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處理裝置、紙張傳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具有利用多個輥傳送原稿或記錄 紙張等紙張的紙張傳送裝置,特別是涉及輥支撐機構的改良。
背景技術:
公知以往在掃描裝置、傳真裝置、復印機、及同時具備上述功能 的復合機中,設置逐張取出放置于原稿盤的原稿而向讀取位置依次自 動傳送的紙張傳送裝置、或向記錄位置傳送在紙張盒中容納的多張記 錄紙張的紙張傳送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至3)。
專利文獻1至3中公開的紙張傳送裝置均可旋轉地支撐在紙張傳
送方向上分隔開的多個旋轉軸。在各旋轉軸上安裝有一個或多個驅動 輥。在電機的旋轉力輸入到上述旋轉軸時,驅動輥與旋轉軸一起旋轉。 從動輥與驅動輥的輥表面壓接。因此,從動輥也隨著驅動輥的旋轉而 旋轉。在紙張的前端到達驅動輥和從動輥的夾持位置時,由驅動輥向 傳送方向傳送紙張。
圖15是表示現(xiàn)有的驅動輥支撐機構的示意圖。如圖15所示,在 傳送方向(參照空心箭頭)的上游側配置有第一驅動輥201,在傳送方 向的下游側配置有第二驅動輥202。在傳送路徑206的寬度方向端部豎 立設置有肋207。第一驅動輥201被旋轉軸211插通,旋轉軸211的兩 端可旋轉地支撐在肋207上。此外,第二驅動輥202被旋轉軸212插 通,旋轉軸212的兩端可旋轉地支撐在肋207上。另外,在圖15中省 略了從動輥。
在紙張208送入到第一驅動輥201時,由第一驅動輥201向傳送方向傳送紙張208。接著,由第二驅動輥202向傳送方向傳送紙張208。 即,由第一驅動輥201及第二驅動輥202這兩者傳送紙張208。此時, 若第一驅動輥201的圓周速度大于第二驅動輥202的圓周速度,則紙 張208在第一驅動輥201和第二驅動輥202之間變形,紙張208根據(jù) 情況會損傷。因此,以往將傳送方向下游側的第二驅動輥202的圓周 速度設定為稍微大于第一驅動輥201的圓周速度。因此,由于第二驅 動輥202向傳送方向傳送紙張208的第二傳送力大于第一驅動輥201 向傳送方向傳送紙張208的第一傳送力,因此在第一驅動輥201和第 二驅動輥202之間,紙張208始終處于展開的狀態(tài)。
專利文獻l:日本專利特開2005-0018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9-23823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5-155459號公報
現(xiàn)有的紙張傳送裝置均僅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211、 212的兩端。 因此產生以下問題。S卩,第一驅動輥201的圓周速度與第二驅動輥202 的圓周速度之差產生展開紙張208的方向的拉神力,另一方面還產生 使旋轉軸211、 212彼此靠近的方向的摩擦力。由于該摩擦力,旋轉軸 211、 212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變形(參照圖15的虛線)。若在各旋轉軸 211、 212變形的狀態(tài)下紙張的傳送方向后端從第一驅動輥201拔出, 則變形的各旋轉軸211、 212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此時,紙張208瞬間 向傳送方向移動與第二驅動輥202的旋轉軸212的變形恢復相應的量。 即,產生紙張208的位置偏離。在上述狀態(tài)下執(zhí)行讀取記錄于紙張208 上的圖像的圖像讀取處理、在紙張208上記錄圖像的圖像記錄處理等 時,在讀取的圖像數(shù)據(jù)及紙張208的記錄面上產生橫線,存在降低圖 像讀取處理及圖像記錄處理精度的問題。
此外,在由第一驅動輥201及第二驅動輥202這兩者傳送紙張208 的途中紙張208被暫時停止之后再次傳送時,各驅動輥201、 202的靜 摩擦力與動摩擦力之差以及停止時和再次傳送時旋轉軸211、 212的變形量不同,或者在驅動輥的表面設置有橡膠等彈性部件的情況下,暫 時停止時和再次傳送時彈性部件的變形量不同,由于上述各種原因,
存在紙張208向傳送方向偏離的情況。上述紙張偏離在讀取的圖像數(shù)
據(jù)及記錄于紙張的圖像上產生橫線,引起降低圖像讀取處理及圖像記 錄處理等的精度的問題。
特別是在為了使裝置輕便化而采用細旋轉軸的裝置中容易產生上
述問題。此外,在具有可傳送A3尺寸等大原稿的新一代ADF (自動原 稿讀取裝置)的圖像讀取裝置、或傳送A3尺寸等大記錄紙張并在記錄 紙張上記錄圖像的新一代噴墨記錄方式的圖像記錄裝置中,由于旋轉 軸211、 212的變形更大,因此上述問題嚴重。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考慮到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及適 用于該裝置的紙張傳送裝置,在由傳送方向上分隔開的多個輥傳送紙 張時,防止由于輥的圓周速度不同而引起的傳送不良,并且即使在進 行圖像讀取處理及圖像記錄處理等圖像處理時,也能夠提高所讀取的 圖像數(shù)據(jù)及記錄于紙張上的圖像的品質。
在上述結構的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中,圖像處理裝置包括傳送路
徑,用于傳送紙張;圖像處理部,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對傳送中的紙張 執(zhí)行圖像處理;第一傳送單元,夾持并傳送紙張,該第一傳送單元在
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圖像處理部靠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
位置;以及第二傳送單元,能夠與上述第一傳送單元同時夾持并傳送
紙張,該第二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圖像處理部 靠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該圖像處理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 一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一軸、由該第一軸 支撐而旋轉的第一驅動輥、及與該第一驅動輥壓接的第一壓接部件, 上述第二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二軸、由該 第二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二驅動輥、及與該第二驅動輥壓接的第二壓接部件,該圖像處理裝置包括第一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一 軸的兩端;第二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二軸的兩端;以及第 三支撐部件,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 軸中至少一個的除了兩端之外的預定位置。由此,與僅支撐兩端的現(xiàn)
