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含有串行發(fā)送信號的串行總線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如個人計算機、它們的外圍設備、以及AV(音頻視頻)設備),其中的串行總線例如,符合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發(fā)布的“高性能串行總線IEEE標準”-IEEE Std.1394a-2000(在下文中稱為“IEEE Std.1394a-2000”)的高速串行總線(在下文中稱為“1394串行總線”)。
背景技術:
首先將說明IEEE Std.1394a-2000。近年來,在個人計算機和它們的外圍設備如打印機、硬盤驅動器,或者圖像掃描儀,或者視頻設備如數碼照相機,或者音頻設備(在此之后,這樣的終端設備將被統(tǒng)稱為“節(jié)點”)之間發(fā)送控制信號和主信號的網絡,已迅速由采用1394串行總線的節(jié)點(在下文中稱為“1394串行總線節(jié)點”)構建起來。
圖32表示符合IEEE Std.1394a-2000的物理層電路實例的方框圖(在下文中稱為“1394物理層電路”)。如圖中所示,傳統(tǒng)的1394物理層電路包括總線仲裁電路101、DS-鏈路編碼器/解碼器電路102、鏈路層接口電路103、寄存器電路104,以及三個符合IEEE Std.1394a-2000的收發(fā)器電路105、106和107(在下文中稱為“1394金屬收發(fā)器(metal transceiver)電路105、106和107”)。
總線仲裁電路101為1394物理層電路的運行制定各種必要設置,并控制輸出到1394串行總線的數據信號和控制信號的定時。寄存器電路10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101上,在寄存器電路104中保存1394物理層電路應該運行的運行條件。這樣,1394物理層電路在寄存器電路104中保存的條件下運行。
DS-鏈路編碼器/解碼器電路102利用DS-鏈路方法來執(zhí)行調制和解調,以通過該總線發(fā)送和接收稱為鏈路層的上層數據信號。DS-鏈路調制是一種調制方法,由此,數據信號[Data]和選通信號[Strobe]通過兩對傳輸線傳輸,其中選通信號是數據信號[Data]和時鐘信號的異或。
鏈路層接口電路103是與上層即鏈路層交換數據信號和控制信號的電路。寄存器電路104通常由上層即鏈路層控制,并且,對保存在寄存器電路104中內容的讀取和改寫是從鏈路層通過鏈路層接口電路103來執(zhí)行的。1394金屬收發(fā)器電路105、106和107中每一個電路通過兩對電纜與外部節(jié)點交換主信號和控制信號。
圖33是表示保存在寄存器電路104中內容的寄存器映象(參看IEEE Std.1394a-2000的第125頁)。IEEE Std.1394a-2000規(guī)定在這個寄存器映象中表示的內容只有在鏈路層控制下才可以被改寫。在該寄存器映象中,對于地址0011的延遲區(qū)域[Delay],第4位到第7位被分配了通過1394物理層電路的傳輸延遲的值,而對于地址0100上的抖動區(qū)域[Jitter],第2位到第4位被分配了其抖動的值。這里省略對其它區(qū)域的描述。
下面給出一種類型節(jié)點的說明,這種類型節(jié)點混合有多個帶有不同傳輸延遲的端口。在最近幾年中,已經開始在家庭網絡中采用IEEE Std.1394a-2000。但是,IEEE Std.1394a-2000規(guī)定金屬電纜的最大長度是4.5米,并且,對電纜長度的這種約束通常證明是很不方便的。
為了克服這種缺點,已經制定了“IEEE Std.1394b”和“OPi.LINK”標準,依據這些標準,包含在1394物理層電路中多個1394金屬收發(fā)器至少之一由光收發(fā)器或諸如此類所代替,并且用于該收發(fā)器傳輸線的金屬電纜由光纖(如塑料光纖(POF))代替。這使得長距離傳輸成為可能。
依據這些標準,一個節(jié)點可能混合有金屬和光收發(fā)器。在這種情況下,該節(jié)點可能需要將金屬端口的信號轉換成光端口的信號,并執(zhí)行其它的額外操作,從而光端口與DS端口相比可以具有足夠長的傳輸延遲。即使符合IEEE Std.1394a-2000的節(jié)點,即沒有光收發(fā)器的節(jié)點,在不同端口中的傳輸延遲也可能不同,因為IEEE Std.1394a-2000只規(guī)定了端口的傳輸延遲的最大值和其它規(guī)范。
下面將給出總線最優(yōu)化的說明。為保證不同節(jié)點不同時將包輸出給總線,IEEE Std.1394a-2000規(guī)定了總線空閑時間(在下文中稱為“間隙”),在總線空閑時間期間,不能發(fā)送仲裁信號或任何數據信號。這種間隙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確認間隙,它是在異步包和確認包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同步間隙,它是在確認間隙和同步包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子有效(subaction)間隙,它是在兩個同步包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以及仲裁復位間隙,它是仲裁之后直到允許端口競爭訪問總線所保證的最小總線空閑時間(在公平間隔開始時總線空閑時間,其中在公平間隔期間允許每個節(jié)點一次傳輸一個異步包)。對于這四種間隙中的每一個,IEEE Std.1394a-2000規(guī)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小值。
在上述四種類型的間隙,確認間隙和同步間隙被規(guī)定在0.04[μs]到0.05[μs]的范圍內。
子有效間隙被規(guī)定在以下的范圍內從(27+Gap_count×16)BASE_RATE-PHY_delaymax]]>到(29+Gap_count×16)BASE_RATE-PHY_delaymin.]]>仲裁復位間隙被規(guī)定在以下的范圍內從(51+Gap_count×32)BASE_RATE-PHY_delaymax]]>到(53+Gap_count×32)BASE_RATE-PHY_delaymin.]]>在上述公式中的基本速率[BASE_RATE]取值范圍在98.294到98.314[Mbit/s]。因此,為了減少這兩種類型的間隙,就需要減少上述公式中的間隙計數[Gap_count]和物理層延遲[PHY_delay]。這里,物理層延遲[PHY_delay]是信號輸入到節(jié)點之后直到信號被重復所要求的時間。間隙計數[Gap_count]是依據總線拓撲,用于使傳輸效率最優(yōu)化的方式來產生間隙的目的。從而通過盡可能多地減少間隙計數[Gap_count],就可能提高總線的傳輸效率。
管理總線的節(jié)點(在下文中稱為“總線管理器”)可以從自身ID包了解總線的拓撲和每個節(jié)點的物理層延遲[PHY_delay],并且,利用以下的公式(1),可以計算通過除兩端上物理層外的最長路徑,并與兩次信號傳輸時間相應的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
Round-trip_delay=2×(Hops-1)×(Cable_delay+PHY_delay)+2×Cable_delay (1)總線管理器以不同方式計算通過最長路徑的傳輸延遲,而依據這些方式采用了下面三種類型拓撲(a)該總線管理器是葉節(jié)點,且位于最長路徑上;(b)總線管理器不是葉節(jié)點,且位于最長路徑上;以及(c)總線管理器沒有位于最長路徑上。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總線管理器測量在它自己與目標節(jié)點之間的信號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沿著該路徑的所有電纜延遲和物理層延遲的總時間),并從測量的結果中計算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這里,總線管理器根據以下的公式(2)和(3),利用要求節(jié)點在預先確定時間內返回自己ID包的ping包的傳輸時間,以及為響應該ping包,在自身ID包被返回之前的流逝時間[ping time]來測量信號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Propagation timemin=Constant-REAPONSE_TIMEmax-2×∑(PHY jitter) (2)Propagation timemax=Constant-REAPONSE_TIMEmin+2×∑(PHY jitter) (3)在上述公式中的響應時間[RESPONSE_TIME]由以下的公式(4)定義。
40[ns]<RESPONSE_TIME<PHY_delay+100[ns](4)以下將參考圖34來詳細地說明在上述(a)到(c)的每種情況下,如何計算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圖34是表示用來計算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的總線拓撲實例的示意圖。
情況(a)相應與這種情況,即在圖34中只存在節(jié)點α和總線管理器M。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總線管理器M利用上述公式(3)來測量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
情況(b)相應與這樣的情況,即在圖34中節(jié)點α和節(jié)點γ之間的路徑是最長路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總線管理器M根據以下的公式(5),通過測量本身與節(jié)點α和γ的每個之間的單獨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并將其加到它自己的物理層延遲[PHY_delay]中來計算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
Round-trip_delay(α,γ)=Propagation timeα+Propagation timeγ+2×PHY_delayM(5)情況(c)相應與圖34中節(jié)點γ和節(jié)點δ之間的路徑是最長路徑的情況。因此,總線管理器M根據以下的公式(6),通過測量本身與節(jié)點γ和δ每個之間的單獨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以及到位于最長路徑上且離總線管理器M最近的節(jié)點的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然后從其中減去所測量的物理層延遲[PHY_delay]的兩倍來計算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Round-trip_delay(γ,δ)=Propagation timeγ+Propagation timeδ+2×(Propagation timeβ-PHY_delayβ)-240ns(6)通過在下面的公式(7)中替換計算出的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就可以計算前面更早提到的間隙計數[Gap_cound]。BASE_RATEmax×(Round-trip_delaymax+RESPONE_TEMEj,max-MIN_IDLE_TIME+PHY_delayi,max)+29×BASE_RATEmaxBASE_RATEmin-5132-20×BASE_RATEmaxBASE_RATEmin---(7)]]>(MIN_IDLE_TIME=0.04[μs])接著將給出符合OPi.LINK標準的節(jié)點的PHY寄存器的說明。為支持符合OPi.LINK標準的光端口,依據該標準的PHY寄存器映象圖具有包含在符合IEEE Std.1394a-2000的PHY寄存器映象中的一些附加內容。有關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和抖動,圖35中所示的OPi.LINK頁(參看OPi.LINK標準第2版本的第85頁)被加到圖33中所示的基址寄存器中。
在圖35所示的OPi.LINK頁中,對于地址1011中OP-DS區(qū)域[DelayOP-DS],第0位到第3位被分配了光端口到DS端口的最大傳輸延遲值,而對于地址1011中的抖動OP-DS區(qū)域[Jitter OP-DS],第4位到第7位被分配了光端口到DS端口最大抖動值。再有,對于在后續(xù)地址也就是地址1100中的延遲DS-DS區(qū)域[Delay DS-DS],第0位到第3位被分配了DS端口到DS端口最大傳輸延遲值,而對于地址1100中的抖動DS-DS區(qū)域[JitterDS-DS],第4位到第7位被分配了DS端口到DS端口最大抖動值。
再有,對于占用地址1101到1110的[T0]到[T15]的區(qū)域,分配關于給定端口是符合OPi.LINK標準的光端口還是DS端口的信息。順便提及,在PHY寄存器映象(參看圖33)中,對于地址0011中延遲區(qū)域[Delay],第4位到第7位被分配了光端口到光端口最大傳輸延遲值,而對于地址0100中的抖動區(qū)域[Jitter],第2位到第4位被分配了光端口到光端口(optical-port-to-optical-port)的最大抖動值。其它區(qū)域的說明被省略了。
在管理總線的總線管理器是符合OPi.LINK標準的節(jié)點情況下,它首先向目標節(jié)點發(fā)送ping包,并通過讀取從那里返回的自身ID包(參看圖36)的p0到pN字段,來檢查所給的端口是否是為激活的。而且,總線管理器通過以遠程訪問包的形式讀取OP i.LINK頁的區(qū)域[T0]到[T15]來識別端口的類型。
下面考慮這樣的情況如前面所述,利用光纖代替金屬電纜和利用光收發(fā)器代替1394金屬收發(fā)器,來試圖擴大傳輸距離。例如,在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只有DS端口的節(jié)點中,通過DS端口的傳輸延遲足夠地小,并且通過所有DS端口的傳輸延遲可以認為是相等的,這樣,這些端口的任何組合產生相等的物理層延遲[PHY_delay]和相等的物理層抖動[PHY_jitter]。因此,毫無問題地可以將這些值保持恒定。
但是,與DS端口相比,光端口可以具有更大的傳輸延遲和更大的抖動,并且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和抖動可以根據運行的傳輸速度而改變。結果,執(zhí)行通信的端口的不同組合可以在節(jié)點上產生不同的傳輸延遲或不同的抖動。這樣,如果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和抖動的值保持恒定,那么,就不可能計算最優(yōu)信號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以下將參考圖37到41對這些情況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首先將給出圖37所示情況的說明。節(jié)點A具有四個端口a101、a102、a103和a104,每個端口均包括在物理層上的傳輸延遲,并且假設它們各自傳輸延遲的關系為a102>a103>a104>a101。更進一步,假設當端口a101、a102和a104是激活(它們能夠與外部節(jié)點通信的狀態(tài))的時候,端口a103是未激活的(它不能與外部節(jié)點通信的狀態(tài)、它能與外部節(jié)點通信但沒有與外部節(jié)點連接的狀態(tài)、或者是掛起狀態(tài))。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A的傳輸延遲預先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端口a101到a104所有組合之間產生的最大的傳輸延遲,也就是端口a102和a103之間的傳輸延遲A1。但是,端口a103是未激活的且沒在使用中,所以,節(jié)點A實際的最大傳輸延遲等于端口a102和a104之間的傳輸延遲A2(<A1)。于是,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節(jié)點A的傳輸延遲被設置為不必要地大。按這種方式將傳輸延遲設置得不必要地大效率就會低,因為這樣做會導致增大信號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并且會導致增大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增大了間隙本身。
接著將給出圖38所示情況的說明。節(jié)點B具有三個端口b101、b102和b103,每個端口均包括物理層上的傳輸延遲。并假設它們各自的傳輸延遲具有關系b101>>b102>>b103。更進一步,假設在信號被輸入到端口b101之后直到該信號從中輸出,傳輸延遲B2比任何其它端口組合之間的傳輸延遲大。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B的傳輸延遲預先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端口b101到b103所有組合之間產生的最大的傳輸延遲,也就是端口b101和b102之間的傳輸延遲B1。但是,當輸入到端口b101的信號被從中輸出時,實際的傳輸延遲B2比預先設置為節(jié)點B的傳輸延遲的傳輸延遲B1大。這使得間隙計數[Gap_count]小于適當的值,從而使得不可能保證足夠的間隙。
接著將給出圖39所示情況的說明。在該圖中所示的情況下,如前面所述,總線管理器BM不在最長路徑上,通過利用前面提到的公式(6)就可能計算傳輸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被設置為等于端口到端口最大傳輸延遲。于是,PHY_delay_{Node_C0}的值被設置為等于與傳輸延遲C3無關的傳輸延遲,即與利用公式(6)希望的PHY_delay_{Node_C0}不同的傳輸延遲。按照該方法將傳輸延遲設置在不希望的值是效率低的,因為這樣做導致增大信號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并且這樣導致增大間隙計數[Gap_count],因而增大了間隙本身。
