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認知無線通信中的功率控制方法、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以及認知無線通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認知無線通信中的功率控制方法、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以及認知無線通信裝置。
背景技術:
動態(tài)頻譜接入技術(DSA dynamic spectrum access)是一種為了有效利用頻譜資源而作出的技術。因而,采用動態(tài)頻譜接入技術能夠比現(xiàn)有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承受更多的用戶(用戶終端),并且能夠提高網絡的吞吐量。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CRS cognitive radio system)即是一種利用動態(tài)頻譜接入技術(DSA)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CRS),允許未被授權的次級用戶(SU) 動態(tài)地接入,已授權給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主用戶(PU)的頻譜中。在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CRS),為了實現(xiàn)動態(tài)頻譜接入技術(DSA),需要進行頻譜檢測。并且,在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根據通過頻譜檢測所得到的檢測信息來解析頻譜的使用情況,從而確定能夠接入的頻譜(白區(qū)),從而使次級用戶(SU)能夠利用白區(qū)進行通信。然而,在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次級用戶(SU)如果沒能檢測出主用戶(PU)的導頻信號,與主用戶(PU)所使用的頻譜相同的頻段開始進行通信時,對主用戶(PU)會產生干涉。此外,在次級用戶(SU)以比規(guī)定的界限值高的功率進行通信時也會產生干涉。為了保護主用戶(PU)的通訊不受干涉影響,有人提出了對次級用戶(SU)產生的干涉進行限制(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在非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利用波束成形而對干涉進行抑制。為了波束成形,次級用戶(SU)必需獲得瞬時性的信道信息,該瞬時性的信道信息涉及的是從次級用戶(SU)的無線接收機到主用戶(PU)的無線接收機的信道的信息。然而, 為了獲取該瞬時性的信道信息,必需在短期間中跟蹤級用戶(SU)到主用戶(PU)的衰減信道的統(tǒng)計數據。因而,獲取所需信息所需的處理較復雜,從而導致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間接成本 (overhead)較高。現(xiàn)有技術文獻非專利文獻非專利文獻 1:〈〈A survey of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Signal processing, networking, regulatory policy)), Q. Zhao 與 B. Μ. Sadler,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第 24 卷,第 3 號,p. 79 89,2007 年 5 月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因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認知無線通信中的功率控制方法與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能夠在無線通信中不會過于提高間接成本(overhead),且高效地進行功率控制。
3另外,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認知無線通信用的無線通信裝置。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控制認知無線通信中所使用的通信功率的功率控制方法。該功率控制方法中執(zhí)行下述兩個步驟,即,根據關于干涉的控制信息推算SNR(SN比)的目標值的推算步驟;根據由所述推算步驟推算出的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通信功率的調整步驟。從而,不會增加間接成本,能夠有效地進行功率控制?!芭c干涉相關的控制信息”的一個表征量是干涉功率等級,其表示主用戶(PU)的無線信息接收機中的干涉功率的等級。另一個是最大或然率ξ,其表示主用戶(PU)的干涉值超過干涉功率等級η時的或然率的最大值。