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水散熱模塊及應用其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水散熱模塊,特別是一種應用于可攜式電子裝 置的防水散熱模塊。
背景技術: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朝向小型、多功能的方向發(fā)展,功能愈 強大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就必需要具備更高速的芯片,但愈高速的芯片 產生的熱能也愈多,再加上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小型化,使得散熱組件 成為可攜式電子裝置不可或缺的一個組件??蓴y式電子裝置可能會在不安定的環(huán)境下運作,例如筆記本計算 機可能在攜帶在使用者身上或置放在桌面上時掉落至地面,或是在使用時不慎有液體潑灑在機體上;又如筆記本計算機可能在戶外惡劣的 環(huán)境的下,甚至戰(zhàn)爭中使用。因此,這些可攜式電子裝置需要具有防 水及防震的能力,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在受到外在環(huán)境影響時仍舊能 正常運作。在上述的不安定因素中,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否防水是使用者在日 常生活中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最常遇到的問題,例如使用筆記本計算 機時打翻飲料。由以上看來,可防水的散熱組件已成為可攜式電子裝 置發(fā)展的重點之一。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一可攜式電 子裝置,使其組裝容易且厚度小。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采用一防水散熱模塊使其組裝容易且厚度小。基于上述及其它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 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一機殼及設于機殼內的一發(fā)熱組件。防水散 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 一吸熱器、 一散熱器、 一熱導管及一風扇。分 隔槽設置在機殼內,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個別連 通至機殼之外,并包括一第一分隔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第 一分隔蓋與機殼一體成形,且第二分隔蓋組裝至第一分隔蓋并構成第 一氣流通道,而側蓋與機殼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二氣流通道,且第一分 隔蓋包括一組裝開口及封閉組裝開口的一封閉門蓋,而組裝開口與組 裝門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吸熱器設置于機殼內,并適于接觸發(fā)熱 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熱導管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 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及散熱器,而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 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熱導管延伸穿過組裝開口 及封閉門蓋之間。風扇設置于分隔槽內。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所述,上述的防水散熱模塊還包括一電 源線,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風扇, 而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 電源線延伸穿過組裝開口及封閉門蓋之間?;谏鲜黾捌渌康?,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 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一機殼及設于機殼內的一發(fā)熱組件。機殼 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上蓋的一下蓋。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一 吸熱器、 一散熱器、 一熱導管以及一風扇。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 槽,設置在機殼內。分隔槽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 個別連通至機殼之外,并包括一第一分隔蓋、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 而第一分隔蓋組裝至上蓋的內側,且第二分隔蓋組裝至第一分隔蓋并 構成第一氣流通道,而下蓋具有一連通開口,其連通于第一氣流通道, 且側蓋與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二氣流通道,而第一分隔蓋與第二分 隔蓋均與側蓋相交接,且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 膠,而第一分隔蓋及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且第二分隔蓋及側蓋 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第二分隔蓋的圍繞第一氣流通道的部分及下蓋的圍繞連通開口的部分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吸熱器設置于機殼 內,并適于接觸發(fā)熱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熱導管自機殼內 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及散熱器,而熱 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熱導 管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之間。風扇設置于分隔槽內。
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所述,上述的防水散熱模塊還包括一電 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內,并連接 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 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