順便提及,如前面所述,在符合OPi.LINK標準的節(jié)點上,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的值被保存在分配于其基址寄存器的延遲區(qū)域中,并且光端口到DS端口和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的值被分別保存在分配于OPi.LINK頁(參看圖35)的延遲OP-DS區(qū)域和延遲DS-DS區(qū)域。因此,在位于總線上的總線管理器是符合OP i.LINK標準的節(jié)點的情況下,總線管理器不僅能讀出保存在基址寄存器中的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的值,而且還能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中的光端口到DS端口和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的值。
但是,在位于總線上的總線管理器是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節(jié)點的情況下,總線管理器只能讀出保存在基址寄存器中的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的值。因此,在符合OP i.LINK標準并具有光端口的節(jié)點中,當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時候,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不是將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而是將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識別為該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按照這種方式,將傳輸延遲設置為不必要地大是效率低的,因為這樣做導致增大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增大間隙本身。
接著將給出圖40所示情況的說明。節(jié)點E具有四個端口e101、e102、e103和e104,每個端口均包括在物理層的傳輸延遲。假設端口e101、e102和e104是激活,而端口e103是未激活的。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在端口e101到e104的所有組合中,端口e102和e103的組合產生最大的抖動,節(jié)點E的抖動被預先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抖動E1。但是,端口e103是未激活的,并不在使用中,因此,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節(jié)點E的抖動設置為不必要地較大。按照這種方式將抖動設置為不必要大是效率低的,因為這樣做導致增大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增加了間隙本身。
最后將給出圖41所示情況的說明。圖中所示的節(jié)點F_0準備利用分別連接到節(jié)點F_1、F_2、F_3和F_4的端口f101、f102、f103和f104進行通信。假設在包括端口f101的端口所有組合中,端口f101和f102的組合產生最大的抖動F1,并且,在端口f101到f104的所有組合中,端口f102和f103的組合產生最大的抖動F2。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節(jié)點F_0的抖動被預先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端口所有組合的最大抖動F2。但是,需要計算信號傳播時間[Propagation time]的值,是在包括信號輸入端口的端口的這些組合中最大的抖動。這樣,例如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當通過與節(jié)點F_1連接的端口f101輸入控制信號時,節(jié)點F_0的抖動就被設置為不必要地較大。按照這種方式將抖動設置為不必要大是效率低的,因為,這樣做導致增大間隙計數[Gap_count],因而增大間隙本身。
如前面所述,在符合OPi.LINK標準的節(jié)點上,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被保存在分配于其基址寄存器中的抖動區(qū)域,并且,光端口到DS端口和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的值被分別保存在分配于OP i.LINK頁(參看圖35)的抖動OP-DS區(qū)域和抖動DS-DS區(qū)域。因此,在位于總線上的總線管理器是符合OP i.LINK標準的節(jié)點的情況下,總線管理器不僅能讀出保存在基址寄存器中的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的值,而且還能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的光端口到DS端口和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
但是,在位于總線上的總線管理器是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節(jié)點的情況下,總線管理器只能讀出保存在基址寄存器中的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因此,當在符合OP i.LINK標準并具有光端口的節(jié)點上只有DS端口是激活時,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不是將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而是將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識別為節(jié)點的抖動,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按照這種方式,將抖動設置為不必要的大是效率低的,因為這樣做導致增大間隙計數[Gap_count],因而增大間隙本身。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允許進行高效通信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依據本發(fā)明,為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提供了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控制從各個端口向串行總線輸出信號的定時;寄存器,其中保存了總線仲裁電路運行的條件;以及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它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運行的狀態(tài)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
具體來講,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以及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以及參考表,用于保持下列最大傳輸延遲值之中的任何較大者在各個端口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及各個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其中,從所述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按照本發(fā)明的再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第一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一運行條件;第二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二運行條件;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和類型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
按照本發(fā)明的再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以及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
按照本發(fā)明的再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第一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一運行條件;第二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二運行條件;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和類型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
按照本發(fā)明的再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參考表,用于為每個端口保持通過該端口和通過用于該端口的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計算器,用于比較通過將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兩個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所獲得的一個傳輸延遲值與一個給定端口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一個傳輸延遲值,然后,將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到這兩個值之中的任何較大值上,并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參考附圖結合下面對優(yōu)選實施例的說明,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與特點將變得更加清晰,附圖中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2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101(在第一實施例)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3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101(在第二實施例)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4是表示第二實施例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結構的另一個實例的方框圖;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
圖6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12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五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六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七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1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20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八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3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21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九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一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二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18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301(在第十二個實施例)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19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301(在第十三個實施例)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20是表示第十三個實施例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結構的另一個實例的方框圖;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四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22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32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23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五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24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40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2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六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26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41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圖2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七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28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八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29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九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30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十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3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十一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圖32是表示符合IEEE Std.1394a-2000的傳統(tǒng)物理層電路的實例的方框圖;圖33是表示保存在寄存器電路104中的內容的寄存器映象;圖34是表示用來計算轉換延遲時間[Round-trip_delay]總線拓撲的實例的示意圖;圖35是在OP i.LINK標準中規(guī)定的OP i.LINK頁的寄存器映象;圖36是表示自身ID包內容的示意圖;圖37是表示激活和未激活端口混合存在的節(jié)點的實例的示意圖;圖38是表示當通過相同端口發(fā)送和接收信號時,傳輸延遲最大的節(jié)點的實例的示意圖;圖39是表示總線管理器不在最長路徑上的總線拓撲的實例的示意圖;圖40是表示激活和未激活端口混合存在的節(jié)點的實例的示意圖;圖41是說明當通過端口輸入控制信號時出現(xiàn)抖動問題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實例。
第一實施例首先,將參考圖1和2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地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100、參考表g101、總線仲裁電路g102、基址寄存器(baseregister)g103和四個端口g105、g106、g107和g10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100根據通過信號線h105、h106、h107和h10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105到g1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101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參考表g101。