有的兩點支撐結構相比,第一軸及第二軸的變形減輕。因此,防止紙 張傳送過程中的紙張偏離等傳送不良,能夠實現(xiàn)圖像處理部的高精度 的圖像處理。
此外,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驅動輥旋轉的第 二圓周速度大于上述第一驅動輥旋轉的第一圓周速度。由此,第一傳 送單元在紙張上施加朝向傳送方向上游側的拉伸力,第二傳送單元在 紙張上施加朝向傳送方向下游側的拉伸力。因此,在由第一傳送單元 及第二傳送單元這兩者傳送紙張時,紙張在第一傳送單元及第二傳送 單元之間展開。第一圓周速度與第二圓周速度之差產生使第一軸及第 二軸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變形的摩擦力。
此外,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根據(jù)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 二軸長度方向的長度或軸徑設置上述第三支撐部件。例如,根據(jù)第一 軸及第二軸的長度或軸徑確定第三支撐部件的位置及數(shù)量。
此外,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撐部件被設置
在比上述第二軸靠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
例如,在沿著傳送路徑配置有多個傳送單元,并且上述第二傳送 單元被配置在紙張傳送方向的最下游側的情況下,換言之在比第二傳 送單元靠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未設置傳送單元的情況下,在利用包
括上述第二傳送單元的多個傳送單元傳送紙張時,第二軸始終受到向 傳送方向上游側變形的力。因此,由于在比上述第二軸靠紙張傳送方 向上游側的位置設置第三支撐部件,因此第三支撐部件抵抗向傳送方 向上游側變形的力。由此,能夠切實地支撐第二軸而始終防止第二軸變形。
此外,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撐部件包括 抵接部,與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中至少一個的圓周面抵接;和固 定部,固定于該圖像處理裝置的框體。
此外,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從上述抵接部 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延伸。
第三支撐部件在沿著傳送路徑的方向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 軸的至少一個。雖然第一軸及第二軸向沿著傳送路徑的方向變形,但 是若第三支撐部件是向與第一軸及第二軸的變形方向(傳送路徑的雙 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板狀,則存在第三支撐部件因第一軸及第二軸 變形的力而變形的可能性。在第三支撐部件變形時,允許第一軸及第 二軸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變形。與此相對,在本發(fā)明的圖像處理裝置中, 第三支撐部件的固定部從上述抵接部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延 伸,并且該固定部固定于該圖像處理裝置的框體。S卩,固定部牢固地 固定在框體上。因此,即使使第一軸及第二軸變形的力作用于第三支 撐部件的抵接部,固定部也不會因該力而變形。其結果,能夠切實地 防止第一軸及第二軸變形。
此外,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抵接部在上述預定位 置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的至少一個。由此,能夠防 止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所有方向的變形。
此外,技術方案8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支撐部件至上述 第三支撐部件構成該圖像處理裝置的框體,并被設置在構成上述傳送 路徑的導向面的導板上。在該結構中,在第一軸及第二軸變形時,該 影響還涉及到導板,存在導板變形的可能性。如本發(fā)明的記載,由于 利用第一支撐部件至第三支撐部件支撐第一軸及第二軸,因此通過防
9止第一軸及第二軸變形,還防止導板變形。
此外,技術方案9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驅動輥及上述 第二驅動輥的表面設置有彈性部件。在各驅動輥上設置有彈性部件的 情況下,在傳送紙張時彈性部件變形。在由第一傳送單元及第二傳送 單元這兩者傳送的紙張暫時停止,或紙張的后端從第一傳送單元拔出 時,除了軸的變形恢復到原來的恢復力以外,還產生彈性部件恢復到 原來的恢復力。該恢復力是使紙張位置偏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本 發(fā)明適用上述設有彈性部件的結構時,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傳送不良。
此外,技術方案IO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圖像處理部執(zhí)行圖像 讀取處理,讀取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紙張上記錄的圖像。
此外,技術方案11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圖像處理部執(zhí)行圖像 記錄處理,記錄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紙張上的圖像。
