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661166閱讀:284來源:國知局
      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能夠抑制記錄介質(zhì)在讀取位置上的高度的變動。讀取裝置與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連接,并且讀取裝置具備:支承部,其與利用圖像形成裝置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讀取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的讀取面;輸送部,其使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支承部抵接,并且使記錄介質(zhì)從支承部向相對于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讀取部,其在形成有讀取面的位置讀取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
      【專利說明】
      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一種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具備: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其在對紙張等記錄介質(zhì)賦予調(diào)色劑后,對該記錄介質(zhì)進行加熱及加壓使調(diào)色劑定影而形成圖像;和讀取裝置,其讀取通過該圖像形成裝置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的圖像。在這樣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中,利用圖像形成裝置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表示圖像的位置及濃度等的規(guī)定的識別標識,通過利用讀取裝置讀取在該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的識別標識而對讀取結(jié)果進行分析,能夠判定圖像形成裝置是否進行了適當?shù)膱D像形成。
      [0003]在這樣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中,在讀取裝置的讀取位置的輸送方向上游側(cè)及下游側(cè)設有輸送裝置,該輸送裝置具有輸送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輥,一邊利用該輸送裝置向規(guī)定的輸送方向輸送記錄介質(zhì),一邊進行讀取裝置的讀取。另外,為了抑制施加于記錄介質(zhì)的負荷,通常,一邊利用從與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看形成為直線狀的輸送路徑不彎曲輸送記錄介質(zhì),一邊進行讀取裝置的讀取(例如專利文獻I)。
      [0004]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2 — 94939號公報
      [0005]然而,在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上,由于在圖像定影時施加的熱、壓力等而會產(chǎn)生翹曲或起伏。因此,在使用直線狀的輸送路徑的現(xiàn)有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中,存在在讀取裝置的讀取位置上的記錄介質(zhì)的高度由于翹曲或起伏發(fā)生變動而不能進行適當讀取的課題。另夕卜,在讀取裝置中輸送記錄介質(zhì)時,由輸送輥的外徑尺寸的偏差、溫度變化引起的外徑尺寸的變化等會使輸送輥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在現(xiàn)有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中,在讀取裝置的讀取位置的上游側(cè)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相對于下游側(cè)的輸送速度向相對增大的方向變動時,在讀取裝置的讀取位置上存在記錄介質(zhì)產(chǎn)生松馳而使記錄介質(zhì)的高度發(fā)生變動,不能進行恰當?shù)淖x取的課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記錄介質(zhì)在讀取位置處的高度的變動的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
      [0007]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讀取裝置,其與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連接,該讀取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
      [0008]支承部,其與利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對該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面;
      [0009]輸送部,其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所述支承部抵接,并且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所述支承部向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所述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
      [0010]讀取部,其在形成有所述讀取面的位置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0011 ]第二方面的讀取裝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12]所述讀取部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與所述支承部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
      [0013]第三方面的讀取裝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14]所述輸送部具備:
      [0015]第一輸送輥,其從所述導入方向向所述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16]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17]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
      [0018]第四方面的讀取裝置在第一或二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19]所述支承部具備:
      [0020]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
      [0021]第二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所述輸送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另一面;
      [0022]所述讀取部具備:
      [0023]第一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進行讀取;
      [0024]第二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進行讀?。?br>[0025]所述輸送部具備:
      [0026]第一輸送輥,其從第一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一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27]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二支承部輸送該記錄介質(zhì);
      [0028]第三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29]第五方面的讀取裝置在第四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30]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
      [0031 ]第六方面的讀取裝置在第四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32]所述第一讀取部具備:
      [0033]第一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射出光;
      [0034]第一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一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0035]所述第二讀取部具備:
      [0036]第二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射出光;
      [0037]第二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二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0038]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與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讀取面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讀取面平行的規(guī)定的基準平面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
      [0039]所述第一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040]所述第二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041 ]另外,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0042]圖像形成部,其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
      [0043]支承部,其與利用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對該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面;
      [0044]輸送部,其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所述支承部抵接,并且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所述支承部向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所述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
      [0045]讀取部,其在形成有所述讀取面的位置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
      [0046]第八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在第七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47]所述讀取部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與所述支承部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
      [0048]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在第七或第八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49]所述輸送部具備:
      [0050]第一輸送輥,其從所述導入方向向所述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51]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52]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
      [0053]第十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在第七或第八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54]所述支承部具備:
      [0055]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
      [0056]第二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所述輸送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另一面;
      [0057]所述讀取部具備:
      [0058]第一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進行讀??;
      [0059]第二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進行讀?。?br>[0060]所述輸送部具備:
      [0061 ]第一輸送輥,其從第一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一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62]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二支承部輸送該記錄介質(zhì);
      [0063]第三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64]第十一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在第十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65]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
      [0066]第十二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在第十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67]所述第一讀取部具備:
      [0068]第一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射出光;
      [0069]第一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一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0070]所述第二讀取部具備:
      [0071]第二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射出光;
      [0072]第二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二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0073]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與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讀取面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讀取面平行的規(guī)定的基準平面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
      [0074]所述第一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075]所述第二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076]另外,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具備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對在該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裝置,該圖像形成系統(tǒng)的特征在于,
      [0077]所述讀取裝置具備:
      [0078]支承部,其與利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對該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面;
      [0079]輸送部,其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所述支承部抵接,并且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所述支承部向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所述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
      [0080]讀取部,其在形成有所述讀取面的位置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
      [0081]第十四方面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在第十三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82]所述讀取部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與所述支承部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
      [0083]第十五方面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在第十三或十四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84]所述輸送部具備:
      [0085]第一輸送輥,其從所述導入方向向所述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86]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87]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
      [0088]第十六方面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在第十三或十四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089]所述支承部具備:
      [0090]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
      [0091]第二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所述輸送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另一面;
      [0092]所述讀取部具備:
      [0093]第一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進行讀?。?br>[0094]第二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進行讀??;
      [0095]所述輸送部具備:
      [0096]第一輸送輥,其從第一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一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97]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二支承部輸送該記錄介質(zhì);
      [0098]第三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0099]第十七方面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在第十六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100]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
      [0101]第十八方面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在第十六方面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
      [0102]所述第一讀取部具備:
      [0103]第一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射出光;
      [0104]第一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一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0105]所述第二讀取部具備:
      [0106]第二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射出光;
      [0107]第二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二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0108]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與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讀取面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讀取面平行的規(guī)定的基準平面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
      [0109]所述第一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110]所述第二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111]根據(jù)本發(fā)明,具有能夠抑制記錄介質(zhì)在讀取位置出的高度的變動的效果。
      【附圖說明】
      [0112]圖1是表示圖像形成系統(tǒng)的簡要結(jié)構(gòu)的圖;
      [0113]圖2是表示圖像形成裝置及讀取裝置的主要功能結(jié)構(gòu)的框圖;
      [0114]圖3是表示讀取部、輸送部及支承部的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
      [0115]圖4(a)和圖4(b)是表示在輸送輥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的紙張的輸送的形態(tài)的不意圖;
      [0116]圖5是表示比較實驗I的讀取部、輸送輥及支承部的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
      [0117]圖6(a)和圖6(b)是表示實驗I及比較實驗I中的紙張的高度變動的測定結(jié)果的圖;
      [0118]圖7(a)和圖7(b)是表示實驗2的紙張的速度變動的測定結(jié)果的圖;
      [0119]圖8是表示變形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主要功能結(jié)構(gòu)的框圖。
      [0120]附圖標記說明
      [0121]I圖像形成系統(tǒng)
      [0122]2供紙裝置
      [0123]3圖像形成裝置
      [0124]30控制部
      [0125]301 CPU
