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電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發(fā)電機,特別是風力渦輪機的發(fā)電機,其包括轉子,該轉子具有與其附接的至少一個轉子制動盤。
背景技術:
在公知方式中,諸如發(fā)電機或電動馬達的電機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或反之亦然。 在相應電機運轉期間,會發(fā)生熱損,這會降低效率或者甚至導致?lián)p壞。
考慮到常規(guī)發(fā)電機,通常在端部或懸垂繞組的區(qū)域內,即定子繞組從定子磁軛軸向延伸出的相應區(qū)段內,會發(fā)生熱損或銅損。也就是,通常關于相應熱損沒有優(yōu)化端部或懸垂繞組的設計。因此,必須要確保對于發(fā)電機或者發(fā)電機的相應部件(即主要是定子和轉子)的適當冷卻。例如,可以通過將氣態(tài)冷卻介質(例如空氣)軸向吹入定子和轉子之間的氣隙內來實現(xiàn)冷卻。
相應熱損還可以是由于短路、高溫等而造成轉子的永磁體的退磁效應所導致的, 因為相應退磁效應通常導致定子電流的增加。因此,相應被退磁的永磁體必須被更換,這經常涉及繁重且花費大的維護工作。
關于對發(fā)電機的冷卻以及其可維護性方面,徑向延伸轉子制動盤會是一種約束因素,因為相應轉子制動盤阻擋軸向通達氣隙。因此,它們必須被移除以便通達到氣隙。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改進的發(fā)電機,特別是關于其冷卻行為以及可維護性方面。
這是通過最初描述的發(fā)電機來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的,其中發(fā)電機具有外部轉子-內部定子構造,其中轉子制動盤相對于發(fā)電機的中心軸線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或者發(fā)電機具有外部定子-內部轉子構造,其中轉子制動盤相對于發(fā)電機的中心軸線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
本發(fā)明原理提供了一種發(fā)電機,其中相應的轉子制動盤不會約束軸向通達到轉子和定子之間的氣隙,因為轉子制動盤從氣隙徑向延伸出,即,轉子制動盤不會阻礙軸向通達氣隙,因為轉子制動盤的任意區(qū)段均不會沿氣隙的軸向開口徑向延伸。大體而言,本發(fā)明的原理是基于如下構思,即沿徑向方向將轉子制動盤轉離(背離)氣隙。因此,軸向通達到氣隙總是可能的。具體地,不必移除轉子制動盤以便軸向通達到氣隙。
以此方式,可以改進發(fā)電機的冷卻特性,這是因為氣態(tài)冷卻介質(例如空氣)可以以無擾動的方式流動通過氣隙。此外,本發(fā)明的原理允許將在發(fā)電機內流動的氣態(tài)冷卻介質更好地隔離于來自于例如空氣污染的腐蝕性粒子。因此,可以減少發(fā)電機的腐蝕效應,從而導致提高的使用壽命。
類似地,可以改進可維護性,這是因為發(fā)電機的相應部件,特別是轉子,例如永磁體或類似件,可以沿軸向方向被容易地插入或移除。因此,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維護和維修工作。
本發(fā)明的原理可以應用于具有外部轉子-內部定子構造的發(fā)電機,其中定子被置于轉子內,本發(fā)明的原理也可以應用于具有外部定子-內部轉子構造的發(fā)電機,其中轉子被置于定子內。
當然,發(fā)電機的所有相應部件或者裝納發(fā)電機的相應外殼適當?shù)剡m于轉子制動盤的構造性設置,即具體地相應制動鉗或類似件對應地置于轉子制動盤以便總是確保轉子制動盤的正確操作。
優(yōu)選地是定子包括具有結束于相應端部繞組的多個軸向延伸定子繞組的定子磁軛,其中三個周向相鄰布置的定子繞組構成相應一組定子繞組,其中關于相應一組定子繞組,相對于發(fā)電機的軸向中心軸線,在發(fā)電機的至少一個側面,第一端部繞組沿徑向向外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第二端部繞組沿軸向方向延伸離開定子磁軛,并且第三端部繞組沿徑向向內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