參考表g101在各個端口g105到g10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中,保持與激活端口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10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從該參考表g101中讀出的值,通過信號線h103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10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總線仲裁電路g10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10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102上,在基址寄存器g10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10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105到g108每個端口與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圖2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10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在該數據映象中,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是代表激活端口組合的參數,它的第一(最高)到第四(最低)位分別代表端口g105到g108的狀態(tài)。這里,在每位位置上,值“1”指示激活端口,而值“0”指示未激活端口。例如,端口值“1101”表明端口g105、g106和g108是激活的,而端口g107是未激活的。
更進一步,在該數據映象中保存各個端口g105到g108之間傳輸延遲值當中,與激活端口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使上述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一一對應(這里處理的不是傳輸延遲值本身,而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計算公式從實際的傳輸延遲值中計算得到的值,并且較大的值代表較大的傳輸延遲;這些應用將貫穿于下面的說明中)。這樣,保存在該數據映象中的傳輸延遲值不包括任何涉及未激活端口的傳輸延遲值。當對于激活端口的給定組合,沒有可用的傳輸延遲值時,為方便起見,將值“0”分配為與那種組合相應的最大傳輸延遲值。
在如前面所述構成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到端口g105、g106和g107是激活的,而端口g108是未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設置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10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中的最大傳輸延遲,也就是“9”(即被保存為與參考表g101中端口激活值“1111”相應的值,并且是端口g106和g107之間傳輸延遲的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在不包括未激活端口g107的端口的所有組合中的最大值,也就是“5”(即被保存為與參考表g101中端口激活值“1101”相應的值,并且是端口g106和g108之間傳輸延遲的值)被選擇作為該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并被分配到基址寄存器g103的延遲區(qū)域中。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從而高效地進行通信。
第二實施例接著將說明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相同的框圖結構(參看圖1),但與其不同的是最大傳輸延遲值,在參考表g101中為每個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保存一個最大傳輸延遲值,最大傳輸延遲值是在各個端口g105到g10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與激活端口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當中,以及在各個端口g105到g108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即在控制信號被輸入到給定端口直到該端口返回控制信號以響應該控制信號之后的傳輸延遲值)與激活端口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當中,任何一個較大的值。
例如,如果假設各個端口g105到g10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參看圖2),并且各個端口g105到g108分別處理信號輸入/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分別是“1”、“7”、“10”和“4”,那么,圖3所示的數據映象被保存在參考表g101中。
利用這種結構,甚至當信號輸入和輸出是由單個端口處理時,也可能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過度地小。這就有助于保證足夠的間隙計數[Gap_count],因而保證足夠的間隙,并因此確保執(zhí)行通信。
在沒有檢驗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的情況下,從圖1所示的結構中省略狀態(tài)檢驗電路就成為可能(參看圖4)。在這種情況下,參考表g111中只保存各個端口g115到g11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各個端口g115到g118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即保存與端口激活值“1111”相應的值,參看圖3)當中的最大值。
第三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5和6對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120、參考表g121、總線仲裁電路g122、基址寄存器g123和五個端口g125、g126、g127、g128和g129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120根據通過信號線h125、h126、h127、h128和h129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105到g1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12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參考表g121。
總線仲裁電路g12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并通過信號線h124與各個端口g125到g129交換信號。這里,總線仲裁電路g122檢驗是從哪個端口接收到了信號,并將檢驗的結果(輸入端口的信息)通過信號線h122輸出給參考表g121。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12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122,在基址寄存器g12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12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125到g129每個與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參考表g121為每個端口g125到g129保持除該端口外的各個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及該端口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當中任何一個較大者。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12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以及從總線仲裁電路g122所獲得的輸入端口的信息,從該參考表g121中讀出一個值,通過信號線h121分配到基址寄存器g12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中。
圖6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12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應注意到該圖表示,在為每個端口g125到g129保存一個數據映象的所有數據映象中,當控制信號是通過端口g125輸入時所指的那個數據映象。在該圖中,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是代表激活端口組合的參數,它的第一(最高)到第五(最低)位分別代表端口g125到g129的狀態(tài)。這里,在每位位置上,值“1”指示激活端口,而值“0”指示未激活端口。例如,端口值“11110”表明端口g125、到g128是激活的,而端口g129是未激活的。
更進一步,在該數據映象中保存的是,在不包括端口g125的各個端口g126到g129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與激活端口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及端口g125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當中任何一個較大的值,以使上述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一一對應。這樣,保存在該數據映象中的傳輸延遲值不包括信號輸入端口g125與未激活端口之間的、信號輸入端口g125與另一個激活端口之間的,或者另一個激活端口分別處理信號輸入/輸出所要求的任何傳輸延遲值。這就可能比第一實施例更高效地設置傳輸延遲值。
在如上所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除端口g129外的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125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129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最大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在不包括信號輸入端口g125的端口g126到g128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與信號輸入端口g125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當當中的任何較大的一個,也就是“10”(即被保存為與參考表g121中的端口激活值“11110”相應的值)被選擇作為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并被分配到基址寄存器g123的延遲區(qū)域中。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四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7對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OPi.LINK標準,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130、延遲設置電路g131、總線仲裁電路g132、基址寄存器g133、OPi.LINK頁g134以及三個端口g135、g136和g137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130檢驗根據通過信號線h135、h136和h137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檢驗各個端口g135到g137是否為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13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設置電路g131。
延遲設置電路g131參考狀態(tài)檢驗電路g130和OPi.LINK頁g134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并且,只發(fā)現(xiàn)DS端口是激活的,那么延遲設置電路g131就將讀出保存在OPi.LINK頁g134的延遲DS-DS區(qū)域(參看圖35)中的值,并通過信號線的h134和h13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13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總線仲裁電路g132仲裁訪問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133和OPi.LINK頁g13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132,在基址寄存器g133和OPi.LINK頁g134中均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兩個寄存器g133和g134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135到g137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考慮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該總線由不符合OP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管理,那么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是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而等于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值,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值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130和OP i.LINK頁g134的輸出信號,識別出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并且將保存在OP i.LINK頁g134的延遲DS-DS區(qū)域中的值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133的延遲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即使總線管理器不符合OPi.LINK標準的情況下,當只有節(jié)點的DS端口激活時,也可以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從而進行高效通信。
第五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8對本發(fā)明第五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五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OPi.LINK標準,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140、延遲設置電路g141、總線仲裁電路g142、基址寄存器g143、OPi.LINK頁g144以及三個端口g145、g146和g147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140檢驗根據通過信號線h145、h146和h147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檢驗各個端口g145到g147是否為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14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設置電路g141。
