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接線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包括:艤裝線;跨接線(23);連接栓座,該連接栓座安裝于艤裝線的端部;連接栓,該連接栓安裝于跨接線(23)的端部;筐體(10),該筐體(10)設置在車輛底板下方,在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形成有供連接栓導入的開口部,并將連接栓座從與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導入,來與連接栓連接;隔水框(2),該隔水框(2)以能裝拆的方式安裝于筐體(10)的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并形成有具有導入口的傾斜面,該導入口供連接栓從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的斜下方導入;以及夾持部(5),該夾持部(5)以狀態(tài)安裝于傾斜面(2b),并對跨接線(23)進行夾持。
【專利說明】跨接線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配置在軌道車之間的跨接線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在列車的各車輛中,用于傳遞列車編組中的與安全性控制相關的指令信息(例如剎車指令及導電弓升降指令等)的同步控制線、即艤裝線(日文:艤裝線)在各車輛的底板下方沿著車輛的長邊方向(車輛行進方向)鋪設,在鋪設于各車輛的艤裝線上連接有跨接線(日文\ >〃線)。在跨接線的兩端設置有連接器(連接栓),在艤裝線的端部設置有與上述連接栓電連接的連接器(連接栓座(日文:接続受《栓))。
[0003]在此,跨接線以能夠應對行駛中的各車輛的運動的方式形成得比連接面的間隔長,并因自重而朝軌道側(cè)撓曲。此外,跨接線要求具有能夠避免因飛石等引起破損的強度,同時,連接栓及連接栓座要求具有能夠應對跨接線拉伸的強度及防止雨水進入的高防水性。
[0004]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I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中,構成為通過使用防水性的連接栓及連接栓座來防止雨水進入,并且通過在跨接線的下部設置保護板來防止跨接線因飛石引起的破損。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平6-37045號公報(圖1等)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9]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代表的現(xiàn)有技術中,不僅使用防水性的連接栓及防水性的連接栓座,而且由于跨接線的重量作用在連接栓上,因此使用具有很大拉伸強度的特殊的連接栓及連接栓座。因而,存在如下技術問題:無法滿足希望使用非防水型的一般的連接栓及連接栓座來實現(xiàn)跨接線連接器的成本降低且希望提高可靠性這樣的需求。
[0010]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作,其目的在于獲得一種能提高可靠性的跨接線連接器。
[0011 ] 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1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實現(xiàn)目的,本發(fā)明的特征是,包括: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該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布線在構成列車的車輛內(nèi);跨接線,該跨接線布線在相鄰的上述車輛間,并將上述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連接;第一連接器,該第一連接器安裝于上述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的端部;第二連接器,該第二連接器安裝于上述跨接線的端部;第一筐體,該第一筐體設置在上述車輛間附近的車輛底板下方,在靠上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形成有供上述第二連接器導入的開口部,并將上述第一連接器從與靠上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導入,來與上述第二連接器連接;第二筐體,該第二筐體以能裝拆的方式安裝于上述第一筐體的靠上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并形成有具有導入口的傾斜面,該導入口能供上述第二連接器從上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的斜下方導入;以及夾持部,該夾持部安裝于上述傾斜面,并對上述跨接線進行夾持。