基于上述及其它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 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一機殼及一設于機殼內的一發(fā)熱組件,機 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上蓋的一下蓋。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 一吸熱器、 一散熱器、 一熱導管以及一風扇。分隔槽設置在機殼內, 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個別連通至機殼之外,并包 括一第一分隔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第一分隔蓋組裝至上蓋 的內側,且第二分隔蓋與下蓋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一氣流通道,而側蓋 與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二氣流通道,且第一分隔蓋與第二分隔蓋相 交接,而第二分隔蓋與側蓋相交接,且第二分隔蓋具有一連通開口, 其連通于第二氣流通道,而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 水膠,且第二分隔蓋及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吸熱器設置于機殼 內,并適于接觸發(fā)熱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熱導管自機殼內 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及散熱器,而熱 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熱導 管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之間。風扇設置于分隔槽內。
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所述,上述的防水散熱模塊還包括一電 源線,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風扇, 而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 電源線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之間。
基于上述及其它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機殼、 一發(fā)熱組件及一防水散熱模塊。發(fā)熱組件設于機殼內。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 一吸熱器、--散熱器、 一熱導管以及一風扇。 分隔槽設置在機殼內,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個別 連通至機殼之外,并包括一第一分隔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 第一分隔蓋與機殼一體成形,且第二分隔蓋組裝至第一分隔蓋并構成 第一氣流通道,而側蓋與機殼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二氣流通道,且第一 分隔蓋包括一組裝開口及封閉組裝開口的一封閉門蓋,而組裝開口與 組裝門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吸熱器設置于機殼內,并適于接觸發(fā) 熱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熱導管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 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及散熱器,而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 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熱導管延伸穿過組裝開 口及封閉門蓋之間。風扇設置于分隔槽內。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所述,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 一電源線,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風 扇,而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 其中電源線延伸穿過組裝開口及封閉門蓋之間?;谏鲜黾捌渌康?,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機殼、 一發(fā)熱組件及一防水散熱模塊。機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上 蓋的一下蓋,下蓋具有一連通開口。發(fā)熱組件設于機殼內。防水散熱 模塊包括一分隔槽,設置在機殼內。分隔槽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 第二氣流通道,個別連通至機殼之外,并包括一第一分隔蓋、 一第二 分隔蓋及一側蓋,而第一分隔蓋組裝至上蓋的內側,且第二分隔蓋組 裝至第一分隔蓋并構成第一氣流通道,而下蓋具有一連通開口,其連 通于第一氣流通道,且側蓋與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二氣流通道,而 第一分隔蓋與第二分隔蓋均與側蓋相交接,且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 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第一分隔蓋及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 且第二分隔蓋及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第二分隔蓋的圍繞第一 氣流通道的部分及下蓋的圍繞連通開口的部分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 吸熱器設置于機殼內,并適于接觸發(fā)熱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 熱導管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 及散熱器,而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熱導管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之間。