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力架空輸電線路的防雷系統,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電力系統特高壓交流架空輸電線路的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
背景技術:
根據已公開的文獻,繞擊是特高壓線路雷擊跳閘的主要原因,因此應該特別重視地面傾斜角較大的山區(qū)線路的繞擊問題,并建議減小地線保護角來降低繞擊跳閘率。現有技術還提出線路兩側38m范圍內的地面凸出物會引致繞擊雷。迄今,我國雷電基礎參數缺乏,防雷設計方法不夠完善,防雷差異化設計需進一步深入。已公開文獻提出先導發(fā)展繞擊分析模型,計算結果與日本IOOOkV雙回線路的實際運行情況基本一致;而采用電氣幾何擊距法(簡稱EGM)得到的結果正好相反。迄今,500 IlOOkV同塔雙回線路防雷裝置均為兩根OPGW光纜或地線(統稱為避雷線)。·已公開文獻介紹1998年 2004年的六年運行發(fā)現,日本IlOOkV雙回線路共發(fā)生雷電繞擊故障81次,其中負極性雷擊79次,上、中、下相導線雷電繞擊分別為34次、27次和18次。1993年 2007年9月期間,日本某條IlOOkV雙回線路發(fā)生68次跳閘故障,其中67次是雷擊跳閘,盡管負保護角防雷,但日本雷電位系統記錄數據分析,雷擊跳閘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繞擊。雷電活動不很強烈的前蘇聯的1150kV特高壓線路在不長的時間內已發(fā)生雷擊跳閘21次,跳閘率(100km. a)高達O. 7次,運行6年(1985年 1992年),共中斷輸電5次,其中80%為雷電繞擊跳閘。日本IlOOkV雙回線路東西線所在地區(qū)年雷暴日數為25,在以500kV降壓運行期間跳閘率(100km. a)高達O. 9次。因此,作為現有技術的特高壓IlOOkV線路的兩根避雷線并不能有效防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大幅度降低特高壓交流架空輸電線路的繞擊率。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包括雙回直線塔,依次安裝在雙回直線塔的上、中、下三個部位的上相橫擔,中相橫擔和下相橫擔,其中上相橫擔的左右兩側分別懸掛有上相I型懸垂串,上相橫擔的左右兩側還分別懸掛有上相避雷線,所述上相避雷線位于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的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相橫擔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兩側的各一組V型懸垂串;所述下相橫擔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兩側的各一只下相I型懸垂串,下相橫擔還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兩側的各一只下相避雷線,所述下相避雷線位于所述下相I型懸垂串的外側;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V型懸垂串及下相I型懸垂串的下端均連接有多分裂導線。所述下相避雷線位于上相I型懸垂串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以及V型懸垂串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的外側斜下方,并且所述下相避雷線位于下相I型懸垂串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的外側斜上方。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多根地線、I型懸垂串和V型懸垂串的特點排列組合,在現有技術兩根地線防雷系統的基礎上,確定雙回直線塔的中相橫擔改掛,V型懸垂串,并且下相橫擔再加掛兩根地線,有效實現了大幅度防繞擊雷的技術效果。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作為現有技術的常規(guī)防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本圖還給出了相關規(guī)劃設計參數(尺寸單位為_),它源于國內某IOOOkV交流雙回線路工程。圖3是本實用新型對于IOOOkV交流雙回直線塔設計的防雷系統的結構示意圖,本圖還給出了相關規(guī)劃設計參數(尺寸單位為mm)。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方式做詳細說明如圖1,本實施例涉及IOOOkV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它包括IOOOkV雙回直線塔1,依次安裝在所述雙回直線塔I的上、中、下三個部位的上相橫擔2,中相橫擔3和下相橫擔4,其中上相橫擔2的左右兩側分別懸掛有上相I型懸垂串10,上相橫擔2的左右兩側還分別懸掛有上相避雷線11,所述上相避雷線11位于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10的外側。所述中相橫擔3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I兩側的各一組V型懸垂串9,V型懸垂串9的夾角應確保V型懸垂串在設計風速下不出現事故。所述下相橫擔4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I兩側的各一只下相I型懸垂串6,下相橫擔4還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I兩側的各一只下相避雷線7,所述下相避雷線7位于所述下相I型懸垂串6的外側;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10、V型懸垂串9及下相I型懸垂串6的下端均連接有多分裂導線5。所述下相避雷線7位于上相I型懸垂串10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5以及V型懸垂串9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5的外側斜下方,并且所述下相避雷線7位于下相I型懸垂串6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5的外側斜上方。上相避雷線11與上相橫擔2之間的連接裝置以及下相避雷線7與下相橫擔4之間的連接裝置均為為懸垂串或耐張串8。經對圖2所示工程放樣,避雷線對上、中、下相外側子導線的靜態(tài)防雷保護角分別為-23°、-9°和-5°。若考慮大氣過壓對應的設計風速,其動態(tài)防雷保護角還會增大。經對圖3所示工程放樣,中、下相外側子導線的靜態(tài)防雷保護角分別為-20°。依據圖3所設尺寸數據測算,本實用新型應用于IOOOkV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能夠使中、下相外側子導線的靜態(tài)防雷保護角較圖2所示的常規(guī)防雷系統分別減小11°和15°,繞擊率因此降低65%以上。對于減小山區(qū)的地形坡度對繞擊率的影響效果特別明顯。
權利要求1.一種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包括雙回直線塔(I),依次安裝在雙回直線塔(I)的上、中、下三個部位的上相橫擔(2),中相橫擔(3)和下相橫擔(4),其中上相橫擔(2)的左右兩側分別懸掛有上相I型懸垂串(10),上相橫擔(2)的左右兩側還分別懸掛有上相避雷線(11),所述上相避雷線(11)位于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10 )的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相橫擔(3)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I)兩側的各一組V型懸垂串(9);所述下相橫擔(4)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I)兩側的各一只下相I型懸垂串(6),下相橫擔(4)還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I)兩側的各一只下相避雷線(7),所述下相避雷線(7)位于所述下相I型懸垂串(6)的外側;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10)、V型懸垂串(9)及下相I型懸垂串(6)的下端均連接有多分裂導線(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相避雷線(7)位于上相I型懸垂串(10)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5)以及V型懸垂串(9)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5)的外側斜下方,并且所述下相避雷線(7)位于下相I型懸垂串(6)下端連接的多分裂導線(5)的外側斜上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特高壓交流雙回直線塔的防雷系統,中相橫擔(3)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1)兩側的各一組V型懸垂串(9);下相橫擔(4)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1)兩側的各一只下相I型懸垂串(6),下相橫擔(4)還懸掛有分列于所述雙回直線塔(1)兩側的各一只下相避雷線(7);所述上相I型懸垂串(10)、V型懸垂串(9)及下相I型懸垂串(6)的下端均連接有多分裂導線(5)。有效實現了大幅度防繞擊雷的技術效果。
文檔編號H02G13/00GK202564903SQ201220237569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fā)明者王曉涵, 張勇, 王茂成 申請人: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