此外,在技術方案12的發(fā)明中,紙張傳送裝置包括傳送路徑, 用于傳送紙張;基準部件,具有用于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與傳送的紙張 抵接而執(zhí)行圖像處理的基準面;第一傳送單元,用于傳送紙張,該第 一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基準部件靠紙張傳送方 向上游側的位置;以及第二傳送單元,能夠與上述第一傳送單元同時 傳送紙張,該第二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基準部 件靠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該紙張傳送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第一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一軸、由該第一 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一驅動輥、及與該第一驅動輥協(xié)作而壓接紙張的第 一壓接部件,上述第二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 第二軸、由該第二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二驅動輥、及與該第二驅動輥協(xié) 作而壓接紙張的第二壓接部件,該紙張傳送裝置包括第一支撐部件, 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一軸的兩端;第二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 第二軸的兩端;以及第三支撐部件,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中至少一個的除了兩端之外的預定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防止傳送過程中的紙張偏離等傳送不良,并且即使 在對傳送過程中的紙張進行圖像讀取及圖像記錄時,也能夠提高所讀 取的圖像數(shù)據(jù)及記錄于紙張上的圖像的品質。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ADF 10的外觀結構的透視圖。
圖2是圖1中切斷線II-II的局部剖視圖。
圖3是拆下ADF蓋32后的ADF 10的俯視圖。
圖4是拆下ADF蓋32及上導板34后的ADF 10的俯視圖。
圖5是圖4中拆下排出單元70后的ADF 10的透視圖。
圖6是傳送輥62的軸66的支撐機構局部放大圖。
圖7是排出單元70的分解透視圖。
圖8是表示軸承150的結構的圖,(A) (D)表示四面圖,(E) 表示(A)中切斷線VfflE-VfflE的剖視圖。
圖9是用于說明原稿傳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的示意圖。 圖IO是用于說明原稿傳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的示意圖。 圖11是用于說明原稿傳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的示意圖。 圖12是用于說明原稿傳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的示意圖。 圖13是用于說明原稿傳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的示意圖。 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支撐部件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圖15是表示現(xiàn)有的輥支撐機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ADF (Auto Document Feeder:自動原稿傳送裝置)10的外觀結構的透視圖。圖2是圖1中 切斷線n-II的局部剖視圖。圖3是拆下ADF蓋32后的ADF 10的俯 視圖。圖4是拆下ADF蓋32及上導板34后的ADF IO的俯視圖。圖
115是圖4中拆下排出單元70后的ADF IO的透視圖。圖6是傳送輥62 的軸66的支撐機構局部放大圖。圖7是排出單元70的分解透視圖。 圖8是表示軸承150的結構的圖,(A) (D)表示四面圖,(E) 表示(A)中切斷線VfflE-VDlE的剖視圖。圖9 圖13是用于說明原稿傳 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的示意圖。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支撐 部件的變形例的示意圖。圖15是表示現(xiàn)有的輥支撐機構的示意圖。
ADF IO是本發(fā)明的紙張傳送裝置的一例,沿著預定的傳送路徑傳 送原稿。如圖1所示,該ADF IO設有放置原稿的原稿盤12和排出原 稿的排出盤14。此外,在ADF10的內部,形成有連接原稿盤12和排 出盤14的傳送路徑16 (本發(fā)明的傳送路徑的一例)。ADF IO將從原 稿盤12經由傳送路徑16而朝向排出盤14的方向作為傳送方向,從原 稿盤12向排出盤14自動地連續(xù)傳送原稿。如圖2所示,將該ADFIO 安裝在圖像讀取裝置20 (本發(fā)明的圖像處理裝置的一例)的上部使用。
圖像讀取裝置20在上表面配置有接觸玻璃(Contact glass) 22, 在其下方配置有由CIS、 CCD等構成的圖像傳感器24 (本發(fā)明的圖像 處理部的一例)。ADF 10被設置成覆蓋圖像讀取裝置20的上表面。 在圖像讀取裝置20中,在由ADF IO傳送原稿的過程中原稿經過接觸 玻璃22上的圖像讀取位置時,由圖像傳感器24讀取原稿的圖像。只 要能夠適用ADF 10,則圖像讀取裝置20可以是任意結構。另外,在 本實施方式中,以圖像讀取裝置20及可適用于該裝置的ADF 10為示 例進行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也可以具體化為使調色劑、墨水等圖像記錄 材料附著到記錄紙張(本發(fā)明的紙張的一例)上而記錄圖像的圖像記 錄裝置(本發(fā)明的圖像處理裝置的一例),及在該圖像記錄裝置中向 圖像記錄位置傳送記錄紙張的紙張傳送裝置。
原稿盤12及排出盤14在大致上下方向上設置成兩級。具體地, 在排出盤14的上方設置原稿盤12。原稿盤12包括后述的上導板34(本發(fā)明的導板的一例)和輔助盤38。通過使ADF 10的上表面凹陷而形 成排出盤1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在原稿盤12的下方設置排出 盤14的結構為示例,但也可以是例如在原稿盤12的上方設置排出盤 14的結構。