風扇設置 于分隔槽內。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所述,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 電源線,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風扇, 而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 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谏鲜黾捌渌康模景l(fā)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機殼、 一發(fā)熱組件及一防水散熱模塊。機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上 蓋的一下蓋。發(fā)熱組件設于機殼內。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一 吸熱器、 一散熱器、 一熱導管以及一風扇。分隔槽設置在機殼內,具 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個別連通至機殼之外,并包括 一第一分隔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第一分隔蓋組裝至上蓋的 內側,且第二分隔蓋與下蓋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一氣流通道,而側蓋與 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第二氣流通道,且第一分隔蓋與第二分隔蓋相交 接,而第二分隔蓋與側蓋相交接,且第二分隔蓋具有一連通開口,其 連通于第二氣流通道,而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 膠,且第二分隔蓋及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吸熱器設置于機殼內, 并適于接觸發(fā)熱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熱導管自機殼內穿過 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及散熱器,而熱導管 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熱導管延 伸穿過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之間。風扇設置于分隔槽內。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所述,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 電源線,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風扇, 而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 電源線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之間。本發(fā)明乃是采用防水設計以使具有遠程熱交換(Remote Heat: Exchange, RHE)設計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機殼具有一封閉空間,故可防止水氣進入機殼之內。此外,本發(fā)明更以模塊化方式來設計用來 容納上述位于封閉空間外的散熱器的分隔槽,故可提高可攜式電子裝 置的組裝效率。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 文特舉多個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零件分解圖; 圖2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圖;圖3為圖1的吸熱器及散熱器和熱導管組裝至主機板的立體圖; 圖4A繪示位于圖1的封閉門蓋的防水膠分布; 圖4B繪示位于圖1的組裝開口的防水膠分布;圖5A至圖5C繪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零件的組裝過程;圖6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零件分解圖; 圖7為圖6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圖; 圖8A繪示位于圖6的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間的防水膠分布; 圖8B繪示位于圖6的側蓋與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間的防水 膠分布和下蓋的圍繞連通開口的防水膠分布;圖8C為圖6的下蓋于翻轉一角度后的立體圖;圖9A至圖9G繪示圖6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零件的組裝過程;圖10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零件分解圖;圖11為圖10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圖;圖12A為圖10的上蓋于翻轉一角度后的立體圖;圖12B為圖10的吸熱器及散熱器和熱導管組裝至主機板的立體圖;圖13A繪示位于圖10的第一分隔蓋的防水膠分布; 圖13B繪示位于圖IO的側蓋的防水膠分布; 圖14A至圖14D繪示圖10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零件的組裝 過程。50、 60、 70:可攜式電子裝置52、 62、 72:機殼52a、 62a、 72a:上蓋52b、 62b、 72b:下蓋62c:通連開口54、 64、 74:發(fā)熱組件56、 66、 76:主機板110、 210、 310:分隔槽110a、 210a、 310a:第一氣流通道110b、 210b、 310b:第二氣流通道112、 212、 312:第一分隔蓋112a:組裝開口112b:封閉門蓋114、214、314:第二分隔蓋116、216、316:側生 TO隱120、220、320:吸熱器130、230、330:散熱器140、240、340:熱導管150、250、350:風扇152、252、352:電源線160、260、360:防水膠160a、 260a、 360a:防水膠 160b、 260b、 360b:防水膠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圖1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零件分解圖, 圖2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圖。