      [0126]302 RAM
      [0127]303 ROM
      [0128]31存儲部
      [0129]32操作部
      [0130]33顯示部
      [0131]34通信部
      [0132]35 接口
      [0133]36掃描器
      [0134]37圖像處理部
      [0135]38圖像形成部
      [0136]381曝光部
      [0137]382感光體
      [0138]383顯影部
      [0139]384轉(zhuǎn)印體
      [0140]385 二次轉(zhuǎn)印輥
      [0141]386定影部
      [0142]39輸送部
      [0143]391對位輥
      [0144]392反轉(zhuǎn)機構(gòu)
      [0145]3a供紙托盤
      [0146]3b 總線
      [0147]4讀取裝置
      [0148]40控制部
      [0149]401 CPU
      [0150]402 RAM
      [0151]403 ROM
      [0152]41 接口
      [0153]42存儲部
      [0154]43讀取部
      [0155]431第一讀取部
      [0156]432第二讀取部
      [0157]43L、431L、432L 光源
      [0158]43S、431S、432S 線傳感器
      [0159]44輸送部
      [0160]441第一輸送輥
      [0161]442第二輸送輥
      [0162]443第三輸送輥
      [0163]45支承部
      [0164]451第一支承部
      [0165]452第二支承部
      [0166]451p第一支承面
      [0167]452p第二支承面
      [0168]4b 總線
      [0169]5后處理裝置
      [0170]931讀取部
      [0171]941、942 輸送輥
      [0172]95支承部
      [0173]951p 支承面
      [0174]Dp基準平面
      [0175]M 紙張
      [0176]Mpl第一讀取面
      [0177]Mp2第二讀取面
      [0178]α1、α2導入角度
      [0179]β1、β2排出角度
      【具體實施方式】
      [0180]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讀取裝置、圖像形成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tǒng)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81]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I的簡要結(jié)構(gòu)的圖。
      [0182]圖像形成系統(tǒng)I具備供紙裝置2、圖像形成裝置3、讀取裝置4、后處理裝置5。
      [0183]供紙裝置2具備多個堆疊作為記錄介質(zhì)的大量紙張(連頁紙)的大容量的紙張堆疊部,是從圖像形成裝置3所指示的紙張堆疊部向圖像形成裝置3輸送紙張的裝置。
      [0184]圖像形成裝置3是通過電子照相方式在紙張上形成圖像的裝置。圖像形成裝置3向讀取裝置4輸送形成有圖像的紙張。
      [0185]讀取裝置4是對在從圖像形成裝置3輸送的紙張上形成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裝置。讀取裝置4向后處理裝置5輸送進行了圖像的讀取的紙張。讀取裝置4成為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3能夠拆裝的結(jié)構(gòu)。
      [0186]后處理裝置5是對從讀取裝置4輸送的紙張進行規(guī)定的后處理而排紙的裝置。作為后處理,能夠例舉出例如裝訂處理、打孔處理、折疊處理、制書處理等。
      [0187]供紙裝置2、圖像形成裝置3、讀取裝置4及后處理裝置5成為相對于各相鄰的裝置能夠裝卸的結(jié)構(gòu)。
      [0188]圖2是表示圖像形成裝置3及讀取裝置4的主要功能結(jié)構(gòu)的框圖。
      [0189]圖像形成裝置3具備具有CPU301(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302(RandomAccess Memory)及R0M303(Read Only Memory)的控制部30、存儲部31、操作部32、顯不部33、通信部34、接口 35、掃描器36、圖像處理部37、圖像形成部38、輸送部39??刂撇?0經(jīng)由總線3b與存儲部31、操作部32、顯示部33、通信部34、接口 35、掃描器36、圖像處理部37、圖像形成部38及輸送部39連接。
      [0190]CPU301讀出執(zhí)行在R0M303或存儲部31中存儲的控制用程序,進行各種運算處理。[0191 ] RAM302向CPU301提供作業(yè)用存儲空間,存儲臨時數(shù)據(jù)。
      [0192]R0M303存儲通過CPU301所執(zhí)行的各種控制用的程序、設定數(shù)據(jù)等。需要說明的是,可以使用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電可擦編程只讀存儲器)或閃存存儲器等能夠改寫的非易失性存儲器來代替R0M303。
      [0193]具備這些CPU301、RAM302及R0M303的控制部30按照上述的各種控制用程序,一并對控制圖像形成裝置3的各部分進行控制。例如,控制部30使圖像處理部37對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規(guī)定的圖像處理而存儲于存儲部31。另外,控制部30向輸送部39輸送紙張,基于在存儲部31中存儲的圖像數(shù)據(jù),利用圖像形成部38在紙張上形成圖像。
      [0194]存儲部31利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等構(gòu)成,存儲有通過掃描器36獲得的圖像數(shù)據(jù)、經(jīng)由通信部34從外部輸入的圖像數(shù)據(jù)等。此外,這些圖像數(shù)據(jù)等也可以存儲于RAM302。
      [0195]操作部32具備操作鍵或與顯示部33的畫面重疊配置的觸摸面板等輸入設備,將對這些輸入設備的輸入操作轉(zhuǎn)換為操作信號而輸出到控制部30。
      [0196]顯示部33具備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顯示裝置,顯示圖像形成系統(tǒng)I的狀態(tài)、表示對觸摸面板的輸入操作的內(nèi)容的操作畫面等。
      [0197]通信部34按照來自控制部30的控制信號,與網(wǎng)絡上的計算機或其它圖像形成裝置進行通信從而發(fā)送接收圖像數(shù)據(jù)等。
      [0198]接口35是在圖像形成裝置3與讀取裝置4之間進行數(shù)據(jù)的發(fā)送接收的機構(gòu),例如,利用各種串行接口中的任一種構(gòu)成。
      [0199]掃描器36讀取在紙張上形成的圖像,生成包含R(紅)、G(綠)及B(藍)每一種顏色成分的單色圖像數(shù)據(jù)的圖像數(shù)據(jù)而使其存儲于存儲部31。
      [0200]圖像處理部37具備柵格化處理部、顏色轉(zhuǎn)換部、濃淡度修正部、半色調(diào)處理部,對存儲于存儲部31的圖像數(shù)據(jù)實施各種圖像處理而使其存儲于存儲部31。
      [0201]柵格化處理部將從網(wǎng)絡上的計算機等輸入的規(guī)定的頁面描述語言(PDL)所描述的向量形式的圖像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位圖等柵格形式的圖像數(shù)據(jù)。通過柵格化處理部轉(zhuǎn)換、生成的圖像數(shù)據(jù)包括C(青色)、M(品紅)、Y(黃色)及K(黑色)每一種顏色成分的單色圖像數(shù)據(jù)。
      [0202]顏色轉(zhuǎn)換部參照規(guī)定的查找表對從掃描器36輸出的R、G及B各顏色的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顏色轉(zhuǎn)換處理,生成包括C、M、Y及K各色的單色圖像數(shù)據(jù)的圖像數(shù)據(jù)。另外,顏色轉(zhuǎn)換部對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規(guī)定的顏色修正處理。
      [0203]濃淡度修正部參照確定了與各濃淡度值對應的修正值的查找表,對圖像數(shù)據(jù)的濃淡度值進行修正以使圖像數(shù)據(jù)的圖像的濃淡度特性成為規(guī)定的特性。
      [0204]半色調(diào)處理部對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使用了抖動顯示陣的網(wǎng)屏處理、誤差擴散處理等半色調(diào)處理。
      [0205]此外,可以采用使圖像處理部37所包含的柵格化處理部、顏色轉(zhuǎn)換部、濃淡度修正部、半色調(diào)處理部的一部分或全部通過控制部30實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或者可以采用通過在圖像形成裝置3的外部設置的其它圖像處理裝置來實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
      [0206]圖像形成部38基于在存儲部31中存儲的圖像數(shù)據(jù),在紙張上形成圖像。圖像形成部38具備分別與C、M、Y及K顏色成分對應的4組的曝光部381、感光體382及顯影部383。另外,圖像形成部38具備轉(zhuǎn)印體384、二次轉(zhuǎn)印輥385及定影部386。
      [0207]曝光部381具備作為發(fā)光元件的UKLaser D1de:激光二極管)。曝光部381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驅(qū)動LD,向帶電的感光體382上照射激光使其曝光從而在感光體382上形成靜電潛像。顯影部383利用帶電的顯影輥向被曝光的感光體382上供給規(guī)定的顏色(C、M、Y及K的任一種)的調(diào)色劑(色材),使在感光體382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
      [0208]在與C、M、Y及K對應的四個感光體382上利用各C、M、Y及K調(diào)色劑形成的圖像(單色圖像)從各感光體382依次重疊轉(zhuǎn)印在轉(zhuǎn)印體384上。由此,在轉(zhuǎn)印體384上形成以C、M、Y及K為顏色成分的彩色圖像。轉(zhuǎn)印體384是卷繞于多個輸送輥的環(huán)形帶,隨著各輸送輥的旋轉(zhuǎn)而旋轉(zhuǎn)。
      [0209]二次轉(zhuǎn)印輥385將轉(zhuǎn)印體384上的彩色圖像轉(zhuǎn)印到從供紙裝置2或供紙托盤3a供紙的紙張上。
      [0210]定影部386進行對轉(zhuǎn)印有圖像的紙張加熱及加壓而使調(diào)色劑在紙張定影的定影處理。定影部386具備由夾持紙張的加熱輥及加壓輥構(gòu)成的一對輥。加熱輥被作為加熱源的加熱器加熱至規(guī)定的目標溫度(例如,180 °C以上200 °C以下的范圍內(nèi)的溫度)ο加壓輥被未圖示的彈性部件朝向加熱輥施力。在二次轉(zhuǎn)印輥385,轉(zhuǎn)印有利用調(diào)色劑形成的圖像的紙張通過加熱輥與加壓輥的捏合部,由此利用調(diào)色劑形成的圖像在該紙張上定影。
      [0211]輸送部39具備多個在夾持紙張的狀態(tài)下旋轉(zhuǎn)而輸送紙張的輸送輥,沿著規(guī)定的輸送路徑輸送紙張。輸送部39具備配置在二次轉(zhuǎn)印輥385的輸送方向上游側(cè)的對位輥391。對位輥391使供應的紙張的輸送暫時停止,調(diào)整向二次轉(zhuǎn)印輥385送出紙張的時機。另外,輸送部39具備使通過定影部386進行了定影處理的紙張的表面和背面反轉(zhuǎn)而向二次轉(zhuǎn)印輥385輸送的反轉(zhuǎn)機構(gòu)392。在圖像形成裝置3中,在紙張的兩面形成圖像的情況下,通過反轉(zhuǎn)機構(gòu)392進行的紙張的表面和背面的反轉(zhuǎn),在僅在紙張的單面形成圖像的情況下,反轉(zhuǎn)機構(gòu)392不進行紙張的表面和背面的反轉(zhuǎn),紙張被輸送至讀取裝置4。
      [0212]讀取裝置4具備具有CPU401、RAM402及R0M403的控制部40、接口 41、存儲部42、讀取部43、輸送部44??刂撇?0經(jīng)由總線4b與接口 41、存儲部42、讀取部43及輸送部44連接。
      [0213]CPU401讀出并執(zhí)行在R0M403或存儲部42中存儲的控制用程序,進行各種運算處理。
