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主板模塊陣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主板模塊陣列,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入侵檢測單元 的主板模塊陣列。
背景技術:
服務器系為網絡系統(tǒng)中服務各計算機的核心計算機,可提供網絡使用者需要 的磁盤與打印服務等功能,同時也可供各客戶端彼此分享網絡環(huán)境內的各項資源。
服務器的基本架構和一般的個人計算機大致相同,是由中央處理器(CPU)、內存 (Memory)及輸入/輸出(I/O)設備等部件所組成,并由總線(Bus)在內部將其連接起 來,透過北橋芯片(Northbridge)連接中央處理器和內存,而透過南橋芯片 (Southbridge)連接輸入/輸出設備等。服務器按機箱結構來說大約經歷了三個演變 過程從早期的塔式機箱到強調集中性能的機架式、再到高密度計算方式的刀片服 務器。
在此以機架服務器為例,機架服務器是一種外觀按照統(tǒng)一標準設計的服務器, 配合機柜統(tǒng)一使用??梢哉f機架式是一種優(yōu)化結構的塔式服務器,它的設計宗旨主 要是為了盡可能減少服務器空間的占用。很多專業(yè)網絡設備都是采用機架式的結 構,其多為扁平式,就如同抽屜一般。例如交換機、路由器、硬件防火墻等。機架 服務器的寬度為19英寸,高度以U為單位(11]=1.75英寸二44.45毫米),通常有 1U, 2U, 3U, 4U, 5U, 7U幾種標準的服務器。
機柜的尺寸也是采用通用的工業(yè)標準,通常從22U到42U不等。機柜內按U 的高度有可拆卸的滑動拖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服務器的標高靈活調節(jié)高度,以存 放服務器、集線器、磁盤陣列柜等網絡設備。服務器擺放好后,它的所有I/0線全 部從機柜的后方引出(機架服務器的所有接口也在后方),統(tǒng)一安置在機柜的線槽 中, 一般貼有標號,便于管理。
然而,當一個服務器機箱內有多個主板模塊時, 一方面該服務器的管理系統(tǒng)需要去辨識該多個主板模塊的識別信號,以區(qū)別各不同的主板模塊;另一方面,該 服務器的管理系統(tǒng)需要辨識各該主板模塊是否安裝就位。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主板模塊陣列,其具有入侵檢測單元,以辨識各個主板模塊 的識別信號,來區(qū)別各不同的主板模塊。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主板模塊陣列,包括一機箱、 一組分隔板、多個入侵檢測單 元以及多個主板模塊。分隔板配置于機箱內,且具有一組向內延伸的承載軌道。入 侵檢測單元配置在分隔板上,且此入侵檢測單元包括一座體以及至少一導體,其中 座體具有多個容置槽,而導體配置在容置槽中。主板模塊配置在機箱內,其中主板
模塊包括一主板以及一抽取式拖盤。主板具有一感測組件。抽取式拖盤適于承載主 板,當承載主板的抽取式拖盤組裝于機箱內時,感測組件接觸至導體。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侵檢測單元的數量可等同于主板模塊的數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體的數量及排列方式依據各主板模塊而改 變,以使各該感測組件產生相對于各該主板模塊的識別信號。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感測組件具有多個接腳,當各接腳接觸至導 體時,感測組件電性接地。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分隔板包括一第一分隔板以及一第二分隔板。 第一分隔板組裝于機箱。第二分隔板實質上平行第一分隔板而組裝于機箱,其中第 一分隔板與第二分隔板之間維持一間距。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侵檢測單元配置在該第一分隔板或該第二 分隔板。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分隔板具有一支撐部,而入侵檢測單元具有 多個扣合于支撐部的卡扣部。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承載軌道包括一第一承載軌道以及一第二承 載軌道。第一承載軌道從第一分隔板向第二分隔板延伸。第二承載軌道從第二分隔 板向第一分隔板延伸。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承載軌道與第二承載軌道位于同一平面。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主板還具有散熱片、散熱風扇、中央處理器、 控制芯片、內存以及數據輸入/輸出連接端口。
本發(fā)明的主板模塊陣列,因具有入侵檢測單元,當承載主板的抽取式拖盤組 裝于機箱內時,能通過感測組件與入侵檢測單元接觸,使得該服務器的管理系統(tǒng)能 從服務器的電子信號得知目前各個主板模塊是否到位,藉此掌控服務器的功能及運 作情形。另外,通過入侵檢測的容置槽上導體的不同配置,使主板之感測組件與導 體接觸,產生不同的主板識別信號,使該服務器的管理系統(tǒng)接收到該不同的識別信 號,以辨識主板。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種主板模塊陣列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主板模塊陣列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入侵檢測單元的示意圖。