請參照圖1及圖2,第 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50具有一機殼52、 一發(fā)熱組件54 (見圖2)、 一主機板56及一防水散熱模塊。機殼52包括上蓋52a及下蓋 52b。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110 (見圖2)、 一吸熱器120 (見 圖3)、 一散熱器130、 一熱導管140 (見圖3)以及一風扇150。風 扇150具有一電源線152。請再參照圖1及圖2,分隔槽110為獨立空間,用以容納散熱器 130及風扇150,并使散熱器130及風扇150與機殼52的內部的其它 組件相隔絕。分隔槽110包括一與機殼52的下蓋52b —體成形的第 一分隔蓋112、 一第二分隔蓋114及一側蓋116。第一分隔蓋112還 包括一組裝開口 112a及一封閉門蓋112b。第二分隔蓋114安裝至第 一分隔蓋112上形成第一氣流通道110a。側蓋116與下蓋52b —體 成形并形成第二氣流通道110b。上述第一氣流通道110a及第二氣流 通道110b個別連通至機殼52外。風扇150經由第一氣流通道ll.Oa 來提供冷卻氣流來冷卻散熱器130,并將溫熱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 110b加以排出。圖3為圖1的吸熱器及散熱器和熱導管組裝至主機板的立體圖。 請參照圖3,吸熱器120、散熱器130及熱導管140皆以模塊化方式 安裝于主機板56上。熱導管140連接吸熱器120及散熱器130。吸 熱器120與發(fā)熱組件54 (見圖2)相接觸,并經由熱導管140將熱能 傳至散熱器130。圖4A繪示位于圖1的組裝開口的防水膠分布,而圖4B繪示位于 圖1的封閉門蓋的防水膠分布。請參照圖4A及圖4B,在組裝開口 112a 與封閉門蓋112b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160、防水膠160a及防水膠 160b。在本實施例中,在熱導管140 (見圖3)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 110的槽壁間設有防水膠160 (見圖4A)及防水膠160a (見圖4B), 其中熱導管140延伸穿過組裝開口 112a及封閉門蓋112b之間。此外, 在電源線152 (見圖1)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110 (見圖2) 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160及防水膠160b,其中圖1的電源線152 延伸穿過組裝開口 112a及封閉門蓋112b之間。因此,在各組件的接 合處藉由設置防水膠以防止水氣滲入機殼的封閉空間。圖5A、圖5B及圖5C繪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零件的組裝過程。請參照圖1、圖5A、圖5B及圖5C,可攜式電子裝置50的 各組件可依以下步驟組裝
1. 將風扇150用螺絲固定于分隔槽110中,如圖5A所示。
2. 將圖1的第二分隔蓋114鎖于第一分隔蓋112上,形成圖2 中的第一氣流通道110a,如圖5B所示。
3. 將已安裝有吸熱器120 (見圖3)、散熱器130及熱導管140 的主機板56組裝至機殼52的下蓋52b,并使散熱器130穿過組裝開 口 112a,如圖5B所示。
4. 將封閉門蓋112b鎖于圖2的分隔槽110上,封閉組裝開口 112a,如圖5C所示。在第 一 實施例中所述的吸熱器可為 一 散熱墊或 一 導熱墊 (thermal pad),而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散熱器則可為一散熱鰭片 (heat sink)。[第二實施例]圖6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零件分解圖, 圖7為圖6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圖。請參照圖6及圖7,第 二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60具有一機殼62、 一發(fā)熱組件64、-一主 機板66及一防水散熱模塊。機殼62包括上蓋62a及下蓋62b,下蓋 62b有具有一連通開口 62c。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210(見圖7)、 一吸熱器220、 一散熱器230、 一熱導管240以及一風扇250。風扇 250具有一電源線252。請再參照圖7,分隔槽210為獨立空間,用以容納散熱器230及 風扇250,并使散熱器230及風扇250與機殼62的內部的其它組件 相隔絕。分隔槽210包括一第一分隔蓋212, 一第二分隔蓋214與一 側蓋216。第二分隔蓋214形成第一氣流通道210a。側蓋216與上蓋 62a —體成形并形成第二氣流通道210b。上述第一氣流通道210a及 第二氣流通道210b個別連通至機殼62外。風扇250經由第一氣流通 道210a來提供冷卻氣流來冷卻散熱器230,并將溫熱氣流經由第二 氣流通道210b加以排出。圖8A繪示位于圖6的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間的防水膠分布, 圖8B繪示位于圖6的側蓋與第一分隔蓋及第二分隔蓋間的防水膠分 布,以及下蓋的圍繞連通開口的防水膠分布,圖8C為圖6的下蓋于 翻轉一角度后的立體圖。請參照圖8A、圖8B及圖8C。在第一分隔蓋 212與第二分隔蓋214的交接處、第一分隔蓋212與側蓋216的交接 處及第二分隔蓋214與側蓋216的交接處均設有防水膠260。此外, 在第二分隔蓋214的圍繞第一氣流通道210a的部分及下蓋214的圍 繞連通開口 62c的部分的交接處亦設有防水膠260,如圖8A、圖8B 及圖8C所示。在各組件的接合處藉由設置防水膠條以防止水氣滲入 機殼的封閉空間。圖9A至圖9G繪示圖6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零件的組裝過程。 請參照圖9A至圖9G,可攜式電子裝置60 (見圖6)的各組件可依以 下步驟組裝1. 將風扇250以螺絲固定于第二分隔蓋214中,并使電源線 252穿過圖7的分隔槽210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210內,并連接 風扇250,如圖9A所示。2. 將散熱器230安裝至第二分隔蓋214,并使熱導管240穿過 圖7的分隔槽210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210內并連結散熱器230 及吸熱器220,如圖9B所示。3. 將第一分隔蓋212及第二分隔蓋214以螺絲鎖固而形成一模 塊,且在電源線252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210 (見圖7)的 槽壁之間設置防水膠260b,其中電源線252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212 及第二分隔蓋214之間,如圖9C所示。此外亦在熱導管240的--截 段與其所穿過的分隔槽210 (見圖7)的槽壁之間設置防水膠260a, 其中熱導管240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212及第二分隔蓋214之間, 連結至吸熱器220,如圖9D所示。