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馬達,尤其是一種具有防止轉子脫出功能的馬達。
背景技術:
請參照圖1所示,為美國發(fā)明第5610462號《BRUSHLESS MOTOR(無刷馬達)》專利案,該專利案揭示第一種具有防止轉子脫出功能的現(xiàn)有馬達8,該馬達8具有一基座81,該基座81設有一軸管811,該軸管811內(nèi)部設置如軸承82及密封墊83等構件,且該軸管811外部結合一定子84,其中該軸承82可供一葉輪85 (即為轉子)的軸桿851結合,且該葉輪85另設有一凸出部852,該軸管811的頂端設置一套蓋86,該套蓋86具有延伸至該凸出部852位置的一延伸壁861 ;借此,在該馬達8搬運過程中,或當該定子84驅動該葉輪85旋轉作動時,該延伸壁861配合該凸出部852所提供的擋止作用,可達到防止該葉輪85脫出的功能。然而,該馬達8未能利用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構件(如定子84的相關構件等),直接防止該葉輪85脫出;而必須額外于該軸管811的頂端另設置該套蓋86,方能夠達到防止該葉輪85脫出的功能;因此,除導致該馬達8的構件數(shù)量繁多及結構復雜度增加外,在該馬達8的組裝作業(yè)時,亦容易相對增加組裝步驟的繁瑣及零件的脫落,造成組裝上的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該現(xiàn)有馬達8的葉輪85必須形成該凸出部852,造成該葉輪85的不易開模,必須制造結構復雜的模具,造成開模制造成本提高,且具有難以量產(chǎn)及品質(zhì)控管不易等諸多問題。請參照圖2所示,為中國臺灣申請案號第97121722號《馬達》發(fā)明申請案,該發(fā)明申請案揭示第二種具有防止轉子脫出功能的現(xiàn)有馬達9,該馬達9具有一殼座91,該殼座91設有一軸管911,該軸管911內(nèi)部設置一軸承912,該軸承912可供一轉子92的轉動軸921結合,該轉動軸921外周面設有一環(huán)槽922 ;又,該馬達9另具有結合于該軸管911外部的一定子組93,該定子組93設有一絕緣套931,該絕緣套931的內(nèi)周面形成數(shù)個限位件932,該限位件932抵壓該軸承912且伸入該環(huán)槽922,以達到防止該轉子92脫出的功能。相較于前述第一種現(xiàn)有馬達8必須額外設置該套蓋86,方能夠達到防止該葉輪85脫出的功能;該第二種現(xiàn)有馬達9直接利用其驅動該轉子92旋轉的必要構件,即該定子組93的絕緣套931形成該限位件932,而同樣可達到防止該轉子92脫出的功能,使現(xiàn)有馬達9的整體構件組成相對更為精簡。然而,該第二種現(xiàn)有馬達9的限位件932直接抵壓該軸承912,亦即該限位件932及該軸承912之間為無間隙的結構設計;當該現(xiàn)有馬達9進行組裝時,該轉子92的轉動軸921必須以迫入方式穿伸通過各該限位件932之間,方能夠順利與該軸承912結合;但是由于該限位件932及該軸承912之間無任何間隙,造成該轉動軸921以迫入方式通過各該限位件932的過程中,該限位件932及該軸承912之間無法提供各該限位件932適當?shù)淖冃慰臻g,因此,該轉動軸921在壓迫各該限位件932伸入該環(huán)槽922時,容易導致各該限位件932損壞或斷裂,造成組裝上的諸多不便,故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目的乃解決上述現(xiàn)有馬達所存在的問題,以提供一種馬達,該馬達是直接以其定子的絕緣套組形成限位件,用以達到防止轉子脫出的功能,以有效精簡馬達結構復雜度。本發(fā)明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馬達,該馬達能夠提供該限位件適當?shù)淖冃慰臻g,以有效防止該限位件于組裝過程中受到過度壓迫而損壞或斷裂。根據(jù)本發(fā)明馬達至少包含一基座、一轉子及一定子。該基座設有一軸管,該軸管具有一開口端及一封閉端,且該軸管內(nèi)部設置一軸管內(nèi)裝組件,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具有朝向該開口端的一頂部;該轉子設有一轉動軸,該轉動軸可旋轉地結合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且該轉動軸具有一扣持槽;該定子結合于該基座的軸管,該定子設有至少一限位件,該限位件具有朝向該轉動軸的一末端,且該限位件另具有朝向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一底部,該底部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之間具有一間隙,該間隙作為一變形空間,該變形空間用以供該限位件變形,使該末端伸入至該轉動軸的扣持槽。所述限位件的底部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設置一彈性緩沖件。所述軸管內(nèi)裝組件至少具有一軸承,該軸承具有一穿孔,該轉子的轉動軸穿伸結合該穿孔,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為該軸承朝向該開口端的一端面。