在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進行所述認知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包括認知無線通信用的基地站、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第1無線通信裝置、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此處,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包括無線信息接收機,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包括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并且,所述功率控制方法中還執(zhí)行所述基地站將關于所述干涉的控制信息發(fā)送給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的所述無線信息接收機的步驟。此時,在所述推算步驟中,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的無線信息接收機根據所述控制信息推算SNR的目標值,并且將包含該SNR的目標值的指令通知給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在所述調整步驟中,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根據所述SNR的目標值調整用于對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發(fā)送無線信號的信息發(fā)送功率。從而, 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與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能夠以所述信息發(fā)送功率進行所述認知無線通信。另外,在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所述SNR對應于從多個輸出值中選擇出的一個。此時,在所述調整步驟中還執(zhí)行下述兩個步驟,即,從所述多個輸出值中選擇不超過所述SNR 的目標值的輸出值中最大的一個即最大值的步驟;作為所述通信功率的調整,將輸出值變更為取所述最大值的輸出值的步驟。從而能夠在遵循關于干涉的控制信息的范圍內以最大的功率進行認知無線通信。再者,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種包括多個無線通信裝置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 該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包括根據關于干涉的控制信息推算SNR的目標值的第1無線通信裝置;根據所述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通信功率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從而,在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與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能夠以被調整后的通信功率進行認知無線通信。因而, 能夠獲得與上述相同的技術效果。還有,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涉及一種認知無線通信用的無線通信裝置。該無線通信裝置包括使其他的無線通信裝置根據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認知無線通信所使用的通信功率的機構,所述SNR的目標值是根據關于干涉的控制信息推算的。從而,在所述無線通信裝置與所述其他的無線通信裝置間能夠以被調整后的通信功率進行認知無線通信。因而, 此時也能夠獲得與上述相同的技術效果。發(fā)明的效果采用本發(fā)明,能夠在無線通信中不會過于提高間接成本,且高效地進行功率控制。
圖1為所示為實施本發(fā)明的功率控制方法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圖1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具有次級用戶(SU)的功能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的結構示意框圖;圖3為圖1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所進行的認知無線通信的說明圖;圖4為表示圖1所示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所進行的功率控制方法的處理步驟的流程圖;圖5為檢測正確率的結果曲線化得到的曲線圖;圖6所示為使次級用戶(SU)的天線數量變化時的累積分布函數(CDF)的函數曲線.
圖7所示為將實施例1與比較例1中的正確率PJIn > η |MD}曲線化的圖;圖8為用于說明次級用戶(SU)間進行的通信的BER(誤碼率)的性能的說明圖;圖9所示為上述的比較例1的恒定功率控制方法的處理順序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不過,下面所說明的方式僅僅是例子而已,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適當的變更。圖1所示為實施本發(fā)明的功率控制方法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圖1所示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包括一個第1基地站1、一個第2基地站5、多個第1無線通信裝置10、多個第2無線通信裝置20。另外,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所包括的基地站1與5的數量也可以是多個。