因此,這個實施例涉及一種相應端部繞組的新穎設計,即定子繞組的延伸離開定子磁軛的相應區(qū)段的新穎設計。定子繞組被單獨地接收在定子磁軛的相應軸向槽內,即每個槽接收單個的定子繞組。
因此,相對于發(fā)電機或定子的中心軸線,相應端部繞組可以沿徑向向外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第一端部繞組)、沿軸向方向延伸離開定子磁軛(第二端部繞組)或者沿徑向向內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第三端部繞組)。優(yōu)選地,相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部繞組以交替方式周向設置,即相應第一端部繞組優(yōu)選地沿周向方向相鄰于第二或第三端部繞組,相應第二端部繞組優(yōu)選地沿周向方向相鄰于第一或第三端部繞組,并且相應第三端部繞組優(yōu)選地沿周向方向相鄰于第一或第二端部繞組。
為了更好地理解端部繞組的相應設計,理論上將端部繞組劃分成相應區(qū)段可以是有幫助的。以此方式,相應端部繞組包括直接離開定子磁軛的第一區(qū)段,跟隨第一區(qū)段的相應基本U形的第二區(qū)段,以及跟隨第二區(qū)段再次進入定子磁軛內的第三區(qū)段。
因此,第二區(qū)段被置于相應第一和第三區(qū)段之間以使得第二區(qū)段將相應第一區(qū)段互連于相應第三區(qū)段,或者反之亦然。第二區(qū)段還可以被理解成是相應端部繞組的自由端部。第一和第三區(qū)段通常具有相同形狀和/或取向。
關于相應的第一端部繞組,第一區(qū)段沿徑向向外方向彎曲,以使得第二區(qū)段實質上沿徑向和周向方向延伸,即“U”的開口面向徑向向內方向。第三區(qū)段類似于第一區(qū)段彎曲,因為第一和第三區(qū)段在形狀和取向上對應。因此,當軸向看向定子的相應側面時第一端部繞組呈現(xiàn)為倒置的“U”。
關于相應第二端部繞組,第一區(qū)段沿軸向方向延伸,第二區(qū)段與第一區(qū)段共處于相同徑向平面并且實質上沿周向方向延伸。第三區(qū)段與第一區(qū)段具有相同取向,即也沿軸向方向延伸。因此,當徑向看向定子的外直徑或內直徑時第二端部繞組呈現(xiàn)為“U”。
關于相應第三端部繞組,第一區(qū)段沿徑向向內方向彎曲以使得第二區(qū)段實質上沿徑向方向延伸,即“U”的開口面向徑向向外方向。第三區(qū)段類似于第一區(qū)段彎曲,因為第一和第三區(qū)段在形狀和取向上對應。因此,當軸向看向定子的相應側面時第一端部繞組呈現(xiàn)為常規(guī)的“U”。
相應端部繞組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可以被相應地表示為-90° /0° /+90°或+90° /O。/-90°。其中數(shù)字指示出端部繞組相對于發(fā)電機的軸向中心軸線的角度或彎曲角度,即+90° /-90°指的是相對于中心軸線沿徑向向外或向內方向垂直延伸的端部繞組,并且0°指的是平行于中心軸線延伸的端部繞組。
端部繞組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可以相應地被提供在定子或發(fā)電機的兩個側面或僅一個側面上。
從示例性實施例可以看出,端部繞組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在相應周向相鄰的第一或第三端部繞組之間提供了周向上規(guī)則設置的插入槽,其允許軸向插入轉子的相應部件,例如具體是永磁體。每個相應定子繞組相關于特定電流相位。關于三相發(fā)電機,每組定子繞組包括電流相位不同的三個定子繞組。因此本發(fā)明的原理確保了相應不同相位具有導致平衡電流的相同電阻。本發(fā)明的原理是基于每個相位設置對應一個槽且每個定子槽接收一個定子繞組。