      [0214]RAM402向CPU401提供作業(yè)用存儲空間,存儲臨時數(shù)據(jù)。該臨時數(shù)據(jù)例如包括與后述的輸送輥441、442、443的轉(zhuǎn)速有關的設定值。
      [0215]R0M403存儲通過CPU401執(zhí)行的各種控制用的程序及設定數(shù)據(jù)等。此外,可以使用EEPROM或閃存存儲器等能夠改寫的非易失存儲器來代替R0M403。
      [0216]具備這些CPU401、RAM402及R0M403的控制部40按照上述的各種控制用程序,一并對讀取裝置4的各部分進行控制。例如,控制部40通過讀取部43進行在紙張上形成的圖像的讀取。
      [0217]接口41是在圖像形成裝置3與讀取裝置4之間進行數(shù)據(jù)的發(fā)送接收的結(jié)構(gòu),例如,利用各種串行接口中的任一種構(gòu)成。
      [0218]存儲部42由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等構(gòu)成,存儲通過讀取部43獲得的圖像數(shù)據(jù)(拍攝數(shù)據(jù))O此外,該圖像數(shù)據(jù)可以存儲于RAM402。
      [0219]讀取部43具備:第一讀取部431(讀取部),其讀取表面被第一支承部451(支承部)支承的紙張的背面;第二讀取部432(讀取部),其讀取背面被第二支承部452(支承部)支承的紙張的表面。以下,將第一支承部451、第二支承部452—并記作支承部45。
      [0220]輸送部44向規(guī)定的輸送方向輸送從圖像形成裝置3遞送的紙張。輸送部44具備配置在讀取部431的輸送方向上游側(cè)的第一輸送輥441(輸送輥)、配置在第一讀取部431的下游側(cè)且第二讀取部432的上游側(cè)的第二輸送輥442(輸送輥)、配置在第二讀取部432的下游側(cè)的第三輸送棍443 (輸送棍)ο第一輸送棍441、第二輸送棍442、第三輸送棍443各自利用一組輥對構(gòu)成,通過在利用輥對的捏合部夾持紙張的狀態(tài)下旋轉(zhuǎn)來輸送紙張。[0221 ]圖3是表示讀取部43、輸送部44及支承部45的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
      [0222]第一支承部451、第二支承部452是分別具備以平面支承紙張M的第一支承面451p、第二支承面452p的部件。對于分別被第一支承面451p、第二支承面452p支承的紙張M,在該紙張M的一部分分別形成第一讀取面Mp1、第二讀取面Mp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第二支承面451p、452p、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是相互平行的平面。以下,以與這些平面垂直的方向為Z方向。第一、第二支承面451p、452p的與圖3的紙面垂直的方向(X方向)的寬度比紙張M的X方向的寬度大。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利用鋁等金屬或高硬度的樹脂這樣的、具有與紙張M的抵接而不產(chǎn)生變形的硬度,且能夠使紙張M在第一、第二支承面451p、452p上光滑地滑動的材料構(gòu)成。
      [0223]另外,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相對于與圖3所示的第一、第二支承面451?、452?平行的基準平面Dp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即,第一支承部451配置在基準平面Dp的+Z方向側(cè)(圖3中的上側(cè)),第二支承部452配置在基準平面Dp的一Z方向側(cè)(圖3中的下側(cè))。
      [0224]另外,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為確保紙張M在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兩端附近能夠向± Z方向變動的空間的形狀。
      [0225]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向具有與圖3的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成分的輸送方向輸送紙張M。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配置為各自的捏合部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與第一支承部451位于相反側(cè)。另外,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配置為各自的捏合部相對于第二讀取面Mp2與第二支承部452位于相反側(cè)。
      [0226]第一輸送輥441從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在第一支承部451的相反方向形成導入角度α?的導入方向(第一導入方向)向第一支承部451輸送紙張M,使其與第一支承面451p抵接。另外,第二輸送輥442向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在第一支承部451的相反方向形成排出角度β?的排出方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使其從第一支承部451離開。另外,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在紙張M在第一支承面451ρ上抵接的位置與離開的位置之間,以該紙張M形成第一讀取面Mpl的形態(tài)在第一支承部451上輸送紙張Μ。
      [0227]另外,第二輸送輥442從相對于第二讀取面Μρ2在第二支承部452的相反方向形成導入角度α2的導入方向(第二導入方向)向第二支承部452輸送紙張Μ,使其與第二支承面452ρ抵接。另外,第三輸送輥443向相對于第二讀取面Μρ2在第二支承部452的相反方向形成排出角度β2的排出方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紙張Μ,使其從第二支承部452離開。另外,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在紙張M在第二支承面452ρ上抵接的位置與離開的位置之間,以該紙張M形成第二讀取面Μρ2的形態(tài)在第二支承部452上輸送紙張Μ。
      [0228]另外,在第一支承部451與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之間以及第二支承部452與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之間設有防止紙張M從輸送路徑脫離的未圖示的引導部件。引導部件以能夠確保紙張M在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兩端附近能夠向±Ζ方向變動的空間的位置及形狀設置。
      [0229]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及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配置為導入角度α?、α2及排出角度β?、β2全部為相等的值。另外,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第一支承部451配置為,在從圖3的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連接第一讀取面Mpl的輸送方向兩端部與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各自的捏合部的圖形為梯形。同樣,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第二支承部452配置為,在從圖3的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連接第二讀取面Μρ2的輸送方向兩端部與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各自的捏合部的圖形為梯形。
      [0230]此外,導入角度α?、α2及排出角度β?、β2能夠設為比O度大且30度以下的范圍內(nèi)的值。導入角度α1、α2及排出角度β1、β2在上述范圍內(nèi)能夠設定為任意的值,導入角度α1、α2及排出角度β1、β2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設為與其它角度不同的角度。此外,優(yōu)選導入角度α
      1、α2及排出角度β1、β2設定為5度以上15度以下的值。
      [0231]另外,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可以配置為從X方向看連接各自的捏合部的線段與第一讀取面Mpl不平行。同樣,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可以配置為從X方向看連接各自的捏合部的線段與第二讀取面Μρ2不平行。
      [0232]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在控制部40的控制下,以在1^1402中存儲的設定值所示的輸送速度輸送紙張Μ。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的輸送速度有關的設定值分別為同一值。
      [0233]另外,分別設定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對在捏合部相接的紙張M帶來的力(以下也記作輸送力)。該輸送力根據(jù)紙張M與輥對的表面之間的動摩擦系數(shù)(輸送時,在輥對的表面與紙張之間不產(chǎn)生滑動的情況為靜止摩擦系數(shù))及輥對的間隔等確定。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的輸送力有關的設定值分別為同一值。
      [0234]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分別對分別支承在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上的紙張M中形成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部分進行拍攝而輸出二維拍攝數(shù)據(jù)。第一讀取部431具備向圖3中的X方向延伸且對紙張M照射光的第一光源431L、向X方向延伸的第一線傳感器431S(第一受光部)。另外,第二讀取部432具備向X方向延伸且對紙張M照射光的第二光源432L、向X方向延伸的第二線傳感器432S(第二受光部)。以下,將第一、第二光源431L、432L簡記為光源43L,將第一、第二線傳感器431S、432S簡記為線傳感器43S。
      [0235]光源43L以射出光的光射出部在讀取部43中與支承部45相對的面露出的狀態(tài)配置。
      [0236]另外,第一光源431L相對于基準平面Dp從第一支承部451側(cè)(S卩+Z方向側(cè))的位置射出光,第二光源432L相對于基準平面Dp從第二支承部452側(cè)(即一 Z方向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0237]線傳感器43S具備3列由在X方向上一維排列的多個拍攝元件構(gòu)成的拍攝元件列。該3列拍攝元件列分別經(jīng)由透射R、G及B顏色的光的濾色器接收來自光源43L的光的在紙張表面的反射光,輸出反射光中分別與R、G及B的波長成分的強度對應的信號。作為線傳感器43的拍攝元件,例如能夠使用作為光電轉(zhuǎn)換元件具備光電二極管的CM0S( 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傳感器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傳感器等。線傳感器43S以拍攝元件的受光部在讀取部43的與支承部45對向的面露出的狀態(tài)配置。
      [0238]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分別讀取在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上分別支承的紙張M的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規(guī)定的線狀的讀取范圍所包括的部分。通過反復進行該讀取和紙張M向輸送方向的輸送,第一讀取部431進行包括紙張M的背面的整個面的范圍的讀取,第二讀取部432進行包括紙張M的表面的整個面的范圍的讀取。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將從第一、第二線傳感器431S、432S的各拍攝元件列輸出的模擬信號轉(zhuǎn)換為各數(shù)字信號,生成包括R、G及B各色的像素數(shù)據(jù)的拍攝數(shù)據(jù)而向控制部40輸出。