另外,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所包括的無線通信裝置10與20的數量只要是兩個以上即可。第1基地站1用于控制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具體而言, 將無線通信所需要的指示信息以無線信號的方式發(fā)送給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第1基地站1包括數據存檔庫(DA :data archive),根據存儲在該數據存檔庫(DA)中的信息生成指示信息。包含該指示信息的無線信號所能夠達到的區(qū)域相當于第1 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能夠接收到信息的區(qū)域(coverage,覆蓋范圍)。 該區(qū)域形成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在認知無線通信中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區(qū)域(或空間)。因此,位于該區(qū)域中的無線通信裝置即是認知無線通信中的主用戶 (PU)。因而,在本說明書中將此區(qū)域稱為PU區(qū)域。第2基地站5配置在第1基地站的PU區(qū)域內,將來自于第1基地站1的指示信息進行轉發(fā)(中繼),并且,根據需要,代替第1基地站1發(fā)送指示信息。因而,第2基地站5 也用于控制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第2基地站5包括數據存檔庫 (DA),根據存儲在該數據存檔庫(DA)中的信息生成指示信息。另外,第2基地站5發(fā)送認知無線通信所需的指示信息。包含該指示信息的無線信號所能夠達到的區(qū)域相當于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能夠接收到該無線信號的區(qū)域(coverage,覆蓋范圍)。該區(qū)域一般比上述PU區(qū)域范圍小。該區(qū)域形成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在認知無線通信中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區(qū)域(或空間)。換言之,位于該區(qū)域中的無線通信裝置為能夠利用主用戶(PU)的白區(qū)進行認知無線通信的次級用戶(SU)。因而, 在本說明書中將該區(qū)域稱為SU區(qū)域。
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第2無線通信裝置20都是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裝置。無線通信裝置10與20可以是便攜式的裝置(例如,手機、筆記本電腦),也可以是固定式的裝置。在本說明書中,第1無線通信裝置10在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中相當于僅具有主用戶(Pu)的功能的無線通信裝置,第2無線通信裝置20在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中相當于僅具有次級用戶(SU)的功能的無線通信裝置。圖2所示為圖1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中具有次級用戶(SU)的功能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20的結構示意框圖。圖2中,第2無線通信裝置20包括信息接收部21、頻譜檢測器部27、基帶(基本頻帶)處理器四。信息接收部21包括復合天線22、多個帶通濾波器23、多個RF (高頻)24。在本實施方式中,復合天線22由多個(N個)單級天線構成。然而,單級天線的數目因第2無線通信裝置20的不同而不同。多個帶通濾波器23與RFM與構成復合天線22 的單級天線的數量相同,一組帶通濾波器23與RFM串接在一個單級天線上。通過各單級天線輸入的無線信號被輸入帶通濾波器中。各帶通濾波器23之間所能夠獲取的頻段不同, 或者有部分重疊,從而,在整體上能夠獲取較寬范圍頻段的無線信號。頻譜檢測器根據輸入帶通濾波器中的信號切換帶通濾波器與RF之間的導通狀態(tài)與切斷狀態(tài)。從而能夠從多個單級天線所接收到的無線信號中獲取所需的頻段的無線信號。另外,圖2所示的結構也能夠適用于具有主用戶(PU)的功能的第1無線通信裝置 10。然而,在第1無線通信裝置10中,單級天線的數量可以是多個也可以是一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無線通信裝置10具有一個單級天線。接下來對無線通信裝置間所形成的信道進行說明。圖3為圖1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中所進行的認知無線通信的說明圖。具體而言,圖3所示的例子為,在第1無線通信裝置10為被授權的狀態(tài)下,兩個第2無線通信裝置 20間(20a、20b)進行無線通信。如圖3所示,具有主用戶(PU)的功能的第1無線通信裝置10與具有次級用戶(SU) 的功能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20之間形成兩種信道。一種是檢測信道30,該信道為從主用戶 (PU)到次級用戶(SU)單方向的信道。另一種是干涉信道40,該信道為從次級用戶(SU)到主用戶(PU)單方向的信道。另外,如圖3所示,分別具有第1次級用戶(SUl)與第2次級用戶(SU2)的功能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20a、20b之間形成用戶信道50。