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墜對滾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滾輪裝置,尤其是指可應用于垂直提升或斜坡運載工具的承載和驅動裝置的一種防墜對滾輪。
背景技術:
現有的車輛一般不能在超過30°的斜坡上行駛。因為隨著坡度的增大,車輪對斜坡的正壓力減少而使之與路面的摩擦力減少,車輛必將因重力的作用而下墜。因此,懸吊鋼絲繩廣泛應用在垂直提升機械(如電梯、吊籠)和斜坡運載機械(如纜車、吊車)中以便克服重力的下墜作用。這種方法已很成熟,但因為鋼絲繩只能承受拉力,因此只能在筆直的軌道上應用;而鋼絲繩的自重和卷繞裝置對高速高揚程場合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液壓電梯、齒輪齒條電梯已投入應用,直線電機電梯在研制中,但還是改變不了鋼絲繩曳引電梯的主導地位。如果有一種輪子可以不因坡度的增大而減少對路面的摩擦力,那幺垂直運輸和斜坡運輸機械的設計將發(fā)生根本性的改進。防墜對滾輪的發(fā)明為這種改進創(chuàng)造了條件。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用途廣泛的防墜對滾輪。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其中所述的路軌兩側各設有一個結構大致相同的滾輪,兩個滾輪中的至少一個滾輪的輪軸是由驅動裝置和常閉式制動裝置控制的主動滾輪;路軌兩側的滾輪與路軌接觸并形成基本對稱的布置,所述的兩個滾輪設有加力裝置,該加力裝置能使兩邊的滾輪對路軌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
上述的防墜對滾輪中所述的加力裝置可以是重力加力裝置(如圖2所示),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側的兩條連桿,兩條連桿的上端分別與兩個滾輪的輪軸動連接,滾輪的輪軸與連桿之間設置有軸承,兩條連桿的下端相交并鉸接,在鉸接處下部設有拉桿,拉桿上端與兩條連桿下端的鉸接軸動連接,拉桿下端與載荷連接。
上述的防墜對滾輪中所述的加力裝置也可以為其它的重力加力裝置,如雙斜面鍥板支架加力裝置(如圖3所示)、由滑輪和張緊鋼絲繩組成的加力裝置(如圖4所示)、由杠桿機構構成的加力裝置(如圖5所示),彈簧加力裝置(如圖6所示),帶有杠桿機構的彈簧加力裝置(如圖7所示),帶有杠桿機構的重力加力裝置(如圖8所示)和由流體壓力缸構成的加力裝置(如圖9所示),。
應用于本防墜對滾輪的路軌可以根據應用的場合不同由T型導軌、工字鋼、槽鋼、角鋼、立柱、電線桿、鋁質型材、塑料型材、鋼絲繩組合、帶鋼絲的膠帶或其它適合施加反向壓力的支撐物來替代。
上述的防墜對滾輪中配備有驅動裝置和常閉式制動裝置。這對對滾輪驅動或制動時,在對滾輪上所施加的正壓力產生了靜摩擦力,當這個靜摩擦力足夠大時,對滾輪借助這靜摩擦力便可以在路軌(或其它支撐物)上滾動或停止而不下墜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提升機械主要依靠懸吊鋼絲繩來克服重力的方法,從而提供新穎的設計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優(yōu)點是1.可實現無機房無對重布置,既不須要大型的機房和卷筒來收卷鋼絲繩,也不須要配置對重裝置就能傳動,從而能在同樣的井道面積內安裝更寬敞的運載器,其出入口的安排和運載器的造型也更靈活多變。
2.整體結構更加簡單、緊湊,適應于高速高揚程應用。
3.可以適應不規(guī)則的坡度和彎道。
4.由于采用滾輪來承載和驅動,可以將動力裝置、控制裝置和運載器連成獨立的運行整體而使之車輛化,其優(yōu)越性在于1)便于操作、維修和緊急救援;2)便于實行流水作業(yè)性的批量生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3)便于現場施工(如無棚架施工),減少現場的安裝工作量和施工期;4)可采用類似汽車或電車的驅動方式和操縱裝置;5)使大量的品質控制工作可以在出廠前完成,以確保運行質量。
6)可以采用內燃機驅動,從而避免敷設供電電纜而實現長距離運載。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任何限制。
