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點協作傳輸方法及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點協作傳輸方法及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為了滿足LTE-A (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長期演進升級)的性能指標, 尤其是達到LTE-A對小區(qū)邊緣用戶的性能要求,CoMP (多點協作,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傳輸技術被看做是提高小區(qū)邊緣用戶性能,有效抑制小區(qū)間干擾的重要技術之一。 LTE-A系統(tǒng)中可以通過CoMP的發(fā)送技術來增加高數據速率的覆蓋,從而提高小區(qū)邊緣的吞 吐量和/或增加系統(tǒng)吞吐量。所謂CoMP是指地理位置上分離的多個演進基站協同參與對一個用戶設備(UE)的 數據發(fā)送。如圖1所示,CoMP技術示意圖中,向一個UE聯合傳輸數據。圖1中的3個彼此 相鄰蜂窩小區(qū)41的基站31、小區(qū)42的基站32、小區(qū)42的基站32相互之間共享UE 30的 信道信息、分布信息等,并基于這些信息進行聯合調度,利用波束賦型技術提高小區(qū)邊緣頻 譜利用率,減小小區(qū)間干擾。在現有技術中只是提出了利用波束賦型技術實現CoMP傳輸的 理論思想,并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沒有利用波束賦型技術實現CoMP傳輸的具體實施方案的問 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多點協作傳輸方法,包括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分別使用同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 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同一波束組由覆蓋蜂窩小區(qū)6個角中彼此不相鄰 的3個角的波束組成。同時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多點協作傳輸系統(tǒng),包括確定模塊用于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用于分別使用同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 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同一波束組由覆蓋蜂窩小區(qū)6個角中彼此 不相鄰的3個角的波束組成。由上述本發(fā)明提供的具體實施方案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對于小區(qū)邊緣UE進行分 組處理,將通過波束組對邊緣UE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因此可以實現利用波束賦型技術 實現CoMP傳輸。
圖1為現有技術中CoMP技術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層的波束組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中第二層的波束組示意圖4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方法流程圖;圖5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CoMP服務策略1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CoMP服務策略2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二實施例裝置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沒有利用波束賦型技術實現CoMP傳輸的具體實施方案的問 題,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是一種多點協作傳輸方法,本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進行協作 波束組的劃分,即各協作扇區(qū)預先聯合地決定自己所采用的波束賦型方案,本實施例給出 了分為2層的覆蓋方法,如圖2所示的波束賦型方案,稱為第1層波束組21 ;如圖3所示的 波束賦型方案,稱為第2層波束組22 ;這樣的兩層波束組能夠覆蓋整個小區(qū)。第1層和第2 層的所形成的波束組是由各個小區(qū)、扇區(qū)之間聯合進行波束賦形得到的。第一層的波束組 21可以覆蓋示意圖1蜂窩小區(qū)六邊形角1、角2、角3、角4、角5、角6中的角1、角3、角5這 三個角,第一層的波束組21覆蓋后的蜂窩小區(qū)示意圖如圖2,也就是說,覆蓋蜂窩小區(qū)六邊 形角1、角3、角5這3個方向的波束11、波束13、波束15組成了第一層波束組21,且第一層 的波束組21覆蓋中的每個角都由波束11、波束13、波束15聯合對其進行覆蓋;第二層的波 束組22則覆蓋示意圖1蜂窩小區(qū)六邊形其余的三個角即角2、角4、角6,第二層的波束組 22覆蓋后的蜂窩小區(qū)示意圖如圖3,也就是說,覆蓋蜂窩小區(qū)六邊形角2、角4、角6這3個 方向的波束12、波束14、波束16組成了第二層波束組22,且第二層的波束組22覆蓋中的每 個角都由波束12、波束14、波束16聯合對其進行覆蓋。對UE 30所處的位置進行定位,根據UE 30所處的位置處于第一層波束組21或第 二層波束組22的覆蓋范圍,從而確定是第一層波束組21或是第二層波束組22對其進行 CoMP聯合服務。對于小區(qū)邊緣UE 30進行協同服務時是使用三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三個 波束同時為UE 30進行服務。本實施例的方法流程如圖4所示,包括步驟101 根據UE 30反饋給基站31的CQI (信道質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息,確定UE 30為處于小區(qū)邊緣UE,三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基站為其提供 CoMP服務。