延遲設置電路g141參考狀態(tài)檢驗電路g140和OP i.LINK頁g144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并且監(jiān)視信號線h142a和h142b,通過信號線h142a和h142b,總線仲裁電路g142連接到基址寄存器g143和OP i.LINK頁g144,這樣,當只有DS端口激活時,如果來自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的遠程訪問包訪問的不是OP i.LINK頁g144而只是基址寄存器g143,那么,延遲設置電路g141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g144的延遲DS-DS區(qū)域(參看圖35)中的值,并通過信號線h144和h14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14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總線仲裁電路g142仲裁訪問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143和OP i.LINK頁g14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142,在基址寄存器g143和OPi.LINK頁g144中均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兩個寄存器g143和g144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145到g147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考慮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該總線由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管理,那么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是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而等于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值,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值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140和OP i.LINK頁g144的輸出信號,就識別出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只要在這種狀態(tài)下,根據對信號線h142a和h142b的監(jiān)視結果,就可以識別出不是OP i.LINK頁g144,而只有基址寄存器g143被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訪問,并且保存在OP i.LINK頁g144的延遲DS-DS區(qū)域中的值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143的延遲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即使總線管理器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情況下,當只有節(jié)點的DS端口激活時,也可以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從而進行高效通信。
第六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9對本發(fā)明第六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六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OP i.LINK標準,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150、延遲設置電路g151、總線仲裁電路g152、基址寄存器g153、OPi.LINK頁g154以及三個端口g155、g156和g157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150根據通過信號線h155、h156和h157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155到g157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15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設置電路g151。
延遲設置電路g151參考狀態(tài)檢驗電路g150和OP i.LINK頁g154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并且監(jiān)視信號線h152a和h152b,通過信號線h152a和h152b,總線仲裁電路g152分別連接到基址寄存器g153和OPi.LINK頁g154上,這樣,當只有DS端口激活時,如果來自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的遠程訪問包不是訪問OP i.LINK頁g154,而只是訪問基址寄存器g153,那么,延遲設置電路g151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g154的延遲DS-DS區(qū)域(參看圖35)中的值,并通過信號線h151將其輸出給總線仲裁電路g152,以便將其分配給返回給外部節(jié)點的遠程回應包(reply packet)的預先確定的數據區(qū)域。
總線仲裁電路g152仲裁訪問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153和OP i.LINK頁g15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152,在基址寄存器g153和OPi.LINK頁g154中均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兩個寄存器g153和g154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155到g157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考慮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該總線由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管理,那么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是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而等于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值,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傳輸延遲值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150和OP i.LINK頁g154的輸出信號,就識別出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另外,只要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對信號線h152a和h152b的監(jiān)視結果,就可以識別出不是OP i.LINK頁g154,而只有基址寄存器g153被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訪問,并且保存在OPi.LINK頁g154的延遲DS-DS區(qū)域中的值被分配給遠程回應包的預先確定數據區(qū)域中。
利用這種結構,即使總線管理器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情況下,當只有節(jié)點的DS端口激活時,也可以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傳輸延遲值。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從而進行高效通信。
第七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10和11對本發(fā)明第七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七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200、參考表g201、總線仲裁電路g202、基址寄存器g203和四個端口g205、g206、g207和g20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200根據通過信號線h205、h206、h207和h20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205到g2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201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參考表g201。
參考表g201在各個端口g205到g208之間的抖動值當中,保持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通過信號線h203,將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20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從該參考表g201中讀出的值,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0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總線仲裁電路g20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20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202,在基址寄存器g20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保存在基址寄存器g203中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205到g20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圖11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20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在該數據映象中,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是代表激活端口組合的參數,它的第一(最高)到第四(最低)位分別代表端口g205到g208的狀態(tài)。這里,在每位位置上,值“1”指示激活端口,而值“0”指示未激活端口。例如,端口值“1101”表明端口g205、g206和g208是激活的,而端口g207是未激活的。
更進一步,在該數據映象中,保存了各個端口g205到g208之間的抖動值當中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便使上述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一一對應(這里處理的不是抖動值本身,而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計算公式從實際的抖動值計算得到的值,并且,較大的值代表較大的抖動;這種應用一直貫穿于下面的說明)。這樣,保存在該數據映象中的抖動值不包括與涉及未激活端口的任何抖動值。當對于激活端口的所給組合沒有可用的抖動值時,為方便起見,分配值“0”作為與那種組合相應的最大抖動值。
在如上所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端口g205、g206和g208是激活的,而端口g207是未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抖動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20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最大抖動值,也就是“9”(即在參考表g201中相應于端口激活值“1111”而保存的值,并且是端口g206和g207之間抖動值的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在不包括未激活端口g207的端口組合之中最大值,也就是“5”(即在參考表g20 1中相應于端口激活值“1101”而保存的值,并且是端口g206和g208之間抖動值的值)被選擇作為節(jié)點的抖動值,并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0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八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12和13對本發(fā)明第八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八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210、參考表g211、總線仲裁電路g212、基址寄存器g213和四個端口g215、g216、g217和g21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210檢驗根據通過信號線h215、h216、h217和h21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215到g218是否是激活的,并且通過信號線h211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參考表g211。
總線仲裁電路g21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并通過信號線h214與各個端口g215到g218交換信號。這里,總線仲裁電路g212檢驗是從哪個端口接收到了信號,并通過信號線h212將檢驗的結果(輸入端口的信息)輸出給參考表g211。更進一步,總線仲裁電路g212連接到基址寄存器g213,在基址寄存器g21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21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215到g21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參考表g211為每個端口g215到g218,保持在將那個端口與其它端口之間抖動值當中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21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以及從總線仲裁電路g212獲得的關于輸入端口的信息,從該參考表g211中讀出的值,通過信號線h211分配到基址寄存器g213的抖動區(qū)域中(參看圖33)。
圖13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21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應注意到該圖表示的是,在為每個端口g215到g218的保存一個數據映象的所有數據映象中,當控制信號是通過端口g1 25輸入時所指的那個數據映象。在該圖中,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是代表激活端口組合的參數,它的第一(最高)到第四(最低)位分別代表端口g215到g218的狀態(tài)。這里,在每位位置上,值“1”指示激活端口,而值“0”指示未激活端口。例如,端口值“1101”表明端口g215、g216和g218是激活的,而端口g217是未激活的。
更進一步,在該數據映象中,保存了在信號輸入端口g215和其它的端口g216到g218之間抖動值當中與激活端口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使上述端口激活值[port_active]一一對應。這樣,保存在該數據映象中的抖動值不包括信號輸入端口g215與未激活端口之間的,或者除信號輸入端口g215之外激活端口之間的任何抖動值。這就可能比第七個實施例更高效地設置抖動值。
在如上所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除端口g217外的其它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215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抖動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21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最大抖動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將信號輸入端口g215和其它的激活端口g216到g218之間的最大抖動值,也就是“3”(即保存為與參考表g211中的端口激活值“1101”相應的值,并且是端口g215和g216之間抖動值的值)被選擇作為節(jié)點的抖動值,并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1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九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14對本發(fā)明第九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九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OP i.LINK標準,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220、抖動設置電路g221、總線仲裁電路g222、基址寄存器g223、OP i.LINK頁g224以及四個端口g225、g226、g227和g22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220根據通過信號線h225、h226、h227和h22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225到g22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22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設置電路g221。
