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炭/炭復合材料制備技術(shù)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
背景技術(shù):
炭/炭復合材料作為新型高科技材料,是唯一可以在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的材料,因其優(yōu)異的綜合性能廣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其它工業(yè)領域。近幾年隨著炭/炭復合材料的發(fā)展,其優(yōu)良的性能已得到很多領域認可,也逐漸取代石墨產(chǎn)品,成為晶體硅生產(chǎn)設備中必備的熱場材料。與石墨坩堝相比,炭/炭坩堝具有較高的強度,較好的韌性,密度比石墨坩堝低,使用壽命更長,使用過程中不會像石墨坩堝一樣,出現(xiàn)脆性破壞,具有更優(yōu)良的可靠性,因此,炭/炭坩堝正逐漸替代石墨坩堝用于單晶硅提拉爐。由于炭/炭材料成型時密度不高(只有0. 45g/cm3),因此炭/炭坩堝必須經(jīng)多道工序處理后,才能具有滿足使用條件的各種性能。在炭/炭坩堝生產(chǎn)過程中,為保證其擺放平穩(wěn),通常上下兩個坩堝扣在一起,放置在爐內(nèi)處理。由于炭/炭坩堝比較重,內(nèi)外型面沒有合適的起吊部位,因此一般使用吊帶箍住坩堝外型面進行吊裝。因炭/炭坩堝外型面為直筒段,因此這種吊裝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在吊裝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吊帶與炭/炭坩堝之間打滑而脫落,位于上面的坩堝沒有保護,在起吊中可能出現(xiàn)移動不平穩(wěn)導致上面的坩堝滑落,造成產(chǎn)品損壞。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結(jié)構(gòu)簡單、設計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用于炭/炭坩堝的起吊,并可滿足兩件炭/炭坩堝同時安全起吊,在起吊時保護上面的坩堝不滑落,達到坩堝安全起吊。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軸、左前連接桿、左后連接桿、右前連接桿、右后連接桿、第二軸、第三軸、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所述左前連接桿、左后連接桿、右前連接桿和右后連接桿的一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一軸上,所述左前連接桿和左后連接桿均位于右前連接桿與右后連接桿之間;所述左前連接桿和左后連接桿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二軸上,所述左前連接桿和左后連接桿均位于第三吊臂與第四吊臂之間;所述右前連接桿和右后連接桿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上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三軸上,所述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均位于右前連接桿與右后連接桿之間;所述第一吊臂與第三吊臂交叉設置以及第二吊臂與第四吊臂交叉設置,所述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通過第四軸連接,所述第四軸位于第一軸的下方,所述左前連接桿、右前連接桿與第一吊臂和第三吊臂的上部形成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所述左后連接桿、右后連接桿與第二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形成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所述第一吊臂、第二吊臂和第三軸形成第一吊桿,所述第三吊臂、第四吊臂和第二軸形成第二吊桿。[0006]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下端均設置有吊鉤。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上安裝有起吊環(huán)。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與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內(nèi)側(cè)均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與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內(nèi)側(cè)均固定連接。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的數(shù)量相等且均為 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均勻設置,多個所述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均勻設置,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對稱設置。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吊耳和右吊耳,所述左吊耳位于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的上方且與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外側(cè)固定連接,所述右吊耳位于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的上方且與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外側(cè)均固定連接。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耳和右吊耳對稱設置。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的底部設置有與其一體成型的螺母,所述螺母上設置有一端與其固定連接的螺桿,所述螺桿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過第四軸。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與第二吊臂之間的距離和第三吊臂與第四吊臂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均為130mm 250mm。上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和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對稱設置。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簡單,設計合理。2、本實用新型的上部采用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設計,可以起吊不同直徑的炭/炭坩堝。3、本實用新型為了增加接觸面積,第一吊桿和第二吊桿均由兩個吊臂和軸構(gòu)成,且每個吊臂的底部均設置有與坩堝底部圓弧面接觸的吊鉤,進而達到平穩(wěn)起吊坩堝,保證坩堝起吊的安全性。