優(yōu)選地是,相應成組定子繞組重復地被周向地置于相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組定子繞組內,其中每組定子繞組包括周向上不同地設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端部繞組。因此, 當使用“A”標注第一組定子繞組,使用“B”標注第二組定子繞組并且使用“C”標注第三組定子繞組時,根據(jù)ABC、ABC、ABC等的原理沿周向方向相鄰地布置相應第一(A)、第二(B)和第三(C)組定子繞組。相應第一(A)、第二(B)和第三(C)組定子繞組各自包含三個相應定子繞組。相應成組定子繞組中的定子繞組的端部繞組在其取向上是不同的,即它們的設置或相應第一、第二和第三端部繞組是不同的。
根據(jù)優(yōu)選實施例,相應成組定子繞組周向上重復地被置于相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組定子繞組內,其中第一組定子繞組具有第一端部繞組之后是第二端部繞組且之后是第三端部繞組的構造,與第一組定子繞組相鄰布置的第二組定子繞組具有第二端部繞組之后是第三端部繞組且之后是第一端部繞組的構造,并且與第二組定子繞組相鄰布置的第三組定子繞組具有第三端部繞組之后是第一端部繞組且之后是第二端部繞組的構造。
因此,根據(jù)這種實施例,相應第一(A)、第二(B)和第三(C)組定子繞組中的相應第一(I)、第二(2)和第三(3)端部繞組的周向設置是A: 123、B: 231、C: 312、A: 123、B: 231、P. Ql O 坐坐. <_)丄乙 jο
當然,相應第一(A)、第二(B)和第三(C)組定子繞組中的相應第一(I )、第二(2)和第三(3)端部繞組的其他不同設置也是可能的。下面是相應示例的未終止的列表A: 132、B: 231、C: 321、A: 132、B: 231、C: 321、等等、或 A: 321、B: 123、C: 132、A: 321、B: 123、C: 132、等等、或 A: 312、B: 123、C: 312、A: 312、B: 123、C: 312、等等。
大體而言,關于第一(A)、第二(B)和第三(C)組定子繞組的相應集合,優(yōu)選的是, 相應第一(I)或第三(3)端部繞組之間的周向間隙,即相應第一(I)端部繞組和周向上隨后或相繼的第一(I)端部繞組之間的間隙延伸定子磁軛的大約三個以上的軸向槽,其中如上所述,每個槽接收單個的定子繞組。能夠從上述示例看出,總是在相應第一(A)和第二(B) 組定子繞組中的第一(I)或第三(3)端部繞組之間存在四個相應定子槽的距離。
可能的是第一或第三端部繞組的徑向尺寸超過轉子和定子之間的氣隙的徑向尺寸。這允許定子和發(fā)電機作為一個整體的軸向緊湊的設計,這是因為相應第一和第三端部繞組沿徑向方向延伸,僅第二端部繞組沿軸向方向延伸。
轉子可以包括支撐轉子的轉子框架,且轉子框架包括徑向延伸區(qū)段,其中相應取向的成組端部繞組僅被構建在定子轉離轉子框架的徑向延伸區(qū)段的軸向側面上。因此,如上所述,相應端部繞組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可以僅被應用到定子的單個側面或兩個側面。因此,優(yōu)選的是,相應端部繞組的上述設計僅被應用到發(fā)電機的非驅動端。只要發(fā)電機被提供作為風力渦輪機的動力生成單元,則非驅動端被定義成發(fā)電機轉離定子轂的相應側,而發(fā)電機的驅動端被定義成發(fā)電機面向定子轂的相應側。
當轉子包括軸向延伸接收區(qū)段,具體是凹槽時是有利的,其中相應接收區(qū)段適于至少部分地接收至少一個永磁體或支撐至少一個永磁體的至少一個基板。接收區(qū)段可以被提供為軸向槽、溝槽或類似物。相應接收區(qū)段的橫截面適合于轉子的相應部件的橫截面,即適合于永磁體或支撐至少一個永磁體的相應基板的橫截面。因此,轉子的相應部件沿軸向方向被容易地裝配或可以被容易地插入相應接收區(qū)段內。
轉子可以包括鄰接相應接收區(qū)段的軸向端部的至少一個徑向延伸的突起。徑向延伸的突起可以被看作是止動或阻擋元件,其限定轉子的被插入或待被插入部件的自由端部的相應軸向位置。優(yōu)選地,相應徑向延伸的突起被置于與轉子的側面對應的軸向位置處。
可取的是轉子的永磁體的一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個操縱器件。該操縱器件有助于操縱相應永磁體,即軸向插入相應永磁體或從轉子(即具體指相應軸向延伸的接收區(qū)段)軸向取出相應永磁體。相應操縱器件優(yōu)選地可拆卸地連接到起吊器件的對應連接器件。