[0013]發(fā)明效果
[0014]根據(jù)本發(fā)明,跨接線的重量不會直接作用在連接栓上,且能防止雨水附著在連接栓及連接栓座上,因此,起到能提高可靠性這樣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示意表示安裝有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跨接線連接器的列車的圖。
[0016]圖2是跨接線連接器的外觀立體圖。
[0017]圖3是筐體的外觀立體圖。
[0018]圖4是隔水框(日文:水切>9 7 > 一 A)的外觀立體圖。
[0019]圖5是用于對將隔水框從筐體拆下時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0020]圖6是表示夾持部的另一結(jié)構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跨接線連接器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另外,本發(fā)明不受到本實施方式的限定。
[0022]實施方式
[0023]圖1是示意表示安裝有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跨接線連接器100的列車的圖。圖2是跨接線連接器100的外觀立體圖,在圖2中,示出了安裝有蓋3及隔水框2的狀態(tài)下的筐體
10。圖3是筐體10的外觀立體圖,圖4是隔水框2的外觀立體圖,圖5是用于對將隔水框2從筐體10拆下時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
[0024]在圖1中,示出了構成列車編組的兩節(jié)車輛I和設于各車輛I相對的位置處的跨接線連接器100,來作為一例。在各車輛I之間,以能應對行駛中的各車輛I的運動的方式形成得比各車輛I的相對面的間隔長的跨接線23鋪設成因自重朝軌道一側(cè)撓曲的狀態(tài)。
[0025]在各車輛I上,配置有艤裝線22,該艤裝線22是用于傳遞編組中的、與安全性的控制相關的指令信息(例如剎車指令及導電弓升降指令等)的同步控制線。在艤裝線22內(nèi)部的信號線22a的端部安裝有連接栓座21,在該連接栓座21上連接有連接栓20,該連接栓20安裝在跨接線23內(nèi)部的信號線23a的兩端。
[0026]這樣,各車輛I的艤裝線22經(jīng)由跨接線23彼此連接,藉此,例如在從裝載于最前方的車輛I的駕駛臺I/F單元(未圖示)輸出導電弓升降指令時,裝載于各車輛I的導電弓驅(qū)動電路(未圖示)便經(jīng)由艤裝線22及跨接線23接收到導電弓升降指令,來使導電弓(未圖示)動作。
[0027]連接栓座21及連接栓20為一般的非防水型的連接器,在連接栓座21上設置有與信號線22a的數(shù)量相對應的多個銷(例如插孔銷(jack pin)),在連接栓20上設置有與信號線23a的數(shù)量相對應的多個銷(例如插銷)。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只要不特別提及,將信號線22a改稱為艤裝線22,將信號線23a改稱為跨接線23。
[0028]以下,對跨接線連接器100的結(jié)構進行具體說明。圖1所示的跨接線連接器100中,作為主要的結(jié)構,具有筐體10、隔水框2以及安裝在跨接線23兩端的夾持部5。
[0029]筐體10形成為方形,在艤裝線22與跨接線23之間,筐體10呈垂吊狀安裝在各車輛I的底板下方。在筐體10的靠跨接線23 —側(cè)的面上設置有隔水框2。隔水框2的容積比筐體10的容積小,且形成為方形。此外,在筐體10的靠艤裝線22 —側(cè)的面(即筐體10的側(cè)面中、與安裝有隔水框2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上,設置有艤裝線導入部10b。
[0030]在艤裝線導入部IOb上設置有夾持部11。夾持部11具有與后述夾持部5相同的形狀,并配置成使夾持部11的前端成相對于水平方向朝斜下方的角度。通過這樣設置夾持部11,能防止雨水從筐體10與艤裝線22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并且能將艤裝線22固定于筐體10。
[0031]在圖2中,在隔水框2的上部設置有桿8b,在隔水框2的下部設置有卡定部2a,該卡定部2a與設于筐體10側(cè)面的支承部IOa卡合。
[0032]卡定部2a與筐體10的側(cè)面平行且水平地延伸設置。上述卡定部2a在相對于筐體10裝拆隔水框2時使用,例如,只要在將隔水框2安裝于筐體10時能將隔水框2臨時置于上述支承部10a,就能使桿Sb的旋轉(zhuǎn)操作變得容易。另外,在筐體10的側(cè)面與隔水框2之間設置防水用的橡膠墊圈等的情況下,當對桿8b進行操作時,隔水框2以卡定部2a為支點朝對上述橡膠墊圈進行按壓的方向移動,因此,能防止雨水從筐體10與隔水框2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
[0033]在隔水框2的靠車輛I間一側(cè)的面的下側(cè)形成有傾斜面2b,該傾斜面2b朝向筐體10的底部傾斜,并具有跨接線23的導入口 2c(參照后述的圖6)。上述傾斜面2b以越是朝向筐體10的底部則越靠近筐體10的靠車輛I間一側(cè)的面的方式傾斜。此外,在上述傾斜面2b上,設置有由基部5a和夾持體5b構成的夾持部5。