4、本實用新型使用操作簡便,可靠性高。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圖1的俯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一起吊環(huán);2-1—左前連接桿; 2-2—左后連接桿;2-3一右前連接桿 2_4—右后連接桿; 3_1—第一吊臂;3-2—第二吊臂;3-3—第三吊臂;3-4—第四吊臂;[0028]4一吊鉤;5_1—第一半圓形樹禍保護環(huán);5-2—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6-1—第一軸;6-2—第二軸; 6-3—第三軸;6-4—第四軸;7—螺桿;8—螺母;9-1一左吊耳;9~2一右吊耳; 10—上樹禍;11—下樹禍。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第一軸6-1、左前連接桿2-1、左后連接桿2-2、右前連接桿2-3、右后連接桿2-4、第二軸6-2、第二軸6-3、第一吊臂3_1、第二吊臂3_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所述左前連接桿2-1、左后連接桿2-2、右前連接桿2_3和右后連接桿2-4的一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一軸6-1上,所述左前連接桿2-1和左后連接桿2-2均位于右前連接桿2-3與右后連接桿2-4之間;所述左前連接桿2-1和左后連接桿2-2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二軸6-2上,所述左前連接桿2-1和左后連接桿2-2均位于第三吊臂3-3與第四吊臂3-4之間;所述右前連接桿2_3和右后連接桿2-4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上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三軸6-3上,所述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均位于右前連接桿2-3與右后連接桿2_4之間;所述第一吊臂3-1與第三吊臂3-3交叉設置以及第二吊臂3-2與第四吊臂3-4交叉設置,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通過第四軸6_4連接,所述第四軸6-4位于第一軸6-1的下方,所述左前連接桿2-1、右前連接桿2-3與第一吊臂3-1和第三吊臂3-3的上部形成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所述左后連接桿2-2、右后連接桿
2-4與第二吊臂3-2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形成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和第二軸6-3形成第一吊桿,所述第二吊臂3-3、第四吊臂3-4和第二軸6_2形成第二吊桿。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_3和第四吊臂3_4的下端均設置有吊鉤4,用于固定坩堝,使得坩堝起吊平穩(wěn)、安全。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一軸6-1上安裝有起吊環(huán)1,方便起吊坩堝。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包括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與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內(nèi)側(cè)均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與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內(nèi)側(cè)均固定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的數(shù)量相等且均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均勻設置,多個所述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均勻設置,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對稱設置。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用于保護坩堝,防止坩堝在起吊過程中滑落,進而保證坩堝平穩(wěn)起吊。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所述左吊耳9-1位于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的上方且與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外側(cè)固定連接,所述右吊耳9-2位于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的上方且與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
3-4的外側(cè)均固定連接。其中,所述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對稱設置。當上坩堝10和下坩堝11吊到爐內(nèi)后,如果不易脫鉤,可以通過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把第一吊桿和第二吊桿拉開,從而將上坩堝10和下坩堝11順利取下。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軸6-1的底部設置有與其一體成型的螺母8,所述螺母8上設置有一端與其固定連接的螺桿7,所述螺桿7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過第四軸6-4,螺桿7起導向作用,使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和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上下移動平穩(wěn)。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吊臂3-1與第二吊臂3-2之間的距離和第三吊臂3-3與第四吊臂3-4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均為130mm 250mm,這樣可增加吊具與坩堝10的接觸面積,從而保證坩堝安全起吊。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和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對稱設置。結(jié)合圖1,吊裝時,通過左吊耳9_1和右吊耳9_2將第一吊桿和第二吊桿拉開,吊鉤4由上至下依次碰到上坩堝10和下坩堝11的表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順著下坩堝11的表面張開,下到下坩堝11底部時,在起吊環(huán)I處進行起吊,使得吊鉤4沿著下坩堝11表面慢慢收緊。起吊后,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和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可以使吊鉤4越收越緊,緊緊抱住下坩堝11,進而使得坩堝10在起吊后不會掉落。