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及其組裝方法、及接線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所用的接線板及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的組裝方法。本發(fā)明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適合用作送風機等的速度控制用電阻器。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切換空調裝置的送風量的裝置,有速度控制用電阻器。該速度控制用電阻器是具備多個串聯連接的電阻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通過利用開關選擇要使用的電阻,改變外加給送風機電機的電壓,調節(jié)負載電流即送風量(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如此的速度控制用電阻器需要比送風量的切換級數少1個的數目的電阻,進而,由于這些電阻是獨立的元件,所以需要分別固定這些電阻,并且用于形成導通路的接線部件的數量需要與風量的切換級數相同。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231892號公報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各電阻在平面上看二維地排列于用于將送風機的速度控制用電阻器固定在配置送風機的車輛側的基座上。因此,各電阻的一對導線部在基座的配置面上(在平面上看)二維地配置,進而,固定這些導線部的多個接線部件分別以在各電阻的兩端側對置的形式配置。
將如此的二維排列的多個接線部件形成為一體結構是困難的。因此,在將各接線部件組裝在基座上時,必須分別獨立地組裝固定各接線部件。
進而,就電阻和接線部件的連接而言,為了同時進行兩者的固定及電連接,而通過軟釬焊或焊接進行。在該軟釬焊的工序中,需要根據導線部的配置,一邊改變軟釬焊處的姿勢一邊進行軟釬焊。
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存在組裝工序或工時及部件數目增多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以上的事實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減少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的組裝工序或工時及部件數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將分別相互離開地固定配置在基座(40)上的多個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和設在電阻(20、21、22)的兩端上的一對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用形成在設于各接線部件上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上的連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來固定及電連接,此時,為了各自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著該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鄰接,各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在基座(40)上沿著該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橫向一列。
由此,能夠相對該平行的平面從一方向進行在配置成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相互鄰接的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上形成的連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和電阻(20、21、22)兩端的各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的連接,能夠減少組裝工序。
此外,具體是,第一電阻(20)的兩端的導線部(20a、20b)的一方(20a)固定及電連接于設在第一接線部件(11a)上的第一平板部(12a)的第一連接部(13a1、13a2)上,第一電阻(20)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0b)固定及電連接于設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的第二平板部(12b)的第二連接部(13b1、13b2)上。此時,為了第一平板部(12a)和第二平板部(12b)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著該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鄰接,第一及第二接線部件(11a、11b)在基座(40)上沿著該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橫向一列。
此外,在具備第二電阻(21)時,第二電阻的兩端的一對導線部(21a、21b)的一方(21a)固定及電連接于設在第一接線部件(11a)上的第三平板部(12c)的第三連接部(13c1、13c2)上,第二電阻(21)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1b)固定及電連接于設在第三接線部件(11c)上的第四平板部(12d)的第四連接部(13d1、13d2)上。此時,為了第三平板部(12c)和第四平板部(12d)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著該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鄰接,第二及第三接線部件(11b、11c)在基座(40)上沿著該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橫向一列。以下,對應于電阻(22)的增加,具備平板部的接線部件同樣在基座上排列成橫向一列。