抖動設置電路g221參考狀態(tài)檢驗電路g220和OP i.LINK頁g224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并且,如果只發(fā)現(xiàn)DS端口是激活時,抖動設置電路g221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g224的抖動DS-DS區(qū)域(參看圖35)中的值,并通過作為信號線的h224和g22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2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總線仲裁電路g222仲裁訪問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223和OP i.LINK頁g22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222上,在基址寄存器g223和OP i.LINK頁g224中均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兩個寄存器g223和g224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225到g22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中,考慮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該總線由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管理,那么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不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而等于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220和OP i.LINK頁g224的輸出信號,就可以識別出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并且將保存在OP i.LINK頁g224的抖動DS-DS區(qū)域中的值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2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即使在總線管理器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情況下,當只有DS端口的節(jié)點是激活時,可以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15對本發(fā)明第十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OP i.LINK標準,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230、抖動設置電路g231、總線仲裁電路g232、基址寄存器g233、OP i.LINK頁g234以及四個端口g235、g236、g237和g23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230根據通過信號線h235、h236、h237和h23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235到g23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23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設置電路g231。
抖動設置電路g231參考狀態(tài)檢驗電路g230和OP i.LINK頁g234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并且監(jiān)視信號線h232a和h232b,總線仲裁電路g232通過信號線h232a和h232b分別連接到基址寄存器g233和OP i.LINK頁g234,這樣,當只有DS端口是激活時,如果來自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的遠程訪問包不是訪問OP i.LINK頁g234,而只是訪問基址寄存器g233,那么,延遲設置電路g231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g234的延遲DS-DS區(qū)域(參看圖35)中的值,并通過信號線h234和h23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3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總線仲裁電路g232仲裁訪問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233和OP i.LINK頁g23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232,在基址寄存器g233和OPi.LINK頁g234中均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于是,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兩個寄存器g233和g234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235到g23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考慮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該總線由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管理,那么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不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而等于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230和OP i.LINK頁g234的輸出信號,就可以識別出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另外,只要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對信號線h232a和h232b的監(jiān)視結果,就可以識別出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訪問的不是OPi.LINK頁g234,而只是基址寄存器g233,并且保存在OP i.LINK頁g234的抖動DS-DS區(qū)域中的值被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23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即使總線管理器不符合OP i.LINK標準,當只有DS端口的節(jié)點激活時,可以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一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16對本發(fā)明第十一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一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OP i.LINK標準,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240、抖動設置電路g241、總線仲裁電路g242、基址寄存器g243、OP i.LINK頁g244以及四個端口g245、g246、g247和g24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240根據通過信號線h245、h246、h247和h24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檢驗端口g245到g24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24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設置電路g241。
抖動設置電路g241參考狀態(tài)檢驗電路g240和OP i.LINK頁g244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并且監(jiān)視信號線h242a和h242b,通過信號線h242a和h242b總線仲裁電路g242分別連接到基址寄存器g243和OP i.LINK頁g244,這樣,當只有DS端口是激活時,如果來自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的遠程訪問包不是訪問OP i.LINK頁g244而只訪問基址寄存器g243時,那么,抖動設置電路g241將讀出保存在OP i.LINK頁g244的抖動DS-DS區(qū)域(參看圖35)中的值,并通過信號線h241將其輸出給總線仲裁電路g242,以便將其分配給返回給外部節(jié)點的遠程回應包的預先確定的數據區(qū)域。
總線仲裁電路g242仲裁訪問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243和OP i.LINK頁g244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242,在基址寄存器g243和OPi.LINK頁g244中均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兩個寄存器g243和g244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245到g24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考慮只有DS端口激活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如果該總線由不符合OP i.LINK標準的總線管理器管理,那么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不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而等于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其中,光端口到光端口的抖動值大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根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240和OP i.LINK頁g244的輸出信號,就可以識別出只有DS端口是激活的,另外,只要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對信號線h242a和h242b的監(jiān)視結果,就識來自外部節(jié)點(總線管理器)的訪問不是OP i.LINK頁g244,而是基址寄存器g243,保存在OP i.LINK頁g244的抖動DS-DS區(qū)域中的值分配給遠程回應包的預先確定的數據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即使總線管理器不符合OP i.LINK標準,當只有DS端口的節(jié)點激活時候,可以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DS端口到DS端口的抖動值。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二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17和18對本發(fā)明第十二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二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300、參考表g301、總線仲裁電路g302、基址寄存器g303、延遲選擇電路g304以及四個端口g305、g306、g307和g30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300根據通過信號線h305、h306、h307和h30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305到g3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30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選擇電路g304。
參考表g301保持在各個端口g305到g308之間的所有傳輸延遲值。圖18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30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如圖中所示,在參考表g301中,以矩陣的形式保存了各個端口g305到g308之間所有傳輸延遲值(這里處理的不是傳輸延遲值本身,而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計算公式從實際的傳輸延遲值計算得到的值,并且,較大的值代表較大的傳輸延遲;這種應用一直貫穿于下面的說明)。
總線仲裁電路g30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訪問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30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302,在基址寄存器g30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30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305到g30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30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延遲選擇電路g304從保存在參考表g301中的所有傳輸延遲值中選擇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并通過信號線h30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30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端口g305、g306和g308是激活的,而端口g307是未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30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的最大傳輸延遲值,也就是“9”(即在參考表g301中保存為端口g306和g307之間的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選擇不包括未激活端口g307的端口組合的最大傳輸延遲值,也就是“5”(即參考表g301中保存為端口g306和g30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作為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并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303的延遲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三個實施例接著,將對本發(fā)明第十三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說明。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具有與上述第十二個實施例的相同的方框圖結構(參看圖17),但它們的不同是在參考表g301中保存的不僅有各個端口g305到g30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而且還有各個端口g305到g308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即控制信號被輸入給定端口之后直到該端口響應該控制信號而返回一個控制信號的傳輸延遲值)。
例如,如果假設各個端口g305到g30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與第十二個實施例中相同(參看圖18),并且各個端口g305到g308分別處理信號輸入/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分別是“1”、“7”、“10”和“4”,那么,就將圖19所示的數據映象保存在參考表g301中。
利用這種結構,甚至當信號的輸入和輸出是由單個端口處理時,就能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過度地小。這就有助于保證足夠的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保證足夠的間隙,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在沒有檢驗端口是激活的還是未激活的情況下,就可以從圖17所示結構中省略狀態(tài)檢驗電路(參看圖20)。在這種情況下,在參考表g311中只保存了各個端口g315到g31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各個端口g315到g318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當中的最大值。