圖4是圖2的主板模塊陣列中入侵檢測單元的局部放大圖。 圖5A是第一分隔板的示意圖。 圖5B是第二分隔板的示意圖。 圖6是主板模塊的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種主板模塊陣列的示意圖。圖2是圖1之主板模 塊陣列的局部放大圖。請同時參考圖1及圖2,主板陣列模塊100例如為一機架服 務器(Bracket server)其中的一部分,且此主板模塊陣列100包括一機箱110、 一組分隔板120、多個入侵檢測單元130以及多個主板模塊140。分隔板120配置 于機箱110內,且具有一組向內延伸的承載軌道122。圖3是入侵檢測單元的示意 圖。請參考圖3,入侵檢測單元130配置在分隔板120上,且此入侵檢測單元130 包括一座體132以及至少一導體134,其中座體132具有多個容置槽132a,而導體 134配置在容置槽132a中。
請再參考圖2,主板模塊140配置在機箱110內,其中主板模塊140包括一主 板142以及一抽取式拖盤144。主板142具有一感測組件142a。抽取式拖盤144適于承載主板142,當承載主板142的抽取式拖盤144組裝于機箱110內時,感測 組件142a接觸至導體134。
在本實施例中,當抽取式拖盤144滑入并組裝至機箱110內時,通過感測組 件142a與導體134接觸,使感測組件142a傳回主板模塊140的電子信號,以讓使 用者得知目前主板模塊140是否就定位。另外,當其中的主板模塊140從機箱110 拉出以進行維修時或是尚未組裝至定位時,感測組件142a與導體134便不會接觸, 所以使用者便可輕易得知此主板模塊140并非處于正常運作的狀態(tài)。本實施例中的 入侵檢測單元130可以有效地掌握主板模塊140是否已經組裝至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入侵檢測單元130的數量可等同于主板模塊140的數量,意 即主板模塊140與入侵檢測單元130可以一對一的方式存在,使得每一個主板模塊 140皆有一入侵檢測單元130與其互相對應,藉以讓使用者監(jiān)控各個主板模塊140 的運作狀態(tài)。另一方面,入侵檢測單元130的數量也可小于主板模塊140的數量, 此狀況的考量在于可節(jié)省入侵檢測單元130的生產成本,依據主板模塊140的功能 及重要性,將入侵檢測單元130配置在必須監(jiān)測的主板模塊140上,以達到最小成 本而發(fā)揮最大的效益。
此外,入侵檢測單元130的數量亦可大于主板模塊140的數量,在此多對一 的情況下,多余的入侵檢測單元130可先行安置于主板模塊140內,以作為備品使 用。當使用中的入侵檢測單元130發(fā)生失效時,即可立即將此備品替換失效的入侵 檢測單元130,以利使用者進行維修并縮短維修的時間。換句話說,入侵檢測單元 130的數量可依據設計時的考量以及使用環(huán)境的需求相對于主板模塊140的數量進 行搭配,以增加主板模塊陣列100的使用效率。
圖4是圖2的主板模塊陣列中入侵檢測單元的局部放大圖。請參考圖4,感測 組件142a具有多個接腳P,當主板模塊140裝置于機箱內時,感測組件142a的接 腳P接觸到導體134,使原本有具有導通電流的感測組件產生電性接地,因而使感 測組件產生相對于各該主板模塊140的識別信號。
在本發(fā)明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100,其中配置在入侵檢測單元130的導體134 的數量以及排列方式可依據各主板模塊140而改變,用以產生各主板模塊140的識 別信號。在本實施例中,主板模塊陣列100包括四主板模塊140,因此可以二導體 134配置在入侵檢測單元130及以一導體134配置在不同位置的容納槽132a中,通過導體134與接腳P的接觸與否進行排列組合,使感測組件142a產生四組不同 的識別信號,藉以分辨此四主板模塊140。
然而,本發(fā)明并未限定導體134的數量及其排列方式,意即可依據主板模塊 140的數量及位置而將導體的數量及配置進行適當的搭配。
請再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分隔板120包括一第一分隔板124以及一第二 分隔板126。第一分隔板124組裝于機箱110內,而第二分隔板126實質上平行于 第一分隔板124而組裝于機箱110,且第一分隔板124與第二分隔板126之間維持 一間距,用以容置主板模塊140。入侵檢測單元130則配置在第一分隔板124或第 二分隔板126。另外,請同時參考圖2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分隔板126具 有一支撐部126a,入侵檢測單元130則具有多個扣合在支撐部126a的卡扣部136。 此卡扣部136自座體132延伸出,且卡扣部136與座體132為一體成型,可以塑料 或其它具有彈性的材料制成。
圖5A是第一分隔板的示意圖。圖5B是第二分隔板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 5A及圖5B,分隔板120具有一組用以承載主板模塊140的承載軌道122,其包括 一第一承載軌道122a以及一第二承載軌道122b。第一承載軌道122a從第一分隔 板124向第二分隔板126延伸,而第二承載軌道從第二分隔板向第一分隔板延伸, 且此承載軌道122位于同一平面,藉以承載并維持主板模塊140位于此平面上,且 沿著此平面置入或拉出機箱110。