      [0239]另外,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形狀能夠確保紙張M在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兩端附近能夠向土Z方向變動的空間。
      [0240]接著,對在具有上述結(jié)構(gòu)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I的讀取裝置4中進行的讀取動作進行說明。該讀取動作例如,通過圖像形成裝置3在紙張M的表面和背面兩面分別形成有包括規(guī)定的識別標識的圖像,通過讀取裝置4讀取該表面和背面兩面的圖像的情況下執(zhí)行。在這里,作為規(guī)定的識別標識,能夠舉出例如表示紙張M上的圖像形成位置的十字狀的被稱為“規(guī)矩線”的識別標識。另外,以下所說明的讀取動作在讀取裝置4的控制部40的控制下執(zhí)行。
      [0241]在圖像形成裝置3中,在表面和背面兩面形成有圖像的紙張M從圖像形成裝置3遞送到讀取裝置4時,首先,利用第一讀取部431進行紙張M的背面的讀取。
      [0242]第一輸送輥441以預先設定的輸送速度及輸送力輸送該紙張M。具體地說,第一輸送輥441從與第一讀取面Mpl形成導入角度α?的導入方向向第一支承面451p輸送該紙張M,使紙張M的表面與第一支承面451ρ抵接。第一輸送輥441繼續(xù)輸送與第一支承面451ρ抵接的紙張Μ。由此,紙張M—邊被第一支承面451ρ施力,一邊沿著第一支承面451ρ移動。在紙張M上即使產(chǎn)生由定影部386的處理引起的翹曲或起伏,也能夠通過該施力抑制或消除該翹曲或起伏,因此紙張M在第一支承面451ρ上一邊形成第一讀取面Mpl—邊輸送。另一方面,第二輸送輥442在利用第一輸送輥441所輸送的紙張M的前端部被未圖示的引導部件引導而到達第二輸送輥442的捏合部時,以與第一輸送輥441相同的輸送速度及輸送力輸送紙張Μ,向與第一讀取面Mpl形成排出角度β?的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而使其從第一支承部451離開。之后,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使紙張1相對于第一支承面451?施力,一邊在第一支承面451?上的一定的位置范圍形成第一讀取面Mpl,一邊在第一支承面451ρ上輸送紙張Μ。第一讀取部431讀取在第一支承面451ρ上移動的紙張M的背面中形成第一讀取面Mpl的部分,向控制部40輸出拍攝數(shù)據(jù)。
      [0243]通過以上的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動作,完成紙張M的背面的讀取。
      [0244]接著,利用第二讀取部432進行紙張M的表面的讀取。
      [0245]如上所述,第二輸送輥442將從第一支承部451離開的紙張M從與第二讀取面Μρ2形成導入角度α2的導入方向向第二支承面452ρ輸送,使該紙張M的背面與第二支承面452ρ抵接。第二輸送輥442繼續(xù)輸送與第二支承面452ρ抵接的紙張Μ。由此,紙張M—邊被第二支承面452ρ施力,一邊沿著第二支承面452ρ移動,在第二支承面452ρ上一邊形成第二讀取面Μρ2一邊輸送。另一方面,第三輸送棍443在利用第二輸送棍442所輸送的紙張M的前端部被未圖示的引導部件引導而到達第三輸送輥443的捏合部時,以與第二輸送輥442相同的輸送速度及輸送力來輸送紙張Μ,向與第二讀取面Μρ2形成排出角度β2的排出方向輸送紙張Μ,使其從第二支承部452離開。之后,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使紙張M相對于第二支承面452ρ施力,一邊在第二支承面452ρ上的一定的位置范圍形成第二讀取面Μρ2,一邊在第二支承面452ρ上輸送紙張Μ。第二讀取部432讀取在第二支承面452ρ上移動的紙張M的表面中形成第二讀取面Μρ2的部分,向控制部40輸出拍攝數(shù)據(jù)。
      [0246]通過以上的第二讀取部432中的讀取動作,完成紙張M的表面的讀取。
      [0247]此外,在紙張M具有遍及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長度的情況下,第二讀取部432進行的紙張M的表面的讀取與第一讀取部431進行的紙張M的背面的讀取的一部分并行進行。
      [0248]以上,舉例說明了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以設定值所示的輸送速度輸送紙張M的情況,但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的輸送速度會由于外徑尺寸的偏差、溫度變化所引起的外徑尺寸的變化等而變動。這樣,即使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在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1,如以下所說明的那樣,在第一、第二支承面451p、452p上紙張M穩(wěn)定,能夠在形成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狀態(tài)下輸送紙張M。
      [0249]圖4是表示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的紙張M的輸送的形態(tài)的示意圖。
      [0250]圖4(a)是表示第一輸送輥441的輸送速度相對于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速度相對增大的情況下的輸送形態(tài)的示意圖。在該情況下,紙張M中處于第一輸送輥441的捏合部與第二輸送輥442的捏合部之間的部分的長度隨著時間增大。因此,紙張M中與第一讀取面Mpl的端部鄰接的部分在圖4(a)中如實線所示地向+Z方向變形,產(chǎn)生松馳。這是由于第一支承部451、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及第一讀取部431成為在紙張M中與第一讀取面Mpl鄰接的部分的形狀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向+ Z方向變化時與該鄰接的部分不接觸的構(gòu)造。在這里,上述規(guī)定范圍是在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分別為假想的變動范圍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情況下,與在一張紙張M上能夠產(chǎn)生的最大的變形量(松馳的量)相當?shù)姆秶@迷撍神Y來吸收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在單位時間內(nèi)的紙張輸送量的差。
      [0251]即使在紙張M中第一讀取面Mpl的兩端附近產(chǎn)生這樣的松馳,由于紙張M被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向第一支承部451施力,因此紙張M與不產(chǎn)生松馳的情況相同,在第一支承面451p上以形成第一讀取面Mpl的狀態(tài)輸送。
      [0252]圖4(b)是表示第一輸送輥441的輸送速度相對于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速度相對降低的情況下的輸送形態(tài)的示意圖。在該情況下,紙張M中處于第一輸送輥441的捏合部與第二輸送輥442的捏合部之間的部分的長度隨著時間減少。因此,紙張M中與第一讀取面Mpl的端部鄰接的部分在圖4(b)中如實線所示地向一 Z方向變形,其結(jié)果是,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的輸送方向的形成范圍減小。能夠進行這樣的變形是由于,第一支承部451、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及第一讀取部431成為在紙張M中與第一讀取面Mpl鄰接的部分的形狀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向一Z方向變化時與該鄰接的部分不接觸的構(gòu)造。在這里,上述規(guī)定范圍是在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分別為假想的變動范圍中最小值、最大值的情況下,與在一張紙張M上能夠產(chǎn)生的最大的變形量相當?shù)姆秶?。這樣,通過使紙張M中與第一讀取面Mp I的端部鄰接的部分向一Z方向變動,來吸收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單位時間內(nèi)的紙張輸送量的差。
      [0253]即使紙張M中與第一讀取面Mpl的端部鄰接的部分即使向一Z方向變動,紙張M被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向第一支承部451施力,因此紙張M與不產(chǎn)生該一Z方向的變動的情況同樣地在第一支承面451p上以形成第一讀取面Mpl的狀態(tài)輸送。
      [0254]這樣,第一、第二輸送棍441、442根據(jù)從規(guī)定的導入方向向第一支承部451輸送紙張M的速度與從第一支承部451向規(guī)定的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的速度的差,使紙張M的與第一讀取面Mpl鄰接的部分的形狀不同而進行輸送。
      [0255]需要說明的是,在圖4(a)及圖4(b)中,舉例說明了在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的第一支承部451附近的紙張M的輸送形態(tài),但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的第二支承部452附近的紙張M的輸送形態(tài)也是同樣的。即,對于圖4(a)及圖4(b)的上述說明中,通過將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第一支承部451、第一讀取面Mpl、+Z方向(一Z方向)分別與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第二支承部452、第二讀取面Mp2、一Z方向(+Z方向)置換等,而成為第二、第三輸送輥442、443的輸送速度發(fā)生變動的情況下的第二支承部452附近的紙張M的輸送形態(tài)的說明。
      [0256]在利用讀取裝置4進行包括在紙張M的表面和背面兩面上形成的作為識別標識的規(guī)矩線的圖像的讀入時,在圖像形成系統(tǒng)I中,基于讀取結(jié)果進行圖像形成裝置3中的圖像形成位置的修正處理。該修正處理例如根據(jù)讀取裝置4的讀取結(jié)果計算出紙張M的表面、背面的規(guī)矩線在紙張M上的位置,基于該計算出的位置,通過轉(zhuǎn)換在紙張M上形成的圖像的圖像數(shù)據(jù)像素位置,對圖像形成裝置3(圖像形成部38)的圖像形成位置進行修正。
      [0257]此外,修正處理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可以通過改變利用對位輥391向圖像形成部38送出紙張M的時機,來修正在紙張M的輸送方向上的圖像形成位置。
      [0258]接著,對為了確認上述實施方式的效果而進行的實驗的結(jié)果進行說明。
      [0259]首先,作為實驗I,利用圖3所示的結(jié)構(gòu)的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及第一支承部451輸送紙張M,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通過激光變位計測定以所輸送的紙張M的表面的第一支承面451p為基準的高度(Z方向的位置)的變動。另外,分別使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同,使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力的設定值相同。
      [0260]另外,作為比較實驗I,以直線狀的輸送路徑輸送紙張M而進行同樣的測定。
      [0261]圖5是表示比較實驗I的讀取部931、輸送輥941、942及支承部951的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比較實驗I中從X方向看紙張M以在輸送輥941和輸送輥942之間成為直線狀的方式輸送。在比較實驗I中,利用激光變位計測定以所輸送的紙張M的表面的支承面951p為基準的高度(Z方向的位置)的變動。另外,分別使輸送輥941、942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同,使輸送輥941、942的輸送力的設定值相同。
      [0262]在實驗I及比較實驗I中,均使用在圖像形成裝置3的定影部386加熱及加壓的紙張M0