如圖2所示,傳送路徑16在縱向剖視圖中形成為橫向大致U字形 狀,從而連續(xù)地連接原稿盤12和排出盤14。傳送路徑16包括上部傳 送路徑16A、彎曲傳送路徑16B、及下部傳送路徑16C。上部傳送路徑 16A從原稿盤12向圖2的左方向延伸。彎曲傳送路徑16B從上部傳送 路徑16A向下方彎曲。下部傳送路徑16C從彎曲傳送路徑16B朝向排 出盤14向圖2的右方向延伸。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傳送路徑16 形成為橫向大致U字形狀的例子進行說明,但是例如也可以從原稿盤 12至排出盤14形成為大致直線狀。
ADF 10的框體包括主體框架30、 ADF蓋32、上導板34、及下導 板36 (本發(fā)明的導板的一例)。上述部件可通過對ABS、聚丙烯、及 聚縮醛等合成樹脂進行噴射成型而得到。ADF蓋32、上導板34、及下 導板36等各種部件被安裝在主體框架30上。
上導板34及下導板36向上下方向配置成兩級。通過在主體框架 30安裝下導板36,在主體框架30的上表面和下導板36的下表面之間 形成原稿可經過的預定寬度的下部傳送路徑16C。即,下導板36構成 下部傳送路徑16C的導向面。在下導板36的上部安裝有上導板34。 ADF蓋32可轉動地支撐在主體框架30的左端部(圖2中左側的端部)。 該ADF蓋32的狀態(tài)可變化為將從上述左端部到上導板34的部分進行 覆蓋而閉合的閉合狀態(tài)(參照圖2)和打開該部分的打開狀態(tài)。在ADF 蓋32處于上述覆蓋狀態(tài)時,在ADF蓋32的背面和上導板34之間形 成原稿可通過的預定寬度的上部傳送路徑16A。 g卩,上導板34構成上 部傳送路徑16A的導向面。另外,上導板34的傳送方向后方側從上部傳送路徑16A向外部延 伸。在上導板34的傳送方向后方側的端部設有輔助盤38。輔助盤38 以可相對于上導板34折疊的方式被支撐。在本實施方式中,原稿盤12 包括上導板34和輔助盤38。
在上導板34的傳送方向前方側即下導板36的傳送方向后方側附 近設有后述傳送輥62。傳送輥62可旋轉地支撐在主體框架30上。在 該傳送輥62和主體框架30之間形成原稿可通過的預定寬度的彎曲傳 送路徑16B。
原稿在層疊多張的狀態(tài)下使傳送方向的前端插入到上部傳送路徑 16A的最上游側的吸入傾斜部44而放置在原稿盤12上。此時,將記 載有文本或圖像的原稿面朝上放置。在利用ADF 10從原稿盤12經由 傳送路徑16傳送原稿時,當經過該彎曲傳送路徑16B時原稿的正背面 反轉,使原稿面朝下地在下部傳送路徑16C傳送。此后,排出到排出 盤14的原稿以原稿面朝下的狀態(tài)層疊并保持在排出盤14上。
如圖2所示,在下導板36設有基準部件46 (本發(fā)明的基準部件 的一例),用于將在下部傳送路徑16C上傳送的原稿按壓在接觸玻璃 22上。該基準部件46與由圖像傳感器24讀取原稿面的圖像讀取位置 對應地設置?!熠?,基準部件46被設置在上述圖像讀取位置?;鶞什考?46被安裝在下導板36的下表面?;鶞什考?6以可向上下方向移動的 方式被支撐。在下導板36的下表面和基準部件46之間設有彈簧48。 因此,由彈簧48對基準部件46向下方彈性施力。由此,基準部件46 向下部傳送路徑16C突出。
當在下部傳送路徑16C上傳送的原稿的前端到達基準部件46時, 該前端進入基準部件46和接觸玻璃22之間。此時,基準部件46的下表面49 (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基準面)與原稿的背面抵接。因此,即使原 稿在變形的狀態(tài)下傳送到基準部件46,也由于被基準部件46的下表面 49和接觸玻璃22夾持而防止變形。
如圖l所示,在原稿盤12上在ADF IO的里側方向分隔著設有一 對原稿導板13。原稿導板13被設置成可向里側方向滑動。原稿導板 13限制放置在原稿盤12上的原稿的寬度方向位置。在一對原稿導板 13中,當通過周知的連動機構使任意一個原稿導板13滑動時,另一個 原稿導板13也連動而向相反方向滑動。因此,在原稿盤12上放置原 稿,使一個原稿導板13滑動時,原稿被限制成原稿的中心始終在原稿 盤12的中心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原稿盤12上最大可放置由日本工業(yè)規(guī)格(JIS) 及國際規(guī)格(ISO)規(guī)定的A3尺寸的原稿。因此, 一對原稿導板13可 滑動至達到A3尺寸原稿寬度方向的長度(297mm)以上的間隔。A3 尺寸的原稿以其長度方向的端部插入到吸入傾斜部44的狀態(tài)放置在原 稿盤12上。
在傳送路徑16上設有用于傳送原稿的傳送機構。具體地,沿著傳 送方向依次配置有供紙單元50、傳送單元60 (本發(fā)明的第一傳送單元 的一例)、及排出單元70 (本發(fā)明的第二傳送單元的一例)。以下, 詳細說明上述各單元50、 60及70。
如圖2及圖3所示,供紙單元50被設置在上部傳送路徑16A。具 體地,被設置在傳送路徑16的最上游側的吸入傾斜部44。供紙單元 50包括吸入輥52、分離輥54、及軸56。軸56的兩端可旋轉地支撐在 主體框架30上。在軸56的中央固定有分離輥54。從未圖示的電機向 該軸56傳遞預定方向(圖2中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力。在軸56被旋轉時,分離輥54也隨之向相同方向旋轉。在本實施方式中,分離輥54 以圓周速度VI旋轉。
臂58可旋轉地設置在軸56上。臂58具有兩個軸承(未圖示), 各軸承分別在分離輥54的軸方向兩端的外側軸支撐在軸56上。臂58 從軸56向傳送方向上游側延伸。在臂58的延伸端(傳送方向上游側 的端部)可旋轉地設置有吸入輥52。來自上述電機的旋轉力傳遞到該 臂58,該臂58以軸56為中心擺動。
在臂58上組裝有未圖示的多個傳遞齒輪。上述傳遞齒輪將軸56 的旋轉力傳遞到吸入輥52。由此,在軸56旋轉時,不僅分離輥54旋 轉,吸入輥52也向相同方向旋轉。吸入輥52及分離輥54的直徑相同, 并且以相同圓周速度旋轉。
在與分離輥54相對的位置設置有未圖示的分離墊57,與分離輥 54的輥表面壓接而通過摩擦使原稿分離。由于設置有該分離墊57,因 此在軸56旋轉時,原稿逐張分離地向傳送路徑56傳送。
如圖2所示,傳送單元60被設置于彎曲傳送路徑16B。具體地, 被設置在彎曲傳送路徑16B的內側。該傳送單元60在傳送路徑16上 被設置于基準部件46的傳送方向上游側。傳送單元60包括一個傳送 輥62 (本發(fā)明的第一驅動輥的一例),兩個夾送輥(Pinchroller) 63、 64 (本發(fā)明的第一壓接部件的一例),及軸66 (本發(fā)明的第一軸的一 例)。軸66是例如不銹鋼等鋼鐵制品。當然,也可以由鋁合金、合成 樹脂等構成。如圖4及圖5所示,軸66的兩端可旋轉地支撐在主體框 架30上。此外,該軸66除了其兩端之外在軸方向的預定位置向沿著 傳送路徑16的方向得到支撐。另外,在后文說明軸66的支撐機構。
如圖4及圖5所示,傳送輥62以固定的狀態(tài)支撐在軸66的中央。為了在與原稿接觸時良好地夾住原稿,在傳送輥62的輥表面設有海綿、