另外,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在于為了在分別平行的平面上形成多個接線部件(11a、11b、11c、11d)的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而在將接線部件(11a、11b、11c、11d)組裝在基座(40)上之前,作為一體結構的接線板(10)形成多個接線部件(11a、11b、11c、11d)。
該接線板(10)為了具備相互連結各接線部件(11a、11b、11c、11d)的橋部(17a、17b、17c、17d、17e)而例如可通過金屬板的壓力加工成形為1個部件。
將作為該接線板(10)而形成為一體結構的多個接線部件(11a、11b、11c、11d)作為1個部件組裝在基座(40)上,進而,在組裝在基座(40)上后,從各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切斷除去各橋部(17a、17b、17c、17d、17e),由此能夠減少組裝工時和部件數目。
另外,本發(fā)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連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上形成用于插入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的孔,該孔從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以孔方向與平板部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式豎起。
由此,容易進行電阻(20、21、22)的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向接線部件(11a、11b、11c、11d)的插入,進而,能夠在將各平板部配置在平行的平面上的狀態(tài)下,相對該平面從同一方向,例如通過鑿密,簡便地進行固定及電連接。
進而,通過對應于電阻(20、21、22)的串聯連接的順序而從橫向的兩端的外側向內側排列各接線部件(11a、11b、11c、11d),能夠使橫向的長度緊湊。在此種情況下,若在沿著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的面方向從基座離開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各電阻,則能夠在同一面上配置各電阻,減薄電阻器(3)的縱向長度。
此外,在權利要求書及該說明書中記載的各機構的括號內的符號,表示與后述的實施方式中記載的具體機構的對應關系。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送風機電機的驅動電路的圖。
圖2是表示接線板的圖,(a)是主視圖,(b)是俯視圖,(c)是右側視圖。
圖3(a)是彎曲加工前的護板的俯視圖,(b)是彎曲加工后的護板的主視圖。
圖4是表示基座的圖,(a)是主視圖,(b)是俯視圖,(c)是仰視圖,(d)是左側視圖。
圖5是表示將接線板組裝在基座上的方向的主視圖。
圖6是表示將接線板的固定部固定在基座上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
圖7是表示接線板的切斷部位的主視圖。
圖8是表示電阻向接線部件的配置狀態(tài)的圖,(a)是主視圖,(b)是左側視圖。
圖9是表示將護板組裝在基座上的狀態(tài)的圖,(a)是后視圖,(b)是(a)的左側視圖。
圖中10-接線板,11a~11d-接線部件,12a~12f-平板部,13a1、13a2~13f1、13f2-連接部(豎起部),14b~14d-連接器端子,17a~17e-橋部,20a~22b-導線部,23-溫度熔絲,30-護板,34-連接器端子,40-基座,41-連接器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另外,本實施方式是將本發(fā)明適用于車輛空調用送風機的速度控制用電阻器的例子。即本實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用電阻器配置在未圖示的車輛空調用送風機的風下側的通風路內,通過階段性地調整送風機電機的外加電壓,使送風機的風量可變。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送風機電機1的驅動電路的圖。在送風機電機1和作為電源的蓄電池2之間,連接有具備串聯連接的3個電阻、即第一電阻20、第二電阻21及第三電阻22的速度控制用電阻器(以下,稱為電阻器)3。即,電阻器3調節(jié)在作為負載的送風機電機1中流動的負載電流、即外加給送風機電機1的電壓,控制送風機電機1的速度。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上串聯連接有溫度熔絲23。溫度熔絲23因電阻器3的異常加熱而熔斷,使外加給送風機電機1的電壓為0。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各電阻20~22采用線圈式的電阻元件。
在電阻器3的連接器41上設置有4個連接器端子34、14b、14c、14d。在連接器41上連接有切換開關4。此外,各連接器端子34、14b、14c、14d分別與后述的護板30的熔絲安裝部35、接線部件11b、11c、11d導通。
切換開關4配置在未圖示的車輛的儀表盤等上,為了由乘務員切換風量,而選擇電阻器3的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中的通電的電阻,變更電路電阻值。