所述馬達在該轉動軸的徑向上,該限位件的末端至該軸承的穿孔孔壁具有一徑向距離,該徑向距離小于或等于該間隙的軸向距離所述定子包含一絕緣套組、一硅鋼片組及一線圈組,該絕緣套組結合該硅鋼片組,該線圈組繞設于該絕緣套組,以構成該定子,且該限位件于相對該末端的另一端連接于該絕緣套組。所述限位件與該絕緣套組的連接部位與該軸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一彈空間隙。所述軸管的外周壁形成一定位肩部,該定子結合于該軸管的外周壁且定位于該定位肩部。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形成一徑縮部,該徑縮部用以形成該扣持槽。所述限位件朝向該輪轂的一側表面設置一集塵部。該集塵部可以為凹槽或粗糙面。本發(fā)明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本發(fā)明馬達可借助能夠直接以該定子的絕緣套組的限位件設計,用以達到防止該轉子脫出的功能,以有效精簡馬達結構復雜度,且具有開模容易及方便量產(chǎn)等優(yōu)點,進而達到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同時更可于該限位件的底部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之間形成間隙,作為該限位件的變形空間,借此,以達到提升組裝便利性的功效。
圖1:第一種現(xiàn)有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2:第二種現(xiàn)有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3:本發(fā)明馬達的立體分解圖。
圖4:本發(fā)明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5:本發(fā)明馬達的絕緣套組的立體外觀圖。圖6:本發(fā)明馬達的局部組裝示意圖(一)。圖7:本發(fā)明馬達的局部組裝示意圖(二)。圖8:本發(fā)明馬達的限位件設有集塵部時的局部剖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本發(fā)明〕1基座11基板12軸管 121封閉端122開口端 13軸管內(nèi)裝組件13a頂部 131軸承132耐磨片 14定位肩部 2轉子21輪轂22轉動軸 221扣持槽3定子31絕緣套組32硅鋼片組 33線 圈組34限位件 341末端342底部 343集塵部 D徑向距離 G彈空間隙d 間隙〔現(xiàn)有技術〕8馬達81基座 811軸管82軸承83密封墊 84定子 85葉輪851軸桿852凸出部 86套蓋 861延伸壁 9馬達91殼座911軸管 912軸承 92轉子921轉動軸 922環(huán)槽 93定子組 931絕緣套932限位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圖3及4所示,本發(fā)明馬達至少包含一基座1、一轉子2及一定子3。該基座I可作為散熱風扇的框體結構或其他適當?shù)挠猛?;該轉子2可旋轉地結合該基座I ;該定子3用以驅動該轉子2旋轉作動。該基座I具有一基板11,該基板11中央設置一軸管12,該軸管12朝向該基板11的一端為一封閉端121,另一端則形成一開口端122 ;又,該軸管12內(nèi)部可供置入一軸管內(nèi)裝組件13,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具有一頂部13a,該頂部13a為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最接近該軸管12的開口端122的一端面,且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為各種能夠裝設于該軸管12且提供不同功能的相關構件,例如:耐磨片、軸承、油封或防塵片等(其相關功能為熟悉該項技術者可以理解,在此容不贅述),其中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可至少包含一軸承。本實施例中,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包含一軸承131及一耐磨片132,該軸承131具有一穿孔,該穿孔可供該轉子2可穿伸結合,該耐磨片132設置于該軸承131與該軸管12的封閉端121之間,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頂部13a為該軸承131朝向該開口端122的一端面;另外,該軸管12的外周壁于徑向上形成接鄰于該開口 122的一縮徑部,以便借助該縮徑部于該軸管12的外周壁形成一定位肩部14,該定位肩部14可以供該定子3組裝定位。