由于該起吊裝置上部為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因此可以起吊不同直徑的坩堝。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jié)構(gòu)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軸(6-1)、左前連接桿(2-1)、左后連接桿(2-2 )、右前連接桿(2-3 )、右后連接桿(2-4 )、第二軸(6-2 )、第三軸(6_3 )、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所述左前連接桿(2-1)、左后連接桿(2-2)、右前連接桿(2-3)和右后連接桿(2-4)的一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一軸(6-1)上,所述左前連接桿(2-1)和左后連接桿(2-2)均位于右前連接桿(2-3)與右后連接桿(2-4)之間;所述左前連接桿(2-1)和左后連接桿(2-2)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二軸(6-2)上,所述左前連接桿(2-1)和左后連接桿(2-2)均位于第三吊臂(3-3)與第四吊臂(3-4)之間;所述右前連接桿(2-3)和右后連接桿(2-4)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上端均轉(zhuǎn)動安裝在第三軸(6-3)上,所述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均位于右前連接桿(2-3)與右后連接桿(2-4)之間;所述第一吊臂(3-1)與第三吊臂(3-3)交叉設置以及第二吊臂(3-2)與第四吊臂(3-4)交叉設置,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通過第四軸(6-4)連接,所述第四軸(6-4)位于第一軸(6-1)的下方,所述左前連接桿(2-1)、右前連接桿(2-3)與第一吊臂(3-1)和第三吊臂(3-3)的上部形成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所述左后連接桿(2-2)、右后連接桿(2-4)與第二吊臂(3-2)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形成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和第三軸(6-3)形成第一吊桿,所述第三吊臂(3-3)、第四吊臂(3-4)和第二軸(6-2)形成第二吊桿。
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下端均設置有吊鉤(4)。
3.按照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6-1)上安裝有起吊環(huán)(I)。
4.按照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 ),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與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內(nèi)側(cè)均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與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內(nèi)側(cè)均固定連接。
5.按照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的數(shù)量相等且均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均勻設置,多個所述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均勻設置,所述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和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對稱設置。
6.按照權(quán)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所述左吊耳(9-1)位于第一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1)的上方且與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外側(cè)固定連接,所述右吊耳(9-2)位于第二半圓形坩堝保護環(huán)(5-2)的上方且與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外側(cè)均固定連接。
7.按照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耳(9-1)和右吊耳(9_2)對稱設置。
8.按照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6-1)的底部設置有與其一體成型的螺母(8),所述螺母(8)上設置有一端與其固定連接的螺桿(7 ),所述螺桿(7 )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過第四軸(6-4 )。
9.按照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3-1)與第二吊臂(3-2)之間的距離和第三吊臂(3-3)與第四吊臂(3-4)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均為130mm 250mm。
10.按照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和第二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對稱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炭/炭坩堝吊裝工裝,包括第一軸、左前連接桿、左后連接桿、右前連接桿、右后連接桿、第二軸、第三軸、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左前連接桿、左后連接桿、右前連接桿和右后連接桿的一端均安裝在第一軸上,左前連接桿和左后連接桿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端均安裝在第二軸上,右前連接桿和右后連接桿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上端均安裝在第三軸上,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通過第四軸連接,左前連接桿、右前連接桿與第一吊臂和第三吊臂的上部及左后連接桿、右后連接桿與第二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均形成平行四邊形結(jié)構(gòu)。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操作方便,安全性好。
文檔編號B66C1/22GK202880669SQ20122047131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9月14日
發(fā)明者謝英姿, 侯衛(wèi)權(quán), 趙大明, 肖志超, 胡振英 申請人:西安超碼科技有限公司