4. 將圖9C的模塊組裝至主機板66,如圖9E所示,并使得吸 熱器220更接觸發(fā)熱組件64,如圖7所示。5. 將翻轉后的主機板66連同上述的模塊組裝于上蓋62a的內 側,其中第一分隔蓋212 (見圖9E)及第二分隔蓋214均與側蓋216交相接,如圖9F所示。6.將上蓋62a組合至下蓋62b,而連通開口 62c連通于第一氣 流通道210a,如圖9F、 9G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的吸熱器可為 一 散熱墊或 一 導熱墊 (thermal pad),而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的散熱器則可為一散熱鰭片 (heat sink)。[第三實施例]圖10為依照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零件分解 圖,圖11為圖10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圖。請參照圖10及 圖ll,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70具有一機殼72、 一發(fā)熱組件 74、 一主機板76及一防水散熱模塊。機殼72包括上蓋72a及下蓋 72b。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310 (見圖11)、 一吸熱器320、 一散熱器330、 一熱導管340 (見圖11)以及一風扇350。風扇350 具有一電源線352。圖12A為圖10的上蓋于翻轉一角度后的立體圖。請參照圖11及 圖12A,分隔槽310為獨立空間,用以容納散熱器330及風扇350, 并使散熱器330及風扇350與機殼72的內部的其它組件相隔絕。分 隔槽310包括一第一分隔蓋312、 一第二分隔蓋314與一側蓋316。 第二分隔蓋314與下蓋72b —體成形并構成第一氣流通道310a,而 側蓋316與上蓋72a —體成形并形成第二氣流通道310b。上述第一 氣流通道310a及第二氣流通道310b個別連通至機殼72夕卜。風扇350 經由第一氣流通道310a來提供冷卻氣流來冷卻散熱器330,并將溫 熱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310b加以排出。圖12B為圖10的吸熱器及散熱器和熱導管組裝至主機板的立體 圖。請參照圖12B,吸熱器320、散熱器330及熱導管340皆以模塊 化方式安裝于主機板76上。熱導管340連接吸熱器320及散熱器330。 吸熱器320組裝至主機板76,并與發(fā)熱組件74 (見圖11)相接觸, 且吸熱器320的熱能可經由熱導管340傳遞至散熱器330。圖13A繪示位于圖10的第一分隔蓋的防水膠分布,圖13B繪示位于圖10的側蓋的防水膠分布。請參照圖12A、 13A及圖13B,第一 分隔蓋312及第二分隔蓋314 (見圖12A)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360a(見圖13A),而第二分隔蓋314 (見圖12A)及側蓋316 (見圖13B) 的交接處亦設有防水膠360b (見圖13B)。在第三實施例中,在圖11的熱導管340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 分隔槽310的槽壁之間設有圖13A的防水膠360a,其中熱導管340(見圖11)延伸穿過圖13A的第一分隔蓋312及圖12A的第二分隔 蓋314之間。此外,在圖10的電源線352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分 隔槽310 (見圖11)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360a,其中電源線352 延伸穿過第一分隔蓋312及第二分隔蓋314之間。因此,在各組件的接合處藉由設置防水膠條以防止水氣滲入機殼的封閉空間。圖14A至圖14D繪示圖10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零件的組裝過 程。請參照圖14A至圖14D,可攜式電子裝置70 (見圖10)的各組 件可依以下步驟組裝1. 將第一分隔蓋312組裝于上蓋72a的內側,如圖14A所示。2. 將風扇350固定于第一分隔蓋312,并使電源線352穿過分 隔槽310 (見圖11)的槽壁而由機殼72內延伸至第一分隔蓋312來 連接風扇350,如圖14B所示。3. 將已安裝有吸熱器320、散熱器330及熱導管340 (見圖11) 的主機板76安裝至上蓋72a的內側,并使熱導管340 (見圖11)穿 過分隔槽310 (見圖11)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310內,并連結至吸 熱器320,如圖14C所示。4. 將下蓋72b組裝至上蓋72a,使第二分隔蓋314與第一分隔 蓋312 (見圖13A)及側蓋316相交接(見圖14C),如圖14D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所述的吸熱器可為 一 散熱墊或 一 導熱墊 (thermal pad),而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散熱器則可為 一 散熱鰭片 (heat sink)。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至少具有以下優(yōu)點 1. 將散熱器及風扇放置在獨立的分隔槽中,以兩氣流通道自外 界吸入冷氣及排出熱氣,如此可達到散熱作用,亦可將可攜式電子裝 置的機殼內的其它部分與外界隔絕,以達到防水的目的。2. 本發(fā)明采用遠程熱交換的散熱模塊,藉由熱導管來連接接觸 發(fā)熱組件的散熱器,如此散熱器在主機板上的配置較有彈性,使得主 機板無須另外設計,故遠程熱交換的散熱模塊具有共享性高,且可使 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整體厚度較小。3. 在上述第一及第三實施例中,散熱組件(例如吸熱器、散熱 器及熱導管等)以模塊化方式預先安裝至主機板,故可提高組裝效率。