第十四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21和22對本發(fā)明第十四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四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320、參考表g321、總線仲裁電路g322、基址寄存器g323延遲選擇電路g324、以及五個端口g325、g326、g327、g328和g329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320根據通過信號線h325、h326、h327、h328和h329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325到g329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32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選擇電路g324。
參考表g321保持各個端口g325到g329之間的所有傳輸延遲值以及各個端口g325到g329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圖22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32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如該圖中所示,在參考表g321中,以矩陣形式保存了各個端口g325到g329之間的所有傳輸延遲值以及各個端口g325到g329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
總線仲裁電路g32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并通過信號線h324與各個端口g325到g329進行信號交換。這里,總線仲裁電路g122檢驗從哪個端口接收到了信號,并將檢驗的結果(輸入端口的信息)通過信號線h322輸出給延遲選擇電路g324。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32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322,在基址寄存器g32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保存在基址寄存器g323中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325到g329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32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和由總線仲裁電路g322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延遲選擇電路g324從保存在參考表g321中的所有傳輸延遲值中選擇出不包括信號輸入端口的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以及信號輸入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并通過信號線h32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32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例如,當除端口g329外的其它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325時,在圖22中用虛線圍住的值將變成延遲選擇電路g324的目標。這樣,變成延遲選擇電路g324的目標的傳輸延遲值將不包括該信號輸入端口與未激活端口之間、該信號輸入端口與另一個激活端口之間、或者由另一個激活端口來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任何傳輸延遲值。這就可能比第十二個實施例更高效地來設置傳輸延遲值。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除端口g329外的其它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325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來激活端口g329的端口所有組合之中的最大傳輸延遲值,也就是“11”(即在參考表g321中作為端口g325和g32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而保存的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在不包括信號輸入端口g325的端口g326到g328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與信號輸入端口g325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者,也就是“9”(即存在參考表g321中作為口g325和g327之間的傳輸延遲值而保存的值)被選擇作為該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并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323的延遲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能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五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23和24對本發(fā)明第十五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23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五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400、參考表g401、總線仲裁電路g402、基址寄存器g403、抖動選擇電路g404、以及四個端口g405、g406、g407和g40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400根據通過信號線h405、h406、h407和h40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檢驗各個端口g405到g4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40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選擇電路g404。
參考表g401保持在各個端口g405到g408之間所有抖動值。圖24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40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如該圖中所示,在參考表g401中,以矩陣形式保存了各個端口g405到g408之間所有抖動值(這里處理的不是抖動值自己,而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計算公式從實際的抖動值計算得到的值,并且較大的值代表較大的抖動;該應用貫穿于下面的說明)。
總線仲裁電路g40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40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402,在基址寄存器g40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于是,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保存在基址寄存器g403中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405到g40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40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抖動選擇電路g400從保存在參考表g401中的所有抖動值中選擇出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抖動值,并通過信號線h40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40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端口g405、g406和g408是激活的,而端口g407是未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40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的最大抖動值,也就是“9”(即在參考表g401中作為端口g406和g407之間的抖動值而保存的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選擇不包括未激活端口g407的端口組合當中的最大值,也就是“5”(即在參考表g401中作為口g406和g408之間的抖動值而保存的值)作為節(jié)點的抖動值,并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40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六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25和26對本發(fā)明第十六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2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六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410、參考表g411、總線仲裁電路g412、基址寄存器g413、抖動選擇電路g414、以及四個端口g415、g416、g417和g41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410根據通過信號線h415、h416、h417和h41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415到g41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41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選擇電路g414。
參考表g411保持在各個端口g415到g418之間的所有抖動值。圖26是表示保存在參考表g411中內容的數據映象。如該圖中所示,在參考表g411中,以矩陣形式保存了各個端口g415到g418之間的所有抖動值。
總線仲裁電路g41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并通過信號線h414與各個端口g415到g418交換信號。這里,總線仲裁電路g412檢驗是從哪個端口接收到了信號,并通過信號線h412將檢驗的結果(關于輸入端口的信息)輸出給抖動選擇電路g414。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41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412,在基址寄存器g41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保存在基址寄存器g413中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415到g41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41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和從總線仲裁電路g412獲得的輸入端口的信息,抖動選擇電路g414從保存在參考表g411中所有抖動值當中選擇該信號輸入端口與其它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抖動值,并通過信號線h413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41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例如,當除端口g417外的其它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415時,在圖26中用虛線圍住的值將變成抖動選擇電路g414的目標。這樣,變成抖動選擇電路g414目標的抖動值不包括信號輸入端口與未激活端口之間、或者不是該信號輸入端口的其它激活端口之間的任何抖動值。這就可能比第十二個實施例更高效地來設置抖動值。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除端口g417外的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415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41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的最大抖動值,也就是“9”(即在參考表g411中作為端口g416和g417之間的抖動值而保持的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在該信號輸入端口g415與其它激活端口g416到g418之間的最大抖動值,也就是“3”(即在參考表g411中作為口g415和g416之間的抖動值而保存的值)被選擇作為節(jié)點的抖動值,并將其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41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七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27對本發(fā)明第十七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2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七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500、參考表g501、總線仲裁電路g502、基址寄存器g503、延遲計算電路g504以及四個端口g505、g506、g507和g50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500根據通過信號線h505、h506、h507和h50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端口g505到g5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50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計算電路g504。
參考表g501為每個端口g505到g508,保持通過那個端口并通過那個端口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這里處理的不是傳輸延遲值本身,而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計算公式從實際傳輸延遲值計算得到的值,并且,較大的值代表較大的傳輸延遲;該應用貫穿于下面的說明)。
總線仲裁電路g50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50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502上,在基址寄存器g50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從而,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50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505到g50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50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延遲計算電路g504從保存在參考表g501中的通過激活端口的傳輸延遲值當中,選擇出兩個最大的,然后,將這兩個值一起加上在物理層中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并通過信號線h503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50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端口g505、g506和g508是激活的,而端口g507是未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等于并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507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的最大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從通過激活端口g505、g506和g508的傳輸延遲值中選擇出兩個最大的,然后,將這兩個值同在物理層中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并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503的延遲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十八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28對本發(fā)明第十八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28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八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參考表g511、總線仲裁電路g512、基址寄存器g513、延遲計算電路g514以及四個端口g515、g516、g517和g518組成。