即,在將切換開關4設定在Hi時,由于在電阻器3中電阻20~22中的任一個都未導通,所以外加給送風機電機1的電壓(或負載電流)達到最大,送風機電機1進行最大電力運轉,產生最高風量(Hi)。
另一方面,在將切換開關4設定在Lo時,在電阻器3中串聯連接的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通電,電阻器3的電阻值為3個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的各電阻值的和。由此,電阻器3上的電壓下降最大,即外加給送風機電機1的電壓(或負載電流)達到最小,送風機電機1進行最低電力運轉,產生最低風量(Lo)。
另外,在將切換開關4設定在M1時,在電阻器3中第一電阻20及第二電阻21通電,電阻器3的電阻值為第一電阻20及第二電阻21的電阻值的和。進而,在將切換開關4設定M2時,在電阻器3中只有第一電阻20通電。
因此,隨著電阻器3上的電壓下降的大小減小,外加給送風機電機1的電壓(或負載電流)增加,作為負載的送風機電機1的電量增加,送風量也增加。即,送風量的大小為Lo<M1<M2<Hi。即,如上所述,第三電阻22只在低速(Lo)運轉時導通,而第一電阻20從最低風量的低速(Lo)運轉時到大風量的高速(M2)運轉時,始終導通。
本實施方式的電阻器3,如后述的表示組裝狀態(tài)的圖8(a)主視圖、圖8(b)左側視圖、及圖9(a)后視圖、圖9(b)的左側視圖所示,具備基座40,其用于在車輛側安裝電阻器3;第一至第四接線部件11a~11d,其安裝并固定在基座40上;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其固定及電連接在各接線部件11a~11d上;和護板30,其保護各電阻20~22及各接線部件11a~11d。
此外,各接線部件11a~11d如后所述在組裝前是作為一體結構部件的接線板10,在組裝過程中切斷除去將各自的部件連結的橋部,如圖8所示,分別形成為獨立的部件。
以下,分別說明組裝前的各個部件,然后,說明采用了這些部件的電阻3的組裝過程。
圖2是表示將第一至第四接線部件11a~11d組裝在基座40上之前的作為一體結構部件的接線板10的圖,(a)是主視圖,(b)是俯視圖,(c)是右側視圖。此外,以下將圖2(a)上的左右方向稱為橫向。
接線板10是通過壓力加工1片金屬板而形成的,具備第一至第四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和將它們相互連結的5個橋部17a、17b、17c、17d、17e。即,在接線板10上,在圖2(a)中,以從右向左,在平面P的方向上呈橫向一列的狀態(tài)形成了第一接線部件11a、第三接線部件11c、第四接線部件11d及第二接線部件11b。
此外,在以下的各接線部件11a~11d的說明中,按第一至第三電阻22~20的串聯連接順序,即按固定各自的導線部20a~22b的順序,依次說明對應的接線部件。
第一接線部件11a位于接線板10的右端即右外側,且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一電阻20的一端的導線部20a的2個第一連接部13a1、13a2。這些第一連接部13a1、13a2作為豎起部通過壓力加工形成在設于第一接線部件11a上的由虛線所示的第一平板部12a的平面上。
如圖2(b)所示,第一連接部13a1、13a2都作為與第一平板部12a的面方向平行、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孔而豎起。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b)所示,孔的開口在與第一平板部12a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孔形狀形成具備能夠插入第一電阻20的導線部20a的程度的空隙的V字形狀或U字形狀。另外,孔形狀除V字或U字形狀以外,也可以是梯形形狀等。
另外,第一連接部13a1、13a2沿著插入的導線部20a的線方向,在圖2(a)、(c)中設在上下方向的2處,用這2個第一連接部13a1、13a2固定1個導線部20a。該上下方向是與各接線部件11a~11d的排列方向即橫向垂直的方向。
此外,以下的各平板部12b~12f,如圖2(a)所示,與第一平板部12a同樣分別由虛線表示,另外,在各平板部12b~12f上分別設置的連接部13b1~13f2,位于圖2(b)的下方側的同一面?zhèn)?,且與第一連接部13a1、13a2同樣沿著各導線部的線方向即上下方向設置有2個。其中,各自的連接部的豎起高度根據分別插入的導線部的粗細而設定。
在第一接線部件11a,在第一平板部12a的下部,為了進行第一電阻20的在第一接線部件11a上的定位,而豎起有導線部20a的擋塊16a。
在第一接線部件11a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a、15b。固定部15a通過金屬板的壓力加工而在與橫向呈直角方向的縱向上彎曲為從固定部15b離開。另外,在第一接線部件11a的上方端,設置有用于安裝溫度熔絲23的一端的熔絲安裝部14a。
第二接線部件11b用于固定第一電阻20的另一端的導線部20b,形成為位于接線板10的左端即左外側。即,作為第一電阻20的固定部件的第一接線部件11a及第二接線部件11b在橫向上相互位于接線板10的外側端。
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設置有2個平板部即第二平板部12b及第三平板部12c。在第二平板部12b的表面上,以與第一連接部13a1、13a2相同的狀態(tài),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一電阻20的導線部20b的2個第二連接部13b1、13b2。
第二平板部12b的面方向以與設置有第一連接部13a1、13a2的第一平板部12a的面方向位于同一平面P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連接部13a1、13a2用于固定第一電阻20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0a。