圖1是本發(fā)明的原理示意圖;圖2是鉸接斜桿加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雙斜面鍥板支架加力裝置結構示意圖;圖4是鋼絲繩滑輪組加力裝置結構示意圖;圖5是由杠桿機構加力裝置結構示意圖;圖6是彈簧加力裝置結構示意圖;圖7是帶有杠桿機構的彈簧加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帶有杠桿機構的重力加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流體壓力缸加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發(fā)明的應用實例-直升車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圖10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可以沿路軌1(或其它支撐物)上升、下降或停止的防墜滾輪,其基本結構是出一對分布于路軌(或其它支撐物,如工字鋼、立柱、電線桿、懸吊膠帶等等)的兩側的施加有等值而反向作用力的二個滾輪2組成。這兩個滾輪2通常是對稱而相對的,稱之為雙生輪(Twin Wheels)。所施加的等值而反向的作用力實質上是牛頓第三定律所描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這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過二個滾輪2傳遞到路軌1(或其它支撐物)的表面上而產生正壓力,從而在路軌1(或其它支撐物)表面的切向上產生靜摩擦力(圖中N、N′)。如果施加在兩個滾輪2上的作用力(圖中F、F′)的方向是水平或接近水平,那幺這個切向的靜摩擦力(N、N′)的方向就是鉛垂的或接近鉛垂的,且與重力(圖中G、G′)的方向相反。當靜摩擦力足夠大時,就能夠克服重力而防止下墜。如果這對雙生輪配備有足夠大的驅動扭矩或制動力,就能借助這靜摩擦力而在路軌1(或其它支撐物)上滾動或停止而不下墜。因此只要對滾輪2上具備有驅動扭矩和常閉式制動裝置,就能有控地上升、下降或制停。這里的常閉式制動裝置是指只有在驅動扭矩生效時才有控地開閘而在其它狀態(tài)下(包括停止和失電時)自動保持抱閘,其實質就是電梯上常用的機-電制動裝置。另方面,由于對滾輪2在路軌(或其它支撐物)的兩側互相對壓,故其作用可以互相抵消,對路軌以外一般并不產生作用力。
關于靜摩擦力的庫侖定律指出靜摩擦力F的大小與接觸物體表面的正壓力N的大小成正比,即F=fN(其中f為竟摩擦系數)。近代的靜摩擦理論雖然指出以上公式是一個近似計算,但靜摩擦力隨接觸面的正壓力的增大而增大是不可否認的定律。因此,只要選擇合適的摩擦面就可以確定所應附加的正壓力和對應的靜摩擦力。例如,鋼鐵和橡膠的摩擦系數為0.5~0.8,取其下限0.5,則只要大于重力的附加正壓力就可以使兩個子輪上的靜摩擦力的合力大于重力。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重力加力裝置3,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重力加力裝置,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2側的兩條連桿4,兩條連桿4的上端分別與兩個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滾輪2的輪軸與連桿4之間設置有軸承5,兩條連桿4的下端相交并鉸接,在鉸接處下部設有拉桿6,拉桿6上端與兩條連桿4下端的鉸接軸動連接,拉桿6下端與載荷(運載器等)50連接;該加力裝置3利用載荷50的重力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施加在路軌上的正壓力與載荷50的重力成正切函數的比例關系,只要調節(jié)好連桿4的傾斜角度,就可以調節(jié)路軌上的正壓力,例如當連桿4與鉛垂線成60度角時,正壓力是載荷重力的1.73倍,成70度時是2.75倍。