參考表g511為每個端口g515到g518,保持通過那個端口并保持通過那個端口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
總線仲裁電路g51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51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512上,在基址寄存器g51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51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515到g51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延遲計算電路g514將通過保存在參考表g511中兩個最大傳輸延遲值相加所獲得的傳輸延遲值與由給定端口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進行比較(即在控制信號輸入到給定端口之后直到該端口為響應該控制信號而返回控制信號的傳輸延遲值),然后,加到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的較大的兩個值上,并通過信號線h513,將結果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51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利用這種結構,甚至當由單個端口來處理信號的輸入和輸出時,也能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過度地小。這就有助于保證足夠的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保證足夠的間隙,并因此確保通信的進行。
第十九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29對本發(fā)明第十九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進行詳細說明。圖29是表示本發(fā)明第十九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520、參考表g521、總線仲裁電路g522、基址寄存器g523、延遲計算電路g524以及五個端口g525、g526、g527、g528和g529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520根據通過信號線h525、h526、h527、h528和h529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525到g529的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52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延遲計算電路g524。
參考表g521為每個端口g525到g529,保持通過那個端口并通過那個端口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
總線仲裁電路g52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并通過信號線h524與各個端口g525到g529交換信號。這里,總線仲裁電路g522檢驗從哪個端口接收到了信號,并通過信號線h522將檢驗的結果(關于輸入端口的信息)輸出給延遲計算電路g524。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52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522上,在基址寄存器g52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52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每個端口g525到g529與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52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和從總線仲裁電路g522獲得的輸入端口的信息,延遲計算電路g524將保存在參考表g521中,通過除信號輸入端口外的激活端口的兩個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而獲得的傳輸延遲值,與信號輸入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而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進行比較,然后,加到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中較大的兩個值上;然后通過信號線h523,將結果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523的延遲區(qū)域(參看圖33)。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除端口g529外的其它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525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在包括未激活端口g529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的最大傳輸延遲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將通過除信號輸入端口g525外的激活端口g526到g528的兩個最大的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所獲得的傳輸延遲值,與由信號輸入端口g525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進行比較,然后加到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的兩個較大值,以計算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值,然后將結果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523的延遲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第二十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30對本發(fā)明第二十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進行詳細說明。圖30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十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600、參考表g601、總線仲裁電路g602、基址寄存器g603、抖動計算電路g604以及四個端口g605、g606、g607和g60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600根據通過信號線h605、h606、h607和h60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605到g608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60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計算電路g604。
參考表g601為每個端口g605到g608的,保持通過那個端口并通過那個端口信號格式轉換器的抖動值(這里處理的不是抖動值本身,而是根據預先確定的計算公式從實際抖動值計算得到的值,并且較大的值代表較大的抖動;該應用貫穿于下面的說明)。
總線仲裁電路g60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訪問的沖突。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60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602,在基址寄存器g60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60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端口g605到g608中的每個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60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抖動計算電路g604從保存在參考表g601通過激活端口所有抖動值當中,選擇兩個最大的值,然后,將這兩個值與在物理層中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抖動值加在一起,并通過信號線h603,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60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端口g605、g606和g608是激活的,而端口g607是未激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包括未激活端口g60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的最大抖動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從通過激活端口g605、g606和g608的抖動值中,選擇兩個最大的值,然后,將這兩個值與在物理層中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抖動值加在一起,并它們的總和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603的抖動區(qū)域。
具有這種配置,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和間隙本身,并因此使通信高效。
第二十一個實施例接著,將參考圖31對本發(fā)明第二十一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進行詳細說明。圖3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十一個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方框圖。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符合IEEE Std.1394a-2000,并且如圖中所示,由狀態(tài)檢驗電路g610、參考表g611、總線仲裁電路g612、基址寄存器g613、抖動計算電路g614以及四個端口g615、g616、g617和g618組成。
狀態(tài)檢驗電路g610根據通過信號線h615、h616、h617和h618獲得的狀態(tài)信號來檢驗各個端口g615到g618的是否激活,并且通過信號線h610將檢驗的結果(激活端口的組合)輸出給抖動計算電路g614。
參考表g611為每個端口g615到g618的保持通過那個端口并通過那個端口信號格式轉換器的抖動值。
總線仲裁電路g612仲裁訪問IEEE串行總線的沖突,并通過信號線h614與各個端口g615到g618進行信號交換。這里,總線仲裁電路g612檢驗從哪個端口接收到了信號,并通過信號線h612將檢驗的結果(關于輸入端口的信息)輸出給抖動計算電路g614。更進一步,基址寄存器g613連接到總線仲裁電路g612,在基址寄存器g613中保存了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應該運行的條件。這樣,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在基址寄存器g613保存的條件下運行。每個端口g615到g618與一個外部節(jié)點交換信號。
依據狀態(tài)檢驗電路g610的輸出信號(激活端口的組合)和從總線仲裁電路g612獲得的輸入端口的信息,抖動計算電路g614將信號輸入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抖動值,通過不包括信號輸入端的激活端并保存在參考表g611中的最大抖動值,以及與在物理層中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抖動值加在一起,并通過信號線h613,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613的抖動區(qū)域(參看圖33)。
在上述結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例如,考慮除端口g617外的其它端口是激活的,并且信號被輸入到端口g615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傳統(tǒng)的方法,將節(jié)點的抖動值設置為等于并保持恒定為包括未激活端口g617在內的端口所有組合當中的最大抖動值。相比之下,在該實施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中,信號輸入端口g615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輸出所要求的抖動值、通過除信號輸入端口g615外的激活端口g616和g618的最大抖動值,以及在物理層中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抖動值的總和,被作為節(jié)點的抖動值分配給基址寄存器g613的抖動區(qū)域。
利用這種結構,就可以避免將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設置為不必要地大。這就有助于優(yōu)化間隙計數[Gap_count],因此優(yōu)化間隙本身,并因此進行高效通信。
上述實施例(除第四個到第六個和第九個到第十一個實施例外)涉及到本發(fā)明應用于符合IEEE Std.1394a-2000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情況。但是,應該理解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任何其它其類型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例如,符合IEEE Std.1394b、OP iLINK標準或諸如此類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
上述實施例涉及用于檢驗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設置延遲和抖動值這些操作是在硬件基礎上實現(xiàn)的情況。但是,應該理解這些操作也可以基于軟件基礎來實現(xiàn)。
如上所述,利用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依據各個端口的操作狀態(tài),就可以適當地設置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和抖動,并且因此可避免將傳輸延遲或抖動設置得不必要地大。這就使得高效通信成為可能。更進一步,利用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依據激活端口的類型,就可以對回應總線管理器的節(jié)點的傳輸延遲和抖動進行設置,適當地管理總線。這就使得高效通信成為可能,而與總線管理器符合的標準無關。
權利要求
1.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以及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