[0034]使用緊固構件16將基部5a安裝于隔水框2的傾斜面2b。另外,通過將防水用的橡膠墊圈等設置在基部5a與傾斜面2b之間,就能防止雨水從基部5a與傾斜面2b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
[0035]夾持體5b呈沿上述基部5a的法線方向(垂直于傾斜面2b的方向)延伸的筒狀,其圍繞跨接線23的外周面,通過將安裝于外周面的緊固構件25旋緊,能將跨接線23的外周面朝軸中心方向施力,來將跨接線23夾入其中進行支承。由于基部5a設置于傾斜面2b,因此夾持體5b配置成使其前端成相對于水平方向朝斜下方的角度(例如相對于水平方向為一 45° )。即,夾持部5配置成使其靠跨接線23導入一側(cè)的面相對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下方。通過這樣設置夾持部5,能防止雨水從跨接線23與夾持體5b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而且,由于跨接線23的端部側(cè)的彎曲度變小,因此能抑制跨接線23劣化。另外,夾持部5的安裝步驟是:在將跨接線23導入隔水框2之前,將夾持部5的基部5a及夾持體5b嵌入跨接線23,然后,利用緊固構件16將基部5a安裝于傾斜面2b,并利用緊固構件25將夾持體5b緊固。
[0036]接著,對蓋3進行說明。蓋3設置在筐體10的供跨接線23及艤裝線22導入的面之外的側(cè)面(例如,靠車輛I側(cè)面一側(cè)的面)。在上述蓋3的設備外側(cè)設置有兩個鉤部6a,這兩個鉤部6a從蓋3的中央附近朝向上側(cè)平行地延伸。鉤部6a的端部與設于筐體10的側(cè)面上部的兩個支軸4a卡合。藉此,蓋3以垂下的狀態(tài)設置于筐體10的側(cè)面。
[0037]在將蓋3從筐體10拆下的情況下,通過使桿8a旋轉(zhuǎn)規(guī)定角度,就能使與桿8a —體設置的爪部(未圖示)與圖3所示的開口部18a周圍的內(nèi)側(cè)的鉤掛脫開。另一方面,在將蓋3安裝于筐體10的情況下,通過使桿8a旋轉(zhuǎn)到圖2所示的位置,上述爪部(未圖示)就會鉤掛在開口部18a周圍的內(nèi)側(cè)。另外,為了防止雨水進入,跨接線連接器100也可以構成為使蓋3的周圍朝筐體10 —側(cè)折曲,且在開口部18a周圍設置橡膠墊圈(未圖示)。若這樣構成,則在將蓋3關閉并對桿8a進行操作時,蓋3就會以支軸4a為支點朝對上述橡膠墊圈進行按壓的方向移動,因此,能防止雨水從筐體10與蓋3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
[0038]在圖3中,在筐體10的供跨接線23導入的面上形成有開口部18b,在筐體10的供跨接線23及艤裝線22導入的面之外的側(cè)面上形成有開口部18a。開口部18a形成為能進行相對于連接栓20裝拆連接栓座21的作業(yè)的大小,開口部18b形成為能將圖4所示的連接栓保持部19導入筐體10內(nèi)的大小。
[0039]在筐體10內(nèi)部的底部設置有封堵板12,該封堵板12是用于封堵隔水框2從筐體10拆下后露出的開口部18b的構件。在列車運行時,使用緊固構件等(未圖示)將封堵板12固定在筐體10的內(nèi)部,但在將隔水框2拆下時,將封堵板12以覆蓋開口部18b的方式安裝于筐體10的側(cè)面。
[0040]在圖4中,在隔水框2的靠筐體10 —側(cè)的面上,設置有對連接栓20進行保持的連接栓保持部19。連接栓保持部19從開口部18b進入筐體10內(nèi)部,在連接栓保持部19的端面上,以使連接栓20的前端朝向筐體10的中心方向的方式設置有多個連接栓20。例如,在設于連接栓20的多個銷(未圖示)與信號線23a連接后,使用緊固構件等(未圖示)將上述連接栓20固定于連接栓保持部19。通過使用連接栓保持部19,在連接栓座21裝拆時操作者不需要對連接栓20進行按壓,因此,能容易地將連接栓座21與連接栓20連接,并且能容易地將連接栓座21從連接栓20拆下。
[0041]圖4所示的桿8b具有:支軸4c,該支軸4c呈與筐體10的側(cè)面平行且水平延伸的棒狀,且在隔水框2的上部設置成能自由旋轉(zhuǎn);抓手24,該抓手24設置成能繞支軸4c轉(zhuǎn)動;以及鉤部6b,該鉤部6b安裝在支軸4c的兩端,并與設于筐體10的側(cè)面上部的兩個支軸4b卡合。
[0042]在將隔水框2安裝于筐體10的情況下,通過以使抓手24靠近跨接線23 —側(cè)的方式使桿8b旋轉(zhuǎn),從而使鉤部6b鉤掛在支軸4b上。由于鉤部6b鉤掛在支軸4b上,因此隔水框2以卡定部2a為支點與筐體10 —側(cè)緊密接觸。另一方面,在將隔水框2從筐體10拆下的情況下,通過以使抓手24靠近支軸4c的上側(cè)的方式使桿8b旋轉(zhuǎn),來使鉤部6b與支軸4b的鉤掛脫開。