另外,請再參考圖2,本發(fā)明的主板模塊140中,主板142還具有散熱片142b、 散熱風扇(未繪示)、中央處理器(未繪示)、控制芯片(未繪示)、內存142c 以及數據輸入/輸出連接端口 142d。抽取式托盤144則包括一承載底盤146以及一 后端面板148,其中承載底盤144用以承載主板142。后端面板142與承載底板144 連接,并從承載底板144的邊緣向上延伸,且后端面板148具有多個破孔148a, 包括散熱用的破孔148a以及使數據輸入/輸出連接端口 142d外露的破孔148a。
圖6是主板模塊的局部示意圖。請參考圖6,主板模塊140還包括一連接于該 抽取式托盤144的彈性閂扣141,而分隔板120上則有相對應的一扣孔。當主板模 塊140安裝于機箱110內后,通過彈性閂扣141扣合于分隔板120上的扣孔128, 以使主板模塊140能固定于機箱110。當欲拆卸主板模塊140時,將彈性閂扣141 自扣孔128處推離,即可將主板模塊140自機箱110內拉出。因此,此彈性閂扣141以及扣孔128能使主板模塊140方便地自機箱110內拉出以及固定于機箱110 內。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主板模塊陣列,具有可以檢測主板模塊運作狀態(tài)的入侵 檢測單元,讓使用者通過入侵檢測單元與感測組件的接觸,即可得知主板模塊的運 作現況,改善了傳統(tǒng)的需逐一清査主板模塊的缺點。
再者,通過導體在容置槽內的數量及配置方式,以及導體與感測組件的接觸 與否,可排列出多種組合并對應至各主板模塊,藉此將主板模塊分開識別,讓使用 者能從主板模塊傳回之電子信號得知各主板模塊的運作狀態(tài)。
另外,主板模塊還包括一彈性閂扣,藉以使主板模塊能固定于機箱內及方便 地自機箱內拉出,讓使用者能快速且方便地進行組裝及維修。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與 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主板模塊陣列,包括一機箱;一組分隔板,配置于該機箱內,該組分隔板具有一組向內延伸的承載軌道;多個入侵檢測單元,分別配置在該組分隔板上,該入侵檢測單元包括一座體,具有多個容置槽;至少一導體,配置在該容置槽中;多個主板模塊,配置在該機箱內,其中各該主板模塊包括一主板,具有一感測組件;以及一抽取式托盤,適于承載該主板,當承載該主板的該抽取式托盤組裝于該機箱內時,該感測組件接觸至該導體。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入侵檢測單元的數量 可等同于該主板模塊的數量。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導體的數量及排列方 式依據各該主板模塊而改變,以使各該感測組件產生相對于各該主板模塊的識別信號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感測組件具有多個接 腳,當各該接腳接觸至該導體時,該感測組件電性接地。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組分隔板包括-一第一分隔板,組裝于該機箱;以及一第二分隔板,實質上平行該第一分隔板而組裝于該機箱,其中該第一分隔 板與該第二分隔板之間維持一間距。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入侵檢測單元配置在 該第一分隔板或該第二分隔板。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中該組分隔板具有一支撐部,該入 侵檢測單元具有多個扣合于該支撐部的卡扣部。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組承載軌道包括 一第一承載軌道,從該第一分隔板向該第二分隔板延伸;以及一第二承載軌道,從該第二分隔板向該第一分隔板延伸。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承載軌道與該第 二承載軌道位于同一平面。
10.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主板模塊陣列,其特征在于,該主板還具有散熱片、 散熱風扇、中央處理器、控制芯片、內存以及數據輸入/輸出連接端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主板模塊陣列,包括一機箱、一組分隔板、多個入侵檢測單元以及多個主板模塊。分隔板配置于機箱內,且其具有一組向內延伸的承載軌道。這些入侵檢測單元配置在分隔板上,且各入侵檢測單元包括一座體以及至少一導體。座體具有多個容置槽,而導體配置在容置槽中。主板模塊配置在機箱內,且其包括一主板以及一抽取式托盤。主板具有一感測組件。抽取式托盤適于承載主板。當承載主板的抽取式托盤組裝于機箱內時,感測組件接觸至導體。
文檔編號H05K7/14GK101640997SQ20081012960
公開日2010年2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吳劍鋒, 楊守仁, 黃麗紅 申請人:英業(yè)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