橡膠等彈性部件。從未圖示的電機向軸66傳遞可傳送原稿的預定方向 (圖2中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力。在軸66旋轉時,傳送輥62也隨之 向相同方向旋轉。在本實施方式中,傳送輥62以大于分離輥54的圓 周速度V1的圓周速度V2 (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一圓周速度)旋轉。
如圖2所示,在與傳送輥62的上側輥表面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夾送 輥63。該夾送輥63與傳送輥62的輥表面壓接。夾送輥63可旋轉地支 撐在豎立設置于ADF蓋32背面的肋等上。由彈簧等彈性部件對夾送 輥63的軸彈性施力。在ADF蓋32處于上述打開狀態(tài)時,夾送輥63 從傳送輥62分離。另一方面,在ADF蓋32處于上述閉合狀態(tài)(參照 圖2)時,夾送輥63與傳送輥62的輥表面壓接。
在與傳送輥62的下側輥表面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夾送輥64。夾送 輥64被配置在比夾送輥63靠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夾送輥64可旋 轉地支撐在豎立設置于主體框架30的肋等上。由彈簧等彈性部件對夾 送輥64的軸彈性施力。由此,夾送輥64與傳送輥62的輥表面壓接。
若傳送輥62在夾送輥63、 64與傳送輥62壓接的狀態(tài)下旋轉,則 夾送輥63、 64也隨之從動而旋轉。在由供紙單元50向傳送方向供給 的原稿的前端到達傳送輥62與夾送輥63的夾持位置、或傳送輥62與 夾送輥64的夾持位置時,該原稿被各輥夾持且受到傳送輥62的旋轉 力而向傳送方向傳送。此時,由供紙單元50的分離輥54及傳送輥62 這兩者傳送原稿。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傳送輥62的圓周 速度V2大于分離輥54的圓周速度VI,因此在由分離輥54及傳送輥 62這兩者傳送原稿時,沿著傳送方向的負荷作用于原稿。在后文說明 上述負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 一個傳送輥62的上側及下側分別與兩個 夾送輥63、 64壓接,但是可以適當改變各輥的數(shù)量及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向ADF 10的里側方向在同軸上設置多個傳送輥的結構。此 外,未必需要夾送輥63、 64分別采用輥狀,也可以代替夾送輥63、 64, 例如使用如分離墊57配置成與傳送輥62壓接的狀態(tài)的部件。
如圖6所示,由后述各支撐機構支撐軸66的兩端和傳送輥62的 軸方向兩端的外側附近。圖6詳細地表示軸66的支撐機構的結構。圖 6 (A)是圖5的VIA的局部放大圖,表示軸66的正面?zhèn)榷瞬?7的支 撐機構80 (本發(fā)明的第一支撐部件的一例)。圖6 (B)是圖5的VIB 的局部放大圖,表示軸66的背面?zhèn)榷瞬?8的支撐機構90 (本發(fā)明的 第一支撐部件的一例)。圖6 (C)是圖5的VIC的局部放大圖,表示 傳送輥62的軸方向正面?zhèn)榷瞬扛浇闹螜C構100 (本發(fā)明的第三支 撐部件的一例)。圖6(D)是圖5的VID的局部放大圖,表示傳送輥 62的軸方向背面?zhèn)榷瞬扛浇闹螜C構110 (本發(fā)明的第三支撐部件 的一例)。
如圖6 (A)所示,支撐機構80包括支撐槽81和襯套82。支撐槽 81形成在豎立設置于主體框架30的肋86上。具體地,支撐槽81從肋 86的上端向下方切入。襯套82嵌入到該支撐槽81。襯套82是滑動性 高于肋86的部件,例如由聚縮醛(POM)等合成樹脂構成。該襯套82 包括圓筒狀的筒主體83和凸緣84。在軸66的端部67上在其圓周面形 成有槽87。在端部67插通到筒主體83的內孔時,設置在襯套82上的 爪85與槽87扣合。由此,襯套82固定在端部67上。在該狀態(tài)下, 筒主體83嵌入到支撐槽81。由此,軸66的端部67可旋轉地支撐在支 撐機構80上。
如圖6 (B)所示,支撐機構卯包括形成在肋96上的支撐槽91 和嵌入到支撐槽91的襯套92。襯套92包括圓筒狀的筒主體93和凸緣 94。在軸66的端部68插通到筒主體93的內孔的狀態(tài)下,筒主體93 嵌入到支撐槽91。由此,軸66的端部68可旋轉地支撐在支撐機構90
18上。另外,肋96由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構成,襯套92由具有導電性的 樹脂構成。因此,在軸66上產生的靜電經由襯套92及肋96流向框體 外部。
如圖6 (C)所示,支撐機構100包括支撐槽101和襯套102。支 撐槽101形成在豎立設置于主體框架30的肋106上。具體地,支撐槽 101從肋106的上端向下方切入。襯套102嵌入到該支撐槽101。襯套 102與上述襯套82、 92同樣地由滑動性高于肋106的合成樹脂(聚縮 醛(POM)等)構成。該襯套102包括圓筒狀的筒主體103和凸緣104。 軸66插通到筒主體103的內孔。襯套102插通至傳送輥62的軸方向 前表面?zhèn)鹊亩瞬扛浇鼮橹?。在軸66插通到襯套102的狀態(tài)下,筒主體 103嵌入到支撐槽101。由此,軸66可旋轉地支撐在支撐機構IOO上。 另外,凸緣104發(fā)揮防止襯套102拔出的作用。
如圖6(D)所示,支撐機構IIO包括形成在肋116上的支撐槽111 和嵌入到支撐槽111的襯套112,具有大致與支撐機構IOO相同的結構。 因此,在該實施方式中省略支撐機構IIO的詳細說明。
利用上述支撐機構80、 90支撐軸66的兩端(端部67及端部68), 并且利用支撐機構100、 110支撐傳送輥62的軸方向兩端部附近,在 后文說明由此產生的作用效果。
如圖2所示,排出單元70被設置在下部傳送路徑16C上。具體地, 被設置在傳送路徑16的最下游側的排出傾斜部45。排出單元70在傳 送路徑16上被設置于基準部件46的傳送方向下游側。排出單元70包 括排出輥72 (本發(fā)明的第二驅動輥的一例)、夾送輥74 (本發(fā)明的第 二壓接部件的一例)、及軸76 (本發(fā)明的第二軸的一例)。軸76與上 述軸66同樣地是不銹鋼等鋼鐵制品。當然,也可以由鋁合金、合成樹 脂等構成。如圖4及圖5所示,軸76的兩端可旋轉地支撐在下導板36上。此外,該軸76除了其兩端之外在軸方向的預定位置向沿著傳送路
徑16的方向得到支撐。另外,在后文說明軸76的支撐機構。
如圖4及圖5所示,在軸76上兩個排出輥72A、 72B被固定在同 軸。排出輥72A配置在正面?zhèn)?,排出?2B配置在背面?zhèn)取榱嗽谂c 原稿接觸時良好地夾住原稿,在各排出輥72A、72B的輥表面設有海綿、 橡膠等彈性部件。各排出輥72A、 72B隔著預定間隔而配置。從未圖示 的電機向軸76傳遞可傳送原稿的預定方向(圖2中逆時針方向)的旋 轉力。在軸76旋轉時,排出輥72A、 72B也隨之向相同方向旋轉。在 本實施方式中,排出輥72A、 72B以大于傳送輥62的圓周速度V2的 圓周速度V3 (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二圓周速度)旋轉。