如此,用于分別固定第一電阻20的一對導線部20a、20b的第一平板部12a和第二平板部12b,以各自的面方向平行,具體是在同一平面P的面方向即橫向上相互隔開的狀態(tài)形成。該隔開距離是與第一電阻20的長度方向長度對應的距離。
在第三平板部12c的表面上設有用于固定第二電阻21的一方的導線部21a的2個第三連接部13c1、13c2。此外,第二平板部12b和第三平板部12c,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形成在同一平面P上。進而,第二平板部12b和第三平板部12c由于各自成為不同的電阻20、21的固定部,所以不需要相互隔開,可以相互接觸,也可以重疊。
在第二接線部件11b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c、和從固定部15c沿縱向(深度方向)離開而彎曲的第一連接器端子14b。該第一連接器端子14b,如圖1所示,是與第一電阻20和第二電阻21的連接點對應,且在切換開關4中與M2端子連接的端子。
此外,在第二接線部件11b,在第二平板部12b的下部,為了進行第一電阻20的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的定位,而豎起有導線部20b的擋塊16b。另外,在第三平板部12c的下部,為了進行第二電阻21的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的定位,而豎起有導線部21a的擋塊16c。
第三接線部件11c用于分別固定第二電阻21的另一端的導線部21b、及第三電阻22的一端的導線部22a,在接線板10的右側,以位于第一接線部件11a的內側即左鄰的方式形成。
在第三接線部件11c上設置有2個平板部即第四平板部12d及第五平板部12e。在第四平板部12d的表面上,以與第一連接部13a1、13a2相同的狀態(tài),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二電阻21的導線部21b的2個第三連接部13d1、13d2。
第四平板部12d的面方向以與設置有第三連接部13c1、13c2的第三平板部12c的面方向位于同一平面P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三連接部13c1、13c2用于固定第二電阻21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1a。
如此,用于分別固定第二電阻21的一對導線部21a、21b的第三平板部12c和第四平板部12d,以各自的面方向平行,具體是在同一平面P的面方向即橫向上相互隔開的狀態(tài)形成。該隔開距離是與第二電阻21的長度方向長度對應的距離。
在第五平板部12e的表面上設有用于固定第三電阻22的一方的導線部22a的2個第五連接部13e1、13e2。此外,第四平板部12d和第五平板部12e,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三接線部件11c上,形成在同一平面P上。進而,第四平板部12d和第五平板部12e的橫向距離由于各自成為不同的電阻20、21的固定部,所以不需要相互隔開。
在第三接線部件11c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e、和從固定部15e沿縱向(深度方向)離開而彎曲的第二連接器端子14c。該第二連接器端子14c,如圖1所示,是與第二電阻21和第三電阻22的連接點對應,且在切換開關4中與M1端子連接的端子。
第四接線部件11d用于固定第三電阻22的另一端的導線部22b,在接線板10上,以位于第三接線部件11c的內側即左鄰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二接線部件11b位于與第四接線部件11d的外側相當的左鄰。
在第四接線部件11d上設有第六平板部12f。在第六平板部12f的表面上,以與第一連接部13a1、13a2相同的狀態(tài),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電阻22的導線部22b的2個第六連接部13f1、13f2。
第六平板部12fb的面方向以與設有第五連接部13e1、13e2的第五平板部12e的面方向位于同一平面P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五連接部13e1、13e2用于固定第三電阻22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2a。
如此,用于分別固定第三電阻22的一對導線部22a、22b的第五平板部12e和第六平板部12f,以各自的面方向平行,具體是在同一平面P的面方向即橫向上相互隔開的狀態(tài)形成。該隔開距離是與第三電阻22的長度方向長度對應的距離。
在第四接線部件11d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f、和從固定部15f沿縱向(深度方向)離開而彎曲的第三連接器端子14d。該第三連接器端子14d,如圖1所示,是與第三電阻22的導線部22b對應,且在切換開關4中與Lo端子連接的端子。
進而,在接線板10上具備2個橋部17b、17c,其連結鄰接的第一接線部件11a和第三接線部件11c;2個橋部17a、17e,其連結鄰接的第二接線部件11b和第四接線部件11d;和橋部17a、17d,其連結鄰接的第三接線部件11c和第四接線部件11d。此外,橋部17a連結了第二接線部件11b、第三接線部件11c和第四接線部件11d。
如此,用各橋部17a~17e連結鄰接的各接線部件11a~11d,構成作為一體結構部件的接線板10。該接線板10由于能夠通過壓力加工1片金屬板來形成,所以能夠使部件數目成為1個。因此,通過采用該一體結構的接線板10,與以往相比,能夠減少用于組裝電阻器3的工序及工時。
下面,說明電阻器3的護板30。圖3(a)是彎曲加工前的被切斷加工了的護板30的俯視圖。圖3(b)是彎曲加工后的護板30的主視圖,且用箭頭表示與圖2同樣的配置方向。