可能的是定子和/或轉子由被組裝時適于構成轉子或定子的多個轉子段和/或定子段構成。因此,發(fā)電機的轉子和/或定子可以被分段成相應的分別具體是環(huán)形節(jié)段形狀的轉子段和定子段。將轉子和/或定子分段成相應轉子或定子段提供了運輸以及維修和維護方面的益處。
此外,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風力渦輪機,具體地是直接驅動風力渦輪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發(fā)電機。風力渦輪機可以是近海風力渦輪機。
此外,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安裝發(fā)電機的方法,具體地該發(fā)電機如上所述。該方法包括步驟提供轉子,該轉子具有與其附接的至少一個轉子制動盤,其中該轉子制動盤相對于轉子的中心軸線沿徑向向外或向內方向延伸,該轉子包括多個永磁體;如果轉子制動盤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則將定子軸向插入到轉子內部,或者如果轉子制動盤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則將轉子軸向插入到定子內部。
因此,當安裝具有外部轉子-內部定子構造的發(fā)電機時,首先提供相應轉子。轉子被預組裝并且已經包括與其附接的相應轉子制動盤以及轉子的所有相應部件,即具體地永磁體已經被安裝于轉子。在隨后的步驟中,提供預組裝的定子,其包括定子的所有相應部件,即具體地是相應的定子繞組,并且該預組裝的定子被插入到轉子內(緊密結合)。在這種替代性方式中,轉子制動盤相對于發(fā)電機的中心軸線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
當安裝具有外部定子-內部轉子構造的發(fā)電機時,也提供相應的預組裝轉子,即轉子包括其運轉所必須的所有相應部件,即具體是轉子制動盤以及相應永磁體。在第二步驟中,轉子被插入到預組裝的定子內。在這種替代性方式中,轉子制動盤相對于發(fā)電機的中心軸線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
優(yōu)選地,所用發(fā)電機包括周向插入槽以用于插入轉子的相應部件,具體是轉子的永磁體,通過構建成組的定子繞組來提供插入槽,每組定子繞組包括三個周向相鄰布置的定子繞組,其中關于相應一組定子繞組,相對于定子的軸向中心軸線,在定子的至少一個側面處,第一端部繞組沿徑向向外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第二端部繞組沿軸向方向延伸離開定子磁軛,并且第三端部繞組沿徑向向內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
可取的是,如果轉子制動盤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則在將定子軸向插入到轉子內部之后,或者如果轉子制動盤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則在將轉子軸向插入到定子內部之后,至少一個間隔元件被插入到定子和轉子之間的氣隙內。以此方式,能夠避免由于轉子的永磁體和定子的定子繞組之間的磁相互作用而導致的轉子碰撞到定子上。間隔元件可以是被置于定子和轉子之間(即氣隙內)的軸向延伸桿的形狀。以此方式,安裝的發(fā)電機可以被容易地運輸,從而可以想到當發(fā)電機被提供在相應裝設地點時可以安裝轉子制動盤。
在下文中,參考原理圖具體描述了本發(fā)明,圖中圖I示出了被置于風力渦輪機內的本發(fā)明發(fā)電機的剖視圖;圖2示出了圖I中細節(jié)的放大圖;以及圖3示出了定子的相應一組定子繞組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I示出了被置于風力渦輪機2 (即風力渦輪機2的機艙3)內的本發(fā)明發(fā)電機I 的原理性剖視圖。風力渦輪機2是直接驅動風力渦輪機。發(fā)電機I用作風力渦輪機2的動力生成單元。
以公知方式,發(fā)電機I包括轉子4和定子5且轉子4借助于相應軸承6相對于定子5被可旋轉地支撐。轉子4和定子5 二者均可由相應環(huán)形段形狀的轉子或定子段構成。 發(fā)電機I具有外部轉子4-內部定子5構造。