2.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參考表,用于保持在各個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中,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其中,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而從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3.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參考表,用于保持下列最大值之中的任何較大者在各個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中的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及在各個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中的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其中,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而從所述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4.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參考表,用于為每個端口保持下列值之中的任何較大者除該端口之外的其它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中的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以及該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其中,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從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而從所述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5.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以及參考表,用于保持下列最大傳輸延遲值之中的任何較大者在各個端口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及各個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其中,從所述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6.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第一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一運行條件;第二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二運行條件;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和類型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
7.依據權利要求6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延遲設置器,通過參考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來檢驗激活端口的類型,并且,根據檢驗的結果,將保存在所述第二寄存器中的傳輸延遲值分配給所述第一寄存器。
8.依據權利要求6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延遲設置器,通過參考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來檢驗激活端口的類型,并且,所述延遲設置器還監(jiān)視信號線,由此將所述總線仲裁電路分別連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寄存器,以檢驗從外部節(jié)點對所述第一和第二寄存器的訪問,并且,所述延遲設置器還根據檢驗的結果,將保存在所述第二寄存器中的傳輸延遲值分配給所述第一寄存器。
9.依據權利要求6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延遲設置器,通過參考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來檢驗激活端口的類型,并且,所述延遲設置器監(jiān)視信號線,由此將總線仲裁電路分別連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寄存器,以檢驗從外部節(jié)點對所述第一和第二寄存器的訪問,并且,所述延遲設置器還根據檢驗的結果,將保存在所述第二寄存器中的傳輸延遲值分配給返回所述外部節(jié)點的回應包。
10.依據權利要求6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用來實施與外部節(jié)點進行通信的一個通信線路符合OP i.LINK標準;所述第一寄存器是基址寄存器;以及所述第二寄存器是OP i.LINK頁。
11.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以及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
12.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參考表,用于保持在各個端口之間的抖動值中的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其中,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從所述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13.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參考表,用于為每個端口保持在該端口與其它端口之間的抖動值中的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其中,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從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而從所述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14.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第一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一運行條件;第二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的第二運行條件;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用于監(jiān)視各個端口,并根據各個端口的運行狀態(tài)和類型來優(yōu)化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抖動值。
15.依據權利要求14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抖動設置器,通過參考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來檢驗激活端口的類型,并且根據檢驗的結果,將保存在所述第二寄存器中的抖動值分配給所述第一寄存器。
16.依據權利要求14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抖動設置器,通過參考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來檢驗激活端口的類型,并且,所述抖動設置器還監(jiān)視信號線,由此將信號線總線仲裁電路分別連接到第一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以檢驗外部節(jié)點對第一和所述第二寄存器的訪問,并且,所述抖動設置器還根據檢驗的結果,將保存在所述第二寄存器中的抖動值分配給所述第一寄存器。
17.依據權利要求14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抖動設置器,通過參考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所述第二寄存器來檢驗激活端口的類型,并且,所述抖動設置器監(jiān)視信號線,由此將總線仲裁電路分別連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寄存器,以檢驗從外部節(jié)點對所述第一和第二寄存器的訪問,并且,所述抖動設置器還根據檢驗的結果,將保存在所述第二寄存器中的抖動值分配給返回所述外部節(jié)點的回應包。
18.依據權利要求14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用來實施與外部節(jié)點進行通信的一個通信線路符合OP i.LINK標準;所述第一寄存器是基址寄存器;以及所述第二寄存器是OP i.LINK頁。
19.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用于保持各個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選擇器,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所有傳輸延遲值中選擇在各個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然后,將所選擇的值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0.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用于保持各個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和各個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選擇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所有傳輸延遲值中選擇與激活端口有關的最大傳輸延遲值,然后,將所選擇的值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1.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用于保持各個端口之間傳輸延遲值和各個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選擇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從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所有傳輸延遲值中,選擇除信號輸入端口外的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和信號輸入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然后,將所選擇的值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2.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用于保持各個端口之間的抖動值;以及抖動選擇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所有抖動值中選擇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抖動值,然后,將所選擇的值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3.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用于保持各個端口之間的抖動值;以及抖動選擇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從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所有抖動值中,選擇出一個信號輸入端口與其它的激活端口之間的最大抖動值,然后,將所選擇的值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4.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為每個端口保持通過該端口和通過一個用于該端口的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計算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通過激活端口的傳輸延遲值中選擇出兩個最大值,然后,將這兩個值同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并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5.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包括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總線仲裁電路,用于控制信號從各個端口輸出到一個串行總線的定時;寄存器,用于在其中保存所述總線仲裁電路應該運行的條件;參考表,用于為每個端口保持通過該端口和通過用于該端口的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計算器,用于比較通過將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兩個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所獲得的一個傳輸延遲值和一個給定端口分別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一個傳輸延遲值,然后,將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到這兩個值之中的任何較大值上,并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6.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延遲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為每個端口保持通過該端口和通過用于該端口的信號格式轉換器的傳輸延遲值;以及延遲計算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從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將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通過除了信號輸入端口之外的其它激活端口的兩個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在一起所獲得的傳輸延遲值,同信號輸入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傳輸延遲值進行比較,然后,將在物理層中的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傳輸延遲值加到這兩個值中任何較大的值上,并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7.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為每個端口保持通過該端口和通過用于該端口的信號格式轉換器的抖動值;以及抖動計算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從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通過激活端口的抖動值之中選擇出兩個最大值,然后,將這兩個值與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抖動值加在一起,并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8.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所述抖動值優(yōu)化處理器包括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各個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參考表,為每個端口保持通過該端口和通過用于該端口的信號格式轉換器的抖動值;以及抖動計算器,用于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和從所述總線仲裁電路獲得的輸入端口信息,將信號輸入端口單獨處理信號輸入和信號輸出所要求的抖動值、保存在所述參考表中的通過除了該信號輸入端口之外的激活端口的最大抖動值、以及在物理層中進行信號處理所要求的最大抖動值加在一起,然后將它們的總和分配給所述寄存器。
29.依據權利要求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用來實施與外部節(jié)點進行通信的一個通信線路符合IEEE Std.1394a-2000、IEEE Std.1394b或OP i.LINK標準中的一個。
30.依據權利要求5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用來實施與外部節(jié)點進行通信的一個通信線路符合IEEE Std.1394a-2000、IEEE Std.1394b或OPi.LINK標準中的一個。
31.依據權利要求11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用來實施與外部節(jié)點進行通信的一個通信線路符合IEEE Std.1394a-2000、IEEE Std.1394b或OPi.LINK標準中的一個。
32.依據權利要求25的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其中,用來實施與外部節(jié)點進行通信的一個通信線路符合IEEE Std.1394a-2000、IEEE Std.1394b或OP i.LINK標準中的一個。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具有狀態(tài)檢驗器,用于檢驗多個不同類型的端口是否為激活狀態(tài),以及參考表,用于在各個端口之間的傳輸延遲值中保持與激活端口的不同組合相應的最大值。根據所述狀態(tài)檢驗器的輸出信號而從參考表中讀出的值,被作為所述發(fā)送器/接收器設備的傳輸延遲值分配給基址寄存器。這樣的結構就可能高效地通信。
文檔編號H04L29/08GK1477834SQ0315263
公開日2004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8月1日
發(fā)明者大澤升平, 深江文博, 博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