      [0263]圖6(a)是表示實驗I中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的測定結(jié)果的圖,圖6(b)是表示比較實驗I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的測定結(jié)果的圖。另外,圖6(a)、圖6(b)的橫軸(時間)及縱軸(紙張M的高度)的單位及大小分別相同。此外,圖6(a)、圖6(b)所示的紙張M的高度是紙張M的表面與第一支承面451p或支承面951p的距離,因此是不受紙張的厚度影響的值。另外,紙張M的高度為O的位置是紙張M的表面與第一支承面451p或支承面951p貼緊的位置。
      [0264]如圖6(a)、圖6(b)所示,在實驗I中的紙張M的高度的最大值為在比較實驗I中的紙張M的高度的最大值的10分之I以下。
      [0265]這樣,在紙張M在直線上輸送的比較實驗I的結(jié)構(gòu)中,可知高度M反映由在定影部386的加熱及加壓引起的紙張M的翹曲或起伏地大幅變動。與此相對,在實驗I的結(jié)構(gòu)中,可知紙張M通過從規(guī)定的導入方向與第一支承面451p抵接,且向規(guī)定的排出方向輸送而離開,由于以相對于第一支承面451p被施力的狀態(tài)輸送,因此能夠抑制翹曲或起伏,與比較實驗I的結(jié)構(gòu)相比,能夠大幅抑制紙張M的高度變動。
      [0266]根據(jù)該結(jié)果能夠確認,對于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的抑制效果,相對于以直線狀的輸送路徑輸送紙張M的比較實驗I的結(jié)構(gòu),以圖3所示的輸送路徑輸送紙張M的實驗I的結(jié)構(gòu)更為優(yōu)越。
      [0267]接著,作為實驗2,在與實驗I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中輸送紙張M,利用激光多普勒速度計測定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速度的變動率。在實驗2中,與實驗I同樣地分別使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同,使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力的設定值相同。
      [0268]另外,作為比較實驗2,在上述實驗2的結(jié)構(gòu)中使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比第一輸送輥441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大,并且使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力的設定值比第一輸送輥441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小,測定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速度的變動率。即,在比較實驗2中,為了不使由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的變動引起在紙張M產(chǎn)生松馳,使輸送方向下游側(cè)的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速度相對增大,并且使輸送力相對減小。
      [0269]在實驗2及比較實驗2中均使用了在圖像形成裝置3的定影部386加熱及加壓的紙張M。
      [0270]圖7(a)是表示實驗2中的紙張M的速度變動率的測定結(jié)果的圖,圖7(b)是表示比較實驗2中的紙張M的速度變動率的測定結(jié)果的圖。另外,圖7(a)、圖7(b)的橫軸(時間)及縱軸(紙張M的速度變動率)的單位及大小分別相同。
      [0271]如圖7(b)所示,在比較實驗2中,可知由于使輸送方向下游側(cè)的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速度相對增大,并且使輸送力相對減小,因此至少在第二輸送輥442的捏合部,與紙張M之間產(chǎn)生滑動,引起粘滑現(xiàn)象而使紙張的速度不穩(wěn)定。與之相對,如圖7(a)所示,在實驗2中,可知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及輸送力被設定為彼此相等,因此難以產(chǎn)生與紙張M之間的滑動,與比較實驗2相比,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速度較為穩(wěn)定。
      [0272]根據(jù)該結(jié)果能夠確認,對于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速度變動的抑制效果,相對于使輸送方向下游側(cè)的第二輸送輥442的輸送速度相對增大,并且使輸送力相對減小的比較實驗2,使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的輸送速度及輸送力相等的實驗2的結(jié)構(gòu)更為優(yōu)越。
      [0273]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讀取裝置4與在紙張M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3連接,并且具備:第一支承部451,其與通過圖像形成裝置3形成有圖像的紙張M抵接,形成用于讀取紙張M的圖像的第一讀取面Mpl;輸送部44,其使紙張M從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形成導入角度α?的導入方向與第一支承部451抵接,使紙張M向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形成排出角度βI的排出方向從支承部451離開而對紙張M進行輸送;第一讀取部431,其在形成有第一讀取面Mpl的位置讀取紙張M的圖像。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紙張M通過從導入方向與第一支承部451抵接,且從第一支承部451向排出方向輸送而離開,能夠在相對于第一支承部451被施力的狀態(tài)進行輸送,因此能夠抑制在紙張M中形成第一讀取面Mpl的部分由圖像形成裝置3的圖像形成所產(chǎn)生的翹曲或起伏。因此,能夠抑制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能夠提高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精度。
      [0274]另外,第一讀取部431讀取紙張M的與第一支承部451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由于在第一讀取部431與紙張M之間不存在第一支承部451,因此能夠使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結(jié)果的畫質(zhì)提高。另外,紙張M中被第一讀取部431讀取的面不與第一支承部451接觸,因此能夠抑制第一支承部451被附著在紙張M上的色材弄臟的缺陷。
      [0275]另外,輸送部44具備從導入方向向第一支承部451輸送紙張M的第一輸送輥441、從第一支承部451向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的第二輸送輥442,第一輸送輥441的紙張M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第二輸送輥442的紙張M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第一輸送輥441的作用于紙張M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第二輸送輥442的作用于紙張M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其結(jié)果是,能夠利用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在與紙張M之間的滑動少或不產(chǎn)生滑動的狀態(tài)下輸送紙張M,因此能夠抑制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產(chǎn)生的紙張M的速度變動。另外,作為這樣的結(jié)構(gòu),紙張M通過從導入方向與第一支承面451p抵接且向排出方向被輸送而離開,能夠以相對于第一支承部451被施力的狀態(tài)輸送,因此能夠抑制在紙張M中形成第一讀取面Mpl的部分由于圖像形成裝置3的圖像形成而產(chǎn)生的翹曲或起伏。因此,能夠抑制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和速度變動這兩者。由此,能夠使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精度提高。
      [0276]另外,支承部45具備對紙張M的一面進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451、相對于第一支承部451配置在輸送部44的紙張M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且對紙張M的另一面進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452,讀取部43具備讀取支承在第一支承部451上的紙張M的另一面的第一讀取部431、讀取支承在第二支承部452上的紙張M的一面的第二讀取部432,輸送部44具備從第一導入方向向第一支承部451輸送紙張M的第一輸送輥441、從第一支承部451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第二支承部452輸送紙張M的第二輸送輥442、從第二支承部452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的第三輸送輥443。由此,能夠利用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讀取紙張M的表面和背面兩面。另外,在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讀取位置紙張M的高度變動得以抑制,因此能夠使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紙張M的表面和背面兩面的讀取精度提高。另外,第二輸送輥442進行從第一支承部451向第一排出方向的紙張M的輸送、以及從相對于第二支承部452的第二導入方向的紙張M的輸送兩者,因此能夠利用最小限度的結(jié)構(gòu)的輸送部44進行起到上述效果的紙張M的輸送。
      [0277]另外,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的紙張M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的作用于紙張M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其結(jié)果是,能夠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輸送輥441、442、443在與紙張M之間的滑動少或不產(chǎn)生滑動的狀態(tài)下對紙張M進行輸送,因此能夠抑制在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讀取位置產(chǎn)生的紙張M的速度變動。另外,作為這樣的結(jié)構(gòu),紙張M通過從導入方向與第一、第二支承面451p、452p抵接且向排出方向被輸送而離開,能夠以相對于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被施力的狀態(tài)輸送,因此能夠抑制在紙張M中形成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部分由于圖像形成裝置3的圖像形成而產(chǎn)生的翹曲或起伏。因此,能夠抑制在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和速度變動這兩者。由此,能夠使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讀取精度提高。