[0043]使用圖5,對將蓋3及隔水框2拆下時的動作進行具體說明。(I)首先,如圖5所示,在操作桿8a使其朝從蓋3的正面觀察的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時,與桿8a —體設置的爪部(未圖示)脫開。(2)在蓋3拆下后,將收納在筐體10內(nèi)的封堵板12拆下,并且將連接栓座21從連接栓20拆下。(3)然后,如圖5所示,在操作桿Sb使其朝從隔水框2的側(cè)面觀察的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時,支軸4b與鉤部6b的嚙合脫開。(4)在支軸4b與鉤部6b的嚙合脫開之后,將隔水框2從筐體10拆下。(5)然后,將封堵板12安裝在筐體10的開口部18b處,并將蓋3安裝在開口部18a處。通過封堵開口部18a及開口部18b,例如,在將解除連接的車輛I搬運到車庫等內(nèi)時,能防止雨水附著在連接栓座21上。
[0044]圖6是表示夾持部5的另一結(jié)構例的圖。圖6所示的筐體10及隔水框2為與圖2所示相同的構件,但在圖6所示的隔水框2的傾斜面2b上,安裝有由第一夾持體30a及第二夾持體30b構成的夾持部30,以代替圖1至圖5所示的夾持部5。
[0045]第一夾持體30a設置在跨接線23的上側(cè),其與導入隔水框2的跨接線23的軸線正交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以封堵導入口 2c的上側(cè)。在上述第一夾持體30a上形成有彎曲凹狀的卡合部14a,該卡合部14a形成為比跨接線23的截面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并覆蓋跨接線23的上側(cè)。
[0046]第二夾持體30b設置在跨接線23的下側(cè),其與導入隔水框2的跨接線23的軸線正交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以封堵導入口 2c的下側(cè)。在上述第二夾持體30b上形成有彎曲凹狀的卡合部14b,該卡合部14b形成為比跨接線23的截面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并覆蓋跨接線23的下側(cè)。
[0047]即,夾持部30配置成使其靠跨接線23導入一側(cè)的面相對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下方。另外,利用從上述跨接線23側(cè)的面朝向形成于傾斜面2b的插入孔17螺入的緊固構件16a,來將夾持部30安裝于傾斜面2b。此外,利用朝與跨接線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螺入的緊固構件16b,來將夾持部30以夾住跨接線23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裝于跨接線23的上方及下方。另外,夾持部30的安裝步驟是:在將跨接線23導入隔水框2之后,將第一夾持體30a及第二夾持體30b嵌入跨接線23,并利用緊固構件16b進行臨時固定。然后,利用緊固構件16a將第一夾持體30a及第二夾持體30b安裝于傾斜面2b,并將緊固構件16b旋緊。
[004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跨接線連接器100中,既可以構成為將彈性體15設置在圖2所示的夾持體5b與跨接線23之間,同樣地,也可以構成為將彈性體15設置在圖6所示的卡合部14a、14b與跨接線23之間。通過設置彈性體15,由于能減少作用在跨接線23上的車輛I的振動,因此能抑制跨接線23劣化。此外,通過設置彈性體15,即便跨接線23發(fā)生變形,也能利用彈性體15封堵卡合部14a、14b與跨接線23間的間隙,因此,能防止雨水從上述間隙進入開口部18a。
[0049]此外,通過將防水用的橡膠墊圈等設置在傾斜面2b與夾持部30之間,就能防止雨水從傾斜面2b與夾持部30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
[0050]另外,在圖2中,在隔水框2上沿水平方向并排安裝有兩個夾持部5,但夾持部5的數(shù)量不限定為兩個,既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三個以上。同樣地,在圖6中,夾持部30形成為能對兩根跨接線23進行夾持,但也可以形成為對一根跨接線23或是三根以上的跨接線23進行夾持。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例如將筐體10及隔水框2僅設置在示于圖1的左側(cè)的一方的車輛I上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將筐體10及隔水框2設置在另一方的車輛I上。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了以對跨接線23進行夾持的狀態(tài)安裝于傾斜面2b的圓筒狀的夾持部5或長方體狀的夾持部30,但只要是能以對跨接線23進行夾持的狀態(tài)安裝于傾斜面2b的夾持體,則不限定于夾持部5、30。