如圖2所示,在各排出輥72A、 72B的下方設置有夾送輥74A、 74B。各夾送輥74A、 74B被配置在與各排出輥72A、 72B的輥表面相 對的位置。各夾送輥74A、 74B可旋轉地支撐在主體框架30上。由彈 簧等彈性部件對夾送輥74A、 74B的軸彈性施力。由此,夾送輥74A、 74B與排出輥72A、 72B的輥表面壓接。
若排出輥72在夾送輥74與排出輥72壓接的狀態(tài)下旋轉,則夾送 輥74也隨之從動而旋轉。在由傳送輥62傳送的原稿的前端到達排出 輥72與夾送輥74的夾持位置時,原稿被各輥夾持且受到排出輥72的 旋轉力而向傳送方向傳送。此時,由傳送輥62及排出輥72這兩者傳 送原稿。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排出輥72的圓周速度V3 大于傳送輥62的圓周速度V2,因此在由傳送輥62及排出輥72這兩 者傳送原稿時,沿著傳送方向的負荷作用于原稿。在后文說明上述負 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軸76上固定有兩個排出輥72,但是 可以適當改變各輥的數(shù)量及位置。[軸76的支撐機構]
軸76的正面?zhèn)鹊亩瞬?7由支撐機構120 (參照圖4,本發(fā)明的第 二支撐部件的一例)支撐,背面?zhèn)鹊亩瞬?8由支撐機構121 (參照圖 5,本發(fā)明的第二支撐部件的一例)支撐。此外,在軸76上排出輥72A 的正面?zhèn)榷瞬扛浇芍螜C構140 (本發(fā)明的第三支撐部件的一例)支 撐,排出輥72B的背面?zhèn)榷瞬扛浇芍螜C構141 (本發(fā)明的第三支撐 部件的一例)支撐。另外,支撐機構121是與上述支撐機構卯相同的 機構。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標以與在支撐機構90的結構上標注的 標號相同的標號,從而省略支撐機構121中共同結構的說明。
支撐機構120包括軸孔123 (參照圖5)和襯套124 (參照圖7)。 軸孔123形成在豎立設置于下導板36的肋125上。襯套124嵌入到該 軸孔123。襯套124由滑動性高于肋125的合成樹脂(聚縮醛(POM) 等)構成。如圖7所示,該襯套124包括圓筒狀的筒主體126、爪128、 可彈性形變的扣合片129、及凸緣127。
在軸76的端部77的圓周面上形成有槽131。在端部77插通到筒 主體126的內孔時,爪128與槽131扣合。由此,襯套124固定在端 部77上。在該狀態(tài)下,筒主體126插入到軸孔123。在插入筒主體126 的過程中,扣合片129被軸孔123按壓而向筒主體126的外周面?zhèn)茸?形。并且,在將筒主體126插入至凸緣127與肋125抵接的位置時, 扣合片129的變形復原,扣合片129與軸孔123的周緣扣合。因此, 襯套124固定在肋125上。由此,端部77可旋轉地支撐在支撐機構120 上。
如圖5所示,支撐機構140包括軸承150和安裝該軸承150的安 裝座160。另外,由于支撐機構141是與支撐機構140相同的結構,因 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標以與在支撐機構140的結構上標注的標號相同的 標號,從而省略支撐機構141中共同結構的說明。安裝座160形成在下導板36的上表面。該安裝座160包括凹陷為 矩形的凹陷部163、擰入螺釘?shù)耐蛊鸩?62、及用于固定軸承150的兩 個爪164。凹陷部163形成為能夠容納軸承150的固定部151 (本發(fā)明 的固定部的一例)的尺寸。凸起部162及爪164從凹陷部163的底面 豎立設置。
如圖8所示,軸承150包括固定部151,固定在安裝座160上; 和支撐部153 (本發(fā)明的抵接部的一例),與軸76的圓周面抵接而可 旋轉地支撐該軸76。該軸承150由滑動性高于下導板36的合成樹脂(聚 縮醛(POM)等)構成。
支撐部153形成為具有可插通軸76的內孔157的筒狀。在軸76 插通到內孔157時,內孔157的內表面和軸76的外周面能夠滑動接觸。 在軸76插通到內孔157的狀態(tài)下,固定部151安裝到安裝座160。固 定部151形成為大致矩形。該固定部151在安裝到安裝座160的狀態(tài) 下,向沿著傳送路徑16的方向延伸,具體而言在傳送路徑16上從支 撐部153向傳送方向上游側延伸。
在固定部151的側面設有凸邊狀的兩個突起片155。突起片155 向沿著傳送路徑16的方向延伸。該突起片155是掛住安裝部160的爪 164的部分,并且也是在固定部151中發(fā)揮提高傳送方向剛性的作用的 部分。突起片155被設置在與安裝部160的爪164對應的位置。在固 定部151的中央形成有孔154。在固定部151容納到安裝部160時, 凸起部162插通到孔154。此外,爪164與突起片155扣合。由此,固 定部151臨時固定在安裝部160。在該狀態(tài)下螺釘擰入凸起部162,從 而固定部151固定在安裝部160。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撐機構140被設置在比軸76靠 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具體地,在固定部151被安裝在安裝部160 的狀態(tài)下,軸76在比固定部151靠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支撐在支撐部153上。
利用上述支撐機構120、 121支撐軸76的兩端(端部77及端部 78),并且利用支撐機構140、 141支撐排出輥72附近的軸76,在后
文說明由此產生的作用效果。
以下,參照圖9至圖13說明上述結構的ADF 10傳送原稿的動作、 傳送過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負荷、以及軸66及軸76的各支撐機構的 作用效果。另外,在圖9至圖13中,利用雙點劃線表示原稿。
由分離輥54向傳送方向傳送放置在原稿盤12上的原稿。如圖9 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達分離輥54與夾送輥63之間的地點P1的狀態(tài) 下,朝向傳送方向的負荷未施加在原稿上。另外,雖然未圖示,但是 當然會從分離輥54、傳送輥62、及排出輥72等對原稿向垂直方向施 加負荷。
如圖IO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達夾送輥63與夾送輥64之間的地 點P2時,原稿被分離輥54及分離墊57夾持,并且被傳送輥62及夾 送輥63夾持著傳送。即,由分離輥54及傳送輥62這兩者傳送。此時, 由于傳送輥62的圓周速度V2大于分離輥54的圓周速度VI,因此原 稿受到沿著傳送方向展開的方向的力(拉伸力)。此外,沿著傳送路 徑16的方向的負荷施加在原稿上。具體地,在分離輥54及分離墊57 的夾持位置上在與原稿之間產生傳送方向下游側的摩擦力Ml,在傳送 輥62及夾送輥63的夾持位置上在與原稿之間產生傳送方向上游側的 摩擦力M2。上述摩擦力Ml、 M2向使分離輥54的軸56和傳送輥62 的軸66彼此靠近的方向作用。