步驟102:對UE 30所處的位置進行定位,根據UE 30所處的位置處于第一層波束 組21覆蓋范圍,從而確定是通過第一層波束組21對UE 30進行CoMP聯合服務。步驟103 根據UE 30接收來自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的信號,分別分析來自 主小區(qū)和協作小區(qū)的接收信號,根據其在小區(qū)41、小區(qū)42和小區(qū)43的接收信號確定來自 每個小區(qū)的CQI值,當3個CQI值中至少有2個CQI值大于CQI的門限值時,選擇使用策略 2,否則選擇使用策略1。步驟104 根據所選擇的服務策略,使用服務策略中的發(fā)送方案進行CoMP數據發(fā)送。其中步驟101中,UE 30所處的位置不同其主小區(qū)則不同,本實施例以小區(qū)41為 UE 30的主小區(qū)進行說明,即UE 30反饋給基站31 CQI信息。除了 UE 30反饋給基站31的 CQI信息,可以確定UE 30處于小區(qū)41、小區(qū)42、小區(qū)43邊緣,還可以通過基站31、基站32
5和基站33接收UE 30的信號能量強度(功率),確定UE 30是否處于小區(qū)41、小區(qū)42、小 區(qū)43邊緣,如果幾個基站接收UE 30的信號都不強,說明UE 30處于小區(qū)41、小區(qū)42、小區(qū) 43邊緣。當然根據UE 30反饋給基站31的CQI信息,還可能確定UE 30處于小區(qū)41、小區(qū) 42、小區(qū)44邊緣。其中步驟102中,可以通過UE 30反饋給基站31的CQI信息,對UE 30所處的位 置進行定位,還可以通過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能夠接收到UE30的信號,或基站31、基 站32和基站34能夠接收到UE 30的信號,進而可以確定UE 30處于第一層波束組21或第 二層波束組22的覆蓋范圍,UE 30處于第一層波束組21的覆蓋范圍,UE 30處于基站31所 在小區(qū)41、基站32所在小區(qū)42和基站33所在小區(qū)43邊緣,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為 其提供CoMP服務。UE 30處于第一層波束組21的覆蓋范圍,對于小區(qū)邊緣UE 30進行協同 服務時是使用小區(qū)41的波束11、小區(qū)42的波束13和小區(qū)43的波束15這三個波束同時 為UE 30進行服務。UE 30處于第二層波束組22的覆蓋范圍,UE 30處于基站31所在小區(qū) 41、基站32所在小區(qū)42和基站34所在小區(qū)44邊緣,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4為其提供 CoMP服務。對于小區(qū)邊緣UE30進行協同服務時是使用小區(qū)41的波束16、小區(qū)42的波束 14和小區(qū)44的波束12這三個波束同時為UE 30進行服務。其中步驟103中,CQI的值可以是0到30之間的任何數目,0值代表“超出范圍”。 本實施例中設定的CQI的門限值為0,若UE 30接收來自小區(qū)41的CQI值為5即大于門限 值0,接收來自小區(qū)42的CQI值為10即大于門限值0,則選擇使用服務策略2,若UE 30接 收來自小區(qū)41的CQI值為0,接收來自小區(qū)42的CQI值為0,則選擇使用服務策略1。對于 UE 30處于第二層波束組22的覆蓋范圍,策略選擇類似。本實施例中的CoMP服務策略針對于有小區(qū)41、小區(qū)42和小區(qū)43同時為UE 30服 務的場景,CoMP服務策略1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策略1中CoMP傳輸基于同一數據流X1, 在小區(qū)41、小區(qū)42和小區(qū)43波束賦型前,發(fā)送的數據流X1復制到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 33的發(fā)送端口,即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發(fā)送的數據流均為X1,基站31、基站32和基 站33使用的波束賦型權值不同,基站31根據所使用的第一層的波束組21中的波束11方 向為覆蓋角1,確定波束賦形權值為B1,基站32根據所使用的第一層的波束組21中的波 束13方向為覆蓋角3,確定波束賦形權值為B2,基站33根據所使用的第一層的波束組21 中的波束15方向為覆蓋角5,確定波束賦形權值為B3, UE 30接收到的信號可表示為y = Ii1BixJh2B2XJh3B3X1,其中y為UE 30接收的信號,Ii1表示在第一層的波束組21下小區(qū)41的 信道矩陣,h2表示在第一層的波束組21下小區(qū)42的信道矩陣,h3表示在第一層的波束組 21下小區(qū)43的信道矩陣,B1為波束11的波束賦形權值,B2為波束13的波束賦形權值,B3 為波束15的波束賦形權值,X1為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發(fā)送的數據流。CoMP服務策略2示意圖如圖6所示,在策略2中,根據UE 30接收來自各個小區(qū)基 站信號的能量分析,將3個小區(qū)(小區(qū)41、小區(qū)42和小區(qū)43)分為主小區(qū)和協作小區(qū),能量 最強的小區(qū)41作為主小區(qū),小區(qū)42、小區(qū)43均作為協作小區(qū),即將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 33分為2組,基站31CoMP傳輸基于數據流X1,基站32和基站33CoMP傳輸基于同一數據流 X2,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使用的波束賦型權值不同,基站31根據所使用的第一層的波 束組21中的波束11方向為覆蓋角1,確定波束賦形權值為B1,基站32根據所使用的第一 層的波束組21中的波束13方向為覆蓋角3,確定波束賦形權值為B2,基站33根據所使用的第一層的波束組21中的波束方向為覆蓋角5,確定波束賦形權值為B3,UE 30接收到的信 號可表示為
,其中 y 為 UE 30 接收的信號,Ii1 表示
在第一層的波束組21下小區(qū)41的信道矩陣,h2表示第一層的波束組21小區(qū)42的信道矩 陣,h3表示第一層的波束組21小區(qū)43的信道矩陣,B1為波束11的波束賦形權值,B2為波 束13的波束賦形權值,B3為波束15的波束賦形權值,X1為基站31發(fā)送的數據流、X2為基 站32和基站33發(fā)送的數據流,H1為Xl對應的等效信道矩陣H1 = Ii1Bp H2為X2對應的等 效信道矩陣H2 = h2B2+h3B3。Hl為Xl對應的等效信道矩陣,H2為X2對應的等效信道矩陣.前述以UE 30位于第一層的波束組21覆蓋范圍內為例說明UE 30接收的信號,若 UE 30位于第二層的波束組22覆蓋范圍內,UE 30接收的信號為y = IllB1XAh2B2XAh3B3X1或