[0051]如以上所說明的,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跨接線連接器100包括:艤裝線22,該艤裝線22為在車輛內(nèi)布線的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跨接線23,該跨接線23布線在相鄰的車輛間,用于將艤裝線22連接;連接栓座21,該連接栓座21為安裝于艤裝線22端部的第一連接器;連接栓20,該連接栓20為安裝于跨接線23端部的第二連接器;第一筐體(筐體10),該第一筐體設置在車輛間附近的車輛底板下方,在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形成有供連接栓20導入的開口部18,并將連接栓座21從與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導入,以與連接栓20連接;第二筐體(隔水框2),該第二筐體能裝拆地安裝于筐體10的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并形成有具有導入口 2c的傾斜面2b,其中,上述導入口 2c能使連接栓20從靠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的斜下方導入;以及夾持部5、30,該夾持部5、30安裝于傾斜面2b,并對跨接線23進行夾持,因此,跨接線23的重量不會直接作用于連接栓20,并且能防止雨水進入筐體10內(nèi)。因而,SP便不使用具有很大的拉伸強度及很高的防水性能的特殊的連接栓20及連接栓座21,也能對在各車輛I間傳送的指令信息進行傳送。此外,由于連接栓座21、連接栓20、信號線22a及信號線23a收納在筐體10內(nèi),因此能降低因飛石等而使上述構件發(fā)生破損的可能性。其結(jié)果是,能使用非防水型的一般的連接栓20及連接栓座21來使跨接線連接器100的成本降低,并提高可靠性。特別是,跨接線23的根數(shù)越多、或是連接栓20及連接栓座21的數(shù)量越多,就越是有效。
[0052]此外,由于夾持部5由基部5a和夾持體5b構成,其中,上述基部5a安裝于傾斜面2b,上述夾持體5b呈沿上述基部5a的法線方向延伸的筒狀,并將跨接線23的外周面朝軸中心方向施力來進行夾持,因此能防止雨水從跨接線23與夾持體5b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并且能防止跨接線23的重量直接作用在連接栓20上。
[0053]此外,由于在夾持體5b與跨接線23之間設置有彈性體15,因此能抑制跨接線23的振動,并且能封堵夾持體5b與跨接線23之間的間隙。其結(jié)果是,能使跨接線23長期使用,此外能使防水性能提高。
[0054]此外,夾持部30由第一夾持體30a和第二夾持體30b構成,其中,上述第一夾持體30a呈與傾斜面2b平行且水平延伸設置的長方體,并具有彎曲凹狀的卡合部14a,該卡合部14a形成為比跨接線23的截面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上述第一夾持體30a以上述卡合部14a與跨接線23的上側(cè)卡合的狀態(tài)安裝于傾斜面2b,上述第二夾持體30b呈與傾斜面2b平行且水平延伸設置的長方體,并具有彎曲凹狀的卡合部14b,該卡合部14b形成為比跨接線23的截面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上述第二夾持體30b以上述卡合部14b與跨接線23的下側(cè)卡合的狀態(tài)安裝于傾斜面2b,由于夾持部30具有上述結(jié)構,因此能防止雨水從跨接線23與夾持體5b之間進入筐體10內(nèi)部,并且能防止跨接線23的重量直接作用在連接栓20上。特別是在夾持部30將多根跨接線23導入隔水框2的情況下,是有效的。
[0055]此外,由于在卡合部14a、14b與跨接線23之間設置有彈性體15,因此能抑制跨接線23的振動,并且能封堵夾持體5b與跨接線23之間的間隙。其結(jié)果是,能使跨接線23長期使用,此外能使防水性能提高。
[0056]此外,隔水框2包括桿8b,該桿8b由支軸4c、抓手24及鉤部6b構成,其中,上述支軸4c呈與筐體10的側(cè)面平行且水平延伸的棒狀,并在隔水框2的上部設置成能自由旋轉(zhuǎn),上述抓手24設于上述支軸4c,上述鉤部6b安裝于上述支軸4c的兩端,并與設于筐體10的側(cè)面上部的支軸4b卡合,在筐體10的側(cè)面,在供隔水框2設置的面的下部設置有與該面水平延伸設置的支承部10a,在隔水框2的下部設置有利用支承部IOa對隔水框2進行卡定的卡定部2a,因此,在對桿8b進行操作時,隔水框2以卡定部2a為支點以朝筐體10一側(cè)緊密接觸的方式移動,因而,能提高筐體10與隔水框2之間的防水性能。
[0057]此外,隔水框2具有連接器保持部(連接栓保持部)19,該連接器保持部19形成為伸入開口部18b的突狀,且將連接栓20保持成朝向與靠車輛間側(cè)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的狀態(tài),因此,能容易地將連接栓座21與連接栓20連接,并且能容易地將連接栓座2從連接栓20拆下。[0058]另外,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跨接線連接器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的一例,也可以與其它的公知技術組合,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也可以以省略一部分等方式進行改變來構成,這點是自不待言的。
[0059]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060]如上所述,本發(fā)明能應用于跨接線連接器,特別是可用作能提高可靠性且降低成本的發(fā)明。