如圖ll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達夾送輥64與排出輥72之間的地 點P3時,原稿被分離輥54及分離墊57夾持,并且被傳送輥62及夾 送輥63夾持,還被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夾持著傳送。g卩,由供紙單
23元50及傳送單元60這兩者傳送原稿。此時,在傳送輥62及夾送輥63 的夾持位置上在與原稿之間產生傳送方向下游側的摩擦力M3。由于該 摩擦力M3是與摩擦力M2大小相同且相反方向成分的力,因此在傳送 輥62及夾送輥63的夾持位置,摩擦力M2與摩擦力M3相抵消。
此外,在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的夾持位置上在與原稿之間產生 傳送方向上游側的摩擦力M4。直到原稿超過圖像傳感器24的讀取位 置而被排出單元70夾持為止的期間,在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的夾持 位置,僅產生該摩擦力M4。由于該摩擦力M4,傳送輥62的軸66向 傳送方向下游側變形。在該狀態(tài)下讀取原稿的圖像時,若在原稿讀取 過程中反復進行傳送的暫時停止和再次傳送,則由于軸66的變形復原 的恢復力及與原稿之間的摩擦力等影響,在傳送方向上原稿的位置會 產生偏離。此外,也存在由設置在傳送輥62輥表面上的彈性部件的變 形復原的恢復力引起原稿位置偏離的情況。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 中,由于軸66的兩端被支撐機構80、 90支撐,進而軸方向的兩點被 支撐機構IOO、 110支撐,因此即使產生上述摩擦力M4,軸66也不變 形。其結果,在原稿傳送過程中即使暫時停止傳送,讀取圖像的品質 也不會劣化。
接著,如圖12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達排出盤14時,原稿被分 離輥54及分離墊57夾持,并且被傳送輥62及夾送輥63夾持,而且 被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夾持,還被排出輥72及夾送輥74夾持著傳 送。即,由供紙單元50、傳送單元60、及排出單元70傳送原稿。此 時,在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的夾持位置上在與原稿之間產生傳送方 向下游側的摩擦力M5。由于該摩擦力M5是與摩擦力M4大小相同且 相反方向成分的力,因此在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的夾持位置,摩擦 力M4與摩擦力M5相抵消。
此外,在排出輥72及夾送輥74的夾持位置上在與原稿之間產生 傳送方向上游側的摩擦力M6。如圖13所示,直到原稿的后端從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的夾持位置拔出為止的期間,在排出輥72及夾送輥 74的夾持位置,摩擦力M6始終向相同方向作用。由于該摩擦力M6, 排出輥72的軸76向傳送方向上游側變形。在該狀態(tài)下讀取原稿的圖 像時,若在原稿讀取過程中原稿的后端從傳送輥62及夾送輥64的夾 持位置拔出(參照圖13),則變形的軸66及軸76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 此時,原稿會瞬間向傳送方向下游側移動與軸76的變形恢復相應的量。 即,存在原稿位置向傳送方向下游側偏離的可能性。如上所述,在本 實施方式中,由于軸76的兩端被支撐機構120、 121支撐,進而軸方 向的兩點被支撐機構140、 141支撐。因此,即使產生上述摩擦力M6, 軸76也不變形。其結果,在原稿傳送過程中即使原稿的后端從傳送輥 62及夾送輥64的夾持位置拔出,讀取圖像的品質也不會劣化。
此外,如上所述,支撐機構140、 141包括軸承150和安裝座160, 向沿著傳送路徑16的方向延伸的軸承150的固定部151被安裝到安裝 座160。因此,軸承150牢固地固定在安裝座160上。因此,即使使軸 76變形的力作用于支撐部153,固定部151也不會因該力而變形。其 結果,能夠切實地防止軸76變形。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例,在不改變本發(fā)明要旨的 范圍內,可以適當變更實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軸76 的兩端及軸方向的兩點支撐軸76,但是可以在考慮軸76長度方向的長 度及軸徑等的基礎上,設定不使軸76產生變形的適當數(shù)量的支撐位置。 此外,在排出輥72A的正面?zhèn)榷瞬扛浇芭懦鲚?2B的背面?zhèn)榷瞬扛?近支撐軸76,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在不使軸76產生變形的適 當位置支撐軸76即可。當然,對軸66也同樣,只要以不產生變形的 適當數(shù)量或位置支撐即可。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利用支撐機構120、 121可旋轉地支撐 軸76,但是如圖14所示,也可以代替支撐機構140、 141而采用限制 肋170。在此,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支撐部件的變形例的示意圖。限制肋170被設置在軸76的傳送方向(參照空心箭頭)上游側。由該 限制肋170向沿著傳送路徑16 (參照圖2)的方向支撐軸76。即,由 限制肋170限制軸76向傳送方向上游側的變形。當然,對軸66也同 樣,可以代替支撐機構100、 IIO而適用限制肋170。即使是這樣簡單 的限制肋170,也能夠防止軸66、 76沿著傳送路徑變形。
權利要求
