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太陽能空調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太陽能空調系統(tǒng)由太陽能電池、控制器、蓄電池和變頻空調器等部分組成?,F(xiàn)有的太陽能空調系統(tǒng)存在如下缺陷:控制器防雷保護措施不力,影響系統(tǒng)安全性能;蓄電池的多個單體蓄電池之間的容量和自放電不可避免的存在不一致的情形,影響蓄電池壽命。
傳統(tǒng)的放電電路為直接在儲能或濾波電容的兩端并聯(lián)一個放電電阻,當電路斷開電源時,電容通過放電電阻消耗殘留的電荷。由于放電電阻直接并聯(lián)在電容上,當電路接通電源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放電電阻一直處于放電狀態(tài),消耗電源能量且造成電路發(fā)熱,特別是高壓系統(tǒng)中電源電壓較高,放電電阻的阻值較大,其放電時長可從幾分鐘至十幾分鐘,這樣就可能造成安全隱患,例如檢測維修時無法確定該設備是否完全放電,因此實際應用中要求電路余電的放電時間盡可能短。適當減小放電電阻的阻值可以縮短斷電時余電放電時間,但消耗功率將增大。因此電阻值越小其消耗功率越大,電阻值越大其放電時間長。
目前太陽能空調系統(tǒng)中的逆變電路相對復雜、體積龐大,不適合在戶外隨身攜帶使用。
現(xiàn)有的太陽能空調系統(tǒng)所采用的防雷電路的結構較為復雜,成本較高,同時也不方便進行維護,另外,其防雷效果也不太理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可以有效防雷、提高系統(tǒng)安全性能、能大大縮短放電時間、節(jié)約系統(tǒng)能耗、電路結構簡單、體積較小、成本較低、能實現(xiàn)良好的防雷效果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包括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和變頻空調器,所述太陽能控制器包括充電電路、控制電路、防雷電路和放電電路,所述變頻空調器包括逆變電路和壓縮機,所述太陽能電池與所述充電電路連接,所述充電電路通過所述控制電路與所述放電電路連接,所述充電電路和放電電路還均與所述蓄電池連接,所述控制電路通過所述防雷電路與所述蓄電池連接,所述放電電路還通過所述逆變電路與所述壓縮機連接;
所述放電電路包括第四十一熔斷器、第四十一開關、第四十一二極管、第四十一繼電器、第四十一電阻、第四十二電阻、第四十三電阻、第四十四電阻、第四十五放電電阻、第四十一電容、第四十二電容、第四十三電解電容、第四十一三極管、第四十二三極管、第四十三MOS管、第四十四MOS管、第四十五MOS管、第四十六MOS管、第四十七MOS管和第四十八MOS管,所述第四十一熔斷器的一端與所述蓄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第四十一熔斷器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四十一開關與所述第四十一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蓄電池的正極還通過所述第四十一繼電器的觸點分別與所述第四十三電阻的一端、第四十五放電電阻的一端、第四十三電解電容的一端、第四十三MOS管的漏極、第四十五MOS管的漏極、第四十七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十一二極管的陰極通過所述第四十一電阻分別與所述第四十一電容的一端和第四十二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十二電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十一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第四十一電容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十一三極管的集電極分別與所述第四十二電容的一端和第四十三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十一三極管的發(fā)射極通過所述第四十四電阻接地,所述第四十二三極管的基極與所述第四十二電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十二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四十五放電電阻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十二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所述第四十三電解電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十三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十四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十五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十六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十七MOS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十八MOS管的漏極連接,所述第四十四MOS管的源極、第四十六MOS管的源極和第四十八MOS管的源極均接地,所述第四十一繼電器受所述第四十一開關的控制;