定子5包括定子磁軛7,其由多個軸向對齊的金屬板(未示出)構成,所述金屬板構造出多個周向均勻對齊的軸向槽8 (參見圖3)。每個槽8接收或裝納由例如銅或鋁制成的定子繞組9。因此,提供了每個磁極和每個相位具有一個槽8的構造,即周向相鄰的定子繞組9的電流相位是不同的。
轉子4,即轉子框架10包括呈軸向延伸凹槽11的形狀的軸向延伸的接收區(qū)段。相應凹槽11適于至少部分地接收永磁體12或附接于基板13的相應永磁體12 (參見圖2)。 因此,相應永磁體12可以沿軸向方向被容易地插入相應凹槽12或從相應凹槽12取出。因此,有利的是相應永磁體12包括被置于至少一個側面(未示出)的操縱器件以便有助于永磁體12在凹槽11內的軸向運動。
轉子框架10包括與相應接收區(qū)段(即相應凹槽11)的軸向端部鄰接的徑向延伸的突起15。突起15用作阻擋或止動器件以約束被完全插入時相應永磁體12的軸向運動。因此,當被完全插入時永磁體12軸向鄰接突起15。
發(fā)電機I具有驅動端16 (即發(fā)電機I的左側)和非驅動端17 (即發(fā)電機I的右側)。驅動端16面向風力渦輪機2的轉子轂(未示出),而非驅動端17背離風力渦輪機2的轉子轂。
可以看出,相應端部繞組18 (或懸垂繞組)的構造或取向在驅動端16不同于在非驅動端17。在驅動端16處從定子磁軛7延伸離開的相應端部繞組18的構造相對于發(fā)電機 I或相應的定子5的軸向中心軸線19是0° /-45° /-90°。在發(fā)電機I的非驅動端17處從定子磁軛7延伸離開的相應端部繞組18被構造成相對于發(fā)電機I的軸向中心軸線19是 90° /0° /-90°的設置(也參見圖2、圖3)。
當理論上將三個周向相鄰布置的定子繞組9分組成相應一組定子繞組A、B、C時可以最佳地理解相應端部繞組18處于90° /0° /-90°的設置。因此,每組定子繞組A、B、C 包括三個周向相鄰布置的定子繞組9。關于例如圖3所示的相應一組定子繞組A、B、C,相對于發(fā)電機I的軸向中心軸線19,第一端部繞組18a沿徑向向外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7,第二端部繞組18b沿軸向方向延伸離開定子磁軛7,并且第三端部繞組18c沿徑向向內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定子磁軛7。
以此方式,不同相位總是具有相同電阻,以使得可以確保平衡的電流。此外,在相鄰布置的成組定子繞組A、B中的相應周向相繼的第一或第三端部繞組18a、12b之間構建周向間隙20。周向間隙20準備好裝納轉子4的相應部件,即具體是轉子4的永磁體12。如上所述,永磁體12優(yōu)選地附接到基板13。
本發(fā)明的核心在于轉子制動盤21的設置在與相應制動鉗22相互作用時用作轉子 4的旋轉運動的制動或止動器件,該制動鉗22被布置成例如風力渦輪機I的發(fā)電機I或機艙3的結構性部件。
可以看出,可以被可拆卸地或不可拆卸地附接到轉子4的轉子制動盤21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因此,始終可以自由地從軸向方向通達到在轉子4和定子5之間延伸的氣隙 14,從而導致與可維護性有關的改進,具體涉及到軸向插入或移除轉子4的相應部件,例如主要是永磁體12,因為轉子4的相應部件可以容易地被軸向安裝到或拆離轉子框架10。此外,可以改進發(fā)電機I的冷卻行為,因為氣態(tài)冷卻介質可以以無擾動的方式流動。
本發(fā)明的原理還減少了外來粒子對氣態(tài)冷卻介質的污染,因為在發(fā)電機I內循環(huán)的氣態(tài)冷卻介質被更好地隔離于外部空氣污染,從而導致發(fā)電機I內腐蝕效應的減少。
本發(fā)明原理還允許簡化和改進發(fā)電機I的安裝,因為在第一步驟中,具有與其附接的至少一個轉子制動盤21的轉子4且因而轉子制動盤21相對于轉子4的中心軸線19 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并且需要提供額外地相應永磁體12。在隨后的第二步中,預組裝的定子5需要被軸向插入到轉子4的內部。從而,由于其沿徑向向外方向的取向,定子5在轉子 4內的軸向插入不會被制動盤21約束。因此,實質上可以從軸向方向自由地通達到轉子4 的內直徑(緊密結合)。