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多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 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 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 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一機殼及一設于該機殼內的一發(fā)熱組件,其特征在于該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設置在該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其個別連通至該機殼之外,其中該分隔槽包括一第一分隔蓋、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該第一分隔蓋與該機殼一體成形,且該第二分隔蓋組裝至該第一分隔蓋并構成該第一氣流通道,而該側蓋與該機殼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二氣流通道,且該第一分隔蓋包括一組裝開口及封閉該組裝開口的一封閉門蓋,而該組裝開口與該組裝門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一吸熱器,設置于該機殼內,并適于接觸該發(fā)熱組件;一散熱器,設置于該分隔槽內;一熱導管,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內,并連接該吸熱器及該散熱器,而該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熱導管延伸穿過該組裝開口及該封閉門蓋之間;以及一風扇,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散熱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電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內,并連接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 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組裝開口及該封閉門蓋 之間。
3. —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一機 殼及一設于該機殼內的一發(fā)熱組件,該機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該上 蓋的一下蓋,其特征在于該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設置在該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 氣流通道,其個別連通至該機殼之外,其中該分隔槽包括一第一分隔 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該第一分隔蓋組裝至該上蓋的內偵lj,且該第二分隔蓋組裝至該第一分隔蓋并構成該第一氣流通道,而該下 蓋具有一連通開口,其連通于該第一氣流通道,且該側蓋與該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二氣流通道,而該第一分隔蓋與該第二分隔蓋均與 該側蓋相交接,且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 膠,而該第一分隔蓋及該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且該第二分隔蓋 及該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該第二分隔蓋的圍繞該第一氣流通道的部分及該下蓋的圍繞該連通開口的部分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 一吸熱器,設置于該機殼內,并適于接觸該發(fā)熱組件; 一散熱器,設置于該分隔槽內;一熱導管,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吸熱器及該散熱器,而該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 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熱導管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 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以及一風扇,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散熱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電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內,并連接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 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 隔蓋之間。
5. —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具有一機 殼及一設于該機殼內的一發(fā)熱組件,該機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該上 蓋的一下蓋,其特征在于該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設置在該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 氣流通道,其個別連通至該機殼之外,其中該分隔槽包括一第一分隔 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該第一分隔蓋組裝至該上蓋的內側, 且該第二分隔蓋與該下蓋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一氣流通道,而該側蓋與該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二氣流通道,且該第一分隔蓋與該第二 分隔蓋相交接,而該第二分隔蓋與該側蓋相交接,且該第一分隔蓋及 該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該第二分隔蓋及該側蓋的交接 處設有防水膠;一吸熱器,設置于該機殼內,并適于接觸該發(fā)熱組件; 一散熱器,設置于該分隔槽內;一熱導管,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吸熱器及該散熱器,而該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 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熱導管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 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以及一風扇,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散熱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電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內,并連接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 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 隔蓋之間。