所述逆變電路包括第五十一電阻、第五十二電阻、第五十三電阻、第五十一滑動變阻器、第五十二滑動變阻器、第五十一電感、第五十一電容、第五十二電容、第五十一二極管、第五十一三極管、第五十一變壓器和第五十二變壓器,所述第五十一三極管的基極通過所述第五十一滑動變阻器分別與所述蓄電池的正極和第五十一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一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五十二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二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五十一電容的一端和所述蓄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第五十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五十一變壓器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一三極管的發(fā)射極通過所述第五十三電阻與所述第五十一變壓器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一電阻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五十一電感與所述第五十一變壓器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一變壓器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五十二滑動變阻器與所述第五十一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五十一變壓器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五十四電阻分別與所述第五十二電容的一端和第五十一開關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一開關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五十二變壓器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二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五十二變壓器的次級線圈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五十二變壓器的次級線圈與交流市電連接;
所述防雷電路包括第六十一熔斷器、第六十一電阻、第六十二電阻、第一壓敏電阻、第二壓敏電阻、第六十一二極管、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和放電管,所述第六十一熔斷器的一端與火線連接,所述第六十一熔斷器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六十一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六十一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六十一二極管的陽極和第一壓敏電阻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六十一二極管的陰極與所述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的陽極連接,所述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的陰極通過所述第六十二電阻與零線連接,所述第一壓敏電阻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二壓敏電阻的一端和放電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壓敏電阻的另一端與所述零線連接,所述放電管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中,所述放電電路還包括第四十六電阻,所述第四十二三極管的發(fā)射極通過所述第四十六電阻接地。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中,所述放電電路還包括第四十七電阻,所述第四十三MOS管的源極通過所述第四十七電阻與所述第四十四MOS管的漏極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中,所述放電電路還包括第四十八電阻,所述第四十五MOS管的源極通過所述第四十八電阻與所述第四十六MOS管的漏極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中,所述放電電路還包括第四十九電阻,所述第四十七MOS管的源極通過所述第四十九電阻與所述第四十八MOS管的漏極連接。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中,所述第四十一三極管和第四十二三極管均為NPN型三極管。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中,所述第四十三MOS管、第四十四MOS管、第四十五MOS管、第四十六MOS管、第四十七MOS管和第四十八MOS管均為N溝道MOS管。
實施本發(fā)明的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設有防雷電路,這樣就可以有效防雷,提高系統(tǒng)安全性能;放電電路中采用了第四十一開關和第四十一繼電器實現(xiàn)了在系統(tǒng)工作時斷開第四十五放電電阻,系統(tǒng)斷電時將第四十五放電電阻與第四十三電解電容并聯(lián),因此第四十五放電電阻可以選用阻值較小的放電電阻,使得該放電電路在系統(tǒng)工作時不消耗電能,減少發(fā)熱,節(jié)約系統(tǒng)能,同時可以使放電時間大大縮短,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逆變電路使用簡單的電路結構即可實現(xiàn)對太陽能電池交流輸出;防雷電路通過連接于零線和火線之間的兩個支路來實現(xiàn)防雷,當無雷電進入時,兩個支路均處于高阻狀態(tài),當有雷電進入時,雷電迅速通過第一壓敏電阻和第二壓敏電阻間的連接點導通放電管放電,將雷電