不同的是Ii1表示在第二層的波束組22下小區(qū)
41的信道矩陣,h2表示在第二層的波束組22下小區(qū)42的信道矩陣,h3表示在第二層的波 束組22下小區(qū)44的信道矩陣,B1為波束16的波束賦形權值,B2為波束14的波束賦形權 值,B3為波束12的波束賦形權值。其中步驟104中,若UE 30位于第一層的波束組21的覆蓋區(qū),根據所選擇的服務 策略1,則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通過第一層的波束組21向UE30發(fā)送數據流X1,或根 據所選擇的服務策略2,則基站31、基站32和基站33通過第一層的波束組21向UE 30發(fā) 送數據流X1和數據流X2。若UE 30位于第二層的波束組22的覆蓋區(qū),同樣執(zhí)行類似的操 作,此處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給出了對于小區(qū)邊緣UE按不同的波束組進行進行分層處理,將邊緣UE 分為兩類,分別歸于兩個波束組層,利用波束賦型技術實現CoMP傳輸的具體實施方案。同 時給出了兩種發(fā)送策略,并且可以根據UE接收的信號的CQI值,自適應的選擇發(fā)送策略進 行數據流的發(fā)送,這種方案有利于系統(tǒng)性能的提升,根據用戶所處的位置,接收信號質量的 好壞而自適應的選擇所適用的發(fā)送策略,有效提升了系統(tǒng)綜合性能。本發(fā)明提供的第二實施例是一種多點協作傳輸系統(tǒng),如圖7所示,包括確定模塊201 用于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202 用于分別使用同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 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同一波束組由覆蓋蜂窩小區(qū)6個角中彼 此不相鄰的3個角的波束組成。進一步包括定位模塊203 用于對處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邊緣的用戶終端所 處的位置進行定位;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202 還用于根據用戶終端的位置處于第一波束組 的覆蓋范圍,確定分別使用第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 協作傳輸服務,或根據用戶終端的位置處于第二波束組的覆蓋范圍,確定分別使用第二波 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第一波束組中 的波束覆蓋蜂窩小區(qū)的3個角和第二波束組中的波束覆蓋蜂窩小區(qū)的3個角彼此不同。進一步,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202 還用于若用戶終端所接收信號的信道質量指示值中至少有2個大于門限值,則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時,向用戶終 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否則,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時,其中的2個 基站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且與另一個基站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 作傳輸數據不同,所述另一個基站為用戶終端從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所接收信號 的信道質量指示值最高的基站。進一步,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202 還用于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 輸數據相同時,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信號和為y = Ii1B1X^h2B2Xdh3B3X1,否則向用戶終端發(fā)送
信號和為:y = HlB1XJh2B2X2 +H3B3X2= (H1,其中 H1 = Ii1B1, H2 = h2B2+h3B3。進一步,確定模塊201 還用于根據用戶終端反饋給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 202的信道質量指示值,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 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 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一種多點協作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所述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分別使用同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同一波束組由覆蓋蜂窩小區(qū)6個角中彼此不相鄰的3個角的波束組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 的邊緣后進一步還包括對處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邊緣的用戶終端所處的位置進行定 位;根據用戶終端的位置處于第一波束組的覆蓋范圍,確定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 分別使用第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或 根據用戶終端的位置處于第二波束組的覆蓋范圍,確定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分別 使用第二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第 一波束組中的波束覆蓋蜂窩小區(qū)的3個角和第二波束組中的波束覆蓋蜂窩小區(qū)的3個角彼 此不同。