移動力。如圖8、圖9所示,在保持架11的底部11A的內表面形成有保持被涂敷的粘接劑 61、62的有底的凹部lla、lla。由此,能過適當?shù)貙⒂不暗恼辰觿?1、62積存在凹部11a、 11a中,而能夠抑制向外部流出的情況。在圖6、圖7所示的振動型致動器中,如圖9所示,涂敷于致動器主體1的前側(XI) 的粘接劑61、63、65、67被賦予設于所述致動器主體1的撓性電纜50的各連接部51 54 的表面。此時,能夠與焊料56的位置重疊來賦予粘接劑61、63、65、67。另一方面,涂敷于致 動器主體1的后側(X2)的粘接劑62、64、66、68被賦予設于所述致動器主體1的各壓電元 件6 9的各表面。其中,粘接劑相對于致動器主體1的賦予的部位沒有特別地限定。另外,在上述方 式中,對焊料56的位置賦予粘接劑61、63、65、67,因此,與圖3、圖4的結構不同,在與焊料 56對置的支承構件10的位置沒有設置避讓部。接著,對振動型致動器向其他電子設備固定的固定方法進行說明。本發(fā)明的振動型致動器的保持架11被固定于例如照相機等電子設備的筐體內。如圖12所示,在電子設備內的筐體30設有卡止部31、凹部32、螺紋孔33。在振動 型致動器中,將向Y1方向鼓出的卡止部11F插入而卡止于筐體30側的卡止部31中并且將向保持架11的底部11A的外表面突出的凸部lib嵌合于筐體30側的凹部32中。此時,如圖3所示,卡止部11F的寬幅部分在撓性電纜50的配線部50A的兩側露 出,能夠在觀察到的同時將卡止部11F插入卡止部31中,從而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安裝時的操作。在上述方式中,通過將保持架11側的凸部lib嵌合于筐體30側的凹部32中,能 夠在將支承構件10定位的狀態(tài)下高精度地安裝筐體30。另外,保持架11側的外表面的凸 部lib與其內表面的凹部11a處于表背一體的關系,故在外表面凸部lib限定支承構件10 相對于筐體30的安裝位置,在內表面凹部11a限定作為粘接劑22的涂敷位置。即,在本發(fā) 明中,凹部11a與凸部lib作為用于將振動型致動器整體相對于筐體30精度良好地安裝的 安裝基準部而發(fā)揮功能。接著,將形成于安裝部11D的安裝孔lid與筐體30側的螺紋孔33重合。然后,用 螺釘35螺接安裝孔lid與螺紋孔33。從水平方向朝向下方向變位的狀態(tài)下的安裝部11D 在用螺釘35緊固時,變形為水平狀態(tài)并產(chǎn)生加壓力,因此,不必使用彈簧墊圈(止動墊圈) 或防松墊圈(波形墊圈)而將振動型致動器牢固地固定在筐體上。另外,安裝部11D及延伸部11E形成為向相對于移動方向(X方向)正交的Y方向 鼓出。因此,在將振動型致動器向筐體30安裝時,能夠避免緊固螺釘35的改錐等工具與沿 移動方向延伸的移動體2抵接等的干涉。由此,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將振動型致動器安裝在 筐體上。而且,也能夠使振動型致動器從圖3、圖6所示的狀態(tài)以旋轉上下180度的狀態(tài)或 以規(guī)定角度傾斜的狀態(tài)安裝在電子設備等。特別是,如圖6所示,在將致動器主體1的上下 左右在其與支承構件10之間經(jīng)由粘接劑而支承的結構中,能夠穩(wěn)定地將致動器主體1支承 為中立狀態(tài),因而,能夠提高振動型致動器的安裝的自由度。如上所示,在本發(fā)明中,將由一組支承架11與罩體12構成的支承構件10的內部 以中空狀態(tài)保持的致動器主體1通過在保持架11的內表面與致動器主體1的間隙及罩體 12的內表面與致動器主體1的間隙涂敷的粘接劑21、22而被彈性支承。無需加壓力,通過 粘接力就能夠將致動器主體1彈性支承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因此不會降低推進力而能夠 穩(wěn)定地支承。另外,能夠僅通過在間隙涂敷粘接劑21、22來支承致動器主體1,因而能夠實現(xiàn)小 型的振動型致動器。
權利要求
一種振動型致動器,其具有致動器主體和支承所述致動器主體的支承構件,該致動器主體具有筒體、進退自如地設置在所述筒體內部的移動體及設于所述筒體的周圍對所述筒體賦予彎曲運動的壓電元件,所述振動型致動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致動器主體通過具有彈性的粘接劑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支承構件進行所述彎曲運動的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所述支承構件由一組支承架與罩體構成,所述致動器主體被支承在由所述支承架與罩 體組合形成的框體的內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所述粘接劑涂敷于形成在所述致動器主體與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之間及所述致動器 主體與所述罩體的內表面之間的間隙中。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撓性電纜設于所述壓電元件的周圍,所述粘接劑涂敷于所述撓性電纜的外表面。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所述支承架及所述罩體均具有側部,所述罩體的側部位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 并被與所述罩體的側部組合,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在與所述罩體之間凹凸嵌合而將所述支承架與 所述罩體之間定位的凸部,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與所述凸部對置的內表面形成有作為所 述粘接劑的樹脂積存部而發(fā)揮功能的凹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所述支承架具有第一平面部;在所述第一平面部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高 度方向形成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所述罩體具有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與所 述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相反的方向形成的第三側部及第四側部,在由所述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一側部、所述第二側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圍成的空間內, 所述致動器主體經(jīng)由所述粘接劑而分別被支承于所述第一平面部的內表面、所述第二平面 部的內表面、所述第一側部的內表面及所述第二側部的內表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側部及所述第四側部的裙部形成有所述左右方向的間隔朝向基端逐漸擴 展的引導部。