導入到大地中,實現(xiàn)良好的防雷效果,保護用電設備;所以其可以有效防雷、提高系統(tǒng)安全性能、能大大縮短放電時間、節(jié)約系統(tǒng)能耗、電路結構簡單、體積較小、成本較低、能實現(xiàn)良好的防雷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一個實施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所述實施例中放電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3為所述實施例中逆變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4為所述實施例中防雷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實施例中,該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圖1中,該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包括太陽能電池PV、太陽能控制器1、蓄電池BAT和變頻空調器2,其中,太陽能控制器1包括充電電路11、控制電路12、防雷電路14和放電電路13,變頻空調器2包括逆變電路21和壓縮機22,太陽能電池PV與充電電路11連接,充電電路11通過控制電路12與放電電路13連接,充電電路11和放電電路13還均與蓄電池BAT連接,控制電路12通過防雷電路14與蓄電池BAT連接,放電電路13還通過逆變電路21與壓縮機22連接。太陽能電池PV是將太陽的輻射轉換為電能,或送往蓄電池BAT中存儲起來,或推動變頻空調器2工作。太陽能控制器1的作用是控制整個具有自放電、可調節(jié)逆變和防雷的太陽能空調控制系統(tǒng)的工作狀態(tài),并對蓄電池BAT起到過充電保護和過放電保護的作用。蓄電池BAT的作用是在有光照時將太陽能電池PV所發(fā)出的電能儲存起來,到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變頻空調器2作為交流負載,可以方便地調速。
太陽能控制器1通過其防雷電路14可以有效防雷,增強系統(tǒng)的防雷能力,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蓄電池BAT在不損失太陽能轉換能量的前提下,提高了蓄電池組3的充電效率及太陽能電源的實際使用效率,蓄電池BAT進行充電的同時又可以保證蓄電池BAT的活性,避免了蓄電池BAT發(fā)生沉積,從而較大程度的延長了蓄電池BAT的壽命。
圖2為本實施例中放電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2中,放電電路13包括第四十一熔斷器F41、第四十一開關S41、第四十一二極管D41、第四十一繼電器J41、第四十一電阻R41、第四十二電阻R42、第四十三電阻R43、第四十四電阻R44、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第四十一電容C41、第四十二電容C42、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第四十一三極管Q41、第四十二三極管Q42、第四十三MOS管Q43、第四十四MOS管Q44、第四十五MOS管Q45、第四十六MOS管Q46、第四十七MOS管Q47和第四十八MOS管Q48,其中,第四十一電容C41和第四十二電容C42均為耦合電容,第四十一電容C41用于防止前端對第四十一三極管的干擾,第四十二電容C42用于防止第四十一三極管Q41和第四十二三極管Q42之間的干擾。第四十四電阻R44為限流電阻,用于過流保護。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相對于其他電阻,將比其他電阻的阻值小很多。
本實施例中,第四十一三極管Q41和第四十二三極管Q42均為NPN型三極管。第四十三MOS管Q43、第四十四MOS管Q44、第四十五MOS管Q45、第四十六MOS管Q46、第四十七MOS管Q47和第四十八MOS管Q48均為N溝道MOS管。當然,在本實施例的一些情況下,第四十一三極管Q41和第四十二三極管Q42也可以均為PNP型三極管,第四十三MOS管Q43、第四十四MOS管Q44、第四十五MOS管Q45、第四十六MOS管Q46、第四十七MOS管Q47和第四十八MOS管Q48也可以均為P溝道MOS管,但這時放電電路的結構要相應發(fā)生變化。
本實施例中,第四十一熔斷器F41的一端與蓄電池的正極BAT+連接,第四十一熔斷器F41的另一端通過第四十一開關S41與第四十一二極管D41的陽極連接,蓄電池的正極BAT+還通過第四十一繼電器J41的觸點分別與第四十三電阻R43的一端、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的一端、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的一端、第四十三MOS管Q43的漏極、第四十五MOS管Q45的漏極、第四十七MOS管Q47的漏極連接,第四十一二極管D41的陰極通過第四十一電阻R41分別與第四十一電容C41的一端和第四十二電阻R42的一端連接,第四十二電阻R4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十一三極管Q41的基極與第四十一電容C41的另一端連接,第四十一三極管Q41的集電極分別與第四十二電容C42的一端和第四十三電阻R43的另一端連接,第四十一三極管Q41的發(fā)射極通過第四十四電阻R44接地,第四十二三極管Q42的基極與第四十二電容C4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十二三極管Q42的集電極與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的另一端連接,第四十二三極管Q42的發(fā)射極接地,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十三MOS管Q43的源極與第四十四MOS管Q44的漏極連接,第四十五MOS管Q45的源極與第四十六MOS管Q46的漏極連接,第四十七MOS管Q47的源極與第四十八MOS管Q48的漏極連接,第四十四MOS管Q44的源極、第四十六MOS管Q46的源極和第四十八MOS管Q48的源極均接地,第四十一繼電器J41受第四十一開關S41的控制,也就是說,當?shù)谒氖婚_關S41沒有閉合時,第四十一繼電器J41也不會閉合,只有在第四十一開關S41閉合后第四十一繼電器J41才可能受控閉合。