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重力加力裝置3,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雙斜面鍥板支架7,雙斜面鍥板支架7位于的兩個滾輪2輪軸上方,其兩邊的斜面鍥板分別壓緊滾輪2輪軸,在與斜面鍥板支架7接觸的滾輪2輪軸上設有軸承8,滾輪2輪軸上的兩個軸承8下側與同一條支承梁9緊貼,在靠近滾輪2輪軸的支承梁9與斜面鍥板支架8之間設有兩根帶壓縮彈簧的壓緊拉桿10,在斜面鍥板支架8下端的兩邊斜面鍥板之間設有帶壓縮彈簧的壓緊拉桿11,在雙斜面鍥板支架7中部設有帶彈簧緩沖端的連接拉桿12,連接拉桿12的上端與斜面鍥板支架8連接,連接拉桿12的下端與載荷50連接;該加力裝置3同樣利用載荷50的重力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施加在路軌上的正壓力與載荷50的重力成正切函數的比例關系,只要調節(jié)好斜面鍥板的傾斜角度,就可以調節(jié)路軌上的正壓力,例如當斜面與鉛垂線成60度角時,正壓力是載荷重力的1.73倍,成70度時是2.75倍。另外,設置在滾輪2的輪軸附近的兩根帶壓縮彈簧的拉桿10預拉緊時,也預施加一個正壓力。
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重力加力裝置3,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包括分別設置在兩個滾輪2輪軸上的滑輪13,滑輪13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在滾輪2的輪軸與滑輪13之間設置有軸承14,兩個滑輪8之間由同一組張緊鋼絲繩15交叉重繞并在兩個滑輪13之間形成四組同時承受拉力的鋼絲繩,在最下方一組鋼絲繩15的上方承載有可沿該組鋼絲繩15滾動的滑輪16,在滑輪16下設有拉桿17,拉桿17的上端與滑輪16的軸鉸接,拉桿17下端與承載載荷50連接。該加力裝置3也是利用載荷50的重力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施加在路軌1上的正壓力與載荷50的重力成比例函數關系,只要調節(jié)好最下方的一組鋼絲繩15的斜拉角度,就可以調節(jié)張緊鋼絲繩15的張力,從而施加在路軌上的正壓力;另外,張緊鋼絲繩15交叉重繞而在兩個滑輪13之間形成另三組同時承受拉力的鋼絲繩15,也在路軌1上施加正壓力,可使正壓力增加三倍。
如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致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形成大致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重力加力裝置3,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杠桿18,在杠桿18的中部和一端端部分別設有軸承座19,其端部軸承座19與處在路軌1一側的一個滾輪2的輪軸通過軸承動連接,杠桿12中部的另一個軸承座19與處在導軌另一側的一個滾輪2的輪軸通過軸承動連接,在杠桿12的另一端設有拉桿20,拉桿20的上端與杠桿18鉸接,拉桿20的下端與載荷50連接;該加力裝置3同樣是利用載荷50的重力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施加在路軌1上的正壓力與載荷50的重力成比例函數關系,這個比例是拉桿20與杠桿18的鉸接中心與接近它的一個滾輪2的軸心之間的水平距離,與兩個滾輪2的高度差之比。因此可以調節(jié)杠桿18的揚臂的長度來調節(jié)正壓力的大小。
如圖6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彈力加力裝置3,該彈力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2的輪軸之間的壓縮彈簧21,彈簧21的兩端分別與內拉桿22和外拉桿23連接,內、外拉桿22、23的端部分別與兩個滾輪2的輪軸通過軸承動連接。該加力裝置3利用彈簧的彈力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調整彈簧21的剛度和壓縮距離可以調節(jié)正壓力的大??;載荷直接由滾輪2的輪軸承載。