[0061](符號說明)
[0062]I 車輛
[0063]2隔水框(第二筐體)
[0064]2a卡定部
[0065]2b傾斜面
[0066]2c 導入口
[0067]3 蓋
[0068]4a、4b、4c 支軸
[0069]5、30、11 夾持部
[0070]5a 基部
[0071]5b夾持體
[0072]6a、6b 鉤部
[0073]8a、8b 桿
[0074]24 抓手
[0075]10筐體(第一筐體)
[0076]IOa支承部
[0077]IOb艤裝線導入部
[0078]12封堵板
[0079]14a、14b 卡合部
[0080]15彈性體
[0081]16U6aU6b,25 緊固構件
[0082]17插入孔
[0083]18a、18b 開口部
[0084]19連接栓保持部(連接器保持部)
[0085]20連接栓(第二連接器)
[0086]21連接栓座(第一連接器)
[0087]22艤裝線(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
[0088]22a信號線
[0089]23跨接線
[0090]23a信號線
[0091]30a第一夾持體
[0092]30b第二夾持體
[0093]100跨接線連接器
【權利要求】
1.一種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該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布線在構成列車的車輛內(nèi); 跨接線,該跨接線布線在相鄰的所述車輛間,并將所述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連接; 第一連接器,該第一連接器安裝于所述車輛內(nèi)配線電纜的端部; 第二連接器,該第二連接器安裝于所述跨接線的端部; 第一筐體,該第一筐體設置在所述車輛間附近的車輛底板下方,在靠所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二連接器導入的開口部,并將所述第一連接器從與靠所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導入,來與所述第二連接器連接; 第二筐體,該第二筐體以能裝拆的方式安裝于所述第一筐體的靠所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上,并形成有具有導入口的傾斜面,該導入口能供所述第二連接器從所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的斜下方導入;以及 夾持部,該夾持部安裝于所述傾斜面,并對所述跨接線進行夾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夾持部由基部和夾持體構成,其中, 所述基部安裝于所述傾斜面, 所述夾持體呈沿所述基部的法線方向延伸的筒狀,并將所述跨接線的外周面朝軸中心方向施力來進行夾持。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夾持體與所述跨接線之間設置有彈性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夾持部由第一夾持體和第二夾持體構成,其中, 所述第一夾持體呈與所述傾斜面平行且水平延伸設置的長方體,并具有彎曲凹狀的卡合部,該卡合部形成為比所述跨接線的截面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所述第一夾持體以該卡合部與跨接線的上側(cè)卡合的狀態(tài)安裝于所述傾斜面, 所述第二夾持體呈與所述傾斜面平行且水平延伸設置的長方體,并具有彎曲凹狀的卡合部,該卡合部形成為比所述跨接線的截面的曲率半徑大的曲率半徑,所述第二夾持體以該卡合部與跨接線的下側(cè)卡合的狀態(tài)安裝于所述傾斜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跨接線之間設置有彈性體。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筐體包括桿,該桿由支軸、抓手及鉤部構成,其中,所述支軸呈與所述第一筐體的側(cè)面平行且水平延伸的棒狀,并在所述第二筐體的上部設置成能自由旋轉(zhuǎn),所述抓手設于所述支軸,所述鉤部設于所述支軸的兩端,并與設于所述第一筐體的側(cè)面上部的支軸卡合, 在所述第一筐體的側(cè)面,在供所述第二筐體設置的面的下部設置有與該面水平延伸設置的支承部, 在所述第二筐體的下部設置有利用所述支承部對所述第二筐體進行卡定的卡定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筐體具有連接器保持部,該連接器保持部形成為伸入所述開口部的突狀,且將所述第二連接器保持成朝向與靠所述車輛間一側(cè)的面相反一側(cè)的面的狀態(tài)。
【文檔編號】H02G3/08GK103889813SQ201180074208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fā)明者】龜田卓, 奧井一郎, 岡井正男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