當插入相應間隔元件(未示出)(該間隔元件可以被提供成在轉子4和定子5之間的氣隙14內的軸向延伸的桿或類似件的形狀)時,發(fā)電機I可以容易地被運輸而沒有使得轉子4碰撞到定子5中的風險。在到達相應裝設地點之后,轉子制動盤21可以被安裝到轉子4,即具體地是轉子4的相應側面。以此方式,發(fā)電機I的徑向尺寸,即外部直徑,在運輸期間可以被減小,這會導致在其可運輸性方面的優(yōu)點。
雖然已經參考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不過本發(fā)明不由所公開的示例所限制, 技術人員能夠通過所述示例得出不背離本發(fā)明范圍的其他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發(fā)電機(1),具體地是用于風力渦輪機(2)的發(fā)電機,包括轉子(4),該轉子(4)具有與其附接的至少一個轉子(4)制動盤(21),其中該發(fā)電機(I)具有外部轉子(4)-內部定子(5)構造,從而所述轉子制動盤(21)相對于所述發(fā)電機(I)的中心軸線(19)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發(fā)電機(I)具有外部定子(5)-內部轉子(4)構造,其中所述轉子制動盤(21)相對于所述發(fā)電機(I)的中心軸線(19)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所述定子(5)包括具有結束于相應端部繞組(18)的多個軸向延伸定子繞組(9)的定子磁軛(7),其中三個周向相鄰布置的定子繞組(9)構成相應一組定子繞組(A、B、C),其中關于相應一組定子繞組(A、B、C),相對于所述定子(5)的軸向中心軸線(19),在所述定子(5)的至少一個側面處,第一端部繞組(18a)沿徑向向外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所述定子磁軛(7),第二端部繞組(18b)沿軸向方向延伸離開所述定子磁軛(7),并且第三端部繞組(18c)沿徑向向內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所述定子磁軛(7)。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相應成組定子繞組(A、B、C)被周向重復地布置在相鄰第一、第二和第三組定子繞組(A、B、C)中,其中每組定子繞組(A、B、C)包括周向上不同設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端部繞組(18a、18b、18c)。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相應成組端部繞組(A、B、C)被周向重復地布置在相鄰第一、第二和第三組定子繞組(A、B、C)中,其中, 第一組定子繞組(A)具有第一端部繞組(18a)之后跟隨第二端部繞組(18b)之后跟隨第三端部繞組(18c)的構造, 與所述第一組定子繞組(A)相鄰布置的第二組定子繞組(B)具有第二端部繞組(18b)之后跟隨第三端部繞組(18c)之后跟隨第一端部繞組(18a)的構造,以及 與所述第二組定子繞組(B)相鄰布置的第三組定子繞組(C)具有第三端部繞組(18c)之后跟隨第一端部繞組(18a)之后跟隨第二端部繞組(18b)的構造。
5.根據(jù)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所述轉子(4)包括支撐所述轉子(4)的轉子框架(10),且該轉子框架(10)包括徑向延伸區(qū)段,從而相應取向的端部繞組(18a、18b、18c)僅被構建在所述定子(5)背離所述轉子框架(10)的所述徑向延伸區(qū)段的側面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2-5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第一或第三端部繞組(18a、18b)的徑向尺寸超出所述轉子(4)和定子(5)之間的氣隙(14)的徑向尺寸。