護板30呈1面開口的長方體形狀,且以覆蓋各電阻20~22的方式組裝在基座40上。在護板30的4個側面31a~31d上設有多個通氣孔33。在對置的長邊的側面31a、31c的下端開口部設置有固定部36a、36b、和36c、36d。此外,在護板30的上面32上未設置通氣孔。
另外,在側面31c的下端開口部設有作為電阻器3的Hi端子的連接器端子34。此外,由于用薄板成形護板30,所以只在該連接器端子34的部分,將折回部34a、34b折回而形成為2倍的厚度,由此得到在與未圖示的其他連接器的接線端的陰陽嵌合時連接器端子34的導通所需的板厚。
在長邊側的側面31a、31c的上部角部,在各自的面上的對置的位置上,設有熔絲安裝部35和矩形的軟釬焊作業(yè)用的窗38。此外,在短邊側的側面31b、31d的下端部,設有防止變形用的突片37a、37b。
下面,說明基座40。圖4是表示基座40的圖,(a)是主視圖,(b)是俯視圖,(c)是仰視圖,(d)是左側視圖。基座40是組裝已經固定了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的第一至第四接線部件11a~11d及護板30而形成電阻器3,然后將電阻器3安裝在車輛側上的部件,也具有連接器外殼的作用。
此外,基座40由作為絕緣性材料的苯酚、聚丁烯對鈦酸鹽(PBT)、或聚苯硫醚(PPS)等樹脂材料成型。
在基座40上,以從上面40a貫通到下面40b的方式,設置有插入這些接線部件11a~11d及護板30的固定部15a~15f、36~36d的固定用的孔43a~43f、44a~44d、和插入各連接器端子34、14b~14d的連接器端子用的孔42a~42d。
即,在分別與形成在接線板10上的6個固定部15a、15b、15c、15d、15e、15f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用孔43a、43b、43c、43d、43e、43f。另外,在分別與形成在接線板10上的第一至第三連接器端子14b、14c、14d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連接器端子用孔42b、42c、42d。
另外,在分別與形成在護板30上的4個固定部36a、36b、36c、36d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用孔44a、44b、44c、44d。進而,在與設置在護板30上的連接器端子(Hi端子)34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連接器端子用孔42a。而且,在基座40的下面40b側,以圍住這4個連接器端子34、14b、14c、14d的方式設置有連接器部41。
此外,在上面40a側設置有用于插入用來防止護板30的變形的突片37a、37b的狹縫45a、45b,和作為用于止住導線部21b、22a、22b的各端部的凹部的擋塊16d、16e、16f。另外,在上面40a側,為了防止在溫度熔絲23熔斷時熔落的熔絲在基座上面40a連接護板30和接線部件11a~11d,而在橫向上形成有積存熔落的熔絲的長槽46。
下面,參照圖5~圖9說明電阻器3的組裝順序。首先,如圖5的主視圖所示,從A方向朝向基座40的上面40a側組裝作為一體結構部件的接線板10。此時,將各固定部15a~15f及各連接器端子14b~14d分別插入設在基座40上的各孔43a~43f及42b~42d內,使得與它們一致。
接著,如圖6的局部剖視圖所示,在固定部用的各孔43a~43f中,彎曲接線板10的各固定部15a~15f,由此將接線板10固定在基座40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固定部15a、15d在橫向(左右方向)上擴展而彎曲并固定,其他的固定部15b、15c、15e、15f在前后方向(深度方向)上彎曲并固定。此外,在圖6中省略了固定部15b。
如此,由于能夠將作為1個部件的接線板10組裝并固定在基座40上,所以能夠使插入工序為1道工序。另外,由于接線板10是一體結構,所以在向基座40上固定的工序中,能夠減小各接線部件11a~11d間的平行度或隔開距離的變動。
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設在各接線部件11a~11d上的各平板部12a~12f形成在構成接線板10的同一平面P上,所以能夠以少的作業(yè)工時提高組裝精度。
在將接線板10組裝并固定在基座40上后,如圖7的俯視圖所示,切斷除去接線板10的橋部17a~17e。在圖7中用影線表示該切除部。由于各接線部件11a~11d及橋部17a~17e設在形成接線板10的同一平面P上,所以在該切斷工序中,能夠從一方向利用壓力機切斷各橋部17a~17e?;蛘?,即使在不一次切斷全部的橋部的情況下,也不用反轉接線板10的面,能夠只通過從一方向平行移動接線板10,來依次切斷各橋部。
在分離了各接線部件11a~11d之間后,將線圈式的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插入各連接部13a1~13f2的豎起部的孔內,如圖8(a)、(b)所示,鑿密固定各連接部13a1~13f2。圖8(a)是主視圖、圖8(b)是左側視圖。
若說明該插入工序,則首先,將第三電阻22的一端的導線部22a插入第五連接部13e1、13e2,將另一端的導線部22b插入第六連接部13f1、13f2。使此時的第三電阻22的姿勢構成如下第三電阻22的長度方向與各接線部件11a~11d的排列方向即橫向一致,兩端的導線部22a、22b的線方向為與上述橫向垂直的上下方向。
此外,通過作為凹部而形成在基座40側的擋塊16e、16f,止住導線部22a、22b的端部,進行第三電阻22向第三及第四接線部件11c、11d的定位。由此,能夠簡化插入工序。
接著,通過從一方向將插入了這些導線部22a、22b的第五連接部13e1、13e2及第六連接部13f1、13f2的各豎起部同時鑿密,來完成第三電阻22和第三及第四接線部件11c、11d的電連接。
如此,由于在同一平面P上配置了第五平板部12e及第六平板部12f,所以能夠從一方向一并對第三電阻22的兩端的導線部22a、22b簡便地進行鑿密作業(yè)。另外,由于相對1個導線部在2處設置有鑿密的連接部,所以不采用軟釬料等,也能夠充分減小導線部22a、22b和平板部12e、12f的接觸電阻。
