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耳機產品,特指一種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及其佩戴方法。
背景技術:
1、夾耳式耳機不同于現有耳機的佩戴方式,其利用耳機自身形成一個彈性夾持空間,將耳機夾持在人體的耳廓邊緣,利用耳廓自身的形狀特性,令耳機懸掛在耳廓上。
2、夾耳式耳機最早的專利見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03-264882;后續(xù)不同的專利申請人對夾耳式耳機進行不斷地改進,提出了許多改進的技術方案。例如,中國專利號201921260407.2的實用新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夾耳式tws耳機;中國專利號202221089652.3的實用新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夾耳式無線耳機。結合圖1所示,對現有夾耳式藍牙耳機的進行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夾耳式耳機通常包括:兩個通常呈球形或者具有圓弧曲面的端部91、92,以及用于連接兩個端部91、92的連接臂93。連接臂93通常采用具有彈性形變的材料。具體而言,目前的夾耳式耳機均采用了c形、u形等彎曲的連接臂。彈性連接臂93兩端的端部91、92相對體積較大。端部91、92內分別設置發(fā)聲單元和電路單元,通過連接臂93令兩端部91、92彈性的張開、合攏,從而便于夾持在人體耳廓9位置。
3、由于受制于夾耳式耳機現有專利限制,其他生產者要生產此類產品必須突破現有夾耳式耳機結構。為此,現有技術提出了以下技術方案。
4、見申請?zhí)枮閏n202410108375.3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其公開了一種可旋轉的夾耳式耳機及夾耳方法;見申請?zhí)枮閏n202410110243.4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其公開了可扭轉調節(jié)的夾耳式耳機及夾耳方法。
5、上述兩種技術方案均是采用了非彈力變形方式實現耳機的張開與合攏,利用旋轉的方式,調整耳機的兩端部之間的間距。在此基礎上,本發(fā)明人又提出以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在于突破現有技術的限制,提供一種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采用拉伸方式改變耳機中兩凸部之間的間距。
2、為了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包括:內置發(fā)聲單元的第一凸部、內置電池單元的第二凸部、以及連接臂,發(fā)聲單元和電池單元通過由連接臂內部穿過的導線實現電性連接,所述的第一凸部包括:第一凸部本體和向第二凸部方向折彎的第一折彎部,該第一凸部本體具有與人體耳廓正面接觸的第一接觸面;所述的第二凸部包括:第二凸部本體和向第一凸部方向折彎的第二折彎部,該第二凸部本體具有與人體耳廓背面接觸的第二接觸面;所述的連接臂的兩端分別插接安裝于第一折彎部、第二折彎部中,并且連接臂中至少有一端與第一折彎部或者第二折彎部為可拉伸的活動插接;通過外力拉伸令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相對位移,改變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之間的間距,令耳機可夾持于人體耳廓處。
3、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連接臂的軸線方向為一條直線,在外力拉伸作用下,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
4、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連接臂的軸線方向與第一折彎部的第一端面、第二折彎部的第二端面垂直。
5、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連接臂的軸線方向為一條弧線,在外力拉伸作用下,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偏轉位移。
6、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在外力拉伸作用下,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之間的間距變化與第一折彎部和第二折彎部之間的間距變化相反。
7、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連接臂包括:與第一折彎部活動插接的第一端、與第二折彎部活動插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軸體部;沿第一折彎部的第一端面開設有與軸體部配合的第一套孔,沿第二折彎部的第二端面開設有與軸體部配合的第二套孔;所述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分別成型有凸出軸體部的第一凸緣和第二凸緣。
8、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折彎部、第二折彎部與軸體部之間分別設置有提供拉伸阻尼的膠圈,該膠圈固定在第一套孔和第二套孔內側。
9、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連接臂包括:與第一折彎部固定連接的第一端、與第二折彎部活動插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軸體部;沿第二折彎部的第二端面開設有與軸體部配合的第二套孔,所述的第二端上成型有凸出軸體部的第二凸緣。
10、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第二折彎部與軸體部之間設置有提供拉伸阻尼的膠圈,該膠圈固定在第二套孔內側。
11、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的佩戴方法,其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的佩戴方法,該耳機包括:內置發(fā)聲單元的第一凸部、內置電池單元的第二凸部和連接臂,發(fā)聲單元和電池單元通過由連接臂內部穿過的導線實現電性連接,所述的連接臂的兩端分別插接安裝于第一凸部的第一折彎部和第二凸部的第二折彎部中,并且連接臂中至少有一端與第一折彎部或者第二折彎部之間為可拉伸的活動插接;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的佩戴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利用連接臂與第一折彎部部或/和第二折彎部之間的活動插接,通過外力令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相對位移,通過相對位移令第一凸部上與人體耳廓正面接觸的第一接觸面與第二凸部上與人體耳廓背面接觸的第二接觸面之間的間距處于最大間距狀態(tài);第二步,將耳機夾持放置在人體耳廓部,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分別位于人體耳廓部內外兩側;第三步,再次通過外力令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相對位移,通過相對位移令第一接觸面與第二接觸面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所夾持的人體耳廓部的厚度,同時小于所夾持的人體耳廓部的內外表面最大間距,耳機被懸掛在人體耳廓處。
1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突破現有夾耳式耳機的設計原理,不再采用彈性連接臂,無需依靠彈性連接臂改變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間的間距,而是通過拉伸方式調整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間的間距,從而完成耳機佩戴,同樣可實現夾耳佩戴效果。
1.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包括:內置發(fā)聲單元的第一凸部、內置電池單元的第二凸部、以及連接臂,發(fā)聲單元和電池單元通過由連接臂內部穿過的導線實現電性連接,其特征在于: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相對獨立,通過連接臂將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活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臂的軸線方向為一條直線,在外力拉伸作用下,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水平方向的相對位移。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臂的軸線方向與第一折彎部的第一端面、第二折彎部的第二端面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臂的軸線方向為一條弧線,在外力拉伸作用下,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沿連接臂的軸線方向實現偏轉位移。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在外力拉伸作用下,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之間的間距變化與第一折彎部和第二折彎部之間的間距變化相反。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臂包括:與第一折彎部活動插接的第一端、與第二折彎部活動插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軸體部;沿第一折彎部的第一端面開設有與軸體部配合的第一套孔,沿第二折彎部的第二端面開設有與軸體部配合的第二套孔;所述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分別成型有凸出軸體部的第一凸緣和第二凸緣。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折彎部、第二折彎部與軸體部之間分別設置有提供拉伸阻尼的膠圈,該膠圈固定在第一套孔和第二套孔內側。
8.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臂包括:與第一折彎部固定連接的第一端、與第二折彎部活動插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軸體部;沿第二折彎部的第二端面開設有與軸體部配合的第二套孔,所述的第二端上成型有凸出軸體部的第二凸緣。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折彎部與軸體部之間設置有提供拉伸阻尼的膠圈,該膠圈固定在第二套孔內側。
10.可拉伸夾耳式藍牙耳機的佩戴方法,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