1. 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包括傳送路徑,用于傳送紙張;圖像處理部,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對傳送中的紙張執(zhí)行圖像處理;第一傳送單元,夾持并傳送紙張,該第一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圖像處理部靠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以及第二傳送單元,能夠與上述第一傳送單元同時夾持并傳送紙張,該第二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圖像處理部靠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該圖像處理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一軸、由該第一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一驅動輥、以及與該第一驅動輥壓接的第一壓接部件,上述第二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二軸、由該第二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二驅動輥、以及與該第二驅動輥壓接的第二壓接部件,該圖像處理裝置還包括第一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一軸的兩端;第二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二軸的兩端;以及第三支撐部件,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中至少一個的除了兩端之外的預定位置。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驅動輥旋轉的第二圓周速度大于上述第一驅動輥旋轉的第一圓周速度。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根據(jù)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中至少一個的長度方向的長度或軸徑設置上述第三支撐部件。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撐部件被設置在比上述第二軸靠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
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撐部件包括抵接部,與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中至少一個的圓周面抵接;和固定部,固定于該圖像處理裝置的框體。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從上述抵接部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延伸。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抵接部在上述預定位置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的至少一個。
8.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支撐部件至上述第三支撐部件構成該圖像處理裝置的框體,并被設置在構成上述傳送路徑的導向面的導板上。
9.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驅動輥及上述第二驅動輥的表面設置有彈性部件。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圖像處理部執(zhí)行圖像讀取處理,讀取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紙張上記錄的圖像。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圖像處理部執(zhí)行圖像記錄處理,記錄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紙張上的圖像。
12. —種紙張傳送裝置,包括傳送路徑,用于傳送紙張;基準部件,具有用于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與傳送的紙張抵接而執(zhí)行圖像處理的基準面;第一傳送單元,用于傳送紙張,該第一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基準部件靠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以及第二傳送單元,能夠與上述第一傳送單元同時傳送紙張,該第二傳送單元在上述傳送路徑上被設置于比上述基準部件靠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該紙張傳送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一軸、由該第一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一驅動輥、及與該第一驅動輥協(xié)作而壓接紙張的第一壓接部件,上述第二傳送單元具有向傳送紙張的方向驅動而旋轉的第二軸、由該第二軸支撐而旋轉的第二驅動輥、及與該第二驅動輥協(xié)作而壓接紙張的第二壓接部件,該紙張傳送裝置還包括第一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一軸的兩端;第二支撐部件,可旋轉地支撐上述第二軸的兩端;以及第三支撐部件,向沿著上述傳送路徑的方向支撐上述第一軸及上述第二軸中至少一個的除了兩端之外的預定位置。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紙張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驅動輥旋轉的第二圓周速度大于上述第一驅動輥旋轉的第一圓周速度。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及紙張傳送裝置,在由傳送方向上分隔開的多個輥傳送紙張時,防止由于輥的圓周速度不同而引起的傳送不良,并且即使在進行圖像讀取及圖像記錄時,也能夠提高所讀取的圖像數(shù)據(jù)及記錄于紙張上的圖像的品質。ADF(10)包括傳送單元(60)和排出單元(70)。傳送單元(60)的傳送輥(62)與排出單元(70)的排出輥(72)的圓周速度不同,排出輥(72)的圓周速度大。傳送單元(60)在軸(66)上固定傳送輥(62)。軸(66)在其兩端及軸方向的兩點可旋轉地支撐于主體框架(30)。排出單元(70)在軸(76)上固定兩個排出輥(72)。軸(76)在兩端及軸向的兩點可旋轉地支撐在下導板(36)上。
文檔編號H04N1/00GK101472033SQ20081018950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中北覺, 刑部吉記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