如圖7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彈力加力裝置3,加力裝置3為帶有杠桿機構的彈力加力裝置,該加力裝置包括兩根設置在兩個滾輪2的輪軸的外側的杠桿24,杠桿24的中部支點分別通過軸承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杠桿24的支點上部向外擴展,在兩根杠桿24的上端之間設有彈簧拉桿25,杠桿24上端套接在彈簧拉桿25上,彈簧拉桿25上設有彈性壓緊端26;在兩個滾輪2的下方設有托架27,托架27兩邊均固定有支座28,兩個支座28上端分別與杠桿24下端鉸接;托架27通過彈性拉桿29與載荷(轎箱或運載器等)50連接。調整彈性壓緊端26的彈簧的剛度和壓縮距離可以調節(jié)正壓力的大小,或者調節(jié)杠桿24的臂長,均可以調節(jié)正壓力的大小。
如圖8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彈力加力裝置3,加力裝置3為帶有杠桿機構的重力加力裝置,該加力裝置包括分別設置在兩個滾輪2輪軸外側的杠桿30,杠桿30的中部支點分別通過軸承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在兩根杠桿30的上端之間設有彈簧拉桿31,杠桿30上端套接在彈簧拉桿31上,在杠桿30外側的拉桿31上設有彈性壓緊端32;在兩個滾輪2的下部設有托架33,托架33兩邊均固定有支座34,兩個支座34上端分別與杠桿30下部鉸接,其鉸接部位于滾輪2輪軸下側;兩條杠桿30的下端分別設有滑輪35,兩個滑輪之間設有鍥塊36,鍥塊36的兩個斜面分別與兩邊的滑輪35接觸;在鍥塊36中間設有兩條垂直而平行的定位銷37;鍥塊36通過拉桿38與下端與載荷50連接,拉桿38的上端與鍥塊36鉸接。調整鍥塊36的兩個斜面的夾角,以及調節(jié)杠桿30的臂長,均可以調節(jié)正壓力的大小。調整彈性壓緊端32的彈簧剛度和壓縮距離則可以調節(jié)預加正壓力的大小。
如圖9所示,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在路軌1兩邊設有一對大小相同的滾輪2,路軌1兩邊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成對稱設置,兩個滾輪2設有液壓加力裝置3,該液壓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2輪軸外側的杠桿39,杠桿39的中部支點分別通過軸承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在兩根杠桿39上端之間設有彈簧拉桿40,杠桿39上端套接在彈簧拉桿40上,在杠桿39外側的彈簧拉桿39上設有彈性壓緊端41;在兩個滾輪2的下部設有托架42,托架42兩邊均固定有支座43,兩個支座43上端分別與杠桿39鉸接,其鉸接部位于滾輪2輪軸下側;在托架42下側設有液壓缸44,該液壓缸44的缸體與其中一條杠桿39的下端鉸接,流體缸44的活塞與另一條杠桿39的下端鉸接;在托架42上還設有加壓液壓缸45,該加壓流體缸45的出口與液壓缸44的入口管連接;加壓液壓缸45的壓力源來自所運載的載荷的重力。該加力裝置3利用液壓缸的壓力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由于加壓液壓缸45的壓力源來自所運載的載荷50的重力,故實質上也是一種利用重力的加力裝置。調節(jié)加壓液壓缸45與液壓缸44的活塞面積比例,以及調節(jié)杠桿39的臂長,都可調節(jié)正壓力的大小。
上述圖2至圖5,以及圖8和圖9中的加力裝置的加力方式都是利用承載物的自重所產生的水平分力來對滾輪2施加正壓力,該壓力的大小將隨承載物的重量的增減而按比例增減。因此,只要調節(jié)好機構施加壓力的比例,就能保持一個與承載物重量相對應的附加壓力。另方面,圖6和圖7利用彈簧力加壓也是重要的施加附加壓力的方法,這種施力方法可以施加一個不受震動、電源等因素影響的初始壓力,以維持一個不下墜的起碼壓力。圖9所示的液壓力加力裝置,以及電磁力等也可以施加可控的正壓力。以上的各種加力方式是可以互相迭加的,為安全起見,可由彈簧力施加一個維持不下墜的起碼壓力,再迭加一個與承載物重量相對應的附加壓力,是比較合理方案。由于滾輪軸是轉動的,所以在加力點必須安裝軸承,而且兩個滾輪的軸至少有一個應采用球面軸承以便其軸線可以在一個小角度內偏轉,以免影響施加正壓力。