該轉子2包含一輪轂21及一轉動軸22,該輪轂21的外周面可形成數(shù)個葉片(未繪示),使該轉子2可做為一般散熱風扇的扇輪;該轉動軸22 —端結合于該輪轂21的內(nèi)側中央部位,另一端穿伸該軸承131且抵接該耐磨片132,以便該轉動軸22可旋轉地結合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另外,該轉動軸22的外周面形成一徑縮部,以利用該徑縮部形成一扣持槽221,該扣持槽221鄰近該輪轂21并遠離該轉動軸22的底端(以圖式方向為主),以便該轉動軸22鄰近底端的外周面亦可用以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呈大面積的可旋轉的相互結合,進而提升該轉子2的旋轉穩(wěn)定性。該定子3套設結合于該軸管12的外周壁,并可定位于該定位肩部14,且該定子3與該軸管12之間較佳可以緊配合方式、粘著方式或其他適當方式進行固定,以進一步確保該定子3與該軸管12之間的組裝穩(wěn)固性;又,該定子3于通電后,即可用以驅動該轉子2旋轉作動(該定子3用以驅動該轉子2旋轉的作動原理,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容不贅述)。更詳言之,該定子3主要包含一絕緣套組31、一硅鋼片組32及一線圈組33,其中該絕緣套組31用以結合該硅鋼片組32,該線圈組33繞設該絕緣套組31以構成該定子3 ;本實施例中,該絕緣套組31包含一上絕緣套及一下絕緣套,該上絕緣套及下絕緣套包夾該娃鋼片組32,以作為該硅鋼片組32與該線圈組33之間的絕緣結構。又如圖5所示,該絕緣套組31連接有至少一限位件34 (該限位件34與該絕緣套組31的連接方式可為一體成型或組裝結合),該限位件34具有朝向該轉動軸22的一末端341,且該限位件34另具有朝向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一底部342,請配合參照圖4所示,該底部342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頂部13a之間具有一間隙d,該間隙d作為一變形空間,當該轉子2的轉動軸22以迫入方式軸向穿伸通過該限位件34時,該間隙d可以作為該限位件34的變形空間,使該限件件34的末端341可以更順利地伸入至該轉動軸22的扣持槽221,借以防止該轉子2松脫。請依前揭圖式并配合參照圖6所示,本發(fā)明馬達于組裝時,可先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裝設于該軸管12內(nèi)部,再將該定子3套設結合于該軸管12的外周壁,并使該定子3的限位件34伸入至該軸管12的開口端122范圍;此時,即可將該轉子2的轉動軸22以迫入方式穿伸通過該限位件34,使該轉動軸22可旋轉地結合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 ;如圖7所示,在該轉動軸22穿伸通過該限位件34的過程中,由于該限位件34的底部342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頂部13a之間形成有間隙d,該間隙d作為該限位件34的變形空間,因此,該轉子2的轉動軸22通過該限位件34時,該限位件34可更容易變形,且當該轉子2的轉動軸22通過該限位件34后,該限位件34即可回復原狀而順利地伸入至該轉動軸22的扣持槽221,除具有更佳的組裝便利性外,亦兼可有效防止該限位件34于組裝過程中損壞或斷裂。借助前揭的結構特征,本發(fā)明馬達的主要特點在于:本發(fā)明馬達能夠直接以該定子3的絕緣套組31的限位件34設計,用以達到防止該轉子2脫出的功能,而無須設置其他用以防止該轉子2脫出的構件,以有效精簡本發(fā)明馬達的整體結構復雜度。更重要的是,基于該絕緣套組31的限位件34的技術概念,本發(fā)明馬達進一步于該限位件34的底部342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頂部13a之間形成該間隙d,以便在該轉動軸22穿伸通過該限位件34的過程中,可進一步利用該間隙d作為該限位件34的變形空間,使該限位件34更容易伸入至該轉動軸22的扣持槽221,以有效防止該限位件34于組裝過程中損壞或斷裂,進而提供較佳的組裝便利性。
又,本發(fā)明馬達基于上述的技術概念,亦可具有以下其他附屬結構特征,以提供更為完善的功能,其中: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馬達在該轉動軸22的徑向上,該限位件34的末端341至該軸承131的穿孔孔壁具有一徑向距離D,該徑向距離D較佳小于或等于該間隙d的軸向距離;借此,當利用該間隙d作為該限位件34的變形空間時,該變形空間具有更足夠的空間可供該限位件34,以確保該限位件34不會受到該轉動軸22的過度壓迫而損壞或斷裂。本發(fā)明馬達較佳于該限位件34的底部342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頂部13a之間所形成的間隙d中設置一彈性緩沖件(即為各種具有彈性功能的構件);借此,當利用該間隙d作為該限位件34的變形空間時,該彈性緩沖件可提供該限位件34較佳的彈性緩沖功能,以更有效地確保該限位件34不會損壞或斷裂。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馬達的限位件34與該絕緣套組31的連接部位與該軸管12的開口端122之間,較佳進一步形成一彈空間隙G ;借此,在該轉子2的轉動軸22以迫入方式穿伸通過該限位件34時,該彈空間隙G具有足夠的空間可以供該限位件34更容易向下傾斜變形,且較不易碰撞該軸管12的開口端122。