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所述第一側部及所述第二側部分別在相對于所述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X1-X2) 上多個分離而形成,在被分離的所述第一側部之間或所述第二側部之間中的至少一者形成 有與所述第一平面部一體延伸的安裝部,在各第一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及各第二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分別涂敷 有所述粘接劑。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分別涂敷于所述第一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所述第二側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所述第一平面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及所述第二平面部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之間的所 述粘接劑位于相對于前后方向(X1-X2)正交的同一面內。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的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保持用于涂敷的 所述粘接劑的凹部。
11.如權利要求1 10中任一項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其中,所述粘接劑為硅酮橡膠。
12.—種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通過組合支承架與罩體而形成由框體構成的支承構件的工序;(b)在所述支承構件的內部,不與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及所述罩體的內表面相接而分 別隔著規(guī)定的間隙保持致動器主體的工序;(c)向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與所述致動器主體的間隙及所述罩體的內部與致動器主體 的間隙涂敷粘接劑的工序。
13.—種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d)保持致動器主體的工序;(e)在所述致動器主體兩側中的一側配置保持架,在另一側對置配置罩體的工序;(f)向所述支承架的內表面與所述致動器主體中的一者及所述罩體的內表面與所述致 動器主體中的一者分別涂敷粘接劑的工序;(g)通過組合所述支承架與所述罩體而形成由框體構成的支承構件的工序。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支承架形成側部,在該側部的外表面形成凸部,在該側部的與所述凸部對置的 內表面形成凹部,使所述罩體的側部位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此時,通過所述凸部凹凸嵌合所 述支承架的側部與所述罩體的側部,而將所述支承架與所述罩體之間定位,使用所述凹部作為涂敷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的所述粘接劑的積存部。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支承架形成側部,在該側部的外表面形成凸部,在該側部的與所述凸部對置的 內表面形成凹部,使所述罩體的側部位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外表面,此時,通過所述凸部凹凸嵌合所 述支承架的側部與所述罩體的側部,而將所述支承架與所述罩體之間定位,使用所述凹部作為涂敷在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的所述粘接劑的積存部。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架具有底部;在所述底部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上方(Z1)形成的 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所述罩體具有上部;在所述上部的左右方向(Y1-Y2)的兩側朝向下方(Z2)形成的第 三側部及第四側部;所述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支承架的所述底部的內表面、所述第一側部的內表面及所述第二側部的內表面 分別涂敷硬化前的粘接劑的工序;在由所述支承架的所述底部、所述第一側部及所述第二側部圍成的空間內以隔著所述 粘接劑的狀態(tài)保持所述致動器主體,進而在所述致動器主體的上表面涂敷硬化前的粘接劑 的工序;使所述罩體的第三側部及第四側部與所述支承架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的外表面對 置且凹凸嵌合,從而將所述支承架與罩體之間定位的工序。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比形成于所述支承架的側部的內表面的凹部更靠上方的位置設有粘接劑涂敷的標記。
18.如權利要求12 17中任一項所述的振動型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粘接劑為硅酮橡膠。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不會降低推進力而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且能夠小型化的振動型致動器及其制造方法。在由一組支承架(11)與罩體(12)構成的支承構件(10)的內部以中空狀態(tài)保持致動器主體(1)。在保持架(11)的內表面與致動器主體(1)的間隙及罩體(12)的內表面與致動器主體(1)的間隙采用分配器等而涂敷粘接劑(21、22)。該粘接劑(21、22)為硅酮橡膠等在硬化后發(fā)揮彈性。由此,無需加壓力,通過粘接力就能夠將致動器主體(1)彈性支承在支承構件(10)的內部,因此,不會降低推進力而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另外,由于能夠僅通過在間隙涂敷粘接劑(21、22)來支承,因而能夠實現(xiàn)小型的振動型致動器。
文檔編號H02N2/00GK101873079SQ20101016570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24日
發(fā)明者加藤拓也, 木內慎, 石川潤 申請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