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包括兩對稱設計的壓合夾具,兩夾具之間通過導向柱連接,兩夾具在相對一側各設置有凹槽,在兩夾具上與凹槽垂直的方向各設置有第一縫隙和和第二縫隙,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里各放置有刀片。通過把熱電偶放在夾具上的凹槽位置,第一縫隙的刀片切壓熱電偶外層絕緣層,第二縫隙的刀片切壓內(nèi)層絕緣層,操作人員固定好熱電偶位置后,按壓兩夾具后,將熱電偶從兩夾具中拔出即可實現(xiàn)內(nèi)外絕緣層的同時剝離,以便進行熱電偶導線熱端的焊接和冷端的安裝,操作安全,簡單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剝線裝置,特別是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CTL-OP 108 技術規(guī)范(CTL-OP 108-Ed.I, Laboratory Procedure forPreparation, Attachment, Extension and Use of Thermocouples[S].Geneva:1ECEE-CTL Secretariat,2004)對制作熱電偶存在以下規(guī)范要求:1、剝離內(nèi)絕緣層距離熱電偶金屬焊接點頂端約1.5mm ;2、剝離外絕緣層距離熱電偶金屬焊接點頂端15mm ;即內(nèi)外絕緣層的距離要控制在13.5mm。
[0003]實驗室通常使用刀片、小刀和直尺等工具剝離熱電偶內(nèi)外絕緣層,實驗室常使用線徑為0.320mm (28AWG)或0.254mm (30AWG)的熱電偶,因其線徑較細,故操作人員使用刀片或小刀對熱電偶絕緣進行剝離時容易劃傷手指;另外通過刀片手工剝離外層絕緣時,也容易劃破內(nèi)層絕緣,導致內(nèi)層絕緣失效或脫落,這時操作人員不得不重新選擇新的一段熱電偶進行操作,不僅浪費熱電偶材料,還導致了重復性工作;依靠直尺和小刀對熱電偶內(nèi)外絕緣層進行剝離,除了操作繁瑣外,另外內(nèi)外絕緣層的距離也難以控制在13.5mm左右,導致做出的熱電偶不符合相關技術規(guī)范要求。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操作簡單方便、可同時剝離熱電偶內(nèi)外絕緣層的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
[0005]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包括對稱設置的上下夾具,上下夾具均開有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內(nèi)設置有導向柱,上下夾具通過導向柱相對運動,上下夾具的相互對接面對應位置均設置有放置熱電偶的凹槽,在上下夾具對應位置均設置有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與凹槽垂直,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里各放置有用于切剝熱電偶絕緣層的刀片,刀片的刀鋒低于縫隙開口處的平面且高于凹槽的低端面,第二縫隙里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縫隙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
[0006]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上下夾具通過導向柱實現(xiàn)相對運動。為了實現(xiàn)同時剝脫熱電偶內(nèi)外絕緣層,本發(fā)明在上下夾具對應位置均設置有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各放置有刀片,第二縫隙里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縫隙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另外,刀片的刀鋒低于縫隙開口處的平面且高于凹槽的低端面,操作人員不容易觸碰到刀片的刀鋒,操作過程安全。本發(fā)明的熱電偶剝線裝置,先把熱電偶放在夾具上的凹槽位置,第一縫隙的刀片切壓熱電偶外層絕緣層,第二縫隙的刀片同時切壓內(nèi)外層絕緣層,操作人員固定好熱電偶位置后,按壓兩夾具后,將熱電偶從兩夾具中拔出即可實現(xiàn)內(nèi)外絕緣層的同時剝離,以便進行熱電偶導線熱端的焊接和冷端的安裝,操作安全,簡單方便。【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本發(fā)明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設有多個不同凹槽時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3為本發(fā)明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設有定位孔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4為本發(fā)明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刀片結構示意圖a。