用戶信道的數量取決于一側的無線通信裝置20 (例如無線通信裝置20a)的單級天線的數量以及另一側的無線通信裝置20(例如無線通信裝置20b)的單級天線的數量。在各用戶信道中能夠進行雙向通信。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圖3所示的三種信道30、40與50之間能夠利用相同的頻段進行無線通信。另外,這三種信道30、40與50為獨立的分組衰落(block fading)信道。另夕卜,在三種信道30、40與50中,信道的衰落狀態(tài)在一個數據幀的通信期間中是固定的,但在多個數據幀中則是變動的。圖4為表示圖1所示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中所進行的功率控制方法的處理步驟的流程圖。圖4所示的處理在第1與第2次級用戶(SU1、SU2)間進行認知無線通信時執(zhí)行。并且,圖4所示的處理的大部分在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中執(zhí)行。圖4中,首先,第1次級用戶(SUl)在與第2次級用戶(SU2)間進行認知無線通信開始前,執(zhí)行步驟Sl S8的處理。首先,在步驟Sl中,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收發(fā)機被初始化。接下來,在步驟S2中,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接收機執(zhí)行第1頻譜檢測。由該第1頻譜檢測確定服務中能夠利用的信道(例如,感知導頻信道(CPC cognitive pilot channel))與頻譜檢測用輔助控制信道(ACS auxiliary control channel for sensing),而將他們作為控制信道。并且,在步驟S3中,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利用在步驟S2中所確定的控制信道接收規(guī)定規(guī)則信息。規(guī)定規(guī)則信息中包含表示主用戶(PU)的干涉限制值的信息。另外,在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100中,這樣的規(guī)定規(guī)則信息從基地站1、5所包含的數據存檔庫(DA)中取得。在數據存檔庫(DA)獨立于基地站1、5配置時,第1次級用戶(SUl) 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可以直接從數據存檔庫(DA)取得規(guī)定規(guī)則信息。下面對干涉限制值進行說明。表示干涉限制值的信息由兩個參變量(η,ξ )決定。一個參變量為干涉功率等級 n,其表示主用戶(PU)的無線信息接收機中的干涉功率等級。另一個參變量為最大或然率 ξ,其表示主用戶(Pu)中的干涉值超過干涉功率等級η時的或然率的最大值。在取得干涉限制值后,在步驟S4中,第1次級用戶(SUl)由第1次級用戶(SU2) 的無線接收機的輸出SNR(信噪比)中推算使主用戶(PU)的無線信息接收機滿足干涉限制值條件的SNR的最大值。接下來在步驟S5中,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進行第2頻譜檢測。 通過該第2頻譜檢測,在不能確定有關能夠利用頻譜的機會(頻譜機會)的信息時(步驟 S6中否),重復進行本處理。另外,在能夠確定頻譜機會時(步驟S6中是),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將在步驟S4中推算出的SNR的最大值通知給第2次級用戶(SU2)的無線信息接收機 (步驟S7)。并且,在步驟S8中,第2次級用戶(SU2)的無線信息接收機推算信道,根據該推算生成指令,將所生成的指令發(fā)送給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所發(fā)送的該指令用于使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根據輸出SNR的目標值提高或降低信息發(fā)送功率。具體而言,在步驟S8中,在各衰落分組中,次級用戶(SU)的無線信息接收機計量信道的衰落狀態(tài),將有關所計量的信道的衰落狀態(tài)的信息通知給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接收通知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為通信功率超過輸出SNR的目標值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之后,在步驟S9中,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與第2次級用戶(SU2) 的無線信息接收機之間進行認知無線通信。具體而言,第1次級用戶(SUl)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根據在步驟S8中接收到的指令調整信息發(fā)送功率,用調整后的信息發(fā)送功率將無線信號(數據)發(fā)向第1次級用戶(SU2)。采用上述實施方式,在進行認知無線通信時,第1次級用戶(SUl)根據輸出SNR的目標值調整(增大或減小)向第2次級用戶(SU2)發(fā)送無線信號時的信息發(fā)送功率。因而,能夠在認知無線通信中不會過于增加間接成本,能夠有效地進行功率控制。另外,上述調整根據來自于第2次級用戶(SU》的指令進行。因而,能夠使該調整針對第2次級用戶(SU2),所以能夠更有效地進行功率控制。