本實施例中,當閉合第四十一開關S41時,控制電路12上電,控制電路12檢測系統(tǒng)的基本參數(shù),若無故障,則控制第四十一繼電器J41吸合,也就是第四十一繼電器J41受控閉合,蓄電池BAT提供的電源經(jīng)過第四十一電阻R41和第四十二電阻R42分壓,使得第四十一三極管Q41打開,因此第四十二三極管Q42截止,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與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斷開,因此在該放電電路13工作的情況下,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不消耗電能。當?shù)谒氖婚_關S41斷開,第四十一繼電器J41受控斷開,則蓄電池BAT提供的電源切斷,第四十一三極管Q41截止,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上的余電經(jīng)過第四十三電阻R43將第四十二三極管Q42打開,此時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與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并聯(lián),通過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和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實現(xiàn)自動放電。
由于放電電路13采用了第四十一開關S41和第四十一繼電器J41實現(xiàn)了在系統(tǒng)工作時斷開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系統(tǒng)斷電時將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與第四十三電解電容C43并聯(lián),因此第四十五放電電阻R45可以選用阻值較小的放電電阻,使得該放電電路13在系統(tǒng)工作時不消耗電能,減少發(fā)熱,節(jié)約系統(tǒng)能,同時由于使用阻值較小的放電電阻,可以使放電時間大大縮短,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
本實施例中,該放電電路13還包括第四十六電阻R46,第四十二三極管Q42的發(fā)射極通過第四十六電阻R46接地。第四十六電阻R46為限流電阻,用于進行過流保護。
本實施例中,該放電電路13還包括第四十七電阻R47,第四十三MOS管Q43的源極通過第四十七電阻R47與第四十四MOS管Q44的漏極連接。該放電電路13還包括第四十八電阻R48,第四十五MOS管Q45的源極通過第四十八電阻R48與第四十六MOS管Q46的漏極連接。該放電電路13還包括第四十九電阻R49,第四十七MOS管Q47的源極通過第四十九電阻R49與第四十八MOS管Q48的漏極連接。第四十七電阻R47、第四十八電阻R48和第四十九電阻R49均為限流電阻,用于進行過流保護。
圖3為本實施例中逆變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3中,該逆變電路21包括第五十一電阻R51、第五十二電阻R52、第五十三電阻R53、第五十一滑動變阻器W51、第五十二滑動變阻器W52、第五十一電感L51、第五十一電容C51、第五十二電容C52、第五十一二極管D51、第五十一三極管Q51、第五十一變壓器T51和第五十二變壓器T52,其中,第五十二電阻R52和第五十三電阻R53均為限流電阻,用于進行過流保護,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
本實施例中,第五十一三極管Q51的基極通過第五十一滑動變阻器W51分別與蓄電池的正極BAT+和第五十一電阻R51的一端連接,第五十一三極管Q51的集電極與第五十二電阻R52的一端連接,第五十二電阻R52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五十一電容C51的一端和蓄電池的負極BAT-連接,第五十一電容C51的另一端與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第五十一三極管Q51的發(fā)射極通過第五十三電阻R53與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第五十一電阻R51的另一端通過第五十一電感L51與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通過第五十二滑動變阻器W52與第五十一二極管D51的陽極連接,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通過第五十四電阻R54分別與第五十二電容C52的一端和第五十一開關S51的一端連接,第五十一開關S51的另一端與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第五十二電容C52的另一端與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次級線圈另一端連接,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次級線圈與交流市電AC連接,也就是說,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次級線圈作為交流電輸出線圈。