接著,與上述的第三電阻22的插入時同樣地保持第二電阻21的姿勢,將第二電阻21的一端的導線部21a插入第三連接部13c1、13c2,將另一端的導線部21b插入第四連接部13d1、13d2。此時,通過設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的擋塊16c,止住導線部21a的端部,通過作為凹部形成在基座40上的擋塊16d,止住導線部21b,從而進行第二電阻21向第二接線部件11b及第三接線部件11c的定位。
接著,與上述第三電阻22同樣,通過從一方向將插入了導線部21a、21b的第三連接部13c1、13c2及第四連接部13d1、13d2的各豎起部同時鑿密,來完成第二電阻21和第二及第三接線部件11b、11c的電連接及固定。該第二電阻21的固定工序的效果,與上述第三電阻22的效果相同。
最后,與上述的第三電阻22及第二電阻21的各插入時同樣地保持第一電阻20的姿勢,將第一電阻20的一端的導線部20a插入第一連接部13a1、13a2,將另一端的導線部20b插入第二連接部13b1、13b2。此時,通過設在第一接線部件11a上的擋塊16a,止住導線部20a的端部,通過設在第二接線部件11b上的擋塊16b,止住導線部20b,從而進行第一電阻20向第一接線部件11a及第二接線部件11b的定位。
接著,與上述第三電阻22及第二電阻21同樣,通過從一方向將第一連接部13a1、13a2及第二連接部13b1、13b2的各豎起部同時鑿密,來完成第一電阻20和第一及第二接線部件11a、11b的電連接及固定。該第一電阻20的固定工序的效果,與上述第二電阻21及第三電阻22的效果相同。
如圖8(b)所示,通過在第一至第四接線部件11a~11d上組裝及固定這些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而按第三電阻22、第二電阻21及第一電阻20的順序,從基座40向上方離開地配置。另外,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配置在與第一至第六平板部12a~12f同一的平面P上。由此,本實施方式的電阻器3能夠縮短圖8(b)的從跟前向里的縱向的長度。
在將各電阻20~22固定在各接線部件11a~11d上后,用護板30覆蓋電阻20~22及接線部件11a~11d。圖9表示將護板30組裝在基座40上,并安裝了溫度熔絲23的狀態(tài)。此外,圖9(a)是相對圖8(a)等的后視圖,圖9(b)是圖9(a)的左側視圖。另外,圖9(b)切除了一部分而表示了的護板30的內部的狀態(tài)。
即,將護板30安裝在基座40的上面40a側。在此種情況下,將設在護板30的下端部開口部上的固定部36a、36b、36c、36d,分別插入設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用孔44a、44b、44c、44d內。同時,將設在護板30的下端開口部上的連接器端子(Hi端子)34,插入設在基座40上的連接器端子用孔42a內。此外,護板30的各突出片37a、37b分別插入基座40的狹縫45a、45b內。
護板30的固定部36a~36d在各孔44a~44d內彎曲,從而完成護板30在基座40上的固定。
在完成了至此的固定工序后,將由軟焊料熔絲構成的棒狀的溫度熔絲23從由護板30的熔絲安裝部35的孔插入護板30的內部,使其前端部到達第一接線部件11a的熔絲安裝部14a的孔。從打開了蓋的軟釬焊作業(yè)用窗38實施溫度熔絲23的前端部和熔絲安裝部14a的孔的軟釬焊,在護板30的熔絲安裝部35上也軟釬焊溫度熔絲23。其后,關閉窗38的蓋,形成圖1所示的電阻器3的電路。
在此,說明溫度熔絲23的配置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溫度熔絲23配置在當送風量從小到大、即送風機電機1從低速(Lo)運轉到除去Hi的高速(M2)運轉時,始終成為導通狀態(tài)的第一電阻20的附近。由此,即使在因送風機電機1的異常停止等而在電阻器3中流動異常電流時,也在送風量從Lo到M2的變化范圍內在第一電阻20中始終流動電流,由此能夠使溫度熔絲23可靠地加熱、熔斷,從而能夠感知異常狀態(tài),進行電路保護。
(其它實施方式)(1)在上述本實施方式中,表示了為了使固定3個電阻20~22的各導線部20a~22b的第一至第六平板部12a~12f全部位于同一平面P上,而在基座40上橫向一列地排列第一至第四接線部件11a~11d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例如也可以配置為只使固定第三電阻22的一對導線部22a、22b的2個平板部12e、12f位于同一平面上,而使固定第二電阻21的一對導線部21a、21b的2個平板部12c、12d位于與上述平面平行的另一同一平面上。進而,也同樣能夠將固定第一電阻20的一對導線部20a、20b的2個平板部12a、12b配置為位于又一同一平面上。由此,也能夠從各同一平面的一方向進行各導線部和連接部的鑿密固定工序,能夠得到減少作業(yè)工序及工時的效果。
(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同一平面P上配置分別固定1個電阻的兩端的導線部的2個平板部的例子,但該“同一平面”并不一定限定于嚴格意義下的同一平面。即,所謂“同一平面”包括與通過接線板10的壓力加工可得到的程度的精度、或者在基座40上配置、固定了各接線部件11a~11d時的組裝精度等對應的同一性。換言之,在從同一方向對各平板部的連接部進行鑿密作業(yè)時,只要是可順利進行作業(yè)的程度的同一平面、或平行度即可。
(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按每一個電阻而依次進行在將各電阻20~22中的一個插入并固定在各連接部后,將下一個電阻插入并固定在各連接部這一工序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將3個電阻20~22全部插入各連接部后,一次固定各連接部。
(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接線板10將4個接線部件11a~11d作成1個結構部件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夠構成為如下的2個部件用2個橋部17b、17c連結了右側的第一接線部件11a和其左鄰的第三接線部件11c的一體結構部件;和用2個橋部17a’、17e連結了左側的第二接線部件11b和其右鄰的第四接線部件11d的一體結構部件。由此,也能夠得到與以往相比減少部件數目及組裝工時的效果。