另外,通過針對第2次級用戶 (SU2)而進行調整,從而能夠以盡可能大的信息發(fā)送功率(在不會對主用戶(PU)帶來干涉的程度內)進行主用戶(PU)間的認知無線通信。另外,上述指令是根據來自于主用戶(PU)的規(guī)定規(guī)則信息中所包含的干涉限制值而生成的,因而,能夠可靠地將第1次級用戶(SUl)與第2次級用戶(SU》之間的通信對主用戶(PU)帶來的干涉抑制在干涉限制值內。從而,能夠維持主用戶(PU)的通信的性能。另外,考慮第2次級用戶(SU》的SNR值而進行上述調整,因而,能夠盡可能地提高第2次級用戶(SU2)的無線信息接收機的輸出SNR值,從而能夠提高認知無線通信的性能(例如,誤碼率(BER))。如上面所詳細說明的,采用上述實施方式,通過利用圖4所示的功率控制方法,從而能夠將次級用戶(SU)對主用戶(PU)的干涉限制在規(guī)定的限制值范圍內,并在此狀態(tài)下, 使次級用戶(SU)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頻譜。另外,關于次級用戶(SU)對主用戶(PU)的干涉的抑制,采用在本發(fā)明的最佳功率控制方法的話,由于對衰落信道的長期間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跟蹤即可,因而,與利用波束成形的方法相比,不會產生對短期間的衰落狀態(tài)進行跟蹤造成的間接成本升高、系統(tǒng)龐大這樣的問題。另外,采用上述實施方式,功率控制方法根據干涉信道的長期間內的INR的平均值以及用戶信道的長期間內的SNR的平均值進行。通過對衰落信道的長期間內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跟蹤,從而能盡可能的少占用頻譜資源,并且,與利用波束成形的方法相比,能夠抑制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間接成本。再者,采用上述實施方式的功率控制方法,由于所依據的是長期間內的信道的統(tǒng)計數據,因而不需要瞬時性的信道信息。此處,長期間內的信道的統(tǒng)計數據為,次級用戶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與主用戶的無線信息接收機之間的信道的統(tǒng)計數據,用于計算次級用戶的輸出SNR的最大值。因而,采用本實施方式,能夠容易地得到有關長期間內的統(tǒng)計數據的信息。與此相對,采用現(xiàn)有的功率控制方法的話,有關從次級用戶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到主用戶的瞬時性的信道信息的信息的取得是必需的,并且這非常困難。相比可知,與現(xiàn)有的功率控制方法相比,采用本實施方式的功率控制方法,能夠減少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間接成本 (overhead)。實施例接下來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實施例1與比較例1)進行說明。具體而言,作為實施例,構建了關于實施例1與比較例1的分析模型,對各分析模型進行數值模擬仿真,比較實施例1與比較例1的性能。<系統(tǒng)模型>系統(tǒng)模型是分析模型的基礎(前提),在被實施例中按照如下所述而構建。在圖1所示的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主用戶(PU)為無效的狀況時表示為狀況H。, 此時的次級用戶(SU)的第i號天線所接收到的信號Xi如下式(1)所示。Xi = Zi(1)上式⑴中右邊的Zi為各次級用戶的信號接收天線的AWGN(加性高斯白噪聲,Additive White Gaussion Noise)。其中,分配給信息接收天線的為獨立且完全相同的隨 l/L^fi (i. i. d. RV 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randam variable), 1 機變量的數學模型為,均值為零(zero mean)離散值為δ z2。并且,主用戶(PU)為有效的狀況時表示為狀況H1,次級用戶(SU)的第i號天線所接收到的信號Xi如下式⑵所示。Xi 二 y/^h^U + Zi( 2 )在上式O)中,角標i表示各天線的編號,取1 N的整數值。另外,上式O)中的hi, i為瞬時性的檢測信道,該檢測信道的從主用戶(PU)到次級用戶(SU)的第i號天線間的路徑損失表示為(}s。( 為尺寸比較小時的衰減因子,用具有零均值與單位變量的復合圓形高斯分布(complex circular Gaussian)的隨機變量RV模型化。另外,上式O)中的 u為主用戶(PU)的信號,為具有功率δ z2的信號。另外,假定各天線的衰落是獨立的。次級用戶(SU)的第i號天線所測定的瞬時性的SNR值P u如下式(3-1)所示。從而,檢測信道的SNR平均值Γ ^如下式(3_2)所示。Plii = Gs Gs Gu2IhViIVoz2(3-1)Γ0 = Gs σ u2/ σ ζ2(3-2)在主用戶(PU)進行通信的期間,若次級用戶(SU)需要進行通信,則該次級用戶 (SU)計算出對主用戶(PU)的干涉值。另外,該干涉值包含下式(4)所包含的瞬時性的 INR(干涉與噪聲的比值Interference-to-noise ratio)。
_ 4 =(4)