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用戶終端從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 站所接收信號的信道質量指示值中至少有2個大于門限值,則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 站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時,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否則, 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時,其中的2個基站向用 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且與另一個基站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 據不同,所述另一個基站為用戶終端從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所接收信號的信道質 量指示值最高的基站。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向用戶終端發(fā) 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時,用戶終端接收的信號為y = Ii1B1X^h2B2XJh3B3X1,否貝U為y = + H1B2X2 + ^BiX1 = [Hx H2 ),其中 H1 = Ii1B1,H2 = h2B2+h3B3。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據用戶終端反饋給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 的基站的信道質量指示值,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
6.一種多點協作傳輸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確定模塊用于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用于分別使用同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 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同一波束組由覆蓋蜂窩小區(qū)6個角中彼此不相 鄰的3個角的波束組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位模塊用于對處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 區(qū)邊緣的用戶終端所處的位置進行定位;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還用于根據用戶終端的位置處于第一波束組的覆蓋范 圍,確定分別使用第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 服務,或根據用戶終端的位置處于第二波束組的覆蓋范圍,確定分別使用第二波束組中的3 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第一波束組中的波束覆蓋 蜂窩小區(qū)的3個角和第二波束組中的波束覆蓋蜂窩小區(qū)的3個角彼此不同。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還用于若用 戶終端所接收信號的信道質量指示值中至少有2個大于門限值,則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 作傳輸服務時,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否則,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 傳輸服務時,其中的2個基站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且與另一個基站向 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不同,所述另一個基站為用戶終端從3個彼此相鄰蜂窩 小區(qū)的基站所接收信號的信道質量指示值最高的基站。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 基站還用于向用戶終端發(fā)送的多點協作傳輸數據相同時,向用戶終端發(fā) 送的信號和為y = h1B1x1+h2B2x1+h3B3x1,否則向用戶終端發(fā)送信號和為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確定模塊還用于根據用戶終端反饋給3 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的信道質量指示值,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 的邊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多點協作傳輸方法及系統(tǒng),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沒有利用波束賦型技術實現CoMP傳輸的具體實施方案的問題,本發(fā)明公開的方法包括確定用戶終端位于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邊緣;3個彼此相鄰蜂窩小區(qū)的基站分別使用同一波束組中的3個方向彼此不同的波束對用戶終端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所述同一波束組由覆蓋蜂窩小區(qū)6個角中彼此不相鄰的3個角的波束組成,正是由于對于小區(qū)邊緣UE進行分組處理,將通過波束組對邊緣UE進行多點協作傳輸服務,因此可以實現利用波束賦型技術實現CoMP傳輸。
文檔編號H04B7/04GK101931439SQ20091015072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郭陽 申請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