本發(fā)明的具體使用實例-直升車,如圖10和圖11所示,是應用本發(fā)明的防墜對滾輪的垂直運載機械,在轎箱47頂部設有同軸的兩對防墜對滾輪2,兩根滾輪2的輪軸分別由永磁馬達48作無齒輪同步驅動。防墜輪的加力裝置采用圖2所示的鉸接斜桿加力裝置和圖7所示的帶有杠桿機構的彈簧加力裝置相迭加。兩對對滾輪2均利用轎箱47的重力壓緊轎箱47兩側的路軌1,在兩個對滾輪2軸上均連接常閉式制動裝置,通過設置在轎箱47上部的控制器49控制轎箱47的上升、下降和停止。本使用實例的其它部件,如導靴、限速器、安全鉗、緩沖器、終端限位器、隨行電纜、門機構和門鎖機構等均可采用現有電梯技術中的常用結構(圖示中略去)。本使用實例以滾輪作為驅動和承載裝置,不需要鋼絲繩便可以實現升降,從結構上具備車輛的基本特性,因此命名為直升車(Vertical Vehicle)。
權利要求
1.一種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路軌(1)兩側各設有一個結構大致相同的滾輪(2),兩個滾輪(2)中的至少一個滾輪(2)的輪軸是由驅動裝置和常閉式制動裝置控制的主動滾輪;路軌(1)兩側的滾輪(2)與路軌(1)接觸并形成基本對稱的布置,所述的兩個滾輪(2)設有加力裝置(3),該加力裝置(3)能使兩邊的滾輪(2)對路軌(1)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重力加力裝置,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2)側的兩條連桿(4),兩條連桿(4)的上端分別與兩個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滾輪(2)的輪軸與連桿(4)之間設置有軸承(5),兩條連桿(4)的下端相交并鉸接,在鉸接處下部設有拉桿(6),拉桿(6)上端與兩條連桿(4)下端的鉸接軸動連接,拉桿(6)下端與載荷(50)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重力加力裝置,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雙斜面鍥板支架(7),雙斜面鍥板支架(7)位于的兩個滾輪(2)輪軸上方,其兩邊的斜面鍥板分別壓緊滾輪(2)輪軸,在與斜面鍥板支架(7)接觸的滾輪(2)輪軸上設有軸承(8),滾輪(2)輪軸上的兩個軸承(8)下側與同一條支承梁(9)緊貼,在靠近滾輪(2)輪軸的支承梁(9)與斜面鍥板支架(8)之間設有兩根帶壓縮彈簧的壓緊拉桿(10),在斜面鍥板支架(8)下端的兩邊斜面鍥板之間設有帶壓縮彈簧的壓緊拉桿(11),在雙斜面鍥板支架(7)中部設有帶彈簧緩沖端的連接拉桿(12),連接拉桿(12)的上端與斜面鍥板支架(8)連接,連接拉桿(12)的下端與載荷(50)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重力加力裝置,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分別設置在兩個滾輪(2)輪軸上的滑輪(13),滑輪(13)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在滾輪(2)的輪軸與滑輪(13)之間設置有軸承(14),兩個滑輪(8)之間由同一組張緊鋼絲繩(15)交叉重繞并在兩個滑輪(13)之間形成四組同時承受拉力的鋼絲繩,在最下方一組鋼絲繩(15)的上方承載有可沿該組鋼絲繩(15)滾動的滑輪(16),在滑輪(16)下設有拉桿(17),拉桿(17)的上端與滑輪(16)的軸鉸接,拉桿(17)下端與承載載荷(50)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重力加力裝置,該重力加力裝置包括杠桿(18),在杠桿(18)的中部和一端端部分別設有軸承座(19),其端部軸承座(19)與處在路軌(1)一側的一個滾輪(2)的輪軸通過軸承動連接,杠桿(12)中部的另一個軸承座(19)與處在導軌另一側的一個滾輪(2)的輪軸通過軸承動連接,在杠桿(12)的另一端設有拉桿(20),拉桿(20)的上端與杠桿(18)鉸接,拉桿(20)的下端與載荷(50)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彈力加力裝置,該彈力