7.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所述轉子(4)包括軸向延伸的接收區(qū)段,具體是凹槽(11),從而相應接收區(qū)段適于至少部分地接收至少一個永磁體(12)或支持至少一個永磁體(12 )的至少一個基板(13)。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所述轉子(4)包括與相應接收區(qū)段的軸向端部鄰接的至少一個徑向延伸突起(15)。
9.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所述轉子(4)的永磁體(12)的一個側面包括至少一個操縱器件。
10.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其中所述定子(5)和/或所述轉子(4)由適于在組裝時構建所述轉子(4)或定子(5)的多個轉子段和/或定子段構成。
11.一種風力渦輪機(2),具體是直接驅動風力渦輪機(2),包括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I)。
12.一種用于安裝發(fā)電機(I)的方法,具體是用于安裝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電機(I)的方法,包括步驟 提供轉子(4),該轉子具有與其附接的至少一個轉子制動盤(21),其中所述轉子制動盤(21)相對于所述轉子(4)的中心軸線(19)沿徑向向外或向內方向延伸,且所述轉子(4)包括多個永磁體(12), 如果所述轉子制動盤(21)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則將定子(5)軸向插入所述轉子(4)內,或者 如果所述轉子制動盤(21)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則將所述轉子(4)軸向插入定子(5)內。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用的定子(5)包括周向插入槽以用于插入所述轉子(4)的相應部件,具體是所述轉子(4)的永磁體(12),且通過構建成組的定子繞組(A、B、C)來提供所述插入槽,且每組定子繞組(A、B、C)包括三個周向相鄰布置的定子繞組(9),其中關于相應一組定子繞組(A、B、C),相對于所述定子(5)的軸向中心軸線(19),在所述定子(5)的至少一個側面處,第一端部繞組(18a)沿徑向向外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所述定子磁軛(7),第二端部繞組(18b)沿軸向方向延伸離開所述定子磁軛(7),并且第三端部繞組(18c)沿徑向向內方向垂直地延伸離開所述定子磁軛(7)。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轉子制動盤(21)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則在將定子(5)軸向插入到所述轉子(4)內之后,或者如果所述轉子制動盤(21)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則在將所述轉子(4)軸向插入定子(5)內之后,至少一個間隔元件被插入所述定子(5)和所述轉子(4)之間的氣隙(14)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發(fā)電機(1),具體地是用于風力渦輪機(2)的發(fā)電機,包括轉子(4),該轉子(4)具有與其附接的至少一個轉子(4)制動盤(21),其中該發(fā)電機(1)具有外部轉子(4)-內部定子(5)構造從而所述轉子制動盤(21)相對于所述發(fā)電機(1)的中心軸線(19)沿徑向向外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發(fā)電機(1)具有外部定子(5)-內部轉子(4)構造,其中所述轉子制動盤(21)相對于所述發(fā)電機(1)的中心軸線(19)沿徑向向內方向延伸。
文檔編號H02K1/27GK102983670SQ201210317608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日
發(fā)明者J.勒貝納雷 申請人:西門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