w i—\上式(4)中的Pt為功率控制系數,gia為瞬時性的干涉信道。該瞬時性的干涉信道中具有從次級用戶(SU)的第i號信息發(fā)送天線到主用戶(PU)的信息接收天線之間的路徑損失(^。該路徑損失(^1為尺寸比較小時的衰減因子,用具有零均值與單位變量的復合圓形高斯分布的隨機變量RV模型化。另外,上式(4)中,δ/為次級用戶(SU)的功率,δψ2為主用戶(PU)的無線信息接收機上的AWGN。另外,關于干涉信道,在使用次級用戶(SU)的信息發(fā)送用單級天線時,長期間中的INR的平均值Γ工如下式(5)所示。Γ i = G1 σ s2/ σ ζ2(5)接下來,設若第1次級用戶(SUl)要對第2次級用戶(SU2)發(fā)送信息。在進行該信息發(fā)送前,第1次級用戶(SUl)按照如上所述地進行第1頻譜檢測(圖 4中的步驟S2)。并且,在第1次級用戶(SUl)不能感知到主用戶(PU)的信號的存在時,視為能夠利用頻譜的機會(步驟S6中是),次級用戶(SU)間的數據通信開始(步驟S9)。在此,各次級用戶(SU)中,通信中的各個衰落分組采用最大比合并方式(MRC maximum ratio combining)。此時,用戶信道中的瞬時性的輸出SNR能夠由第2次級用戶(SU2)的無線信息接收機測定,在本數值模擬仿真中,如下式(6)所示。
9
權利要求
1.一種功率控制方法,用于控制認知無線通信中所使用的通信功率,其特征在于, 包括根據與干涉相關的控制信息,推算SNR(SN比)的目標值的推算步驟; 根據由所述推算步驟推算出的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通信功率的調整步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進行所述認知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包括認知無線通信用的基地站、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第1無線通信裝置、能夠進行無線通信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 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包括無線信息接收機, 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包括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所述功率控制方法還包括所述基地站將與所述干涉相關的控制信息發(fā)送給所述第1 無線通信裝置的所述無線信息接收機的步驟,在所述推算步驟中,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的無線信息接收機根據所述控制信息推算 SNR的目標值,并且將包含該SNR的目標值的指令通知給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在所述調整步驟中,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的無線信息發(fā)送機根據所述SNR的目標值調整用于對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發(fā)送無線信號的信息發(fā)送功率,從而,使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與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以所述信息發(fā)送功率進行所述認知無線通信。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NR對應于從多個輸出值中選擇出的一個,所述調整步驟包括從所述多個輸出值中選擇最大值的步驟,該最大值從不會超過所述SNR的目標值的輸出值中選擇;作為所述通信功率的調整,將輸出值變更為所述最大值的步驟。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與所述干涉相關的控制信息由,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的干涉功率等級以及所述第1 無線通信裝置的干涉值超過所述干涉功率等級Π的概率的最大值這二者表征。
5.一種認知無線通信系統(tǒng),包括多個無線通信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根據關于干涉的控制信息推算SNR的目標值的第1無線通信裝置; 根據所述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通信功率的第2無線通信裝置, 在所述第1無線通信裝置與所述第2無線通信裝置能夠以被調整后的通信功率進行認知無線通信。
6.一種無線通信裝置,用于進行認知無線通信,其特征在于,其他的無線通信裝置包括根據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認知無線通信所使用的通信功率的機構,所述SNR的目標值是根據與干涉相關的控制信息推算的,在所述無線通信裝置與所述其他的無線通信裝置間能夠以被調整后的通信功率進行認知無線通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認知無線通信中的功率控制方法,能夠在無線通信中不會過于提高間接成本,且高效地進行功率控制。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本發(fā)明的功率控制方法中,先根據關于干涉的控制信息推算SNR的目標值,之后,根據由所述推算步驟推算出的SNR的目標值調整所述通信功率的功率調整步驟。從而能夠不會過于提高間接成本,且高效地進行功率控制。
文檔編號H04W52/24GK102484860SQ20108003245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原田博司, 孫晨, 約翰尼斯·阿萊姆塞左德·迪梅西, 陳博阮 申請人:獨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