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2)的輪軸之間的壓縮彈簧(21),彈簧(21)的兩端分別與內拉桿(22)和外拉桿(23)連接,內、外拉桿(22、23)的端部分別與兩個滾輪(2)的輪軸通過軸承動連接,載荷與滾輪(2)的輪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帶有杠桿機構的彈力加力裝置,該加力裝置包括兩根設置在兩個滾輪(2)的輪軸的外側的杠桿(24),杠桿(24)的中部支點分別通過軸承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杠桿(24)的支點上部向外擴展,在兩根杠桿(24)的上端之間設有彈簧拉桿(25),杠桿(24)上端套接在彈簧拉桿(25)上,彈簧拉桿(25)上設有彈性壓緊端(26);在兩個滾輪(2)的下方設有托架(27),托架(27)兩邊均固定有支座(28),兩個支座(28)上端分別與杠桿(24)下端鉸接;托架(27)通過彈性拉桿(29)與載荷(50)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帶有杠桿機構的重力加力裝置,該加力裝置包括分別設置在兩個滾輪(2)輪軸外側的杠桿(30),杠桿(30)的中部支點分別通過軸承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在兩根杠桿(30)的上端之間設有彈簧拉桿(31),杠桿(30)上端套接在彈簧拉桿(31)上,在杠桿(30)外側的拉桿(31)上設有彈性壓緊端(32);在兩個滾輪(2)的下部設有托架(33),托架(33)兩邊均固定有支座(34),兩個支座(34)上端分別與杠桿(30)下部鉸接,其鉸接部位于滾輪(2)輪軸下側;兩條杠桿(30)的下端分別設有滑輪(35),兩個滑輪之間設有鍥塊(36),鍥塊(36)的兩個斜面分別與兩邊的滑輪(35)接觸;在鍥塊(36)中間設有兩條垂直而平行的定位銷(37);鍥塊(36)通過拉桿(38)的下端與載荷(50)連接,拉桿(38)的上端與鍥塊(36)鉸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力裝置(3)為流體加力裝置,該流體加力裝置包括設置在兩個滾輪(2)輪軸外側的杠桿(39),杠桿(39)的中部支點分別通過軸承與滾輪(2)的輪軸動連接,在兩根杠桿(39)上端之間設有彈簧拉桿(40),杠桿(39)上端套接在彈簧拉桿(40)上,在杠桿(39)外側的彈簧拉桿(39)上設有彈性壓緊端(41);在兩個滾輪(2)的下部設有托架(42),托架(42)兩邊均固定有支座(43),兩個支座(43)上端分別與杠桿(39)鉸接,其鉸接部位于滾輪(2)輪軸下側;在托架(42)下側設有流體缸(44),該流體缸(44)的缸體與其中一條杠桿(39)的下端鉸接,流體缸(44)的活塞與另一條杠桿(39)的下端鉸接;在托架(42)上還設有加壓流體缸(45),該加壓流體缸(45)的出口與流體缸(44)的入口管連接;加壓流體缸(45)的壓力源來自所運載的載荷的重力。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墜對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路軌(1)是具有兩個等距離相鄰而連續(xù)的剛性或柔性支承表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防墜對滾輪,包括路軌、滾輪,其中所述的路軌兩側各設有一個結構大致相同的滾輪,兩個滾輪中的至少一個滾輪的輪軸是由驅動裝置和常閉式制動裝置控制的主動滾輪;路軌兩側的滾輪與路軌接觸并形成基本對稱的布置,所述的兩個滾輪設有加力裝置,該加力裝置能使兩邊的滾輪對路軌產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正壓力以便克服重力。本發(fā)明具有結構簡單、用途廣泛的優(yōu)點,可廣泛應用于垂直或斜坡輸載機械。
文檔編號B66B5/16GK1715168SQ200510035020
公開日2006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6日
發(fā)明者周友仁 申請人:周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