本實施例中,第五十一三極管Q51、第五十一滑動變阻器W51和第五十一電阻R51組成正向偏置放大電路,第五十一電感L51與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初級線圈組成直流逆變單元,放大后的太陽能電池PV的電壓通過直流逆變單元轉換成交流電。交流電感應到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次級線圈兩端的電流,經(jīng)過第五十一二極管D51后給第五十二電容C52進行充電。其后閉合第五十一開關S51,使得第五十二電容C52通過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初級線圈對外放電,根據(jù)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線圈匝數(shù)比,在交流輸出點即第五十二變壓器T52的次級線圈可以獲得更高的電壓。用戶如果希望獲得其他額定電壓的交流電輸出,可以通過調節(jié)第五十一滑動變阻器W51來實現(xiàn)。
本實施例中,該逆變電路21還包括第五十四電阻R54,第五十四電阻R54的一端與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第五十四電阻R54的另一端與第五十二電容C52的一端連接。第五十四電阻R54為限流電阻,用于進行過流保護,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
本實施例中,該逆變電路21還包括第五十五電阻R55,第五十五電阻R55的一端與第五十一開關S51的另一端連接,第五十五電阻R55的另一端與第五十一二極管D51的陰極連接。第五十五電阻R55為限流電阻,用于進行過流保護,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五十一三極管Q51為PNP型三極管。第五十一變壓器T51為升壓變壓器。當然,在本實施例的一些情況下,上述第五十一三極管Q51也可以為NPN型三極管,但這時逆變電路21的電路結構也要相應發(fā)生變化。
圖4是本實施例中防雷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4中,該防雷電路14包括第六十一熔斷器F61、第六十一電阻R61、第六十二電阻R62、第一壓敏電阻YM1、第二壓敏電阻YM2、第六十一二極管D61、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D62和放電管A1,其中,本實施例中,第六十一二極管D61、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D62和第六十二電阻串聯(lián)形成第一支路,第一壓敏電阻YM1和第二壓敏電阻YM2串聯(lián)形成第二支路。第六十一熔斷器F61用于對該防雷電路14進行波保護,第六十一電阻R61和第六十二電阻R62均為限流電阻,第六十一電阻R61用于對整個防雷電路進行過流保護,第六十二電阻R62用于對第一支路進行過流保護,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第六十一二極管D61為快速導通二極管。
本實施例中,第六十一熔斷器F61的一端與火線L連接,第六十一熔斷器F61的另一端與第六十一電阻R61的一端連接,第六十一電阻R61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十一二極管D61的陽極和第一壓敏電阻YM1的一端連接,第六十一二極管D61的陰極與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D62的陽極連接,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D62的陰極通過第六十二電阻R62與零線N連接,第一壓敏電阻YM1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壓敏電阻YM2的一端和放電管A1的一端連接,第二壓敏電阻YM2的另一端與零線N連接,放電管A1的另一端接地。
通過連接于零線N和火線L之間的兩個支路來實現(xiàn)防雷,當無雷電進入時,兩個支路均處于高阻狀態(tài),當有雷電進入,雷電迅速通過第一壓敏電阻YM1和第二壓敏電阻YM2間的連接點導通放電管A1放電,將雷電導入到大地中,實現(xiàn)良好的防雷效果,保護用電設備。在雷電產(chǎn)生時,第六十二發(fā)光二極管D62能夠發(fā)光,對雷電進入具有指示作用。上述防雷電路14還包括接地端E,接地端E直接接地GND。該防雷電路14的電路結構簡單、成本較低、能實現(xiàn)良好的防雷效果。
本實施例中,該防雷電路14還包括第六十三電阻R63,第六十三電阻R63的一端與第六十一電阻R61的另一端連接,第六十三電阻R63的另一端與第一壓敏電阻YM1的一端連接。第六十三電阻R63為限流電阻,用于對第二支路進行過流保護,這樣可進一步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
本實施例中,該防雷電路14還包括第六十四電阻R64,第六十四電阻R64的一端與零線N連接,第六十四電阻R64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十二電阻R62的另一端和第二壓敏電阻YM2的另一端連接。第六十四電阻R64為限流電阻,用戶對整個防雷電路14進行過流保護,更進一步提高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
總之,本發(fā)明由于設有防雷電路14,這樣就可以有效防雷,提高系統(tǒng)安全性能;放電電路13中選用阻值較小的放電電阻,使得該放電電路13在系統(tǒng)工作時不消耗電能,減少發(fā)熱,節(jié)約系統(tǒng)能耗,由于使用阻值較小的放電電阻,同時可以使放電時間大大縮短,提高了系統(tǒng)的安全性能。
逆變電路21的電路結構簡單,采用簡單的電路結構即可實現(xiàn)對太陽能電池PV的交流輸出,其能解決現(xiàn)有太陽能逆變電路復雜和體積龐大的問題。防雷電路14通過連接于零線N和火線L之間的兩個支路來實現(xiàn)防雷,當無雷電進入時,兩個支路均處于高阻狀態(tài),當有雷電進入,雷電迅速通過第一壓敏電阻YM1和第二壓敏電阻YM2之間的連接點導通放電管A1放電,將雷電導入到大地中,實現(xiàn)良好的防雷效果,保護用電設備。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