(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用的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都采用了線圈式的電阻元件。該電阻元件若被賦予在驅動電路中所必要的電阻值,則與線材的電阻率對應的線長及線徑確定。因此,在將該規(guī)定的線長及線徑的線材加工成線圈狀時,若線圈卷繞外徑變大,則電阻元件的長度方向長度變短。由此,作為第一至第三電阻20~22,若增大線圈卷繞外徑,則能夠加長電阻器3的上下方向長度,且縮短橫向長度。即,能夠根據電阻器3在車輛上的配置方式而將電阻器3的外形尺寸變更為多種。
權利要求
1.一種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一電阻(20),其在兩端具備一對導線部(20a、20b);第一接線部件(11a),其具備用于固定所述一對導線部的一方(20a)的第一平板部(12a),在所述第一平板部上形成有固定所述一方的導線部(20a)并且與所述導線部(20a)電連接的第一連接部(13a1、13a2);第二接線部件(11b),其具備用于固定所述一對導線部的另一方(20b)的第二平板部(12b),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上固定所述另一方的導線部(20b)并且與所述導線部(20b)電連接的第二連接部(13b1、13b2);基座(40),其分別相互離開地固定配置所述第一及第二接線部件(11a、11b),為了所述第一及第二平板部(12a、12b)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著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鄰接,所述第一及第二接線部件(11a、11b)在所述基座(40)上沿著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橫向一列。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平板部(12a、12b)配置在同一平面(P)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二電阻(21)和第三接線部件(11c),所述第二電阻(21)在兩端具備一對導線部(21a、21b),并與所述第一電阻(20)串聯連接,所述第二接線部件(11b)具備第三平板部(12c),所述第三平板部(12c)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電連接所述第二電阻(21)的一方的導線部(21a)的第三連接部(13c1、13c2),所述第三接線部件(11c)具備第四平板部(12d),所述第四平板部(12d)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電連接所述第二電阻(21)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1b)的第四連接部(13d1、13d2),為了所述第三及第四平板部(12c、12d)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著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鄰接,所述第二及第三接線部件(11b、11c)在所述基座(40)上沿著所述平面方向配置成橫向一列。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及第三平板部(12b、12c)在所述第二接線部件(11b)上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平板部(12a、12b、12c、12d)配置在同一平面(P)上。
6.如權利要求3~5中任一項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備第三電阻(22)和第四接線部件(11d),所述第三電阻(22)在兩端具備一對導線部(22a、22b),并與所述第二電阻(21)串聯連接,所述第三接線部件(11c)具備第五平板部(12e),所述第五平板部(12e)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電連接所述第三電阻(22)的一方的導線部(22a)的第五連接部(13e1、13e2),所述第四接線部件(11d)具備第六平板部(12f),所述第六平板部(12f)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電連接所述第三電阻(22)的另一方的導線部(22b)的第六連接部(13f1、13f2),為了所述第五及第六平板部(12e、12f)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著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鄰接,所述第三及第四接線部件(11c、11d)在所述基座(40)上沿著所述平面方向配置成橫向一列。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及第五平板部(12d、12e)在所述第三接線部件(11c)上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六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配置在同一平面(P)上。
9.如權利要求3~8中任一項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對應于所述各電阻(20、21、22)的串聯連接順序,從所述橫向的兩端的外側向內側排列。