7. —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機殼;一發(fā)熱組件,設于該機殼內;一分隔槽,設置在該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 氣流通道,其個別連通至該機殼之外,其中該分隔槽包括一第一分隔 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該第一分隔蓋與該機殼一體成形,且 該第二分隔蓋組裝至該第一分隔蓋并構成該第一氣流通道,而該側蓋 與該機殼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二氣流通道,且該第一分隔蓋包括一組 裝開口及封閉該組裝開口的 一封閉門蓋,而該組裝開口與該組裝門蓋 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一吸熱器,設置于該機殼內,并適于接觸該發(fā)熱組件;一散熱器,設置于該分隔槽內-,一熱導管,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吸熱器及該散熱器,而該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 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熱導管延伸穿過該組裝開口 及該封閉門蓋之間;以及一風扇,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 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組裝開口及該封閉門蓋 之間。
9.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機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該上蓋的一下蓋; 一發(fā)熱組件,設于該機殼內;一分隔槽,設置在該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 氣流通道,其個別連通至該機殼之外,其中該分隔槽包括一第一分隔 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惻蓋,而該第一分隔蓋組裝至該上蓋的內側, 且該第二分隔蓋組裝至該第一分隔蓋并構成該第一氣流通道,而該下 蓋具有一連通開口,其連通于該第一氣流通道,且該側蓋與該上蓋一 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二氣流通道,而該第一分隔蓋與該第二分隔蓋均與 該側蓋相交接,且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 膠,而該第一分隔蓋及該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且該第二分隔蓋 及該側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該第二分隔蓋的圍繞該第一氣流通 道的部分及該下蓋的圍繞該連通開口的部分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一吸熱器,設置于該機殼內,并適于接觸該發(fā)熱組件;一散熱器,設置于該分隔槽內;一熱導管,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吸熱器及該散熱器,而該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 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熱導管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 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以及一風扇,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 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
1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機殼,包括一上蓋及組裝至該上蓋的一下蓋; 一發(fā)熱組件,設于該機殼內;一分隔槽,設置在該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 氣流通道,其個別連通至該機殼之外,其中該分隔槽包括一第一分隔 蓋、 一第二分隔蓋及一側蓋,而該第一分隔蓋組裝至該上蓋的內側, 且該第二分隔蓋與該下蓋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一氣流通道,而該側蓋 與該上蓋一體成形并構成該第二氣流通道,且該第一分隔蓋與該第二 分隔蓋相交接,而該第二分隔蓋與該側蓋相交接,且該第一分隔蓋及 該第二分隔蓋的交接處設有防水膠,而該第二分隔蓋及該側蓋的交接 處設有防水膠;一吸熱器,設置于該機殼內,并適于接觸該發(fā)熱組件;一散熱器,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一熱導管,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吸熱器及該散熱器,而該熱導管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 該分隔槽的槽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熱導管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 蓋及該第二分隔蓋之間;以及一風扇,設置于該分隔槽內。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電源線,自該機殼內穿過該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該分隔槽 內,并連接該風扇,而該電源線的一截段與其所穿過的該分隔槽的槽 壁之間設有防水膠,其中該電源線延伸穿過該第一分隔蓋及該第二分 隔蓋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水散熱模塊,適用于具有一機殼及設于機殼內一發(fā)熱組件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防水散熱模塊包括一分隔槽、一吸熱器、一散熱器、一熱導管及一風扇。分隔槽設置于機殼內,并具有一第一氣流通道及一第二氣流通道,個別連通至機殼之外。吸熱器設置于機殼內,適于接觸發(fā)熱組件。散熱器設置于分隔槽內。熱導管自機殼內穿過分隔槽的槽壁而延伸至分隔槽內,并連接吸熱器及散熱器。風扇設置于分隔槽內。
文檔編號H05K7/20GK101222831SQ20071000065
公開日2008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10日
發(fā)明者林伯安, 陳永蕙 申請人:仁寶電腦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