      [0278]另外,第一讀取部431具備:向支承在第一支承部451上的紙張M的另一面射出光的第一光源431L、接收從第一光源431L射出的光在紙張M上的反射光的第一線傳感器431S,第二讀取部432具備:向支承在第二支承部452上的紙張M的一面射出光的第二光源432L、接收從第二光源432L射出的光在紙張M上的反射光的第二線傳感器432S,第一支承部451和第二支承部452相對于與第一支承部451的第一讀取面Mpl及第二支承部452的第二讀取面Mp2平行的基準平面Dp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第一光源431L相對于基準平面Dp從第一支承部451側(cè)的位置射出光,第二光源432L相對于基準平面Dp從第二支承部452側(cè)的位置射出光。利用這樣的結(jié)構(gòu),能夠防止從第一光源431L射出的光直接入射到第二線傳感器432S、以及從第二光源432L射出的光直接入射到第一線傳感器431S。由此,能夠防止在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讀取結(jié)果中分別產(chǎn)生由來自第二、第一光源432U431L的光引起的對比度降低等缺陷。另外,根據(jù)上述結(jié)構(gòu),能夠縮小在與基準平面Dp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第二讀取部431、432的配置范圍,因此能夠更緊湊地構(gòu)成讀取裝置4。
      [0279]另外,上述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I是具備在紙張M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3和讀取在紙張M上形成的圖像的讀取裝置4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I,讀取裝置4具備:第一支承部451,其與通過圖像形成裝置3形成有圖像的紙張M抵接,形成用于讀取該紙張M的圖像的第一讀取面Mpl;輸送部44,其使紙張M從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形成導入角度α?的導入方向與支承部451抵接,使紙張M向相對于第一讀取面Mpl形成排出角度β2的排出方向從支承部451離開而對紙張M進行輸送;第一讀取部431,其在形成有第一讀取面Mpl的位置讀取紙張M的圖像。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能夠抑制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能夠使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精度提高。
      [0280](變形例)
      [0281 ]接著,對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0282]本變形例是上述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I中的讀取裝置4的結(jié)構(gòu)包含于圖像形成裝置3的變形例。其它的點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
      [0283]圖8是表示本變形例的圖像形成裝置3的主要功能結(jié)構(gòu)的框圖。
      [0284]本變形例的圖像形成裝置3具備:具有CPU30URAM302及R0M303的控制部30、存儲部31、操作部32、顯示部33、通信部34、掃描器36、圖像處理部37、圖像形成部38、輸送部39、讀取部43。這些各構(gòu)成要素與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的構(gòu)成要素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省略詳細的說明。此外,控制部30、存儲部31、輸送部3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的基礎上,還具備上述實施方式的讀取裝置4的控制部40、存儲部42、輸送部44各自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
      [0285]在本變形例中,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讀取裝置4對紙張M的表面及背面進行的讀取動作,可以在圖像形成裝置3中在圖像形成裝置3的控制部30的控制下進行。
      [0286]此外,可以僅使讀取裝置4中一部分的結(jié)構(gòu)包含于圖像形成裝置3。例如,可以僅使讀取裝置4中控制部40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包含于圖像形成裝置3的控制部30,使讀取裝置4對紙張M進行的讀取動作在圖像形成裝置3的控制部30的控制下進行。
      [0287]這樣,本變形例的圖像形成裝置3具備:在紙張M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部38、與通過圖像形成裝置3形成有圖像的紙張M抵接而形成用于讀取該紙張M的圖像的第一讀取面Mpl的第一支承部451、使紙張M從與第一讀取面Mpl形成導入角度α?的導入方向與支承部451抵接且使紙張M向與第一讀取面Mpl形成排出角度β2的排出方向從支承部451離開而對紙張M進行輸送的輸送部44、在形成有第一讀取面Mpl的位置對紙張M的圖像進行讀取的第一讀取部431。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能夠在圖像形成裝置3中進行紙張M的讀取。另外,能夠抑制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位置上的紙張M的高度變動,能夠使第一讀取部431的讀取精度提尚O
      [0288]此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0289]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例說明了讀取裝置4利用第一、第二讀取部
      431、432分別讀取紙張M的表面和背面兩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讀取裝置4具備圖3所示的第一讀取部431、第一、第二輸送輥441、442、第一支承部451,不具備第二讀取部
      432、第三輸送輥443、第二支承部452的結(jié)構(gòu),可以采用利用第一讀取部431僅讀取紙張M的單面的結(jié)構(gòu)。
      [0290]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例說明了第二輸送輥442從第一支承部451向規(guī)定的排出方向輸送紙張M,并且使其在規(guī)定的導入方向上與第一支承部451抵接的結(jié)構(gòu),但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分別在第一讀取部431的輸送方向上游側(cè)及下游側(cè)配置輸送輥,并且分別在第二讀取部432的輸送方向上游側(cè)及下游側(cè)配置另外的輸送輥的結(jié)構(gòu)。
      [0291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例說明了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的第一、第二支承面45Ip、452p是平面,且紙張M的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是平面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可以利用曲面對紙張M進行支承。另外,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只要具有對紙張M僅支承使其能夠在規(guī)定的位置范圍形成讀取面的機構(gòu),可以是任意的結(jié)構(gòu),例如,可以是具備多個突起,利用這些突起各自的頂點來支承紙張M的結(jié)構(gòu)。在該情況下,通過連結(jié)突起各自的頂點的平面形成讀取面。另外,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可以是利用平面或曲面、上述突起或輥等其它的支承體的組合來對紙張M進行支承的結(jié)構(gòu)。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第一、第二支承部451、452與紙張M的接觸面積降低,因此能夠使紙張M更光滑地在支承部上滑動。
      [0292]另外,紙張M所形成的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也可以不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是曲面的情況下,基準平面Dp為與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至少一部分的法線垂直的平面。即,基準平面Dp設定為與基準平面Dp平行的平面為第一、第二讀取面Mpl、Mp2的某一位置的切面。
      [0293]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例說明了讀取在紙張M上所形成的作為識別標識的規(guī)矩線來對圖像形成位置進行修正,也可以進行使在紙張M的輸送方向及/或與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的圖像形成寬度伸縮的修正處理來代替上述修正處理。
      [0294]另外,識別標識不限于上述規(guī)矩線那樣用于表示圖像形成位置的標識,也可以是表示紙張M的剪裁位置及剪裁余量的基準標記、表示在紙張M上形成的圖像中特定的部分的標記、或者用于檢查圖像形成裝置3所形成的圖像的顏色、品質(zhì)的測試圖等。
      [0295]另外,也可以是通過圖像形成裝置3在紙張M上形成不包括識別標識的圖像,利用讀取裝置4讀取該圖像的形態(tài)。
      [0296]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例說明了讀取部43具備利用各拍攝元件檢測經(jīng)由透射R、G及B顏色的光的濾色器入射的光的強度的線傳感器43S,但讀取部的結(jié)構(gòu)不限于此。例如,讀取部可以是具備分別射出各R、G及B顏色的光的光源以及接收各該R、G及B的光在紙張M上的反射光而檢測強度的拍攝元件的結(jié)構(gòu)。
      [0297]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例說明了電子照相式的圖像形成裝置3,但圖像形成裝置3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從記錄頭相對于利用輸送裝置輸送的記錄介質(zhì)噴墨(色材),通過使該噴出的墨固化來形成圖像的噴墨式的圖像形成裝置。
      [0298]另外,作為記錄介質(zhì),舉例說明了被剪裁為規(guī)定長度的連頁紙的紙張M,但也可以使用從紙卷放出而在另一紙卷卷起的連續(xù)紙(卷筒紙)來代替連頁紙。另外,作為記錄介質(zhì),除紙外,可以使用布或片狀樹脂等能夠使調(diào)色劑或墨水等色材在表面固化的各種介質(zhì)。
      [0299]對本發(fā)明的幾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的范圍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意在包括本發(fā)明所記載的范圍和與其均等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讀取裝置,與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連接,該讀取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 支承部,其與利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對該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面; 輸送部,其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所述支承部抵接,并且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所述支承部向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所述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 讀取部,其在形成有所述讀取面的位置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讀取部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與所述支承部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輸送部具備: 第一輸送輥,其從所述導入方向向所述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備: 