10.如權利要求3~9中任一項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電阻(20、21、22)在配置所述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的所述平行的平面(P)上沿從所述基座(40)離開的方向并列配置。
11.如權利要求3~10中任一項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電阻的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的各線方向在所述平行的平面(P)上配置在與所述橫向垂直的方向。
12.如權利要求3~11中任一項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備溫度熔絲(23),所述溫度熔絲配置在因所述串聯連接的電阻中在負載的大電力運轉時及小電力運轉時中的任一運轉時都選擇的電阻(20)的發(fā)熱而進行熔斷動作的區(qū)域。
13.如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具備用于插入所述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的孔,所述孔是從所述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豎起,且與所述平板部的面方向平行地形成的豎起部。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板部上沿著所述導線部的線方向至少設置有2個所述豎起部,所述至少2個豎起部作為所述1個導線部的所述連接部而形成。
15.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特征在于,通過在所述導線部插入了所述孔的狀態(tài)下鑿密所述豎起部,所述豎起部固定并電連接所述導線部。
16.一種接線板,其是用于固定在兩端具備一對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的電阻(20、21、22)的接線板(10),其特征在于,具備多個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其具備用于分別固定所述導線部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且形成有在所述平板部上固定所述導線部、且與所述導線部電連接的連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橋部(17a、17b、17c、17d、17e),其分別相互連結所述各接線部件,所述各接線部件配置成所述各自的平板部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并且通過所述橋部形成為一體結構。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接線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接線部件上,所述連接部具備用于插入所述導線部的孔,所述孔是從所述平板部豎起,且與所述平板部的面方向平行地形成的豎起部。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接線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板部上沿著所述導線部的線方向設置有2個所述豎起部,所述2個豎起部作為所述1個導線部的所述連接部而形成。
19.如權利要求16~18中任一項所述的接線板,其特征在于,用于分別固定所述電阻(20、21、22)的一對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的所述2個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形成在同一平面(P)上。
20.一種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以下工序來組裝速度控制用電阻器(3)將如權利要求16~19中任一項所述的接線板(10)組裝在基座(40)上后,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從所述各接線部件(11a、11b、11c、11d)切斷除去所述橋部(17a、17b、17c、17d、17e);將所述電阻的各導線部(20a、20b、21a、21b、22a、22b)插入所述各連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可電連接地固定所述各連接部和所述電阻的各導線部。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連接部和所述各導線部通過鑿密而可電連接地固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其能夠減少負載電流控制用電阻器的組裝工序或工時及部件數目。準備4個接線部件(11a~11d)預先由橋部相互連結的一體結構的接線板。在將該1部件的接線板組裝、固定在基座(40)上后,除去橋部。由此,在基座上沿橫向分別隔開地配置呈一列的4個接線部件。在各接線部件上設置有平板部(12a~12f),所述平板部(12a~12f)形成有用于固定電阻(20~22)的導線部(20a~22b)的連接部(13a1~13f2)。這些平板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各連接部從平板部豎起而形成孔,在將各導線部插入該孔后,通過一并鑿密來進行固定及電連接。由此,可減少組裝時的部件數目、及電阻的固定工時。
文檔編號H05K7/02GK1967733SQ20061014640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16日
發(fā)明者并河晃人, 早矢仕修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