如圖8所示,該限位件34朝向該輪轂21的一側表面較佳可以設置一集塵部343,該集塵部343可以為凹槽或粗糙面等結構設計;借此,該集塵部343可用以集中收集灰塵,以防止灰塵掉落至該軸管12內(nèi)部。如上所述,本發(fā)明馬達確可達到如下所述的諸多功效:本發(fā)明馬達可借助能夠直接以該定子3的絕緣套組31的限位件34設計,用以達到防止該轉子2脫出的功能,以有效精簡馬達結構復雜度,且具有開模容易及方便量產(chǎn)等優(yōu)點,進而達到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本發(fā)明馬達更可于該限位件34的底部342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13的頂部13a之間形成間隙山作為該限位件34的變形空間,借此,以達到提升組裝便利性的功效。
權利要求
1.一種馬達,其特征包含: 一個基座,設有一個軸管,該軸管具有一個開口端及一個封閉端,且該軸管內(nèi)部設置一個軸管內(nèi)裝組件,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具有朝向該開口端的一個頂部; 一個轉子,設有一個轉動軸,該轉動軸能旋轉地結合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且該轉動軸具有一個扣持槽;及 一個定子,結合于該基座的軸管,該定子設有至少一個限位件,該限位件具有朝向該轉動軸的一個末端,且該限位件另具有朝向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一個底部,該底部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之間具有間隙,該間隙作為變形空間,該變形空間供該限位件變形使該末端伸入至該轉動軸的扣持槽。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至少具有一個軸承,該軸承具有一個穿孔,該轉子的轉動軸穿伸結合該穿孔,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為該軸承朝向該開口端的一個端面。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在該轉動軸的徑向上,該限位件的末端至該軸承的穿孔孔壁具有一個徑向距離,該徑向距離小于或等于該間隙的軸向距離。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定子包含一個絕緣套組、一個硅鋼片組及一個線圈組,該絕緣套組結合該硅鋼片組,該線圈組繞設該絕緣套組,以構成該定子,且該限位件于相對該末端的另一端連接于該絕緣套組。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限位件與該絕緣套組的連接部位與該軸管的開口端之間形成彈空間隙。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軸管的外周壁形成一個定位肩部,該定子結合于該軸管的外周壁且定位于該定位肩部。
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轉動軸的外周面形成一個徑縮部,該徑縮部形成該扣持槽。
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限位件朝向該輪轂的一側表面設置一個集塵部。
9.按權利要求8項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集塵部為凹槽或粗糙面。
10.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該限位件的底部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設置一個彈性緩沖件。
全文摘要
一種馬達,包含一基座、一轉子及一定子。該基座設有一軸管,該軸管內(nèi)部設置一軸管內(nèi)裝組件,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具有一頂部;該轉子的一轉動軸結合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該轉動軸具有一扣持槽;該定子結合于該基座的軸管,該定子設有至少一限位件,該限位件具有朝向該轉動軸的一末端,且該限位件另具有朝向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一底部,該底部與該軸管內(nèi)裝組件的頂部之間具有一間隙,該間隙作為一變形空間,藉此,在該轉動軸組裝時,該變形空間可供該限位件變形,使該末端更容易伸入至該轉動軸的扣持槽,以防止該限位件損壞或斷裂。
文檔編號H02K3/34GK103095017SQ2011103473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1日
發(fā)明者洪銀樹 申請人:建準電機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