[0011]圖5為本發(fā)明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刀片結構示意圖b。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所示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包括對稱設置的上下長方體夾具1,上下夾具I對應位置均開有柱狀貫通孔,貫通孔內(nèi)設置有柱狀導向柱2,導向柱2剛好與貫通孔貼合,上下夾具I通過導向柱2相對運動,上下夾具I的相互對接面對應位置均設置有放置熱電偶的凹槽3,在上下夾具I對應位置均設置有第一縫隙4和第二縫隙5,第一縫隙4和第二縫隙5與凹槽垂直,第一縫隙4內(nèi)放置有切剝熱電偶外絕緣層的刀片,第二縫隙5內(nèi)放置有同時切剝熱電偶外絕緣層和內(nèi)絕緣層的刀片,刀片的刀鋒低于縫隙開口處的平面且高于凹槽的低端面,第二縫隙5里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縫隙4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
[0013]如圖4所示,刀片的刀鋒9設置向內(nèi)凹的弧形結構,弧形與熱電偶內(nèi)外絕緣層的形狀一致,可讓刀鋒與熱電偶的絕緣層貼合,按壓上下夾具切剝熱電偶的內(nèi)外絕緣層時更加省力,切剝效果更好。
[0014]如圖5所示,上夾具的第一縫隙與下夾具的第一縫隙可呈夾角設置,夾角的方向與熱電偶線移動的方向一致,其內(nèi)安裝的刀片相對,同樣呈夾角設置,熱電偶線纜置于凹槽內(nèi)時,上下刀片的刀鋒從兩側斜插入線纜表皮中,刀鋒向線纜移動方向的另一側傾斜。當拉動由熱電偶的線纜時,插入在線纜皮中向線纜移動方向的另一側傾斜的刀鋒,在拉力的作用下,能否非常容易的將表皮切開割下,從而非常容易將熱電偶的線纜表皮,其可使用很小的力實現(xiàn)表皮的切割,能夠避免拉力過大導致的熱電偶斷裂。操作簡單、安全可靠。
[0015]同樣為了能夠更容易切割熱電偶線纜表皮,避免熱電偶切割過程中斷裂,上夾具的第二縫隙和下夾具的第二縫隙也可呈夾角設置,夾角的方向同樣與熱電偶線移動的方向一致,其內(nèi)安裝的刀片相對,同樣呈夾角設置,熱電偶線纜置于凹槽內(nèi)時,第二縫隙內(nèi)的上下刀片的刀鋒從兩側斜插入線纜表皮中,刀鋒向線纜移動方向的另一側傾斜。
[0016]如圖2所示,在兩夾具可各設有多個寬度不同凹槽。實驗室里常用到線徑為
0.320mm(28AWG)或0.254mm(30AWG)的熱電偶,可令其中一個凹槽3的寬度為0.320mm,以滿足線徑為0.320mm的熱電偶剝離內(nèi)外絕緣層的需要,令其中一個凹槽6的寬度為0.254mm,以滿足線徑為0.254mm的熱電偶剝離內(nèi)外絕緣層的需要。在一個熱電偶剝線裝置上的夾具設置多個寬度不同凹槽,以滿足不同線徑熱電偶剝離絕緣層的需要。
[0017]另外,凹槽的底部最好為圓弧面,其能與熱電偶絕緣層的弧形結構吻合,可讓壓在兩夾具凹槽之間的熱電偶不容易偏移,剝離絕緣層的效果更好。
[0018]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設置相隔13.5mm,實驗室里相關的技術要求需要內(nèi)外絕緣層之間的相隔13.5_,通過將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設置相隔13.5mm,剝離熱電偶時便可實現(xiàn)內(nèi)外絕緣層相隔13.5mm。
[0019]如圖3所示,兩夾具上各設有用以固定刀片位置的定位孔7,刀片可更換,只需將刀片固定在定位孔即可,簡單方便。
【權利要求】
1.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對稱設置的上下夾具,上下夾具均開有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內(nèi)設置有導向柱,上下夾具通過導向柱相對運動,上下夾具對合處設置相對的凹槽,用以形成放置熱電偶的孔,在上下夾具還設置有兩組相對的縫隙,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里各放置有用于切剝熱電偶內(nèi)外層絕緣層的刀片,刀片的刀鋒低于縫隙開口處的平面且高于凹槽的低端面,第二縫隙里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縫隙的刀片的刀鋒距離凹槽低端面的高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的刀鋒為向內(nèi)凹的弧形結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縫隙的刀片在凹槽底部的高度與熱電偶外絕緣層的厚度一致;第二縫隙的刀片在凹槽底部的高度與熱電偶內(nèi)外絕緣層的總厚度一致。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的底部為圓弧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上、下夾具對合處設置的相對的凹槽有多對,各對凹槽的寬度各不相同。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上夾具的第一縫隙與下夾具的第一縫隙可呈夾角設置,夾角的方向與熱電偶線移動的方向一致,其內(nèi)安裝的刀片相對,同樣呈夾角設置,熱電偶線纜置于凹槽內(nèi)時,上下刀片的刀鋒從兩側斜插入線纜表皮中,刀鋒向線纜移動方向的另一側傾斜。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檢測實驗室用熱電偶剝線裝置,其特征在于:上夾具的第二縫隙與下夾具的第二縫隙呈夾角設置,夾角的方向與熱電偶線移動的方向一致,其內(nèi)安裝的刀片相對,同樣呈夾角設置,熱電偶線纜置于凹槽內(nèi)時,上、下夾具的第二縫隙內(nèi)安裝的上、下刀片的刀鋒從兩側斜插入線纜表皮中,刀鋒向線纜移動方向的另一側傾斜。
【文檔編號】H02G1/12GK103986094SQ201410165004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姜華, 司念朋, 黃成柏, 曲凱, 周娜, 廖媛敏, 譚艷 申請人: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