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 第二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所述輸送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另一面; 所述讀取部具備: 第一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進行讀??; 第二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進行讀??; 所述輸送部具備: 第一輸送輥,其從第一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一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二支承部輸送該記錄介質(zhì); 第三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讀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讀取部具備: 第一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射出光; 第一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一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所述第二讀取部具備: 第二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射出光; 第二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二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與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讀取面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讀取面平行的規(guī)定的基準平面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 所述第一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所述第二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7.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圖像形成部,其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 支承部,其與利用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對該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面; 輸送部,其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所述支承部抵接,并且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所述支承部向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所述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 讀取部,其在形成有所述讀取面的位置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讀取部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與所述支承部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輸送部具備: 第一輸送輥,其從所述導入方向向所述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10.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備: 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 第二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所述輸送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另一面; 所述讀取部具備: 第一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進行讀??; 第二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進行讀?。?所述輸送部具備: 第一輸送輥,其從第一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一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二支承部輸送該記錄介質(zhì); 第三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讀取部具備: 第一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射出光; 第一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一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所述第二讀取部具備: 第二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射出光; 第二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二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與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讀取面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讀取面平行的規(guī)定的基準平面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 所述第一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所述第二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13.—種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具備在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對在該記錄介質(zhì)上形成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裝置,該圖像形成系統(tǒng)的特征在于, 所述讀取裝置具備: 支承部,其與利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而形成用于對該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進行讀取的讀取面; 輸送部,其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導入角度的導入方向與所述支承部抵接,并且使所述記錄介質(zhì)從所述支承部向相對于所述讀取面形成規(guī)定的排出角度的排出方向離開而對所述記錄介質(zhì)進行輸送; 讀取部,其在形成有所述讀取面的位置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圖像。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讀取部讀取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與所述支承部抵接的面的相反側(cè)的面。15.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輸送部具備: 第一輸送輥,其從所述導入方向向所述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支承部向所述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所述第一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與所述第二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分別相等。16.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備: 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一面; 第二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配置在所述輸送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方向下游側(cè),支承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另一面; 所述讀取部具備: 第一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進行讀??; 第二讀取部,其對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進行讀取; 所述輸送部具備: 第一輸送輥,其從第一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一支承部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 第二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向第一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并且從第二導入方向向所述第二支承部輸送該記錄介質(zhì); 第三輸送輥,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向第二排出方向輸送所述記錄介質(zhì)。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速度的設定值彼此相等,所述第一輸送輥、所述第二輸送輥及所述第三輸送輥的作用于記錄介質(zhì)的輸送力的設定值彼此相等。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圖像形成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讀取部具備: 第一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另一面射出光; 第一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一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所述第二讀取部具備: 第二光源,其向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記錄介質(zhì)的所述一面射出光; 第二受光部,其接收從所述第二光源射出的光在所述記錄介質(zhì)上的反射光; 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與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第一讀取面及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第二讀取面平行的規(guī)定的基準平面配置在彼此相反側(cè), 所述第一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一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所述第二光源相對于所述基準平面從所述第二支承部側(cè)的位置射出光。
      【文檔編號】H04N1/00GK106027839SQ201610178274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5日
      【發(fā)明人】磯川宏
      【申請人】柯尼卡美能達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